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

合集下载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3)规律的含义 (4)运动是有规律的 (5)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的客观性◇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1)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学习重点、难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知识梳理】(二)预习导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运动离不开物质)(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中,没有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的一面。

静止是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二是说。

因此,静止是、和。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的同时,也肯定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与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2.运动是有规律的(1)所谓规律,就是。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

规律是普遍的。

、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知识梳理】运动物质静止主体根本属性存在方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规律普遍性客观性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知识探究】:规律与规则、定律的区别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根据规律制定的,定律是对规律的反映,规则和定律都是主观的东西(有正误之分)。

人们可以制定它、也可以废除它或者修改它。

一个正确的规则或定律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它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知识落实】:1、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2、“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3、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4、"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6、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这说明()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决定的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7、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堰苗助长,苗枯田荒。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规律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运动的定义和分类。

2. 规律的定义和特点。

3. 运动和规律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的定义和分类,规律的定义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和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规律的概念。

2. 讲解运动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规律的定义和特点。

4. 分析运动和规律的关系。

5. 总结本章内容。

作业布置:1. 学生课后思考运动和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

第二章:运动的种类和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运动。

2. 让学生理解各种运动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不同种类的运动:体育运动、艺术运动、科学运动等。

2. 各种运动的特点:竞技性、表演性、趣味性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同种类的运动和各种运动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运动项目的特点。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种类的运动。

2. 讲解不同种类的运动。

3. 讲解各种运动的特点。

4. 分析具体运动项目的特点。

5. 总结本章内容。

作业布置:1. 学生课后思考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分析其特点。

第三章:规律的定义和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规律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规律的定义和特点:规律的内涵、规律的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规律的定义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规律的概念。

2. 讲解规律的定义和特点。

3. 分析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

4. 总结本章内容。

作业布置:1. 学生课后思考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并总结其特点。

第四章:运动和规律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规律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和规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教案标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目标:1. 认识不同类型的运动,并能区分它们的特点。

2. 了解运动的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1. 运动的分类及其特点。

2. 运动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难点:1. 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教具准备:1. 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运动器材。

2. 幻灯片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运动器材,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平时喜欢的运动类型,并询问他们对这些运动的认识。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介绍不同类型的运动,如体育运动、户外运动、室内运动等,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区分它们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规律,如运动需要有规则、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等。

三、运动规律的认识(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不同运动的规律,如力学规律、运动轨迹等,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 引导学生发现运动规律的应用,如运动中的力的作用、运动速度的变化等,并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四、运动规律的应用(15分钟)1. 设计一些运动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运动规律的应用,如用不同力度推动物体的距离变化、用不同速度跑步的耗时比较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对运动规律的认识。

五、运动的益处(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如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如缓解压力、提高自信心等。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强调认识运动和把握规律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并关注运动的规律。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讨论,激发了他们对运动的认识。

通过讲解运动的分类和规律,培养了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运动并掌握运动的规律。

通过理论知识的介绍和实践活动的引导,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运动的概念,并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物体的特征。

2.掌握物体的平直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和预测物体的运动状态。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2.实验器材:计时器、直线轨道、小球、测量尺、摄像机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运动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速度快的运动画面,引发学生对运动的思考。

2.概念解释:介绍运动的定义和运动物体的特征,与学生一起讨论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识点解释:利用幻灯片展示,详细介绍物体的平直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4.实例分析: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分析不同物体在平直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中的行为和规律。

5.总结归纳:请学生总结认识到的运动规律,并将其记录在笔记中。

第二课时:实践探究运动1.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通过互动问答巩固知识。

2.实验介绍:简要介绍实验流程和所需器材,并解释实验目的。

3.实验操作:根据实验流程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数据分析:学生根据所得数据,分析物体在不同高度下的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并与理论知识互相印证。

5.实验总结:学生撰写实验总结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互评。

第三课时:规律应用与拓展1.规律应用:通过幻灯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运动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规律解析和预测物体的运动状态。

2.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探讨碰撞运动、斜抛运动等更复杂的运动情况,并帮助学生拓展运动规律的应用范围。

3.小结复习: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能力。

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验报告评估:对学生的实验总结报告进行评分,评估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 了解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 掌握运动的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 能够利用运动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匀速直线运动 3. 变速直线运动 4. 运动规律的应用三、教学步骤1. 导入与预习(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导入活动引发学生对运动的思考,例如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运动现象。

2. 引入新知(15分钟)通过课堂讲解和示例讲解的方式,介绍运动的概念和分类,并让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3. 学习运动规律(20分钟)3.1 匀速直线运动 -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之间的关系; - 给学生练习题,巩固对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3.2 变速直线运动 - 讲解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 给学生练习题,巩固对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4. 运动规律的应用(30分钟)•讲解运动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汽车行驶的速度计算、物体下落的时间计算等;•设计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团队合作解决,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报告。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再次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PPT演示文稿•课件•教学展示材料五、教学评估•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检查学生在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表现;•收集学生的作业,对问题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新知、学习运动规律和应用以及总结等环节,设计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运动规律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了培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和特点2. 运动的基本规律3. 运动的应用和实际问题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运动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运动规律的应用和实际问题解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的概念、特点和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运动规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讲解运动的概念、特点和规律。

3. 案例分析:分析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运动规律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运动概念、特点和规律的理解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练习题、实践活动表现。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运动相关问题,正确运用运动规律解决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展示运动的概念、特点、规律及实际应用。

2. 练习题: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活动材料:如体育器材、实验器材等。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运动员或教练员进行讲座,分享运动经验和规律。

2. 组织学生参观体育场馆或运动实验室,深入了解运动规律的应用。

3. 推荐学生参加校内外体育比赛或活动,提高运动能力。

九、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反馈如何。

2. 反思时间:课后及时反思,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记录:记录反思内容,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十、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案步骤,依次进行教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以确保教学效果。

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

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

一、课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哲学生活》第四课第二框P31--34)二、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运动和规律的概念。

2、正确看待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通过举例说明我们要遵循规律,同时可以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教学重点:2、3 难点:2三、课型:独立课四、课时:1五、学习内容及程序:(一)复习旧课:堂上默写。

(二)学习新课环节一:学生课前自学书本知识完成下面内容。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

注: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运动是、永恒的和-_。

2)静止是的、暂时的和。

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3)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的、、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规律是___________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____________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 ______ 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_________________ ,改造_____________ ,造福人类。

环节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探究1:欣赏以下诗句,找出他们的共同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中。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我规律一、课标要求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2、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理解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4、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5、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6、懂得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二、学习思考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如何?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如何?3、规律的特点。

4、规律的客观性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三、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首诗说明了()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 B.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上述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A.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相对性B.做工作必须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D.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3.“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四、综合探究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2、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3、世界上有没有不运动变化的事物?。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人教版必修四)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人教版必修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列举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

列举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重点: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教材第31页,探究活动:提示:天道自然,无思无虑,日月互往而成昼夜,昼夜交接而生四季,四季更替而有寒暑,寒暑相推而成岁。

实质是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1)《易传》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性。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2、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教材第31页,探究活动:提示:说明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不能把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因为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2)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否则会成为唯心主义运动观。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1.2 教学内容运动的定义与分类运动规律的概念与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运动的定义、分类及运动规律的概念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运动定义和分类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概念的认识和应用第二章:运动的基本形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和规律2.2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抛物线运动等复合运动:多个简单运动的组合2.3 教学方法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多媒体演示各种运动形式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2.4 教学评估课堂演示:评估学生对不同运动形式的认知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运动特点的理解和描述能力第三章: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运动规律的应用3.2 教学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惯性定律、动量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运动能量守恒定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转化运动规律的应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关系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能量守恒定律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解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应用的掌握情况第四章:运动规律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4.2 教学内容运动规律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物体运动的研究、动力学问题运动规律在工程学中的应用:机械设计、航空航天等运动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运动锻炼、交通安全等4.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规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4.4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应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认识和思考能力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规律在未来的发展前景5.2 教学内容探讨运动规律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思考和展望运动规律的未来发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运动规律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能力第六章:运动规律与科学探究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进行科学探究6.2 教学内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运动规律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利用运动规律解释现象、设计实验验证规律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运动规律的应用实践法:让学生设计实验,运用运动规律进行探究6.4 教学评估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力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科学探究步骤的理解第七章:运动规律与技术革新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技术革新与运动规律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进行技术创新7.2 教学内容技术革新的定义与意义运动规律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机械设计、电子产品等7.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规律在著名技术革新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运动规律在技术创新中的潜力7.4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在技术革新中应用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在技术创新中潜力的认识第八章:运动规律与人类健康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规律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运动规律保持健康8.2 教学内容运动规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运动规律在健康锻炼中的应用:运动计划设计、运动效果评估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运动规律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和运动锻炼的方法实践法: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体验运动规律在健康中的应用8.4 教学评估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在健康锻炼中的应用能力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运动规律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理解第九章:运动规律与自然现象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解释自然现象9.2 教学内容运动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地球运动、天体运动等运动规律在自然现象解释中的应用:潮汐现象、地震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运动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规律在自然现象解释中的应用实例9.4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在自然现象中应用的理解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运动规律与自然现象关系的认识第十章:运动规律与未来发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展望运动规律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规律对人类社会的意义10.2 教学内容运动规律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应用:、等运动规律在未来人类生活的影响:交通、环境等方面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运动规律在未来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思考和展望运动规律对人类社会的意义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在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认识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运动规律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理解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运动的定义与分类需要重点关注的原因:理解运动的定义和分类是学习运动规律的基础,对后续章节的理解有重要影响。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基本概念2.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3. 物体的运动规律4. 实验探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难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规律。

3. 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简单的日常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

2. 讲解: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4. 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5. 总结:总结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以及物体的运动规律。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运动概念的理解、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掌握、物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小车、滑轮、尺子、计时器等。

2.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讲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 第2周:进行物体运动规律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 第3周:总结运动规律,进行相关练习。

九、教学反思1. 课后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十、课后作业1. 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加深对运动规律的理解。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j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j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精选教案第一章:认识运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形式和分类。

3. 让学生理解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1. 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运动的形式和分类3. 运动与生活的关系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含义。

2. 讲解:详细讲解运动的定义、特点、形式和分类。

3. 实例分析:分析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4.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的形式和分类。

第二章:把握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规律的发现和应用。

3. 让学生理解规律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规律的定义和特点2. 规律的发现和应用3. 规律与运动的关系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规律的含义。

2. 讲解:详细讲解规律的定义、特点、发现和应用。

3. 实例分析:分析规律在运动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4.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规律的发现和应用。

第三章: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规律的应用领域。

2. 让学生掌握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3. 让学生能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运动规律的应用领域2. 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3. 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规律的应用领域。

2. 讲解:详细讲解运动规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实例分析:分析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和解决方法。

4.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第四章: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1. 让学生了解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2. 让学生掌握运动规律的研究技巧。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研究方法探索运动规律。

教学内容:1. 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2. 运动规律的研究技巧3. 运动规律的研究实例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2. 讲解:详细讲解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及其适用场景。

政治:2.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

政治:2.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运动、相对静止的含义(2)规律的含义。

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3)人与规律的关系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二、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方法论要求三、难点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四、知识链接什么是物质?为什么说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我们上节课所学习、探究的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是怎么样的呢?它以什么方式存在着?对我们有什么要求?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和探究的内容。

五、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六、自主梳理(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和之中。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和方式。

(物质离不开运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离不开物质)3、运动与静止(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或者说物体在和没有进行某种特殊(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

静止是、和。

物质世界是绝对与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学案【学习目标】了解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普遍性重、难点【重点】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难点】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本课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合作探究】材料:“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斗转星移,海陆变迁;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铁生锈,事物腐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课本31页第一段思考:1、材料说明什么观点?2、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什么呢?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什么样的?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什么观点?结合材料和课本31页第二段思考:4、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的载体各是什么?所以,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什么?结合课本31页虚线框的内容思考:离开物质谈运动又导致什么样的观点?【知识归纳填空】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2)(3)【典型例题】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2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知识点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合作探究】材料: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其一: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型:新授使用范围:生活与哲学编制日期:2015-11-10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
【复习回顾】
1.物质的含义。

2.世界的物质性的体现。

【目标导航】
1.识记并理解运动、静止、规律的概念。

2.准确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3.懂得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明确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增强在实践中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重点难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自主学习】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2)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的运动。

②运动是的、的和的;静止是
的、的和的。

(2)联系: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
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2)普遍性:自然界、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

3.方法论要求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规律,按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自主探究】
探究点一正确理解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课型:新授使用范围:生活与哲学编制日期:2015-11-10
探究点二全面把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以案说法:(仔细阅读教材,结合有关内容给下列案例做出合理解释)
1.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

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

请帮帮李四。

2.一天,一阵风刮过,寺庙的经幡跟着飘动,一和尚说是风动,一和尚说是幡动,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你如何看待慧能师傅的观点?
3.王麻子鞋子上很脏,然后遇到一口水井,就将自己鞋子在其中洗干净了,结果水井的主人要他赔偿,结果他却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我没踩进去。

请你帮帮井主人。

4.知道了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小明就每天期望着自己赶紧变化,变成他的偶像周杰伦。

小明的设想能实现吗?为什么?
探究点三正确认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013年入冬以来,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

有网友这样调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牵着你的手却看不清你的脸”。

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中国多地遭遇“十面霾伏”,京津冀地区尤重。

这次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含有PM2.5、剧毒汞元素、多种颗粒物的雾霾天气,危言耸听地告诉今天的中国人:“生命不能承受之痛”的时代已经来临。

思考:
1.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地球母亲遍体鳞伤?人类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的掠夺自然?
课型:新授使用范围:生活与哲学编制日期:2015-11-10
2.雾霾之忧给我们怎样的哲学启示?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3.面对雾霾,难道人们真的就无能为力了吗?你能举出实例加以论证吗?
材料提供——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
1. 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时主要因素。

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2. 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3. 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

4. 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5. 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思考:
4.请你为面对“十面‘霾’伏”如何“突围”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自构体系】
课型:新授使用范围:生活与哲学编制日期:2015-11-10
【预习自测】
1.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面对高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饲料专家认为,养殖业过度依靠生长素、激素,就像运动员依靠兴奋剂,但后者损害的仅仅是体育公平和个体健康,前者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

这告诉我们()
A.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制约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4.2013年12月2日起,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

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这次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
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④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

我国中东部地区厚重的雾霾久久挥之不去,空气污染防治面临巨大挑战。

各级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听从民意,科学决策,从源头上杜绝高污染产业的“上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才能扭转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建设天蓝、地绿、水静、风轻的美丽中国。

久久挥之不去的雾霾从一定意义上警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雾霾天气给我们的警示。

课型:新授使用范围:生活与哲学编制日期:2015-11-10
①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类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尊重自然,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分)
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没有遵循自然规律,污染环境,引发雾霾天气,收到了处罚。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