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发展史

合集下载

热处理发展史

热处理发展史
秦汉两朝是我国冶铁规模蓬勃发展的时期,西汉的竖炉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南阳出土的铸铁炉耐火砖的复原情况表明,当时的竖炉高约3-4米,直径2米,东汉的太守杜诗还发明了鼓风工效大得多的水排。而且在两汉时期,炒钢技术已经普及,用此技术可生产出熟铁。相应的古代热处理加工也出现了全面发展的状况。这时期的工匠在掌握和应用钢铁退火加工方面取得很大进步。除了对锻钢件实施中间退火以外,以退火作为最终的热处理手段看来也被古代工匠所采用。满城1号汉墓和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出土的同时代的铠甲片都是块炼铁材料,从其表层的显微组织观察,为铁素体组织,其最
中国古代金属表面处理主要有“鎏金”、“鎏银”和镀锡。最常用的是汞齐法,即将被镀金属溶于水银中,然后采用擦涂的方法将其被覆于基材之上。该技术一般应用于铜器的装饰处理。已知早期的鎏金物件为山东曲阜出土的长臂铜猿,墓葬年代为春秋战国之交。陶弘景后来对汞齐的作用指出: “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术也是在周朝开始发展起来的。1976年在陕西省宝鸡茹家庄地区发掘出的西周都市遗址中,发现四种不同形式的玻璃扁株和绿色玻璃管状项链。此外,还在金村、长沙、辉县等地战国墓葬中,出土过一批白色、翠绿色、暗绿色的玻璃制品,色泽美观,大都半透明。据分析,它们大多是含铅、钡量较高的“铅钡玻璃”。与西方常见的“钠钙玻璃”在成分上有很大的差异。“铅钡玻璃”的加工温度低,虽具备多彩、晶莹的特点,但有易碎、透明度差的缺点。
层,石墨组织为比较完善的团絮状退火石墨。可以认为这是通过退火得到的展性铸铁。据分析其大约是经过在900℃或稍高的温度下,进行长时间的退火,使渗碳体分解,得到团絮状的石墨,欧洲同类型的可锻铸铁的出现是在1720年之后[14]。
材料热处理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古代热处理技术的发展有 明显的区域特色,在某些方面中国的热处理技术落后于其它地区,但也有许多发明和技术在世界 热处理史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中不少成果还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世界热处理技术的进步 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热处理技术进展

热处理技术进展

热处理技术进展摘要:热处理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处理技术,能够改善材料的性能,扩大其应用领域。

本文从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热处理方法的分类、热处理工艺的优化及其应用等方面,对热处理技术的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总结,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领域研究工作者和使用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热处理技术,材料性能,分类,工艺,应用正文:一、引言热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材料处理手段,在材料加工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热处理技术对于改善材料性能、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扩大材料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关注于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分类、工艺及应用。

二、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热处理技术起源于古代冶金时代。

在古代,人们通过控制火焰温度和燃烧时间,通过加热和冷却来使金属的性质得到改善。

在现代,热处理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热处理方式和设备也得到了创新和应用,大大提高了热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热处理技术的分类热处理技术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调质、退火、正火和淬火。

1. 调质调质是在高温下对金属进行加热,然后迅速冷却,从而使金属的组织由奥氏体转化为马氏体。

这种改变可以使金属获得更好的耐磨性、强度和硬度。

2. 退火退火是将金属加热到适当的温度后,缓慢冷却。

这样可以消除金属内部的应力,提高其延展性和塑性。

3. 正火正火是将金属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后,保持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

这样可以调整金属的组织结构,获得所需的硬度和韧性。

4. 淬火淬火是将金属加热至淬火温度,迅速冷却,从而使金属发生马氏体变形,从而提高其硬度、强度和耐磨性。

四、热处理技术的优化及其应用为了使热处理技术更加高效、经济,工艺师们也在不断地优化热处理工艺。

通过加强金属的淬火和正火工艺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参数控制,可以进一步增加金属的强度、韧性,同时降低材料的失效率。

当前,热处理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航空、汽车、机械、建筑等工业领域都需要使用高强度、高耐磨性的材料,这些材料都需要经过热处理加工。

中国热处理技术发展史

中国热处理技术发展史

中国热处理技术发展史(一)唐电、樊东黎1)唐电福州大学教授,福建省热处理学会理事长,全国热处理学会理事2)樊东黎教授级高工,全国热处理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荣誉理事1、中国古代的热处理材料热处理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古代热处理技术的发展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某些方面中国的热处理技术落后于其它地区,但也有许多发明和技术在世界热处理史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中不少成果还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世界热处理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我国材料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同其它技术类似,传统的热处理技术经历过从萌芽、建立、发展、鼎盛到衰弱,最后是现代技术的引入、消化和发展的过程。

参考我国古代的分期,可以认为,在远古时期,我国的热处理已经开始出现萌芽,在上古时期,我国传统热处理技术开始初步建立;到中古时期,我国传统的热处理技术进一步发展;在近古时期,我国传统热处理技术达到鼎盛,在近现代时期,我国的传统热处理技术逐渐衰弱,同时现代技术开始建立和发展。

在远古时期,我国的热处理已经出现萌芽。

古代热处理技术发展的基础是火。

火的利用是不能不提的。

在旧石器时代,火主要被用于取暖照明烹饪和驱赶野兽。

中国古人类在用火方面素有传统。

最迟在46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学会了用火。

已有的考古资料表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的灰烬,是世界公认的具有典范的人类用火的最早遗迹之一[1]。

中国古代先民将火用于材料热处理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在劳动和生活中,经常与泥土打交道,发现泥土与适量的水混合后,就会有粘性和可塑性,可以用手随意地塑造成各种形状。

泥坯凉干变硬,可盛东西,但泥器怕水。

过火的泥坯不怕水,这可能是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

从此开始,由于火,由于热处理,使粘土转变为经久、耐火、耐水的陶器。

这是人类自觉进行热处理最早事例。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我国陶器出现在距今7千~1万年以前,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陶器。

热处理的详细介绍

热处理的详细介绍

热处理的详细介绍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他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

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

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热处理的发展史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早在公元前770至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

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

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

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

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

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

法国人奥斯蒙德确立的铁的同素异构理论,以及英国人奥斯汀最早制定的铁碳相图,为现代热处理工艺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热处理设备发展历史论文

热处理设备发展历史论文

热处理设备发展历史论文热处理设备是用于将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冷却的设备。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热处理技术和设备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对热处理设备的发展历史进行探讨。

最早的热处理方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的青铜时代,人们就开始利用高温对金属进行热处理。

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发明了使用火山熔岩对铁器进行热处理的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热处理技术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

在工业革命期间,蒸汽锤和熔炉的发明使得热处理设备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20世纪初,电力和燃气热处理炉的出现,使得热处理工艺更加精确和可控。

1920年代,电弧炉和电阻炉的发明进一步提高了热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热处理设备在军事工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军事装备的制造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热处理设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

现代的热处理设备多样化,涵盖了多种加热方式和冷却方式,如电热处理、高频感应加热、气体淬火等。

今天,热处理设备已成为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的制造和加工过程中。

总的来说,热处理设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青铜时代,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热处理设备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热处理设备将继续发展,并为未来的工业制造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在当今的工业生产中,热处理设备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应用于金属材料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还广泛应用于玻璃、陶瓷、塑料等多种材料的热处理和改性工艺中。

随着先进材料和制造技术的发展,热处理设备在提高材料性能、改善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热处理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温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热处理工艺的难度和技术要求。

热处理的发展历史

热处理的发展历史

《热处理的发展历史》要说起热处理,可有一段挺有意思的发展历史呢。

咱就先从老早以前说起吧。

那时候啊,人们可不知道啥是热处理。

有一天,有个老匠人叫老张头。

他呢,正在打铁。

打着打着,不小心把一块铁掉进了火里。

等他捞出来的时候,嘿,发现这铁变得有点不一样了。

硬邦邦的,比以前结实多了。

老张头就觉得奇怪呀,这是咋回事呢?后来啊,老张头就开始琢磨这事儿。

他又试了几次,把铁放在火里烧一会儿,再拿出来敲打。

慢慢地,他发现这样处理过的铁更好用了。

这消息一传开,其他匠人也都开始学着做。

随着时间的推移,热处理这门手艺就越来越厉害了。

有一次,我去一个工厂参观。

那儿的工人正在进行热处理呢。

我就好奇地问:“大哥,这热处理到底是咋回事啊?” 那工人大哥笑着说:“嘿,这热处理啊,就是把金属材料放在特定的温度下加热,然后再用不同的方法冷却。

这样可以改变金属的性能,让它更结实、更耐用。

”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工人大哥接着说:“你看啊,这热处理就像给金属材料做了个美容手术。

让它们变得更漂亮、更厉害。

” 旁边的另一个工人也凑过来说:“可不是嘛,以前咱这技术可没这么先进。

现在啊,有各种各样的热处理方法,能满足不同的需求。

”我看着那些正在进行热处理的金属材料,心里不禁感叹:这热处理的发展可真不容易啊。

从一开始的偶然发现,到现在的先进技术,经历了多少人的努力和探索啊。

现在,热处理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汽车、飞机、机械制造等等,都离不开热处理。

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嘿,这就是热处理的发展历史。

虽然它没有那么华丽的外表,但它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它见证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我们的未来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古代热处理的发展

古代热处理的发展

古代热处理的发展热处理是一种通过改变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和组织结构来改善材料性能的方法。

在古代,热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冶金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古代热处理的起源、发展和应用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热处理的发展历程。

古代热处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

青铜是青铜器制作的主要材料,而青铜的制作过程中必须进行热处理,以改善青铜的硬度和耐磨性。

古代工匠们通过火烧和水淬的方式对青铜进行热处理,这种方法被称为火淬。

火淬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热处理方法,通过将青铜加热至一定温度后迅速冷却,可以使青铜的晶粒细化,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随着冶金技术的不断发展,古代热处理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铁器的出现标志着冶金技术的重要突破,同时也推动了热处理技术的发展。

古代冶炼师发现,在炼铁过程中,通过控制铁的冷却速度,可以得到不同硬度和性能的铁材料。

这种方法被称为火冷。

火冷是一种将铁加热至一定温度后放置自然冷却的热处理方法,可以使铁的晶粒细化,提高材料的硬度和韧性。

古代热处理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工匠们的实践经验和智慧。

他们通过不断尝试和总结,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热处理方法。

例如,在铸造过程中,工匠们发现将铸件加热至一定温度后迅速浸入冷水中,可以使铸件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而坚硬的外壳,这种方法被称为淬火。

淬火是一种将材料加热至临界温度后迅速冷却的热处理方法,可以使材料的表面硬度大幅提高,同时保持内部的韧性。

古代热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除了青铜器和铁器,古代工匠们还将热处理技术应用于其他材料的制作中。

例如,陶瓷器的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发现通过控制陶瓷的烧制温度和冷却速度,可以改变陶瓷的颜色、质地和硬度。

这种方法被称为陶瓷热处理,可以使陶瓷的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古代热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后世的冶金技术和材料科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热处理技术在古代热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现代热处理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的火淬、火冷和淬火等方法,还包括了许多新的热处理方法,如等温处理、退火和时效处理等。

热处理标准发展历程

热处理标准发展历程

热处理标准发展历程
热处理是材料加工中的重要工艺之一,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控制加热和冷却,使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得到改善。

热处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热处理标准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实践阶段:在人类早期,人们开始尝试使用火焰和炭火加热金属,以改善其性能。

尽管这些实践是经验主导的,但它们为现代热处理提供了基础。

2. 实验阶段:随着科学方法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加热和冷却过程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研究金属加热和冷却的影响,如草铁学家伊顿(Josiah Wedgwood)和日内瓦钟表匠约瑟夫·比奥斯梅尔(Joseph Bramah)等。

3. 热处理的分类:随着对加热和冷却过程的研究,人们开始发现不同温度和冷却速率对金属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基于这些发现,人们开始将热处理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不同类型,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理工艺和标准。

4. 标准化阶段:随着工业的发展,热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需要统一的标准来确保质量和性能可靠。

20世纪初,国际上开始制定热处理的标准,如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

5. 持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热处理技术不断发展,新
的材料和工艺出现。

人们通过研究金属的相变规律、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不断改进热处理工艺和标准,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总结起来,热处理标准的发展经历了实践、实验、分类、标准化和持续发展等阶段。

这些阶段的发展推动了热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材料加工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我国热处理行业发展的阶段和今后发展趋势

我国热处理行业发展的阶段和今后发展趋势

我国热处理行业发展的阶段和今后发展趋势
我国热处理行业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 初始发展阶段(1949年-1980年):在国家计划经济的背景下,热处理行业主要为国防和重工业提供服务,市场规模较小。

2. 高速发展阶段(1980年-2000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热处理需求逐渐扩大,市场规模逐渐增大,技术水平和设备水平不断提升。

3. 转型升级阶段(2000年至今):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的背景下,我国热处理行业开始向高端、精细化方向转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热处理技术,先进的热处理生产线逐渐成熟。

未来,我国热处理行业将继续朝着高科技、高附加值、高自主创新、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向着智能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高端智能化热处理设备将逐渐出现,智能化管理模式也将得到推广。

2. 向着绿色环保型发展:制定制度和标准,推动绿色生产、节能降耗和污染物排放减少,提高生态环保水平。

3. 向着高端精益化发展:提高质量要求和技术含量,开发新的高端和特种热处理工艺,并推广先进设备和生产线,在精益化制造方面取得实质性进步。

4. 向着国际化发展:通过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协同效应,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使我国热处理走向世界。

热处理的发展历程

热处理的发展历程

热处理的发展历程(1)清洁热处理热处理生产形成的废水、废气、废盐、粉尘、噪声及电磁辐射等均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决热处理的环境污染问题,实行清洁热处理(或称绿色环保热处理)是发达国家热处理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

为减少SO2、CO、CO2、粉尘及煤渣的排放,已基本杜绝使用煤作燃料,重油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少,改用轻油的居多,天然气仍然是最理想的燃料。

燃烧炉的废热利用已达到很高的程度,燃烧器结构的优化和空—燃比的严格控制保证了合理燃烧的前提下,使NOX和CO降低到最低限度;使用气体渗碳、碳氮共渗及真空热处理技术替代盐浴处理以减少废盐及含CN-有毒物对水源的污染;采用水溶性合成淬火油代替部分淬火油,采用生物可降解植物油代替部分矿物油以减少油污染。

(2)精密热处理精密热处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材料、结构尺寸,利用物理冶金知识及先进的计算机模拟和检测技术,优化工艺参数,达到所需的性能或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另一方面是充分保证优化工艺的稳定性,实现产品质量分散度很小(或为零)及热处理畸变为零。

(3)节能热处理科学的生产和能源管理是能源有效利用的最有潜力的因素,建立专业热处理厂以保证满负荷生产、充分发挥设备能力是科学管理的选择。

在热处理能源结构方面,优先选择一次能源;充分利用废热、余热;采用耗能低、周期短的工艺代替周期长、耗能大的工艺等。

(4)少无氧化热处理由采用保护气氛加热替代氧化气氛加热到精确控制碳势、氮势的可控气氛加热,热处理后零件的性能得到提高,热处理缺陷如脱碳、裂纹等大大减少,热处理后的精加工留量减少,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和机加工效率。

真空加热气淬、真空或低压渗碳、渗氮、氮碳共渗及渗硼等可明显改善质量、减少畸变、提高寿命。

中国古代热处理x

中国古代热处理x

引言概述:中国古代热处理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工艺,它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热处理是指通过控制和改变材料的温度和气氛,来改善材料的性能和特性的一种工艺,可以使材料获得更强的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优点。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热处理技术的起源、发展、技术理论以及传统工艺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正文内容一、古代中国热处理技术的起源1.热处理技术的起源2.古代中国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3.古代中国热处理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二、古代中国热处理技术的技术理论1.热处理的基本原理2.火烧与淬火的原理和方法3.调质和时效的原理和方法4.硬化和回火的原理和方法5.热处理中的金属相变与组织转变三、古代中国热处理技术的传统工艺1.热处理工艺的机械设备2.热处理工艺的工具和材料3.热处理工艺的操作方法4.热处理工艺的温控技术5.热处理工艺的安全与环保措施四、古代中国热处理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1.武器与军事装备的热处理2.工农业生产工具的热处理3.金属器皿与器具的热处理4.古建筑与工程结构的热处理5.文化艺术品与工艺品的热处理五、古代中国热处理技术的传承与创新1.热处理技术的传承与保护2.热处理技术的再兴与发展3.热处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总结:中国古代热处理技术是一门深厚而富有魅力的传统工艺,其起源于古代并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传承。

通过对热处理技术的概述和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热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对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将古代中国热处理技术传承下去,并结合现代科技和工艺不断创新与发展,为我们的产业和文化艺术品保护贡献更多的价值。

热处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史office版

热处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史office版

热处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史我国热处理技术的历史很悠久.在扮俐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认识到热处理的作用,早在殷商时期(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100年),就已经发明了用退火方法软化金城箔的技术。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年),已经掌握了常IB的热处理工艺如退火、正火、淬火和渗碳等技术,白n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最早出现的热处理工艺之一,其实质包括石里化退火和脱碳退火工艺.这种方法到西汉时期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到公元前6世纪,钢铁兵器被逐渐使用.为T提高俐的硬度.淬火工艺得到r迅速的发展。

1974年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上了战Iii中、晚期的两把剑和一把枚.金相分析表明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处理的。

到西汉时期.我国的热处理技术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在我F1出土的西汉中期刘胜(中山劝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吐最低处为0.05%.一般为0.15%-0.4%.而表面含碳员却高达。

以上.其有一定的碳浓度梯度.说明已经使川r渗碳工艺。

但当时这种技术作为个人的“手艺”.属于绝对秘密.是不肯外传的,因而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

在汉代热处理技术已经有了文字记载。

在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天官书》中记载有:“水与火合为悴”.在《汉书·王褒传》中刻有:.巧冶铸卜将之琪,清水淬其锋,.。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火介质对淬火质鱿的影响。

三N时期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他说道“汉中水饨弱.不任淬,蜀水爽烈”.于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制排的刀锌利异常一称绝当世。

因日神刀,。

这说明我国在古代就已经注愈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r。

在南北朝时期.蔡毋怀文改进r金属热处理工艺,他在淬火时,“浴以五牲之溺.悴以五牲之脂”.因为牲晰尿中含有盐类.具有比水高的冷却速度,所以能使淬火后的钢获得较高的硬度。

牲畜油肪冷却速度较低.能避免俐淬火时脆裂,提高俐的韧性.减少它的变形。

热处理技术发展史

热处理技术发展史

中国热处理技术发展史一唐电、樊东黎1唐电福州大学教授,福建省热处理学会理事长,全国热处理学会理事2樊东黎教授级高工,全国热处理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荣誉理事1、中国古代的热处理材料热处理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古代热处理技术的发展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某些方面中国的热处理技术落后于其它地区,但也有许多发明和技术在世界热处理史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中不少成果还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世界热处理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我国材料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同其它技术类似,传统的热处理技术经历过从萌芽、建立、发展、鼎盛到衰弱,最后是现代技术的引入、消化和发展的过程;参考我国古代的分期,可以认为,在远古时期,我国的热处理已经开始出现萌芽,在上古时期,我国传统热处理技术开始初步建立;到中古时期,我国传统的热处理技术进一步发展;在近古时期,我国传统热处理技术达到鼎盛,在近现代时期,我国的传统热处理技术逐渐衰弱,同时现代技术开始建立和发展;在远古时期,我国的热处理已经出现萌芽;古代热处理技术发展的基础是火;火的利用是不能不提的;在旧石器时代,火主要被用于取暖照明烹饪和驱赶野兽;中国古人类在用火方面素有传统;最迟在46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学会了用火;已有的考古资料表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的灰烬,是世界公认的具有典范的人类用火的最早遗迹之一1;中国古代先民将火用于材料热处理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在劳动和生活中,经常与泥土打交道,发现泥土与适量的水混合后,就会有粘性和可塑性,可以用手随意地塑造成各种形状;泥坯凉干变硬,可盛东西,但泥器怕水;过火的泥坯不怕水,这可能是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从此开始,由于火,由于热处理,使粘土转变为经久、耐火、耐水的陶器;这是人类自觉进行热处理最早事例;根据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我国陶器出现在距今7千~1万年以前,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陶器;经测定早期的陶器大都经历750~1000℃温度左右的热处理,这使得泥坯中的石英、云母、长石等粘土矿物发生高温转变;此后,人们对陶器的选料和烧成条件不断实践,使我国早期的陶瓷工艺远远领先于世界其它地区2,3;普通泥质陶具容易破碎,我国先民又发明了在泥土中加入一定量的砂,由于在粘土中加砂烧制成夹砂陶器,使材质的膨胀系数降低,抗冷热稳定性大大提高;夹砂陶器在很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均有发现;在夏朝和商朝时期,我国古代先民也开始认识金属、加工金属以及冶铸金属;人类应用铜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7250年以前4;退火工艺的发明应该说是人类金属热处理的开端;研究表明早期的铜及其合金不经过退火是不适宜进行大形变量加工的5;铜及其合金容易发生加工硬化,中间退火产生再结晶使铜合金软化,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这一技术以后广泛应用于制造兵器和生活器具6;国外采用锻造和退火的工艺对青铜进行加工处理很早就已经出现7;中国古代先民应用铜及其合金的历史要晚于两河流域;根据发掘出的早期器物,有的认为我国约于公元前5千年已有冶金术的萌生8;迄今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金属遗物是临潼姜寨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一期遗址发掘的铜片、管;此外,还有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红铜屑和辽宁建平出自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红铜环等;可以认为在大约公元前7千年至第三千纪出现的远古的金属遗物已经表明金属技术在这块土地上开始萌生;尤其是公元前3千年后半叶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有关的出土铜器有11类50多件;龙山文化时期的铜器都属于刀、锥、凿、钻一类的小件工具和饰物,其成形方法用铸造或锻造,有的刃具在加工中可能经过退火处理9;原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10对由甘肃永靖秦魏家遗址出土的约公元前1700年的青铜锥的分析表明,其基体组织为再结晶固溶体,晶粒粗大,α+δ共析组织沿加工方向变形,很明显该组织经历过再结晶退火;古代兵器如剑、戢、斧、戈等,需要进行锻打成锋刃,为防止锻造过程中的开裂,须采用锻间退火处理;“锻乃矛戈”是商周时期有关制作兵器的记载,有效地应用退火技术,才能制作出制型复杂、锋利异常的宝剑;退火还在陨石加工中被应用;陨铁实际上属高铁镍合金;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人类从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就开始使用这一“天赐”的金属;为了制造刀具或小件物品,他们采用了退火或锻造工艺8;这是人类最早的钢铁热处理;我国在商周遗址中共发现了七件陨铁制品14,有经过锻造和退火加工的痕迹;其中年代最久的是1972年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属公元前14世纪的铁刃铜钺;在铁刃中有高、低镍层状组织,确认系采用含镍较高的陨铁锻制而成;另有一件是1977年在北京平谷县刘家河村的商代墓葬中发现铁刃铜钺;其中的铁刃被锻造成2毫米左右厚的薄片;这一铁刃铜钺明显是经历过锻造和退火加工;相比之下,中国的陨铁加工较两河流域晚些,这些制品的退火加工是否是中国先民所为,在国际考古学界仍有争议;国外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一件物品很有可能是从中东或亚洲其它地区引入的,他们认为中国用铁历史较短,在当时还没有能力进行类似的金属加工11; 退火在商代被用于自然金的加工;自然金主要来源于天然金块和砂金的熔块;金的早期一个重要用途是做成很薄的金叶或金片,来装饰器物;国外早期通常采用冷加工使金片的厚度减到百分之几毫米;中国出土的金制品多为饰物,如金臂钏、金耳坠、金珥、金叶等,出土的商代遗存中还有相当薄的金箔;如安阳大司空殷商墓出土的金箔,其厚度为±0.001mm,经原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教研室分析,其晶粒大小均匀、晶界平直,认为是采用锻打和退火工艺制成的12;由于中国早期在建筑等方面的大面积装饰需要,促使中国工匠在金箔的加工中应用了退火处理;退火的应用,使中国商代就拥有金箔;周朝,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冶铁术的肇始时期;这期间出现了固体渗碳制钢术;固体渗碳是采用将工件埋入固体渗碳物质中进行处理的工艺技术,它是最古老的热处理技术之一;中国固体渗碳处理大约开始于春秋时期,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7至前6世纪左右,这是金属化学热处理的开端;固体渗碳钢可以制作更加锋利、细长的兵器,是换代的兵器材料;中国古代的文献越绝书对此有描述,“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文中指春秋时期,笔者注,做铁兵,威服三军”;固体渗碳制钢在我国的应用比国外制铁业的发源地落后了大约十个世纪;采用固体渗碳法制取的产品被称为快炼铁;我国出土的块炼铁实物不多,考古证实在春秋晚期墓葬中已经出现中碳的块炼铁渗碳钢;如对湖南长沙杨家山出土的春秋晚期钢剑的分析表明8,其含碳量为%左右,属块炼铁渗碳钢制品,其年代为公元前6世纪左右;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热处理的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发明了铸铁柔化术;经大量的考古证实,我国铸铁的发明大约在春秋中期;迄今发掘出年代最早的铸铁残片是在山西天马——曲村晋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属于战国早期用白口铸铁制成的产品亦发掘出十余件13;中国工匠为了克服白口铸铁的脆性,大约于公元前五世纪发明了适用于铸铁柔化处理的退火技术,在河南洛阳战国早期灰坑出土的铁锛,其内部组织为莱氏体,表面有约1毫米左右的珠光体带;珠光体层的存在,使白口铸铁具有韧性,很明显这是通过退火处理得到的组织;与铁锛同坑出土还有一个铁 ;这一铁已基本绣蚀,其残部经金相检验表明,其基体组织为铁素体脱碳层,石墨组织为比较完善的团絮状退火石墨;可以认为这是通过退火得到的展性铸铁;据分析其大约是经过在900℃或稍高的温度下,进行长时间的退火,使渗碳体分解,得到团絮状的石墨,欧洲同类型的可锻铸铁的出现是在1720年之后14;根据文物考古分析,中国古代淬火技术可能最早被应用于块炼铁中;考古发掘的一件淬火实物15是河北易县燕下都武阳台村战国晚期遗址出土的钢剑;其含碳量为%~%,整支剑身由高碳层与低碳层相间组成,刃部主要由淬火马氏体所构成;这是典型的块炼渗碳钢叠打锻造的淬火组织;经过锻打块炼铁,铁吸收了炭份,减少了夹杂物就成为钢;这种钢组织紧密、碳分均匀,适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这一炼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百炼钢”技术;对战国时期的钢铁制品的金相分析还发现钢铁内部有类似回火和正火的组织,我国工匠可能在无意之间应用了类似于回火和正火的工艺,从而拓展了钢铁制品的用途;中国古代金属表面处理主要有“鎏金”、“鎏银”和镀锡;最常用的是汞齐法,即将被镀金属溶于水银中,然后采用擦涂的方法将其被覆于基材之上;该技术一般应用于铜器的装饰处理;已知早期的鎏金物件为山东曲阜出土的长臂铜猿,墓葬年代为春秋战国之交;陶弘景后来对汞齐的作用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术也是在周朝开始发展起来的;1976年在陕西省宝鸡茹家庄地区发掘出的西周都市遗址中,发现四种不同形式的玻璃扁株和绿色玻璃管状项链;此外,还在金村、长沙、辉县等地战国墓葬中,出土过一批白色、翠绿色、暗绿色的玻璃制品,色泽美观,大都半透明;据分析,它们大多是含铅、钡量较高的“铅钡玻璃”;与西方常见的“钠钙玻璃”在成分上有很大的差异;“铅钡玻璃”的加工温度低,虽具备多彩、晶莹的特点,但有易碎、透明度差的缺点;秦汉两朝是我国冶铁规模蓬勃发展的时期,西汉的竖炉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南阳出土的铸铁炉耐火砖的复原情况表明,当时的竖炉高约3-4米,直径2米,东汉的太守杜诗还发明了鼓风工效大得多的水排;而且在两汉时期,炒钢技术已经普及,用此技术可生产出熟铁;相应的古代热处理加工也出现了全面发展的状况;这时期的工匠在掌握和应用钢铁退火加工方面取得很大进步;除了对锻钢件实施中间退火以外,以退火作为最终的热处理手段看来也被古代工匠所采用;满城1号汉墓和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出土的同时代的铠甲片都是块炼铁材料,从其表层的显微组织观察,为铁素体组织,其最终的处理工艺应属于退火工艺;此外,原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研究室对河南出土的188件汉代铁器进行过金相普查;结果表明被普查的铁器的40%属铸铁经脱碳处理而制取的钢件,其中大部分的农具的显微组织均为珠光体和渗碳体,甚至有一部分渗碳体已经球化;依此可以看出,古代工匠对中、高碳钢实施的是在723℃附近长时间的退火,他们采用了这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获得了球化退火组织16;脱碳处理是一种化学热处理;这一技术秦汉两朝被大量应用来加工白口铁;灰口铁内部的石墨成片状,是性能较好的铸铁,当代的灰口铁是靠添加促进石墨化元素和控制冷却速度实现的;中国古代则很早就获得灰口组织;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教研室曾经普查了汉代的铁器,发现在铸造生铁中灰口铁占21%、麻口铁占4%,他们认为汉代灰口铁的生产已属成熟的工艺,麻口铁则是生产灰口铁时偶然得到的16;古代工匠似乎已经知道灰口铁的性能特点,在满城汉墓出土的公元前112年的车轴,用的就是灰口铁,其组织中有石墨,可起耐磨和减摩的作用;这是发掘出的最早的灰口铁;由于古代的灰口铁含硅量低于现代的灰口铁,灰口组织的获得很可能是灰口化的退火处理的产物;当然,汉代灰口铁也有可能是依靠控制凝固的冷却速度而得到;但更可能是对铸铁采用了在窑炉中高温退火的方法;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被普查的铁器的内部出现了球墨组织;球状石墨是在鉴定渑池汉魏窖藏铁器时发现的;我国的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某些具有球墨组织的铁器的分析表明,其球状石墨的形貌、结构及力学性能与现代靠添加球化剂获得的石墨无异;球化等级达到现代球墨铸铁金相标准的1—2级;而国外的研究者是在1942年对意外获得的高韧性铸铁的金相观察后才进而确定出铸铁的球墨化退火工艺17;汉代在淬火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这时期发明的“百炼钢”的主要用于制造兵器的技术;百炼钢折叠、锻打次数很多,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质量有很大提高;在西汉中晚期,我国又出现了新的炼钢技术“炒钢”,这是在生铁冶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炼钢新技术;炒钢技术是炼钢技术的一项突破,它能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熟铁或钢,满足生产和战争的需要;炒钢的出现也大大促进了百炼钢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以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质量很好的钢件;在山东临沂苍山出土的安帝永初六年的环首钢刀和徐州铜山出土的章帝建初二年的钢剑,分别记有“三十”和“五十”的字样;这期间古代工匠还发明了局部淬火,对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4件凿刀的金相分析””表明,该4件凿刀都经过对刀头的局部淬火处理,以获得刀头硬、刀体韧的效果;对在山东苍山汉墓出土的环首钢刀、陕西扶风汉墓钢剑和汉代刘胜错金书刀的分析也表明,这些刀剑仅在刃部观察到马氏体,剑的脊部未见淬火组织;魏晋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在淬火剂的掌握和应用方面取得很大突破;三国时期的蒲元明确指出水质对淬火的影响;太平御览引蒲元传中有说蒲元“熔金造器特异常法;刀成,自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乃命人于成都取之;”不同的水质对淬火的影响不可否认,但在蒲元传中可能是过分强调了;然而有趣的是在十五个世纪以后西方国家居然出现了与上述故事雷同的美国到英国取水淬火的事件;我国对淬火技术有重大贡献的另一人是南北朝的綦毋怀文;北史艺术列传指出“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过三十札;”五牲之脂是动物油,淬火应力小、变形开裂倾向小;文中还可见綦毋怀文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尿液的淬火工艺;五牲之溺是含盐水,冷却能力强、淬硬层深;令人们感兴趣的是,如何来理解文中提及的“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如果是双液淬火,则这一出现在公元6世纪的淬火技术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中国瓷器的制作有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青瓷作为瓷器的代表是在三国时期诞生的;它的制作是将高岭土做成瓷坯,在其中掺入酸性氧化物,经摄氏1000℃的高温煅烧,成为瓷器;实际上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代先民用瓷土作原料,在高温烧成的刻纹白陶和印纹硬陶,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解放后,从遍及南北的墓葬中,出土了许多东汉、三国、两晋时代的青瓷器皿;从这些出土的青瓷来看,由于普遍地采用了优质的矿物原料作为坯体,而且在胎骨中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硅相对地增加了,碱性氧化物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钠等都相对地减少,这种情况导致青瓷烧成温度不断提高;在高温下烧结的青瓷器,其胎骨的玻化程度高,而且由于坯料加工精细,其他杂质很少,同时在其表面施一层青色玻璃质釉,使得这种青瓷制品异常美观、坚硬,标志着中国陶瓷生产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宋元时期古代工匠除了采用百炼钢技术以外,还采用了熟铁和生铁合炼的技术;“团钢”和“灌钢”技术,实际上都属于液体渗碳制钢法;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了团钢的制备方法,是“用‘柔铁’盘屈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液体渗碳与固体渗碳比较,有渗速快、渗层厚度均匀和产品质量稳定等的优点;具有冶炼生铁坚实基础的中国古人独创了以熔融生铁为渗碳剂的液体渗碳方法,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古代的钢铁制造业;液体渗碳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不清楚,很有可能吴越春秋描绘的“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就是液体渗碳的开端;采用液体渗碳方法制取“灌钢”的技术可能很早,西晋的张协有“楚之阳剑,欧冶所营,乃炼乃烁,万辟千灌”;这里所谓“灌”,可能指的是“灌钢”,到宋代,灌钢流行全国,已经取代炒钢和百炼钢,成为当时主要的炼钢方法;这是我国古代热处理技术的一项独创性的成就;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工匠采用了许多热处理技术;有关的记载很多;如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清代徐寿基的续广博物志和清代陈克恕的篆刻缄度等;这时期我国工匠在淬火的控制火候上也有所发明,如采用预冷淬火;预冷淬火对减小刀具的畸变、提高刀具的强韧性有益处;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对采用预冷淬火技术制蹉的记载:“以已健划成纵斜文理,划时斜向入,则方成焰;划后烧红,退微冷,入水健;”其中“退微冷”,就是预冷淬火工艺;在化学热处理方面,在应用液体渗碳方法制钢方面又有了很大进展,这时采用所谓的“生铁淋口”技术,生产的钢材被称为“苏钢”;宋应星在锤锻篇中提及采用液体渗碳法对锄具进行表面处理的工艺;锄用“熟铁锻成,熔化生铁淋口,入水淬健,即成刚劲;”可以看出,该工艺是将锄具在熔化生铁中渗碳,目的是使其表面成为高碳钢,经淬火后得到马氏体而强化;在固体渗碳处理上采用焖熬法固体渗碳工艺;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一种焖熬法固体渗碳技术,他写道:“凡针,先锤铁为细条;用铁尺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成针;先蹉其末成颖,用小槌敲扁其本,刚锥穿鼻,复蹉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炒后以土末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盖,下用火蒸;”可知当时的渗碳是在釜中进行的,采用釜外供热方式,固体渗碳剂中松木火矢是一种木炭,同书有说明火矢是木材经“不闭穴火”所获产物,是主要的渗入剂:豆豉也是含碳物质是辅助渗入剂:土末是分散剂,对防止含碳物质的相互黏结和炭黑的析出有一定的作用;这与当今的装箱固体渗碳方法如出一辙;固/液渗碳处理不同于固体或液体渗碳,它是以固态物质为骨架或载体、液态物质为渗剂的渗碳方式;最常见的固/液渗碳工艺是膏体法渗碳,是将含碳物质混和于粘性物质中,形成膏体,涂于工件表面,在后续的加热处理中,碳渗入工件表面;为了要在涂膏中获得液相,一般在膏体中都要添加盐类,盐在600-900℃经常呈熔融态;便民图篡提及:“羊角、乱发俱煅灰,细研,水调,涂刀口,烧红,磨之;”羊角、乱发经煅烧后主要成分为氧化钙、碳酸钙和未充分燃烧的生物角质,这些物质含碳;其中氧化钙、碳酸钙主要是被用作为载体,而未充分燃烧的生物角质为含碳渗入剂;明代物理小识“器用类淬刀法”中干脆用未经煅烧的生物角质为含碳渗入剂:“一以羊角,乱发为末,调傅刀口,不必蟾酥而自然灰埋也;”其中羊角、乱发是主要的含碳物质,含碳量高于其灰;“蟾酥”为癞蛤蟆皮下的汁液,是生物油脂,油脂不仅可做黏结剂,也可做渗碳剂:“自然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看来此工艺开始时的关键是以蟾酥为添加剂,以后发展成以自然灰为重要添加剂的工艺;这两种添加剂都是很必要的,自然灰的应用是一个明显的进展,不仅因为自然灰来源相对广泛,更重要的是因为碳酸钠具有明显的碳原子的催渗效果;现在液体化学热处理常用碳酸钠作为渗碳促进剂,在膏体中亦有其催渗效果;至迟到宋代,中国传统的金属箔的制造业已很成熟;在天工开物、绘事琐言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即将金片初锻后,层层叠入特制的乌金纸,扎成束,加以锻打和退火;其中间退火处理,可能是连同乌金纸一起置于炭炉中,在约100℃的温度下加热,以消除加工硬化;其最终退火处理是利用锻造的余热,将金片连同乌金纸缓慢冷至室温;因创造性地采用乌金纸间隔、扎束锻打和退火的独特工艺,才得以制作比国外更薄更均匀的金箔;除金箔外,中国古代还有关于银箔的记载;银箔主要用于器物的装饰;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载:“凡器作什物,以金薄或银薄依银匠所用纸糊罩,置金银薄在内,逐旋细切取;铺已,旋漆上,新绵揩拭牢实;”锡箔是用量很大的金属箔,其最大的用途是制作纸钱和装饰;关于锡箔的制造在古籍中也有报道;其加工制作也是采用层层叠合锻打和退火,不同的是古人可能认识到了锡的表面易形成隔层即氧化层,因此不采取金属片之间采用纸间隔的办法;此后,又开发了蒸汽退火加热技术19;用蒸汽加热可使温度控制在略高于100℃,既可获得很高的延展性,又可避免锡箔过度氧化;从近代起,我国传统冶铁术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尽管仍有地方生产“灌钢”或“苏钢”,如在安徽的芜湖、湖南的湘潭、四川的重庆、威远等地人们还在使用这一传统技术,但在全国范围内,这一传统的液体渗碳制钢法不再成为制钢主要手段;我国的钢铁一方面依靠进口,另一方面开始建立近代化的钢铁厂;从1868年开始,相继建成福州船政局铁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炼钢厂、汉阳铁厂汉冶萍煤铁厂分公司、民族资本和兴铁厂、扬子机器公司铁厂本溪湖煤铁股份公司钢铁生产厂,这些工厂不仅生产生铁和熟铁,还可提供大量的钢材;这时积累长期经验所形成的传统热处理技术仍在金属加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采用熔融生铁作为渗碳剂的液体渗碳法的表面处理技术还有所发展,这些方法通常称为“擦生”或“擦镝”,其具体处理方法在不同地区还有许多种;在江西采用的是类似于宋应星描述的“生铁淋。

我国材料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史(2024)

我国材料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史(2024)

引言概述:材料热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材料的结构和性质来达到特定目的的工艺方法,它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分析我国材料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史,从技术起源、发展阶段、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展示我国材料热处理技术的进步和成就。

正文内容:一、技术起源和发展阶段1.古代中国的金属热处理技术a.古代冶金的发展与热处理技术的起源b.古代中国的金属热处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2.新中国成立后的技术传承和创新a.早期工业发展中的技术引进与传统技术的发展b.中国独立开展的金属热处理技术研究与创新3.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发展a.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对中国热处理技术的影响b.技术创新与现代设备的引入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二、热处理技术的关键突破1.传统工艺的改进与创新a.空气冷却技术的应用与改进b.淬火工艺的改进与自动化控制2.先进技术设备的开发与应用a.快速加热与变温技术的应用b.先进的热处理设备在行业中的影响3.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a.无损检测与新材料的结合b.新材料在热处理中的应用与优势4.热处理工艺的模拟与优化a.数值模拟与热处理工艺的关系b.优化热处理工艺在成本和效率方面的重要性5.环境友好型热处理技术研究a.低能耗、低污染热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b.绿色热处理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总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我国的材料热处理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从技术起源和发展阶段、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对我国材料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

通过继承传统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结合自身需求进行创新,我国在热处理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未来,应继续加强科研力量的投入,注重技术创新与设备更新,推进绿色热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推动我国材料热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的发展

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的发展

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的发展

自从20世纪以来,金属热处理技术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发展。

以下是
金属热处理技术发展史:
20世纪初,热处理技术出现了巨大的发展。

热处理只能用来减少材
料的硬度,但上世纪40年代发展了更先进的技术,如淬火、回火和钝化等。

在上世纪50年代,高速钢的出现大大提升了金属热处理技术的发展。

高速钢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开发出新的热处理技术,如挤出技术、正火技
术和正火冷作等。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金属热处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诸如
等温回火、连续回火等技术出现了,这些技术使得材料可以轻松实现更高
的抗疲劳强度和抗腐蚀性能。

80年代后,金属热处理技术变得更加专业。

出现了诸如真空热处理、等温淬火、靶向热处理等技术,这些技术使人们能够得到更高质量的金属
材料。

此外,随着高速钢的发展,也出现了特殊加工技术,如激光热处理
和高温气体等。

从20世纪以来,金属热处理技术发展得非常迅速。

随着先进技术的
发展,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特性得到很大改善,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种更好的
选择。

热处理的发展及在纺机器件上的应用

热处理的发展及在纺机器件上的应用

热处理是指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发生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变化,然后再通过冷却等方式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改善材料性能的目的。

热处理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千年,从最初的火烤到现在的高科技热处理技术,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中在纺机器件上的应用尤其重要。

一、热处理的发展历程热处理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热处理技术是火烤,即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冷却。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效果不佳,很容易使金属材料变形或开裂。

后来,人们发现将金属材料浸泡在水中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就是淬火技术。

淬火技术的出现使得金属材料的硬度、强度等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热处理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20世纪初,人们发现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可以使其组织结构更加均匀,从而提高了材料的韧性。

这就是退火技术。

此外,人们还发明了调质、正火、淬火回火等多种热处理方法,使得金属材料的性能得到了更加精细的调整。

二、热处理在纺机器件上的应用纺机器件是指用于纺织机械中的各种零部件,如锭子、滑轮、轴承等。

这些零部件需要具备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等性能,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热处理技术可以使这些零部件的性能得到优化,从而提高机器的使用寿命和生产效率。

1. 淬火技术淬火技术是纺机器件中最常用的热处理方法之一。

通过淬火可以使锭子、滑轮等零部件的硬度和强度得到显著提高,从而提高机器的使用寿命。

例如,淬火后的锭子可以更好地承受高速旋转时的冲击和磨损,从而减少机器的停机时间和维修成本。

2. 回火技术回火技术是指将淬火后的零部件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以调整其硬度和韧性。

回火后的零部件不仅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而且还具有较好的韧性,从而可以更好地承受机器的工作负荷。

例如,回火后的轴承可以更好地承受机器的高速旋转和冲击负荷,从而提高机器的使用寿命和生产效率。

3. 等温淬火技术等温淬火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热处理方法,它可以使零部件的组织结构更加均匀,从而提高其强度和韧性。

热处理的发展史(二)

热处理的发展史(二)

引言概述:热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工艺,用于改变材料的性质和组织结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热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热处理的发展史,特别是近年来的新技术和应用。

正文内容:1.新兴热处理技术的发展1.1高周疲劳性能的提高1.1.1微细晶粒材料1.1.2超细晶粒材料1.1.3晶界工程1.2表面改性技术1.2.1渗碳处理1.2.2氮化处理1.2.3渗氮处理1.3高强度和高硬度材料的热处理1.3.1调质处理1.3.2硬化处理1.3.3预应力处理1.4快速处理技术1.4.1快速加热技术1.4.2快速冷却技术1.4.3快速淬火技术2.应用领域的拓展2.1航空航天领域2.1.1增强合金的热处理2.1.2材料疲劳性能的改善2.1.3超高温合金的热处理2.2汽车制造2.2.1发动机零部件的热处理2.2.2汽车结构件的热处理2.2.3铝合金的热处理2.3电子领域2.3.1金属材料的热处理2.3.2半导体材料的热处理2.3.3陶瓷材料的热处理2.4制造业领域2.4.1钢材的热处理2.4.2铸造件的热处理2.4.3焊接接头的热处理3.环境友好型热处理技术的出现3.1低能耗技术3.1.1负氢离子渗碳3.1.2真空低氮处理3.1.3电弧等离子体处理3.2低污染技术3.2.1高压蒸汽氧化处理3.2.2离子液体热处理3.2.3CO2气氛热处理3.3循环利用技术3.3.1废气余热回收技术3.3.2废水资源化技术3.3.3废渣资源化技术4.热处理设备的改进与创新4.1加热设备的改进4.1.1电阻加热炉4.1.2感应加热设备4.1.3微波加热设备4.2冷却设备的改进4.2.1气体冷却装置4.2.2液体冷却装置4.2.3盐浸冷却装置4.3控制系统的创新4.3.1温度控制系统4.3.2时间控制系统4.3.3气氛控制系统5.未来的发展趋势5.1材料多功能化热处理5.2智能化热处理设备5.3绿色环保热处理技术5.4热处理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5.5热处理过程模拟与优化技术总结:热处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加工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常用材料的热处理工艺.

常用材料的热处理工艺.

等温退火:790-810度加热,
710-720度等温,空冷-HB207-229
等温退火的齿轮
UW-自动化工程部
将工件加热到Ac1+ 30-50℃ 保温后缓冷,或者加热后冷却到略低于
球化退火
Ar1 的温度下保温,使珠光体中的渗碳体球化后出炉空冷。主要用过
共析的碳钢及合金工具钢(如制造刃具,量具,模具所用的钢种)。
重结晶过程示意图
UW-自动化工程部
正火?
又称常化,是将工件加热至Ac3或Accm以上
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
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正火温度
UW-自动化工程部







工艺
名称
正火
作用
应用范围
正火后硬度略高于退火,韧性也较好,可作为切削
加工的预处理;
低碳钢
可代替调质处理作为最后热处理,也可作为用感应
加热方法进行表面淬火前的预备处理;
中碳钢
可以消降或抑制网状碳化物的形成,从而得到球化
退火所需的良好组织;
工具钢、轴承钢、渗碳钢

可以细化铸态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铸钢件
可作为最后热处理,从而避免淬火时较大的开裂倾
向;
大型锻件
使硬度、强度、耐磨性得到提高,如用于制造汽车、
常用于尺寸较大的低淬透性
钢工件。
贝氏体
等温
氏体等温淬火法:将工件淬入该钢下贝氏体温度的浴
槽中等温,使其发生下贝氏体转变,一般在浴槽中保
温30~60min。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主要三个步骤:①
奥氏体化处理;②奥氏体化后冷却处理;③贝氏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热处理技术发展史
唐 电、樊东黎
1)唐电 福州大学教授,福建省热处理学会理事长,全国热处理学会理事
2)樊东黎 教授级高工,全国热处理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荣誉理事
1、中国古代的热处理
材料热处理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古代热处理技术的发展有 明显的区域特色,在某些方面中国的热处理技术落后于其它地区,但也有许果还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世界热处理技术的进步 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根据文物考古分析,中国古代淬火技术可能最早被应用于块炼铁中。考古发掘的一件淬火实 物[15]是河北易县燕下都武阳台村战国晚期遗址出土的钢剑。其含碳量为0.5%~0.6%,整支剑身由高碳层与低碳层相间组成,刃部主要由淬火马氏体所构成。这是典型的块炼渗碳钢叠打锻造的淬火组织。经过锻打块炼铁,铁吸收了炭份,减少了夹杂物就成为钢。这种钢组织紧密、碳分均匀, 适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这一炼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百炼钢”技术。对战国时期的钢铁制品的金相分析还发现钢铁内部有类似回火和正火的组织,我国工匠可能在无意之间应用了类似于回火和正火的工艺,从而拓展了钢铁制品的用途。
我国材料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同其它技术类似,传统的热处理技术经历过从萌芽、建立、发展、鼎盛到衰弱,最后是现代技术的引入、消化和发展的过程。参考我国古代的分期,可以认为,在远古时期,我国的热处理已经开始出现萌芽,在上古时期,我国传统热处理技术开始初步建立;到中古时期,我国传统的热处理技术进一步发展;在近古时期,我国传统热处理技术达到鼎盛,在近现代时期,我国的传统热处理技术逐渐衰弱,同时现代技术开始建立和发展。
退火还在陨石加工中被应用。陨铁实际上属高铁镍合金。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人类从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就开始使用这一“天赐”的金属。为了制造刀具或小件物品,他们采用了退火或锻造工艺[8]。这是人类最早的钢铁热处理。我国在商周遗址中共发现了七件陨铁制品[14],有经过锻造和退火加工的痕迹。其中年代最久的是1972年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属公元前14世纪的铁刃铜钺。在铁刃中有高、低镍层状组织,确认系采用含镍较高的陨铁锻制而成。另有一件是1977年在北京平谷县刘家河村的商代墓葬中发现铁刃铜钺。其中的铁刃被锻造成2毫米左右厚的薄片。这一铁刃铜钺明显是经历过锻造和退火加工。相比之下,中国的陨铁加工较两河流域晚些,这些制品的退火加工是否是中国先民所为,在国际考古学界仍有争议。国外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一件物品很有可能是从中东或亚洲其它地区引入的,他们认为中国用铁历史较短,在当时还没有能力进行类似的金属加工[11]。
中国古代金属表面处理主要有“鎏金”、“鎏银”和镀锡。最常用的是汞齐法,即将被镀金属溶于水银中,然后采用擦涂的方法将其被覆于基材之上。该技术一般应用于铜器的装饰处理。已知早期的鎏金物件为山东曲阜出土的长臂铜猿,墓葬年代为春秋战国之交。陶弘景后来对汞齐的作用指出: “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术也是在周朝开始发展起来的。1976年在陕西省宝鸡茹家庄地区发掘出的西周都市遗址中,发现四种不同形式的玻璃扁株和绿色玻璃管状项链。此外,还在金村、长沙、辉县等地战国墓葬中,出土过一批白色、翠绿色、暗绿色的玻璃制品,色泽美观,大都半透明。据分析,它们大多是含铅、钡量较高的“铅钡玻璃”。与西方常见的“钠钙玻璃”在成分上有很大的差异。“铅钡玻璃”的加工温度低,虽具备多彩、晶莹的特点,但有易碎、透明度差的缺点。
在远古时期,我国的热处理已经出现萌芽。古代热处理技术发展的基础是火。火的利用是不能不提的。在旧石器时代,火主要被用于取暖照明烹饪和驱赶野兽。中国古人类在用火方面素有传统。最迟在46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学会了用火。已有的考古资料表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的灰烬,是世界公认的具有典范的人类用火的最早遗迹之一[1]。中国古代先民将火用于材料热处理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在劳动和生活中,经常与泥土打交道,发现泥土与适量的水混合后,就会有粘性和可塑性,可以用手随意地塑造成各种形状。泥坯凉干变硬,可盛东西,但泥器怕水。过火的泥坯不怕水,这可能是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从此开始,由于火,由于热处理,使粘土转变为经久、耐火、耐水的陶器。这是人类自觉进行热处理最早事例。根据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我国陶器出现在距今7千~1万年以前,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陶器。经测定早期的陶器大都经历750~1000℃温度左右的热处理,这使得泥坯中的石英、云母、长石等粘土矿物发生高温转变。此后,人们对陶器的选料和烧成条件不断实践,使我国早期的陶瓷工艺远远领先于世界其它地区[2,3]。普通泥质陶具容易破碎,我国先民又发明了在泥土中加入一定量的砂,由于在粘土中加砂烧制成夹砂陶器,使材质的膨胀系数降低,抗冷热稳定性大大提高。 夹砂陶器在很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均有发现。
退火在商代被用于自然金的加工。自然金主要来源于天然金块和砂金的熔块。金的早期一个 重要用途是做成很薄的金叶或金片,来装饰器物。国外早期通常采用冷加工使金片的厚度减到百 分之几毫米。中国出土的金制品多为饰物,如金臂钏、金耳坠、金珥、金叶等,出土的商代遗存中还有相当薄的金箔。如安阳大司空殷商墓出土的金箔,其厚度为0.01±0.001mm,经原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教研室分析,其晶粒大小均匀、晶界平直,认为是采用锻打和退火工艺制成的[12]。由于中国早期在建筑等方面的大面积装饰需要,促使中国工匠在金箔的加工中应用了退火处理。退火的应用,使中国商代就拥有金箔。
秦汉两朝是我国冶铁规模蓬勃发展的时期,西汉的竖炉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南阳出土的铸铁炉耐火砖的复原情况表明,当时的竖炉高约3-4米,直径2米,东汉的太守杜诗还发明了鼓风工效大得多的水排。而且在两汉时期,炒钢技术已经普及,用此技术可生产出熟铁。相应的古代热处理加工也出现了全面发展的状况。这时期的工匠在掌握和应用钢铁退火加工方面取得很大进步。除了对锻钢件实施中间退火以外,以退火作为最终的热处理手段看来也被古代工匠所采用。满城1号汉墓和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出土的同时代的铠甲片都是块炼铁材料,从其表层的显微组织观察,为铁素体组织,其最终的处理工艺应属于退火工艺。此外,原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研究室对河南出土的188件汉代铁器进行过金相普查。结果表明被普查的铁器的40%属铸铁经脱碳处理而制取的钢件,其中大部分的农具的显微组织均为珠光体和渗碳体,甚至有一部分渗碳体已经球化。依此可以看出,古代工匠对中、高碳钢实施的是在723℃附近长时间的退火,他们采用了这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获得了球化退火组织[16]。脱碳处理是一种化学热处理。这一技术秦汉两朝被大量应用来加工白口铁。灰口铁内部的石墨成片状,是性能较好的铸铁,当代的灰口铁是靠添加促进石墨化元素和控制冷却速度实现的。中国古代则很早就获得灰口组织。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教研室曾经普查了汉代的铁器,发现在铸造生铁中灰口铁占21%、麻口铁占4%,他们认为汉代灰口铁的生产已属成熟的工艺,麻口铁则是生产灰口铁时偶然得到的[16]。古代工匠似乎已经知道灰口铁的性能特点,在满城汉墓出土的公元前112年的车轴,用的就是灰口铁,其组织中有石墨,可起耐磨和减摩的作用。这是发掘出的最早的灰口铁。由于古代的灰口铁含硅量低于现代的灰口铁,灰口组织的获得很可能是灰口化的退火处理的产物。当然,汉代灰口铁也有可能是依靠控制凝固的冷却速度而得到。但更可能是对铸铁采用了在窑炉中高温退火的方法。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被普查的铁器的内部出现了球墨组织。球状石墨是在鉴定渑池汉魏窖藏铁器时发现的。我国的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某些具有球墨组织的铁器的分析表明,其球状石墨的形貌、结构及力学性能与现代靠添加球化剂获得的石墨无异。球化等级达到现代球墨铸铁金相标准的1—2级。而国外的研究者是在1942年对意外获得的高韧性铸铁的金相观察后才进而确定出铸铁的球墨化退火工艺[17]。汉代在淬火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这时期发明的“百炼钢”的主要用于制造兵器的技术。百炼钢折叠、锻打次数很多,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质量有很大提高。在西汉中晚期,我国又出现了新的炼钢技术“炒钢”,这是在生铁冶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炼钢新技术。炒钢技术是炼钢技术的一项突破,它能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熟铁或钢,满足生产和战争的需要。炒钢的出现也大大促进了百炼钢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以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质量很好的钢件。在山东临沂苍山出土的安帝永初六年的环首钢刀和徐州铜山出土的章帝建初二年的钢剑,分别记有“三十 ”和“五十 ”的字样。这期间古代工匠还发明了局部淬火,对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4件凿刀的金相分析””表明,该4件凿刀都经过对刀头的局部淬火处理,以获得刀头硬、刀体韧的效果。对在山东苍山汉墓出土的环首钢刀、陕西扶风汉墓钢剑和汉代刘胜错金书刀的分析也表明,这些刀剑仅在刃部观察到马氏体,剑的脊部未见淬火组织。
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热处理的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发明了铸铁柔化术。经大量的考古证实, 我国铸铁的发明大约在春秋中期。迄今发掘出年代最早的铸铁残片是在山西天马——曲村晋文化 墓葬中出土的。属于战国早期用白口铸铁制成的产品亦发掘出十余件[13]。中国工匠为了克服白口 铸铁的脆性,大约于公元前五世纪发明了适用于铸铁柔化处理的退火技术,在河南洛阳战国早期 灰坑出土的铁锛,其内部组织为莱氏体,表面有约1毫米左右的珠光体带。珠光体层的存在,使白口铸铁具有韧性,很明显这是通过退火处理得到的组织。与铁锛同坑出土还有一个铁 。这一铁 已基本绣蚀,其残部经金相检验表明,其基体组织为铁素体脱碳层,石墨组织为比较完善的团絮状退火石墨。可以认为这是通过退火得到的展性铸铁。据分析其大约是经过在900℃或稍高的温度下,进行长时间的退火,使渗碳体分解,得到团絮状的石墨,欧洲同类型的可锻铸铁的出现是在1720年之后[14]。
在夏朝和商朝时期,我国古代先民也开始认识金属、加工金属以及冶铸金属。人类应用铜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7250年以前[4]。退火工艺的发明应该说是人类金属热处理的开端。研究表明早期的铜及其合金不经过退火是不适宜进行大形变量加工的[5]。铜及其合金容易发生加工硬化,中间退火产生再结晶使铜合金软化,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这一技术以后广泛应用于制造兵器和生活器具[6]。国外采用锻造和退火的工艺对青铜进行加工处理很早就已经出现[7]。中国古代先民应用铜及其合金的历史要晚于两河流域。根据发掘出的早期器物,有的认为我国约于公元前5千年已有冶金术的萌生[8]。迄今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金属遗物是临潼姜寨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一期遗址发掘的铜片、管。此外,还有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红铜屑和辽宁建平出自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红铜环等。可以认为在大约公元前7千年至第三千纪出现的远古的金属遗物已经表明金属技术在这块土地上开始萌生。尤其是公元前3千年后半叶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有关的出土铜器有11类50多件。龙山文化时期的铜器都属于刀、锥、凿、钻一类的小件工具和饰物,其成形方法用铸造或锻造,有的刃具在加工中可能经过退火处理[9]。原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10]对由甘肃永靖秦魏家遗址出土的约公元前1700年的青铜锥的分析表明,其基体组织为再结晶固溶体,晶粒粗大,α+δ共析组织沿加工方向变形,很明显该组织经历过再结晶退火。古代兵器如剑、戢、斧、戈等,需要进行锻打成锋刃,为防止锻造过程中的开裂,须采用锻间退火处理。“锻乃矛戈”是商周时期有关制作兵器的记载,有效地应用退火技术,才能制作出制型复杂、锋利异常的宝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