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希隆、杜斗城、徐黎丽、乔健、杨林坤
21世纪历史学研究呈现出研究领域迅速扩大,学科领域广泛交叉,历史学的功能不断拓宽等现象,以我院历史学科为例,已由原来单一的历史学扩展为历史学、世界史、民族学、博物馆学四个本科专业。面对这样的现状,高等学校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历史学类人才,怎么培养历史学类人才,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学院作为教育部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优秀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已做了一定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教育部质量工程“历史学类特色专业建设”和“兰州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以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历史学高级专门人才为最高目标,以塑造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历史学基本素养、能够明确发展方向、找准发展平台的综合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历史文化学院在一系列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推行2+2培养模式,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重视基础学习,重视能力培养,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历史学新课程体系;通过加强教学实习环节,培育和建设实习基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着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活动,提高大学生学术活动的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历史学科研技能和素养。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历史文化学院逐渐摸索出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和造就高水平历史学人才的新思
路,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历史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
历史学是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它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抽象思维能力、卓越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够初步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合格的专门人才,为国家提供一批批优秀的思想文化精英,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文化和智力方面的支持。为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一方面继续发扬历史文化学院注重历史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可从事相关学科及交叉边缘学科的基础研究和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根据兰州大学建设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定位目标,历史文化学院将自身发展定位目标确立为“建设国内一流的具有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研究型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院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已经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历史学、世界历史、民族学、博物馆学4个本科专业;历史学(涵盖二级学科9个)、民族学(涵盖二级学科5个)2个硕士点一级学科;历史文献学博士点1个;民族学博士点一级学科(涵盖二级学科5个)1个;历史学、民族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民族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文献学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这是我院探索历史类人才培
养新模式的坚实基础。
2004年历史文化学院根据学校要求,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新生入学后前两年不分专业,统一按历史学类的基本要求,进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建立学科门类的教学平台。后两年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志愿分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从此,开始了在历史学类人才培养新模式问题上的不懈探索。
二、历史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法
为了建设新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在课程体系、教学实习、科研能力等领域的变革,学院采取了稳步推进的步骤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一是强化建置系的教学职能。
首先,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近年来,学院先后制定了《教师请销假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教学中期检查制度》。以制度规定为新留校的教师配备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使他们尽快熟习教材,充实教学内容,掌握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还规定为新留校的教师“定导师、定课程、定科研方向”,以尽快提高其综合素养。
其次,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上讲台制度。学院认真贯彻教育部2000年4号文件的精神,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上讲台制度,我院教授、副教授参与本科生教学工作的比例达到100%;教授、副教授开课数占全院总开课数比例的65%以上。
第三,严格执行院系领导听课制度。学院制定了院长、系主任、
研究所所长听课制度,规定上述人员每学期必须听课五次以上,并将听课结果向授课教师及时反馈。
第四,制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制度。毕业论文的开题和答辩由学院组织统一进行;规定论文指导教师在确定了论文题目之后到论文完成之前,至少要面对面对学生进行3次指导;论文至少要修改1次;发现论文下载抄袭的情况,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要求学生重新写作论文,如第二次发现毕业论文仍然基本上是抄袭下载的,该生的毕业论文成绩为零,并不准重写。如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未发现抄袭、下载情况,而由学院组织的毕业论文复审小组发现,学生重新写作论文,指导教师酌情扣发津贴,并在职称晋升等方面酌情考虑。以上这些措施和方法,都是在院领导、主管教学副院长、系主任、教学秘书等这一体系下实现的,特别是突出了系一级建置的教学职能。
二是对2+2培养模式的实践推动了教学体系的改革。
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规范指导意见,结合我院历史学科已发展为四个专业的状况,实行了2+2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开设统一的基础课,后两年分专业教学。2+2培养模式的实践,使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史学基础,为进一步分专业教学准备了条件。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调研总结经验,也感到民族学专业实行2+2教学模式有一定问题。目前,我院正在根据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的专业规范指导意见稿有关规定,结合我院民族学本科教学体系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实践。
三是积极探索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课程团队建设,培养青年
教师,建设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目前,五年来,有老中青结合的课程团队取得了好的成绩: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精品课程4项,校级精品课程1项。青年教师杨林坤讲授的课程受到学生普遍好评,被选为“兰州大学最受欢迎的十名教师”之一。目前,已逐渐形成以基础课、选修课和通史、专门史、专题三个层次的课程为主构成新的课程体系,每个层次的课程均辅以阅读讨论课。
四是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大力建设教学和实习基地。
以基地为依托,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相继建立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临夏回族自治区康乐县、榆中县、敦煌研究院、嘉峪关文物管理局、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博物馆等7个历史学科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聘请以上基地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每年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实习。
五是推广研究型学习的理念。
积极提倡本科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尽早进入史学研究领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从事科学研究。以赵俪生奖学金、晓龙奖助学金、忠勤奖学金为依托,积极引导本科学生撰写论文,组织教师进行点评,激发学生从事科研的兴趣,提高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学院本科学生撰写的论文连年在南开大学主持的全国重点院校历史学科本科学生论文评比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共计8项。
六是召开全国重点院校历史学科院系主任专题研讨会,进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