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饮食所伤而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饮食所伤而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饮食所伤的基本概念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但饮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伤性原因之一。饮食物靠脾胃消化。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故饮食所伤,主要受病之脏腑是脾胃,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或为宿食积滞,或能聚湿、生痰、化热,且亦可累及其他脏腑而变生它病。另外,大病之后,余邪未尽,脾胃功能虚弱,则亦可因伤食而复发。
临床上,因为饮食所伤而致病,主要有三方面,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
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
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
1.饮食不节:即饥饱失常和饮食规律失常。饮食物是后天化生气血的源泉,应以适量、适时为宜。若饮食过饥、过饱,失其常度,或进食失其规律,则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过饥,则营养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则必然虚亏而为病。如婴幼儿因母乳不足,营养不良,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成人因进食过少,营养不足,可致气虚血亏,形体日渐消瘦,正气虚弱,卫外无力,而易感外邪或早衰。故《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过饱,即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纳化能力,亦可导致脾胃损伤,致使饮食物不能及时腐熟和运化,以致阻滞于内,形成宿食积滞。从而出现脘腹胀痛,恶闻食气,嗳腐泛酸,呕吐或泻下臭秽等食伤脾胃病证。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种病证,临床上又以小儿为多见,因小儿进食常缺乏规律性,而其脾胃的运化功能又较成人薄弱,故食滞日久,则可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聚湿、生痰。若婴幼儿食积日久,脾胃功能极度虚弱,正虚邪实,则又常可酿成“疳积”,出现手足心热,脘腹胀满,面黄肌瘦,大便溏泄等症。若成年人饮食过量,还常能阻滞肠胃经脉气血的运行,或郁久化热,伤及气血,形成下利、便血及痔疮等病证。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中气不足,亦可导致营卫虚弱,抗病能力降低,易于招致外邪侵袭而发病。此外,饥饱失时,饮食规律紊乱,失其节制,也同样能使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功能减退而发病。
2. 饮食偏嗜:是指饮食内容有所偏颇,或惯食过冷过热饮食物而言。饮食种类应适当调节,其冷热程度更要适宜,方能起到全面的营养互补作用,而不致损伤脾胃。若饮食偏嗜,寒热失常,则易于引起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或导致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以及脾胃功能的损伤而发病。饮食偏嗜,主要表现有如下几
方面:
①饮食有偏,营养成分缺乏:指饮食偏颇,某种营养成分减少,久则可形成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病症。
②饮食寒热失宜:如过食生冷,则易损伤脾阳,导致脾胃虚寒,运化功能紊乱,从而寒湿内生。可发生腹痛、泄泻等症。若过食辛辣,或进食烫热食品,则易伤胃阴,引发胃热。胃热上熏,津液被灼,无以上承,故可出现口干、口臭、消谷善饥等症。因此《灵枢·师传》告诫人们:“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即是说饮食过冷过热皆不相宜。
③过食肥甘:中医学认为,过食油腻肥甘厚味,则可损伤脾胃,易于积湿生痰、化热化火,易发消化不良,易患痈疽疔疮,甚则动风,发为半身偏枯等病症。
④饮食五味偏嗜:中医学认为饮食五味(酸苦甘辛咸),对于人体的五脏及其功能都有不同的营养作用。而五味之偏嗜,则可影响脏腑正常功能,导致脏气偏胜,诸病丛生。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素问·五脏生成篇》亦说:“多食咸,则脉凝血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伤也。”
同时《素问·生气通天论》亦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木乘土);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水乘火);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土乘水);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火不生土);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金乘木)。”由此可见,五味偏嗜,不仅可直接引起本脏的病变,而且可以影响脏腑之间的关系,引发多种病证。
⑤嗜酒无度:中医学认为嗜酒无度可酿生湿热痰浊,从而引发多种疾患。古代医家对于饮酒之弊病,多有论述
3.饮食不洁:饮食不洁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可引起多种肠胃疾病、食物中毒及消化道传染病之发生。如进食腐败变质食物,每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出现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或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脓血等症;若进食被毒物污染之食物,则可引发食物中毒;若进食被虫卵污染之饮食物,则发作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