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本土化探索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社会工作是一项以改善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公正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的专业。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社会工作也同样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伦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困境1. 文化差异社会工作伦理是建立在文化和价值观基础之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存在巨大差异。

对于家庭和社区的定义,在西方国家和亚洲国家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这就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在跨文化环境中可能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能够理解并尊重受助者的文化差异,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职业伦理。

2. 政策和法律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政策和法律体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给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境。

在一些国家,福利资源的分配可能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现象,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兼顾到政策和法律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们能够在这种环境下坚守自己的职业伦理。

3. 专业实践的挑战社会工作是一个涉及到多项专业实践的领域,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一系列的专业能力和技能。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存在着差异,这就给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践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他们可能需要面对不同的专业要求和实践标准,这就需要他们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反思和职业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二、对策1. 跨文化教育和培训针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挑战,我们可以采取跨文化教育和培训的方式来解决。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和敏感度,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在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中需要加强跨文化教育内容,培养社会工作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2.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面对国际化的趋势,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

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者开展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拓宽视野,增进理解,最终提升自身的跨文化能力和专业实践水平。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摘要】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是当前社会工作领域的必然趋势,本土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与挑战。

首先是跨文化交流困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人员之间容易发生沟通障碍;其次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道德观念冲突,可能影响工作的实施。

为了应对这些困境,可以建立跨文化沟通机制,加强本土伦理研究与实践,并培养本土工作人员的跨文化能力。

在持续的探索与实践中,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将不断得到完善,只有在本土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当地社区提供符合实际需要的服务。

【关键词】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困境、对策、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道德观念、本土伦理研究、实践、本土工作人员、跨文化能力、探索、服务社区。

1. 引言1.1 本土化是社会工作伦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本土化是社会工作伦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工作者面临着跨文化交流的挑战。

传统上,社会工作伦理往往是由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所主导,但是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并不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实践。

将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土化是指在尊重和保留当地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社会工作伦理规范和原则。

通过本土化,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居民的需求和期望,更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本土化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者与当地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提升社会工作的效果和影响力。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工作伦理原则,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社区,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

1.2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重要性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本土化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使社会工作更具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深入了解当地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应对当地社区的需求,更好地帮助当地居民解决问题。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社会服务领域,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与机遇。

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不仅关乎专业实践的有效性,更是文化自觉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社会背景,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我们将首先界定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而探讨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具体的理论构建路径和实践策略,以期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强调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技巧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体系。

这一过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关系到社会工作能否真正融入本土社会,能否有效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以及能否实现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增强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问题,外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往往难以完全适应。

通过本土化,可以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更加符合本土实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从而更好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本土化的过程不仅是对外来社会工作理念的吸收和融合,更是对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通过本土化,可以深入挖掘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其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往往与其能否有效融入本土社会、能否解决本土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通过本土化,可以使社会工作更加贴近本土社会实际,更加符合本土社会需求,从而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路径探索【摘要】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现象,而社会工作本土理论的缺乏会严重制约和影响我国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因此,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需要,呼应社会工作发展实践的需求,我国社会工作学界需要立足于国家的本土思想和文化传统,从中寻求智慧和启发,力图能够在对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同时,建构一个本土性和世界性兼有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建构;本土思想;传统文化社会工作诞生于西方的社会环境中,其理念、理论、原则、实务模式和技巧都体现了西方的宗教理念和福利国家等思想。

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接受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和社会结构转型时期。

虽然西方先进的社会工作理论将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经验加以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但是社会工作在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本土性,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学习、了解和研究西方已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又要在它的基础上发展一套能够反映我过社会工作本土特色的理论。

然而,尽管近几十年来,我国高等社会工作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很多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理论探索和本土化研究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再教育中依然多以借用和从海外引进为主,造成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多学到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比较尴尬的境地。

简而言之,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是相对滞后和缺乏的,这种局面严重制约和影响我国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因此,如何让发轫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理论更加符合中国当今社会的体制结构和文化背景,即建构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成为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深藏在中国人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下的思维模式是中国社会工作不可忽视的因素,且本土的思想和文化在社会工作的实践环节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引进的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
王思斌在《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中提到:社会工作本体化是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同其相互影响劲儿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类似价值观念
作为一种专业的本质属性,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尽管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国情区别于西方国家,但在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受任何文化价值观影响的共享部分。这部分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是超出国界和意识形态之上的。因此,在引进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同时,必须寻求其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契合。我们看到,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直接系统地孕育出社会工作的价值思想,但是以上各种相关价值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都能找到充足的诊释和归宿,如我国的先哲们在几千年前就意识到了这点,提出“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正是博爱观最直接的体现。“不教而杀之谓虐”(《论语·尧曰》),则直接反映了我们现在口头上说的以人为本;还有“民者,君子本也”(《春秋毅梁传·桓公十四年》)等,这些思想集中充分地反映了古代以人为本,崇尚人道思想的价值观念。我国古代并没有系统性的关于社会福利的记载,但是很多观点表明了当时已经开始有了对弱势群体给予救济,实施惠民政策的思想。例如:“凡天下疲瘾残疾,悍独鳄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告者也”(《正蒙·乾称篇》);“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西铭》)等。
所谓注重生活文化是说,社会工作说到底是对具体个人的帮助,是通过外部援助使有困难的人摆脱其困境的过程。助人方法要使受助者能够和乐于接受,助人效果要由受助者来评判。于是了解受助者以往的生活境况及面临困难的特征,了解他对受助的看法,了解他以往对待受助行为的态度,了解他的生活方式,对于选择助人方法和推进这一过程都十分有益和必要。实际上,在传统文化和集体主义传统影响下人们对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帮助常常会有不同的表现。中国人这种以助人者身份(与受助者关系) 来决定接受帮助与否及方式的文化特征,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不能不给予充分注意。

医务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中的困境及对策探究

医务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中的困境及对策探究

医务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中的困境及对策探究医务社会工作在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工作形式,其价值观的本土化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实践中,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本土化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深入探讨并找到有效的对策。

医务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是指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下进行重新诠释和转化,以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

这包括对人权、社会公正、尊重差异、促进社会变革等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

在实践中,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本土化面临以下几个困境:中国社会文化中存在着与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中的某些价值观不一致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中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这就需要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本土化过程中对这些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以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

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着与传统医疗观念和体制的冲突。

在中国传统医疗体系中,医生和护士往往承担着对患者身体健康的责任,而社会工作在这个体系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就需要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本土化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建立与传统医疗观念和体制结合的途径,以发挥出其在医疗领域的独特作用。

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本土化过程中还需要面对与中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的挑战。

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因此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在本土化过程中考虑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效地发挥出其社会工作的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

针对以上困境,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合作,深入研究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以便更好地进行本土化的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与传统医疗体系中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探讨和建立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其与传统医疗观念和体制的融合。

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积极参与社会政治讨论和活动,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为医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意义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意义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现实问题:社会工作面对的是复杂和艰难的问题,通过本土化研究,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现实情况,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多种知识,与相关方面合作解决问题。

这有助于改善困弱群体的民生和生计,加强社区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

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社会工作本土化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社会工作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使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服务更加“接地气”,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

这有助于我国社会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大大推进其进步。

提高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本土化研究,可以使社会工作更加贴近当地文化和社会制度,从而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当地人的需求,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促进中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交流与融合: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不仅借鉴了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也将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

这有助于促进中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交流与融合,为全球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和经验。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通过本土化研究,可以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这对于我国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社会工作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是使由国外或异文化地区引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教育变得适合本土情况以发挥作用的过程。

通过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可以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建立适合本国、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制度的社会工作体制,培养符合本国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

总之,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中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交流与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以及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工作本土化视角下双重关系困境的探讨

社会工作本土化视角下双重关系困境的探讨

社会工作本土化视角下双重关系困境的探讨引言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处理客户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困境。

尤其是在本土化视角下,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解决客户的问题,还需要适应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情境。

双重关系困境就成为了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本文将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视角出发,探讨双重关系困境的产生原因及解决之道。

一、本土化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视角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将客户的文化、价值观、传统、社会关系等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使得服务更贴近客户的实际需求。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视角强调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尊重和包容差异,以实现更好的服务效果和客户满意度。

在本土化视角下,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当地社会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们需要了解当地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将这些因素充分考虑进去。

只有这样,社会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为当地客户提供恰当的社会服务。

二、双重关系困境的产生原因在本土化视角下,社会工作者往往会面临双重关系困境。

这种困境主要是指在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由于文化差异和角色关系的复杂性而产生的困难和挑战。

双重关系困境的产生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文化冲突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客户和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念、习俗、信仰等有可能会发生冲突。

在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冲突,会导致双方之间的互动困难,甚至产生误解和隔阂。

2. 角色关系复杂在本土化视角下,社会工作者既是客户的服务提供者,又是社会中的参与者和观察者。

社会工作者在处理客户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自己的个人情感与客户的利益之间的平衡。

这种双重角色关系会导致社会工作者在处理问题时产生困惑和矛盾。

3. 社会环境复杂在部分社区和群体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利益冲突。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工作者将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双重关系困境。

客户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者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者与社区之间的关系,甚至社会工作者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都将会影响到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行为和决策。

我国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_社会工作专业

我国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_社会工作专业

我国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_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工作是一项具有本土特色的跨学科综合性工作,需要深入
挖掘中国社会文化与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实践需求,借鉴西方经验并
加以本土化丰富。

建立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需要以下探析:
一、认清本土实践需求,注重实践的本土化和文化适应性。


会工作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如何将西方的理论和理念与中国的
实践结合起来,以满足中国的实际需求,是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关键。

需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采用本土化的服务策略,实
现服务的文化适应性。

二、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概念体系。

社会工作的
理论概念体系是指社会工作的基本定义、理论框架、实践原则等。

由于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有很大差异,因此需要
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概念体系,以满足中国的实际需求,指导社会工作的实践和发展。

三、推广和普及本土化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针对不同
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制定适当的服务计划和策略,推广本土化
社会工作理念,实现社会工作的普及和推广。

四、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巧,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
力和本土化服务的能力。

需要建立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培训和教育机制,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推动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以上是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概念体系和服务策略,推广本土化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践经验,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实现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摘要】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是当前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从引入部分探讨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意义、现状和问题,随后在正文部分详细分析了本土化视角下的社会工作研究、研究内容与方法、实践案例、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比较。

结论部分总结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指出了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未来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意义、现状、问题、本土化视角、内容与方法、实践案例、发展趋势、国际比较、意义和价值、挑战与机遇、未来方向1. 引言1.1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意义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意义在于从传统社会工作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将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当地的实际情境中,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本土化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结构,从而提出更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案,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发展。

通过本土化研究,社会工作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社会的特点和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工作工作,增加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本土化研究也有助于增强社会工作者与当地社区的互动与合作,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提高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和社会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社会工作更加贴近当地社会的需要,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不仅是社会工作领域的必然发展方向,也是社会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高社会工作实践水平的关键。

1.2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现状当前,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已经成为学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工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因此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需求日益迫切。

目前,国内外学者通过对本土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研究,逐渐认识到社会工作应当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进行干预和服务,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的需求。

城市贫困女性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探索_基于优势视角的分析取向

城市贫困女性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探索_基于优势视角的分析取向
& 妇女社会工作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
城市贫困女性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基于优势视角的分析取向
张 银
250022)
*
*
( 济南大学 , 山东 济南
摘要 ! 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 , 女性社会工作服务实践 先后有两 种截然不同 的取向 : 问题视角 和优势视 角 。 优势视角是以优势 为本 、 以案主为中心的社会工作理念 。 以 优势视 角为取向 的女性 社会工 作理念 强调从 案主的 日常生活处境出发 , 了解 、 界 定案主的基本状况 和需 求 , 同时发 现案 主的优 势 , 并利 用这 一优势 促使 案主自 我赋 权 。 赋权是一个影响和改变 社会政策和社会结构的过程 , 发生在贫困女性个人 、 社区和社会三个层面 。 关键词 ! 优势视角 ; 赋权 ; 女性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 !D 442 . 6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8- 6838( 2008) 05- 0025- 06
对于贫困女性来 说, 如何关注她们的需求 , 帮 助她们走出贫困 , 重建生活的信心 , 重新融入社会, 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这 是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一个重大议题。从历时性的 角度来看, 女性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先后有两种截然
不同的取向: 问题视角和优 势视角。最初 , 社 会工 作者对案主的关注主要是以问题视角为取向, 这一 视角由于立足于案主的 # 病态 ∃和脆弱性假设 , 强调 案主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而没有看到蕴藏在案主 身上的巨大优势和潜能 , 结果往往是 , 不但没能帮
。优势
视角取向的 实践意 味着, 作为社 工所应 该做的 一 切 , 在某种程 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 探索和利 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 , 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 目标, 实现他们的 梦想, 并面对 他们生 命中的 挫折和 不 幸、 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

我国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

我国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

我国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摘要社会工作这门专业起源于西方,在几百年后流入到中国。

在我国,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舶来品,在我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适应本土的过程才能够在自己的国度生根发芽,所以社会工作也是如此,这便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社会工作本土化。

我国目前正走在探索本土化社会工作的道路上,一方面本土经验不足,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社会工作模式也是行政性半专业化的;另一方面我们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巨大,在借鉴经验的同时要更注重我国的体制和文化特征。

因此,历经本土化之路是中国社会工作必须面临的方向。

关键词: 本土化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专业社会工作者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迁,社会问题急速凸显,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当今政府将首要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

而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服务的专业,可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因此,要维护社会和谐、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加强民众的满意度,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工作,这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因此必须对社会工作的建设予以重视。

但是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与传统文化决定了西方社会工作的方法、理论以及价值体系与我国社会工作的差异是巨大的。

因此,社会工作从西方引入我国时,怎样促使国际社会工作经验被中国社会创造性地应用借鉴,如何促使国际社会工作与中国社会工作经验以及特有的社会资源有效结合,是中国社会工作目前所面临的难题,这事实上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产生于外国(或其他地区的)的社会工作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发生变化的过程。

一般是指社会工作较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进入后发展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现象。

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不仅是汲取西方社会工作的精华,切实结合我国实际创造出适应我国人民需求的社会工作,更是我们对传统管理体制的改革。

社会工作才进入我国几十年,还处于起步化阶段,由于社会工作的知识理念尚未普遍,在我国的普及率低、认可度低,并没有一批既了解社工又深入研究学习的学者,于是专业教育的匮乏导致了专业人才的缺失。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工作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挑战和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分析当前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概念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情况,为后续的讨论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对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影响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外部因素,包括文化传统、社会结构、政策环境等,以期全面理解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本文将提出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具体策略和建议,包括加强本土化理论研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以期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概念与内涵社会工作本土化,指的是将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巧,结合本国的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使之适应本国社会环境的过程。

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社会工作在本土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适应性和发展性,而非简单的移植或复制。

理论本土化:即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本土解读和重构,使其与本土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等相融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方法本土化:根据本土社会的实际情况,对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和创新,使之更加贴近本土社会的实际需求,提高社会工作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服务本土化:结合本土社会的特点,设计和提供符合本土居民需求的社会服务,满足他们在生活、心理、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需求。

教育本土化:在社会工作教育中,注重本土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本土情怀和本土能力的社会工作人才。

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区综合发展模式探索

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区综合发展模式探索

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区综合发展模式探索摘要:由于具有嵌入和竞争化的特点,由此决定了现实的社区社会工作开展受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和制约,社区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就注定有着强烈的本土化特色。

基于实践的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发展将有别于西方社区社会工作开展的既定范式,提出综合专业社会工作和实际社会工作、整合现有社区社会工作的社区综合发展模式。

关键词: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综合发展;服务体系;模式探索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核心要义1.1社会工作的简要探讨。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全新的机制,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及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化手段,也是一种具体的实践过程。

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服务”的理念,并且在工作过程当中有着非常明确的服务取向。

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及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而开展的社会工作,同样具有具体的问题趋向。

社会工作在开展时,一切工作都以四大要素来作为开展依据,其中包括价值观、目标、依据和方法。

对于社会工作来说,其价值观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而其根本工作目标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形成人与社会之间的良好关系,改善二者的关系,并且依据科学的发展理论和专业的技术方法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1.2本土化工作的简要探讨。

所谓本土化,就是指能够更好地融入我国的历史长河当中。

融入有多种含义,其中包括融合,也就是说,将a事物与b事物融为一体,共同发挥二者的作用,由于社会工作在开展的过程当中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因此,在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当中,主要是为了使社会工作全面融入国家的治理体系当中。

在这个融合的过程当中,主要包括推动社会工作与人民服务的执政体系融入,使得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机制能够得到完美融合。

第二大方面就是与政府的基层治理体系融合,使得社会工作与政府公共服务机制得到有效的融合。

可以说,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使社会工作融入社会发展过程当中。

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进展

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进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工作理论逐渐被引入中国。在此基础上,许 多学者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本土化。例如,有学者 探讨了行为疗法在中国社会工作中的应用,提出将行为疗法与中国传统的心理治 疗相结合,以更好地帮助服务对象。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 工作中的应用,将生态系统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以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 究的方向
1、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中国化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适用性和有效 性,研究其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需要结合中国 社会的实际情况,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 社会工作实践。
2、中国传统社会工作理论的现 代化
四、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 究的展望
1、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的 价值与意义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它有利于提高社会 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其次,它有利于构建具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为全球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和经 验。最后,它有利于推动中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世界各国在社 会工作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中国传统社会工作理论资源的挖掘和应用。例 如,有学者探讨了儒家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启示,将“仁爱”、“民本”等思想应 用于社会工作中。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道家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提出“无 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对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
2、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在中国的 本土化尝试
中国传统社会工作理论资源丰富,但这些资源的挖掘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加 强。未来,需要结合现代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对中国传统社会工作理论进行 现代化改造和提升,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工作实践。

浅谈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浅谈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75百家论坛浅谈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方向王兆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摘要: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与完善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今,国内社会工作体制的构建面对着实践模式与施行方式差异性与对立性,难以获得所有社会大众的理解。

文章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探究的基础上,指明了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方向本土化为一个国家或者区域建设社会工作体制、改善社会工作事业的前提条件。

本土化应当以本国的国情为切入点,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发展具备本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和人才队伍。

本土化是社会工作的实质内容,专业化发展应当以它作为前提。

一、新时代背景下实施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不足之处1.过于依赖制度主体针对国内社会工作来讲,它的制度主体大部分集中在国家和社会。

当前,社会工作的参与中,社会力量显示不足,大部分社会服务工作都由国家机构亦或大众构建的组织负责的,不具备国家收购民间机构来进行社会工作服务的制度化形式,但社会工作的制度主体主要是依赖国家。

针对当前情况而言,此类单调的服务形式与发达国家的多元化特点对比而言,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大部分国家与地区早已把社会工作的主体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民间组织领域,这在较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工作负荷,同时也提高了服务的质量。

因此如何掌控国家和社会力量在社会服务中的参与水平是今后社会工作本地化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体制文化的“过敏性”高度的“过敏性”是社会工作体制文化的主要特征。

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理念与实践虽然比较成熟,但是如果直接套用,也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的,它会导致本国出现“过敏”的症状,所以并不是什么好方法。

中国已经存在了五千多年,所积累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良好的人文观念、修身观念、齐家观念、以及处世观念皆是需要我们不断传承的。

同时无论哪个国家的社会工作,如果缺少了精神的支撑,最后势必会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3.体制实施中的不足此问题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地区性发展不均衡。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内容本土化探索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内容本土化探索
1 价 值 讲 解
中西价值观差 异很大 , 工作方法 、 技巧之异最 终都可归结为
理念之异 。杨 中芳认为 , 西方社会 的价值 观基础是“ 个人主义 ” , 欲通 过个 人成 就来带动 全社会 , 使其成为一个更能培养个人成就
行之有效 的基本方法 , 但却不的服务情 境 中 , 还需 加入 宗 族、 单位 、 学校或项 目等层次作为补充 , 甚至有时在农村社会 工作 中非宗族层面 、 在都市社会 工作 中非单位层面不能解决问题 。对 于小组工作 , 李颖奕和唐晓容 的研究表 明: 教育 、 社会化 、 成长 、 互
则应强调水库移民问题 ; 沿海高校可注重 流动人 V的适应和 白领 I 阶层的压力 ; 边疆高校则可注重少数民族 的适应 和援建人员 的压 力等等 。苏明 、 昌阳就针对广西经济落后 、 李 民族文化多元 、 疾病 防控形势严 峻 、 农村 问题 突 出的区情 , 出了广西社会 工作教育 提 本土化 的概念 。笔者曾亲历 汶川 的灾后社会工作 , 深感 培养 当地 羌族和藏族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性 。 在讲授 三大核心 工作方 法时 , 同时指 出其在我 国的局 限 要
文化发生 了全面碰撞 , 造成 了中国化 困境 。
过 于强调让案主不顾他人看法来谈 自身的需要或感想 , 反而会 导 致 案主的不适甚至抗拒 。教师在讲 授时可提及儒家 的人伦秩序 、
大同社会 和费孝通 的差序格局 、 人社会 ; 熟 还可辨析中国人的“ 自
我” 概念与西方不 同, 是从属于家庭 、 宗族 、 单位等所属社群的 , 是 在集体主义约束之下的有限 自我 , 个人的需要 与家庭需要往往界 限不 明 , 个人 的想 法要迎合权威 的想法 , 造成实 践中案主 自决 的 困难 ; 再进一 步引出, 在我国的妇女社会工作 中, 指导性原则很可 能要 比非指导性的 白决原则更奏效 。

优势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探析——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

优势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探析——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

在社会转 型时期 也面 临着 诸多的压力 教 师面对着 来 自学生
。 。
绩 主导的校 园 内
4
.
家长
学校

社会 等
,
家长 认识 到健康 成长 的重 要性 自杀 自残 的新 闻见诸 报端
,

多方面 的期待 和 压力 也对 学校构成 了压力
, 、 ,
家长们 在震惊 的同时也在思考 正确

学校职 能的转变 性
,
其中

,
个人优势包括 期望

能力 和

学校社会工作 尚待开发 挑 战分 析


社会 关系 和 机会
对 于 学校社会 工 评
,

作 的发 展而言
:
学生


教师
家 长对学校社会工 作 的认识
金华市学校社会工作发展 的挑 战有 以 下几点
1
.
价 生活
, 、

期望
,
以 及 目前 发展所拥有 的资 源 和 机 遇
社会 工作是 以 学生及 学生教育 相关的学校 整合校 内外资 源

家庭 以 及社 区 为主
而对 于社 区 的认 同感 和 归 属 感就较低 了 社 会工作 专业 的低认知 度
, 。
帮助学生解 决在受教育 过程 中
,
大多数学校 领导 和 老师都 没
,
人 际关 系等各方 面问题

从 而促进学生成 长的专
, ,
,
学校 的管理 和
,
发展方 面
,
较少考 虑社 区 因 素

也 未将 自身 的发 展统合进社 区 学生对 于学校 的认 同感很 高

差序格局下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建立的本土化探讨

差序格局下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建立的本土化探讨

差序格局下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建立的本土化探讨一、本文概述在东方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差序格局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深刻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与维系。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逐步发展,如何在差序格局的背景下,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本土化,成为了亟待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差序格局的内涵及其对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建立的影响,探讨如何在尊重差序格局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本土化进程。

文章将对差序格局的理论框架进行梳理,明确其在东方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及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接着,文章将分析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在差序格局下的特殊性和挑战,如何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进行专业关系的建立与维系。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一系列本土化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社会工作专业在差序格局下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社会工作专业在差序格局下的本土化进程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在本土文化环境中的更好发展,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

二、差序格局与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差序格局,这一源自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独特概念,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这一概念由费孝通先生提出,它揭示了中国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特点,即人际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人际关系的特点,无疑对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差序格局下,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建立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由于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社会工作者在建立专业关系时可能会受到既有社会网络的影响,使得专业关系的建立带有一定的“差序性”。

这可能会影响到社会工作的公正性和效率,因为某些个体或群体可能会因为与社会工作者存在较近的社会关系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关注。

另一方面,差序格局也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建立提供了独特的机遇。

在差序格局下,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既有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熟人”的介绍和推荐,更有效地接触到需要帮助的个体或群体。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1. 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服务活动,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会工作伦理,作为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和灵魂,对于维护服务对象权益、提升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体系,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由于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背景的差异,这套体系在中国本土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旨在探讨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其在中国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伦理支持和保障。

2.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概述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其核心价值观念主要源自于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实证主义等哲学思想。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的慈善事业和宗教改革时期的福利工作。

在启蒙时代,随着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强调,社会工作的伦理观念开始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核心原则包括尊重个体价值、促进社会正义、维护服务对象利益、保持专业诚信等。

尊重个体价值体现在对社会工作实践中每一个个体的尊重,无论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或个人信仰。

促进社会正义则强调社会工作在消除社会不平等、推动社会公正方面的责任。

维护服务对象利益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应当始终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先,确保服务对象的权利不受侵犯。

保持专业诚信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在职业行为中保持高标准的道德和专业准则。

在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不仅是一种指导专业实践的理论框架,也是社会工作者进行自我反思和职业判断的重要工具。

伦理决策通常涉及对复杂情境的分析,其中可能包括道德原则的冲突、文化差异的考量以及服务对象需求的多样性。

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伦理困境时,常常需要借助专业伦理守则、法律法规以及同行和监管机构的指导。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本土化探索---基于鞍山市青少年社会工作站评估(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10级社会工作专业于萍)摘要:从社会工作专业进入我国高校,到国家承认社会工作职业、出台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到政府开始从民间社工机构购买专业服务,社会工作这一舶来品在本土化进程中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

香港、深圳、上海、广州等南方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传入较早,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也初具规模,发展的较好,服务的项目较完善,工作经验也较充足。

面对当今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辽宁省引入社会工作专业,鞍山市也抓住这次契机,务求能够结合现实土壤,探索出一种适合鞍山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模式。

关键词:鞍山市青少年教育办公室青少年社工站本土化存在问题解决对策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本土化的必要性(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含义社会工作机构是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非企业单位。

社工机构是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有效整合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阵地。

促进民办社工机构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预防和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本土化的含义本土化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它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

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本土化是产生于国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模式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发生变化的过程。

是结合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并且适应本地区社会的需要从而发挥功能的过程。

鞍山市青少年社会工作站是辽宁团省委、省综治委预防办结合当前我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实际,总结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而设立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本土化的必要性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在长达 20 多年的时间里,一大批具有社会工作教育背景的大学生相继毕业。

由于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滞后于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缺乏相应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接纳,这些学生大多从事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改革、人口结构和居民需求变化等,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我国的社会管理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转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关注民生,这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方适应这一要求,陆续出现了一些社会工作机构,致力于我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及其职业化进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普遍关注。

二、鞍山市青少年社会工作站介绍(一)自然情况青少年社工工作是辽宁团省委、省综治委预防办结合当前我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实际,总结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而推出的一项重点工作。

鞍山市青少年社工站是针对此项工作于2009年9月专门设立的,它隶属于共青团鞍山市委员会、市综治委预防办,主要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开展社会化、专业化的帮扶教育感化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本地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力度。

目前,鞍山市共成立青少年社工工作站7个,其中团市委社工工作站是总站,负责总体指导和协调部署工作,下设6个青少年社工工作站,分别为铁东区社工站,铁西区社工站,立山区社工站,海城市社工站,铁东法院社工站和铁东检察院社工站。

每个社工工作站配有站长1名、副站长1名、青少年社工4至5名。

他们秉承“一切为了青少年,为了青少年的一切”的思想,严格按照“发现一个,对接一个,帮教一个,跟踪一个”四维一体的工作方法来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尽全力做到有效降低违法犯罪高危群体的犯罪可能。

帮助工作对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陪伴我市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1]。

(二)鞍山市青少年社工站的工作开展情况1、青少年社工站的工作职责海城社工站鞍山市青少年社工工作海城市工作站设立在海城合力社区,位于海城市合力振兴路29号,合力社区一楼青年之家屋内,主要负责我市29个镇区罪错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矫治工作。

铁东社工站鞍山市青少年社工工作铁东区工作站座落于中华路上,位于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三楼,主要负责铁东区青少年社工工作,帮扶和教育不良青少年。

铁西社工站鞍山市青少年社工工作铁西区工作站座落于鞍山市铁西区第12中学三楼,主要负责我市铁西区青少年健康成长指导,生活方式辅导,社会交往指导,家庭教育咨询,特殊青少年辅导等青少年社工服务。

铁西区青少年社工站服务的本质在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和保护青少年,目标在于协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立山社工站鞍山市青少年社工工作立山区工作站座落在立山区中心地段,胜利北路340号,位于立山区委南楼三楼,主要负责立山区罪错青少年的预防与帮教工作,同时与立山辖区内的“三失”(失学、失管、失业)青少年建立联系,以便及时有效预防及沟通,并且配合团市委工作站相关工作。

铁东法院工作站鞍山市青少年社工工作铁东法院工作站于2009年9月14日正式成立,工作站位于铁东法院办公楼220房间,该站有五名社工志愿者组成,铁东法院少年法庭庭长担任该站站长,社工站配有电脑、打印、电话等办公用品。

铁东检察院工作站鞍山市青少年社工工作铁东区人民检察院工作站设置在铁东区人民检察院二楼,主要负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帮教工作。

目前,工作站已配备有电话、电脑等办公设备以及青少年社工工作的相关书籍,为帮教工作的顺利展开准备了条件。

2.青少年社工站工作情况青少年社工工作开展两年来,在社会各界和全体青少年社工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了覆盖鞍山全市各城区的社工工作网络体系,初步探索出一套符合鞍山特点的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治工作模式和办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鞍山全市33名青少年社工在两年的时间里成功帮教了近600名帮扶对象,实现了鞍山全市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的有效下降,2009年未成年人年度犯罪率下降1.9%,2010年下降23.1%,在全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名列前茅,为鞍山市争得了连续三年的“辽宁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市”荣誉称号,并连续三年荣获鞍山市综治工作标兵单位,为构建和谐鞍山、幸福鞍山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鞍山市青少年社工站机构建设与青少年犯罪存在的问题1.筹集资金渠道少从国外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经验来看,在机构经费来源上,分为三大块:一是政府投入,二是基金会、企业和个人的捐赠,三是自身经营性收入。

而鞍山市的社工站依托的是司法机关,所以资金来源自然来自司法机关,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

1.筹集资金渠道少我省鞍山市则是依托当地的司法机关,开展社会工作工作站,主要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开展社会化、专业化的帮扶教育感化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本地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力度。

工作站人员大多不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因此他们开展的工作并没有严格意义上按照社会工作专业的技巧和工作模式进行,不专业[2]。

在机构管理方面,由于社会工作机构是一个新生的事物,管理经验不足,一些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社会工作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工作组织,应该按照组织的功能定位,设置完整的组织决策、服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事务公开、监督管理等制度,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一些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

此外,尽管已经设立了一些制度,并没有完全实行。

2.机构认同度较低社会工作专业长期在高校教育环节中发展,而社会工作职业在社会领域中的发展长期处在“名不正,言不顺”的境地,因此尽管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服务,也开始进行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认同度普遍偏低。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政府管理领域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社会机构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二是社会领域中,民众对社会工作机构及其服务接纳程度较低。

3.服务不均衡从提供的服务总量上看,鞍山市目前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远远不能满足更多人民的需要,然而政府对服务点的设立缺少统一规划,现有的服务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某些地区服务资源相对较多,有些地区服务严重不足。

与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相比,服务的内容范围较狭窄。

多数服务都是青少年犯罪,集中在社区中,通过社区活动的手法,服务于社区中的居民。

目前尚缺少针对性强、较为深入的专业服务。

4.社工站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根据鞍山社工站的情况,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待遇较低。

工资普遍处于社会平均工资中的中下水平,不足以吸纳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和优秀社会工作长期下去,势必造成社会工作站人员流动性大,留不住人,更留不住高水平的专业服务人员。

2.专业社会工作者不足。

目前社工站服务人员不足主要表现在兼职人员过多,而专职社工服务人员偏少。

不少兼职人员无长远打算,可持续性差;一些专职社工由于没有相应的保障,也不愿把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当作自己的理想职业,有临时思想。

3.社工实践能力较差。

社工站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刚刚走出高校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基本上不是专业的社工毕业生对且对于社会服务的实践领域还是非常陌生的。

他们经验不足。

5.机构内部缺乏制度化的绩效评估体系在社会服务领域,服务的多少、好坏直接影响到服务组织的社会认可程度和健康、有序发展。

社会工作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但在服务的数量上和质量上,还缺乏制度性的绩效评估体系。

所谓绩效评估,是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项目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

[3]目前,社工服务站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缺少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考核指标体系,没有对社会工作者、服务群体和服务内容的考核,这就容易造成机构管理薄弱,运行效率不高,长期下去,势必影响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性。

6、机构外部缺乏行业自律和监督当前正是我国社会工作机构的初始发展阶段,尽管在一些地方建立了社会工作协会,例如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由民政厅(局)成立了社会工作协会,但协会的工作还停留在宣传发动阶段,各项工作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也还未制定带有行业自律性质的社会工作行业公约,社会工作行业自律体系没有建成。

目前社会工作机构服务规范基本上是由机构自己制定,缺乏统一的规范,这也不利于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服务职业的发展[4]。

四、鞍山市青少年社工站发展的对策1.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鞍山青少年社工站要在争取政府的“购买社会服务”项目资金同时,努力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争取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减少对政府的依赖:(1)开拓公益性捐赠渠道(2).适当开展营利性服务2.完善工作制度鞍山青少年社工站要进一步完善法人负责制,逐渐建立健全内部各项工作制度,创新机构工作运行体制,按照组织的功能定位,制定完整的组织决策、服务开展和评估、教育培训、高校督导、联席会议、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事务公开、监督管理等制度,并采取引进监事会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方法,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