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能力理论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核心能力理论兴起的背景及意义战略治理理论的进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经典战略理论时期、产业结构分析时期(波特时期)和核心能力理论时期。核心能力理论代表了战略治理理论在九十年代的最新进展,它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C. K. Prahalad & G. Hamel)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所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已成为最经典的文章之一。此后,核心能力理论成为治理理论界的前沿问题之一被广为关注(Prahalad,1993;Hamel&Prahalad,1994;Coombs,1996;)。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一种新的竞争范式——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战略(Hamel &Heene,1994;Foss &Knundsen,1996)。应该讲,核心能力理论是当今治理学和经济学交叉融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源于战略治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创新理论等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不断探究,体现了各学科的交叉融合。

一、核心能力理论兴起的背景

1、对波特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不满: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理论尽管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完整框架,讲明了产业吸引力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决定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能够发觉利润水平专门高的企业,在吸引力专门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这些差不多上波特战略理论不能专门好解释的现象。另外,波特的战略理论还往往诱导企业进

入一些利润专门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角化经营,这方面许多失败的案例也对该理论提出了疑问。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波特后来又提出了以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模式,然而由于其几乎涉及企业内部所有方面,反而使要紧问题得不到反映,不能专门好地把握战略重点,因而其局限性仍然特不突出。

2、企业重组和再造的挫折:在80年代,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在专门多产业上都超过了美国企业,取代了美国企业的领先地位。为了赶上日本企业,美国的专门多大企业纷纷进行重组和流程再造以谋求提高竞争力。重组尽管有时势在必行,能够使企业“变小”以改善短期绩效,但这只是在纠正过去的错误,而不是创立以后的市场。一些精明的企业,在认识到重组企业是条死胡同后,转而进行再造工程。再造尽管能够使企业“变好”,但并无与众不同,只只是是个优秀的模仿者而已。因而如何重建企业的竞争战略,使企业不仅在现有产业内领先,而且能够在以后产业接着领先,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核心能力理论确实是基于上述背景而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意义

1、它首次提出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之源:在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命周期日渐缩短。企业的竞争成功不再被看作是转瞬即逝的产品开发或战略经营的结果,而被看作是企业深层次的物质—

—一种以企业能力形式存在的、能促使企业生产大批量消费者难以想象的、新产品的智力资本的结果。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中,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是最关键因素,而经营战略只是是企业充分发挥核心能力并把其运用到新的开发领域的活动和行为。因而核心能力关于企业的长远进展具有超乎平常的战略意义。

2、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为核心能力的竞争:核心能力理论超越了企业之间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所有的战略单元,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因此核心能力的寿命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关注核心能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进展战略更能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进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幸免因目光短浅所导致的战略短视。同时,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更多地是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存,而不是某项重大发明导致的重大跃进。因此,专门难“压缩”或“突击”,即使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核心能力的建设仍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刻。这一方面使竞争对手专门难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另一方面,由于建设核心能力的投资风险和时刻超过业务部门的资源和耐心,那个方面的明确追求能够促使公司高层治理人员超越部门利益的局限,更多的从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及早把握以后市场的需求,并及早投入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中。

3、企业的多角化战略应围绕核心能力来进行:多角化战略作为企业寻求快速扩张的一种战略被广为使用,许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涉足众多行业,但效果不佳。八十年代以来,企业界又兴起

“回归主业”的潮流,众多大企业纷纷把与主业不相关的业务剥离出去,而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寻求进展。这就迫使人们去考虑企业经营的边界在那儿?以及如何决定企业多角化经营的范围?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则能够对上述问题给出一个较为圆满的解释。

第二节核心能力内涵界定的研究回忆

一、核心能力的内涵

由于对核心能力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和深入,目前尚缺乏关于核心能力的公认一致的定义。从持有“资源观”的经济学家到近年进展出来的“能力观”(Competence-based View)的学者,先后对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讲法:

1.基于技术和创新观的核心能力界定

拉德和哈默(Prahalad and Hamel)是从技术和创新角度研究核心能力理论的代表。他们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从技术与产品创新的角度提出并研究了核心能力思想,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的积存过程伴随在企业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的进展过程中。产品/技术平台是需要通过长时期的学习和积存才能建立的,因此,核心能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存的具有企业特定性的专长。作为组织的群体性学习,这种学习过程涉及:企业中不同生产技巧的协调;企业不同技术的整合;组织中价值观的传递。通过学习和核心能力的积存,企业就可能尽早发觉产品和市场机会,因而,企业的持续进展是与核心能力紧密联系的,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其核心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