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对罪犯的改造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1. 引言1.1 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的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修养,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影响作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全体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2 罪犯改造的重要性罪犯改造是社会治安工作的重要一环,不仅关乎罪犯个体的改变与成长,更是体现了社会对罪犯的关爱和帮助。

罪犯改造的重要性在于,通过正确的改造措施和方法,可以帮助罪犯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引导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最终实现从犯罪人员到有益社会成员的转变。

罪犯改造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犯罪率的关键举措,通过对罪犯进行有效的改造和教育,可以有效预防罪犯再次犯罪,保障社会和谐与安宁。

罪犯改造的重要性还在于,每个罪犯都是有可能被社会重新接纳和改造的个体,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不仅是体现了法治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尊重,更是帮助罪犯重建人格和自尊的重要途径。

只有让罪犯得以改造和重返社会,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安宁美好。

罪犯改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罪犯的改造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 正文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罪犯改造的积极影响一是文化熏陶。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尊师重道、孝顺父母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的渗透可以对罪犯进行思想启蒙和心灵疗愈,让他们感受到美好的文化氛围,从而激发他们改过自新的愿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凝聚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精华。

在当今社会,罪犯改造是社会治安和法制建设的重要一环,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对于罪犯的改造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罪犯改造,以及它对罪犯改造的作用和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多种思想文化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顺、诚信等传统美德,主张人伦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道家思想注重养生、修身、达观,主张顺应自然,顺其自然;墨家思想注重兼爱、非攻,主张以爱化解仇恨,以非暴力解决矛盾;法家思想重视法治、权威,主张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兵家思想注重军事战略、战术,主张以智取胜,以德服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法治、兼爱、非暴力等价值观念,以及修身养性、顺其自然、以智取胜的思想理念。

这些特点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为罪犯改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1. 弘扬传统道德,培养正面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融入罪犯改造中,培养罪犯的正面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罪犯能够深刻理解仁爱的力量,感悟孝道的伟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内心的蜕变和自我修复。

2. 借鉴典故启发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典故和故事,这些典故和故事中的智慧和道理,对于罪犯改造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通过讲述古代君王、贤人、英雄的故事,罪犯能够深刻领悟到仁义道德、忠孝节义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人生目标,注重修身养性,实现精神和心灵的升华。

3. 强化责任意识,培养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强调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儒家思想中的忠孝尽责、道德自律等观念,能够对罪犯改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在当代社会中,罪犯改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罪犯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使得罪犯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重新融入社会,成为有用的人。

但是,罪犯改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造。

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有效的改造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将其融入罪犯改造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它包括了诗、书、画、印、像、乐、舞、戏等多种传统文化形式,其中集成了中国古人的智慧、情感和人生哲理,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文化的瑰宝,也是构成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

而如何将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到罪犯改造中,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道德价值。

中华文化中蕴含着古人非常多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如孔子的“仁爱”和“君子克己”,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自由自在”等等。

这些都是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的根本准则。

同时,中华文化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培养了人们的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中华文化还具有规范行为的功能。

在中华文化中,通过一些典型的文化形式来规范人的行为,如武侠小说、诗歌、戏曲等。

这些文化形式都能够教育人们做人的道理和处世之道。

另外,中华文化也是锻炼人性格的有效手段。

中华文化中有着很多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和理念,如“仁者爱人”,“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人格修养。

这些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素质都能为人生的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罪犯改造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改造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

1、打造德育教育将中华文化中的道德准则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可以帮助罪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罪犯的道德境界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罪犯在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文化形式来了解其中的人生道理,从而产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的宝贵遗产,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孔孟之道、中医药、易经等等,这些文化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而罪犯改造是社会治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那么,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工作中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罪犯改造工作中的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它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对于罪犯的道德品质和心灵修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罪犯改造过程中,传统文化可以帮助罪犯重拾人生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还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工作中,对于罪犯的心灵重建和行为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探索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工作中。

首先可以通过教育方式,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让罪犯了解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孔孟之道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以借助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等,进行读书教育,引导罪犯从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可以借助中医药、易经等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进行心灵疗愈和心灵激励,帮助罪犯摆脱罪恶,拥抱阳光。

可以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等,进行审美教育,激发罪犯的美感,培养罪犯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改变内心的丑恶。

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全方位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罪犯在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也得到心灵的洗涤和心灵的激励。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些罪犯可能由于长期犯罪行为,已经形成了执迷不悟的思想模式,对传统文化可能会持有排斥态度,需要耐心引导和疏导。

由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性和神秘性,可能会给罪犯带来一定的困惑和迷茫,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耐心的讲解和引导。

监狱运用传统文化教育改造罪犯的实践与思考

监狱运用传统文化教育改造罪犯的实践与思考

佛教文化在监狱教育中的实践
因果报应
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可以让罪犯 认识到自己犯罪行为的后果,从
而心生悔意,积极改造。
内心净化
佛教修行方法如念佛、禅修等, 有助于罪犯平静情绪、净化心灵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慈悲为怀
佛教教导众生慈悲为怀,罪犯通 过学习佛教文化,可以激发对他 人的同情和关爱,减少再犯的可
能性。
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培养社会责任感
03
传统文化教育引导罪犯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出狱后能够积
极投身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降低再犯罪风险。
04
对监狱运用传统文化教 育的思考
传统文化教育的局限性
文化背景限制
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受特定文化背景限制,可能无法对所 有罪犯产生深刻影响。
降低再犯率
通过有效的教育改造,可以降低 罪犯出狱后的再犯率,从而维护 社会稳定和安全。
传统文化在监狱教育中的作用
01
02
03
价值观引导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爱、 忠诚、礼敬等理念,可以 引导罪犯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改正错误观念。
道德教化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 故事案例,可以作为监狱 教育的教材,对罪犯进行 道德教化。
学会尊重与合作
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和谐”、“仁爱”等价值观 ,有助于罪犯学会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改善 人际关系。
罪犯再犯罪率的降低
增强法律意识
01
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法治教育,使罪犯充分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严
重性和法律威严,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
提升道德水平
02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罪犯道德水平得到提升,能够在出狱后自
互补优势,提升效果

中庸与现代法律体系的关系

中庸与现代法律体系的关系

中庸与现代法律体系的关系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的研究心得是,中庸在现代法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一种追求平衡、和谐和中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体系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工具,而中庸的理念可以为现代法律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首先,中庸强调的平衡和和谐的原则与法律体系中的公正和平等原则相契合。

中庸主张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追求中庸之道。

在法律领域,公正和平等是法律的核心原则,法律应当对所有人平等适用,不偏袒任何一方。

中庸的理念可以提醒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要考虑各方的利益和需求,避免过度偏向某一方面,以实现法律的公正和平等。

其次,中庸强调的中立和客观的态度对法律的公正和客观执行也有积极影响。

中庸主张不偏不倚,不偏袒个人或特定利益群体。

在法律领域,法官和执法者应当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不受外界干扰,以公正地判断案件和执行法律。

中庸的理念提醒我们,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当基于客观的事实和公正的原则,而不受个人偏见和利益的影响。

此外,中庸提倡的和谐和平衡也与法律的目标相契合。

中庸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和睦相处,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法律领域,法律的目标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法律通过规范行为、制定规则和解决纠纷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庸的理念提醒我们,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中,应当注重平衡各方的利益,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中庸与现代法律体系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和挑战。

首先,中庸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准则,而法律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制度。

中庸的理念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内心修养和行为准则,而法律则是通过外在的规则和制度来约束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需要考虑更多的社会和公共利益,而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准则。

其次,中庸的理念强调的是平衡和和谐,而法律往往需要通过对冲突的解决和权衡来实现公正和公平。

在现实中,法律往往需要在不同利益之间做出选择和权衡,这可能导致某些方面的不平衡和不和谐。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罪犯教育改造领域的应用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罪犯教育改造领域的应用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罪犯教育改造领域的应用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罪犯教育改造领域的应用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罪犯教育改造领域的应用当全面提升罪犯教育改造质量成为监狱综合行刑工作的源动力和奋斗目标的时候,其积极推动着监狱机关在刑罚执行和教育改造等多方面思想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探索和创新。

海南省司法厅、监狱管理局开创性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引入罪犯教育改造领域,并积极地在基层监狱单位试点实施,初步取得较好的成效。

笔者作为海南省监狱系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训班学员,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对此新的教育模式亦深入思考。

凤凰涅槃。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创造积累传承的灿烂,在历史长河中历经兴盛、失落、复兴,一代代国人在继承、引进、发掘、反思、创造的道路上披荆斩苈,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今天,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重新大放异彩,在注入时代因素后体现出更强的生命活力。

罪犯,作为公民的特殊群体,道德的审视和重塑亦迫不及待。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介入对提升教育改造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一、现阶段狱内在押犯道德缺陷分析加强罪犯德行教育,必先对在押犯的道德状态进行调查、分类与分析,根据实践调查,将罪犯道德缺陷略分如下:1、家庭观念普遍淡薄,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正确的培养,叛逆情绪严重,对家庭成员缺乏“孝”,伦理肤浅,严重者无视尊长,角色倒置,并从家庭角色义务淡薄演化为社会角色,社会责任义务丧失。

2、价值观念以自我为中心,行为标准以自我为核心缺乏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为狂妄、自大、自负、自私自利目视无人,视法律为儿戏。

3、重物资享受,轻精神修养,价值评价严重扭曲,崇拜“金钱万能”,为积敛财富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消费荒淫挥霍,形成恶性循环。

4、文化水平低带来认知不足,缺乏正确的是非判断力,大部分罪犯文化水平处于高中以下,在不好的生存环境影响下形成目光短浅,轻信流言,盲动性大,不分是非唯利是从,身陷低级犯罪低层。

5、自身意志力薄弱,在善恶之分上经不住诱惑,导致犯罪,突出的表现在职务犯罪类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具有强烈的正能量。

罪犯常常因为思想境界低下、道德观念淡薄等问题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通过深入学习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导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确道路,使其逐渐重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罪犯的改造,不仅仅是对其犯罪行为的制止,更重要的是对其心灵和思想的重新塑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身养性、顺应天命、尊重他人。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改造工作中,可以帮助罪犯正确认识自己、关注他人,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孝道、礼仪和仁爱。

在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破裂和道德观念的淡化是导致犯罪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改造罪犯的过程中,可借助孝道、礼仪和仁爱的教育引导他们重建家庭观念、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人际关系,提高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使他们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自觉管理和自我思考。

传统文化强调“以治观己,以礼观人,以德观世”,要求每个人明辨是非、自省自律。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中,可以帮助罪犯自觉反思自己的错误,深入思考犯罪的根源和危害,逐步重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经受诱惑和风险的自觉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方法和途径的选择。

传统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注重实践和体验。

可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戏曲表演、书法绘画、文化讲座等,让罪犯亲身参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实践中体会到其中的智慧和美好。

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教育、多媒体展示,借助新媒体和社交平台等渠道,让更多的罪犯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工作,不但能够帮助罪犯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重建家庭观念、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浅议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造罪犯思想

浅议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造罪犯思想

浅议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造罪犯思想摘要:司法部《教育改造罪犯实施纲要》提出要对罪犯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行道德修养教育,给教育改造罪犯提出全新的课题,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是一种探索和创新。

通过对影响犯罪的思想道德因素和教育改造的现状分析,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对教育改造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操作性论证,以求对转化罪犯思想有所裨益,切实提高教育改造罪犯的质量,使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改造;罪犯;思想司法部《教育改造罪犯实施纲要》提出:要对罪犯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道德修养教育。

这给教育改造罪犯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也是对传统教育改造罪犯方式的挑战。

一、犯罪原因之思想道德因素和教育改造现状分析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的社会转型期,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盛行,社会道德水准下滑;传统道德观念提倡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现代经济体制下提倡的“合理的利己主义”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国外意识形态,道德价值观念的渗透,思想道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纷繁复杂局面。

思想观念混乱,道德失范以及价值观念冲突使得社会中意志薄弱者无所适从,他们的人生观扭曲,价值观失衡甚至于伦理道德沦丧,成为违法犯罪主要思想因素。

可以说,一切犯罪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古人说:治国之道有二,一为道德,一为养力,德教与法制相辅相成,“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1]无可争议,新中国的监狱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造模式,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社会转型,思想观念改变等一系列因素使监狱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面临着挑战。

首先,监狱在押犯构成复杂,重大刑事犯、暴力犯、涉黑涉毒等罪犯数量不断增多,与危害国家安全罪犯、“法轮功”罪犯的改造与反改造斗争日益尖锐,改造罪犯的难度加大。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的运用法律是底线伦理。

遵守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要求。

罪犯无视法律的存在,违反法律的规定,不仅是一种法律行为,也是一种低劣的道德行为。

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一定的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道德品质为基础。

根据大量调查资料表明,罪犯的犯罪行为与他们的道德品质低下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们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约束,常常以黑白颠倒的道德标准调节自己的行为,公然藐视法律和道德,藐视一切正常的社会秩序。

所以,罪犯需要对罪犯进行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让他们运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对照、调整自身的行为,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但是,当前的罪犯道德教育出现了很多弊端,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并不能完成提高罪犯道德水平的使命,这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以倡导仁义道德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享有盛名,建立起了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并积极地把道德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开我国道德教育之先河,可谓中国历史教育家中重视德育的“先师”。

十七大报告首次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阐述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总体构想,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目前,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国学热”持续升温,中国传统文化日渐走进学校、企业、机关,成为提升素质、陶冶情操、构建和谐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首要标准”,许多监狱创新教育改造模式,将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省部分监狱也在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因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众所周知,教育改造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工程,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长期养成教育,要切实发挥传统文化在教育矫治罪犯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解决“改造什么”、“如何改造”的认识问题,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内容与方法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代社会中,有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为了让犯罪者重新回归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和谐,需要用到多种手段,其中一种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过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很强的精神力量和教化意义。

在罪犯改造过程中,可以通过传授和引导罪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逐步认识到犯罪的错误和罪恶,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可以通过传授儒家思想,让罪犯在思想上有所转变。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治、人本、天人合一等观念,鼓励人们要尊重道德、尊重人性、守备雅俗,为人做好事、促进社会和谐。

这些思想可以引导罪犯理解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明白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自己、他人和社会。

而对于那些曾经伤害过他人的罪犯来说,了解仁爱的观念可以让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在未来的生活中尽可能地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可以通过传授佛家思想,让罪犯在心境上有所转变。

佛家思想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涅槃解脱等观念,教导人们要厚德载物、乐善好施、无私无我,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超越。

将这些思想引导罪犯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后,可以在心中形成一种自觉的惭愧感,自觉地反思自己所做出的种种伤害他人的行为,从而有所悔改。

同时,佛家思想也能够启示罪犯要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积极向上地面对未来。

最后,可以通过传授道家思想,让罪犯在实践上有所转变。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心静自然等观念,鼓励我们要顺应天地自然之道,达到平衡、和谐和自然的状态。

这个思想可以培养罪犯的自律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内心中找到自己的本我,明白人生道路的本质,为自己制定正确的人生规划方案。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可以运用到罪犯改造的过程中。

儒家思想对我国法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我国法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我国法制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

这种影响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塑造了我国独特的法律文化和法制传统。

儒家思想强调“仁”的核心概念。

“仁”要求人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法制对于人道主义的关注。

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对于刑罚的审慎使用,都体现了“仁”的精神。

例如,对于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法律往往会给予一定的优待和特殊保护,以体现法律的人文关怀。

儒家重视“礼”的规范作用。

“礼”是一套涵盖社会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在古代中国,“礼”与“法”相互交融,相互补充。

许多“礼”的规范逐渐被纳入法律体系,成为法律的重要内容。

比如,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尊卑有序,以及各种社交礼仪和习俗,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这种“礼”“法”结合的模式,使得法律不仅仅是一种强制性的规范,更是一种基于道德和社会共识的行为准则。

儒家主张“德主刑辅”。

认为道德教化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而刑罚只是辅助手段。

这一观念影响了我国法制对于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的重视。

在法律实践中,往往更加强调通过教育、感化来引导人们遵守法律,而不是单纯依靠严厉的刑罚来威慑。

例如,在古代,对于一些轻微犯罪或者初犯,常常会采用教育、训诫等方式来促使其改过自新,而不是直接予以严厉的处罚。

儒家倡导“中庸之道”,追求平衡与和谐。

这一理念在法制领域体现为注重法律的灵活性和适度性。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并非僵化不变,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调整,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比如,在处理民事纠纷时,往往更倾向于通过调解、和解的方式来解决矛盾,避免双方关系的破裂和社会的不和谐。

然而,儒家思想对我国法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儒家强调的等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律的平等适用。

在封建社会,不同等级的人在法律面前的待遇存在差异,这与现代法治所追求的平等原则相违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罪犯改造中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

在罪犯改造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倡导做人做事讲究道德准则,有利于引导罪犯正确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和过失。

传统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和道德教化,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文化熏陶,能够触动罪犯内心最深处的良知和良善,激励其自我反省和改过自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罪犯的思想道德培养和行为规范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有助于增强罪犯的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引导其秉持中华传统美德,塑造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罪犯改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罪犯改造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2. 正文2.1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罪犯改造中的应用中华文化价值观在罪犯改造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中华文化强调道德、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在罪犯改造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中华文化强调仁爱和宽容,通过教导罪犯仁爱之心,让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

中华文化也注重孝道,教导罪犯尊敬父母、尊重长辈,培养他们正确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中华文化还注重节俭、诚实等品质,通过教导罪犯这些品质,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贪念、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错误。

在实际的罪犯改造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让罪犯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激发他们的向上力量。

可以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引导罪犯找到改过自新的正确道路,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意识。

通过培养罪犯正确的文化观念和道德观念,可以让他们在改造过程中更有信心、更有动力。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罪犯改造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导罪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走向阳光的未来。

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在罪犯改造中的应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罪犯改造工作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特点,能够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灵疗愈,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素养,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良好的心态和行为的改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教化,尊重家庭、敬老爱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罪犯改造不仅仅是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惩罚,更应该是对他们内心的触动和感化。

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罪犯能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明白了亲情、友情及社会责任的意义。

这些都能够促使罪犯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反思,悔过自新,为重新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和仁义,注重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

罪犯在犯罪过程中往往丧失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观念,因此他们急需进行心灵的治愈和情感的修复。

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礼仪和仁义观念,能够帮助罪犯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修复和解脱,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传统文化强调孝道、忠义、诚信等美德。

这些美德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罪犯改造工作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引导罪犯重树孝道忠义等美德,重新认识到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

帮助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守法良民,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统文化重视教化和教育,注重修身致用。

在罪犯改造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教授传统文化经典,引导罪犯明辨是非、悔过自新,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

教育罪犯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懂得感恩、懂得怀疑、懂得报恩,懂得知错能改,知错能改。

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帮助罪犯重拾人生信心,获得内心的平静,重新踏上正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明内涵,对罪犯改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不仅可以帮助罪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文明素质,为其回归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浅议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造罪犯思想

浅议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造罪犯思想

浅议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造罪犯思想摘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提倡以德服人,通过开展美德教育来提高人员自身的素养,使其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问题,真心实意地去进行改变与补救。

在我国司法领域中,针对罪犯的思想教育工作,便采用了传统文化这一理念,通过传统文化来对罪犯的思维与想法进行改造,使其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并且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积极改正,从而为后续回归社会奠定良好的实际基础。

正因如此,本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造罪犯思想措施进行相应的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犯罪;以德服人;思想改造对于犯错程度较低,并且有明确认知的罪犯,通过相应的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给予其生活下去的机会。

对于相关人员来讲,在对罪犯进行思想培养与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使其明确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能够来到这里的人员在价值观与人生观念上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因而需要对其开展道德修养教育,从而来确保罪犯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升,这对其后续的发展与生活而言也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影响犯罪的思想道德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信息种类越来越多,很容易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自身的社会道德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从社会形态上来讲,西方国家的精致利己主义与我国的德道兼并理念有着较为明确的冲突,而这些意识形态的渗入往往会导致部分人群的思想观念受到影响,其自身所具备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也会因此发生消极改变,从而引发犯罪现象的出现。

从本质上来讲,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道德思想,加上缺乏对法制的尊重,这才引发了犯罪的出现[1]。

二、教育改造的现状分析目前,在监狱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所使用的教育改造模式具有较强的纠正性与可行性,能够对罪犯进行有效的思维培养。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罪犯的犯罪情况更加偏向于高智商犯罪,对于教育改造工作而言往往会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其现状如下所示:(1)整个监狱的结构相对复杂,很多罪犯都是在明知道自己会触犯法律的情况下,选择了这条歧路,这就导致我国的罪犯思想改造工作很难得到有效开展,所面临的罪犯改造难度相对较大,加上传统的教育方法无法紧跟时代发展需要,这才导致罪犯思想改造工作很难得到有效开展[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改造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罪犯改造工作已经成为了刑罚执行工作的一部分。

而罪犯改造的过程也不再是单纯的对罪犯进行体能训练和思想教育,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改造,包括心理治疗、职业技能培训、社会饮食文化习惯的学习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准则,可以为罪犯的改造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尊重生命“人命至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种尊重生命的观念源远流长,孔子说过“生君自由也”,强调生命自由,儒家思想中也强调“仁爱一切”,对生命始终怀有敬畏之心。

对于罪犯改造工作而言,这种尊重生命的观念非常重要。

罪犯可能因为某些原因犯罪,但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尊严的,必须受到保护。

教育罪犯尊重生命,可以帮助他们重拾人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注重道德建设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了非常多的道德准则,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四海为家”的胸怀等等,这些道德准则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在罪犯改造工作中,道德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罪犯可能因为自身道德观念出了问题,才会做出犯罪行为,所以加强道德建设,培养其正义、良知、善心的道德观念,有助于罪犯改过自新。

三、强调家庭价值观念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家庭观念,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影响。

《弟子规》中就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条目,这项规定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今年CCTV春晚也有关于孝顺老人的节目,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对于一些罪犯,一些犯罪行为可能和家庭关系有很大的关系,在罪犯改造工作中,强调家庭价值观念,教育罪犯孝顺家长,关心家庭成员,可以帮助其改变不良行为。

四、注重人性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人性教育,强调爱、仁、诚、信等道德观念。

孟子说过“仁者,人也”,提倡“仁爱一切”的道德观念。

在罪犯改造工作中,注重人性教育,帮助罪犯认识到自己的人性和他人的人性,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有助于改变罪犯的不良行为,重塑其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

分析中庸思想在刑法与司法中的运用

分析中庸思想在刑法与司法中的运用

分析中庸思想在刑法与司法中的运用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对于刑法与司法的运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思想在刑法与司法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心得。

首先,中庸思想在刑法中的运用体现了“中庸之道”。

中庸思想强调“中”与“和”,即追求平衡与和谐。

在刑法中,平衡与和谐的追求可以体现在对犯罪与惩罚的处理上。

刑法既要保护社会的安全稳定,又要尊重犯罪者的人权尊严。

因此,刑法应该在惩罚犯罪的同时,也要尽量保护犯罪者的合法权益,避免过度惩罚或滥用刑权的情况发生。

其次,中庸思想在司法中的运用强调“中正”。

中庸思想认为,司法应该秉持公正、中立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审理案件。

在司法实践中,应该遵循证据规则,依法审理案件,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同时,司法应该注重审慎与公平,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对判决的影响。

只有在司法实践中坚持“中正”的原则,才能保证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此外,中庸思想在刑法与司法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对犯罪与惩罚的观念上。

中庸思想认为,犯罪是一种失去平衡与和谐的行为,而惩罚则是为了恢复平衡与和谐。

因此,在刑法实践中,应该秉持“以罚为教”的原则,既要对犯罪者进行惩罚,又要通过惩罚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修养。

同时,刑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犯罪,更重要的是为了预防犯罪,保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因此,在刑法实践中,应该注重预防犯罪的手段与措施,通过教育、改造等方式,尽可能减少犯罪的发生。

最后,中庸思想在刑法与司法中的运用还可以体现在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上。

中庸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才会产生犯罪行为。

因此,在刑法与司法实践中,应该注重对犯罪者的人性关怀与尊重,通过教育、改造等方式帮助他们重建自我,重新融入社会。

同时,刑法与司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犯罪,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维护人民的利益与福祉。

因此,在刑法与司法实践中,应该注重平衡犯罪者的惩罚与社会的安全,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与和谐。

中庸与刑罚

中庸与刑罚

中庸与刑罚中庸包含的方面很广,就其最重要的作用而言,中庸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方式。

与刑罚所不同的是,中庸更注重每个人内在的伦理道德。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有些人就认为中庸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这里其实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把中庸等同于它所维护的社会秩序。

这种错误观念,就和把刑罚等同于封建社会的刑罚完全一样。

其实中庸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同样可以维护不同的社会秩序。

现在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中庸的理念便有相通之处。

究竟什么是中庸呢?有些人未必清楚。

中庸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应该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有人认为中庸就是喝酒的时候不能多喝,也不能少喝;吃饭的时候不能多吃,也不能少吃。

孔子若闻此言,必曰:“其脑进水乎?”这类事情依靠人的生理本能完全可以调节,把中庸用在这些方面就未免大材小用了。

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这个“中”,也就是“发而皆中节”,强调的便是“道”,也就是事物的规律和秩序。

通过学习和践行“道”,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因此,颜回择乎中庸,得一善,便牢牢记在心上。

提倡中庸之道,固然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个人践行中庸,同样能够不断提高品德修养和认知能力。

相较而言,刑罚的作用主要是维护社会秩序,个人更多的时候是消极遵守。

中庸的理念产生于孔子生活的时代,自然要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因而很多人就把中庸等同于它所维护的社会秩序。

中庸对个人其他方面又有哪些影响呢?无论是中庸中的“慎独”、“忠恕”,还是“过犹不及”、“素位而行”,其实强调的都是尊重事物的内在规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方面都是应该提倡的。

古人对于学习中庸有套完整的方案,不外乎“格物”、“致知”、“修身”等内容。

在正确对待事物、解决问题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古代平民,大多没有文化,生存是第一需要,但也都明白不能拔苗助长。

帝王将相的一言一行,关系着国家的兴亡,身边不乏深谋远虑之人,又岂能不重视中庸。

中庸之道对当今司法审判的方法论意义

中庸之道对当今司法审判的方法论意义

中庸之道对当今司法审判的方法论意义中庸之道对当今司法审判的方法论意义杨敬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中庸之道”占据了重要地位。

何谓“中庸”?孔子说:“过犹不及”,南宋大儒朱熹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意思是,“我孔子有知识(指的是某方面现成的知识学问)吗?我实在是无知的啊。

没有文化的普通人来向我求教,心中也是空空如也,我只是抓住他所问问题的两端彻底搞清楚罢了。

”做到“允执其中”而已。

可以说,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中庸之道”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孔子总是试图用“中庸”的方法,调和各种矛盾,综合各种观点。

例如,孔子十分强调“正名”,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所谓“正名”,就是给人贴上身份标签,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不能僭越,要求“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礼记·大学》)。

即各安其位,杜绝非分之想,从而维护了当时的等级制度,这是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混乱局面所开出的“药方”。

但同时孔子也强调“泛爱众,而亲仁”,在教育上是“有教无类”,从不因学生出身地位低贱而堵住其求学之路,在政治上倡导“学而优则仕”,在经济上,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平等平均主义思想。

这些都是“中庸之道”的表现,试图在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下寻求平等。

在司法方法上,孔子也强调“中庸之道”,要求宽猛相济,“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

这种思想发展到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家荀子那里,就提出了“故公平者,听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荀子·王制》)。

要求罪与刑相称,“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荀子·正论》)。

这与我们现在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当宽则宽,当严则言,宽严相济,罚当其罪”,不谋而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中庸之道对罪犯的改造一、目的要求本课的目的是使监狱工作民警充分认识到中庸之道基本属性与传中庸之道对罪犯思想改造的作用。

并举例部分精华内容;在对罪犯的改造中用中庸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感化罪犯,从而达到改造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1、中庸之道基本属性是什么?2、通过课堂讨论充分认识中庸之道对改造罪犯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难点1、让监狱民警深入了解中庸之道基本属性。

2、使监狱民警充分认识到中庸之道对罪犯的重大意义。

四、教学手段本课采取多媒体网络技术。

五、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讲解中庸之道基本属性与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以及和民警讨论开展中庸之道对罪犯改造的重大意义,具体教学方法为:1、理论分析法2、课堂讨论法六、教学内容和学时本课所需要学时:半个学时(30分钟)。

内容提纲为:第一阶段:课堂导入(5分钟)1、什么是中庸之道基本属性?2、讲述中庸之道哲学内涵与对罪犯改造的作用。

第二阶段:讲授新课一、中庸之道基本属性是什么?(5分钟)(一)《中庸》是《礼记》的第三十一篇。

相传为子思所作所谓中庸之道,简单的说就是和平之道。

中庸之道又被称为中和之道、中行之道(二)中庸是指“中和”,“中”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是这种心理状态与外界接触的表现方式(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

”中是天下之根本,和是天下人共同的必由之路(四)中庸之道指出人道以仁爱为本二、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是什么?(5分钟)(一)过犹不及儒家提倡中庸—“允执其中”恰到好处,反对“过”和“不及”(二)和而不同中庸之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和而不同”。

即通过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结、平衡、调和、渗透等关系,寻找出事物的最佳状态,正确行事(三)权变、时中三、中庸之道对罪犯改造的作用(12分钟)(一)坚持“礼”,兼顾“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正确认识判断犯罪的行为情况(二)抓住主流,分清主次,掌握事物的主流和本质,能够正确分析研究罪犯的改造情况(三)坚持中庸之道,不搞折衷主义,旗帜鲜明,能够恰当判断罪犯所作所为的非真伪情况第三阶段:课堂小结(3分钟)运用中庸之道课堂,能提升监所教育矫治质量,关键点有三个:一是授课民警对禅学要有较大的知识储备和深刻理解;二是授课民警要善于抓住与监管对象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来开展教学;三是授课民警要设计具有探索性的主题,同时要善于控制课堂、引导课堂、提升课堂。

七、归纳总结说明授课老师对该堂课讲授后的感受,及学员的收获、改进方法。

(一)授课教师的感受:1、监所民警大多对中庸之道知识有接触,但对中庸之道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精髓掌握不够。

2、监所警察对中庸之道课堂教学能提升教育矫治质量有较深认识。

(二)学员收获1、对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与哲学了解更加透彻。

2、深刻认识到中庸之道蕴含的哲学对罪犯的改造的重大意义。

(三)改进之处:1、中庸之道的教学要点应增加《伦语》、“忠怒之道”等内容。

3、在帮助监所民警如何熟练掌握中庸之道去改造罪犯有待加强理论学习。

《运用中庸之道对罪犯的改造》教案第一阶段:问题导入【问题1】监所开展教育矫治工作,最大的难点在哪里?教师总结:最大的难点在于监管对象对于自己以往过错的认识程度以及对于教育矫治工作的认识程度。

教育矫治工作,如果不能牵动对象内心世界最柔软的地方,使之主动配合、参与、投入到其中来,只会事半功倍。

中国中庸之道给了我们解决这个难题的出路。

第二阶段:内容讲授一、中庸之道基本属性是什么?(一)《中庸》是《礼记》的第三十一篇。

相传为子思所作所谓中庸之道,简单的说就是和平之道。

中庸之道又被称为中和之道、中行之道中庸之道的基本属性应该属于心理学范畴的。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惧乎其所不闻。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

1、这段中庸之话讲出“中和”是一种美好的气质心态和气质行动。

是指“中和”,“中”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是这种心理状态与外界接触的表现方式。

2、提出了达到“中庸”境界后的理想效果。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位焉。

”阐明了达到“中和”境界后的理想效果。

“天地位焉”表明人与天地参而为一,“万物有焉”表明人与自然万物合而为一。

这种天地人合一就是合一于天道。

天道以生育万物的博施而不取的仁爱为本。

因此,人道以仁爱为本。

二、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是什么?毛泽东曾指出:“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

”又说依照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说,过与不及指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中找出与确定具体一定安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

毛泽东从哲学角度评价了中庸之道,同事物的质量关系联系起来,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深刻而丰富的涵义1、过犹不及儒家提倡中庸——“允执其中”,恰到好处,反对“过”和“不及”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在孔子看来,“狂者”志趣远大,但知进而不知退,“狷者”洁身自好,但不合时宜,二者一是“过”一是“不及”,都不符合中庸的之道。

中庸是不偏不倚,言行皆适得其宜,恰到好处。

2、和而不同“和”是指保持各方的和谐;“同”是指取消各方的差异。

和而不同指通过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结、平衡、调和、渗透等关系,寻找出事物的最佳状态,正确行事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从调味和羹、音乐和声的关系中,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把不同的事物统一起来,求的矛盾的均横统一。

这就叫“和”。

所以中庸之道就是致力于矛盾的均衡和统一,求的与音乐一样的和谐局面。

3、权变、时中“权变”与“时中”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特征。

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共同获得真理;可以在一起获得真理的人,未必可以共同坚持真理;可以一起坚持真理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机动灵活。

孔子主张既要坚持原则,依道而行,又不拘于常规,要适时而变,即通权达变。

三、中庸之道对罪犯改造的作用1、坚持“礼”,兼顾“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正确认识判断犯罪的行为情况“礼”是原则,“权”是灵活。

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中庸之道主张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力图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达到正确认识判断罪犯的行为对与错。

罪犯这个群体是比较复杂的,他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我们在对他们采取改造措施的时候,既要坚持统一标准,又要个别问题个别处理,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对罪犯的教育改造。

某女子监狱一中队开联欢会,要求每人唱一首歌,有个女犯就是不唱,大家不解,队长恼怒,逼着她必须唱,她哭了,还是不唱,队长感到很没面子,罚她站着。

后来一个犯人告诉队长,今天是她妈妈的忌日,她偷偷哭了一天了。

队长恍然,停止罚站,赶紧跟大家解释,并表扬了她的孝心。

事后这个犯人很感激队长。

这个队长决定不管什么原因都必须唱,看似一视同仁,实际上是伤害了这个犯人的感情,形成了对抗,这就是“过”;后来队长根据犯人的具体情况及时改变了做法,这就是“中”,为这个犯人以后的改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抓住主流,分清主次,掌握事物的主流和本质,能够正确分析研究罪犯的改造情况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罪犯改造也是如此,我们必须认真全面的分析罪犯的情况,抓住罪犯改造的本质和主流,从而对罪犯改造情况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以便对罪犯实施有效的教育改造。

3、坚持中庸之道,不搞折衷主义,旗帜鲜明,能够恰当判断罪犯所作所为的非真伪情况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把中庸之道当成折衷主义,认为“中”是折衷,“和”是调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折衷是不讲原则、不辨是非、折半调和的意思。

中庸的“中”和折衷的“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中庸的“中”和折衷的“衷”最早的意义是相同的。

折中,同折衷;“折”是判断、决断的意思,“衷”是标准的意思。

在先秦时期,折衷是指判别是非、真伪,做出正确的、恰当的判断:“决狱折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

”——判决案件应当准确,不杀没有罪的,不冤枉无罪的人。

“令五帝以折中兮。

”——应当以五帝为标准。

孔子的中庸之道与折衷主义是完全不相同的。

中庸之道讲求原则和标准,讲求界限分明。

中庸之道反对“过”和“不及”俩个极端,讲求灵活权变。

【问题讨论】如何运用好中庸之道改造罪犯?我们改造罪犯首先要培养施教者中庸的理想境界。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罪犯,要把罪犯改造好,首先是要施教者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一)要坚持真理,襟怀坦荡,态度鲜明,反对无原则的妥协圆滑,对于他人的意见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有了过失要自觉认真地纠正。

(二)要客观全面辩证地观察事物,审时度势,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反应;(三)要把握言行的一定界线,切实遵守正确进步的道德原则和法律规范。

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施教者自己都不懂中庸之道,不能掌握中庸的标准,就没有办法用中庸之道区教育改造罪犯。

第三阶段:小结运用中庸之道改造罪犯,能确实提升监狱对罪犯的改造质量,关键点有四个:一是监狱民警对中庸之道要有较大的知识储备和深刻理解;二是中庸之道理博大精深,授课民警要善于全面看到问题的本质;三是监狱民警对罪犯的改造要灵活性与原着行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的看待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