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

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

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对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结合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及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目的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快速提高,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首先,课程教学侧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对硕士生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

这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中硕士生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足,缺乏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过程,因而妨碍了其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本科化”色彩浓厚,不仅硕士阶段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大量重复,而且在难度上与本科差距不大,前沿性知识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

再次,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主要表现为硕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质量不高,学位论文缺乏创新性,原创性成果稀少。

鉴于此,我们从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对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旨在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达到以下目的:第一,改变课程设置本科化的倾向,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以此培养研究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学术品质;第二,改变课程教学侧重于单纯知识传授的局面,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范围,以此促进研究生自主式、探究式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三,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学术环境,为研究生提供各种科研训练的途径和机会,以此激发、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能力;第四,按照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抓好学位论文质量关,使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二、研究与实践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和目的,我们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到研究生科研训练及其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方式,培养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对于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该案例是国内一所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该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通过提供实习机会、开设实训课程、举办实践创新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

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实际经验,还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第二个案例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案例是一所国内中学的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该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设计全方位的课程,包括学科课程、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该学校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

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第三个案例是以学习型组织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案例是一家国际企业的人才培养实践。

该企业注重员工的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企业鼓励员工参加培训课程、学习交流活动和参与项目,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领导力。

企业还注重知识的共享和传承,在内部设立了知识管理平台,员工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分享和学习经验。

这种模式下,员工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了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学校和企业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活动。

这些模式不仅关注学生和员工的专业能力,还注重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不同的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和员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历史学人才培养方案

历史学人才培养方案

历史学人才培养方案1. 历史学人才得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呀,就像建房子得有牢固的地基一样。

咱得让他们广泛阅读各种历史典籍!比如古代的《史记》,那里面的故事多精彩啊,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2. 实践能力也不能少啊!得让他们多去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亲手触摸那些岁月的痕迹。

好比去长城走一走,那砖石上传达出的历史气息,能瞬间拉近与古代的距离,这不是比单纯看书更来得深刻吗?3. 分析能力得着重培养呀!面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得像侦探一样去剖析真相。

就像研究三国那段历史,各方势力的角逐,多有意思,得让他们学会分析其中的缘由和影响啊。

4. 交流能力也很重要啊!要让他们和同行们畅快地交流观点。

这不就像是一场思想的碰撞派对嘛!大家分享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解,肯定能擦出好多智慧的火花。

5. 创新思维得有呀,可不能老是走老路。

就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开辟新的航道一样,得鼓励他们提出独特的见解。

比如对于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为啥不能有全新的角度呢?6. 团队合作可不能忽视哟!一起进行历史研究项目,那感觉就像一群探险家共同寻找宝藏。

好比共同撰写一部地方史,每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呈现出的成果得多棒啊!7. 品德教育得跟上啊!让他们明白对历史要怀有敬畏之心。

就像对待珍贵的文物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历史的尊严。

要是随随便便对待历史,那怎么行呢?8. 适应变化的能力也得锻炼呀!历史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呢。

就好像时代的列车在前进,得让他们紧紧跟上,不能被落下呀。

比如新的考古发现,不就得快速学习和融合嘛。

9. 咱得全方位地培养历史学人才,让他们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既有创新又有品德。

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推动历史学的发展呀,你们说是不是!。

世界近代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世界近代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世界近代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摘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有新的探索:(1)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实施开拓性人才培养模式;(2)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坚持启发性人才培养模式;(3)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推进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

集中到一点就是,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总的来说,世界近代史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经历了从讲授“革命史”、“阶级斗争”为主线向以现代化的视角为主线讲授世界近代史的转变。

在教学方式上,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和探索为重点的转变。

在人才培养方面,从注重通才教育向注重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结合,注重综合素质、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经过多年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世界近代史课程,2005年被评为校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一、开拓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科体系当今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许多方面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亟待进行改革。

在高等教育诸多的改革中,教学改革是核心。

“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养成人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从现代化的视角讲授世界近代史,开阔了世界史学科的视野,促进了历史学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方法的交叉与融汇,推进了历史学的现实责任感,进而优化了课程结构。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成熟的历史。

这段历史以1500年为起点,以1900年为终点。

本课程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从现代化的视角来阐述世界近代历史的演进、嬗变过程,实施开拓性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确定世界史体系?如何划分历史阶段?这在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探讨,“人类对世界史体系构建的客观条件,至今尚在成熟的过程中”。

应用型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传统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侧重于理论教育和历史研究,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大多数时间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和阅读历史书籍,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

这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毕业后往往面临着就业难、职业能力不足等问题。

由于历史学专业的知识面广阔,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很多教材和课程内容已经过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

这就要求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这种情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探索和实践新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了与社会的合作和交流,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还可以在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化了课程设置,增加了与行业相关的课程,如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保护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范围。

而且,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开设了实践课程和团队项目,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引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在线课堂、多媒体教学等,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提升。

未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各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应用型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极具挑战和意义的工作。

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言:历史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历史学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人才,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备深厚的历史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掌握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学生未来从事历史研究、教育、文化传媒等领域提供专业支持。

一、课程设置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既注重历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强调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概论》等。

这些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脉络。

2. 专业课程:包括《历史研究方法》、《历史文献学》、《历史考古学》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独立进行历史研究,并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3. 拓展课程:包括《历史地理学》、《历史人口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

这些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历史学视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其他领域的兴趣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践环节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通过实践环节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的实践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

2. 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到相关机构进行实习,如博物馆、档案馆、出版社等,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3. 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如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主申请开展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论文写作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论文写作是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既是对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方式。

1. 论文选题: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历史研究课题,通过与导师的讨论和指导,确立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自身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必然结果。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点是依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专业资源,强化学科平台,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专业、能力和社会需求三者的紧密结合。

这一改革模式理念先进,思路清晰;举措得力,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具有推广价值,可为同等类型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造就大批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所地方院校的历史学传统专业,如何培养出基础厚实、能力强大、素质优良、创新力强的史学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1]。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自1984年创设以来,已经走过了30个春秋,培养出千余名优秀教师,是本校历史较长、实力较雄厚的师范专业之一。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高考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学历史师资的饱和,导致师范生招生日益萎缩,就业问题也日显突出,传统的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

2022年以来,我们对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摸底调研和深入分析,并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逐步开创出一种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认为,只有践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发挥历史学科智力密集的作用,才能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史学人才,从而在服务地方历史文化建设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兹以淮阴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做法为例,从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及特色、实施情况及成效等方面予以总结提炼,冀以对同等类型兄弟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所裨益。

应用型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概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历史学专业,一般是保持比较稳定的招生规模,学生的生源也是以本地区为主,师资队伍主要由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组成。

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教研单位的特点、师资队伍实际情况以及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等方面综合考虑,设有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等。

1.构建学科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历史学专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融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使得教育教学更具有地方特色和社会认可度。

比如,针对历史文化名城或者遗址,可以增设实践性课程、研究型课程、参观教育、社会实践等,将课堂所交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水平,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

2.拓展学生实践能力3.拓展课外活动除了通行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外,历史学专业需要拓展更多的课外活动。

这种课外活动可以是形式灵活的社会实践,也可以是通过参与课程知识传授,在学习之余达到深度理解和获得更广泛知识视野的德育或思想性活动。

在这些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1. 突出本科人才培养主线当前,国内历史学专业领域呈现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在本科教育中掌握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少,这也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异常困难。

从历史学专业人才需求上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

2. 推进多元化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学领域也在不断拓展,这也使得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历史学专业的多元化课程体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课程体系上,应注重对古代和现代、国内和国际各领域和各层面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研究,提高学生的思想眼界和学术视野。

3. 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即在人才培养中增添产业环节,紧密结合社会实践,通过校企合作或高校自建产业发展联盟,让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在专业领域内实现社会价值的自我实现。

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课堂讲授与课堂研讨相结合。 一般来讲 ,
每门课程 的教学 由四个阶段组成 , 第一 阶段是课堂教学 。在这

教学环节 ,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读 、 导学 和引问 ; 要求教师对
创新思维能力提高 的学术环境 , 为研究生提供各种科研训练 的
途径和机会 , 以此激发 、 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 的兴趣 和能力 ; 第 四, 按照 历史 学硕士生科研 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 , 抓 好学位论 文质量关 , 使研究 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硕士生学术个 眭的发展 , 增强硕士生的问题 生发意识 以及对前 沿 问题的关注意识 。三是重视交叉学科课程的学习 , 鼓励硕 士
课外阅读和 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足 , 缺乏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过 程, 因而妨碍 了其探索意识和创新 思维 能力 的发展 。 其次 , 研究 生课程体系的“ 本科化” 色彩浓厚 , 不仅硕士阶段课程内容与本 科 阶段 大量 重复 , 而且在难度上 与本科 差距不大 , 前沿性 知识 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所 占比重不高 。再次 , 硕士生科研创新能 力不足 。主要表现为硕士生在校期 间发表 的论文质量不高 , 学
位论文缺乏创新性 , 原创性成果稀少。 鉴于此 ,我们从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的 目标 出发 , 对
生结合 自己的研究方向 , 跨学科 、 跨专业选修课程 , 以此 培养 硕
士生广博 的知识 , 为其开阔学术 视野 和理论创新奠定基础 。
2 . 课 堂教学
在教 学活动 的开展上 , 以学生为主体 , 注 重学习的过程性 和参 与性 , 建构 了能够激活研究生探究兴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 方式 。《 国家 中长 期教 育 改革 和 发展 规 划纲 要 ( 2 0 1 0 " - 2 0 2 0 年) 》 在有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指 出 : “ 注重学思结合 , 倡导

中职校历史学科与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校历史学科与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校历史学科与人才培养方案中职校历史学科与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历史学科作为中职教育重要的一环,也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将探讨中职校历史学科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内容。

一、历史学科的重要性1.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2.历史学科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意识。

3.历史学科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历史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

二、中职校历史学科人才培养方案1.强化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重点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

2.注重实践。

历史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3.贴近生活。

历史学科应该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4.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学。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中职校应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学,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等。

5.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历史学科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

三、历史学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1.现状目前,中职校历史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比较低,教学资料单一,教学内容不够创新。

同时,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也不够完善,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素养都有待提高。

2.未来发展未来,中职校历史学科应该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努力提高历史学科教师和学生的素质。

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尽可能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总结:历史学科是中职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历史学科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历史学科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职校历史学科应该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加强教学质量的提升,让历史学科真正成为中职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

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

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

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资料1. 概述•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深厚历史学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

•本方案旨在提供全面、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在历史学领域具备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

2.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开展历史学研究和学术探索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历史学叙述和分析的能力,能够批判性思考和评估历史事件和现象。

•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学术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历史问题。

3. 培养方案3.1 基础课程培养•历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3.2 专业课程培养3.2.1 专业核心课程•史料学•论文写作与学术研究方法•历史学理论与方法3.2.2 专业选修课程•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地理史•社会史3.3 实践环节•动手实践课程:历史实地考察、档案馆实习等。

•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参与导师指导的研究项目,提升研究能力和实践经验。

•学术会议参与:参加学术会议,展示研究成果,扩展学术视野。

4. 培养成果评估•学业成绩:通过各门课程的考核,取得合格成绩。

•毕业论文: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具备独立研究能力。

•学术活动参与:参与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活动,积极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

5. 总结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深厚历史学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培养,学生将掌握历史学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发展批判性思考和研究能力,并具备跨学科的学术能力。

评估标准包括学业成绩、毕业论文和学术活动参与。

该方案旨在准备学生进入历史学研究领域并为社会历史研究做出贡献。

6. 招生范围和要求•本方案招收对历史感兴趣并有一定历史知识基础的学生。

•申请者需具备良好的学术素质和扎实的学科基础。

•申请者需通过招生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环节。

7. 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为四年制本科教育,总学分要求XXX。

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应明确对于教育硕士而言,“创新型”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科研创新、学术创新,而是要更为突出“教育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创新”。

从理论教学拓展、实践能力培养、科研促进教学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发展储备理论知识全面、实践能力超卓、教学科研配合的优秀创新型人才。

标签:教育硕士;创新型人才;教学;实践;科研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出台,本专科生数量不断增加。

在2009年全球性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为了拉动内需、提高素质、缓解本已十分紧张的就业压力,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连年激增,早在2012年招生数量就已接近60万人。

但是,硕士研究生在数量连年增长的同时,就业率却在不断下滑,甚至从2009年开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连年低于本科生的就业率,研究生就业难已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尤其是师范类教育硕士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而历史专业教育硕士的就业率显得更为惨淡。

除了社会经济低迷、用人单位选择、就业期望过高等原因外,历史专业教育硕士能力的局限性是最重要的原因。

“由于传统学术性教育硕士培养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加之教育硕士群体规模发展过于迅猛,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和方式仍然困惑着当今高校”[1],传统的教育硕士培养方式已经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是大势所趋。

历史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必须突出创新性和实践性,以能力培养应对时代需求。

以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在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改革和创新为例,探索当前社会环境下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如何构建起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以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突破就业困境,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良性融合。

一、理论教学拓展首先,对于历史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论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恰恰是理论课绝不能只局限于历史专业的范畴,无论本科生还是硕士生都是如此。

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育硕士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学生是自身信息量极大的一代,单一的历史专业知识将不足以应付未来学生的学习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发展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发展进行探讨。

一、古代人才培养模式的萌芽阶段古代人才培养主要以家庭教育和师徒制为主要形式。

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人才培养方式,父母亲自教导子女在家中学习工作技能和道德修养。

师傅传授徒弟技艺,徒弟在师傅身边学习工作,积累经验。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技能的熟练掌握,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匠人和学者。

二、近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阶段近现代,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学校教育逐渐兴起,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建立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当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阶段当代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高校还建立了实习基地和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项目,提升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四、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展望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未来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高等教育将更加开放和多元化,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也将与社会需求更加贴近,致力于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近现代的学校教育再到当代的校企合作,不断创新和完善。

未来,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致力于培养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更多力量。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关系研究——以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为例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关系研究——以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为例
立工 作 和创 造 的能 力 .提高 思想 品德水 平 的一 切 教
育 活动 . “ 以育 人为 宗 旨.以培 训学 生 的基 本技 是
收 稿 E 期 :2 1 一 1 2 t 0 0 l— 5
够 顺利 走 向社 会 、就业 中 , “ 有计 划地 组织 学生 参
作 者 简 介 : 负 大 强 ( 9 0 ) 男 , 山 西 运 城 人 ,空 军 工 程 大 学 社会 科 学 系 教 授 ,硕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 16 一 ,
旨在 加 深基 础知 识 .扩 大知 识领 域 ,开 扩视 野 .发
后 .接受 社 会竞 争 ,也 凸显 了实践教 学 在历 史学 专 业 人才 培养 中的重要 性
历 史 学 专 业 在 应 对 社 会 现 状 .使 培 养 的 学 生 能
展科 技 、文体 、艺 术等方 面 的兴 趣 和才 能 ,培 养独
摘 要 : 强 化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 提 高 实 践 教 学 质 量 ,培 养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和 创 新 意 识 ,注 重就 业 需 要 , 已经 成
为 高校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的 重 要 方 向 。 以 历 史 学 实 践 教 学 为 例 .探 讨 了实 践 教 学概 念 、 实 践 教 学在 人 才 培 养 中 的 重
要 性 、实 践 教 学 在 人 才 培 养 计 划 中 的 地 位 、 实 践 教 学 与 人 才 培 养 关 系 ,得 出 “ 践 教 学 与理 论 教 学 二 者 相 辅 相 实
成 .构 成教 育 的 整 体 .在 人 才 培 养 中起 着 不容 忽 视 的重 要作 用 ” 结 论 。 关 键 词 : 实 践 教 学 ; 课 堂 教 学 ;人 才 培 养

世界当代史专业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世界当代史专业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学 科 的发展 。在 实 际教学活 动 中 ,我 们也积 极探索 , 努力实 现历 史学 专 业在 培养 人 才方 式的转 变 。 世 界 当 代 史讲 授 的主 要 内容 是第 二 次 世界 大 战 以来 的历 史 ,讲 授 的 方 法 也 主 要 是 以 “ 命 史 ” 革 、 “ 阶级 斗 争 ” 为 主 线 的 传 统 内容 模 式 。在 教 学 方 式 上 ,虽 然 多 年来 一直 提 倡 以学 生 为 中心 、 教师 为 指 导 的 授 课 方 式 ,但 是 这 一 过 程 的转 变 远 远 没 有 完 成 。在 考 核 评价 体 系 方面 ,基 本 上 还是 采 取单 一试 卷 命题 的考 试方 式 ,一次 考试 就 决 定 了对学 生 的评 价 。在 新 的 形 势之 下 ,这 种 传统 的教 学模 式 已经远 远 不 能适 应 当前 社 会对 历 史人 才 的需 要 ,我们 必 须 要 更新 观 念 ,探 索一 条 真 正的 素质 教 育之 路 ,切 实 加 强历 史 学作 为 重要 的人 文学 科在 提 高 人 的素质 方 面的作用 。
第7 ・ 期 卷 第5
职 业 时 空
CR 才 培 AE 人 ER HO

RZ ’ - ION
世 界 当代 史 专 业 研 究 性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初 探
张利 锁
摘要 :历 史 学作为 一 门重要 的传 统 的人 文 学科 , 它 的教 学和 改革 越 来越 受 到人 们 的关 注 。 文章 拟 从 课程体 系 的变 化、研讨 式教 学方 法、考核 方式 的多样 化等 方 面入 手 ,探 讨世 界 当代 史专 业研 究性人 才 的 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世 界 当代 史 ;研 究性 人才 ;培 养 模 式

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区域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拥护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胜任初中历史教学、科研与教育管理工作,以及能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历史学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专业工作和历史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一)知识要求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2.熟悉教育法规,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教学基本理论;3.具有新的史学观念,了解国内外史学研究与教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4.了解本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状况。

(二)能力要求1.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与分析方法,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具备初中历史教学、教研的能力及教育管理的能力;4.具有班级管理及课外活动组织能力,能够胜任班主任的岗位。

(三)素质要求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3.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较高文化素养;4.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5.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史、世界史、教育学四、核心课程: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史学史、历史教学论、中学教育学、中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职业能力训练、岗位体验、社会实践、课外阅读、专业考察、学术讲座、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

六、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

七、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王希隆、杜斗城、徐黎丽、乔健、杨林坤21世纪历史学研究呈现出研究领域迅速扩大,学科领域广泛交叉,历史学的功能不断拓宽等现象,以我院历史学科为例,已由原来单一的历史学扩展为历史学、世界史、民族学、博物馆学四个本科专业。

面对这样的现状,高等学校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历史学类人才,怎么培养历史学类人才,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学院作为教育部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优秀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已做了一定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教育部质量工程“历史学类特色专业建设”和“兰州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以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历史学高级专门人才为最高目标,以塑造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历史学基本素养、能够明确发展方向、找准发展平台的综合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历史文化学院在一系列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

通过推行2+2培养模式,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重视基础学习,重视能力培养,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历史学新课程体系;通过加强教学实习环节,培育和建设实习基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着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活动,提高大学生学术活动的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历史学科研技能和素养。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历史文化学院逐渐摸索出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和造就高水平历史学人才的新思路,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历史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历史学是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它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抽象思维能力、卓越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够初步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合格的专门人才,为国家提供一批批优秀的思想文化精英,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文化和智力方面的支持。

为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一方面继续发扬历史文化学院注重历史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可从事相关学科及交叉边缘学科的基础研究和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根据兰州大学建设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定位目标,历史文化学院将自身发展定位目标确立为“建设国内一流的具有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研究型学院。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院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已经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有历史学、世界历史、民族学、博物馆学4个本科专业;历史学(涵盖二级学科9个)、民族学(涵盖二级学科5个)2个硕士点一级学科;历史文献学博士点1个;民族学博士点一级学科(涵盖二级学科5个)1个;历史学、民族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民族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文献学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

这是我院探索历史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坚实基础。

2004年历史文化学院根据学校要求,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新生入学后前两年不分专业,统一按历史学类的基本要求,进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建立学科门类的教学平台。

后两年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志愿分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

从此,开始了在历史学类人才培养新模式问题上的不懈探索。

二、历史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法为了建设新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在课程体系、教学实习、科研能力等领域的变革,学院采取了稳步推进的步骤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一是强化建置系的教学职能。

首先,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近年来,学院先后制定了《教师请销假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教学中期检查制度》。

以制度规定为新留校的教师配备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使他们尽快熟习教材,充实教学内容,掌握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还规定为新留校的教师“定导师、定课程、定科研方向”,以尽快提高其综合素养。

其次,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上讲台制度。

学院认真贯彻教育部2000年4号文件的精神,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上讲台制度,我院教授、副教授参与本科生教学工作的比例达到100%;教授、副教授开课数占全院总开课数比例的65%以上。

第三,严格执行院系领导听课制度。

学院制定了院长、系主任、研究所所长听课制度,规定上述人员每学期必须听课五次以上,并将听课结果向授课教师及时反馈。

第四,制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制度。

毕业论文的开题和答辩由学院组织统一进行;规定论文指导教师在确定了论文题目之后到论文完成之前,至少要面对面对学生进行3次指导;论文至少要修改1次;发现论文下载抄袭的情况,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要求学生重新写作论文,如第二次发现毕业论文仍然基本上是抄袭下载的,该生的毕业论文成绩为零,并不准重写。

如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未发现抄袭、下载情况,而由学院组织的毕业论文复审小组发现,学生重新写作论文,指导教师酌情扣发津贴,并在职称晋升等方面酌情考虑。

以上这些措施和方法,都是在院领导、主管教学副院长、系主任、教学秘书等这一体系下实现的,特别是突出了系一级建置的教学职能。

二是对2+2培养模式的实践推动了教学体系的改革。

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规范指导意见,结合我院历史学科已发展为四个专业的状况,实行了2+2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开设统一的基础课,后两年分专业教学。

2+2培养模式的实践,使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史学基础,为进一步分专业教学准备了条件。

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调研总结经验,也感到民族学专业实行2+2教学模式有一定问题。

目前,我院正在根据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的专业规范指导意见稿有关规定,结合我院民族学本科教学体系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实践。

三是积极探索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课程团队建设,培养青年教师,建设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目前,五年来,有老中青结合的课程团队取得了好的成绩: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精品课程4项,校级精品课程1项。

青年教师杨林坤讲授的课程受到学生普遍好评,被选为“兰州大学最受欢迎的十名教师”之一。

目前,已逐渐形成以基础课、选修课和通史、专门史、专题三个层次的课程为主构成新的课程体系,每个层次的课程均辅以阅读讨论课。

四是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大力建设教学和实习基地。

以基地为依托,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已相继建立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临夏回族自治区康乐县、榆中县、敦煌研究院、嘉峪关文物管理局、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博物馆等7个历史学科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聘请以上基地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每年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实习。

五是推广研究型学习的理念。

积极提倡本科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尽早进入史学研究领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从事科学研究。

以赵俪生奖学金、晓龙奖助学金、忠勤奖学金为依托,积极引导本科学生撰写论文,组织教师进行点评,激发学生从事科研的兴趣,提高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学院本科学生撰写的论文连年在南开大学主持的全国重点院校历史学科本科学生论文评比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共计8项。

六是召开全国重点院校历史学科院系主任专题研讨会,进行经验交流。

2007年,学院召开全国史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高级论坛,北大、清华、复旦、南开、厦大等高校的历史学院院长和《历史研究》编辑部代表出席了大会,就21世纪史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我院师生获得了大量最新信息,并与各重点院校加强了联系。

三、历史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一是改革和完善原有的课程体系,建设历史学新课程体系。

1.根据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变化的情况,历史文化学院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新生入学后前两年不分专业,统一按历史学类的基本要求,进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建立学科门类的教学平台。

后两年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志愿分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

2.在原有通史课的基础上,强化通史课程的通论性质。

所谓通论主要是指增加介绍本领域的学术史,让学生了解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的研究历史上曾经形成了那些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讨论过那些重大问题,取得了那些重要成果,近年来有什么新发展。

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历史学的单一看法,认识到历史研究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一种视角,一种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人文通识、史学理论、专业外语方面的课程与通史课相互协调配合。

3.专门史以政治法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西北地方史系列课程(包括西北通史、西北少数民族史、西北宗教史等课程)五个方面来展开,要求能够系统梳理相关内容的历史线索和主要内容,介绍相关的研究范式和方法。

以上课程为必修课,作为选修课系统的专题课是在上述课程的基础上对某些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4.通过专题课,学生可以对自己更加注重的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掌握一些更加具体的研究方法。

选修课中增加一些技能性课程,如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中的计算机应用等等。

通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调查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技巧,资料整理和后期处理的基本方法,以增强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强化历史研究的可操作性。

通过历史研究中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来提高史学研究的效率。

5.阅读讨论课可以分为史料阅读和理论阅读两部分,要求与具体课程配套。

由各任课老师挑选一些相应的内容供学生阅读讨论。

在一年级由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负责督导学生进行课外专业阅读,引导学生尽快从事高效率的专业学习,充分感受到历史和历史学的内在魅力,增强学生从事史学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大二开始,每学期通过互选,分别为学生确定指导教师,由导师负责具体指导各小组同学进行系统的专业阅读和开展学生学术活动;从大三开始,加强对学生学术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引导学生参与导师的学术研究工作。

并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二是培育和建设历史学教学实习基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实验区先后建立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家级)、甘肃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嘉峪关文物管理所、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兰州市榆中县、榆中校区博物馆等7个本科教学实习基地。

通过上述基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陕西历史博物馆教学实习基地为例。

2007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创了院、馆合作办学的新局面。

实验区将充分利用院、馆合作的优势,利用大型专题博物馆丰富的资源,开拓出一种院、馆合作培养研究创新性本科生培养的新模式。

实验区拟采取以下具体的联合培养措施:第一,聘请陕西历史博物馆在科研方面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人员讲授部分专业课程,如史前文明前沿讲座、先秦青铜器研究、先秦玉器研究、中国古瓷器研究、唐墓壁画研究、文物鉴定、文物保护、博物馆管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