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9-22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吉登斯社会学读书笔记

吉登斯社会学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吉登斯社会学读书笔记篇一:《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社会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也是一门集大成的理论体系,它集合了从哲学发展分化出众社会科学以来的一切方法论和论述支点,将一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扁平放置到“社会”这个领域中,认为无论是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还是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它们论述的对象,在其横截面上都发生在社会之中。

从这个意义来讲,对“社会”这一概念的认知,的确是社会学这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支点,也给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场域。

马尔科姆·沃特斯的这本《现代社会学理论》并非现代社会学的前沿成果展示,反而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大学生教材。

当然这并不能成为质疑该书的理论价值的理由。

因为对于中国理论界而言,社会学是一门最有价值的引进理论系统,对于中国建国以后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及其体系构建,包括教育教学、应用对策系统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而这本教材也系统全面的向国内学者展现了这个西方当前最庞大也最具人气的学科类型的内在结构和学术价值。

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为绪论,是对全书的基本框架和理论背景的预览,介绍了一些一般性的理论常识,如提出了“社会是什么”这样一个初始命题,从而揭开了关于社会的几大流派的基本理论立场,用两大维度来划分社会的本质类型,即主观与客观、个体与集体。

主观个体则主张社会是行动构建的,主观集体则主张社会是功利的;客观个体主张社会是功能的集合,客观集体主张社会是一种结构。

两大维度和四大基本框架划分出的社会本质论类型有行动主义、理性主义、结构主义与系统论四大流派,囊括了以韦伯、马克思、涂尔干、吉登斯、哈贝马斯等众多西方社会学家的思想体系。

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就是介绍这四大流派的基本观点细节。

第六章到第九章是社会理论的一些重要论题,文化与意识形态,权力与国家,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分化与分层。

如果说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本体论和认识论,讲的是西方学者是如何认识社会,在他们眼中的社会是什么,那么第六章到第九章就是系统论,是说有关于社会这个系统,其中有哪些子系统和子问题需要个别对待,这些子系统对于整个社会理论体系具有哪些填补作用。

登斯-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最全笔记)

登斯-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最全笔记)

社會的構成□Giddens, Anthony (2002)《社會的構成》(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李康、李 猛譯),台北:左岸。

(原書出版於 1984 年)王志弘 摘要 2003.12簡目 一、結構化理論要點 二、意識、自我與日常社會接觸 三、時間、空間和區域化 四、結構、系統與社會再生產 五、變遷、進化和權力 六、結構化理論、經驗研究和社會批判引言在对立理论表面的混乱之后,可以辨认出某些共同主题:首先,绝大多数介入讨论的思想流派 都强调,人的行为具有主动性和反思性(但有些例外值得我们关注,譬如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 义).这就意味著,它们一致舍弃了正统共识的某些倾向,不再将人的行为视为行动者既无法控 制也无法理解的力量的产物.(p. xxvii) 此外,它们还极其注重社会生活阐明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这一点上,结构主义和后结构 主义也不例外).语言的使用扎根於日常生活的具体活动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者也在一 定程度上构成了这些活动.(p. xxvii) 最后一点,人们认识到,经验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正不断削弱,这种趋势对社会科学 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不仅意味著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比正统共识的倡护者所深 信的更钜大,而且,现在看来,有关自然科学的哲学也必须将社会理论新兴学派关注的那些现 象,尤其是语言和意义的阐释,纳入考察范围.(p. xxvii) 本书阐释的结构化理论,关注的正是这三组核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p. xxvii) 如果社会科学的实践者不直接引入哲学问题,那麼社会科学将丧失自己的方向.然而,我们固 然要求社会科学家对哲学论题保持敏锐的关注,但这不等於说将社会科学托付给或许会声称 它本质上是纯思辩而非经验性事业的衮衮诸公.社会理论的任务之一,就是对人的社会活动和 具有能动作用的行动者的性质,做出理论概括,这些都有助於经验研究.就主要关注点而言,社 会理论与广义上的社会科学一样,都是阐明社会生活的具体过程.诚然,哲学讨论有助於对这 一问题的研究,但这不等於假定,在这些讨论全然澄清之前,我们就不能开展具有切实意义的 经验性社会研究.正相反,经验性社会研究的展开理应对哲学讨论有所启迪.(pp. xxviii-xxix)社会理论的探求者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重新构造有关人的存在与行为,社会再生产与社会转型 的概念,而不是愈益沉溺於认识论争论,在究竟是否能系统地阐述历来被视为认识论的东西这 种问题上,纠缠不清.(p. xxxi) 我们必须从概念上把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二元论(dualism)重新建构为某种二重性(duality, 双元性),即结构的二重性.这一假设正是结构化理论的基础.虽说结构化理论承认「语言学转 向」的重要意义,但它并不是诠释学或解释社会学的翻版.尽管它承认社会并不是主体个人的 创造物,但和结构社会学的任何观念都相去甚远.(p. xxxii) 各种形式的社会行为不断经由时空两个向度再生产出来,我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说社会系 统存在著结构性特质.我们考察社会活动如何开始在时空的广袤范围内伸展开来,从这一角度 出发,来理解制度的结构化.如果将时空关融入社会理论的核心,就意谓著重新思考隔断社会 学与历史学,地理学的某些学科分野.(p. xxxii) 我承认对於主体的去中心化(decentring of the subject)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诉求,但并不认为 这意味著主体性将消逝於符号的虚无世界中.相反,在我眼里,紧密渗入时空中的社会实践恰 恰是同时建构主体和社会客体的根基.我也承认「语言学转向」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认为这 一术语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对於社会理论而言,最重要的进展莫过於将言说过程(saying)(或表 意过程〔signifying〕)与行为联系起来,而不是转向语言自身,从而使我们从概念上重新理解了 实践(praxis).这条新的途径有两点主要标志,一点是由海德格激发的诠释学和现象学的重大 转变,另一点则是后期维根斯坦的创新.(p. xxxiii) 社会活动的具体情境有个特点,就是人类行动者的反思能力始终贯穿於日常行为流中.但这种 反思性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於话语层次.行动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其缘由的了解,即他们作 为行动者所具有的认知能力,大抵止於实践意识(practical consciousness).所谓实践意识,指的 是行动者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明言就知道如何「进行」的那些意识.对於这些意识, 行动者并不能给出直接的话语表达.贯穿本书的一个主题便是实践意识的重要意涵,必须把它 与意识(话语意识)和无意识区分开来.(p. xxxiv) 惯例(routine)是日常社会活动的基本要素.「日常」这个词所涵括的,恰恰是社会生活经由时空 延展时所具有的例行化特徵.各种活动日复一日以相同方式进行,它所体现出的单调重复特点, 正是我所说社会生活循环往复特徵的实质根基(我想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特徵所揭示的,是社 会活动结构化了的特徵经由结构二重性,持续不断从建构它们的那些资源中再生产出来.)(p.xxxiv) 人在日常社会接触中,存在一种对身体的定位过程(positioning),这是社会生活里的一项关键 因素.任何一个个体都既定位於日常生活流中,又定位於他的整个生存时段即寿命中,还定位 於「制度性时间」的绵延,及社会制度超个人的结构化过程中.每个人都以「多重」方式定位 於由各种特定社会身分所赋予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是社会角色概念主要适用的范围.共同在场 (copresence)的多种模态直接以身体的感性特质为中介,明显不同於与时空中不在场的他人之 间建立的社会纽带和社会互动形式.(p. xxxvi) 在区域化里,某些类型的活动与人是被「封闭」起来的,另一些则是「暴露」的,所以说区域化 在心理和社会层面上也都有很强的影响.在此我们再次发现,表面上看,高夫曼和傅柯这两位 思想家彼此之间似乎并没有什麼特别关系,但他们都极其注重一点,即封闭与暴露,禁闭与展 示这两组关系,在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上都存在著变动不定的区分界线.(p. xxxvii) 我们最好是重新理解「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对立,通过关注共同在场情境下的互动如何 在结构上融入具有广泛时空延伸的系统,即关注共同在场情境下的互动系统如何在大规模的 时空范围中伸展开来,来考察所谓「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要将问题探 讨清楚,最好是按照我对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这两个术语的界定,来考察两种整合之间的关 联.(pp. xxxvii-xxxviii)生硬的把「历史」局限於广义进化论或更为具体的历史唯物论所偏好的框架图式之中,这种 做法是没有什麼出路的.所以,我要探讨解构历史而不是重构历史,也就是说,要以截然不同於 进化论的方式来描述社会变迁,想指局部修补并不可取.在这方面,除了已介绍的概念,我还采 用了另外两个,即「情节片断」(episode)和世界时间(world time).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可以说是 体现为一系列的情节片断.共同在场情境下的日常接触当然是具有情节性结构的,但我之所以 引用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大规模的变迁过程,它们表现出某些特定类型的制度重组.如果我 们对各个情节片断进行比较,很可能会有所收获,但我们不能完全脱离孕育它们的具体背景. 而世界时间能有多大效力,恰恰在於它们事实上可供比较的程度.世界时间关注的是历史中那 些纷繁变动的局势,这些局势可能影响表面上相仿的情节片断的状态和结果,也可能改变其中 的行动者对这些状态和结果的了解.(xli) 功能论十分强调行动的非意图后果的重要性,尤其是认为这些非意图后果会有规律的发生,从 而牵涉到社会系统制度化特徵的再生产.功能论者当然有理由对此大加铺陈,可是,我们要是 不用功能论的概念,也完全能够考察非意图后果.况且,只有在界定出行动的意图特性后,我们 才能在经验中充分地把握,如何在行动后果里划定非意图成分.这就又一次要求我们更充分地 解释能动作用,而不限於那些乐意接受功能论前提假设的人的一般认识.(p. xliii) 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覆涉及到的规则与资源;我们说社会系 统的制度化特性具有结构性特徵,就是指各种关系已经在时空向度上稳定下来.我们可以抽象 地把「结构」概念理解为规则的两种性质,即规范性要素和表意性符码.资源也有两种类型: 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前者源於对人类行动者活动的协调,后者则出自对物质产品或物质 世界各方面的控制.以下两点对於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尤其有用:一是考察作为结构性关系之 「转换关键」的各种实践是如何在日常惯例中相互交织在一起;二是考察制度化实践将社会 整合与系统整合联系起来的方式.(p. xliii) 建构批判理论并不是某种选择,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结论很容易对实践生活(和政治生活)产 生影响,而不论社会观察者或政策制定者是否决定将其「用於」某个特定的实际问题.(p. xlvii)第一章 结构化理论要点如果说,各种解释社会学的确以主体的某种霸主地位作为自身的基础,那麼功能论和结构主义 所提倡的,则是社会客体的某种霸主地位.我之所以要提出结构化理论,基本目标之一就在於 宣告这些建立霸主体制的努力的破产.在结构化理论看来,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个 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 会实践.(p. 3) 社会行动者正是通过反覆创造社会实践的途径,来表现作为行动者的自身;同时,行动者还藉 助这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再生产出使它们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p. 3) 就社会实践循环往复的安排过程而言,最深入地卷入其中的因素,就是人类行动者认知能力所 特有的反身性特徵.实践的连续性是以反身性(reflexivity)为假设前提的,但反过来,实践之所 以可能具有反身性,又恰恰是由於它存在连续性,使得实践在时空向度上体现出独特的类同性 (the same).因此,我们应该把「反身性」理解为持续发生的社会生活流受到监控的特徵,而不仅 仅是「自我意识」.…人的行动是作为一种绵延(durée)而发生的,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行为流,正 如认知一样.有目的的行动并不是由一堆或一系列单个分离的意图,理由或动机组成的.因此, 最好把反身性看作根植於人们所展现,并期待他人也如此展现的对行动的持续监控过程.(pp. 3-4) 我们也不能脱离身体来探讨「行动」,因为身体正是「行动」与它的周围世界的中介,是行动 中的自我统合体.我所说的行动中自我的分层模式,就是将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理性化及动 机激发过程视作根植於行动中的一系列过程.(p. 4) 日常接触中包含了大量舒兹所说的「知识库存」 ,我更乐意把它称为共同知识 (mutual knowledge).行动者的意识无法直接觉察到这种共同知识.这样的知识绝大多数是实践性的,人 们想要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持续完成各种例行活动,它们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个 体行动者的经验里,还是考虑到社会活动不同情境下行动者的差异,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之间 都没有什麼固定的区分,而是彼此有所渗透.无论如何,它们之间不存在像无意识和话语意识 之间那样的鸿沟.(p. 5) 一,行动者与能动作用unacknowledged conditions of actionreflexive monitoring of action rationalization of action motivation of action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action行动的反身性监控是日常行动的惯有特性,它不仅涉及个体自身的行为,还涉及他人的行为. 也就是说,行动者不仅始终监控著自己的活动流,还期望他人也如此监控著自身.他们还习以 为常的监控著自己所处情境的社会特性与物理特性.行动的理性化是指行动者对自身活动的 根据始终保持「理论性的理解」.(p. 6) 鉴於行动者的社会化过程与学习经验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之间的区 分也可能随之变化.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之间不存在什麼固定不变的区分标准,两者之间的区 别不过是在於,什麼是可以被言说的,什麼又只是只管去做而无须多说的.不过,在话语意识和 无意识之间,还是存在著主要以压抑为核心的障碍.我用这些概念来取代传统精神分析的三维 概念:自我(ego),超我(super-ego)和本我(id).…我宁可用「主我」(I)来代替自我.(p. 7)discursive consciousnesspractical consciousness=unconscious motives/ cognition主我这个词的使用,来源於行动者在日常社会接触中的定位过程,并因此和后者有紧密的联系. 主我作为某种指称性的术语,与宾我(me)蕴含的行动者对自身的丰富描述相比,在实质内容上 是空洞的.行动者在谈话中反思性地熟练掌握主我,宾我和你的关系,是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 逐渐产生出资格能力的关键.(p. 8) 对於个体实施的行动,我们不能错误地将它可以被描述的特性,当成个体对它持续的监控过程. 能动作用不仅指人在做事情时所具有的意图,而是首先指他们做这些事情的能力.…能动作用 涉及个人充当实施者的那些事件,即在行为既有顺序的任一阶段,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 行事.倘若这个人不曾介入,所发生的事或许就不会发生.(p. 9) 对非意图的后果影响的分析有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只是在分析意义上彼此具有独立意义,而 其中最重要的是从制度化实践入手.第一种情况,关注的是由某一触发情境引发的一系列事件 的累积,若没有这一情境,或许就不会有这些事件累积而成的结果.…第二种情况,不是由单个 事件引发的非意图的后果,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这种情况下,有待讨论的 现象是某种确定的「最终结果」,它被看作由有意图的行为一步步的过程累积而成的非意图 后果.…第三种情况,研究者的兴趣在於制度化实践再生产的机制.行动的非意图后果以某种 非反身性的反馈圈形式,构成了进一步行动的条件.对这些条件,行动者是有所认识的.…定位 在某一时空情境的重复性活动,会在相对自身情境而言较为「遥远」的时空情境中产生例行 化后果,而这不是参与这些活动的那些人意图之中的结果.而这些与原初情境相距甚远的情境 中发生的事件,又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原初情境下的行动以后所面临的条件.(pp. 13-4) 二,能动作用与权力 我们说有能力「换一种方式行事」,就是说能够介入,干预这个世界,或是能够摆脱这种干预, 同时产生影响事件的特定过程或事态的效果.这就假定行动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周而复始 的)实施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性质的权力,包括那些影响他人所实施之权力的权力.(p. 14) 行动中包含的权力逻辑上指的就是转换能力.最广义的权力在逻辑上先於主体性及行为的反 身性监控的构成.…人们在界定权力时,总是藉助於意图或意愿这样的术语,把权力看作是实 现所欲求的,预料之中的后果的能力,另一方面,包括帕深思和傅柯在内的其他学者,则首先把 权力看成是社会或社会共同体的某种特性.这里我并不是想在这些类型的观念中作一番取舍, 雸是想通过结构二重性的某种特性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p. 15) (通过表意过程和合法化过程集中起来的)资源是社会系统的结构化特性,它以互动过程中具 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作为基础,并由这些行动者不断地再生产出来.权力与局部利益的实现并 不具有本质上的联系.在这种权力观里,权力的运用并不是某些特定行为类型的特徵,而是所 有行动的普遍特徵.权力本身并不是一种资源.资源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是社会再生产过 程通过具体行为得以实现的常规要素.(p. 15) 社会系统里的权力具有一定的时空连续性,它的前提是行动者或集合体在社会互动的具体情 境中,彼此之间例行化的自主与依附关系.不过,所有的依附形式都提供了某些资源,臣属者可 以藉助它们来影响居於支配地位的人的活动.这就是我所说的社会系统的控制的辩证.(p. 16) 三,结构与结构化 结构指的是使社会系统中的时空束集(binding)在一起的那些结构化特性,正是这些特性,使得 千差万别的时空跨度中存在著相当类似的社会实践,并赋予它们以「系统性」的形式.我们说 结构是转换性关系的某种「虚拟秩序」,是说作为被再生产出来的社会系统并不具有什麼结构,只不过体现著结构性特徵,同时,作为时空在场的结构,只是以具体的方式出现在这种实践 活动中,并作为记忆痕迹,导引著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我把在社会总体再生产中 包含的最根深柢固的结构性特徵称之为结构性原则.至於在这些总体中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 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则可以称其为制度.(p. 17) 规则在一方面与意义的构成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则牵涉到对各种类型社会行动的制裁.(p.18) 结构化理论有个主要立场,认为以社会行动的生产和再生产为根基的规则和资源,同时也是系 统再生产的媒介(即结构二重性).(p. 19) 我们不妨将社会生活中的规则看作是在社会实践的实施及再生产活动中运用的技术或可加 以一般化的程式.所以说,那些以法律条令,科层规章,游戏规则等言词表述形式出现的形式化 规则,并不是规则本身,而只是对规则的法则化解释.我们不应把它们看作是一般规则的范例, 而应视其为形式化规则的特定类型,凭藉著它们外在的表述形式,负载著各种不同的特定性 质.(p. 21) 有关程式的知识或对「实施」社会活动的技术的掌握,都是方法性的.也就是说,这样的知识并 没有明确规定行动者可能遇到的所有具体情境,它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反之,它所提供的是 就一系列不确定的社会情境作出反应和施加影响的一般化能力.(p. 22) 结构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制度中反覆采用的规则与资源.从定义上来说,制度是社会生活中较持 久的特性.我用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徵来指系统中制度化了的特徵,它们构成了时空向度上的 紧密性,而我通过结构探讨的则是各种转换和中介关系,即系统再生产各种可观察的状况下潜 在的「切换开关」.(p. 23) 我们不应把社会再生产等同於社会统合的不断巩固.在范围更广泛的社会系统的不同部分或 区域中,各个行动者和集合体具有不同的位置,这种差异深深影响著它们哪怕是习惯性的行为, 对社会总体的整合所产生的作用.(p. 24) 四,结构二重性Structure(s)System(s)StructurationRules and resources, or sets of Reproduced relations between Conditions governing thetransformationrelations, actors or collectivities, continuity or transformationorganized as properties of organized as regular social of structures, and therefore thesocial systemspracticesreproduction of social systems结构作为被反覆不断地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规则或资源,除了作为记忆痕迹的具体体现和协调作用之外,还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其特点就是「主体的不在场」.相反的,不断纳入结构的社会系统则包含了人类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被跨越时空再生产出来.考察社会系统的结构化过程,意味著探讨诸如此类的系统在互动中被反覆生产出来的方式.这些系统的基础,是处於具体情境中的行动者可认知的活动.这些行动者在行动时,利用了丰富多样的行动情境下的规则与资源.(p. 25)结构二重性原理是结构化理念的关键.行动者和结构二者的构成过程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既定现象系列,即某种二元论,而是体现著一种二重性.再结构二重性观点来看,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徵对於它们反覆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相对个人而言,结构并不是什麼「外在之物」:从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结构作为记忆痕迹,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内在於」人的活动,而不像涂尔干所说的是「外在的」.不应将结构等同於制约.相反,结构总是同时具有制约性与使动性.(p. 25)行动者自己有关社会系统的理论会使这些系统物化,而这些社会系统的反覆构成却正是得益於这些行动者自身的活动.社会关系的物化,或者说人的行动中具有历史偶然性的环境与产物在话语层次上的「自然化」,是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徵之一.(p. 25) 人的认知能力始终是有限的.行动流持续不断以产生出行动者意图之外的后果,这些非意图的 后果又可能以某种反馈的方式,形成行动的位被认识到的条件.人类的历史是由人的有意图的 活动创造的,但它并不是某种合乎意图的筹画;它总是顽固地躲开人们将其置於自觉意识指引 之下的努力.虽说如此,人类还是使中不断作著这种尝试.环境告诉人,人类是唯一能认识到自 己在创造自己的历史的造物.这样的境况既含有威胁,又带著希望.人类正是面对这种威胁和 希望,进行著他们的尝试.(p. 26)Structure(s)System(s)StructurationRules and resources, or sets of Reproduced relations between Conditions governing thetransformationrelations, actors or collectivities, continuity or transformationorganized as properties of organized as regular social of structures, and therefore thesocial systems 五,制度的各种形式practicesreproduction of social systems我用结构化模态(modalities)来阐明互动中结构二重性的一些主要特徵,将行动者的认知能力和结构性特徵联系起来.行动者在互动系统的再生产中利用了结构化模态,并藉助同样的模态反覆构成著系统的结构性特徵.(p. 28)structuresignificationdominationlegitimation(modality)interpretative schemefacilitynorminteractioncommunicationpowersanction人类行动者不仅能在日常行为的常规状态下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活动,还有能力在话语层次上「对这种监控过程本身进行监控」.所谓「解释图式」指被纳入行动者知识库存的类型化方式,行动者在维系沟通过程时反身性地使用它们.(p. 29)社会系统的规范性要素只是一些依赖於情境的权宜性(contingency)主张,只有通过在日常实际接触的具体情境中有效地调动各种制裁,才能得到维持,受到关注.(p. 30)structuresignificationdominationlegitimation(modality)interpretative schemefacilitynorminteractioncommunicationpowersanction「支配」并不等同於「被系统地扭曲了的」表意结构,因为在我看来,支配正是表意符码存在的条件.我们不能单单通过分配的不均衡性来考察「支配」与「权力」,而应该把它们看作是社会交往(或者可以说人的行动本身)中的内在组成部分.(p. 31)各种符号秩序(symbolic order)和与之相连系的话语型态是意识形态在制度方面的焦点.不过,在结构化理论里,意识形态并不是某种特定「类型」的符号秩序或话语形式,比如我们不能从科学中分离出所谓的意识形态话语.「意识形态」指的不过是某些支配关系中的不对等,是它们将表意过程与局部利益合法化联系在一起.支配依赖的是两种不同类型资源的调集.一是配置性资源,指对物体,商品或物质现象产生控制的能力,或者更准确的说,指各种形式的转换能力;二是权威性资源,指对人或者说行动者产生控制的各类转换能力.(p. 32)。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三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2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重建社会结构理论1.生平(1)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于1938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18岁考入赫尔大学。

在大学期间受社会学教师沃斯利和心理学教师韦斯特比的影响,对社会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2)195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61年撰写了题为《当代英国的运动与社会》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并获硕士学位。

(3)获硕士学位后,吉登斯在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任教,讲授经典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等课程。

1966年,吉登斯离开莱斯特大学到温哥华附近的西蒙·弗拉塞尔大学任教,后又转至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4)1969年,吉登斯受剑桥大学之聘,由美洲返回英国,在皇家学院任高级讲师兼院士,同时攻读博士学位。

1974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5)1983年,被选为英国社会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1984年,出版了代表著作《社会的构成》,他的学术影响随这部著作的出版而迅速扩大。

1985年被聘为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

1996年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2.著作吉登斯自70年代初以来发表了大量学术著作,主要有:《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1971)、《迪尔凯姆著作选》(译作,1972)、《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1973)、《实证主义社会学》(1974)、《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1976)、《社会理论的中心论题》(1979)、《社会的构成》(1984)、《民族一国家与暴力》(1985)、《现代性的后果》(1990)、《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等。

3.思想渊源(1)马克思吉登斯非常重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他认为他的三部著作:《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是关注“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世界的关联”的三部曲。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问题。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什么是社会学)【圣才出品】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什么是社会学)【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章什么是社会学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视角1.社会学的想象力(赖特·米尔斯)(1)学习从社会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即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去观察和对于想像力的培养。

(2)学习社会学不能只是遵循获取知识的常规步骤,而要能够自如地跳出个人所处环境的直观性,将事情置于一个更广泛的背景。

(3)社会学的研究所依赖的,就是社会学想像力。

社会学想像力首先要求“想像自己脱离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熟悉的惯例,以便从全新的角度看待它们。

2.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喝咖啡行为(1)咖啡并不只是一种提神的东西。

作为我们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还具有符号价值。

事实上,社会的饮食行为都是为社会互动以及仪式的实施提供场合,而这些都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丰富主题。

(2)咖啡是一种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对大脑有刺激作用,是一种会上瘾的东西,但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数人并不把嗜好喝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

然而有社会允许消费大麻甚至可卡因,却反对消费咖啡和酒精。

社会学家对为什么会存在这类差异怀有兴趣。

(3)一个人一旦喝了一杯咖啡,就等于卷入了遍及世界的一组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研究这种全球交易。

(4)饮用一杯咖啡的举动足以推定过去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

(5)咖啡这种产品是当代许多关于全球化、国际贸易、人权和环境破坏的争论的焦点。

3.学习社会学许多事件看似只与个体有关(个人困扰),其实反映的是更大的问题(公共话题)。

社会学的任务,正是要研究社会对我们的塑造与我们对自己的塑造之间的联系。

我们的活动既在塑造着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的结构或其面貌,同时又在被社会世界所塑造。

在社会学中,社会结构指的是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二、社会学思维的发展1.理论与理论思路(1)构筑理论的必要性:社会学并不单单收集事实,同时也要了解事情为何发生。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健康)【圣才出品】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健康)【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8章健康、疾病与残障8.1复习笔记一、身体社会学1.厌食症(1)宗教原因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确实有少数人经过考虑,出于宗教原因而选择了严格节食。

(2)社会文化原因厌食症与宗教信仰毫无关系,并且影响的主要是女性。

它是一种身体的疾病,也受到社会力量和文化力量的影响。

(3)社会观念变迁厌食症是一种表现为生理症状的疾病,它与控制饮食的观念密切相关,而这种观念关系到现代社会里不断变化中的对于身体魅力尤其是女性身体魅力的观念。

①在绝大多数前现代社会里,女性的理想形体是丰满肉感。

②到了17、18世纪的欧洲,理想的女性形体也是匀称适中。

③把苗条视为理想的女性形体,这样的观念源于19世纪晚期的某些中产阶级群体,只是到了晚近才普及为大多数女性追求的理想。

(4)总结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①厌食症的起源在于现代社会晚近历史中发生变化的女性身体意象。

它最早被确定为一种失调。

②直到最近三四十年前,它还是不为人注意的。

自那以后,它越来越成为年轻女性当中的常见现象。

③在现代社会,厌食症之类的饮食失调不再是不为人注意的疾病形式。

对于苗条的过分关注,以及由此导致的饮食失调,并不仅限于欧美女性。

随着西方对于女性美的意象传播到世界各地,与它们相关的疾病也跟到了世界各地。

2.饮食失调在饮食方面遇到困难,对自己的外形感到绝望,这种看起来似乎属于纯粹的个人困扰的事情,证明是一桩公共议题。

饮食失调让人看清社会因素对于我们的健康和社会互动能力的影响。

作为人类,我们显然都拥有一个身体,但这个东西并不只是我们单纯地拥有的,不仅仅是外在于社会而存在的物质性的东西。

我们的身体深受我们所属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也深受我们的社会经验的影响。

3.社会变迁对于身体的影响身体越来越摆脱所谓“自然”,也就是摆脱我们的周遭环境和生物节律。

我们的身体正在受到科学力量和技术力量的侵入,而这种趋势正在创造出新的困境。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6-18章)【圣才出品】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6-18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6章组织与网络16.1 复习笔记一、组织正式组织是用理性的方式设计以期实现其目标,常常是借助明确的规则、规章和程序。

现代科层组织,就是正式组织的首要范例。

组织具有如下特点:组织大部分是人为设计的,是基于所设想的确定目标创立起来的;组织有助于对各类活动与资源进行大量的协调;组织既有益处也有害处。

1.作为科层机构的组织(1)韦伯对组织和科层制的研究①组织马克斯·韦伯最早对现代组织的兴起提出了系统解释。

组织就是以一种跨越时空的稳定方式,把人类的活动或他们所生产的物品协调在一起的手段。

组织的发展依赖于对信息的控制;组织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权力倾向于集中在顶层。

②科层制所有大规模的组织都往往具有科层制的性质。

科层制指的就是职员的统治,这个术语最初只是用来指政府职员,但是后来它逐渐延伸,用来指一般意义上的大型组织。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在韦伯看来,科层制在现代社会中的扩张实属必然。

科层权威是应对大规模社会系统的管理要求的唯一方式。

然而,科层制显露出许多重大缺陷。

为了研究科层组织之扩张的根源和性质,韦伯建构了科层制的一种理念型。

关于科层制的理念型,韦伯列举出下列几项特点:a.有一个界限明确的权威等级,使得组织中的各项任务都作为“公务”分派。

b.在组织的各个层次上,都有成文的规章制度主导着职员的行为。

c.职员全职工作,领取薪俸。

d.职员在组织内的任务与其在组织外的生活两相分割。

e.组织中的任何成员都不拥有他们所调配的物质资源。

③科层制的优缺点a.优点:一个组织越是接近科层制的理念型,就越能有效地完成创立时定下的目标。

科层制就像是精密的机器,以理性原则运作。

b.缺点:科层制可能会缺乏效率,许多科层工作单调乏味,没有什么机会能够施展创造性的能力。

尽管担心社会的理性化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后果,但他最终的结论仍然是,科层的例行惯例和官场对于我们的生活所具有的权威,是我们为追求科层组织的技术效力所付出的代价。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一、名词解释1.吉登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答: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是结构化理论的建立者。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等。

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涉及面非常广泛,他对很多学科都有所涉猎。

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既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也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因此社会科学家既要批判性地研究社会世界,又要反思自身。

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形成了他自己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一整套研究路径。

他认为,结构指的是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

吉登斯关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研究是当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2.结构二重性(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研)答:结构二重性是吉登斯在研究行动和结构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结构可以在实践中表现出来,但不是具体实践的外显模式。

具体是指,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

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

3.结构化理论答: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种族)【圣才出品】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种族)【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3章种族、族群性与迁移13.1复习笔记一、核心概念1.种族(1)约瑟夫·阿瑟·德·戈宾诺约瑟夫·阿瑟·德·戈宾诺伯爵(1816~1882)被称为现代种族主义之父,他提出存在三大种族: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

在戈宾诺看来,白种人拥有更为优越的智力、道德和意志力。

黑种人是最低能的,带有鲜明的动物本性,缺乏道德,而且情绪不稳定。

(2)对“种族”的不同看法①许多社会科学家一致提出,种族只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在学术界沿用这一概念,只能是延续种族具有生物学基础这一普遍持有的观念。

②其他社会科学家则有不同意见,认为种族作为一个概念,即使其生物学基础已经站不住脚,但对许多人而言它仍是有意义的。

对于社会学的分析而言,种族即使是一个富有争议的概念,也仍然至关重要。

(3)种族化按照对于种族的理解,对个体或人群进行分类,这个过程叫做种族化。

在历史上,种族化意味着根据某些人群先天所具有的体征,将其贴上构成独特的生物群体的标签。

在有些情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况下,种族化采取“法规化”的制度形式。

更常见的是,日常的社会体制以既成事实的方式被种族化。

在种族化的体制内,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他们在那个体制中的种族化位置所塑造和约束。

2.族群性(1)族群性的概念族群性指的是使某个给定的人类共同体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的文化实践和观点。

族群性是一种纯粹的社会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生产和再生产出来。

通过社会化,年轻人被其所属共同体的生活方式、规范和信念所同化。

(2)族群性的意义对许多人而言,族群性是个体和群体认同的核心,但其意义对于每个人皆有不同。

它能提供与过去相延续的重要脉络,并经常通过文化传统的实践而永葆活力。

虽然族群性在传统的范围内延续着,但它并非静止不变。

它在变动不居的环境面前是灵活流变、乐于调适的。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1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

考点一: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1.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1)实证主义概述(见表14-1)表14-1 实证主义概述(2)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见表14-2)表14-2 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2.双重解释学(1)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着两套意义框架:①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②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元语言。

这两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科学家用于理解社会过程的概念和归纳能被作为行动者的常人所用,这些人能够改变社会的过程,因此,在根本的意义上,社会学家与常人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不同。

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是建立在对自然主义和过分解释取向的批判基础上的。

(2)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任务(见表14-3)表14-3 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任务(3)双重解释学引发的一系列后果①社会科学的“平庸性”与实践影响a.社会科学的概念被创造出来分析社会世界,而同时又反过来被纳入这个世界。

自然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则完全与自然客体世界相隔离,与自然科学成就所显现的丰富创新性的技术影响相比,社会科学表现出明显的平庸性。

b.自现代开始,社会科学就对社会世界具有并继续具有一种深广的实践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并非主要是技术的影响,而是通过社会的概念被吸纳到社会世界中并成为它的构成内容来发挥作用。

②社会科学概括的“历史性”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和任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问题的设问与解答)【圣才出品】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问题的设问与解答)【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3章社会学问题的设问与解答3.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设问1.《茶室交易》男人之间找寻匿名、即时的性交往,发生在世界各地,但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之前,这种现象却始终是一种广为盛行却很少研究的人类互动形式。

在美国,同性恋社群称有这类活动的厕所为“茶室”。

社会学家劳德·汉弗莱斯探访了这些公厕,对参与者进行了研究,并以此撰成《茶室交易》一书。

《茶室交易》中所研究的厕所,极好地体现了成为社会学家所问的许多种问题的主题现象。

现代理论思路的一些要素有助于我们理解汉弗莱斯的研究所涉及的问题。

互动论的、功能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解释这一现象。

2.社会学的研究(1)社会学研究的事业社会学研究的事业,大致上就是要像汉弗莱斯所做的那样,超越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表层理解。

好的研究应当能够帮助我们以新的方式理解我们的社会生活。

研究中提出的问题以及所得出的发现应该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奇。

社会学家无论是进行理论阐述还是从事具体研究,他们在此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常常也困扰着其他许多人,但这类研究的结果却常常与我们的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常识信念相悖。

(2)社会学理论阐述和具体研究的目标社会学理论阐述和具体研究的目标是摆脱普通人通常思考此类问题的臆测方式。

好的社会学研究努力使问题尽可能精确,并力求在得出结论前搜集事实性证据。

为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就必须知道,适用于某个特定研究的最为有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如何才能最好地分析结果。

(3)经验性问题与事实性问题社会学家在具体研究中所提出的常常是一些经验性问题或曰事实性问题。

社会学家常常想询问一些比较性问题,把某一社会中的某一社会背景同其他社会中的另一例证或相对立的例证相联系。

在社会学中,我们不仅需要拿现存的社会彼此参照来考虑,而且还要对它们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

社会学家在这种情况下所提出的就是发展性问题。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第二十三章至第三十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第二十三章至第三十章【圣才出品】

第二十三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一、名词解释1.吉登斯答: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是结构化理论的建立者。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等。

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涉及面非常广泛,他对很多学科都有所涉猎。

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既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也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因此社会科学家既要批判性地研究社会世界,又要反思自身。

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形成了他自己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一整套研究路径。

他认为,结构是指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

吉登斯关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研究是当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2.结构化理论答: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

结构指的是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3.脱域机制答:脱域机制即“社会制度的抽离化”,这种抽离化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象征符号,一种是专家系统。

象征符号指的是一套抽象的中介系统,其典型形态之一就是货币,专家系统是指技术职能或职业性的专家评判体系。

这种制度抽离化建立了与前现代社会不同的安全与信任系统,但它是建立在人的无知基础上的,因此也带来巨大的风险,形成一系列的现代性的后果。

吉登斯 社会学

吉登斯 社会学

吉登斯社会学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发展中的社会学观点:社会学想象力,社会学的角度是跳出个人情境的即时性,去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问题,想象自己已经离开了日常生活的熟悉的惯例。

本文的例子是“咖啡”:联系到了它的价值,作用,社会与经济关系以及全球化等问题。

这就是想象力的结果。

2.研究社会学:个体性的背后反映额是整个大的社会背景,社会学就是要研究社会对个体的塑造以及个体对自我的塑造之间的联系;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情境不仅仅包括随机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或者行动,也包括通过特点鲜明的方法结构化了的,成形的事件和行动。

3.社会学对我们生活的帮助:A.文化差异意识;B.政策效果的评价,对特点政策的影响的后续的调查才可能实现吧;C.自我启蒙,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解读大的政策或者制定自己的政策来帮助自我;4.社会思想的发展:早期理论家: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瓦解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思想家们一方面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社会结构,一方面研究过程。

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的创建者,三阶段律:他认为人类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三个阶段。

提倡建立社会学为核心的新宗教“人性宗教”(崇尚科学)。

埃米尔・涂尔干:他主要探讨的三个问题是:社会学作为一门经验性学科的重要性;第二,个体的出现和一种新兴的社会秩序的形成;第三,社会中道德权威的来源和特征;他关注对社会事实的研究,社会事实的特点是:它是行动、思想和感觉的方式,对个体有着强制制约的力量,这种制约包括:直接的惩罚、社会拒绝(行为不被接受)和简单的误解(言语上的冲突)。

同时,他关注社会团结和精神团结(使社会免于混乱的原因),他认为劳动分化程度低的传统文化是以机械团结为特征的。

他将社会因素带入自杀行为中进行研究。

卡尔・马克思:他主要寻求对当今社会的变革的解释。

第一,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因素:资本和工薪劳动者,所以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阶级矛盾;第二,历史唯物史观,他认为社会变迁的根源是阶级矛盾(经济因素),资本主义会被另外一种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或者共和主义的社会所替代。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分层与阶级)【圣才出品】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分层与阶级)【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9章分层与阶级9.1复习笔记一、分层体制1.社会分层(1)含义:社会分层体现人类社会的个体和群体之间所存在的不平等。

最简单的分层定义就是不同人群之间的结构化不平等。

(2)社会分层体制的特性①地位等级应用于人群的社会范畴,这些人享有某种共性。

但不一定发生互动,也不一定彼此认同。

②人们的生活体验和机会严重依赖于他们的社会范畴是如何定级的。

③不同社会范畴的等级变动起来往往会非常缓慢。

2.奴隶制(slavery)(1)奴隶制是不平等的一种极端形式,这种制度下的某些人可以将另外一些人作为其财产而占有。

奴隶所有权的法律处境在不同的社会之间有相当的差异。

有时候,奴隶在法律上被剥夺了几乎所有权利。

而在另一些社会里,奴隶们的地位更类似于仆役。

(2)奴隶常常反抗自己的臣属地位。

由于这类抵抗,奴隶劳动的体制往往是不稳定的。

奴隶劳动体制最终瓦解,部分原因在于其所激发的斗争,一部分原因在于经济上或其他方面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的动力会促使人们生产出比直接强迫的情形下更多的东西。

奴隶制依然是今日世界上一种重要的侵犯人权的现象。

3.种姓制(caste)(1)在种姓制这种社会体制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毕生注定的。

因此,在一个种姓社会里,不同的社会层级之间都是封闭的。

(2)所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必然维持在出生时的那个社会层级上。

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都是基于个人的特性。

(3)从某种意义上说,种姓社会可以看作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中的阶级位置从出生时就被先赋指定了。

种姓社会一般存在于农业社会。

(4)现代之前,种姓体制遍及全世界。

在种姓体制中,与其他种姓的成员之间的亲密接触是受到强烈排斥的。

要维护一个种姓的这类“纯洁”,常常是通过“族内婚”的规则,即习俗或法律要求在某人所属的社会群体内部通婚。

代表地区是印度和南非。

4.等级制(estates)(1)等级制是欧洲封建制的组成部分,也存在于其他许多传统的文明。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视角1.社会学的想象力(赖特·米尔斯)(1)学习从社会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即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去观察和对于想像力的培养。

(2)学习社会学不能只是遵循获取知识的常规步骤,而要能够自如地跳出个人所处环境的直观性,将事情置于一个更广泛的背景。

(3)社会学的研究所依赖的,就是社会学想像力。

社会学想像力首先要求“想像自己脱离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熟悉的惯例,以便从全新的角度看待它们。

2.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喝咖啡行为(1)咖啡并不只是一种提神的东西。

作为我们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还具有符号价值。

事实上,社会的饮食行为都是为社会互动以及仪式的实施提供场合,而这些都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丰富主题。

(2)咖啡是一种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对大脑有刺激作用,是一种会上瘾的东西,但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数人并不把嗜好喝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

然而有社会允许消费大麻甚至可卡因,却反对消费咖啡和酒精。

社会学家对为什么会存在这类差异怀有兴趣。

(3)一个人一旦喝了一杯咖啡,就等于卷入了遍及世界的一组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研究这种全球交易。

(4)饮用一杯咖啡的举动足以推定过去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

(5)咖啡这种产品是当代许多关于全球化、国际贸易、人权和环境破坏的争论的焦点。

3.学习社会学许多事件看似只与个体有关(个人困扰),其实反映的是更大的问题(公共话题)。

社会学的任务,正是要研究社会对我们的塑造与我们对自己的塑造之间的联系。

我们的活动既在塑造着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的结构或其面貌,同时又在被社会世界所塑造。

在社会学中,社会结构指的是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二、社会学思维的发展1.理论与理论思路(1)构筑理论的必要性:社会学并不单单收集事实,同时也要了解事情为何发生。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全球化与变迁世界)【圣才出品】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全球化与变迁世界)【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2章全球化与变迁世界2.1复习笔记一、社会的类型1.正在消逝的世界:前现代社会及其命运按照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在《食人番与国王》中的描述,可以将前现代社会分为三种类型:狩猎与采集社会;较大的农耕社会或游牧社会;非工业文明或传统国家。

(1)最早的社会:狩猎者和采集者绝大多数人类都曾经生活在狩猎和采集社会中。

其特点有:①狩猎者和采集者以狩猎、捕鱼和采集野生可食植物为生。

②除了满足基本需求外,狩猎者和采集者对于积累物质财富基本没有兴趣。

他们所需的物品仅限于狩猎武器、挖掘和筑造工具,一点儿私人衣物以及烹饪用具。

③无论是物质占有的数量还是种类,社会成员之间都不存在多少差别,不存在任何贫富分化。

社会位置或等级方面的差异往往仅限于年龄及性别。

(2)游牧与农耕社会游牧社会是指那些主要依靠家畜而生存的社会,而农耕社会则是种植庄稼。

许多社会兼有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

①游牧社会常常位于有着丰茂草地的区域,或是在沙漠、山区。

这类区域不适于发展丰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饶的农业,但可以养活多种牲畜。

游牧社会经常随着季节变化在不同地区之间迁徙。

由于游牧的习性,这些社会的人们即使生活方式在物质方面比狩猎和采集者更为丰富,通常也不积攒很多的物品。

②从某一时期开始,狩猎与采集群体开始播种自己的庄稼,而非只是简单地采集野生的植物。

这一活动便是通常所谓“园艺”的开始,人们使用简单的锄头或挖掘工具来开垦小片园地。

园艺类似于游牧,比狩猎和采集提供了更为可靠的食物来源,因此能够供养更大的共同体。

由于并非迁徙无定,靠园艺种植为生的人们就可以比游牧、采集和狩猎的共同体有更多物质财富上的储备。

(3)非工业化文明或传统文明与早期的社会类型有明显的区别。

这些社会以城市的发展为基础,在权力和财富方面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不平等,并与国王或皇帝的统治维系一体。

由于它们使用书写文字,并且科学和艺术也繁荣起来,因此常常被称作文明。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劳动与经济生活)【圣才出品】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劳动与经济生活)【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8章劳动与经济生活18.1复习笔记一、何谓劳动?有薪劳动与无薪劳动1.劳动劳动,不管是有薪的还是无薪的,定义为进行需要付出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活动,其目标是提供满足人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2.职业职业或工作就是用来交换一份稳定的工资或薪水的劳动。

在所有文化中,劳动都是经济的基础。

经济系统是由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机构/制度所组成的。

二、劳动的社会组织1.分工及早期社会学家对分工的看法(1)分工现代社会,经济制度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便是存在高度复杂的分工,即把劳动划分成人们各有专事的许多不同的职业。

①劳动场所的转变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现代社会也见证了劳动场所的转变。

a.在工业化以前,绝大多数劳动会在家里进行,并由家庭的所有成员共同完成。

b.工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劳动和家庭的分离。

企业家所拥有的工厂成为工业发展的中心。

②劳动分工的发展a.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劳动分工的对比确实是非同寻常的。

即使在最大的传统社会中,通常也不会有超过二十或三十种的主要的手工行业。

b.在一个现代工业体系中,有数千种不同职业共同存在。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互赖性的巨大扩张。

(2)早期社会学家关于分工对于单个工人和整个社会的潜在后果的讨论①马克思等一批思想家最早提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使许多人的劳动沦为单调乏味的任务。

根据马克思的看法,分工使人类与自己的劳动相疏离。

所谓异化,指的是不仅对于劳动,而且对于资本主义背景下工业生产的整体框架,都抱有一种冷漠感乃至厌憎感。

②涂尔干对分工的看法更为乐观,尽管他也承认其潜在的有害影响。

根据涂尔干的看法,角色的专门化会增强共同体之间的社会团结。

人们通过互相依赖而彼此联系,而不是作为孤立、自足的个体生活。

团结会通过生产和消费的多方向关系得到增强。

涂尔干认为,这种安排具有高度的功能作用;当然他也意识到,如果变化发生得太快,社会团结就可能被扰乱。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三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一、名词解释1.吉登斯答: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是结构化理论的建立者。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等。

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涉及面非常广泛,他对很多学科都有所涉猎。

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既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也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因此社会科学家既要批判性地研究社会世界,又要反思自身。

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形成了他自己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一整套研究路径。

他认为,结构是指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

吉登斯关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研究是当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2.结构化理论答: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

结构指的是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3.脱域机制答:脱域机制即“社会制度的抽离化”,这种抽离化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象征符号,一种是专家系统。

象征符号指的是一套抽象的中介系统,其典型形态之一就是货币,专家系统是指技术职能或职业性的专家评判体系。

这种制度抽离化建立了与前现代社会不同的安全与信任系统,但它是建立在人的无知基础上的,因此也带来巨大的风险,形成一系列的现代性的后果。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笔记简体版)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笔记简体版)
五、變遷、進化和權力
六、結構化理論、經驗研究和社會批判
引言
在对立理论表面的混乱之后,可以辨认出某些共同主题:首先,绝大多数介入讨论的思想流派都强调,人的行为具有主动性和反思性(但有些例外值得我们关注,譬如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这就意味著,它们一致舍弃了正统共识的某些倾向,不再将人的行为视为行动者既无法控制也无法理解的力量的产物.(p. xxvii)
在区域化里,某些类型的活动与人是被「封闭」起来的,另一些则是「暴露」的,所以说区域化在心理和社会层面上也都有很强的影响.在此我们再次发现,表面上看,高夫曼和傅柯这两位思想家彼此之间似乎并没有什麼特别关系,但他们都极其注重一点,即封闭与暴露,禁闭与展示这两组关系,在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上都存在著变动不定的区分界线.(p. xxxvii)
建构批判理论并不是某种选择,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结论很容易对实践生活(和政治生活)产生影响,而不论社会观察者或政策制定者是否决定将其「用於」某个特定的实际问题.(p. xlvii)
第一章结构化理论要点
如果说,各种解释社会学的确以主体的某种霸主地位作为自身的基础,那麼功能论和结构主义所提倡的,则是社会客体的某种霸主地位.我之所以要提出结构化理论,基本目标之一就在於宣告这些建立霸主体制的努力的破产.在结构化理论看来,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p. 3)
我们也不能脱离身体来探讨「行动」,因为身体正是「行动」与它的周围世界的中介,是行动中的自我统合体.我所说的行动中自我的分层模式,就是将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理性化及动机激发过程视作根植於行动中的一系列过程.(p. 4)
日常接触中包含了大量舒兹所说的「知识库存」,我更乐意把它称为共同知识(mutual knowledge).行动者的意识无法直接觉察到这种共同知识.这样的知识绝大多数是实践性的,人们想要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持续完成各种例行活动,它们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论动者的差异,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之间都没有什麼固定的区分,而是彼此有所渗透.无论如何,它们之间不存在像无意识和话语意识之间那样的鸿沟.(p. 5)

吉登斯社会学读书笔记

吉登斯社会学读书笔记

吉登斯社会学读书笔记社会学要写读书笔记,请推荐一下社会学的经典著作周晓虹的《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刘少杰的《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1、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学术与政治》、《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2、迪尔凯姆《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社会分工论》3、马克思相关著作和论述同时顺便了解:孔德、斯宾塞、滕尼斯、齐美尔、帕累托这些人的大概理论和著作。

接下来就可以涉及思想 -的理论著作1、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2、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现代性的后果》《民族-国家与暴力》3、福柯《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4、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其实社会学的经典著作还有很多,入门之后就知道了传播学读书笔记[传播学读书笔记]广告的目的是把各户的商品或服务光广而告知,传播是广告进行的一个重要媒介<大众传播学>主要介绍了有关传播的知识内容.什么是传播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当然他也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他的目的在于发生相应的变化,传播学读书笔记。

简而言之,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他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依据传播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

内向传播有称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等,他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发传真,电子信件等。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三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1.怎样认识吉登斯关于社会理论同社会学关系的论述?答:(1)社会理论的含义与对象①社会理论涵括了吉登斯认为各门科学所共同关注的那些论题。

这些论题的宗旨是探讨人的行动与行动中的自我的性质,研究应该如何从概念上理解互动及其与制度的关系,努力把握社会研究的实践意涵。

②社会理论研究的对象:社会理论研究人的社会行动及行动中的个人,是关于社会行动、自我、交互行动、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定性研究。

(2)社会理论同社会学的关系吉登斯所理解的“社会学”并不是有关人类社会整体研究的一门通用学科,而只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只关注“发达的”或现代的社会。

充其量可以把社会学理论看作更为普遍的社会理论的一个分支,但它不能保有充分独立的身份。

吉登斯不仅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区分了社会理论与社会学,而且还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限制在发达的现代社会。

吉登斯关于社会理论同社会学的区分,仅仅在社会理论同实证社会学之间成立。

2.如何理解吉登斯的结构二重化原则?吉登斯的结构观点同传统结构论有何区别?答:(1)结构二重性原则①从概念上二元论重新构建为某种二重性,即结构的二重性。

客体主义者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制约性,主体主义者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两类因素在社会生活都是实际存在的,既不可简单否认,又不可把二者对立起来。

结构二重化原则的根据: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社会层面上,而且也存在于个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②实践意识实践意识是指行动者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明言就知道如何“进行”的那些意识。

特点是“只做不说”、日常性和惯例性。

首先,实践意识不是本能无意识层面上的,它也是一种意识,并且是有能力支配行为的意识;其次,它又不是形成了概念、判断和推理,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语意识”,而是介于无意识和话语意识之间的“只做不说的意识”。

③时空原则a.吉登斯的时空原则强调社会生活的条件性和历史性,即把各种社会行动和社会事件都放到特定的社会条件的限制中去考察,放到历史的动态过程中去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9章犯罪与越轨19.1 复习笔记一、基本概念1.越轨的概念和越轨与犯罪的关系(1)越轨的概念越轨是指对某一社群或社会中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套给定规范的不遵从。

越轨概念既适用于个体行为,也适用于群体活动。

(2)越轨和犯罪越轨和犯罪在很多情况下互有重叠,但它们并不完全等同。

越轨的概念比犯罪宽泛得多,因为后者仅指触犯了法律的不遵从行为。

许多形式的越轨行为并不受到法律约制。

因而,越轨研究可以考察的对象纷繁多样。

2.犯罪学与越轨社会学(1)犯罪学关注的是受刑律制裁的各式行为。

犯罪学家感兴趣的往往是犯罪的衡量技术,犯罪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旨在减少社区犯罪的政策。

(2)越轨社会学借鉴犯罪学的研究,同时也考察超出刑律范围之外的行为,这是为了理解为什么某些行为会被广泛认为是越轨,而这些越轨的观念又是如何被有区别地运用到社会成员身上的。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二、说明犯罪与越轨:社会学理论1.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犯罪和越轨是由社会中的结构性张力和缺乏道德调控所导致的结果。

如果社会中个人和群体的抱负与可获得的报酬不符,这种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差距将使一些社会成员产生越轨的动机。

(1)犯罪与失范:涂尔干与默顿①失范a.失范概念最初是由涂尔干引入的。

他提出,在现代社会,传统的规范和标准遭到了破坏,又还没有新的来替代。

在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中,如果没有任何明确的标准指导人们的行为,失范就会出现。

b.涂尔干把犯罪和越轨视为社会事实。

他认为,两者都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必要成分。

越轨对社会而言也是必需的,它履行了两项重要的功能,首先,越轨具有一种调适功能;其次,越轨促进了社会中“好”行为和“坏”行为的界限维持。

②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将犯罪的根源定位到了美国社会的结构本身。

根据默顿的观点,越轨行为是经济不平等和缺乏机会平等的一种副产品。

相对剥夺感是越轨行为中的一个重要成分。

③对于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与实现它们的有限手段之间的张力,默顿区分出五种可能的反应类型:a.遵从主义者无论是否能够取得成功,既接受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也接受实现这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些价值观的惯常手段。

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型。

b.革新主义者继续接受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但采取不合法或非法手段来追求这些价值观。

通过非法活动获取财富的罪犯就是这类人的典型。

c.仪式主义者遵从社会所认可的标准,尽管已经看不到这些标准背后的价值观。

他们出于义务而遵从这些规则,但仅仅因为这些是规则,而并没有更为远大的目标。

仪式主义者会将自己奉献给枯燥无味的工作,哪怕它毫无职业前景,报酬也十分微薄。

d.退却主义者完全放弃了竞争的态度,因此既拒绝了主流价值观,也不接受社会所认可的实现这些价值观的手段。

自给自足的群居村中的成员即属此例。

e.反叛主义者,既拒绝现存的价值观,也拒绝实现它们的手段,但他们积极地希望用新的价值观和实现手段来替代,并重建社会体系。

激进政治群体中的成员就属于这种类型。

(2)亚文化的说明后来的研究者从亚文化群体的角度来定位越轨,这些群体所采纳的规范鼓励或奖励犯罪行为。

阿尔伯特·科恩也认为,犯罪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社会内部的矛盾,越轨反应是通过亚文化群体而以集体性的方式发生的。

(3)界定越轨①涂尔干相信,即使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里,越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通过界定越轨,可以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的标准。

因此,人们并不一定非得彻底清除越轨。

②社会学家凯伊·埃里克松研究了17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越轨行为。

他通过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控制机构把它们的工作界定为将越轨维持在界限之内,而不是彻底清除越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③埃里克松进一步假设:社会需要一定量的越轨,但会通过特定的功能运转方式,使社会保持完好。

(4)评价功能主义理论正确地强调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遵从和越轨之间的联系。

但是,不能贸然认为,较贫困社群中的人渴望达到像较富足的人那样的成功。

绝大多数人往往根据他们对自己现实处境的认识,来调整自己的抱负。

默顿、科恩、克洛尔德和奥林都假定了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因此都可以遭到批评。

欲求与机会不相匹配的情形不只发生在较为弱势的人群之中,在其他群体中也同样存在着趋向犯罪活动的压力。

2.互动理论(1)标签理论标签理论家把越轨行为解释成越轨者和非越轨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而不是个人或群体所具有的一套特征。

在贴标签过程中最具贡献力的是代表法律和秩序力量的人。

创造了各类越轨行为范畴的标签,表达的正是社会的权力结构。

①霍华德·贝克尔关注的是,越轨者的身份是如何通过贴标签过程产生的。

②贝克尔抨击那些认定“正常”与“越轨”之间泾渭分明的犯罪学思路,认为越轨行为并不是成为“越轨者”的决定性因素。

一个人的衣着服饰,言谈举止,或者出生国家,都可能成为决定其是否适用于越轨者标签的关键因素。

③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勒默特把最初的逾越行为称为初级越轨。

勒默特使用次级越轨来描述某类人逐渐接受罪犯或犯过失者的标签并把自己看成是越轨者的情形。

在这类情况中,标签成为个人身份认同的核心,并导致越轨行为的延续或强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评价①贡献:它假设没有任何行为具有内在的犯罪性质。

对于犯罪性质的界定是由权势群体确立的,是由警察、法庭和矫正机构通过立法与释法完成的。

②批评:标签理论者在强调贴标签这一主动过程的时候,却忽略了导致行为本身被界定为越轨行为的过程;贴标签过程是否确实具有滋长越轨行为的效果,这一点还不清楚。

3.冲突理论:“新犯罪学”(1)“新犯罪学”①泰勒、沃尔顿和扬在1973年发表的《新犯罪学》一书,他们主张,个体之所以积极地选择从事越轨行为,是为了反抗资本主义体制的不平等。

新犯罪学理论家们从社会结构和统治阶级权力维持的角度,构造他们分析犯罪和越轨的框架。

②霍尔等人考察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引起重大关注的“袭劫”犯罪现象。

为了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不再关注不断攀升的失业率,日益下降的工资,以及社会中其他深层的结构性缺陷,无论政府还是媒体都在强化对于袭劫案件的道德恐慌。

③其他犯罪学家也考察了社会中法律的形成与使用,认为法律是权势群体用来维持其特权地位的工具。

随着统治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越来越不平等,法律成为权势群体维持秩序更为重要的工具。

学者们指出,权势群体也违反法律,但却很少被抓获。

(2)左派现实主义①左派现实主义的含义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犯罪学的一股新流派,它被称为新左派或左派现实主义。

a.左派现实主义强调犯罪行为的增加是实实在在的,公众对之产生焦虑也是理所当然。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犯罪学需要更多地研究犯罪控制和社会政策这些实际问题,而不是抽象地讨论它们。

b.左派现实主义提请人们关注犯罪的受害者,认为受害者调查可以比官方统计数据更有效地刻划犯罪行为的程度。

犯罪和受害集中在边缘化的街区,社会中受剥夺的群体遭受犯罪的风险要比其他群体大得多。

②左派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建议它主张,执法部门需要更敏锐地关注各社群,而不能一味依赖会使公众撤回支持的“武力治理”技术。

③对左派现实主义的批评左派现实主义强调受害一方很重要。

但是他们指出,左派现实主义把焦点放在受害者个体身上,却依然处在受政治和传媒驱动的讨论“犯罪问题”的狭隘格局之中。

对于犯罪的狭隘定义关注的只是最为可见的那些犯罪形式,却忽视了其他违法行为。

4.控制理论(1)控制理论①控制理论的概念控制理论认为,犯罪的发生是犯罪行为的冲动与遏止它的社会控制或物理控制之间不平衡的结果。

它假定人们的行为是理性的,假如有机会,人人都会有越轨行为。

它认为,许多犯罪类型都是“情境决策”的结果。

②将人们同社会和守法行为维系在一起的四种纽带赫尔斯奇认为将人们同社会和守法行为维系在一起的纽带包括:依附、责任、投入与信念。

如果这些要素足够牢固,会让人无法随意违反规则,从而有助于维持社会控制和遵从。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右派现实主义①20世纪70年代晚期,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上台执政,里根在美国就职掌权,导致这两个国家的犯罪研究出现强有力的“法律与秩序”思路,并常被称为右派现实主义。

②右派现实主义者认为越轨是某种个人病理现象,是由于个人自私、缺乏自我控制、道德观念淡漠,从一系列破坏性的非法行为中做出积极主动的选择并加以实施。

③“情境”犯罪的预防已经成为“管控”犯罪风险的常见思路。

然而,批评者们指出,此类措施并未触及犯罪的深层致因,所以它们的成功充其量不过是保护某些人群对抗犯罪,而将过失行为赶到其他领域里去。

(3)控制犯罪①有些控制理论家认为,犯罪之所以增长,是因为现代社会中犯罪机会和犯罪目标日益增多。

针对这些变化,有关遏止犯罪的许多官方思路把焦点放在限制犯罪发生的机会。

这类政策的核心就是目标加固的观念,以此达到使犯罪更不容易发生的目的。

②近年来,目标加固措施再加上严打治安已经赢得了政界人士的支持,在某些情况下似乎也成功地限制了犯罪。

但目标加固和严打治安都没有触及犯罪的深层致因,而是意在保护和防止社会中的某些特定部分不受犯罪的侵犯。

这类政策还产生了另一意外后果:当容易受袭击的犯罪目标得到“加固”时,犯罪模式可以简单地转移领域。

(4)“破窗”理论①“破窗”理论的概念“破窗”理论的作者们提出,一个街区中只要出现任何社会失序的迹象,甚至只要出现一扇破窗,就会鼓励更为严重的犯罪大量滋生。

轻微的越轨行为就会导致犯罪和社会败坏的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螺旋递进。

②“破窗”理论的缺陷“破窗”理论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警方可以随心所欲地定义“社会失序”。

由于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失序界定,警方有权把几乎任何东西都视为无序的迹象,把任何人都视为一种威胁。

5.理论总结(1)尽管犯罪只是越轨行为整体中的一个子范畴,但它包含的活动形式也是五花八门,所以不太可能提出一种能够阐释所有犯罪行为形式的理论。

(2)犯罪的社会学理论做出了两方面的贡献。

首先,这些理论正确地强调了犯罪行为与“体面”行为之间的连续性。

其次,具体背景在犯罪活动中很重要。

(3)尽管标签理论有其缺陷,但它可能是理解犯罪与越轨行为时最常用的一种思路。

这一理论不仅促使我们注意到特定个体与法律发生冲突时的情况,而且有助于我们敏锐地关注一些活动是如何在法律上被定义为应该受惩罚的,形塑该定义的权力关系又是什么样的。

(4)对犯罪的理解方式直接影响着与其斗争的政策。

三、英国的犯罪模式(1)英国的犯罪率根据警方接报的罪案统计资料估测,英国的犯罪率在整个20世纪呈现出巨大的增长。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的发案总数似乎已趋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