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学习步骤与教案全集(优秀7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学习步骤与教案全集(优秀7篇)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另一种判定方法,并学会简单运用.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行四边行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2.在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具三角尺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运用.教学难点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复习引入:问题1: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2.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些?(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环节探索活动活动:工具:两对长度分别相等的木条。
动手:能否在平面内用这四根笔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思考1.1:你能说明你所摆出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已知:四边形ABCD中,AD=BC,AB=CD. 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思考1.2:以上活动事实,能用文字语言表达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操作、观察,完成探究活动1,共同得到:(1)只有将两两相等的木条分别作为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才能得到平行四边形.(2)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到: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在拼四边形时,能否将相等两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对边;(2)转动四边形,改变它的形状的过程中,能否观察得到在此过程中它始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3)学生能否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得出正确的证明思路.第三环节巩固练习例1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1=∠2,∠3=∠4.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例2 如图所示,AC=BD=16,AB=CD=EF=壹五,CE=DF=9,图中有哪些互相平行的线段?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一组邻角互补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有两条边相等,并且另外的两条边也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3.如图所示,四个全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找出图中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4.如图:AD是ΔABC的边BC边上的中线。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名师教案(6篇)_1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名师教案(6篇)新人教版八班级数学上册名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经受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究过程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预备:计算器,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投影课本P138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同学直观地估量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同学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假如丙厂也参与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在上面的情境中,同学很简单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
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同学思想熟悉上的冲突,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三、讲解概念: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 设有一组数据:x1, x2, x3,,xn,其平均数为则s2= ,而s= 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根)从上面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四、做一做你能用计算器计算上述甲、丙两厂分别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和标准差吗?你认为选哪个厂的鸡腿规格更好一些?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同学回顾了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并自由探究求方差的具体步骤)五、巩固练习:课本第172页随堂练习六、课堂小结: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七、布置作业:习题5.5第1、2题。
八年级数学教案(最新6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最新6篇)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①经历探索整式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只要求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并且结果都是整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协作的能力。
②理解整式除法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整式除法的运算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整式除法的运算法则的推导和理解,尤其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三、教学准备卡片及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教科书第161页问题:木星的质量约为1。
90×1024吨,地球的质量约为5。
98×1021吨,你知道木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多少倍吗?重点研究算式(1。
90×1024)÷(5。
98×1021)怎样进行计算,目的是给出下面两个单项式相除的模型。
注:教科书从实际问题引入单项式的除法运算,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单项式的除法运算的必要性,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同时再次经历感受较大数据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1)计算(1。
90×1024)÷(5。
98×1021),说说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2)你能利用(1)中的方法计算下列各式吗?8a3÷2a;6x3y÷3xy;12a3b2x3÷3ab2。
(3)你能根据(2)说说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吗?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系数、同底数幂的底数和指数发生的变化,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单项式的。
除法法则的推导,应按从具体到一般的步骤进行。
探究活动的安排,是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特例的计算,归纳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性质,并能运用乘除互逆的关系加以说明,也可类比分数的约分进行。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化归、符号演算等代数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重视算理算法的渗透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三)归纳法则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细致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9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1.1平面上点的坐标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
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一、学生起点分析通过前一章《勾股定理》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什么是勾股数,但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都是勾股数,甚至有些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连有理数都不是,例如:①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边长不是有理数,②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不是有理数,这为引入“新数”奠定了必要性.二、教学任务分析《数不够用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二章《实数》的第一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第1课时让学生感受无理数的存在,初步建立无理数的印象,结合勾股定理知识,会根据要求画线段;第2课时借助计算器感受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会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本课是第1课时,学生将在具体的实例中,通过操作、估算、分析等活动,感受无理数的客观存在性和引入的必要性,并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有理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客观世界中无理数的存在;②能判断三角形的某边长是否为无理数;③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④能正确地进行判断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加深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理解;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6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置疑;第二环节:课题引入;第三环节:获取新知;第四环节:应用与巩固;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第一环节:质疑内容:想一想⑴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吗?⑵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吗?目的:作必要的知识回顾,为第二环节埋下伏笔,便于后续问题的说理.效果:为后续环节的进行起了很好的铺垫的作用第二环节:课题引入内容:1.算一算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1和2,算一算斜边长的平方,并提出问题:是整数(或分数)吗?2.剪剪拼拼把边长为1的两个小正方形通过剪、拼,设法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你会吗?目的:选取客观存在的“无理数“实例,让学生深刻感受“数不够用了”.效果:巧设问题背景,顺利引入本节课题.第三环节:获取新知内容:议一议→释一释→忆一忆→找一找议一议:已知,请问:① 可能是整数吗?② 可能是分数吗?释一释:释1.满足的为什么不是整数?释2.满足的为什么不是分数?忆一忆:让学生回顾“有理数”概念,既然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那么一定不是有理数,这表明:有理数不够用了,为“新数”(无理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找一找:在下列正方形网格中,先找出长度为有理数的线段,再找出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目的:创设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数”(无理数)的存在,从而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效果:学生感受到无理数产生的过程,确定存在一种数与以往学过的数不同,产生了学习新数的必要性.第四环节:应用与巩固内容:画一画1→画一画2→仿一仿→赛一赛画一画1:在右1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两条线段:1.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2.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画一画2:在右2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四个三角形(右1) 2.三边长都是有理数2.只有两边长是有理数3.只有一边长是有理数4.三边长都不是有理数仿一仿:例:在数轴上表示满足的解:(右2)仿:在数轴上表示满足的赛一赛:右3是由五个单位正方形组成的纸片,请你把它剪成三块,然后拼成一个正方形,你会吗?试试看!(右3)目的:进一步感受“新数”的存在,而且能把“新数”表示在数轴上效果: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内容:1.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有理数又不够用了,请问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2.客观世界中,的确存在不是有理数的数,你能列举几个吗? 3.除了本课所认识的非有理数的数以外,你还能找到吗?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使知识系统化.效果:学生总结、相互补充,学会进行概括总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习题2.1六、教学设计反思(一)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大量事实都证明一点,与生活贴得越近的东西最容易引起学习者的浓厚兴趣,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本节课中教师首先用拼图游戏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把课程内容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呈现出来,然后进行大胆置疑,生活中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那它们究竟是什么数呢?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获取新知,创设了积极的氛围.在教学中,不要盲目的抢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思考与操作.(二)化抽象为具体常言道:“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师应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开启学生的思维,因此对新数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感性认识,还应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并能用恰当数学语言进行解释.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安排了一些环节,加深对新数的理解,充分感受新数的客观存在,让学生觉得新数并不抽象.(三)强化知识间联系,注意纠错既然称之为“新数”,那它当然不是有理数,亦即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新数”不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为进一步学习“新数”,即第二课时教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中,要着重强调这一点:“新数”不能表示成分数,为无理数的教学奠好基.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感受因式分解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培养积极的进取意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含义与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感受其作用.2.难点: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关系.3.关键:通过分解因数引入到分解因式,并进行类比,加深理解.教学方法采用“激趣导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问题牵引请同学们探究下面的2个问题:问题1:720能被哪些数整除?谈谈你的想法.问题2:当a=102,b=98时,求a2-b2的值.二、丰富联想,展示思维探索:你会做下面的填空吗?1.ma+mb+mc=()();2._2-4=()();3._2-2_y+y2=()2.师生共识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分解因式.三、小组活动,共同探究问题牵引(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为因式分解:①(_+1)(_-1)=_2-1;②a2-1+b2=(a+1)(a-1)+b2;③7_-7=7(_-1).(2)在下列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项,使等式成立.①9_2(______)+y2=(3_+y)(_______);②_2-4_y+(_______)=(_-_______)2.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练习.探研时空计算:993-99能被100整除吗?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教师提出如下纲目:1.什么叫因式分解?2.因式分解与整式运算有何区别?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选用补充作业.板书设计15.4.1 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例:练习:15.4.2 提公因式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行因式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类比以及化归的思想,增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主动积极地积累确定公因式的初步经验,体会其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2.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3.关键: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复习交流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1)2_2+4=2(_2+2);(2)2t2-3t+1= (2t3-3t2+t);(3)_2+4_y-y2=_(_+4y)-y2;(4)m(_+y)=m_+my;(5)_2-2_y+y2=(_-y)2.问题:1.多项式mn+mb中各项含有相同因式吗?2.多项式4_2-_和_y2-yz-y呢?请将上述多项式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并说明理由.教师归纳我们把多项式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式是m,在4_2-_中的公因式是_,在_y2-yz-y中的公因式是y.概念: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教师提问多项式4_2-8_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师生共识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确定各项的公因式再将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三、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4_2yz-12_y2z+4_yz分解因式.解:-4_2yz-12_y2z+4_yz=-(4_2yz+12_y2z-4_yz)=-4_yz(_+3y-1)例2分解因式,3a2(_-y)3-4b2(y-_)2思路点拨观察所给多项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_)2或(_-y)2,于是有两种变形,(_-y)3=-(y-_)3和(_-y)2=(y -_)2,从而得到下面两种分解方法.解法1:3a2(_-y)3-4b2(y-_)2=-3a2(y-_)3-4b2(y-_)2=-[(y-_)23a2(y-_)+4b2(y-_)2]=-(y-_)2 [3a2(y-_)+4b2]=-(y-_)2(3a2y-3a2_+4b2)解法2:3a2(_-y)3-4b2(y-_)2=(_-y)23a2(_-y)-4b2(_-y)2=(_-y)2 [3a2(_-y)-4b2]=(_-y)2(3a2_-3a2y-4b2)例3用简便的方法计算:0.84×12+12×0.6-0.44×1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怎样计算更为简便.解:0.84×12+12×0.6-0.44×12=12×(0.84+0.6-0.44)=12×1=12.教师活动在学生完全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计算中的应用,提出比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67练习第1、2、3题.探研时空利用提公因式法计算: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关键是找准最大公因式.•在找最大公因式时应注意:(1)系数要找最大公约数;(2)字母要找各项都有的;(3)指数要找最低次幂.2.因式分解应注意分解彻底,也就是说,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170习题15.4第1、4(1)、6题.板书设计15.4.2 提公因式法1、提公因式法例:练习:15.4.3 公式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教学过程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问题牵引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1)(a+5)(a-5);(2)(4m+3n)(4m-3n).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1)(a+5)(a-5)=a2-52=a2-25;(2)(4m+3n)(4m-3n)=(4m)2-(3n)2=16m2-9n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1.分解因式:a2-25; 2.分解因式16m2-9n.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1)a2-25=a2-52=(a+5)(a-5).(2)16m2-9n2=(4m)2-(3n)2=(4m+3n)(4m-3n).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a2-b2=(a+b)(a-b).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1)_2-9y2;(2)16_4-y4;(3)12a2_2-27b2y2;(4)(_+2y)2-(_-3y)2;(5)m2(16_-y)+n2(y-16_).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平方差公式的角度进行因式分解,请5位学生上讲台板演.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解:(1)_2-9y2=(_+3y)(_-3y);(2)16_4-y4=(4_2+y2)(4_2-y2)=(4_2+y2)(2_+y)(2_-y);(3)12a2_2-27b2y2=3(4a2_2-9b2y2)=3(2a_+3by)(2a_-3by);(4)(_+2y)2-(_-3y)2=[(_+2y)+(_-3y)][(_+2y)-(_-3y)] =5y(2_-y);(5)m2(16_-y)+n2(y-16_)=(16_-y)(m2-n2)=(16_-y)(m+n)(m-n).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68练习第1、2题.探研时空1.求证:当n是正整数时,n3-n的值一定是6的倍数. 2.试证两个连续偶数的平方差能被一个奇数整除.连续偶数的平方差能被一个奇数整除.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首先应注意每个公式的特征.分析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然后再确定公式.如果多项式是二项式,通常考虑应用平方差公式;如果多项式中有公因式可提,应先提取公因式,而且还要“提”得彻底,最后应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因式要化简,二是分解因式时,每个因式都要分解彻底.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171习题15.4第2、4(2)、11题.板书设计15.4.3 公式法(一)1、平方差公式:例:a2-b2=(a+b)(a-b)练习:15.4.3 公式法(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问题牵引1.分解因式:(1)-9_2+4y2;(2)(_+3y)2-(_-3y)2;(3) _2-0.01y2.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内角三兄弟之争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平时,它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它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老二很纳闷.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三角形的内角和活动一:见教材P11“探究”.展示点评:从探究的操作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图中的直线L与△ABC的边BC有什么关系?你能想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吗?证明命题的步骤是什么?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小组讨论:有没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反思小结:证明是由题设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正确的过程.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活动二:见教材P12例1展示点评:题中所求的角是哪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吗?你能想出几种解法?小组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解题时,如何灵活应用?反思小结:当三角形中已知两角的读数时,可直接用内角和定理求第三个内角;当三角形中未直接给出两内角的度数时,可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决.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是什么?3.数学思想是转化、数形结合.《三角形综合应用》精讲精练1. 现有3 cm,4 cm,7 cm,9 cm长的四根木棒,任取其中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可以组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2. 如图,用四个螺丝将四条不可弯曲的木条围成一个木框,不计螺丝大小,其中相邻两螺丝的距离依次为2,3,4,6,且相邻两木条的夹角均可调整.若调整木条的夹角时不破坏此木框,则任两螺丝之间的距离最大值是( )A.5B.6C.7D.103.下列五种说法:①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②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一个钝角;③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60°;④钝角三角形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和必大于90°;⑤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其中正确的说法有________(填序号).《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同步测试4.(1)如图①,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ACD与∠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如图②,在Rt△ABC中,∠C=90°,D,E分别在AC,AB上,且∠ADE=∠B,判断△ADE的形状.为什么?(3)如图③,在Rt△ABC和Rt△DBE 中,∠C=90°,∠E=90°,AB⊥BD,点C,B,E在同一直线上,∠A与∠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单元(章)主题第三章直棱柱任课教师与班级本课(节)课题3.1 认识直棱柱第 1 课时 / 共课时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设置依据教学目标1、了解多面体、直棱柱的有关概念.2、会认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3、了解直棱柱的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侧面是长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教学难点:本节的例题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把它看成怎样的两个几何体的组合,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几何体,(分好学习小组)教师准备各种直棱柱和长方体、立方体模型教学过程内容与环节预设、简明设计意图二度备课(即时反思与纠正)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在现实生活中,像笔筒、西瓜、草莓、礼品盒等都呈现出了立体图形的形状,在你身边,还有没有这样类似的立体图形呢?析: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更多的答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过程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5】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y=【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200-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200).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19练习.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表现.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板书设计14.2.2一次函数(4)1、一次函数的应用例: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2. 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3. 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 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二)引入新课新课:二次根式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2) 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例1 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解:略.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 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1) (2) (3) (4)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3) ,且x≠0,∴x 0,当x 0时,是二次根式.(4) ,即,故x-2≥0且x-2≠0, ∴x 2.当x 2时,是二次根式.例4 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 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 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 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篇3《矩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0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0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
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问题牵引】1.分解因式:(1)-9x2+4y2;(2)(x+3y)2-(x-3y)2;(3)x2-0.01y2.【知识迁移】2.计算下列各式:(1)(m-4n)2;(2)(m+4n)2;(3)(a+b)2;(4)(a-b)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3.分解因式:(1)m2-8mn+16n2(2)m2+8mn+16n2;(3)a2+2ab+b2;(4)a2-2ab+b2。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解:(1)m2-8mn+16n2=(m-4n)2;(2)m2+8mn+16n2=(m+4n)2;(3)a2+2ab+b2=(a+b)2;(4)a2-2ab+b2=(a-b)2。
【归纳公式】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4a2b+12ab2-9b3;(2)8a-4a2-4;(3)(x+y)2-14(x+y)+49;(4)+n4。
【例2】如果x2+axy+16y2是完全平方,求a的值。
【思路点拨】根据完全平方式的定义,解此题时应分两种情况,即两数和的平方或者两数差的平方,由此相应求出a的值,即可求出a3.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70练习第1、2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初二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Ⅰ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Ⅰ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Ⅰ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Ⅰ.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
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5篇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5篇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篇1分式方程教学目标1.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2.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人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教学难点: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 kg和15000 kg。
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 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
你能找出这一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吗?(分组交流)如果设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为 kg,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________k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二、讲授新课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 km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km的高速公路。
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 km/h,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
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 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三.做一做: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
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
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人,那么满足怎样的方程?四.议一议: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五、随堂练习(1)据联合国《20_年全球投资报告》指出,中国20_年吸收外国投资额达5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
八年级数学上册课堂教案5篇
八班级数学上册课堂教案5篇八班级数学上册课堂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培育同学的分析力量和类推力量。
3.体验所学学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简洁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把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填空:(PPT课件)2.(PPT课件出示)(1)引导同学列式:224÷4(2)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时间=速度)(3)说一说:224÷4这道题是怎样计算的?(老师板演)【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除法,唤醒同学对整数除法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的回忆,为新知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一)教学例11.出示例1,引导理解题意。
(PPT课件演示。
)(1)题目中告知了我们什么?(坚持晨练可以熬炼身体,王鹏坚持晨练,他方案4周跑步22.4 km。
)(2)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按方案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2.尝试列式,分析数量关系。
(1)要求“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应当怎样列式?(同学口头列式,老师板书或PPT课件演示:22.4÷4。
)(2)引导思考:为什么用“22.4÷4”?(路程÷时间=速度)3.揭示新课,感受学习价值。
(1)请同学们观看这道除法算式,和我们前面复习的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除数还是整数,但被除数是小数。
)(2)揭示课题:看来,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需要用小数除法计算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争辩新的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4.提出问题,自主思考算法。
(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会计算整数除法,那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2)同学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沟通自己的想法。
(老师巡察,了解同学思维活动,参与小组沟通,赐予适当指导。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6篇)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为了让您对于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6篇初二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够用不等式表达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能够确定不等式的整数解。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方程和解不等式两种过程的比较,体会类比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坚持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解两个不等式;之后让大家谈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点;较后是关于通过列不等式表示数量之间不等关系的例题2、3,其中例3涉及到了不等式的正解数解问题。
关于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学生在去分母这一部可能容易出错,可以采用通过学生深度解决、师生总结交流方法、巩固应用等方式处理。
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整数解问题,学生确实会有一定困难,主要是思考不够认真,缺少方法等原因,教师要注重借助数轴的学法指导。
教学重点:1、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2、用不等式表达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3、确定不等式的整数解教学难点:1、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去分母这一部的准确性。
2、不等式的整数解的确定教学流程:一、直接引入我们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一)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异同点1、出示问题,让学生板演找两名同学,分别解下面两个问题:(1)解方程:﹦(2)解不等式:2、小组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的异同点。
3、师生交流。
相同点: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相同,依次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不同点: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化系数为1时,要注意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八年级上册教学数学教案设计5篇
八年级上册教学数学教案设计5篇教学目标: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依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请同学们观赏本节导图,并回答下列问题,学校要进行金秋美术作品竞赛,小欧很快乐,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 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与竞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假如这块画布的面积是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二、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书P68页的问题)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索并沟通解法)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一般地,假如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 =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 =a (x0)中,规定x =。
2、试一试:你能依据等式: =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3、想一想:以下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建议:求值时,要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当满意的关系式,然后根据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
例如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
4、例1 求以下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100;(2)1;(3) ;(4)0.0001三、练习P69练习 1、2四、探究:(课本第69页)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方法2:可还有其他方法,鼓舞学生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当是多少呢?大正方形的边长是,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究竟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建议学生观看图形感受的大小。
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5篇数学的课件很有意义的。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1)三角形的证明1、等腰三角形①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③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即位等边对等角④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以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⑤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想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⑥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⑦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⑧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⑩反证法: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2、直角三角形①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②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③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④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⑤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⑥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⑦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①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②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角平分线①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②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2)一、函数及其相关概念1、变量与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1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1篇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且懂得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平方差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以及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了解。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关键: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猜想,然后得出结论来突破;抓住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是正确应用公式来计算的关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情境设置教师请一位学生讲一讲《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学生活动1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述着《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听着,不时补充。
教师归纳听了这则故事之后,同学们应该懂得这么一个道理,学习千万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前面学,后面忘,那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还记得吗?学生回答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教师激发大家是不是已经掌握呢?还是早扔掉了呢?和小狗熊犯了同样的。
错误呢?下面我们就来做这几道题,看看你是否掌握了以前的知识。
问题牵引计算:(1)(x+2)(x—2);(2)(1+3a)(1—3a);(3)(x+5y)(x—5y);(4)(y+3z)(y—3z)。
做完之后,观察以上算式及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获得以下结果:(1)(x+2)(x—2)=x2—4;(2)(1+3a)(1—3a)=1—9a2;(3)(x+5y)(x—5y)=x2—25y2;(4)(y+3z)(y—3z)=y2—9z2。
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寻找规律。
学生活动讨论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上述算式中找到了这一组整式乘法的结果的规律,这些是一类特殊的多项式相乘,那么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刚才同学们所归纳出来的特殊多项式相乘的规律呢?学生回答可以用(a+b)(a—b)表示左边,那么右边就可以表示成a2—b2了,即(a+b)(a—b)=a2—b2。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大全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大全5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一个数学家越超脱越好。
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会推导两数差的平方公式,会用式子表示及用文字语言叙述;2、会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二、学习过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27—28页的内容,并完成下面的练习题:(一)探索1、计算: (a - b)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2、两数差的平方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语言叙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两数差的平方公式结构特征是什么?(二)现学现用利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1、(3 - a)2、 (2a -1)3、(3y-x)4、(2x – 4y)5、( 3a - )(三)合作攻关灵活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1、(999)2、( a – b – c )3、(a + 1) -(a-1)(四)达标训练1、、选择:下列各式中,与(a - 2b)一定相等的是()A、a -2ab + 4bB、a -4bC、a +4bD、 a - 4ab +4b2、填空:(1)9x + + 16y = (4y - 3x )(2) ( ) = m - 8m + 162、计算:( a - b) ( x -2y )3、有一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空地,现准备将这块空地四周均留出b米宽修筑围坝,中间修建喷泉水池,你能计算出喷泉水池的面积吗?(四)提升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已知a – b = 1,a + b = 25,求ab 的值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2024年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2024年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2023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米,bc=5米,ab 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
所以至少需13米长的梯子。
2、讲授新课:①、蚂蚁怎么走最近。
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
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 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小组讨论)(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 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公布结果)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
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
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1)a→a′→b;(2)a→b′→b;(3)a→d→b;(4)a—→b。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精选6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精选6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篇1教学建议知识结构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教法建议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掌握定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另一边的直线平分第三边”3.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二、教学设计画图测量,猜想讨论,启发引导.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论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叙述,教师画出草图,结合图形,加以说明).2.说明定理的证明思路.3.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M、N分别为BC、DA中点,AM、CN分别交BD于点E、F,如何证明?分析:要证三条线段相等,一般情况下证两两线段相等即可.如要证,只要即可.首先证出四边形AMCN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即可证出.4.什么叫三角形中线?(以上复习用投影仪打出)【引入新课】1.三角形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线.(结合三角形中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可做一练习,在中,画出中线、中位线)2.三角形中位线性质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后,我们来研究一下,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如图所示,DE是的一条中位线,如果过D作,交AC于,那么根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推论2,得是AC的中点,可见与DE重合,所以.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同样,过D作,且DEFC,所以DE.因此,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应注意的两个问题:①为便于同学对定理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可引导学生分析此定理的特点,即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第二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来选用其中的结论(可以单独用其中结论).②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思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应指出,当一个命题有多种证明方法时,要选用比较简捷的方法证明.由学生讨论,说出几种证明方法,然后教师总结如下图所示(用投影仪演示).(l)延长DE到F,使,连结CF,由可得ADFC.(2)延长DE到F,使,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DFC.(3)过点C作,与DE延长线交于F,通过证可得ADFC.上面通过三种不同方法得出ADFC,再由得BDFC,所以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DFBC,又因DE,所以DE.(证明过程略)例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由学生根据命题,说出已知、求证)已知: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 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分析:因为已知点分别是四边形各边中点,如果连结对角线就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出四边形EFGH对边的关系,从而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证明:连结AC.∴(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同理,∴GHEF∴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小结】1.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证明思路.七、布置作业教材P188中1(2)、4、7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篇2一、函数及其相关概念1、变量与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数学科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任教八年级100班数学,其中100班共有学生人。
2010年上期学生总体来看,成绩较差。
学生到八年级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现为:基础好的同学学习兴趣大,进取心强,学习自觉主动;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爱走神,参与意识弱,不愿动脑筋,对自己缺乏信心;处于中等成绩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需要不时鞭策、激励。
八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叛逆心理,自尊心强,初步展露自己个性的时期。
学生学习基础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有理数,这学期将学习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通称实数;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学期将学习用字母表示变量,学习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一些量之间确定性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着重学习描述均匀变化现象的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了平移和轴反射,这学期将学习旋转,并且运用平移、轴反射和旋转得出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进而学习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勾股定理;在七年级上、下学期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描述,数据的分析与比较,这学期将学习数据组的频数分布和频率分布。
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年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
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
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有条件的孩子应鼓励他们买课外参考书,不一定是教辅参考书,有趣的课外数学读物更好,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较多的学生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
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三、教材分析1)教学建议1.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2.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3.让学生去说去做,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应用意识2)评价建议1.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4.评价结果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3)教材内容说明为了让同学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设立了“课题学习”栏目;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数学的作用和受到文化的熏陶,设立了“数学与文化”栏目。
前者需要实施,后者不必在课堂上讲,供有兴趣的同学自己阅读。
4)教材每章分析第一章实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概念与相关性质及运算;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建与应用。
让学生经历探索实数性质及其运算规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教学内容实现了两个知识的迁移和首先是由乘方到开方的迁移,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其次是数轴上的点和全体实数迁移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和有序实数对;一个扩展是无理数的引入,完成了有理数到实数的扩展。
因此本章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奠定了基础。
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介绍了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求法,包括用计算器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第二节介绍了立方根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求法,包括用计算器求有理数的立方根。
第三节介绍了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的性质及运算,以及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第四节介绍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建与有关概念,理解点的坐标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关系及对称点的坐标特征。
本章学法指导1、学习本章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与运用平方根、立方根、实数的概念及性质,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灵活运用乘方、开方、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并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2、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深刻理解并掌握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要启发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思考、参加实践,使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
第二章一次函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函数的概念,图像的意义与画法。
理解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利用图像求方程、方程组的解。
学习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关系式,并能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上看,由列代数式到确定函数的解析式,由一次方程、方程组和不等式到一次函数,本章的不少内容都是我们学过的数、式、方程为基础而拓展开的,同时在应用旧知识的过程中,也起了复习、巩固和提高的作用,从数学自身发展的过程看,函数概念的引入标志着数学由初等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一次函数的图像加强了代数与几何的联系;函数的交点又与解方程、方程的思想建立了联系;函数的应用又时时与物理、化学等学科交织在一起。
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介绍了函数和它的表示法,结合实例,介绍了常量、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
第二节介绍了一次函数和它的图像,结合具体情况描绘一次函数的意义,画出其图像,探索其性质。
第三节介绍建立一次函数模型,主要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及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值。
本章学法指导:本章概念较多,知识较抽象,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从实例出发,领会概念的含义,把握关键的字、句的特殊之处,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要注意用对比方法,反复比较类似或有从属关系的概念的异同,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第三章全等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旋转及其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识别方法,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识别方法以及勾股定理,尺规作图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
本章是本册书中篇幅最多的一章,内容较多,但各部分部分知识之间联系比较密切,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其识别方法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利用三角形进行图案设计以及作三角形,都是以三角形全等为基础,而作三角形又反过来帮助我们认识三角形全等的几个条件。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增强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今后学好四边形、圆的基础。
本章共分七节:第一节介绍了旋转变换及其性质。
第二节介绍了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
第三节介绍全等三角形概念、表示方法及其性质。
第四节介绍了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第五节介绍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六节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第七节介绍了尺规作图中已知三边或两边及其夹角或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
本章学法指导:1、教材上本章安排了不少有关“说一说”“动脑筋”等内容,这为我们发现知识、较好地理解知识指出了可行之路。
2、本章有关定理、识别方法、图形的性质等知识比较多,要准确地理解、把握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切不可单靠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学习中应注意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亲身经历,发现规律,增强记忆,逐步加强推理能力,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第四章频数与频率本章主要通过实例学习频数与频率的知识,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明确频数、频率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会列频数分布表,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本章是在已经学习了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方差等概念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对统计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与综合,通过本章学习,能初步解决频数与频率分布的实际问题,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好了基础。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讲解了频率的意义与频数的应用。
第二节介绍数据的分布知识,包括数据组的频数分布和频率分布,及编制频数分布表和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本章学法指导:本章与第三章相比,知识点相对较少,但本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从实际出发,领会概念的形成背景,逐步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要注意运用表格、图形对有关问题进行直观的说明,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