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是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
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
写她经久杨杰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2、浓睡:酣睡。
3、卷帘人:指侍女。
4、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诗句大意:昨夜雨稀稀落落下个不停,风却刮得很紧,沉睡一宿,酒意却还没有全消。
(写景叙事,点明下文发问的起因)我问侍女海棠怎样了,她却说,海棠还是像原来那样啊。
(“试”:关切花事,既想知道又不忍知道花落消息的矛盾心理。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啊!(这是词人对侍女“海棠依旧”的回答的否定,更是对风雨中花朵凋零的惋惜,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绿肥红瘦”,别致而贴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的景色,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主题思想: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表达了爱春(伤春)、惜花的真情,也含蓄表达了感慨青春易逝,爱惜自己如花青春年华的感情。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
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
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
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有关苏轼《如梦令》诗词
有关苏轼《如梦令》诗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有关苏轼的诗词有很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苏轼《如梦令》,希望你喜欢!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宋] 苏轼
水垢何曾相受。
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
轻手。
居士本来无垢。
如梦令·自净方能净彼
[宋] 苏轼
自净方能净彼。
我自汗流呀气。
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
但洗。
但洗。
俯为人间一切。
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宋]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
人在玉堂深处。
别後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
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如梦令·手种堂前桃李
[宋] 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
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
居士。
莫望小桥流水。
如梦令·城上层楼叠巘
[宋] 苏轼
城上层楼叠巘。
城下清淮古汴。
举手揖吴云,人与暮天俱远。
魂断。
魂断。
后夜松江月满。
《如梦令》原文及翻译
《如梦令》原文及翻译《如梦令》原文及翻译、赏析《如梦令》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梦令》原文及翻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翻译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
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喝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如梦令全部诗词
如梦令全部诗词年代:唐代《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唐代] 李存勖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如梦令》[唐代] 冯延巳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
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
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年代:宋代《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宋代] 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宋代] 曹组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静,人静。
风动一庭花影。
《如梦令·春景》[宋代] 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如梦令·一饷凝情无语》[宋代] 王之道一饷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
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
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
《如梦令·满院落花春寂》[宋代] 杨冠卿满院落花春寂,风絮一帘斜日。
翠钿晓寒轻,独倚秋千无力。
无力,无力。
蹙破远山愁碧。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宋代] 秦观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
无绪,无绪。
帘外五更风雨《如梦令·春思》[宋代] 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宋代] 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野店几杯空酒》[宋代] 向滈野店几杯空酒,醉里两眉长皱。
已自不成眠,那更酒醒时候。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翻译【导语】: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宋代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及注释
宋代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注释: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如梦令,词牌名。
〔溪亭〕溪边的亭子。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宋词: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原文译文赏析《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宋代: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译文】黄莺啄花,红色的花瓣从枝头纷纷落下;燕子掠水,剪尾点破了水面,泛起缕缕细绿的波纹。
天寒手冷,玉笙冰凉,吹奏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
这样吹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越发消瘦。
【赏析】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
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
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
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
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是为点题之笔。
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
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
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
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
“人与绿杨俱瘦。
”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
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
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然而词人为了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
“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
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
”可谓一语中的。
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
”《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
”《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
”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赏析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如梦令》原文注释及简析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注词释义
常记:常常记起。
沉醉:深入,程度深,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
兴尽:尽,达到一定的程度,使自己的兴致得到极大的满足。
兴:兴致。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抢着争着奋力划船渡过。
鸥鹭:鸥,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
●古诗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
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赶快划呀,赶快划呀。
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名句赏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这首词《如梦令》,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酒后回家),创造一个微醉最佳的境界(误入藕花深处),表现一种豪放潇洒的风姿(争渡,争渡)。
这些都围绕“酒醉”来表现的,酒醉使诗人晕头转向,酒醉使诗人鬼使神差,酒醉使诗人振奋不已。
“酒后微醺乐悠悠”,它给人感觉到喝醉了酒的女诗人生活多么潇洒、柔美、飘逸,英姿勃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及译文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稀少。
骤:急。
卷帘人:这里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绿:指绿叶。
红:指花。
【大意】
昨天夜里雨下得虽然疏落,但风却刮得又急又猛。
我因多喝了几杯酒,便一觉睡到了天明,至今还有几分残存的酒意。
我猛然想起风雨中的海棠花儿,便急切地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可她却淡淡地说:“海棠花? 还是那个样儿。
”我叹了口气,说:“你仔细看看就会知道,肯定是绿叶又变大了,而枝头的红花更稀少了。
”。
秦观《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秦观《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门外鸦啼杨柳,春色著人如酒。
①睡起熨沉香,玉腕不胜金斗。
②清瘦,消瘦,还是褪花时候。
【注释】①门外句:李白《杨叛儿》诗:“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 春色句:谓春色迷人如酒使人沉醉。
著同着。
《诗词曲语辞汇释》:“着,犹中也,袭也,惹我迷也。
”②熨沉香:用沉香薰熨衣裳。
沉香,香料。
不胜金斗:不胜,禁不住,承受不住。
金斗,熨斗。
唐白居易《缭绫》诗:“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译文】门外鸦啼杨柳,春色撩人,犹如醇酒。
睡中起来,用沉香薰熨衣裳,纤纤玉腕,几乎拿不动熨斗。
消瘦了啊,消瘦了啊!还是花褪残红时候,已经这样消瘦。
【集评】宋·严有翼:“予又尝读李义山《效徐陵体赠更衣》云:‘轻寒衣省夜,金斗熨沉香。
’乃知少游词‘玉笼金斗,时熨沉香’,与夫‘睡起熨沉香,玉腕不胜金斗’,其语亦有来历处,乃知名人必无杜撰语。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艺苑雌黄》)明·阙名:“憨怯甚。
末句止而得行,浅而得蓄。
”(《续编草堂诗余》)清·陈廷焯:“起伏照应,六章如一章,仿佛飞卿《菩萨蛮》遗意。
(《词则·大雅集》卷二) (按:《词则》在这五首后又增“莺嘴啄花红溜”一首,故云六章。
)【赏析】此词写女子伤春之情。
先由外而内,由物及人,点出春色撩人,坐实了春字。
然后正面刻划伤春人的形象。
“睡起”句,写其生活空虚无聊;“玉腕”句”,写其体态瘦削乏力。
不言伤春,而伤春之情已跃然纸上。
煞拍复由人及物,由内而外,先选用“消瘦”二字,状其消瘦之极;接以“褪花时候”,叹其消瘦之早。
“褪花”二字,既照应了上文“春色”,又点出春花将逝,暗示出伤春之意,。
语婉情深,跌宕有致。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牌名:如梦令|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注释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③常记:长久记忆。
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⑤藕花:荷花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⑦鸥鹭:泛指水鸟。
赏析/鉴赏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
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
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
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
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
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
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
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
沈醉;大醉。
沈:同“沉”。
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
○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不该入而入。
藕花:荷花。
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
○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
争渡,争渡,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
争:争着,抢着。
○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
蒋捷《如梦令—夜月溪篁鸾影》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蒋捷《如梦令—夜月溪篁鸾影》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如梦令—夜月溪篁鸾影》
夜月溪篁鸾影,晓露岩花鹤顶。
半世踏红尘,到底输他村景。
①村景,村景。
樵斧耕蓑渔艇。
【注释】
①红尘:闹市的飞尘,形容繁华。
此借指喧嚣的世俗生活。
刘禹锡《元和十一年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
【译文】
小溪潺潺,夜月洒照着溪边的竹林和鸾鸟的倩影。
晓露滴落在岩上野花和白鹤彤红的头顶。
我半生游历喧嚣的尘世,所见都抵不上这山村风景。
山村风景,山村风景。
樵夫抡斧头,农夫披蓑衣,渔翁摇着小艇。
【赏析】
此处村景,是作者用心灵构筑的远离尘嚣的高洁幽静之境。
全词首尾通过九个意象的并列组合,便描画出一幅天然的村景图。
中间不用任何连接词语,而是通过作者的精心剪辑,以各镜头之间的内在联系来构成词的意境,笔法十分简炼。
元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即是学此手法。
融合在如此美妙之村景中的,是作者厌恶尘世、向往自然和渴望自由的情感意向。
宋词:严蕊《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严蕊善操琴、弈棋、歌舞、丝⽵、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四⽅闻名,有不远千⾥慕名相访。
下⾯是⽆忧考分享的宋词:严蕊《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宋代: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
⼈在武陵微醉。
【译⽂】 说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也不是。
花瓣⽩⽩⼜红红,风韵独特有情趣。
曾记得。
曾记得。
武陵渔⼈被陶醉。
【赏析】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发端⼆句飘然⽽⾄,虽明⽩如话,但决⾮⼀览⽆味,须细加玩味。
词⼈连⽤梨花、杏花⽐拟,可知所咏之物为花。
道是梨花——却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则此花乍⼀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极易被误认为杏花。
仔细⼀看,却并⾮梨花,也并⾮杏花。
因此可知此花之⾊,有如梨花之⽩,⼜有如杏花之红。
“⽩⽩与红红”紧承发端⼆句,点明此花之为红、⽩⼆⾊。
连下两组状⾊的叠字,极简炼、极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并妍的风采,也暗指它风韵别具⼀格,既有梨花之⽩,⼜有杏花之红,⽩中带红,如佳⼈冰雪肌肤微露红晕,有娇羞之态。
“⽩⽩”、“红红”两组叠字,简练、传神,使⼈如亲眼⽬睹红粉交错、繁花满枝的娇妍景致。
“别是东风情味”上句才略从正⾯点明花⾊,此句词笔却⼜轻灵地宕开,不再从正⾯著笔,⽽从唱叹之⾳赞美此花之风韵独具⼀格,超拔于春天众芳之上。
实在少此⼀笔不得。
可是,这究竟是⼀种什么花呢? “曾记。
曾记。
⼈在武陵微醉。
”结笔仍是空际著笔,不过,虽未直接点出花名,却已作了不管之答。
“曾记。
曾记”,⼆语甚妙,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呼唤起读者的记忆,且暗将词境推远。
“⼈在武陵微醉”,武陵⼆字,暗⽰出此花之名。
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曾“缘溪⾏,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渔⼈甚异之,复前⾏,欲穷其林”,终于来到世外桃源。
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
苏轼《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苏轼《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苏轼的作品,那么这首词主要描述了什么事情呢?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原文
宋代:苏轼
水垢何曾相受。
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和污垢什么时候在一起共存过。
仔细看来两个都有又好像两个都没有。
我对擦背的人说,今日劳烦你要一直搓背了。
只希望能轻点再轻点,我的身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污垢。
注释
揩背:揩擦背部。
尽日:犹终日,整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
(5)指导朗读,读出诗情画意,读出浓浓的醉意。
3.图文结合,体味词的内容;资料链接,感悟词人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简介作者
1、出示《夏日绝句》,齐读。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爱国诗,知道作者是谁吗?
2.交流作者李清照的资料
同学们,在预习时搜集m(部分资料)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
教学课题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9课《词两首》——《如梦令》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情地诵读诗词
2、通过品词析句、想象画面,感受词的凝练美和意境美。
3、懂得“词=%E8%97%95&ie=utf-8&in=3350&cl=2&lm=-1&st=-1&pn=1&rn=1&di=116018066400&ln=1997&fr=&fm=index&fmq=1363310955375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1&-1&di116018066400&objURLhttp%3A%2F%%2F20101126%2F5361622_173837057506_2.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gtrtv_z%26e3Bv54AzdH3Ffi5oAzdH3F8AzdH3F9nAzdH3Fnlb8dblhmmjb1knc_z%26e3Bip4s&W1024&H768&T6642&S108&TPjpg
指导“藕”字的书写。(草字头要长,笔画要紧凑)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诗词具有音律美,读起来抑扬顿挫,如果稍稍停顿一下就更有韵味了!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出节奏美。
三、自读自悟,读懂词意
1、在注释的帮助下,理解词的大概意思。(学生自读自悟)
2、交流,师相机评价补充。(重点点拨“常记”“沉醉”“兴尽”“误入”“争渡”等)
理解“醉”字。补充资料: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
理解“尽兴”。补充资料:关/1437460.htm
二、初读全词,读准读通
1、审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18.html(部分资料)
指名读词牌名的百科名片。
2、出示全词,提出朗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读通。
3、指名读,相机正音生字:藕多音字:兴学习生字“藕”
2、全班交流。
“溪亭日暮”图
(1)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指导朗读。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3)老师边出示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虽然不一定是江边,但意境词句的意思,但对词中蕴含的美丽画面,却难以想象,难以感受词的意境美。如果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虽遍地吟诵,在朗读充分的情况下,画面、配乐朗诵和补充的词人简介,让学生走进了李清照内心世界。
从哪看出词人李清照非常的尽兴?(“沉醉”、“不知归路”、“晚回舟”)
3、小结:其实作者这首词就向我们记叙了一次郊游的经历。作者用了多少个字将事情写清楚了?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四、品读全词,想象画面
1、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来?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rd=mp3,,,[%B8%DF%C9%BD%C1%F7%CB%AE+%B9%C5%F3%DD]&cat=0&gate=1&7%CB%AE++&si=%B8%DF%C9%BD%C1%F7%CB%AE;;%B9%C5%F3%DD;;0;;0&lm=-1&mtid=2&d=9&size=5242880&attr=8,0&titlekey=510319328,1959582186&mtype=2
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没喝酒,光读词,就有些醉意了。
(6)这里的醉仅仅是因为喝酒而醉吗?(这里“沉醉”之“醉”既是为美景而陶醉又是酒醉。酒醉也好,为美景陶醉也好,反正作者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就沉醉了,所以才有了下边的情景)板书:美景美酒
“藕花深处”图
(1)还能读出怎样的画面,让作者深深陶醉?(藕花深处)这个“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听到:一大滩鸥鹭的叫声,词人和同伴的叫声笑声,划桨声=%E6%BA%AA%E4%BA%AD%E6%97%A5%E6%9A%AE&ie=utf-8&in=5435&cl=2&lm=-1&st=-1&pn=29&rn=1&di=262209500400&ln=1867&fr=&fm=result&fmq=1363311681906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29&-1&di262209500400&objURLhttp%3A%2F%%2Fpic%2Fpic%2F31%2F32%2F76%2F1398560631327606_a602x602.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3trtg_z%26e3Bhwtxtgaa8_z%26e3Bv54AzdH3FrAzdH3F8nlbb0c9na0m80nd&W440&H564&T8431&S70&TPjpg
(2)你能描述一下吗?叶怎样?花怎样?你能吟一吟描写荷花的诗句吗?
(3)出示荷花图片,教师描述:黄昏时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E6%BA%AA%E4%BA%AD%E6%97%A5%E6%9A%AE&ie=utf-8&in=5485&cl=2&lm=-1&st=-1&pn=88&rn=1&di=124128041450&ln=1867&fr=&fm=result&fmq=1363311681906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88&-1&di124128041450&objURLhttp%3A%2F%%2Flarge%2Fa38189bfjw1dtpejgjvrjj.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qtg2_z%26e3Bojtk5_z%26e3Bv54AzdH3Fd09n80cm8cAzdH3Fwnb8blkundaa824j_z%26e3Bip4s&W2048&H1536&T8625&S1350&TPjpg
指名读李清照的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名片。
师补充:在中华数千年词苑中,曾涌现众多名家,李清照以其清新明丽、委婉柔美的风格独树一帜,为后人所称颂。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用这样一副对联赞道: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生齐读对联)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教学方法
1.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指导法、谈话引导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读中感悟思想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感悟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2.打破教学古诗词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在参与中走进作者,走进=%E4%BA%AD%20%E9%BB%84%E6%98%8F&ie=utf-8&in=26469&cl=2&lm=-1&st=-1&pn=40&rn=1&di=3501334150&ln=1992&fr=&fm=result&fmq=1363311846312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40&-1&di3501334150&objURLhttp%3A%2F%%2Fattachments%2F201105%2F6%2F1578881_1304684750jAxX.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4y_z%26e3B1tstnma_z%26e3Bv54AzdH3Fi54jAzdH3Ffrwvj_z%26e3Brir%3F7t1%3D8c0bbb8%2615%3Dks52%26t1%3Dbb9cb&W1600&H1200&T8550&S66&T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