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引5 第五章认知过程3-思维

合集下载

心理学第五章

心理学第五章

11.演绎推理(三段论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 11.演绎推理(三段论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 演绎推理 (领会) 领会) 12.问题解决:认知心理学认为, 12.问题解决:认知心理学认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 问题解决 向性的认知操作。具有三个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 向性的认知操作。具有三个特征:目标指向性、 列性、认知性操作。 列性、认知性操作。 (识记) 识记)
9.推理: 9.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 推理 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 识记) 前者为归纳推理 后者为演绎推理 前者为归纳推理,后者为演绎推理。 (识记) 10.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组成。 10.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组成。 归纳推理过程 (领会) 领会)
13.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领会) 13.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领会) 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1)算法式 (2)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 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 逆向工作法) 逆向工作法)
(1)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先有一个目标(目 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先有一个目标( 先有一个目标 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 ),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 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 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 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 异。其核心是将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 问题 (2)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 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 于条件,不是去缩小, 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 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迂回前进 (3)逆向工作法:是一种目标递归策略,是从目标 逆向工作法:是一种目标递归策略, 目标递归策略 状态出发, 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 归。

实用心理学第五章 思维PPT课件

实用心理学第五章 思维PPT课件

2020/11/24
电大--LHX
19
三、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 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好 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纽威尔和西 蒙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如下通用 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020/11/24
电大--LHX
20
(一)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 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 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算法策略的优点是 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但这种策略需要 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
(形成概括认识)
2 间接性
举例:早上推窗看到对面屋顶和地上湿漉 漉的
推测昨晚下雨了
2020/11/24
电大--LHX
6
(三)思维的过程
分析 与
综合
比 较
抽象 与 概括
具体 化
思维的过程
2020/11/24
电大--LHX
7
(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 或各个属性。
心理图式在头脑中形成思维阶梯的层次:一般 方案——原则上的解决途径——具体化解决办法
2020/11/24
电大--LHX
18
在思维阶梯组织中存在着自动化与组块 过程。
思维序列中有很多自动化成分,尤其在 具体步骤中的一些环节和细节是可以自动 化的。
这种自动化现象体现为组块过程,即包 思维操作的小单元联系起来成为大单元, 在联系起来的小单元间不需插入意识监测, 思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即可以用大单元来进行。
2020/11/24
电大--LHX
3
环境
感性认识
人 感觉 知觉

第五章.认知过程1ppt

第五章.认知过程1ppt

二、感觉测量
• 刺激物理量达到什么程度才能被我们感觉到? • 心理物理学(费希纳):研究物理刺激强度和感 觉体验大小之间的关系。
(一)绝对阈限
• 测量方法:对个体施加一系列由弱变强的刺激, 使被试从完全不能察觉到刺激存在到明确报告刺 激存在为止。 •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刺激量(hz) test1 test2 test3 test4 “有感觉”概 率
• 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置的,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 世界并不是颠倒的呢? • 施特拉顿:空间知觉适应实验 • 结果表明:空间知觉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 得的,是将视觉信息、触觉信息、动觉信息等多 种感官的信息综合分析后所产生的。
视 崖 实 验
深度知觉的线索
生理 线索
单眼 线索
双眼 线索
调节
辐合
线条 透视
三、基本感觉现象
(一)后像 • 当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逐 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 正后像:保持刺激所具有的同一品质 • 负后像:与刺激的品质相反或互补 • 刺激的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后像持续的时间也 越长。
(二)感觉适应
•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 视觉的适应现象:明适应;暗适应
不合理图形(impossible figure)
(五)知觉的组织性 • 知觉对感觉信息选择与整合的处理过程具 有主动的、系统的和逻辑的特点。
相似法则
接近法则
连续法则
闭合法则
(六)知觉的恒常性
•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 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大 小 恒 常 性
感觉
视觉(亮度差异辨别)

心理学 第五章 思维(公共)

心理学 第五章  思维(公共)

(三) 概念的形成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是指个体 通过对同类事物的大 量例证,经过比较, 独立发现同一类事物 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 社会实践活动是概念 形成的条件和基础。 概念形成的阶段:
抽象化 类化 辨别
二、概念形成
(一) 什么是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concept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 是指个体通过对同类事物 的大量例证,经过比较, 的大量例证,经过比较, 独立发现同一类事物共同 本质的属性, 的、本质的属性,从而获 得概念的过程。 得概念的过程。 社会实践活动是概念形成 的条件和基础。 的条件和基础。 概念形成一般经历三个 阶段: 阶段: 第一个阶段: 抽象化 第一个阶段:.抽象化 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类化 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辨别
名人名言
一个不想思考的人是顽固者,一个不能思考 的人是傻瓜,一个不敢思考的人是奴隶。 ----杜伦孟德
第五章 思 维 与 创 造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二、思维的种类 三、思维的过程(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第二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和问题解决 二、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依据凭借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是以具体动作为工具解决直观 而具体问题的思维。
例如,儿童用小棒刺激抓到的小虫,看看它有 何反应,或是将小虫的身体支解开来,看看它的内 部构造。动作思维是技术能力的重要成份。修理工 人就是通过动作思维来检修机器。
依据凭借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的思维活动。
依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

心理学5思维PPT课件

心理学5思维PPT课件
物。
▪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成反比关系 。
20
▪ (二)概念的功能 ▪ 1.分类(categorization) ▪ 2.理解(understanding) ▪ 3.学习(learning) ▪ 4.推论(inference) ▪ 5.解释(explanation) ▪ 6.概念结合(conceptual combination) ▪ 7.计划(planning) ▪ 8.交流(communication)
际动作时,就属于直观动作思维。 ▪ 2.具体形象思维 ▪ 运用已有表象为支柱,把思想形象化。(作家、艺术家) ▪ 3.逻辑思维(理论思维) ▪ 运用概念和命题进行判断、推理,以求得出合乎规律的
结论。 ▪ * 成人思维;有理论渗透和指导,儿童:缺乏理论指导
8
▪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思维的进程
▪ 1.直觉思维 ▪ 当人们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时,能
▪ 你能想到几个名称以子母br开头的物体? ▪ 废弃的酒瓶能有何用途? ▪ 写一首关于水和冰的诗。
11
▪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活动的结果
▪ 1.常规思维
▪ 它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 题的思维方式。
▪ 2.创造思维
▪ 它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 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方式。
一个不想思考的人是顽固者,一个不能思考 的人是傻瓜,一个不敢思考的人是奴隶。
----杜伦孟德
2
人与动物的区别?
▪ 人类是万物之灵;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的自 尊心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 人类的不足:跑不快,感官不灵敏,力气不大,
身体不够灵活???? ▪ 人的头脑----理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深刻

心理学思维导图演示精品PPT课件

心理学思维导图演示精品PPT课件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第一模块 第二模块
第三模块
1
2
第一节 感觉
3
第二节 知觉
4
第三节 感知的运用
5
6
回忆/ 再认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二节 气质
节 学习
20
学习理论与实验记忆术
•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 •斯金纳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 •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布鲁纳:“我发现!” •奥苏泊尔:“我接受!” •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
21
第三节 学习动机
22
第四节 学习迁移
23
第五节 知识直观及保持
24
第六节 技能的形成
25
26
27
第九节 品德
28
29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0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总结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总结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内容提要第一节意识一、意识1.意识的定义①心理状态而言,一直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

②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

③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和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④在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2.如何理解意识①意识是一种觉知。

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觉察到某些部状态、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换句话说,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还存在一般性的变化。

二、无意识1.无意识的定义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常见的无意识现象①无意识行为。

当有的行为已经成为自动化的行为时,不受意识的控制。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

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③盲视。

由于脑损伤引起,有些刺激“看”不到,但是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

三、意识的特性1.局限性源自认知加工过程①有些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感觉不到。

感觉器官的特性决定。

②当人们专注于一件的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而不见。

2.能动性人们有时候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四、意识状态与生物节律的周期性意识状态的变化是与个体身体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的。

五.意识形态的种类(一)睡眠2.睡眠功能的解释①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②睡眠可以使动物减少能量消耗,以及在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

3.失眠①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不好的现象。

②失眠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通常女性比男性更为常见。

心理学第五章思维与想象 教学课件

心理学第五章思维与想象 教学课件

四、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2. 思维和语言有很大的区别
(1)职能不同。 (2)思维具有全人类性,语言具有民族性。
第二节 想象概述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 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 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我们读白居易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 水绿如蓝”时,头脑中浮现 出祖国江南秀丽景色的画面。
资料链接
(2)类别变动法。这种方法用来克服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影响,以提高思 维的变通性。 例如,给出“盆子”的概念,让受训练者首先想到它的一个特殊用途, 如装水果,然后归纳为“容器类”,继而在“容器类”中细想它可能有的特殊用途, 如装鸡蛋、装纽扣、装衣服等;接着换一种类别,再细想它的各种特殊用途。通过这 种方法,使受训练者对事物的用途有了变通性的认识,培养了创造力。 (3)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该方法有以下四个步骤: ① 界定问题,即在解决问题之前彻底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已知与未知情况。 ② 开放头脑,即考虑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类似于大脑激荡法中的畅所欲言直 至穷思竭虑的过程。 ③ 确定最佳构想,即在设想的各种办法中选择最优的解决办法。 ④ 付诸实施,即把选择的解决办法进行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调整、完善。

特别拓展
培养儿童想象力,大人要注意这三点 1.不要嘲笑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 永远不要用成年人现实的眼光去评判孩子的想象,为孩子保留思想里的那 一份跳脱。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孩子把会飞的汽车展现给自己的父母,而自己的 父母确告诉孩子汽车是在地上跑的,让孩子重新构思。简简单单多么现实的教 导,父母觉得这样做没错,却不知道自己确是孩子想象力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 永远不要嘲笑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孩子的想象力不要用现实去衡量和禁锢。 2.引导孩子敢于去想 不要觉得不切实际就不值得想象,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就是在于现实与不可 能之间的差距中发展起来的。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在一开始都有敢于去想的想象 力,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想象,引导孩子跳出思想的禁锢,激发他们想象的 热情。

教育心理学5第五章 认知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5第五章 认知学习理论

四、程序性知识的结构
安德森等提出,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production) 系统的形式进行组织的。在活动中,我们总是在进行各种决 策,判断当前的情境和条件,然后确定相应的具体行动。 所谓“产生式”,就是这样一些“条件—行动”的结合 规则,它表明了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做出这种活动的条件。 产生式以“如果……就……”(if...then)的形式存在, 即在满足某个条件的时候,我们做出某个行动。产生式具有 自动激活的特点,一旦存在、满足了某种特定的条件,相应 的行动 (“运算”)就会发生。
第二节
知识的组织结构
• • • •
一、认知结构 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三、陈述性知识的结构 四、程序性知识的结构
一、认知结构
(一)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思想 认知结构就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 (coding system),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 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 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二) 认知结构与有意义学习 所谓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 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如表象、有 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 (substantive)、非人为的(nonarbitrary)联系。当新 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合理地联系起来,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三、陈述性知识的结构
(一)语义网络说 这种假说的基本思想是:一个人的陈述性知识可以看做 一个很庞大的由结点(nodes)和连线(links)构成的网络 ,即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s),一个结点代表一个 概念,一个连线反映了它所连接的两个概念之间的某种关系 。 (二)理论框架说 理论框架说是研究者提出的另一种解释,认为人与某个 主题领域有关的知识可以看做一个理论系统,其基本结构是 “中心-边缘”结构。 (三)图式说 图式说重点揭示了人的陈述性知识之中所包的一系列的 重复发生的经验模式。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思维导图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思维导图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思维导图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思维导图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1.1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1.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4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5 认知心理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2.1 感知与注意力2.2 学习与记忆2.3 思维与推理2.4 语言与沟通2.5 意识与无意识第三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3.1 认知发展3.1.1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3.1.2 成人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3.1.3 认知发展与教育3.2 认知神经科学3.2.1 神经元与神经网络3.2.2 脑成像技术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3.2.3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3.3 认知心理学与3.3.1 的基本原理3.3.2 认知模型在中的应用3.3.3 计算模型与人类认知的对比研究 3.4 认知心理学与心理健康3.4.1 认知心理治疗的原理与方法3.4.2 抑郁症与焦虑症的认知机制3.4.3 心理干预在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第四章:认知心理学的启示4.1 认知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4.2 认知心理学对商业与市场的启示4.3 认知心理学对个人发展的启示4.4 认知心理学对技术设计的启示4.5 认知心理学对社会政策的启示附件:1:主要研究机构与学者名单2:相关研究论文和书籍推荐3:附录: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指作者对其创作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发布、复制、演绎等权利。

2: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目的是鼓励创新和保护创作者的权益。

3:数据保护:保护个人数据免受滥用和未经授权的访问,同时平衡个人隐私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4:隐私保护:保护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和滥用的法律和技术手段,旨在维护个人隐私权。

5:公平竞争:指在市场竞争中,各方公平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以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普通心理学Chapter 5 Thinking

普通心理学Chapter 5 Thinking
形象思维是用表象(Image)来进行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的过程。形象思维中的基本单位是表象。 这种思维在幼儿期(3~6、7岁)有明显的表现。
特点是脱离开实物,依靠表象进行运算。
画家、工程师、导演也常运用这类思维方式进行艺术
构思。
9
III Abstractive Thinking (抽象思维)
抽 象 思 维 以 概 念 、 判 断 、 推 理 ( Concept, judgment, illation )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 律,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过程。
18
Section 2 Thinking Process(思维过程)
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分析(Analysis 、综合 (Synthesis) 、比较(Comparison) 、抽象
(Abstraction) 、概括(Generalization)和具体化
(Concretization)。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从分析、 综合过程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通过分析、综合来实现 的。
19
5.2.1. Analysis and Synthesis(分析和
综合)
分析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 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
综合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 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
分析和综合是方向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过程,是同
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目的的分析无 意义,没有经过分析的综合不完备。
语言和思维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现象 联系:人的思维主要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的。人类的 抽象思维是以词为中介对现实的反映。语言是思维的 物质外壳和主要表达方式.语言与思维的这种关系是 由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概括性、间接性、社会性的特点 决定的。

第五章 认知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课件

第五章 认知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课件
– 负后像:是刺激消失后残留的亮度性质与刺激 相反、颜色性质与刺激互补的视觉后像。
感觉适应
• 因刺激作用持久或缺乏而使感觉器官的 敏锐度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
• 视觉的适应现象表现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 暗适应是由亮处进入暗处时视觉对弱光
刺激的敏锐度提高的现象。
• 明适应是由暗处进入亮处时视觉对光刺 激的敏锐度降低的现象。
• 人的基本味觉主要有酸、甜、苦、咸四 种。
肤觉
• 肤觉是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 肤觉主要包括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 触觉是物体触及皮肤表面并未引起皮肤变形而 产生的一种感觉。物体触碰皮肤并引起变形, 我们便产生了压觉。
• 温觉与冷觉合称为温度觉,是由皮肤表面的温 度变化引起的。
(二)知觉的理解性
• 知觉的理解性指我们在感知某些事物或 现象时,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 物或现象加以解释或判断,从不同方面 加以理解。
(三)知觉的选择性
• 知觉的选择性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 知觉有选择地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 知觉体验。
(四)知觉的整体性
• 知觉的整体性指我们把由多种属性或部分构成 的客体事物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的现象。
(五) 知觉的组织性
• 知觉的组织性指知觉对感觉信息选择与整合的 处理过程具有主动的、系统的和逻辑的特点。
(六)知觉的恒常性
• 知觉的恒常性指因知觉条件的改变,知 觉对象的网膜成像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 化,而知觉的心理形象维持不变的现象。
视知觉的恒常现象
• 大小恒常性(size constancy) • 亮度恒常性(brightness constancy) • 形状恒常性(shape constancy) • 颜色恒常性(color constancy)

心理学导引-第五章认知过程思维

心理学导引-第五章认知过程思维
所有C是B 鱼类都会游泳 故所有A是C 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都是鱼类
第四节 思维
三、推理 3. 影响范畴三段论推理的心理因素 (1)气氛效应 ②两个全称的前提, 容易使人得出全称的结论; 两个特称的 前提, 容易使人得出特称的结论; 一个全称和一个特称的前提, 容 易使人得出特称的结论。 例子:
所有A是B 所有的学生干部都是三好学生 一些B是C 有一些三好学生是女生 故一些A是C 有一些学生干部是女生
第四节 思维
河内塔问题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008考研论述]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很多, 包括知识、经验、能力、动 机、人格、态度、求知欲、进取心、意志力等因素; 仅从个人已 有的经验这一因素而言, 主要因素有: 1. 表征 2. 定势 3. 功能固着 4. 认知结构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表征 能否对问题进行适宜的表征,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问题能得到适宜的表征,问题的解决就比较容易,否 则,问题就难于解决或无法解决。 e.g., 和尚难题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 认知结构 问题2:你能不抬笔,画4条 首尾相连的直线,把图中9个点连上 吗?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三)问题解决策略[2008考研论述] 问题解决策略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搜索问题空间、选择算 子系列时运用的策略的总称。
第四节 思维
第四节 思维
三、推理 3. 影响范畴三段论推理的心理因素 (2)逻辑前提换位 人们在范畴三段论推理中, 有时会把逻辑前提换位, 倾向于 认为逆转后的前提也是真的, 由此导致推理错误。 例1: 所有A是B→所有B是A 进去的都是有票的→只要有票都可以进去 例2: 有些A是B→有些B是A 有些某品牌的电视机降价了→有些降价的电视机是某品牌 例3: 有些A不是B→有些B不是A 得奖的学生有的不是心理系的→心理系的学生有的没得奖 例4: 所有A不是B→所有B不是A 所有迟到者都不许进场→所有进场的人都没有迟到

中学心理学第五章 思维

中学心理学第五章 思维

表层语言的表征:反映语词和语法直接表达
的内容。 深层语义的表征:反映语义和语义的关系。 如判断“曹冲称象”和“守株待兔”哪个寓 意与“刻舟求剑”相像。
图形表征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内涵
问题解决是在有特定目标而没有达到
目标的手段的情景中,运用特定领域 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实现目标的一种思 维活动。
—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主体
辩证思维、横纵思维——提供宏观的
哲学指导思想和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
三、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准备阶段 酝酿阶段 豁然开朗阶段(顿悟) 验证阶段
创造性过程离不开本人事先刻苦地收 集丰富的资料、概念以及不断地反复思考 和有选择地搜索解答。
魏特默认为,顿悟是发 现了缺陷所在,将不完 整的结构弥补起来形成 完形。
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心理过程。

特点:
新奇性:与众不同或前所未有的。 适宜性:思维产物具有社会价值,
即创造性的作品必须在有关领域内是 适宜的或有用的。
二、创造性思维的六要素结构

发散思维——指引思维方向(其本质是
要冲破传统思想、理论、观念、方法的 束缚)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原型启发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因 受到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启发而找到解 决问题途径和方法的现象。对解决问 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原型与要解决 的问题有无特征上的联系或相似性; 二是看主体是否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迁移效应

迁移是指已有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 的影响,或者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 学习的影响。
问题还是不能成功时,把它搁在一边几小 时、几天或几星期,而后再来解决这个问 题,似乎就立刻发现了解决途径,这种现 象就成为酝酿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思维
一、思维的分类(自学) 二、概念 三、推理 四、问题是运用表象、概念、语言等 来处理信息,获得其意义的心理过程。
第四节 思维
二、概念 (一)概念的性质与获得 1. 概念的性质 概念是人们反映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是思维 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本质属性)和外延(范 围 )。
第四节 思维
二、概念 (二)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了解) (2)在选择范型中, 被试使用了: ①同时性扫描 ②继时性扫描 ③保守性聚焦 ④博弈性聚焦
第四节 思维
二、概念 (二)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了解) (2)在选择范型中, 被试使用了: 思考: 在人工概念形成过程中, 有人每次采用一种假设, 逐 次进行检验, 保留正确的假设, 放弃错误的假设, 最后得出正确的 结论。这个人使用的策略是哪一种? 答案: 继时性扫描。
第四节 思维
三、推理 3. 影响范畴三段论推理的心理因素 (1)气氛效应 ②两个全称的前提, 容易使人得出全称的结论; 两个特称的 前提, 容易使人得出特称的结论; 一个全称和一个特称的前提, 容 易使人得出特称的结论。 例子: 所有A是B 所有的学生干部都是三好学生 一些B是C 有一些三好学生是女生 故一些A是C 有一些学生干部是女生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 定势 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称为定势 (set)。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有时则妨碍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二)影响问题 解决的因素 2. 定势
以 桶 量 水 实 验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 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在功 能固着的影响下, 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 因而直接 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在条件不足的问题情境中,问题能否解决的关键是将现有 的材料变通使用。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了解)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 阶段: 问题表征 选择算子 应用算子 评价当前状态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了解) 1. 问题表征 这是问题解决的起始阶段, 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条件、目标、 各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编码, 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 将 任务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 。
第四节 思维
二、概念 (一)概念的性质与获得 1. 概念的性质
八个特征各不相同的人类面孔。按特征的组合来分类, 三类 特征: 脸型; 眼睛位臵; 嘴角表情。 如果从这些特征中选出一部分或全部来, 当做概念的属性, 就可形成范围大小不同的概念。
第四节 思维
二、概念 (一)概念的性质与获得 1. 概念的性质 如只把“面孔”当做唯一属性, 其概念范围为八个图形。 如说“宽面孔”, 属性就有两个, 其概念范围为四个图形。 如说“宽而笑意的面孔”, 属性就有三个, 其概念范围为 两个图形。 如说“宽而笑意且眼在上的面孔”, 属性就有四个, 其概 念范围只有一个图形。
四、问题解决 (三)问题解决策略[2008考研论述] 1. 算法和启发法 (1)算法策略: 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 方法, 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如果一个问题有算法, 只要按照 规则进行操作, 尝试全部的可能性, 最终都会解决问题。 e.g., 要 找到密码箱的密码, 采用逐一尝试的方法就是算法策略。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了解) 2. 选择算子 在这个阶段, 问题解决者选择用来改变问题起始状态的算子 (operator)。 算子也就是改变问题空间的各种各样的操作, 运算规则、游 戏规则等都是算子。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了解) 3. 应用算子 实际运用选定的算子改变问题的起始状态或当前的状态, 使 之逐渐接近并达到目标状态。这个阶段也即执行策略阶段。 在简单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选定的算子和策略可顺利地实施, 但在较复杂的情况下, 会出现困难, 不能顺利地实施, 甚至无法实 施。
第四节 思维
三、推理 3. 影响范畴三段论推理的心理因素 (2)逻辑前提换位 人们在范畴三段论推理中, 有时会把逻辑前提换位, 倾向于 认为逆转后的前提也是真的, 由此导致推理错误。 例1: 所有A是B→所有B是A 进去的都是有票的→只要有票都可以进去 例2: 有些A是B→有些B是A 有些某品牌的电视机降价了→有些降价的电视机是某品牌 例3: 有些A不是B→有些B不是A 得奖的学生有的不是心理系的→心理系的学生有的没得奖 例4: 所有A不是B→所有B不是A 所有迟到者都不许进场→所有进场的人都没有迟到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三)问题解决策略 1. 算法和启发法 (2)启发式策略: 个体凭借经验和有指向性的分析, 用较少的 步骤解决问题的策略。 e.g., 要找到密码箱的密码, 先以箱子主人 的生日进行尝试就是启发式策略。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三)问题解决策略 2. 几种常用的启发法 (1)手段—目的分析 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 先确定一系列子目标, 把每个子目标作 为达到最终目标的手段, 通过逐步缩小问题的现存状态与目标状 态之间的差距, 最终达到目标状态, 使问题得到解决。 e.g., 解决河内塔问题。 e.g., 传教士过河问题。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认知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的定义?[2012考研论述] 问题解决是面对问题时经过思考与推理达到目的的心理过 程。 在问题解决中, 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需要采用一 定的认知操作或一定的方法, 这些操作或方法叫做算子, 问题解 决就是通过搜索, 选择并运用算子改变问题状态, 最后达到目标 状态的过程。
第四节 思维
三、推理 1. 什么是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或假设的事实中引出结论。推理有多种形 式,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概率推理以及类比推理等。 有效的推理过程,必须合乎逻辑(logic)。
第四节 思维
三、推理 2. 范畴三段论 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一个真实的范畴三段论要求 从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必然的结论。 例如: 前提1: 所有A是B 前提2: 所有B是C 结 论: 所有A是C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008考研论述]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很多, 包括知识、经验、能力、动 机、人格、态度、求知欲、进取心、意志力等因素; 仅从个人已 有的经验这一因素而言, 主要因素有: 1. 表征 2. 定势 3. 功能固着 4. 认知结构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表征 能否对问题进行适宜的表征,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问题能得到适宜的表征,问题的解决就比较容易,否 则,问题就难于解决或无法解决。 e.g., 和尚难题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了解) 4. 评价当前状态 这个阶段对算子和策略是否适宜、当前状态是否接近目标 等做出评估, 经过评估, 可以更换不合适的算子和改变错误的策 略。有时甚至需要对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重新进行表征, 使问题空间发生明显的变化。 问题解决的阶段在大的范围内保持顺序不变。但在进行过 程中, 却不一定严格遵守这个顺序, 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阶段进 行转换。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 功能固着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 认知结构 面对同一问题情境, 不同的人思考推理的方式将会各不相同。 其主要原因在于各有其不同的认知结构。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 认知结构 问题1:用六根火柴摆成彼此相连的4个等边三角形。
第四节 思维
河内塔问题
第四节 思维
传 教 士 过 河 问 题 答 案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三)问题解决策略 2. 几种常用的启发法 (2)逆向搜索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 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 初始状态递归的问题解决策略。 e.g., 中学生解决几何问题。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三)问题解决策略 2. 几种常用的启发法 (3)爬山法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以达 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这就好像登山者, 为了登上山峰, 需要从 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 e.g., 要确定一种新药的药剂量, 可采用爬山法对药剂量由低 到高逐渐尝试, 找到有效的剂量。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可能把较佳 的方案当做了最好的方案。
第四节 思维
二、概念 (一)概念的性质与获得 1. 概念的性质 由此可见: 其一, 概念必须靠属性来界定; 属性不明确, 就难以形成概念。 其二, 属性愈少, 其所“概”的范围就愈大, 其所指涉的事物 就愈不确定; 属性愈多, 其所“概”的范围就愈小, 其所指涉的事 物就愈确定。 如只说“学生”, 虽成为概念, 但所指是无限的; 如说成“华 中师大xx系xx级学生”, 其所指就确定多了。
第四节 思维
三、推理 3. 影响范畴三段论推理的心理因素 (3)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干扰 (4)遗忘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认知心理学关于问题的定义?[2011考研论述]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纽威尔和西蒙的理论, 问题是指在初始状 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某些障碍的任务情境。问题包含三个基 本成分。 ①初始状态(给定状态): 表现为一组给定的信息; ②目标状态: 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 ③认知操作(中间状态): 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 须采取的步骤。 这三个成分共同界定了问题空间。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 认知结构 问题2:你能不抬笔,画4条 首尾相连的直线,把图中9个点连 上吗?
第四节 思维
四、问题解决 (三)问题解决策略[2008考研论述] 问题解决策略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搜索问题空间、选择算 子系列时运用的策略的总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