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最新整理)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最新整理)
第七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七章 4 学时 第一节 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三、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 四、政治文化的结构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三、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正确方向
【教学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含义,了解政治文化组构成要
特点和根本区别,从而加深对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领导地位重要性的认识。了解政治 团体的含义、特征和性质,明确认识划分政治团体类型的标准、以及对政治团体划分类型的意义, 正确掌握政治团体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功能及对当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二、本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具有初步的政治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政治科学及其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要求: (1)了解政治学主要分析范式和分析方法。初步具备分析政治问题的学术能力。 (2)掌握政治学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其历史流变。 (3)重点掌握政治学基本理论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主要分析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教学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国家政权是指这样一种政治组织形式: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
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借助于公共权力对整个社会进行的统治和管理。使学生正确把握国家形式两 个方面内容,并进一步把握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及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国家机构的 一般理论,了解两种国家机构组织原则的区别,并能够运用—学过的政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三权分 立原则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分析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国家机构中的体现。
第六章 民族与宗教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六章 4 学时 第一节 民族问题 一、民族问题概论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 第二节 宗教与政治 一、宗教的本质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宗教与政治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与政治

地方政府治理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治理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从理论上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基本知识,从而对中国地方政府组织形式、职能和结构以及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有较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地方政府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时数计划学时:36学时三、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除了课堂讲授知识,教师还按各章学习内容为学生安排参考阅读材料,目的是强化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思考,学生们可在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扩大知识面。

2.课堂讲授与课堂随机提问相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讲课程内容抓住重点或难点向学生提问,从而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要求及内容地方政府治理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框架,二是把治理理论引向中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

地方政府治理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政府如何运用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方政府概述一、国家、政府与社会(一)什么是国家(二)政府:国家主权的执行者(三)“社会”的概念二、地方政府的内涵和特征(一)地方政府的内涵(二)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三、地方政府的类型(一)按地方制度划分的地方政府(二)按设置目的划分地方政府(三)按行政层级划分的地方政府四、地方政府的价值(一)政治层面的价值(二)社会层面的价值第二节地方政府研究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历史回顾(二)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基本现状二、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第三节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对象与方法一、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一)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梳理地方政府相关的基本问题(二)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一)研究的对象(二)研究的内容三、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方法(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二)历史分析的方法(三)比较分析的方法(四)系统分析的方法思考题:1.简析国家、政府、社会的关系。

《政治学》教学大纲(2024)

《政治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政治学作为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的本质,政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政治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为了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政治学知识,本教学大纲将介绍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方法,以及涉及国际政治、比较政治、政治理论等领域的专题。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政治分析能力,并将这些能力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政治问题。

正文内容:一、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政治学的定义和范畴a.政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政治与政治学的关系2.政治学的基本原理a.权力与政治b.利益与决策c.政治行为与政治文化3.政治体系与政治制度a.政府与国家b.政治制度的分类与特征c.政治参与和民主化二、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1.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a.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主要流派b.国际体系的演变和特征2.国际合作与国际冲突a.国际合作与跨国组织b.国际冲突与战争c.国际安全与军事战略3.全球化与国际经济a.全球化的概念和影响b.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c.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三、比较政治与政治体制1.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a.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类b.政治文化的差异和影响2.民主与威权主义a.民主制度的原则和特征b.威权主义政权的形成和维持3.政党与选举制度a.政党制度的类型和功能b.选举制度的比较与影响四、政治理论与思潮1.政治思想与政治理论a.古典政治思想的影响和意义b.现代政治理论的发展和争议2.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a.自由主义与个人权利b.社会主义与公共利益3.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a.新保守主义的理论基础和主张b.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和主张五、政治分析与研究方法1.政治分析的框架和方法a.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b.比较分析与案例研究2.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a.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b.理论分析在政治研究中的作用3.政治学的职业发展与应用a.政府与公共事务b.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c.政治咨询与研究总结:政治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获得关于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面知识。

高三思想政治教学大纲

高三思想政治教学大纲

高三思想政治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系统掌握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模块的核心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思想政治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准确分析和评价。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学会从政治学科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和公民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经济生活货币、价格、消费、生产与经济制度、企业与劳动者、投资理财、个人收入的分配、国家收入的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重点复习:市场经济的作用与宏观调控、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收入分配公平、财政与税收的作用。

2. 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

重点复习: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政府的职能与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国际关系与我国的外交政策。

3. 文化生活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重点复习:文化的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生活与哲学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重点复习: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各个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024年中学政治必修课程大纲

2024年中学政治必修课程大纲

2024年中学政治必修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2024年中学政治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政治的基本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政治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政治的基本概念、政治制度和运行原理,以及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

整个课程设计符合中学学科要求,并且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实际情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1. 掌握政治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理解政治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了解和分析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运行原理,培养比较政治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价值观,提高其参与政治决策和公共事务的能力。

4. 熟悉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了解国际组织和重大国际问题,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

三、课程内容1. 政治概论- 政治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发展 - 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关系 2. 国家与政府- 国家的定义和特征- 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各国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 3. 政治参与与公民意识- 公民权利和义务- 选举制度和民主决策- 公民社会和社会组织4. 政治经济学-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 - 政府的经济职能和政策调控 5. 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 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 国际冲突与合作- 全球化及其对政治的影响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本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估方式将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作业、个人研究报告等多个方面,以期全面评价学生对政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五、学习资源学生可使用课本、参考书籍、互联网等资源进行学习。

建议学生积极参与政治讨论和相关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总结2024年中学政治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深入学习政治的基本概念、国家政府制度、政治参与和国际关系等内容,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现实中的政治现象,并为未来的公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现代西方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西方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西方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数:48
学分数:3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史哲方向的专业课程。

该课程主要介绍现代西方政治理论领域主要的流派及其学术观点,增强对西方政治理论自近代以来的发展和演变的认识和了解,为当代中国政治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课程的基础内容和要求
1、行为主义学派
学习行为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主张,了解其对政府行为深刻而独到的分析。

2、分析主义理论学派
学习分析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观点,掌握其对政治过程的分析范式。

3、体系主义理论学派
学习体系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思想,掌握其关于政治事实和政治价值的基本理论。

4、理性主义理论学派
学习理性主义学派从政治哲学和政治道德的层面探讨政治发展而获得的理论观点,掌握其关于政治哲学、政治道德、政治理论与社会目标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

三.能力培养要求
本课程在能力培养方面,着重体现在增强同学们对西方政治理论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上。

四、习题作业
本课程的习题,是阅读现代西方政治理论学派的代表著作,写出心得体会。

五、教学学时分配。

比较政治分析教学大纲

比较政治分析教学大纲

比较政治分析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034903课程名称:比较政治/Comparative Politics学分:2学时:32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建议修读学期:5开课单位:公共事业管理系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比较政治学是为文法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目的是通过对比较政治学的方法、理论体系以及比较政治学的发展规律的学习与探讨,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知识,从而为进一步开拓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打好基础,并引导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思考和探讨可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借鉴的理论模式和制度模式。

二教学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一、比较和比较研究二、政治与政治学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二、比较政治研究的基本功能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和变迁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一、学科主流的影响二、主流学科的影响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一、多元主义/自由一民主主义范式二、激进主义范式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第一节比较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一、比较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二、比较政治研究的基本进路第二节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推论类型和理论层次二、比较政治研究的模型化形式三、比较政治研究的立论方政治第五章比较政治学中的国家理论和体系理论第一节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与传统政治学一、国家理论与政体分类法问题二、国家理论与国家概念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第二节体系理论的兴起及其影响一、传统国家观的困境与体系理论的兴起二、主流体系理论三、对主流体系理论的批评及其替代性理论的产生第三节国家理论的复兴与新多元局面的出现一、体系理论的困境与国家理论的复兴二、当代国家理论的不同流派三、有关国家问题研究的再续与创新第六章比较政治文化研究第一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及其意义一、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渊源与社会背景二、政治文化的概念及其分析功能第二节公民文化研究及其传统一、公民文化研究:概念与类型学研究二、政治文化研究的"复兴"与"后物质主义"取向的出现第三节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权威、革命与政治发展一、政治文化与权威主义二、政治文化与革命和政治冲突三、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四、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第四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研究前瞻一、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基本内涵二、争论中的政治文化研究三、走向多元的政治文化研究第七章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发展与欠发展的若干理论第一节现代化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二、社会学领域中的发展问题研究三、历史学领域内的现代化与发展研究第二节比较政治学视野下的现代化发展一、政治发展的基本含义二、政治发展诸问题研究三、对于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的批判第三节欠发展论与依附论一、现实的启迪与理论的教益二、相对于发展的欠发展三、相对于欠发展的依附性发展第八章社会一政治结构理论第一节精英主义一、精英主义的基本概念二、精英主义理论的基本命题三、精英理论的特征四、有关精英理论的争论第二节多元主义一、多元主义的概念及其学术渊源二、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三、作为经验民主理论的多元主义四、对多元主义的批判与新多元主义的产生第三节法团主义一、法团主义的概念二、法团主义的政治后果三、精英主义、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的关系第四节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一、工具主义二、结构主义三、各种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可能联系第九章比较政治学的新进展:新理论与新方法第一节新政治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二、经济学与政治学关系的历史脉络二、理性选择运用于政治研究三、理性选择理论对于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研究转向的推动第二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启发一、从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二、新制度主义的主要理论建树三、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理论在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中的扩散第三节从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到比较政治经济学一、国际政治学的困境与突破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三、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创生与发展第十章比较政治学的新进展: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发展第一节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及其对于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刺激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与震撼二、民主概念的经验内涵第二节民主化转型研究一、民主化研究的理论进路二、民主化转型的经验研究第三节民主巩固问题研究一、民主巩固的概念与标志二、回潮与民主巩固三、民主巩固的若干问题本课程总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32学时,实验教学为学时;课程教学共有10章,具体内容及学时安排等如下表所示:三、建议实验(上机)项目及学时分配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的教学进度是学期结束制,即一个学期学完该课程。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学生设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可作为本专业专科层次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性的课程,涉及到我国当前社会的很多实际状况。

在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该课程有目的地从系统科学的角度,介绍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发展前景。

课程的开设具有明显的提高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和行政管理素质的作用。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仅要帮助学生全面、综合、深入地理解理论原理,还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的介绍本着“广、博、精”的原则,使学生集中了解该课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脉络。

方法的传授则本着“简单易懂、可操作”的原则,在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原理的同时,结合研究案例,为他们提供操作范例和实践指导。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1)自学。

考虑到电大学生主要是成人、具有在职、业余学习的特点。

因此,在保证足够听课时间的基础上,提倡和鼓励以教材和参考书为辅助开展自学。

(2)面授辅导是贯彻“少而精,求实效”原则的重要教学方式。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基础课,除了普及和巩固基本的调查知识之外,还应特别突出“实用”的原则。

面授辅导应以提高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

(3)实践课。

作为政治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必须强调理论方法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主题,开展社会调查的设计与实践是很好的教学形式。

实践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自学和面授辅导的效果。

(考虑到电大学生比较分散,故此种教学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例如可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研究题目,教师分别监督指导等)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学时分配本课程4学分。

二、教材及资料1、教材本课程以北京大学副教授杨凤春先生主编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为主教材。

政治学教学大纲

政治学教学大纲

政治学教学大纲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政治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系统研究政治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政治分析能力。

2. 研究目标- 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 了解政治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能够分析和解释政治现象和政策问题- 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3. 教学内容及安排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3.1 政治学基础- 政治学的定义和范畴- 政治学的学科内容和研究方法- 政治学的理论派别及其发展历程3.2 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政治制度的概念和分类- 不同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运作机制- 国家的组织结构和职能3.3 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 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跨国组织和国际治理机制- 全球政治现象和全球治理问题3.4 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 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 政治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的影响3.5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 不同经济制度与政治关系- 经济全球化对政治的影响4.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讲授课程内容和理论知识- 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学术阅读和文献综述- 小组项目和展示- 课堂演示和角色扮演5. 评估方式学生的研究成绩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平时表现和参与度(20%)- 作业和报告(30%)- 期中考试(20%)- 期末考试(30%)6. 参考书目- 夫·S·纳耶著,左崇义译,《政治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夫·S·纳耶著,《政治学:解析与应用》,中信出版社,2016年- 宋长青著,同郑《比较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7. 注意事项- 出勤是取得好成绩的基础,请学生按时上课。

- 请学生提前准备好课前阅读材料,以便更好地参与讨论和课堂活动。

- 请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和报告,迟交将会扣分。

形势与政策课程大纲

形势与政策课程大纲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课程代码:152299069-152299129学分/学时:0.25学分/8学时(第7学期为0.5学分/16学时)开课学期:第1学期-第7学期适用专业:全校公选先修课程:后续课程:课程负责人:政治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形势政策部开课单位:政治学院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必须把自己的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形势与政策教育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是当代大学生看中国、看世界的窗口。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本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及其认识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国内外热点问题做出分析,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形势与政策的基本概念、基本判断和基本结论,运用正确分析形势的方法、理解政策的途径,理解和掌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党和政府的基本治国方略,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形势,理解和执行政策。

(一)知识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二)素质目标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而发奋学习。

地方政府与政治 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与政治  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对地方政府治理的理论缘起以及经验定位的分析,链接学生个体感知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和社会观念,以此深刻理解地方政府行为的复杂性,理解现代国家地方政府行为的一般性知识,以及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地方性问题,学会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意识以及批判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前半学期关于地方政府学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掌握地方政府学基本知识谱系,以及带领学生体验地方政府学所具有的科学思维方式在面对现实社会中地方治理问题分析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深刻性。

课程目标2:通过整个学期的学习,尤其是后半学期的学习,增强学生自主运用政治科学等学科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独立思考、研究和呈现地方治理等公共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三、教学内容(四号黑体)第一讲地方政府学的理论基础1、讲课内容:本讲以“1、地方政府权力来源、2、地方政府的历史流变与现代形态”两个案例为主体内容。

2、教学目标:1、掌握在理论与制度层面地方政府的法理基础;2、通过历史演变和国别比较分析,让学生掌握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与比较优势。

3、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互动中,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地方政府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地方治理实践部分教学以案例分析为主;其中关于地方治理种主体间关系的讨论,涉及到角色扮演和复盘推理;整个教学互动中课堂讲授贯穿始终。

4、考核方法:根据课堂讨论参与频率和深度进行考核。

第二讲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地方治理1、讲课内容:本讲以“1、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2、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地方治理”两个主题为主体内容。

2、教学目标:1、在理论与制度层面掌握中国地方政府的制度设置和政治机理;2、让学生清晰掌握如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下,定位地方治理的政治性、公共性和地方性。

3、在本课程的教学互动中,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地方政府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地方治理实践部分教学以案例分析为主;其中关于地方治理种主体间关系的讨论,涉及到角色扮演和复盘推理;整个教学互动中课堂讲授贯穿始终。

政治教学大纲

政治教学大纲

政治教学大纲
第一章政治学与现代政治体系
1.1 政治学的定义、特点和任务
1.2 政治学的学科方法
1.3 现代政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2.1 国家及其权力
2.2 政治制度的分类和比较研究
2.3 国家权力机构和组织形式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价值观
3.1 政治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3.2 国家文化和政治文化
3.3 政治价值观与现代社会
第四章政治经济学与国家经济体制
4.1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4.2 政治经济学与国家经济体制
4.3 国家经济管理和政治干预
第五章政治法律与国家法律体系
5.1 政治法律的概念和作用
5.2 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和基本特点
5.3 法律的解释和执行机构
第六章政治伦理与公共管理
6.1 政治伦理的内涵和意义
6.2 行政组织的概念和作用
6.3 公共管理的基本形式
以上为政治教学大纲。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学科,本课程目的在于探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具体内容,使学生了解政治学的发展史、相关概念、本质特征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政治分析能力,为海内外政治现实工作和政策研究培养接班人。

注:该纲要为参考范例,学校或老师可能会依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或补充。

《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ContemporaryChinese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课程代码113302101235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时/学分32/2课程性质必修实践学时0责任教师课外学时0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是研究中国政府的结构、关系及其实际运行状况的课程。

本课程将系统介绍中国政府的权力结构,分析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考察基层治理、政府的决策与政策执行过程,探讨政府改革与政府发展问题。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 is a course to study the structure,relationship and actual operation of Chinese government.This course will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the power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examine the grass-roots governance and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and explore the problems of government reform and government development.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为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中国政府的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政府的实际运行状况。

思政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思政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ID】【课程修习类型】必修【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开课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春【学时数】48【先修课程】无1.课程介绍:《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以比较研究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制度为内容,分析当代不同国家各类政治制度包括议会制度、政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体制等共性和特性。

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行政学和国际政治研究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

通过学习和讨论,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了解各种各类政治制度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会鉴别和善于吸收各种各类政治制度中一切于我有用的治理和管理经验,并以此提高理论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Course code:Total hours: 48 Credits:3Courses: optional course. Appl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ofession.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验、实践学时一绪论33二宪法与宪政比较99三议会制度比较66四政党制度比较66五政府体制比较33六公务员制度比较33七司法制度比较66八民主理论与实践66九政治文化比较66十讨论课33合计5151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比较政治制度研究》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加深对当代西方国家现行政治制度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树立全局观念和现代政治信念,培育政治文化。

通过对各国政治制度以及具体方面的比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并增强学生对政治现象与政治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及要求:《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一门研究各国政治制度与体制的课程,与《政治学概论》或《政治学导论》等课程有密切关系,同时,与《世界通史》或《西方文明史》等课程有一定的联系。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一、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我来上一课”,模拟教学,专家讲座,实践调查二、授课安排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 6课时第一节概述一、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二、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三、人大制度的孕育☆☆四、人大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二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地位、组成与任期☆☆二、职权☆☆☆三、会议☆☆第三节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地位、组成与任期☆☆二、职权☆☆☆三、会议☆☆第四节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一、专门委员会☆☆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 6课时第一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中国的行政区划☆☆☆二、地方各级人大的地位、组成与职权☆☆☆三、地方各级人大的会议☆☆四、地方各级人大的工作机构☆☆第二节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一、建立及其意义☆☆二、地位、组成与职权☆☆☆三、会议☆☆四、所属机构☆☆第三节乡级人大主席团和主席一、主席团☆☆二、主席、副主席☆☆第四节人大代表一、角色定位☆☆☆二、权利☆☆三、义务☆☆第五节继续完善人大制度一、坚持与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二、强化人大的立法与监督职能☆☆☆三、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四、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第三章选举制度 6课时第一节概述一、选举与选举制度☆☆二、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三、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第二节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一、普遍原则☆☆☆二、平等原则☆☆☆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四、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五、差额选举原则☆☆☆第三节主持选举的机构与选举程序一、主持选举的机构☆☆☆二、划分选区与选民登记☆☆三、提出、确定与介绍候选人☆☆四、投票与宣布选举结果☆☆五、间接选举的程序☆☆第四节港澳台地区及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一、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二、台湾省出席全国人大代表的协商选举办法☆☆三、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第五节继续完善选举制度一、改进提出与确定候选人的方式☆☆☆二、完善候选人的介绍办法☆☆☆三、采用多种方式划分选区与选举单位☆☆四、关于直接选举的范围☆☆☆五、深化对选举的认识☆☆第四章国家行政制度(上)6课时第一节概述一、行政及国家行政制度☆☆二、当代中国国家行政制度的历史发展☆第二节行政组织体制一、设置原则☆☆☆二、结构模式☆☆第三节行政领导体制一、首长负责制☆☆☆二、国务院总理负责制☆☆☆三、地方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第四节行政监督体制一、地位☆☆二、外部监督☆☆三、内部监督☆☆☆第五节国务院一、性质与地位☆☆二、组成与任期☆☆三、职权☆☆☆第六节国务院的行政机构一、沿革☆☆二、类别☆☆第七节国务院及其部、委的行政立法一、制定行政法规☆☆☆二、制定行政规章☆☆☆第五章国家行政制度(下)6课时第一节省级人民政府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制的沿革☆☆二、地方为、组成与任期☆☆三、职权☆☆四、行政机构☆☆五、派出机关☆☆第二节地级市人民政府一、中国的城市政府体系☆☆二、地位、组成与职权☆☆三、行政机构☆☆四、地级市领导县的体制☆五、省直管县体制探索☆☆☆第三节县级人民政府一、地位、组成与职权☆☆二、行政机构☆☆三、撤县建市与县级市领导乡、镇的体制☆☆四、派出机关☆☆第四节乡(镇)级人民政府二、地位、组成与职权☆☆三、行政机构☆☆第五节继续推进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一、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行政权限☆☆☆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能☆☆☆三、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建立合理集—分权模式☆☆☆四、健全行政监督制度,抑制行政腐败☆☆☆五、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规范行政人员管理☆☆☆第六章中国公务员制度 3课时第一节概述一、干部管理制度及其改革☆☆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推行☆☆三、《公务员法》的出台与实施☆☆☆第二节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一、公务员分类☆☆二、权利与义务☆☆三、公务员聘任☆☆第三节中国公务员的管理一、录用、任免与培训☆☆☆二、考核、奖励与惩处☆☆☆三、升降、交流与回避☆☆☆四、工资、保险与福利☆☆☆五、辞职、辞退与退休☆☆☆六、公务员管理争议的处置☆☆☆第四节继续完善中国公务员制度一、解放思想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前提☆☆☆二、健全法制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三、深化运行机制改革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关键☆☆☆四、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根本☆☆☆第七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课时第一节概述一、涵义与依据☆☆二、历史发展☆☆三、特点和优点☆☆第二节民族自治地方一、设置原则☆☆二、类型与名称☆☆三、内部各民族关系☆☆第三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二、自治权☆☆☆三、上级国家机关的领导和帮助☆☆第四节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二、切实推进扶持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发展☆☆第八章特别行政区制度 3课时第一节概述一、理论依据☆☆☆二、基本涵义☆☆☆第二节特别行政区制度的逐步推行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建立☆☆二、澳门个特别行政区的建立☆☆三、台湾与特别行政区制度☆☆☆第三节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第四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运作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立法会的运作☆☆二、立法会的选举☆☆第九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8课时第一节概述一、历史发展☆☆二、政治基础和基本方针☆☆☆三、特点和优点☆☆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领导的内容和方式☆☆☆三、党的组织体系☆☆☆第三节各民主党派的参政一、基本情况☆☆二、组织结构☆☆三、参政方式☆☆☆第四节继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一、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二、加强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重要内容☆☆☆三、健全和疏通民主党派参政渠道☆☆☆四、多党合作的法制建设☆☆☆第十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3课时第一节概述一、涵义与特点☆☆二、创立☆☆三、发展☆☆第二节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和主要职能一、性质与任务☆☆二、主要职能☆☆第三节人民政协的组成和组织体系一、组成☆☆二、政协全国委员会☆☆三、政协地方委员会☆☆第四节继续完善政治协商制度一、突出团结与民主两个主题☆☆☆二、加强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两种职能☆☆☆(教学实践中往往突出讲授与研讨若干重点,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三、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小组讨论和展示20%+期中作业10%++考勤10%)+期末考试成绩(闭卷40%)+实践报告(20%)=总评成绩四、参考资料(一)阅读书目1.[英]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M] 商务印书馆,1997.2.埃尔斯特等编《宪政与民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3.[美]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M].商务印书馆,1997.4.[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7.《政治中的人性》格雷厄姆沃拉斯商务印书馆19958.《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西耶斯商务印书馆 19979.《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A. J.M.米尔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10.《人和公民的义务》普芬道夫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1.《政治中的理性主义》迈克尔欧克肖特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2.《美国政治与选举政治》张立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3.《共和、社群与公民》许纪霖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4.洛克. 政府论[M].(下)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15.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6.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7.曼斯菲尔德. 驯化君主[M].译林出版社,2005.18.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0.胡书东. 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21.约翰 F. 沃克. 美国大政府的兴起[M].重庆出版社,2001.22.姜海如《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2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2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5.《中国历史地理概论》26.《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27.《民族与国家》宁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8.张立平《美国政党与选举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9.安东尼葛兰西《狱中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0.G 莫斯卡《统治阶级》,译林出版社31.[意] G.萨托利. 政党与政党体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2.斯蒂芬 L 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年33.埃尔斯特斯莱格斯塔德编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年(二)文献资料1.《宪法》2.《选举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5. 《毛泽东文选》(1-5),《邓小平文选》(1-3),《林伯渠文选》6.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7. 党的七大\八大报告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全会报告(三)网络资源:1.www.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行政管理适用层次:高起专适用教育形式: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考核形式:考试所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先修课程:无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行政管理专业以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当代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国家行政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全面阐释了这一系列具体的政治制度的由来、现状、运行机制、改革与发展方向。

二、课程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性质,从而自觉地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由来、现状、运行机制、改革与发展方向,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具体的研究方法,结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实践,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本课程主要包含十章内容。

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上)『基本要求』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大制度的探索过程、人大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地位、组成、任期、会议;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国政体、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掌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

『关键知识』1、政体;君主制共和制;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组成、任期、职权和会议。

3、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组成、任期、职权和会议。

4、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重点』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

『难点』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国政体、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
制定与修订时间:1997年制定,2002年修订,2004年再修订,2008年第三次修订。

2011年第四次修订
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学
总课时量:54课时
开课系(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教材: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政治学与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学的专业主干课,是课程体系中起“提纲协领”作用的专业核心课,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框架和实际政治发展背景知识,而且引发学生对“中国地方政府研究”、“农村政治学”、“市政学”、“比较政治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这些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积累。

而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政府和政治发展问题,打通学科之间的人为壁垒,开拓学生视野。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内容、重点和课时分配
第一单元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政府过程方法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的特殊性和适用性,重点在于使学生树立“概念即方法”的方法论思想,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初步的学术探索打基础。

教学内容:
1.“体制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方法”
2.政府、政府过程的含义与“偏离”假设
3.政府过程研究方法的基本框架:1+4+2
4.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教学重点:政府概念;政府过程学说的方法论特征;政府过程方法的中国适用性
第二单元中国政治的基本问题与主要特点(9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政治结构的基本构成、党政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政治的主要特点,重点在于为学生提供学习“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基本政治背景,要求学生在既有的政治体制与制度框架中实事求是地了解、学习、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问题。

教学内容:
1.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6+1+2
2.党的领导地位、党的执政地位与宪法
3.党政关系及其规范化
教学重点:政治权力结构党政关系党政关系规范会
第三单元中国阶级阶层构成的变化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社会阶层的基本构成、社会阶层分化对政府体制改革以及政治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重点要求学生熟悉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了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发展趋势,为分析中国政府与政治发展的相关问题提供必要的背景。

特别要求学生以“接近”的概念来分析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教学内容:
1.中国社会阶级阶层构成的变化过程和基本状况
2.从西方国家社会阶级阶层构成变化规律看中国政治的相关发展
3.“从身份到契约”与“从契约到身份”
教学重点:中国社会阶层的基本构成身份与契约中西阶层分化与政治发展的比较
第四单元中国政府的决策与施政活动(1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动态运作过程,充分运用音像资料,尽量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中国政府过程的基本发展与必要细节,重点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政治权利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政府决策与实施过程的角色与分工,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互动。

教学内容:
1.中国政府的决策
2.“一府两院”的施政和执法活动
3.中国政府施政活动的主要特点和主要问题
教学重点:政府工作报告的制定施政的主要环节:分配、提取等。

第五单元中国政府运行的社会保障机制(9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政府运行的信息传输机制,社会监督体系的构成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发展,重点要求学生了解信息传输体制的政治发展意义,不仅要强调社会监督是必要的保障机制,而且要指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意义。

教学内容:
1.政府信息传输体制的转轨
2.社会监督体系的建设
3.非政府组织发展、政府规制与政企关系
教学重点:政府信息传输体制宪法监督政治监督政府规制
第六单元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的若干重要问题(1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地方政府包括省、市、县、乡等的不同运行过程,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发展的脉络与困境,认同政府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即:不同层级政府应在政府体系中履行不同的职能。

教学内容:
1.政府间纵向关系:中国政府发展的“困点”
2.省制、市制、县制以及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问题
3.城市政府过程的特殊性
4.城市化进程中的跨域治理问题
教学重点:政府间纵向关系;城市管理;省管县改革
三、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综合作业等综合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应与有关课程(如政治学概要、中国地方政府等)衔接好,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并更好地运用学习的知识。

要加强实践环节,保证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

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设计“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最初想法是“实践出真知”。

希望学生切实投入到政府具体工作部门的运作过程,通过自身的观察和具体参与,了解政治制度与政治过程的“偏差”,了解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差异,并且希望通过“顶岗”,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达到政治学专业制定的学生培养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