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轻型1周内,重型1个月内。
我国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约为2.3%~3.2%,3个月时病死率9%~9.6%,致死/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4.4%~15.4%,致死/残疾率33.4%~33.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包括早期诊治、早期预防再发(二级预防)和早期康复。
2015年4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总结了截至2014年7月以前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共识,对指导和规范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指南》发布以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国内外指南也随之进行了更新或编写。
2015年5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年10月美国心脏/卒中学会发布了《201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指南更新》;2018年3月,美国心脏/卒中学会发布了《2018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处理指南》。
基于此背景,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织编写组,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进展,对《指南》进行更新,以期体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诊治规范,指导临床医师工作。
修订原则与方法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根据2014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结合国情和可操作性进行更新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表1)。
表1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推荐强度(分四级,I级最强级最弱)I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II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随机对照试验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高质量)B级:基于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C级:基于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基于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B级:基于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C级:基于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的查询(文献检索至2018年6月)、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
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
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缺血性卒中的分层管理PPT课件
医疗质量与安全评估
分层管理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评估分层管理实施前后医疗质量的指标,如诊断准确率、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以判断分层 管理是否提高了医疗质量。
分层管理对医疗安全的影响
根据发病机制,缺血性卒中可分 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 经功能缺损和不可逆性脑梗死。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病理机制
缺血性卒中的病理机制涉及血栓形成、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导致脑 部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缺血性卒中常见的症状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眩 晕、复视等。
的管理策略。
定期评估与调整
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根据病情 变化调整分层和管理方案。
制定分层治疗方案
低危组
以药物治疗为主,控制危险因素,定期复查。
中危组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考虑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 加强监护和护理。
高危组
采取紧急介入治疗、溶栓治疗及重症监护,确保 患者生命安全。
培训医护人员分层管理知识
提高患者满意度
优化患者治疗体验,增强患者对医 疗服务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降低医疗成本
01
02
03
控制医疗费用
分层管理有助于医疗机构 合理控制医疗费用,避免 过度疗流程,提高 诊疗效率,降低单位患者 的诊疗成本。
促进跨学科合作
分层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 有助于促进跨学科合作, 共同为患者提供高效、经 济的治疗方案。
分层管理有助于医疗机构集中优势资 源,提高对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
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 年版)
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 年版)指标一、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率(NEU-STK-01)定义:单位时间内,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 评估的脑梗死患者数 100%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率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收住院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开展情况。
说明:(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参照《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的中文翻译版本。
(2)脑梗死即缺血性卒中,采用《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定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指标二、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 30 分钟内完成头颅 CT 影像学检查率(NEU-STK-02)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小时内急诊就诊行头颅CT 影像学检查的脑梗死患者中,30 分钟内获得头颅 CT 影像学诊断信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发病24 小时内急诊就诊的脑梗死患者30 分钟内发病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30 分=获得头颅CT 影像学诊断信息的人数⨯100%同期发病24钟内完成头颅CT 影像学检查率小时内急诊就诊行头颅CT 影像学检查的脑梗死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发病24小时内脑梗死患者及时检查评估的能力。
指标三、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 45 分钟内临床实验室检查完成率(NEU-STK-03)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小时内到急诊就诊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糖、凝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的脑梗死患者中,45 分钟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发病24 小时内急诊就诊脑梗死患者发病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45分钟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的人数⨯100%45 分内临床实验室检查完成率同期发病24小时内急诊就诊行实验室检查的脑梗死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评估检查的能力。
缺血性脑卒中围手术期护理查房、评估、要点
缺血性脑卒中
一、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3.检查手段:CT(可排除出血影响);MRI(发现早期梗死 灶);DSA诊断及治疗的金标准
CT
MRI
体位宣教
必要时约束患者
二、术前准备: 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术前)
1. 完善各种常规检查和辅助检查 2. 术前禁食6h.禁饮4h,防止术中出现呕吐 3. 术前排干净大小便并于插管的对侧肢体建立留置针通道、备皮 保持手术区域的清洁干燥 4. 询问患者或家属是否有碘伏过敏和其他过敏史
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术中)
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护理诊断:
1.躯体活动障碍:与肢体运动障碍有关 2.焦虑: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担心预后有关 3.生活自理缺陷:与躯体运动障碍有关 4.知识缺乏: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5.睡眠形态紊乱:与焦虑、环境改变有关 6.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应激性疾病
躯体活动障碍
护理措施
效果评价
患者及家属理解并配合疾 病治疗及护理过程
睡眠形态紊乱
护理措施
效果评价
护理目标 :患者睡 眠质量有所改善
1.提供安全方便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明亮整洁,保 持病房灯光明暗适宜,拉好防护栏。协助患者保持舒 适体位防止肢体长时间受压,保持肢体功能位,鼓励 并教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2.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避免受凉。
缺血性脑卒中围手术期护理
1. 缺血性脑卒中 2. 病例介绍 3. 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4. 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神经内科-xxx
缺血性脑卒中
卒中病人管理制度
卒中病人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管理卒中病人,提高其生存质量和康复效果,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卒中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卒中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卒中预防卒中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卒中的发病率。
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等,因此卒中管理制度应该着重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定期进行体检、控制饮食、保持适当体重、戒烟戒酒等行为是预防卒中的重要手段。
2. 卒中急救卒中是一种急性病情,治疗应尽早开始。
卒中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对卒中急救的指导,包括卒中的早期识别、急救措施、转运和治疗。
建立完善的急救网络和通道,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率和康复率。
3. 卒中治疗卒中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神经内科、急诊科、康复医学科等。
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应及时进行脑灌注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治疗等措施,以减少脑损伤、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4. 卒中康复卒中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受损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康复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经常性进行评估和调整。
5. 卒中管理团队卒中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多学科、多专业的卒中管理团队,团队成员包括神经内科医生、护士、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等。
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卒中患者的治疗方案,监测病情变化,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
综上所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卒中管理制度对提高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康复效果至关重要。
卒中管理制度应包括卒中预防、急救、治疗、康复和多学科团队合作等内容,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协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卒中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希望未来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卒中管理制度,为卒中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
一、卒中接诊流程:
1、按照卒中接诊流程(15分钟内接诊);
2、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估(急诊时或入院时、出院前);
3、45分钟内完成头颅CT、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功能检查。
二、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三、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应用的评估。
四、入院48小时内阿斯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
五、评价血脂水平。
六、评价吞咽功能。
七、预防深静脉血栓(DVT).
八、出院时使用阿斯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
九、为患者提供:卒中的健康教育。
十、住院24小时内接受血管功能评价。
十一、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及质控指标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及质控指标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早期血管再灌注是有效降低卒中致残率、致死率的关键。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2024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第一个目标即为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AIS再灌注治疗方法从静脉溶栓到取栓治疗,再到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AlS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手段不断更新。
(一)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是通过外周静脉滴注或注射溶栓药物经过血液循环溶解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可快速溶解血栓,迅速改善脑灌注。
静脉溶栓是在时间窗内治疗AIS的有效方法,也是国内外指南的首选治疗方式。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经过多模影像学评估后,静脉溶栓时间窗再次被拉长,EXTEND研究团队将CT及磁共振灌注成像引入静脉溶栓,该研究对发病4.5~9.0h或醒后卒中(从睡眠中点开始算起9.0h内)存在核心/灌注不匹配的AIS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与对照组比较,表现出良好的预后,因此也更新了2021版《欧洲卒中组织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指南》,将静脉溶栓时间窗延长到9ho(二)血管内治疗大血管病变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率较低,半暗带的恢复不尽如人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治疗成为大血管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
1.动脉溶栓动脉溶栓是早期血管内治疗方法,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引导下将溶栓药物选择性地送至血管闭塞部位进行溶栓治疗,可用较小剂量的药物在局部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相较于静脉溶栓具有较高的再通率,同时在DSA下可动态观察血栓溶解情况。
但动脉溶栓治疗为有创操作,且总体费用较高,不利于推广,同时动脉溶栓治疗作用有限,多作为机械取栓的补充治疗。
2.机械取栓机械取栓指在DSA下将取栓装置送至血栓部位,通过支架锚定血栓及抽吸将血栓机械取出。
2015的几项研究均表明,在大动脉闭塞患者中,机械取栓具有高再通率及良好预后,但6h取栓时间窗较窄,患者获益有限,探索更长的有效时间窗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方向。
脑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健康教育
脑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健康教育一、概述脑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二、治疗原则缺血性脑卒中一般先行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扩血管、抗凝、血液稀释疗法及扩容治疗等。
脑动脉完全闭塞者,在2小时内进行手术治疗,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外一颅内动脉吻合术等,以改善病变区的血供情况。
三、术前指导1、术前一天颅内血管搭桥患者需剃头,颈内动脉血管剥脱术患者颈部需备皮,介入手术前行双侧腹股沟备皮,清洁会阴区。
2、术前禁食水8小时。
3、术前一天晚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地西泮片四、术后指导1、心电监护期间不可自行调节,如有心慌、呼吸困难等不适、电极片及导线脱落监护仪报警,及时告知护士。
2、术后遵医嘱吸氧,吸氧时切勿自行调节氧气流量,室内严禁明火及放置易燃物品。
3、穿刺部位:穿刺部位未缝合者,拔出动脉鞘后,穿刺部位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压迫止血,穿刺肢体制动24小时,穿刺侧膝盖不能弯曲。
伤口缝合者,制动8小时,8小时后可在床上自由活动,禁止下床。
4、伤口加压:伤口处沙袋加压2~4小时后可自行取下。
5、伤口敷料:常规术后24小时拆绷带,绷带拆除后2 天内禁止洗澡,防止感染。
6、缓解疼痛:术后给予使用镇痛泵。
7、自我观察:若出现肢体活动力减弱等症状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8、引流管:翻身时注意避免牵拉、反折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出。
9、饮食:术后6小时后可进流食,术后第二天起可进半流食及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饮食为宜,若进食时发生呛咳或呕吐时需禁食水。
五、出院指导1、遵医嘱服药,服药期间若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诊。
坚持服药,包括抑制血小板凝集药、降血压药、降血脂药等。
2、以低盐、低脂饮食为宜,多食高纤维素食物,如粗粮、芹菜等,保持大便通畅。
医院卒中管理制度
医院卒中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医院对卒中患者的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和生存率,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对卒中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管理。
三、工作原则1、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照顾。
2、坚持科学诊治,规范医疗行为,避免不规范诊治造成的不良后果。
3、优质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4、制度透明,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公开,加强监督和管理。
四、岗位职责1、院长:负责全院卒中患者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协调。
2、卒中中心主任:负责卒中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协调各岗位人员,监督医疗质量。
3、医生:负责卒中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医嘱管理。
4、护士:负责患者的护理、输液、观察等工作。
5、药剂师:负责患者用药的调配和监督。
6、管理人员:负责统筹协调各个环节,监督工作进展情况。
五、工作流程1、入院接诊:患者入院后,卒中中心主任安排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并安排相应的检查。
2、诊断治疗: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3、护理服务:护士根据医嘱,进行护理服务,包括床边护理、排泄护理、营养护理等。
4、康复训练:康复师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5、出院管理: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适的出院计划,并进行随访管理。
六、质量评估1、定期召开卒中患者管理工作评估会议,对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行评估。
2、根据评估结果,对医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3、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七、附则1、本制度经医院领导审批后生效。
2、本制度解释权归医院卒中管理委员会。
以上就是医院卒中管理制度的内容,希望能对医院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脑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健康指导
脑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
1.心理健康指导
(1)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交谈,掌握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经济状
(2)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分析患者的心理需
求,做好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家庭情况、以及患者心理反应和情绪状况。
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和康复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帮助患者减轻和克服消极悲观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情,以主动、积极、健康的心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战胜疾病。
2.饮食指导
脑梗塞多发于5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者,常伴有
(1)给患者宣教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采取低脂、低盐、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因此,对患者饮食的指导十分重要。
低胆固醇、丰富维生素的饮食。
少食动物脂肪、甜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多食清淡食物,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鱼虾类。
(2)鼓劢患者多饮水,适当喝茶。
注意早晨起床后先喝一杯水后再活动,以减少血液粘稠度,有利于血液循环。
(3)指导患者饮食应有规律,勿暴饮暴食或过分饥饿。
(4)告之患者应戒烟酒,以免引起血管改变,而致血压升高,不利疾病康复。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休息活动指导
(1)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帮助患者做患肢及关节的被动运动。
(2)指导患者在急性期卧床休息,取平卧位为好,以保证脑血流供给、减轻脑组织缺血状况。
(3)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做主动锻炼。
尽早下床活动,从起床、患肢平衡、站立、行走进行训练指导,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和次数,最后帮助进行上下楼。
缺血性卒中护理常规
缺血性卒中护理常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疾病概述缺血性卒中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神经功能缺失、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依据神经功能缺失的持续时间,不足24h者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超过24h者称为缺血性脑卒中。
一般护理1、按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2、饮食:进食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给予营养丰富,富含新鲜蔬菜及水果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有意识障碍及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流质。
3、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1-2周,抬高床头30度,按病情需要予冰帽冰敷头部。
4、生活护理:协助急性期卧床的患者生活护理,加强翻身,做好皮肤护理。
5、心理护理:关心患者,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专科护理1、体位与休息:病情危重者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应鼓励下床做轻微活动,意识障碍、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不易咳出者取侧卧位或头高脚低,头偏向一侧;鼻饲患者取半卧位。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肢体活动变化以及有无抽搐等,如有变化随时通知医师,并做好记录。
3、用药护理:使用溶栓抗凝药物时应严格把握剂量,密切观察意识和血压变化,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观察有无皮肤及消化道出血倾向。
同时还要观察有无栓子脱落引起的小栓塞,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使用扩张血管药尤其是尼膜地平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时,应监测血压变化:应用低分子右旋糖昔时,应观察有无发热、寻麻疹等过敏反应。
4、体位护理: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体位,各个关节部位防止过伸及过展,尤其是肩关节、髓关节、踝关节应保持良肢位,以减少脱位及足下垂。
禁止拖拉患侧肢体。
5、语言训练:失语者要加强语言训练,训练内容尽可能联系日常生活。
健康教育1、介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掌握康复治疗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坚持锻炼。
2、合理饮食:指导进食高蛋白、低盐、低脂、低热量的清淡饮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谷类、鱼类、和豆类,使能量的摄入达到平衡。
脑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护理常规
脑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言语及肢体活动变化,注意有无咳嗽、腹痛、肢体痛等新的栓塞表现。
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瘫痪肢体功能位;烦躁不安或抽搐者注意观察发作的部位、次数和时间,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并适当约束。
3保持呼吸道通畅,予吸氧,及时吸痰,防止缺氧窒息;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患者加强气道护理和呼吸肌功能锻炼。
4遵医嘱给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5给予富有营养、高蛋白质、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评估吞咽功能,不能经口进食者,给予鼻饲。
6做好患者及家属心理安慰,缓解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
7做好患者皮肤和口腔护理,预防发生压疮和坠积性肺炎及口腔感染;做好大小便的管理,防止泌尿系感染及失禁性皮炎。
8根据患者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跌倒/床、下肢深静脉血栓、误吸等危险因素,落实安全护理措施。
9指导患者出院后戒烟、限酒,遵医嘱用药,坚持有氧运动。
对有TIA发作史的患者,指导患者改变体位时应缓慢,避免突然转动颈部,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保暖,外出时有人陪伴。
病情稳定后24~48小时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及早帮助失语、吞咽困难患者语言功能及吞咽训练。
参考文献:《临床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拟定人:陈** 审核人:xxx 修订日期:2020年x月拟定日期:2020年x月。
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
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引起脑细胞缺血、缺氧和坏死的疾病,是造成脑功能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证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质量,制定一系列质量控制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常见的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
1. 门到针时间(Door-to-needle time)门到针时间是指患者到达急诊科门诊或接受急诊科评估的时间到给予溶栓治疗的时间的间隔。
这是评估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门到针时间应控制在60分钟以内,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害。
2. 溶栓治疗前DSI评估(Decision Support Instrument,DSI)溶栓治疗前DSI评估是指对脑血栓患者进行临床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溶栓治疗。
这种评估辅助工具能够根据一系列的临床指标,患者的年龄、病史、病情等,帮助医生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溶栓治疗后恢复情况评估溶栓治疗后恢复情况评估是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系统评估,了解溶栓治疗的疗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国际卒中评估量表(NIHSS)评分、功能恢复随访等。
这些评估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治疗是否有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住院后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后的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发生脑梗死和其他血栓栓塞事件。
对于适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来说,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监测和调整剂量。
5. 抗凝治疗的监测和控制对于需要抗凝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要进行定期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以确保抗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还需关注患者的凝血功能,避免出现出血等副作用。
6. 完善的多学科团队管理脑梗死患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和管理。
这包括神经科医生、介入放射科医生、护士、康复师等多个专业的参与,以确保脑梗死患者能够得到全面、个体化的治疗和康复服务。
7. 定期的质量评估和改进对于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的有效实施,需要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和改进工作。
神经科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昆明市延安医院神经科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改进与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综合医院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更好地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现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09]757号)及昆明市延安医院《关于完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神经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组织领导为加强对“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的领导,我科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总体研究和协调工作:组长:唐太昆专家组成员:毛希宏、邱学才、钟剑峰、战丽萍、李建辉、宋黎、陈建娥各医疗组负责人:邱学才、战丽萍、钟剑锋、宋黎各护理组负责人:信息报送员:魏欢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护理组,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
三、具体工作职责:“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在单病种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提出政策支持及奖励建议。
专家组:根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改进与修订服务流程、制度及诊疗规范的建议。
规范所负责病种的临床诊疗行为,组织相关科室医务人员的培训,努力达到该病种的质量控制标准。
执行医疗组职责:认真执行相关诊疗规范,杜绝相关病种诊断和治疗的随意性,提高出院诊断准确率;准确完整地记录住院病历的相关信息,保证病案信息、医嘱信息的准确与完整性;加强随访及健康教育工作。
执行护理部职责:组织制定单病种护理规范及工作流程,协助医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保证病区护理人员认真落实。
四、工作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单病种的临床诊疗常规和质量控制指标,逐步掌握如何应用医院优化服务管理工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进医院的服务流程,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规范“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的临床医疗行为,争取1年内“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的过程(核心)质量指标总体达标率达到70%以上。
脑卒中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常用降血脂药物
药 物 化学名 商品名 剂 量
用药注意事项
吉非贝齐 洁脂 300~600mg/次 1.注意肝功能旳变化
贝
诺衡 2次/d
2.谨慎与他汀类药物
特 苯扎贝特 必降脂 200~400mg/次 联合使用
类
3次/d
3.病情平稳旳情况
非诺贝特 力平之 200mg/次
3~6个月复查血
2次/d
脂和生化指标
临界水平 5.23~5.69
(201~219mg/dl)
需治疗水平 5.72
(>220mg/dl)
>1.70
(&LDL-C
>1.04
(>40 mg/dl))
<2.58
(<100mg/dl)
<0.90
(<35 mg/dl)
3.15~3.61 >3.64
(121~139mg/dl) (>140mg/dl)
脑卒中人数会逐年增长 脑卒中防治十分主要
一、基础知识
2.性别 男性比女性旳卒中发生率大约高30%。在每个年龄组旳发病率:
男性>女性。 男子汉有先天旳不足,雌激素少,情感压抑或暴躁。 3.家族史 脑血管病家族史是易发生卒中旳一种原因。父母双方直系亲属发
生脑卒中或心脏病时<60岁即为有家族史。 男性发病<55岁 女性发病<60岁
一、基础知识
(一)脑卒中旳分类
1、缺血性: TIA 脑梗死
2、出血性: 脑出血 SAH
一、基础知识
脑卒中发病机制
当血液供给因为脑血管闭塞或灌注不足而停止,在梗死 区域中心旳脑神经细胞会在数分钟内死亡,此梗死区 成为关键坏死区;围绕此关键坏死区域名叫缺血半暗 带,这个半暗带区包括了功能上已出现障碍但因为存 在侧支循环血液供给而依然生存旳脑组织,假如及时 恢复供血,此部分脑组织功能可恢复,而假如血流中 断超出5分钟,这部分缺血半暗带能够转化成为梗死 脑组织。
卒中中心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
卒中中心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为保证卒中中心的规范运行,不断改善流程、加强监督、提高诊治水平和救治效率,保证医疗质量患者安全的持续改进,按照《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标准》及《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要求,同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该方案。
一、工作目标以推进卒中患者的救治效率和水平作为突破口,采取细化质控指标、加强过程监管、实施终末质量标准分析,以核心科室(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ICU、介入科、院前急救、康复科)为重点,同时将CT室、心彩超室、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纳入统一管理,不断优化流程,切实提高卒中中心的核心质量建设和规范管理,使我院卒中中心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并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二、质控指标(一) 静脉溶栓质控指标1、到院至医生接诊时间:对于自行来院或拨打本地急救电话经救护车入院的所有可疑急性脑卒中患者,要求从到达医院到首位医生接诊时间小于10分钟。
2、到院至卒中团队接诊时间:对于可疑卒中患者,由首诊医生急请神经内科医师会诊,进一步评估病情,要求从入院到神经内科医师接诊时间小于15分钟。
3、到院至开始CT检查时间:由神经内科医师初步判断,如考虑急性脑卒中,立即予患者急查颅脑CT,同时急查血常规、凝血测定、急诊生化,要求从入院到脑CT检查时间小于25分钟。
4、到院至CT报告时间:从患者入院到颅脑CT报告时间小于45分钟。
5、到院至用药时间:结合临床表现及颅脑CT结果、抽血结果,由神经内科医师快速评估病情,如符合溶栓标准,并排除溶栓禁忌症后,积极嘱护士完善溶栓前准备,同时由神经内科医师向患者或其家属交待静脉溶栓获益及相关风险,在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迅速予患者用药,要求从患者入院到用药时间小于60分钟。
(二)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控制指标1、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比率100%2、急诊45分钟内完成头颅CT影像学检查的比率100%3、急诊就诊在45分钟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的比率100%4、静脉溶栓治疗比率≧2%5、入院48小时内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的比率100%6、预防深静脉血栓比率≧70%7、住院1周内接受血管功能评价的比率≧90%8、住院期间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比率≧90%9、出院时给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比率≧90%10、出院时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降压治疗比率100%11、出院时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比率≧90%12、出院时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比率100%13、出院时房颤患者给予抗凝治疗比率100%14、平均住院日≦8天15、平均住院费用≦5000元16、平均住院药物费用≦2000元17、住院病死率≦1%三、流程改进的方法和流程图流程图的制定和修改必须有流程图的执行者参与,根据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找原因,制定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3
• 指标名称:入院48小时内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
•
设置理由
• 1. 卫生部2007年《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提示;已经有一些研究 验证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效果。两个大型研 究结果(IST.CAST)显示缺血性卒中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对于降低死亡率 和残疾率有一定效果,症状性脑出血无显著增加,但与溶栓药物同时应 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
• •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建立与医
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点病种(创伤、急性心肌梗塞、 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障患 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标准
• (一)接诊流程。 • 1.按照卒中接诊流程; • 2.神经功能缺损评估; • 3. 45分钟内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
质量指症具有统计学特性的指标,用数据进行质量管 理评价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单病种质量管理起到什么作用?
• 这种方法能够对疾病诊疗进行过程质量控制 • 是提高医疗技术、进行持续改进的方法 • 在某种程上反映出医疗质量的变化趋势 • 是评价医师诊疗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及合理性 • 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1
• 指标名称:卒中接诊流程。
设置理由 • 1.《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及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重点工作中
要求: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建立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 点病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 2.卒中接诊流程的最佳目标是:卒中患者“绿色通道”的上述服务全部时限 目标,为小于60分钟;即是,在患者到达医院急诊在5分钟内见到接诊医师、 在10分钟内神经内科医师到达、在45分钟内完成所有必须的检测。 • 3.尤其是发病3-4.5小时之内,符合溶栓治疗指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 患者在“绿色通道”停留时限(从抵达院到用rt-PA的时间)应小于60分钟, 争取宝贵的时间窗。
•
住院期间接受血管功能评价的时间。
•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时间。
•
康复评价与实施的时间。
•
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咯雷。
•
住院期间与出院后伴有房颤的脑梗死病人口服抗凝剂(华法林)的治疗。
•
住院期间为病人提供戒烟咨询与脑梗死的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时机。
•
病人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
患者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卒中的患者都应尽快进行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 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 3、对有明确溶栓治疗指证的患者可进行其他相关的检查(如 MRA或CTA、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血气分析。腰椎刺穿术等)。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2
• 指标名称: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 应用的评估。
•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 S-1.2 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估 • 设置理由 • 每一位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都应获得神经功能缺损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至少 在到院急诊时/或入院时和出院前有二次NIHSS评估 (或至少有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量评分)记录 内容可明示,为制定适宜的治疗分案和预测风险以及 转归提供支持。 •
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首选rt-PA,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 酶代替。
• (2)、发病3至6小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 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
• (3)、对发病6小时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有经验和有条 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
• (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证可以适当放宽。 (5)、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 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尽早溶栓,抓住卒中诊治“黄金一小时” •入院到溶栓治疗时间(DNT)≤60分钟
•到达急诊的 疑似卒中患 者
•医师初始评估( 包括病史,实验 室检查,NIHSS 评分)
•通知卒中治疗 小组(包括神 经病学专家)
•CT扫描 完成
•读CT及实 验室检查报 告完成
•符合溶栓指征患者 给予爱通立®(阿替 普酶,rt-PA)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r-tPA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获益是风险的10倍
•每治疗100名患者,32名获益, 3名转归较差(2个恶化,1个严重 致残或死亡,但不增加患者死亡 率)
•Saver JF, et al. Stroke ;2010, 41:2381-2390.
•正常或接近正常 •转归较好 •病情无变化 •转归较差 •严重残疾或死亡 •无早期颅内出血致病情恶化 •早期颅内出血致病情恶化
诊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ECG)等项检查。 • (二)静脉应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尿激酶应用的评估 • 1.实施静脉t-PA/尿激酶应用评估;
• 2.应用静脉t-PA/或尿激酶治疗。
• (三)到院48小时内抗血小板治疗。
• (四)吞咽困难评价。 • (五)血脂评价与管理。 • (六)住院1周内接受血管功能评价。 • (七)预防深静脉血栓。 • (八)康复评价实施。 • (九)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与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 (十)出院时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咯雷。 • (十一)出院时伴有房颤的脑梗死患者口服抗凝剂(华法林)的治疗。 • (十二)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
• 2. 卫生部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建议:多数无禁忌证的不 溶栓患者应在卒中后尽早(最好48小时内)开始使用阿司匹林。溶栓的 患者应在溶栓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
• 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推荐:(1)对于不符合 溶栓适应症且无禁忌症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阿司匹 林150-300mg/天(1级推荐,A级证据)。急性期后给予阿司匹林50150mg/天.(2)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应在溶栓24小时后使用(1级推荐, B级证据)。(3)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 S-1.1 接诊时间(15分钟内)
• 设置理由:卒中患者在到达医院急诊15分钟内获得 服务(在患者到达医院急诊5分钟内见到接诊医师、在 10分钟内神经内科医师到达),由神经内科专业医师 /或经卒中技能相关培训的其他医师,提供的神经系 统诊疗(记录包括:发病时间。到达医院时间、基础 疾病、影响因素、神经系统功能评估的结果)服务。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脑卒中发病情况
常见病、多发病。 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高。 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是人类最高的 致残疾病。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中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
发病率:每年新发病例:>250万 109.7~217/10万人口
死亡率:每年死亡病例: >165万 116~141.8/10万人
患病率:全国脑卒中患者:700万 719~745.6/ 10万人口
病残率:高达70%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中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
• 2008年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结果显 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首位死亡原因, 占死亡总数的22.45%。
• 脑血管病的直接经济损失在300亿以上,间接经 济损失在500亿以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 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循证医学:目前有Ⅰ级推荐和A级证据的治疗方法共 有4种。 卒中单元 rtpa静脉溶栓(发病后3小时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 对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进行去骨瓣减压术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 2、 卫生部2007《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中建议 • (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4.5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2010》抗血 小板治疗建议
除少数情况需要抗凝治疗,大多数情况均建议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卒 中/TIA 再发(I级推荐A级证据)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监测与评价的重点
•
到院后接诊流程。
•
1、到院后实施神经功能缺失评估的时间与结果
•
2、到院后实施头颅CT检查的时间
•
到院后实施静脉应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或尿激酶应用的评估时间。
•
到院后使用首剂阿司匹林/或氯吡咯雷的时间。
•
到院后实施吞咽困难评价的时间。
•
到院后实施血脂评价与使用他汀类药物(有适应证,无禁忌症者)的时间。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2012国内静脉溶栓最新专家共识
• 鼓励溶栓(NINDS、ECASS、ATLANTIS、IST-3、 荟萃分析)
• 溶栓适应症放宽(头颅CT显影、80岁以上、房颤、 轻症、基底动脉)
• 明确了很多不确定的问题(时间、剂量、年龄、轻 重、抗栓药物)
•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2):1006-1009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 在所有的卒中,缺血性卒中占近 85%的比例。
•
而对于这一严重的疾病除了在
缺血发生3-4.5小时内静脉应用rt-PA
溶栓治疗外,目前尚没有其他循证医
学证实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能够阻止
卒中的发生。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 《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及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 动方案的重点工作中要求:
•Marler JR, et al. Proceedings of a National Symposium on Rapid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Stroke; •December 12-13,1996./news_and_events/proceedings/strokeworkshop.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