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例药源性肝损害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7例药源性肝损害分析

发表时间:2012-11-09T16:10:14.4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7期供稿作者:李友顺[导读] 药物所致肝损害在我们日常的诊疗过程中越来越受到我们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视,其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收集工作也日益加强。

李友顺(南京市溧水县人民医院 211200)【中图分类号】R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7-0059-02 【摘要】对溧水县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57例药源性肝损害住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引起肝损害的例数较多的药物为源性肝损害异烟肼、丙硫氧嘧啶、丙戊酸钠等。致肝损害的因素较多,近半数病例起病隐匿。因此,定期检查肝功能,做到早诊断、早停药与早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关键词】药源性肝损害异烟肼丙硫氧嘧啶丙戊酸钠药物所致肝损害在我们日常的诊疗过程中越来越受到我们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视,其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收集工作也日益加强。药源性肝损害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为药物本身对肝脏的损害;二为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通过对我院从2008-2011年上报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统计产生肝损害的主要药物及类别,以期加强临床对药物性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药物的规范使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病例来源:我院自2008-2011年共57例被诊断为药源性肝损害住院病例,其中男性36名,女性21名;年龄最小7岁,最大76岁,平均44.56岁。所选病例符合药物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标准[1],即判断标准为:用药前肝功能正常,无临床症状,用药后出现:如恶心、纳差哦、厌油、乏力、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尿色加深;甚至发生肝坏死、出血倾向、腹水、肝肾综合症伴有肝功能异常等。全部病例排除病毒性肝炎及遗传性疾病。

1.2 方法

记录患者的服药史(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症状出现的时间、有无合并用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凝功能、病原学检查),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处理情况及结局。预后判定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胆红素、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等肝功能指标至正常范围;(2)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下降,并低于正常上限2倍以下;(3)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指标不明显或病情加重;(4)死亡。

2 结果及讨论 2.1过敏史

患者有过敏史者有17例,无过敏史者29例,不详11例。所列过敏史患者占总肝源性损害的构成比虽不高,但对患者过敏史应加以关注。因为一些药物在常规剂量及正常用法时对大多数人是安全的,但仍可能在个别或少数使用者身上发生肝脏的损伤作用。这种反应不能用动物试验复制,故一般认为此类药物性肝损伤与人体遗传或特异质有关。与遗传因素或特异质有关的肝损害可分为由代谢异常引起的中毒性损害和免疫介质的变态反应性损害[2]。

2.2药物分布

除“2.1”所述为药物的特异质反应,多数情况为药物本身对肝脏的损害。其中,对肝细胞及其细胞物选择性的为直接肝损害,此类损害主要通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产物,如亲电子基、自由基等与肝细胞大分子共价结合,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其它为间接性损害,主要通过药物对肝脏细胞正常代谢的干扰,继而发生结构改变。

按照产生药源性肝损害的致病药物种类分为抗菌药(20例,占35.1%,其中抗结核药4例、抗生素11例、抗真菌药4例、其它1例),中药(16例,占28.07%),循环系统用药(2例,占3.5%),抗癫痫药(3例,占4.67%),解热镇痛药(1例,占1.75%),神经系统用药(5例,占8.4%),抗肿瘤药(7例,占12.15%),调节免疫功能药(2例,占3.5%),引产药(1例,占0.93%)以致肝损害药物中构成比为前九位的药物为例说明。异烟胼直接损害肝细胞,它在肝内经乙酰化酶分解为乙酰肼,后者与肝内大分子共价结合造成肝细胞坏死;丙硫氧嘧啶所致肝损害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机体的特异性体质反应有关,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伤或变态反应有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也有人认为丙基硫氧嘧啶在体内形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具有肝细胞毒性,引起肝小叶中心坏死[3];酮康唑可能干扰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这可能导致了蓄积的肝损伤,造成肝细胞功能不良;克银丸中的北豆根,其成分为山豆根碱、去甲山豆根碱、木兰花碱、青藤碱、尖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现代药理试验证实,山豆根碱对肝脏有轻度损害;对氨基水扬酸(PAS)引起的肝损害多为过敏反应所致;环磷酰胺所致肝损害可能是因为P450酶系的抑制及自由基导致的氧化应激作用;丙戊酸钠对肝细胞一般形态和超微机构都有影响,可使肝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嵴减少,部分肝细胞内有脂滴。[4]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用药产生的肝损害占较大比例,共 38例占67﹒28%,尤其抗结核药全部为联用(异烟肼+利烟肼、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力克肺炎+利福平、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钠),发生死亡病例2例,服药均为常规剂量(药物性肝炎1例,肝功能衰竭1例);无合并用药的19例占32.72%。

2.3 主要临床表现

入选病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损害,常见有消化道症状,也有发热、黄疸、皮疹及皮肤痛痒等症状。发病时间:除1例不详外,用药后1周出现肝损害的有29例,占51.40%;1 周至2个月17例,占29.90%;2个月以上11例,占 18.70%。显示药源性肝损害的潜伏期一般为1周,引起肝损害潜伏期较短的有环磷酰胺、环丙沙星、酮康唑、对氨基水杨酸钠、卡马西平、环孢素、硫唑嘌呤、逍遥丸、对乙酰氨基酚等;而一些中药汤剂、丙硫氧嘧啶、多塞平、卡托普利、甲苯磺丁脲等引起胆红素升高,常伴有发热。服用酮康唑引起的肝损害除乏力、纳差、厌油、大便灰白的,3例均无发热,而有明显的肝区痛。

2.4 治疗及转归

确诊后即停用相关药物,卧床休息,给予支持、保肝等常规治疗,黄疸明显者静滴维生素C、强力宁、茵栀黄、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治疗后痊愈 34例(占59.64%),好转 21例(占 36.84%),死亡 2例(占 3.52%)。

3 案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