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饮食所伤而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合集下载

因饮食所伤而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因饮食所伤而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因饮食所伤而致病的因素有哪些饮食所伤的基本概念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但饮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伤性原因之一。

饮食物靠脾胃消化。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

故饮食所伤,主要受病之脏腑是脾胃,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或为宿食积滞,或能聚湿、生痰、化热,且亦可累及其他脏腑而变生它病。

另外,大病之后,余邪未尽,脾胃功能虚弱,则亦可因伤食而复发。

临床上,因为饮食所伤而致病,主要有三方面,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

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1.饮食不节:即饥饱失常和饮食规律失常。

饮食物是后天化生气血的源泉,应以适量、适时为宜。

若饮食过饥、过饱,失其常度,或进食失其规律,则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过饥,则营养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则必然虚亏而为病。

如婴幼儿因母乳不足,营养不良,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成人因进食过少,营养不足,可致气虚血亏,形体日渐消瘦,正气虚弱,卫外无力,而易感外邪或早衰。

故《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过饱,即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纳化能力,亦可导致脾胃损伤,致使饮食物不能及时腐熟和运化,以致阻滞于内,形成宿食积滞。

从而出现脘腹胀痛,恶闻食气,嗳腐泛酸,呕吐或泻下臭秽等食伤脾胃病证。

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此种病证,临床上又以小儿为多见,因小儿进食常缺乏规律性,而其脾胃的运化功能又较成人薄弱,故食滞日久,则可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聚湿、生痰。

若婴幼儿食积日久,脾胃功能极度虚弱,正虚邪实,则又常可酿成“疳积”,出现手足心热,脘腹胀满,面黄肌瘦,大便溏泄等症。

若成年人饮食过量,还常能阻滞肠胃经脉气血的运行,或郁久化热,伤及气血,形成下利、便血及痔疮等病证。

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中气不足,亦可导致营卫虚弱,抗病能力降低,易于招致外邪侵袭而发病。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A、内经B、难经C、陈无择D、张仲景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A、寒邪B、风邪C、火邪D、暑邪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4、“中寒”是指:()A、内寒B、感受外寒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A、暑邪B、湿邪C、寒邪D、燥邪6、火邪致病易:()A、伤肺耗津B、生风动血C、阻遏气机D、收引疼痛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A、湿邪B、火邪C、寒邪D、风邪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A、风邪B、火邪C、湿邪D、暑邪9、燥邪致病特点有:()A、生风动血B、病程缠绵C、伤肺耗津D、易致肿疡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A、风邪B、寒邪C、火邪D、燥邪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A、寒邪B、风邪C、火邪D、暑邪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A、火邪B、暑邪C、湿邪D、寒邪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A、风邪B、火邪C、暑邪D、燥邪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A、侵犯肌表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C、经络D、脏腑15、恐伤:()A、心B、肝C、脾D、肾16、思伤:()A、心B、肝C、脾D、肾17、忧伤:()A、心B、肝C、肺D、脾18、喜伤:()A、心B、肝C、肺D、脾19、怒伤:()A、心B、肝C、肺D、脾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A、喜B、怒C、惊D、恐21、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A、喜B、怒C、忧D、思22、劳则:()A、气结B、气耗C、气乱D、气消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A、心肺脾肾B、肺脾肾三焦C、心肝脾肾D、心肺肝脾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A、痰B、饮C、瘀血D、疫疠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A、正气不足B、邪气C、阴阳失调D、脏腑紊乱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A、正气不足B、邪气C、阴阳失调D、脏腑紊乱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A、饮B、痰C、瘀血D、饮食不节28、怒则:()A、气下B、气乱C、气结D、气上29、恐则:()A、气下B、气乱C、气结D、气上30、思虑过度,劳伤:()A、心肝B、肝脾C、心脾D、心肾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A、与居住环境有关B、直接影响脏腑所机C、从口鼻而入D、与季节有关E、多侵犯肌表2、属阴邪的病邪有:()A、风邪B、寒邪C、燥邪D、暑邪E、湿邪3、疫疠的致病特点有:()A、易于流行B、传染性强C、症状相似D、发病急骤E、易致肿疡4、“内生五邪”即:()A、内风B、内暑C、内寒D、内火E、内湿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A、环境因素B、饮食因素C、气候因素D、情志因素E、社会因素6、饮食致病的原因有:()A、过饥B、嗜异物C、过饱D、中毒E、偏嗜7、由痰引起的病证有:()A、癫狂B、瘰疠C、积聚D、阳疽流注E、症瘕8、瘀血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有:()A、脉滑弦B、出血紫暗C、刺痛不移D、青紫肿块E、苔腻9、瘀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A、气虚B、血寒C、血热D、血虚E、气滞10、发病后产生的不同病证与以下何因素有关:()A、感邪轻重B、季节气候C、感邪性质D、正气强弱E、邪中部位11、正气强弱与何有关:()A、气候B、体质C、季节性D、环境E、精神状态12、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有:()A、六淫B、七情C、瘀血D、劳倦E、痰饮13、属阳邪的病邪有:()A、火邪B、湿邪C、风邪D、暑邪E、寒邪14、七情的致病特点有:()A、影响脏腑气饥B、从皮毛口鼻而入C、直接伤及内脏D、与季节气候有关E、可使原有病情加重或恶化15、湿性粘滞是指:()A、妇女白带过多B、病变缠绵难愈C、分泌物滞涩不畅D、反复发作E、排泄物秽浊不清16、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哪脏为多见?()A、肝B、肾C、肺D、心E、脾17、哪些脏腑功能失常,可聚湿而生痰饮?()A、肝B、肾C、肺D、心E、脾18、饮留积的部位多为:()A、肠B、胸胁C、胃D、胸膈E、肌肤19、瘀血病证的脉象多见:()A、结B、滑C、沉弦D、细涩E、代20、以下哪些属瘀血的征象?()A、症积B、舌下经脉曲张C、肌肤甲错D、眼眶黑E、脱骨疽21、暑邪伤人,多出现哪些阳热症状?()A、潮热B、尿赤短少C、心烦D、面赤E、脉洪大22、“燥胜则干”症见:()A、口鼻干燥B、破裂C、毛发不荣D、小便短少E、大便干结23、经常饮食过量,可导致:()A、消化不良B、痢疾C、痛疽疮毒D、痔疮E、寄生虫24、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A、凝滞B、重着C、收引D、粘滞E、伤阳2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A、凝滞B、重着C、收引D、粘滞E、伤阳26、不属于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A、肿疡B、开泄C、动血D、升散E、伤肺27、风邪的特性有:()A、炎上B、升发C、向外D、趋下E、向上28、脾阳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病症有:()A、尿少B、腹泻C、尿频D、腹水E、水肿29、湿邪致病可出现的秽浊症状有:()A、湿痹关节重痛B、湿疹C、尿浊D、面垢E、眵多30、七情致病的病理改变有:()A、气上B、气下C、气结D、气陷E、气乱三、填空题:1、病因是指的原因。

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31
现代研究
1、有关痰饮、瘀血的研究 2、痰饮的研究 3、痰瘀相关的研究 4、瘀血的研究 5、血瘀病机的研究 6、有关六淫的研究 7、疠气与生物病原的研究 8、有关情志致病的研究
32
第七节 其它病因
一、概念:除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病理产物之外的致病因素, 统称为其他病因。 (一)外伤: 1、外力损伤 :有明显的外伤史,伴有瘀血。 轻则:皮肤肌肉肿痛、青紫,血脉破损而出血, 筋肉撕裂。 重则:关节脱臼、骨折、皮开肉绽,损伤内脏, 或出血过多,导致昏迷、抽搐、亡阳等 严重病变。
3、食类偏嗜:缺乏某些成分,导致疾病的发 生。
23
第五节 劳逸失度
过劳:即过度劳累,也称劳倦所伤。包括
(一)劳力过度,伤气伤形; (二)劳心过度,伤心脾;
(形劳) (心劳)
(三)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肾劳)
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一)安逸少动,气机不畅,脾胃呆滞——血 液运行和津液代谢失常,导致瘀血,水 湿痰饮等继发性病证。
(三)多发为情志病: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 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它包括: 1、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 2、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 3、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1、利于康复2、加重病情
21
第四节
一、饮食不节:
饮食失宜
(一)过饥——营养缺乏,气血生化减少引起: 1、脏腑组织失养,功能活动衰退,全身虚弱; 2、正气不足, 易招致外邪入侵, 继发其他疾病。
即所谓热盛伤阴;〔2〕可蒸迫津液外泄—汗。
12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耗劫津液, 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症;

中医本科中医基础理论第6章病因与发病

中医本科中医基础理论第6章病因与发病
湿邪的概念
· 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 邪,称为湿邪。
· 湿为长夏的主气。 ·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
但四季均可发生。
(4) 湿邪
湿邪的概念
· 湿邪侵入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
· 多在气候潮湿、涉水淋雨、
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
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生转化。
· 感受风寒之邪,可从表寒证转化为里热 证。
一、 外感性致病因素 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风邪
风邪的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 为风邪。风邪为病,四季皆有,以春季为多见。
(1)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 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 外的特性。 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 、面)、肌表和阳经。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火热邪易伤津耗气
最易消耗人体津液 ---- 口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小便短赤。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 经,耗劫津液,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 内动的病证。
风邪致病
性质
轻扬开泄 (浮越)
致病特点
病位在上 在表
病位游走 不定主要Fra bibliotek症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汗出。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善行数变
症状变化 多端 肢体异常 运动 多兼邪致病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破伤风之四肢抽搐、拘挛、 角弓反张。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 兼夹证。

6第四章病因

6第四章病因

第四章病因【病因的概念】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因。

【病因的分类】1.外感(六淫、疠气)。

2、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3、其他致病因素(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

4、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

【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方法】1、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如风、寒、暑、湿等。

2、辨证求因:即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六淫【概念】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六气。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1、外感性:六淫邪气多从肌表或口鼻、或同时从这两个途径侵犯人体而发病。

六淫所致疾病,又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病。

久居潮湿环境多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者又常因燥热或火邪致病等。

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兼挟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5、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六淫邪气可以相互转化。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邪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①风为阳邪,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风邪伤人,易侵犯人体上部及肌表。

②其性开泄,使皮毛腠理开泄,而出现发热恶寒。

(2)风为百病之长:(3)风善行而数变①风性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走不定的特点。

②数变,是指风邪致病起病急,变化快。

如风疹块起病急,传变快。

(4)风性主动2、寒邪寒为冬天的主气,寒邪为病,冬季多见。

寒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称为“中寒”。

寒邪的性质和特点如下:(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寒”,故寒为阴邪,易伤人阳气,而呈现寒象。

(2)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的意思。

2 食品安全导论-食源性疾病

2 食品安全导论-食源性疾病
(1)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食源性
疾病。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物食
物中毒、有毒植物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
中毒及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
10
(2)食源性疾病因摄入了被各种致病菌和 病毒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而引起的细菌性及病 毒性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细菌性痢疾、伤
寒、甲肝等)、由食物传播的人畜共患传染
活菌与毒素同时作用,既有感染性,又 有毒素型。
40
3.几种典型的致病菌 志贺氏菌属 空肠弯曲杆菌 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 产气荚膜梭菌 大肠埃希氏杆菌 耶尔森氏肠球菌 肉毒梭菌 蜡样芽胞杆菌 沙门氏菌属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低温菌)
41
4.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1、食物中毒的概念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系指摄入了 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 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 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28
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 疾病。 食物中毒既不包括暴饮暴食引起的 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 病,也不包括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 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 为主要特征(如三致作用)的疾病。
30
31
(1)细菌性食物中毒(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食物中毒中最多见的一类,发病率高,
病死率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沙门
菌食物中毒、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
弧菌食物中毒、酵米面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
毒及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等。
32
(2)真菌及其毒素中毒(mycotoxic fungi) 指食用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 引起的急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死亡率 也较高。如赤霉病麦、霉变甘蔗中毒等。

《传统医学与养生》的题库及答案

《传统医学与养生》的题库及答案

《传统医学与养生》期末考试卷一、名词解释(20%)整体观;\恒动观五行;五色;五味;五脏心主神志;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藏精经络六淫;七情;饮食不当四气;归经望诊;闻诊;切诊养生\;健康二、填空题(20%)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五行中,与木、火、土、金、水相对应的五色是(青赤黄白黑)心的生理功能是(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蛇),在液为(汗)。

肺的生理功能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啸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脾主运化)、(脾气主升)和(脾主统血)。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

其华在唇。

肝的生理功能有(肝主疏泄)、(肝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肾的生理功能有(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

气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卸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五个方面。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主要包括(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几个方面。

饮食所伤主要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八纲辩证中的八纲,指的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药的五味指(辛)、(甘)、(酸)、(苦)、(咸)。

传统医学的检诊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三、判断题(10%)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光明的、无形的皆属于阳。

(√)凡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皆属于阴。

中医学病因

中医学病因

发病急,变化快
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 痫、中风、惊风
动摇不定、风胜则动
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 抽搐等
易与他邪相合,为外邪致 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
病的先导
湿、风热、风燥等
【寒 邪】
气温骤降,保暖不当




汗出当风、淋雨冒雪



饿冻露宿,过饮寒凉
【寒 邪】
伤寒:寒邪外袭,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入脏腑,伤及阳气。
膀胱 尿
四、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脏腑失常

2.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湿邪


4.易于扰乱神明——蒙蔽清窍

5.多见滑腻舌苔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
肺—胸闷,咳喘,痰多
湿



感受雾露之气



涉水淋雨
【湿 邪】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湿为阴邪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体困重, 胸闷脘痞,泄泻等
损伤阳气 易伤人体阳气,尤以损伤脾阳为著
湿性重浊
沉重重着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四 肢沉重等
秽浊垢腻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粘 腻 性 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 等
停 滞 性 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 缠绵难愈
就 下 性 易于伤人下部,腰膝症状为多

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有哪些?
导语:引起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有很多人因这个问题而伤过脑筋吧,引起肾衰竭的原因可以是外在的饮食,也可能是自身的疾病,下面跟大家介
引起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有很多人因这个问题而伤过脑筋吧,引起肾衰竭的原因可以是外在的饮食,也可能是自身的疾病,下面跟大家介绍几个导致肾衰竭的主要原因。

一、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包括暴饮暴食、长期饥饿、偏食、饮酒过度等,都会损伤脾胃,使其消磨水谷、化生精微、生养气血功能受到影响。

二、情志所伤
长期情志不舒,忧思恚怒,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三焦气机不畅,一则横逆而克脾土,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水湿泛滥;一则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利,可发生气滞血瘀,或肝郁日久,郁而化火,肝火灼伤肾阴,导致肝肾阴虚。

三、外邪侵袭
肾病久治不愈,脏腑功能下降,气血阴阳虚衰,卫外无力,易遭外邪侵袭。

或为风邪所伤,或因素体中阳不足,风寒冷气乘虚侵入胃肠,寒实搏结中焦,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或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水湿内侵,阻滞中焦,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

四、烦劳过度
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疲劳过度则损伤脾肾;酒色过度,早婚多育,损伤肾气,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肾两虚。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学基础》第三篇第11章病因

中医学基础》第三篇第11章病因

七情对气的影响: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
01
七情对脏腑的影响:怒伤肝、惊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TEP 02
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风性善行、数变(多变)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善行——风性善动不居,行无定处 数变——风性来去迅速,变幻无常
性质: (多变)
病位游移不定——— 行痹 发病快,传变快—— 风疹瘙痒
致病特点:



1、风
01
风性善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多兼其他邪)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收引,收缩牵引。 性质:收引,寒性有收缩牵引之性。 致病特点: 气机收敛,腠理闭塞---恶寒发热、无汗 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头身疼痛、脉紧、关节曲伸不利等。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所化。
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纯属外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炎热)
性质:
(二)病因学说的概念
02
病因,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亦称致病因素。
(一)病因的概念
01
一、概念
01
02
03
04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P116
《金匮要略》将病因入侵概括为三个途径P116
宋·陈无择提出了“三因学说” ---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P116
现今教材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性病因、其他病因四类。

食物与过敏

食物与过敏

34食物与过敏34.1 前言食物是人类营养的源,人类从千百年的经验中,虽寻找出与选择到适合于自己的食物。

但是某些已被普遍接受的食物却能在少数人身上引起特殊的不良反应。

我国古籍《淮南子》中有“祉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虽有其夸大之处,但我们相信,古代人类在找寻食物与药物的过程中,遇到许多不良反应,除中毒反应外,必然也包括食物过敏在内。

我国传统医学中,很早就提出“忌口”以治疗疾病。

例如,哮喘应忌海味,皮肤病应忌酒,“发物”可引起某些疾病,这可说是我国人民从长期生活实践中观察到一些食物过敏现象后形成的经验总结。

根据近代科学的观察研究,这些“发物”中,引起食物过敏的机会确实比较大。

公元前460年,希波格拉底发现头前病人应禁用牛奶,否则头痛加重,这可能是西方有关食物过敏的最早记录。

对过敏性疾病的科学研究,历史并不久,1906年Von Pirquet发现过敏现象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而提出“Allergy”一词,意为“变化了的反应”,从而引起医学界的兴趣。

其后,计多人从临床及发病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般说来,机体对抗原的反应统称免疫反应,但有时反应过强,导致抗体生理功能混乱,甚而组织遭受损伤,这类对机体不利的反应称为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超敏反应)。

现在已知外界环境许多物质都可引起过敏,食物只是其中的一类。

引起过敏的食物种类很多,临床症状也很复杂,或轻或重,因人而异。

食物过敏的发生率,各家报告差异很大,西方有的报告认为60%的人口有某种食物过敏,北京1959年报告各种变态反应总发病率为48.09%。

全部过敏病人中能提供食物过敏史者有20~30%。

一般统计正常人群对食物过敏的发生率在0.3%到3.7%之间。

婴儿与儿童的发生率比成人为高,多数儿童2~5岁后过敏症状自然消失。

食物过敏的处理主要是找出过敏原并从饮食中免去。

如果致敏的食物是病人营养的主要来源,如牛奶之对婴儿,则在除去该食物的同时必须注意改用其他食物以保证其营养需要。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从人体的完整统一性出发,认识疾病必须先审证求因。

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病因绝大多数是由于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与偏衰和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

所以在中医经典著作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记载。

又如《诸病源候论》载:“头面生疮系内热外虚,风湿所乘”。

“肺主气,候于皮毛,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身体告生疮”。

这些都充分说明皮肤病与内脏的关系,也说明了古人早已开始认识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是发病的条件。

此外古人对一些细菌性、真菌性和皮肤寄生虫所引起的皮肤病亦早有认识,如《诸病源候论》记载:“癣之症状,皮肉隐疹如钱文,渐渐增长,或圆或斜,痒疼有匡廓,里生虫··一而癣内实有虫也”,等记载,这说明在公元七百多年时的隋朝我国医学虽然受科学总的来讲祖国医学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过去一般书籍记载均称三因学说,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我们认为不内外因可分别归入内、外二因之中故提倡内外二因。

一、七情:喜,怒、优、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映,正常情况下一般说来是不会致病的,但如果情感过度兴奋或抑制,就会伤及五脏,造成五脏的病证,使五脏失调,而反映到皮肤表面发生皮肤病。

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粟疮作痒属心火内郁,外感风邪”,这个病和现代医学所述之“.丘疹性湿疹”、“急性皮炎”相类似。

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古人所讲之“心”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心”不是一回事,不但包括现在的心,而且还包括大脑皮质在内,如心主神明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心火内郁,实质上是与精神情绪变化有关。

所以说七情变化,主要是思想倩绪的过激或过度抑郁而引起的,这个因素在皮肤病的病因学上也确实占一定的位置,应当给以重视。

二、饮食不节:饮食是营养的源泉,但如果没有节制,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或过于偏食,都会造成疾病,如《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说:“多食苦则皮搞毛拔,多食辛则筋急爪枯,多食甘则骨疼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营养师考试之食源性疾病及预防

营养师考试之食源性疾病及预防

(一)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机理 (pathogenesis)
感染型 毒素型 混合型
(一)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机理 (pathogenesis)
1 感染型 (infection type)
1)病原菌 胃肠道 繁殖 胃 肠 道 黏 膜充血、白细胞浸润、水肿、渗出等炎性 病理变化
2)死亡的病原菌 内毒素 刺激体温 调节中枢—体温升高
(二)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流行病学 特点
3) 沙门氏菌病奶牛的牛奶
4) 蛋类污染 水禽及其蛋类带菌率 30%
-40%。
5) 烹调后的熟制品的再次污染
3 季节性特点 夏、秋两季
(三)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中毒机理 (pathogenesis)
感染型
(四)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临床特征
潜伏期(the incubation period): 12 – 36 h, 一般 12 – 14 h,短 6-8 h, 长 48-72h 特征:发热 腹痛 呕吐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一)病原学特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
病原菌:G(+),耐干燥,耐热 (80°C需30min灭活)
毒素:不受胰蛋白酶影响
218-248℃ 30min破坏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
1 、剩饭
3.食品被污染原因:人和动物污染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治原则
预防原则
– 防止污染 – 控制繁殖 – 杀灭病原菌
治疗原则
– 迅速排除毒物 – 对症治疗 – 特殊治疗
二、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一)病原菌 (disease-causing bacteria) G(一)杆菌,有鞭毛,能运动,兼性厌氧 常见的菌为 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 致病性最强 鼠伤寒沙门氏菌 (Salmonella typeimurum) 食品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③暑多挟湿:
暑季除气候炎热外,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暑 热湿气弥漫空间,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 人体。
(3)湿邪
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而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犯人体,留滞 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由 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入侵,亦容易损 伤人体的阳气。
2.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由于五脏与情志活动有相对应的密切关系,故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损伤相应的脏腑,如《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 “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对内脏的直接损伤,主要是通过影响脏 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致。《素问·举痛论) 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 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4.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属于 阳邪。所以常易侵袭头面、肌表、肩背等属于阳 的部位。临床常见头痛、身背项疼、鼻塞咽痒、 汗出恶风等症状。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 特性。
③风为百病之长:
3.饮食偏嗜
(1)饮食五味偏嗜: 人体的精神气血都由饮食五味所资生,
且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 嗜好某种食物,就会造成与之相应的内脏 机能偏盛,久之则可损伤其他脏腑,破坏 五脏的平衡协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2)饮食的寒热偏嗜:
饮食寒热偏嗜,可引起脏腑阴阳盛衰变 化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过食生冷寒凉之 品,可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而 见脘腹冷痛喜按,泄泻清稀等症状;若偏 嗜辛温燥热之品,则可导致胃肠积热,而 见口渴、口臭、腹满胀痛、便秘等症状, 或酿成痔疮。

中医护理学第六章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学第六章病因病机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病机【重点难点】一、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切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是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它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一)外感致病因素1.六淫:——六淫概念: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独立性与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粘滞;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2.疠气:又称疫疠、温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

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

(二)内伤致病因素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内伤七情是指突然、剧烈或持久的七情刺激,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主要表现为①怒则气上;②喜则气缓;③悲则气消;④恐则气下;⑤惊则气乱;⑥思则气结。

(3)情志变化与病势密切相关。

2.饮食:饮食失宜包括三方面:①饥饱失常;②饮食不洁;③饮食偏嗜。

3.劳逸:(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2018中医执业医师备考:《基础理论》考点精析7

2018中医执业医师备考:《基础理论》考点精析7

第七章病因概说一、病因的概念病因(亦称为“致病因素”、“病原”、“病邪”、“邪气”等),即指破坏人体阴阳正常水平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学所说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外伤、诸虫(即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

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医对病因的分类沿革(一)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的“六气病源”说(即疾病由“阴、阳、风、雨、晦、明”六种因素导致)(二)《内经》的病因阴阳及“三部”分类法(三)张仲景的“三分病因”法(也称作“三途径病因”说)(四)晋代葛洪的“三因论”(五)隋代·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了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六)宋代·陈无择的“三因学说”(七)现代的病因“四分法”四、中医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辨症求因辨症求因,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即临床表现)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的方法。

它既是中医学特有的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又是中医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

从思维方法的角度而言,辨症求因是一种从结果来推求原因的反证法。

第一节六淫一、六气和六淫各自的基本概念及两者的区别(一)六气的基本概念六气(又称为“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季节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于健康的人体来说,不是致病因素)。

(二)六淫的概念及其形成六淫(又称为“六邪”),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六淫的形成,包括两种情况:1.六气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即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当令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急骤),超过个体的适应能力,成为外感致病因素,就称为六淫。

2.个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正常气候变化,六气也能成为致病因素,变成六淫。

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

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

忧思→脾、心、肺—脾失健运
两胁胀痛 胸闷太息 咽中如有
物梗阻 月经延后 痛经闭经
食欲不振 脘腹胀满 大便溏泄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潜病,是指病证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 床表现的病证。如大喜大怒易致心脑病发作。
怒则气上:
大怒、暴怒→肝→肝气上逆,血随气逆 肝气郁结
喜则气缓
暴喜→伤心→气机迟缓,心气涣散不收→神气失守
心神
五脏精气充盛 正常情志活动 气血运行畅达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4.五脏与不同的情志活动之间有相对应的特 异性联系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情志 怒 喜 思 悲 恐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惊喜→心、肾---心神不宁
心悸 失眠 健忘 精神失

郁怒→肝、心、脾---肝气郁结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脏腑精气血津液功 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形 成之后,又能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 机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 生。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有形之痰饮:P232
痰饮
无形之痰饮:P232 只见其症,不见
形质,通过辨证求因来确定
有形之邪
如眩晕、癫、狂
饮: 痰饮(狭义)——胃肠 悬饮——胸胁 溢饮——四肢 支饮——胸膈

影响水液代谢



易于蒙蔽神明
怪病多痰: 咳、喘、悸、眩、呕、满、肿、痛
瘀血 是指丧失了正常功能的、不为生理上所需
要的瘀积之血。 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 血行不畅而停滞于脉内之血。
脏腑功能
脉道通利 寒热
气的推动与固摄
血液运行不畅 血离经脉而瘀积

中医病因学说

中医病因学说

中医认为,临床上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任何证候者是在某种原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映,中医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病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为“辩证求因”。所以,中医学的病因学,不但研究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同时也探讨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病的临床表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中医的病因
中医理论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倦,以及外伤和虫兽伤等,这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使人发生疾病。为了说明致病因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古代医家曾对病因进行过一定的归类。如《内经》首次将其分为阴阳两类,《素问·经论》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疾病发生有三个途径,他说:“千般疢(音:chen,4声,灾病之意)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晋代陶弘景《肘后百一方·三因论》则分为“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宋代陈无择又引伸《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之意,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踒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即六淫邪气侵袭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信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可经看出,古人这种把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的分类方法,对临床辨别病证,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饮食所伤而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饮食所伤的基本概念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但饮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伤性原因之一。

饮食物靠脾胃消化。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

故饮食所伤,主要受病之脏腑是脾胃,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或为宿食积滞,或能聚湿、生痰、化热,且亦可累及其他脏腑而变生它病。

另外,大病之后,余邪未尽,脾胃功能虚弱,则亦可因伤食而复发。

临床上,因为饮食所伤而致病,主要有三方面,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

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
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
1.饮食不节:即饥饱失常和饮食规律失常。

饮食物是后天化生气血的源泉,应以适量、适时为宜。

若饮食过饥、过饱,失其常度,或进食失其规律,则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过饥,则营养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则必然虚亏而为病。

如婴幼儿因母乳不足,营养不良,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成人因进食过少,营养不足,可致气虚血亏,形体日渐消瘦,正气虚弱,卫外无力,而易感外邪或早衰。

故《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过饱,即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纳化能力,亦可导致脾胃损伤,致使饮食物不能及时腐熟和运化,以致阻滞于内,形成宿食积滞。

从而出现脘腹胀痛,恶闻食气,嗳腐泛酸,呕吐或泻下臭秽等食伤脾胃病证。

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此种病证,临床上又以小儿为多见,因小儿进食常缺乏规律性,而其脾胃的运化功能又较成人薄弱,故食滞日久,则可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聚湿、生痰。

若婴幼儿食积日久,脾胃功能极度虚弱,正虚邪实,则又常可酿成“疳积”,出现手足心热,脘腹胀满,面黄肌瘦,大便溏泄等症。

若成年人饮食过量,还常能阻滞肠胃经脉气血的运行,或郁久化热,伤及气血,形成下利、便血及痔疮等病证。

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中气不足,亦可导致营卫虚弱,抗病能力降低,易于招致外邪侵袭而发病。

此外,饥饱失时,饮食规律紊乱,失其节制,也同样能使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功能减退而发病。

2. 饮食偏嗜:是指饮食内容有所偏颇,或惯食过冷过热饮食物而言。

饮食种类应适当调节,其冷热程度更要适宜,方能起到全面的营养互补作用,而不致损伤脾胃。

若饮食偏嗜,寒热失常,则易于引起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或导致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以及脾胃功能的损伤而发病。

饮食偏嗜,主要表现有如下几
方面:
①饮食有偏,营养成分缺乏:指饮食偏颇,某种营养成分减少,久则可形成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病症。

②饮食寒热失宜:如过食生冷,则易损伤脾阳,导致脾胃虚寒,运化功能紊乱,从而寒湿内生。

可发生腹痛、泄泻等症。

若过食辛辣,或进食烫热食品,则易伤胃阴,引发胃热。

胃热上熏,津液被灼,无以上承,故可出现口干、口臭、消谷善饥等症。

因此《灵枢·师传》告诫人们:“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即是说饮食过冷过热皆不相宜。

③过食肥甘:中医学认为,过食油腻肥甘厚味,则可损伤脾胃,易于积湿生痰、化热化火,易发消化不良,易患痈疽疔疮,甚则动风,发为半身偏枯等病症。

④饮食五味偏嗜:中医学认为饮食五味(酸苦甘辛咸),对于人体的五脏及其功能都有不同的营养作用。

而五味之偏嗜,则可影响脏腑正常功能,导致脏气偏胜,诸病丛生。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素问·五脏生成篇》亦说:“多食咸,则脉凝血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此五味之伤也。


同时《素问·生气通天论》亦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木乘土);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水乘火);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土乘水);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火不生土);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金乘木)。

”由此可见,五味偏嗜,不仅可直接引起本脏的病变,而且可以影响脏腑之间的关系,引发多种病证。

⑤嗜酒无度:中医学认为嗜酒无度可酿生湿热痰浊,从而引发多种疾患。

古代医家对于饮酒之弊病,多有论述
3.饮食不洁:饮食不洁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可引起多种肠胃疾病、食物中毒及消化道传染病之发生。

如进食腐败变质食物,每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出现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或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脓血等症;若进食被毒物污染之食物,则可引发食物中毒;若进食被虫卵污染之饮食物,则发作寄生虫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