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中的本真性哲学

合集下载

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存在与时间》的哲学思考

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存在与时间》的哲学思考

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存在与时间》的哲学思考引言《存在与时间》是一本由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撰写的哲学著作,该书围绕着人类存在的本质、自由意志以及存在主义思想展开。

在这部作品中,萨特通过对人类自身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深入探讨《存在与时间》中所揭示的哲学思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

1. 存在主义基础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存在主义这一理论框架。

存在主义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由而独立的个体,在选择和行动中承担责任,并需要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无意义感。

这个理论框架给予了每个个体追寻和创造自己的意义的能力。

2. 自由意志与责任在《存在与时间》中,萨特强调了自由意志和责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和决定行动的能力,并应该承担起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这种自由使得人类能够塑造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3. 真实性与虚无感萨特还探讨了人类在面对真实性和虚无感时的反应。

他认为,通过正视虚无感并接受生命中的不可避免的苦难,个体可以找到真正的存在意义。

在面临选择和行动时,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困境,并通过与他人共同创造意义来克服虚无感。

4. 社会关系与他者在书中,作者还探讨了社会关系对于个体意义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与他人共同生活和相互联系所带来的潜力和影响。

通过与他者建立联系、尊重彼此并共同创造意义,我们能够超越个体独立存在而找到更大的社会存在之意义。

结论综上所述,《存在与时间》引发了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

它提醒我们拥有自由去选择、承担责任及面对无意义感,并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来寻找真实性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存在意义。

这本著作对于解答“为什么我们存在”这个永恒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富有启示性的观点,鼓励人们积极探索和塑造自己的生活意义。

从而使我们对于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字数:309)。

《存在与时间》的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的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的读后感《时间与存在》作者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学派大师级的人物,师从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同样属于德国影响很大的哲学家。

我在以前流逝的日子里,不懂珍惜,只知学习,只专注与目标……但是在这些依稀记得又不断忘却的时光中,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或许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人为什么活着,从来没有思考过,或许默认了命运中注定自己会这样,没想过为什么自己就以现在的存在方式存在了。

以前对于生活中的困惑自己思考过,但是经常被规律性的上课,偶然老师交代的任务所打断,于是每次都不得而终。

在看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之后。

我对于这方面的思考和认识有了新的加深,对于许多时候不断地试图超越现在,达到力所不能及的追求,解释的也趋向于合理。

生命是自然界最值得尊敬的存在,是最富生机也最难以琢磨的透的东西。

在读海德格尔的《时间与存在》之前自己知道‘存在’,就是单纯的存在,例如:“存在即合理”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存在’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

而所谓“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绝对精神。

这种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所接纳的东西;当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的时候,一切现实的存在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合乎理性成为现实的条件。

而现实中存在的现在,因为已经存在,自然而然的获得了理性的支撑,它是合理的。

跳出自己的思维,不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由于存在而存在,这让我想起了唯心主义最核心的命题‘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

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从这个角度出发,存在的前提是思考,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所以世界因为认识而存在,缺乏了认识那么就构不成构成世界的要素,因为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存在,意即思考才是世界的本源,这样的思考和海德格尔的命题有很大的相似处。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常人的平均状态

常人的平均状态使他们消极无为、平庸、 刻板。使他们失去了自由和独立性,取消 了所应承当的责任,因为一切信念和行动 将以这种平均化的倾向所造成的公共意见 和公共舆论为依据。不可能对对任何事态 做出任何自己的判断。这样的个人不可能 为自己的行动做出选择。这样的个人自然 失去了其本真的状态。海德格尔称这种为 才状态沉沦。

死中求生

一旦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死亡,此在就不能 不把原来为之而烦恼的一切当作过眼烟云 或一片虚无。只是他自己具有独特的个性 的生命即本真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此在存在状态有非本真的存在和本真的存 在,非本真的存在是指此在失去了自己的 个性,不在独立的存在,而受到其他存在 者和他人的约束,甚至被他人(社会)和 其他存在者(社会环境)所吞没;本真的 存在是指此在对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可以自 由的选择
异化


异化状态就是此在离开了自己的本真的存 在。
本真状态

本真状态就是指人处于沉沦和异化中。

对死的畏可以使人领会本真的存在 死是此在的终结。死不是现成的已经实现 了的东西,而是行将到来,一种可能。思 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任何人的死都是自 己的死,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死。死是一种 不确定的可能性,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虽然他提倡超越,对人生有指导意义。但 其代价是以不考虑社会和他人的哲学。个 人的追求和实现置于他人和社会之上。缺 乏大我的气概。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对死的的必然性的领会使此在从非本真的 状态醒悟过来,既不执迷于过去已经实现 了的可能性,又不儒弱的逃避现实,而是 在有生之年毫无牵挂的、自由的去展开自 己最本己的能在,积极的自我谋划、自我 设计以便实现体现自己的独特的存在的各 种可能性。

谈对《存在与时间》中几对哲学范畴的认识

谈对《存在与时间》中几对哲学范畴的认识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6,2012General.No.1302012年第6期(总第130期)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我喜欢海德格尔,更准确地说是喜欢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书中提及的海氏哲学范畴总是让人思考不断。

换句话说,读海德格尔,很容易被他的哲学所吸引,原因很简单,海氏哲学蕴意独特。

下面谈谈我对书中几对哲学范畴的粗浅理解。

1终结与死亡我们首先从终结与死亡这两个在《存在与时间》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哲学范畴开始说起,终结与死亡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光从字面上来看,“Ende”(终结)与“Fod”(死亡)就有很大的不同。

在德语中,Ende原意是“结束、终点、末尾”。

这个词虽然也包含死亡的意思,但它多在生命结束这个意义上来使用,而Fod这个词一般是指人的自然死亡。

这时我们就可以把Ende说成是一个点,那么Fod就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过程。

在俄文版的《存在与时间》(《Бытиеивремя》)中,译者将Ende译为“Конец”,“Конец”在俄语中是指未端、尽头、终点,同时这个词也有死亡之意,也通常是在“доконца”(直到死的那天)意义上来使用,它也表明了生命结束的那样一个点。

用“смерть”来译“Fod ”,“смерть”是俄文中最普遍意义上的死亡,它说的是与生存同在的一个过程而绝不是指生命结束的那个时刻,这就与海德格尔的另一个说法,“向终结存在”和“向死存在”不谋而合。

用余平先生的话说:“死亡不是在终极点上的存在,故向死存在也不是向一个等待在生之彼岸现存地摆在那里的东西的存在。

”在此在中,我们总是看到它缺少了什么东西,准确地说,是它可能是或成为的东西。

终结本身便是这一缺少,但是,存在于世的终结,就是死亡。

是不是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与死亡的某种关系,此在将是一个整体。

在《存在与时间》四十八节,海德格尔用“亏欠、终结与整体性”作标题,他首先看到了在这种研究框架内,从存在论上来标示终结与整体性只能是暂时的;要完成这项工作,仅仅提供一般终结与一般整体性的形式结构是远远不够的。

海德格尔“此在”的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的关系

海德格尔“此在”的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的关系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哲学·文化】海德格尔“此在”的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的关系黎燕摘要:“此在”是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存在论分析的支点。

在对“此在”的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定义的理解上,需要与海德格尔的本意一致,这是正确区分“此在”这两种状态内涵的重要前提。

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海德格尔理解和把握存在论的重要理路,它们的关系立足于具有内在张力的“此在”本质性之上,两者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赖。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本真存在;非本真存在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637(2020)03-0081-04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核心是“此在”,存在的本质是“去存在”,且任何一个存在都要在其特定的意蕴中存在,即存在与其意蕴是共在的关系。

共在决定了“此在”不作为存在者的主体,存在者也不是“此在”的客体,而是两者在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烦”,这种“打交道”存在着两种状态———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

这两种状态在《存在与时间》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组概念,但海德格尔对这两者的概念表述不够清晰。

为此,“此在”本真与否的标准以及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之间的联系,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的内涵一些学者对本真的“此在”领会为“向死而在”,这种领会把“向死而在”推向了本真的“向死而在”;紧接其后又提出“向死而在”具有非本真性,但不是真的“向死而在”,这种领会是把“非本真的向死而在”理解为“假的向死而在”,那么这样理解的非本真存在就不属于“此在”在世存在的一种存在方式。

然而,海德格尔的本意并非如此,而是将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都作为“此在”在世存在的方式,并且“此在”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着,它一直都是“向死而在”的。

(一)本真存在“本真”可作修饰词,亦可作限定词。

本真存在的“本真”是对“存在”的一种修饰,当其与“非本真存在”作对比时,则是对“存在”起到限定的作用。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读后感有人说:“时间是一条金河,莫名地溜走;而我们,却在追赶它。

”不错的!正因为时间匆匆地溜过,才使得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当我第一次读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感悟。

虽然说,海德格尔所生活的年代距离现在已经有100多年了,但他的思想依旧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值得每个中国人去细细品味。

人类存在的三大基本特征便是生命、记忆和存在(此处指物质存在),海德格尔将这些概念视作同义词,认为人只能通过意识才能达到自身的本真状态。

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文明也飞速前进。

在许多人眼里,古老而传统的东方式生活早已被高效率的现代化工业和信息网络冲击得体无完肤。

然而,海德格尔坚定地相信着“存在者之思”,因为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逃脱他所谓的“意向性”,即人的行动或选择的结果总是先于其思维过程,即使在某种极端情况下人可以忽略他们的存在。

换句话说,就算未来有机器能模仿人脑的功能,甚至制造出人脑这样复杂的电子设备,最终能够执掌大权、拥有巨额财产的人仍然只能是具有超凡智慧、洞悉宇宙奥秘并做出理性抉择的个体。

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那些能够表现一切美好事物的人恰恰又不是最快乐的人。

”也许,就像马克斯·韦伯对资本主义世界中精神疾病盛行的描述——孤独、疏离、迷惘乃至虚无将成为21世纪生活的常态,心灵深处平静安详的“永恒沉默”才应该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吧?那么,什么又是时间呢?时间,或许不仅是单纯的分钟和秒,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包含着整个宇宙演化史,贯穿着上帝与人类思想的形成及各个历史阶段,由此推论出,时间的本质绝非静止,而是运动,既是持续不断的流逝过程。

而所谓的存在者之思就必须建立在流动的时间之上,唯有把握住时间的脉搏,人类才能找寻到从时空交织的幻象到返回原初、直面生死的真实之路。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扛鼎之作,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深感其对传统哲学范式和人类存在理解的独特颠覆与革新。

首先,《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是对“存在”问题的根本性追问。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论差异”,即存在本身先于一切实体或对象的存在,他试图揭示的是人作为在世界上的基本存在状态及其本质特征。

此在并非简单的生物个体,而是在世界中、在时间中展开自我理解与自我实现的过程。

其次,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理解具有革命性意义。

他认为时间不是客观外在于人的物理现象,而是构成人的存在结构的基本维度。

此在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续体中,通过“先行到死”的意识来领悟生命有限性,从而激发向本真存在的追求。

再者,海德格尔对日常生活的分析也十分深刻。

他指出人们往往沉溺于“常人”状态,即在公共意见和社会角色中丧失了对自己独特存在的觉察,只有通过“决断”和“良知”的呼唤,才能摆脱非本真的生存模式,回归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

总的来说,《存在与时间》是一部挑战既定思维框架、引领我们深入反思自身存在根基的伟大哲学著作。

它不仅拓展了哲学研究的领域,也为理解人性、人生价值以及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自身的存在有了更为立体和动态的认识,更加珍视并探寻个人生命的深度和广度。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主要内容:本书旨在探讨存在的意义这一根本哲学问题,通过对时间性的分析来理解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遗忘了存在的意义问题,他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二、核心概念理解(一)存在(Sein)-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存在”并非是一个抽象的、普遍性的概念。

传统哲学往往将存在理解为某种实体或者本质的属性,但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理解是对存在的遗忘。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先于任何概念和定义的、最为原初的现象。

例如,当我们说“人存在”,这里的“存在”不是指人的某种属性,而是人如何在世界之中展开自身的一种状态。

- 存在与存在者(Seiende)相区别。

存在者是具体的事物,如桌子、椅子、人等,而存在则是这些存在者得以存在的根据和方式。

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关注的是存在者,而忽略了存在本身。

(二)时间性(Zeitlichkeit)- 时间性是理解存在的关键维度。

海德格尔认为时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时间(如时钟所度量的时间),而是一种更为源始的、与人类存在密切相关的时间性。

- 他提出了“此在”(Dasein)的概念,此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即人这种存在者。

此在的存在是通过时间性来构建的。

此在的存在有三种时间性的绽出(Ekstase):过去、现在和将来。

- 过去:不是简单的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是此在的一种“曾在”(Gewesenheit)。

它是此在对自身的历史性的一种承继,过去的经历和传统塑造了此在的当下存在。

例如,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作为过去的存在,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民族中的个人在当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 现在:不是孤立的当下时刻,而是在与过去和将来的关联中呈现的。

此在在当下的存在总是带有对过去的理解和对将来的筹划。

例如,当我们在做一个决策时,我们当下的选择既基于过去的经验,也包含着对未来结果的预期。

- 将来:是此在存在的一种趋向性。

《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

《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

一、评析《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海德格尔时间观的独具匠心之处就在于,第一,明确区分了时间与时间性,时间性是本真时间的到时样式,这一区分的理论基础就是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论差异,追问存在者的存在与澄清本真时间的时间性是其开展工作的旨归;实际上,他将时间性揭示为与Dasein内在关联的结构,作为Dasein之存在领会的可能性源泉,而在他的设想中,本真时间与存在的意义相关联。

第二,基于这种区分,他建立了与传统线性时间观迥异的生存论时间观,其特征包括I,传统时间观或者否认研究时间-流变的必要性,或者将时间空间化-现成化为物理、心理现象发生于其中的框架和形式结构;海德格尔则重新赋予时间研究以实际内容,他受到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方法的启示,悬置了将时间与运动和计量活动联系起来的成见,回到时间本身,从时间的现象和自身显现方面进行追问。

而这就意味着,II,将时间把握为经验着世界的自我生活的统一形式,即在世界之中存在的Dasein之生存论整体结构。

现象学地形式化了的时间就是die Zeitigung der Zeitlichkeit ,也就是时间性自身现象以及成就自身为经验世界中的时间之方式。

对于海德格尔,这首先指示出时间的统一性,进而指示出基于时间现象的Dasein生存现象的整体性,即获得了Dasein的存在论意义,并为一般存在论赢得了基础。

由此可见,III,作为Dasein这一存在者的存在之意义——作为领会着存在的Dasein的存在——的时间性与作为存在之领会的源始、超越视野的时间始终是境域式的现象学构成(Konstitution)。

因而,具有构成性的“时间”和“时间性”与一维的、均质的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完全不同,前者是后者在存在论上的根据,后者在知性领域中遮蔽了前者。

两者的具体差异就表现在,IV,本真时间是有终的,正因为其有终性,有限与无限之间才充满张力,Dasein之筹划和领会才获得了必要性,它以“将来”为核心,曾在着的将来朝向存在而释放出眼下,Dasein同时赢获了将来、曾在和眼下,时间三态同时绽出而成其为本真时间。

《存在与时间》中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

《存在与时间》中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

《存在与时间》中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自海德格尔的成名作《存在与时间》问世以来,后人对它的评论颇多,但在那浩繁的著述中对此书的第72节至第77节有关历史的内容却很少涉及,甚至很多人不明白海德格尔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对人类存在(humanexistence)的描述有何重要意义。

然而,“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概念是此在(Dasein)结构的一个关键部分,他的历史学方法论为后来的本体论的历史的解构提供了基本知识。

”所以,“如果海德格尔在哲学史中真正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这将归因于他对人类存在的历史特性的深刻关怀和对思想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注:David Couzens Hoy: History, Historicity,and Historiography in Being and Time, in Heidegger and Modern Philosophy, ed. by Michacl Murray,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8, P329.)由此可见,他的历史哲学思想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试图对这一思想进行分析。

一本体论的历史哲学转向南怀谨先生在《历史的经验》一书的前言中指出:“历史本来就是人和事经验的记录,换言之,把历代人和事的经验记录下来,就成为历史。

”(注:南怀谨:《历史的经验》前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这是一种流行的或典型的历史观。

它主要是从认识论和历史编纂的角度来分析、思考历史。

这是一种分析或实体性的历史哲学观(ananalytic or ontic philosophy of historiography)。

海德格尔在对历史的沉思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转向了一种“本体论的历史哲学。

”(注:DavidCouzcns Hoy: History, Historicity, andHistoriography inBeing and Time, in Heidegger and ModernPhilosophy, ed. byMichacl Murra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P330.)(anontolog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icity)。

本真性释义

本真性释义

本真性释义作者:王淑娇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01期. 海德格尔和卢梭对本真性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可以分为本真和非本真,非本真即使个人沉沦于日常生活,忘记自身存在的意义。

卢梭将人进入社会阶段的异化视为人的非本真状态。

1.《存在与时间》中的本真概念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用“此在”(Dasein)一词指称人这样的存在者并区分了此在的本真性和非本真性。

人的存在即可以是本真的,也可以是非本真的,海德格尔就是在对非本真的揭示中召唤本真。

非本真的存在是此在沉沦于日常生活,是被平凡的公共生活所掩盖的个人存在。

在非本真状态中,“每个人都是其他人,没人是他自己”非本真的我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他人的意见所决定。

于是“自我”消失在他人之中成为“常人”,无休无止地执着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以他人和社会的意见作为自己行事的标准,淹没在庸庸碌碌中而遗忘了存在的意义,找不到生命价值的最后归宿,无家可归。

本真就是对非本真存在的否定,是显现自我的真实存在,是对日常生活沉沦的批判,是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追问。

自我在与他人保持距离,从常人的抽离中才能成为“我自己”。

“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

”“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

”人的存在和其他存在物的存在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不像其他存在物一样具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人的本质取决于其存在过程,取决于这个过程中自己的选择,因此人的存在不具有预定的本质。

非本真的存在状态是“在死之前闪避”是在逃避生命有限性的前提下对日常生活的沉迷。

而“只有把我们的死亡带进我自己,本真的存在对我才有可能。

”只有处于面对死亡的心境中人才能真正体验到存在的意义,体验到对个体存在的全部可能性的设计和实现。

在向死的生存过程中脱离常人的状态,思考生命最深层的东西,直面存在的意义,在“向死而生”的过程里成就自己,创造自己,而不是在等待、观望的心态中敷衍了事;人不像其他存在物一样是一个属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存在者,都有自己独立的存在方式。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精)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精)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精)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是本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该书1927年问世以来,一版再版,译成多种文字,现已有英、法、意、西、日、朝、汉等翻译本,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此著作影响之大。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斯坦纳在《海德格尔》一书中写道:“撇开历史的和个人的状况不谈,我们仍旧可以公正地说,在西方思想史上,《存在与时间》是一部绝无仅有的著作”。

(注:乔治·斯坦纳:《海德格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 年版,第119页。

)《存在与时间》在哲学上独树一帜,思想深邃,是我们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和基本特征不可多得的、不可不读的著作。

但是该书语言晦涩、生僻,不易读懂,难于把握其中心问题,读者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理不出一个头绪,无法领会和理解它的思想真谛。

笔者认为本书中提出的“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论断,是贯穿于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以此为主线同书中论述的各个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也许能够给读者揭开此书被遮蔽的意义,领略其要旨提供一种方法与线索。

一、从本体论研究“存在”(Sein)是要追问存在何以“能在”,解决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存在与时间》一书开宗明义写道:“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具体地探讨‘存在’意义的问题,而其初步目标则是把时间阐释为使对‘存在’任何一种一般性领悟得以可能的领域”。

(注:《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页。

以下引文凡出自本书的,只注明页码。

)海氏认为他之所以要重新提出“存在”问题,是由于以往哲学家把存在“遗忘了”,原因是这些哲学家把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混淆起来,并以存在者代替存在。

那么,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何在?这就涉及到海德格尔如何理解“存在”的一个最基本观点。

海氏理解的存在,不同于传统哲学意义上的存在。

他说:“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可能的具有存在者方式的规定性之外。

存在与时间阅读笔记

存在与时间阅读笔记

存在与时间阅读笔记《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对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产生了许多思考。

海德格尔开篇就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存在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哲学家们。

传统哲学往往将存在视为某种现成的、固定的东西,而海德格尔则试图打破这种思维定式,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存在。

他指出,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存在,只是存在者,而非存在本身。

存在者是具体的、可以被感知和描述的事物,而存在则是使存在者得以存在的那个根本。

为了探究存在,海德格尔引入了“此在”(Dasein)的概念。

此在就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是能够对存在进行追问和领会的存在者。

此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世”。

我们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外,而是始终处于与世界的相互关联之中。

我们通过与周围的事物打交道,来理解世界和自身的存在。

比如,我们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工具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物体,而是与我们的活动融为一体,成为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时间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传统的时间观念将时间看作是一个均匀流逝的线性序列,这种观点忽略了时间与存在的内在联系。

海德格尔提出了“本真时间”的概念,本真时间不是由过去、现在和未来简单地拼接而成,而是一个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整体。

过去并不是已经消逝的东西,它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未来也不是尚未到来的虚无,而是我们当下行动的指向和动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处于一种“非本真”的状态。

我们被繁忙的事务所困扰,被外界的规范和习俗所束缚,失去了对存在的真正领会。

我们总是在“操心”(Sorge),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而忙碌奔波,却很少停下来思考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对死亡的思考,我们才能摆脱这种非本真的状态,进入本真的存在。

因为死亡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最终归宿,它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更加积极地去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存在。

西方哲学概论论文

西方哲学概论论文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本真性哲学040830124 吴华军自评:中等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想通过他的工作从哲学上证明,人生此在[menschliches Dasein] 除了他在那里存在的此(da,场或情景) 之外一无所有。

在某种意义上,他的工作是尼采工作的继续。

尼采思考上帝的死亡,批判「最后的人」,因为,人们用神的代用品来勉强应付塞责,以逃避对上帝消失的惊恐。

在《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惊恐能力的表达方式是:「有勇气去畏惧」。

《存在与时间》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整体的问题。

该书戏剧性的布局十分成功。

书以「天国序曲」开篇:柏拉图首先登场。

从柏拉图的《智者篇》[Sophistes]中引的一段话:「因为,显然当你们使用『存在』这个字的时候,你们早已对你们本来所想的内容了如指掌。

但是我们则以为,我们尽管已经对它有所领悟,可是现在我们却陷入了尴尬的困境」。

海德格尔认为,这个「尴尬困境」一直存在,只不过我们不肯承认它。

当我们说,某种东西存在(是)时候,我们一直不知道,我们到底在说甚么。

这个序曲控告了对存在的双重遗忘:我们忘记了,存在是甚么;同时也忘记了我们这种忘记。

因此现在应该重新对存在的意义进行发问。

但是由于我们已忘记了我们的这种忘记,所以,「首先应该重新唤醒对这个问题的意义的领悟」。

这个序曲为甚么而作,在书开始已有明示,把时间解释为领悟任何一种存在的可能性的境域。

存在的意义是--时间。

要点已经点明,但为了使人理解这一点,海德格尔不仅需要这整整一本书,而是还搭上了他整个余生。

甚么存在﹖甚么意义﹖从何开始﹖存在问题。

严格的讲,海德格尔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在表达中使用「是」(seiend)时,我们到底想的是甚么﹖这里被问及的是表达的意义。

海德格尔把这个问题和关于存在本身的意义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于领悟这个问题在意义上的双重性,海德格尔居然声称,对这个问题意义的领悟根本就不曾有过。

《存在与时间》中的本真性哲学详解

《存在与时间》中的本真性哲学详解

《存在与时间》中的本真性哲学作者:Ruediger Safranski摘要: 海德格尔以重新开始为口号登上舞台。

他在早期演讲中声称,要摧毁崇高的文化价值和传统的意义规定,揭发它们的一文不值的真相。

他手握他的Faktizitaet(此在的现实性)怒不可遏地关注着“今天普遍的文化任务周围的那群小鬼”。

开始十分吃力,但后来成功希望越来越大,渐渐地海德格尔从此在的昏暗中升了上来。

现在他依据其结构☻:在存在中(In-Sein),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领悟[Verstehe]、沉沦[Verfallen]、操心[Sorge]。

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

☻把时间解释为领悟任何一种存在的可能性的境域,存在的意义是——时间。

要点已经点明,但为了使人理解这一点,海德格尔不仅需要这整整一本书,而是还搭上了他整个余生。

海德格尔公开拒绝为历史的长时期活动制定任何项目或规划。

只是人们必须利用瞬间,抓机会。

然而,为了达到何种目的(Wozu)?出于甚么动机(wofuer)?不是为了远在天边的历史目标。

如果还有目的存在的话,这个目的就是瞬间本身。

这里讲的是对此在的感觉的提升。

本己本真性无非是一种努力奋斗[Eigentlichkeit ist Intensitaet, nichts anders]。

Ruediger Safranski 著靳希平译节录自《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及其时代》(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 Heidegger und seine Zeit.),第九章。

本译着将由中国大陆商务印书馆出版。

(编者按:在[ ]括号内的是编者所加的附注或相关词项的德语原文)天国序曲...在终止了他的短期神学学习之后,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是以天主教哲学家开始他的学术生涯的。

他的思想活动在对上帝进行研究的领域:在这里,上帝是我们的世界性知识和自我认识的终结和保证。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存在与时间》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1最近拜读了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

这本著作不仅对20世纪的哲学,而且对本世纪的神学、心理学、文学批评、政治学、法学、人类学以及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古今中外都有人从宇宙抽象出理的世界。

各科学都在此一理的世界中自划范围,并把登堂入室的人隔在门外。

不断有人钻研理学,摸索宇宙,则不但各科界限打破,连把登堂入室的人隔在门外的门限也把不住。

于是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就是说,既可说又不可说。

理的世界皆可说,理的世界之外皆不可说,但还在宇宙(天地)之内。

被隔在门外的这个人也还在天地之内。

这个人是谁?无论他是谁,只消他是一个有名有姓的衣冠动物,他就是一个在者,那么他就还在门坎之内,各科学就可以解答他的一切问题。

要找到门坎外的这个人,除非找到的不是他的在者,而是他的在。

但是只有谁自己在,谁就体会到自己的在;旁人的在是谁也抓不到的。

所以抓住在的总是自己。

这自己就是我,我就是我自己。

宇宙天地之大,我自己只有一个。

这才是真正的我。

其他各处各人说的我都只能算武断的我。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就是从这个地方来讲在的。

海德格尔认为,在就是我在,而且就是我在世。

要在才有哲学,不在则只有科学,根本还没有哲学。

可以说,存在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存在。

而且不存在则已,一存在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他所说的我在世。

不在则已,一在就是我,也就是世。

这才叫并生为一。

在这个问题上海德格尔接过胡塞尔的“事情本身”这个口号。

但他却比前者更加鲜明。

海德格尔指出事情本身就是在者在其从隐蔽至无蔽中的在。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本真”时间现象学(精)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本真”时间现象学(精)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本真”时间现象学自从胡塞尔第一次将现象学引上道路并且海德格尔第一次对现象学进行彻底改造以来,时间便处在他们的思考中心。

与对原初经验的现象学寻求相符,这两位思想家在时间理解上具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区分:在所有哲学之前为我们所日常熟悉了的那种时间与一个原初地经验到的时间相对峙,海德格尔在他后期的报告“时间与存在”(1962年)中将后者称之为“本真的时间”。

在“转向”后的思想中,他在这里和其他地方用“本真”(eigentlic h)一词来标识这样一种“实事”(Sache),即某种构成现象学的一个根本的争执区域的东西,它在那些对它而言原初是“本己的”东西中表明自身。

[①]据此,“本真时间”应当被理解为如其在对它来说是本己的东西中所显现出来的那种时间。

在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1927年)中,“本真”这个形容词已经具有了这个基本含义,但它原发地所涉及的“实事”在当时就是人的此在;被标识为“本真”的是那种此在在其中“决断地”接受它的“必死性”(Sterblichkeit)的生存方式。

尽管海德格尔自三十年代以后放弃了对“本真”形容词的这种生存论分析的使用。

但即使在“转向”之后它也仍然以隐蔽的方式在他的思想中继续起作用。

我在后面还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无论是在《存在与时间》中、还是在以后的“时间与存在”中,“非本真的时间”都在于:时间对我们显现为各个当下、各个现在的次序(Folge)。

这些“现在”可以在某些发生事情的时段(Phasen)上——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在“各个运动”上——被计数(anzählen),通过这种方式,对时间的自然科学理解也成为可能。

自亚里士多德的时间定义以来,流行的——至少在西方文化中——便是这种把时间视为现在次序的观点,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这种时间观称作“庸俗的时间理解”。

由于现在次序构成一个固定的形式,我们在其中遭遇到所有在时间中个体可定位的客体,因此这种时间在胡塞尔那里叫做“客观时间”。

《存在与时间》1000字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1000字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1000字读后感《存在与时间》1000字读后感《存在与时间》是德国马丁海德格尔的著作,曾被教育局称为“不合格”的一本书,却被不少学者认定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在书里蕴含了太丰富的内容,讨论的问题也庞杂且深刻,有些地方让人根本看不懂,但是某些话却让人印象深刻,若有所思。

人想要本真的存在,就必须本真的理解和面对死亡,海德格尔说:“死是存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像这种可能性存在,就为此在开展除它的最本己的能在,而在这种能在中,一切都为的是此在的存在。

” “为生存而生存就是本真的”乍看就觉得是废话,人肯定都是求生的,不会是求死的呀,所以自然是为生存而生存,这样的问题还有讨论的意义吗?但是结合很多人各种生存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哲学家要讲出这样的话来。

有人觉得生存是为了赚钱,有人说是为了工作或者其他形形色色我们觉得对于生存很重要的事情,或者满带文艺范儿的“为了让生命有意义”。

但是生存就是生存本身,与其他一切都无关,我们是为了让自己活着而生存的,为了维持生命而呼吸、饮食,而只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才有了工作、金钱……所有的一切。

下次再给自己找理由的时候,请记得告诉自己,生存就是我们的`目标,于是很多我们觉得乏味的东西可能也会有意思起来,很多困难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生死一向是哲学领域很容易提到的话题,于是,探讨了生存本质后,海德格尔又说“死亡不是人实际能经验的。

”谁知道到底这样的话是不是正确的呢,至少现在的你我都不知道。

没有经历过的人自然没有发言权,经历过的人又有什么方法能告诉我们他们的经验?“死亡也不是能被他人代替的。

”要是能,那不知道有多少冤魂会因为别人的推责而无辜走在黄泉路上。

也许真的是死亡使人个体化,使自己的生存整体地呈现出来。

有时候想想还真的是死亡让人去注意某人,文学上更是如此,我们经常都爱说,只有死人才能出名,因为实在有太多的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死后才受到大众的认可。

甚至觉得大家好像忽略了生存的意义,明明人死如灯灭什么都留不下,不管是盛名还是厚利,很怀疑这样的规律是依靠怎样的理据形成的,但是它就在那里。

西方哲学中的一部天书《存在与时间》,能读懂的全是牛人!

西方哲学中的一部天书《存在与时间》,能读懂的全是牛人!

西方哲学中的一部天书《存在与时间》,能读懂的全是牛人!01一部天书《存在与时间》作为一本典型的大部头,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内容浩博,结构庞大,讨论的问题众多且相互纠结,此外,语言的晦涩,用词的“新颖”,所有这些都给初学者的阅读和理解带来巨大困难。

此书的主体思想认为生存在世界上的“人”,必将通过情绪、领会、语言等方式与各色各样的物事打交道,世界也就在这种展开中同时成为人的舞台。

值得庆幸的是,《存在与时间》的线索是格外清晰的,虽然重要的线索也绝不仅只一两条。

但《存在与时间》的结构性的大线索主要有两条,而且很清晰:第一条是对存在问题的重新理解和历史梳理;第二条是对人的生存经验的现象学分析。

把握住了这两条线索,也就整体上把握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希望,通过对人(“此在”)这种特殊的存在者的存在进行现象学的、也就是存在论的分析,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追问西方哲学最古老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地基,并给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答案。

虽然关于一般存在的意义问题,海德格尔最终没有建立起他的“一般存在论”,然而,他建立的“人的存在论”却是自给自足的。

也就是说,从两个大的结构性线索看,《存在与时间》是一部完整的人的存在论,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海德格尔对于人的生存经验的现象学分析,由此我们必须要面对两个生命概念:本真和非本真。

02两个存在概念:本真与非本真那么,在《存在与时间》中,本真和非本真作为两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在海德格尔看来,什么叫做本真的,什么叫做非本真呢?在第9节中,海德格尔指出了人这种存在者的特殊性,在他看来,正是基于这种特殊性,对人的存在论分析才可能成为解答一般存在问题的准备。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特殊性有两点:首先人的存在是“生存”,其次人的生存是“向来我属”的。

人的“生存”主要是和“现成存在”相对立的,即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是什么,而是他如何去是,这个顺序要弄对。

“向来我属”说的是,人这种存在者的存在,也就是他的生存,在任何时候都是属于他自己的。

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历史性”是本真的吗

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历史性”是本真的吗

方向红南京大学哲学系“本真(eigentlich)”与“非本真(uneigentlich)”是海德格尔早期的常用概念,在《存在与时间》中我们可以找到如下表述:“存在有本真与非本真状态——这两个词是按照严格的字义挑选来作术语的——两种样式,这是由于此在根本是由向来我属性这一点来规定的”①。

“有所畏以其所为而畏者把此在作为可能的存在开展出来,其实就是把此在开展为只能从此在本身方面来作为个别的此在而在其个别化中存在的东西”②。

“非本真状态标识出了这样一种存在方式:此在可能错置自身于其中而且通常也已经错置自身于其中了,但此在并非必然地与始终地必须错置自身于其中”③。

“畏在此在中公开出向最本己的能在的存在,也就是说,公开出为了选择与掌握自己本身的自由而需的自由的存在”④。

概而言之,本真状态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属于自己⑤;已经得到个别化,即不再停留于类之中;成为自由的能在,能够为了自身而作出抉择。

同样,非本真状态也有三个特征:错置了自身的存在,没有成为它自己,将自己的抉择委托给常人。

我们再来看历史性。

在海德格尔的早期思考中,历史性(Geschichtlichkeit)“意味着作为历史而存在之物的历史存在”⑥。

什么东西可以作为历史而存在呢?人的此在。

此在之所以是历史的存在,原因在于此在是时间性的存在⑦。

从存在论上看,此在、时间性和历史性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维度,互相都是可通达的。

海德格尔进一步规定了历史性研究的任务及其步骤:“历史性是存在的性质;是哪一种存在者的存在性质呢?人的此在。

因此,任务在于,让这一存在者自身得以展露,以便在其存在中对它加以规定。

从此在的合乎存在的根本机制出发才能在存在论上掇取历史性,而这种机制就是时间性。

因此,理解历史性的任务就被引回到对时间的现象学阐明上”⑧。

很明显,要探讨历史性,我们就必须阐明此在的时间性特征,而此在的时间性与此在的生存论特征是一体两面、互相阐发的关系。

因此,下文在质疑“本真的历史性”之前,将首先处理本真和非本真的此在以及本真和非本真的时间性这些主题,它们是历史性——无论是本真的还是非本真的历史性——所赖以成立的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与时间》中的本真性哲学作者:Ruediger Safranski摘要: 海德格尔以重新开始为口号登上舞台。

他在早期演讲中声称,要摧毁崇高的文化价值和传统的意义规定,揭发它们的一文不值的真相。

他手握他的Faktizitaet(人生此在的现实性)怒不可遏地关注着“今天普遍的文化任务周围的那群小鬼”。

开始十分吃力,但后来成功希望越来越大,渐渐地海德格尔从人生此在的昏暗中升了上来。

现在他依据其结构把人的生存称之为:在存在中(In-Sein),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领悟[Verstehe]、沉沦[Verfallen]、操心[Sorge]。

把时间解释为领悟任何一种存在的可能性的境域,存在的意义是——时间。

要点已经点明,但为了使人理解这一点,海德格尔不仅需要这整整一本书,而是还搭上了他整个余生。

海德格尔公开拒绝为历史的长时期活动制定任何项目或规划。

只是人们必须利用瞬间,抓机会。

然而,为了达到何种目的(Wozu)?出于甚么动机(wofuer)?不是为了远在天边的历史目标。

如果还有目的存在的话,这个目的就是瞬间本身。

这里讲的是对人生此在的感觉的提升。

本己本真性无非是一种努力奋斗[Eigentlichkeit ist Intensitaet, nichts anders]。

Ruediger Safranski 著靳希平译节录自《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及其时代》(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 Heidegger und seine Zeit.),第九章。

本译着将由中国大陆商务印书馆出版。

(编者按:在[ ]括号内的是编者所加的附注或相关词项的德语原文)天国序曲...在终止了他的短期神学学习之后,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是以天主教哲学家开始他的学术生涯的。

他的思想活动在对上帝进行研究的领域:在这里,上帝是我们的世界性知识和自我认识的终结和保证。

面对神已经失去意义的现代(文化) 的挑战,海德格尔出身的那个传统仅能力求自保而矣。

为了要保卫麦氏教堂镇[Messkirch镇位于德国巴登邦,乃海德格尔的出生地] 的这一片天,海德格尔也曾启用现代的武器,比如胡塞尔[Husserl] 关于逻辑的有效性是超时间超主体的观点。

在中世纪形而上学的哲学中他发现了这个观点的雏形。

在这里他还发现了理性的唯名论式的自我怀疑:它确切认识的,理性不仅不能把握上帝,而且也无力把握"haecceitas",即在此的这个东西,唯一性的个体。

Individuum est ineffabile (个体是不可言传的)。

但是,关于历史性的观念才真正向他揭示了整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所在。

尽管形而上学并不认为人是固定不变的,但却都坚持,最后的意义联系是固定不变的。

通过对狄尔泰的学习,海德格尔认识到,真理本身也有它的历史。

在他的大学教职论文接近完成之际,他的基本观点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他开始从较远的距离上观察同他如此亲近的中世纪思想,发现尽管它楚楚动人,但那是一个精神沉没的时代。

按照狄尔泰的看法,「只有在人和他的历史中意义和意思才得以产生。

」狄尔泰的这个观点成了他的最高原则。

对历史性观念的彻底把握摧毁了那种无所不包的普遍有效性的要求。

在欧洲历史上这种观念在对人本身的自我把握中造成了可能最巨大的裂隙。

它意味着海德格尔天主教哲学思考的结束...历史性的生活成为哲学思考的基础。

但在海德格尔看来,只要「生存」这个概念尚未得到澄清,那么这个看法就不会产生甚么具体成果。

在现象学的「学校」里,他才渐渐意识到,这正是问题之所在。

他以杰出的现象学方式提出了这个问题:采取甚么样的立场才可以使人的生存「显示」出它的特征性属性。

这个问题的回答奠定了他自己哲学的基础:对对象化的批判。

他告诫我们,当我们企图在对象化过程中从理论上对人的生存进行把握时,生存就会从我们面前滑过去。

在我们尝试对简单的「讲台经历」加以有意识的把握时,我们就已经注意到这类情况。

在客观化的思考中,生存的世界性关联这种丰富内容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种客观的立场会使生存经历失去生存[entlebt],使与我们相遇的世界失去了世界[entweltet]。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考转向人们所经历的瞬间的昏暗。

但这里并不涉及甚么神秘的深刻,也不涉及下意识的地下世界,或者神灵的天界。

这里涉及的是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生存实施过程中的自身的透明性[Selbstdurchsichtigkeit der Lebensvollzuege]。

在海德格尔这里,哲学成为一种人生此在使自己觉悟的艺术[编者按:「人生此在」于本文是Dasein 之翻译]。

转向日常生活还有一种挑战的味道:它是对那种总以为可以认识人生的规定性的哲学的挑战。

海德格尔以重新开始为口号登上舞台。

在他早期演讲录中,有明显的达达主义的狂热,要摧毁崇高的文化价值和传统的意义规定,揭发它们的一文不值的真相。

他手握他的Faktizitaet(人生此在的现实性)怒不可遏地关注着「今天普遍的文化任务周围的那群小鬼」(他在一九二七年写给列维特[Loewith] 的信中这样写道)。

开始十分吃力,但后来成功希望越来越大,渐渐地海德格尔从人生此在的昏暗中升了上来。

现在他依据其结构把人的生存称之为:在存在中(In-Sein),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领悟[Verstehe]、沉沦[Verfallen]、操心[Sorge]。

这些就是《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生存性概念」[Existenzialien]。

他找到了「关涉其本己本真的存在之可能性的人生此在的表达形式」。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想通过他的工作从哲学上证明,人生此在[menschliches Dasein] 除了他在那里存在的此(da,场或情景) 之外一无所有。

在某种意义上,他的工作是尼采工作的继续。

尼采思考上帝的死亡,批判「最后的人」,因为,人们用神的代用品来勉强应付塞责,以逃避对上帝消失的惊恐。

在《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惊恐能力的表达方式是:「有勇气去畏惧」。

《存在与时间》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整体的问题。

该书戏剧性的布局十分成功。

书以「天国序曲」开篇:柏拉图首先登场。

从柏拉图的《智者篇》[Sophistes]中引的一段话:「因为,显然当你们使用『存在』这个字的时候,你们早已对你们本来所想的内容了如指掌。

但是我们则以为,我们尽管已经对它有所领悟,可是现在我们却陷入了尴尬的困境」。

海德格尔认为,这个「尴尬困境」一直存在,只不过我们不肯承认它。

当我们说,某种东西存在(是)时候,我们一直不知道,我们到底在说甚么。

这个序曲控告了对存在的双重遗忘:我们忘记了,存在是甚么;同时也忘记了我们这种忘记。

因此现在应该重新对存在的意义进行发问。

但是由于我们已忘记了我们的这种忘记,所以,「首先应该重新唤醒对这个问题的意义的领悟」。

这个序曲为甚么而作,在书开始已有明示,把时间解释为领悟任何一种存在的可能性的境域。

存在的意义是--时间。

要点已经点明,但为了使人理解这一点,海德格尔不仅需要这整整一本书,而是还搭上了他整个余生。

甚么存在﹖甚么意义﹖从何开始﹖存在问题。

严格的讲,海德格尔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在表达中使用「是」(seiend)时,我们到底想的是甚么﹖这里被问及的是表达的意义。

海德格尔把这个问题和关于存在本身的意义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于领悟这个问题在意义上的双重性,海德格尔居然声称,对这个问题意义的领悟根本就不曾有过。

一个令人惊异的断言。

我们可以说,关于存在的意义(不是关于表达的意义)的问题,是一个自历史之初直到今天,一直不间断地困扰着人类思考的问题。

这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目的、含义以及自然的意义、目的、含义的发问。

这是对人类生存价值和取向的发问,是对世界、天界和宇宙为何原因和为何目的的发问。

实践上的道德生存使人对此发问。

在物理学、形而上学和神学尚且没有分离的过去的年代,科学也曾试图解答关于意义的问题。

但是康德发现,我们人作为道德的实体,肯定会对意义发问,可是人作为科学家却不能对此给予任何回答。

从此以后,严密的科学对意义问题退避三舍。

但在人的实践中的道德生存却继续不断地提出这个问题:在广告中、在诗歌中、在道德的反思中、在宗教里均是如此。

海德格尔怎么能声称,人们已经对这个问题根本无所领悟了呢﹖只有当他认为,所有这类意义的存在(Sinngebungen) 以及与其相应的对意义的追问都仅止于与存在的意义擦身而过,他才可以作这类断言。

这个大胆断言使他自己获益匪浅,因为他是以柏拉图以来的遗忘性和遮蔽性的重新发现者的身份登场的。

首先海德格尔把关于对存在意义的发问(我把这个发问称之为「加强性问题」[emphatische Frage]) 放在一边,而从另外一个问题,即语义问题开始他的追问。

当我们在表达中使用「是」(seiend) 的时候,我们到底想说的意思是甚么﹖我们在甚么「意义」上在谈论「存在(Sein)」﹖这是一个和现代科学有关的问题。

任何一门科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都是对各自确定的领域的实存([Bezirk des] Seienden) 的处理研究,或者它们在同一领域中工作,但使用着不同方法,关心的是不同的问题。

所有对方法的思考,即对以何种方式才适合于接近其研究对象这一问题的思考,都隐含了一种区域本体论[reginonale Ontologie],尽管人们并不如此称呼它。

正因为如此,开始人们并不理解海德格尔的下述断言:人们并不想搞清楚,他们在各自领域中,于甚么意义上获取了「存在」。

因为,由新康德主义发展起来的恰恰是方法论意识的特殊重视。

李凯尔特[Richkert] 和文德尔班[Windelband] 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作出了细腻的区别。

还有狄尔泰的解释学、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的理解社会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下意识的心理分析解释学等等。

上述所有这些科学在方法上都不是天真幼稚的。

它们均有自己的本体论问题意识,都对它们自己在现实研究的相互联系中的位置进行了考察。

所以,无论在语义-方法问题上还是在存在意义的加强性问题上,情况都是一样的。

海德格尔都声称根本不存在对意义问题的理解--可是实际上这类问题到处被提出:在实践的道德生活中常常提出的加强性问题,而在科学中常常提出的则是方法论-语义性问题[methodisch-semantische Frage]。

海德格尔一定是想达到甚么特别的目的。

但他具体想要甚么,人们还不清楚。

他很成功地制造了一种紧张空气,然后才提出他的论题。

恰恰在关于人的研究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科学自身并不清楚,在甚么意义上让人作为实存(seiend) 而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