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
摘要:分析苏轼诗歌和文章中出现的“月意象”,其写月的目的可分三种:一是渲染氛围;二是托月思亲;三是借月抒怀。

其作用有二:一是营造意境;二是传达感情。

关键词:苏轼月亮意象目的作用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具月亮情结的民族,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对月亮如此情有独钟。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兔捣药的传说,由于种种美丽的传说,月亮也便有了不少的代称:银蟾、蟾宫、婵娟、广寒宫、玉兔、玉盘、冰轮、金镜、素娥等等。

至于诗人以月亮牵动诗思之作,更是举不胜举。

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从创作之丰富,作品流播之广远,读者之众多,研究之热烈,还是从对后代精神面貌影响的巨大深刻来看,苏轼都具有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文学大师一样的崇高地位。

他是少有的多能文艺大师,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问鼎人物。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宋词的革新开拓者。

此外,他的书法艺术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在绘画上,他也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

苏轼的思想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

从儒家思想出发,他一生关心国家命运,积极从政,宽简爱民。

但政治上受挫折时,受佛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又表现出超然的与世无争的态度。

因此他诉说的事物具有很丰富的
意象,咏史、吊古、感怀、纪游、悼念、送别、思念……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1](《艺概•词曲概》)。

意象如此广阔的创作视野,加上丰富的想象和驾御语言的能力,使他的作品独具一格,有如黄钟大吕,气魄非凡。

而月亮这个意象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中比较典型,他赋予其广阔的含义与意象,丰富了月亮的内蕴,表达了前所未有的特殊情感,或豪迈奔放、或豁达胸襟、或惊涛拍岸、或咏月怀人、或情意绵绵。

他的内心与月亮之间的一种协调,是鱼与水的关系,互相依存;是水与冰的关系,互相转化;他的心灵与月亮之间的关系,是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月亮是苏轼的月亮而不是别人的,他把月亮当成自己的知心人,他不是孤独的,月亮是他心神的化身,他把思念寄托给了明月,用月亮的神形诉说着一生的困窘与无奈、抱负与壮志。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诗词歌赋中对月亮的咏写甚多,他对月亮情有独钟。

总括起来,苏轼咏写月亮有三种情况:其一是纯自然的景物描写,状写月亮的美丽,渲染氛围。

其二是托月思亲,其三是借月抒怀,表达自己超然物外、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关于月亮纯自然景物描写。

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之初上,用“徘徊”一词,极现月之美态,在《后赤壁赋》中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冷月寒辉,本该是一副引人伤悲的景象,然而苏轼却见而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这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

在“山高月小,水落
石出。

”一句中状景写情,字字如画,句句冬景,凄凉感人。

他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开篇两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一个“挂”字,把缺月与疏桐的静态关系化为动态。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写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一段月色的描写,更成了千古传诵的名篇,在月色中能发出这种“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的感慨的唯苏子一人。

在他的作品中,对月亮的纯自然景象描写数不胜数,不仅交待自己活动的时间,同时也写出了月亮或圆或缺、或大或小、或动或静、或明或暗之美感。

二、苏轼托月思亲的描写。

在《水调歌头》的小序中这样记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原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因为他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尽相同,被黜为密州知州。

在彼时重视京官轻视地方官的风习下,他有被贬谪的感觉。

此时弟弟苏辙也被贬在济南为官,颇为失意。

父母双亡,兄弟俩仕途又都坎坷,苏东坡的心情难免有些压抑。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他与客人在新筑成的超然台上赏月饮酒。

欢乐之余,不免有些思念弟弟,感慨颇深,在即兴写成《水调歌头》中,抒发了兄弟俩虽然都在山东境内却不能相聚,不能共同赏月,只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情怀。

思亲之
情令人感怀。

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最后三句写月,清冷明月,短短山冈,幽幽松林,想象着那里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而当年少年夫妻的恩爱情形犹历历在目,“小轩窗,正梳妆”。

他从梦中又回到现实,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销魂。

真正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白居易语)。

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不绝,让人回味无穷。

明月依旧在,王弗却早入坟冢。

作者感叹人事无常,寄托出作者对亡妻永不能忘的真挚情感。

三、苏轼对月抒怀的描写。

苏轼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行香子》中充分流露:“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且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犹其是经历“乌台诗案”后,生活、思想、创作从此开始了巨大的转折。

一方面他没有放弃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继续关心国家政局,却壮志难酬;另一方面他闭门思过,向佛老思想去求解脱,进退行藏。

他的“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跟他的恩师欧阳修的“六一”何其相似!名位与劳苦忧患俱在,名愈高而忧患愈甚,居位愈
久愈不可自拔,真所谓春蚕作茧,徒以自缚。

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唯有“作个闲人”,在“清夜无尘,月色如银”中才能给自己满满d 地斟一杯美酒,开怀畅饮!
在苏轼作品中,“月意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涵。

笔者拟从营造意境和传达感情两个方面对高中教材中出现的“月意象”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营造意境
苏轼将月亮诗化了,月亮成了他的诗魂。

“雾帐吹笙香袅袅,霜庭按舞月娟娟” [2](《浣溪沙·席上赠楚守田待问小鬟》)。

“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 [3](《同胜之游蒋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子由》)。

一轮皎洁的月亮,几乎成了人类和宇宙间一切完美的代名词。

《中秋月》云:“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 [5](《虞美人》),则由“但愿人长久”的企盼转至对美好人生的真切呼唤。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

”[7](苏轼《赤壁赋》)水虽东流长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断;月虽有圆缺盈虚,周而复始,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

天地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我们应该抛却功名利禄,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丽景物,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
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二、传达感情
“明月”之“明”,“清风”之“清”,正写出苏轼的心境。

这才是“明月、清风、我”的真正涵义。

他“抱明月” [8](《前赤壁赋》),“弄明月” [9](《虔州八境图》),“挹明月” [10](《和王晋卿并引》),明月是他终身之“莫逆”。

在东坡的笔下,月亮是友谊和亲情的象征。

《前赤壁赋》所说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夜月寻张怀民》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将我之心灵的高洁与冰清玉壶般的明月之高洁,又与亲情、友情之圣洁纠结在了一起,将我和你和明月,交融在一起,不可分割。

抒写苏轼与胞弟苏辙以及其他友人的亲情、友情时,月亮永远是一个见证两心交融的不可或缺的意象。

“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 [11](《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见月如见我,知我如知月也。

东坡写月,往往以“水”、以“风”、以“云”映衬之,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水月、风月、云月的复合意象,创造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混融的美学境界,凸现“明月、清风、我”的极致。

这一轮皎洁的月亮,永远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西江月》“照野襯襯”:“可惜一溪明月,莫叫踏碎琼瑶”,更是以溪月之有形写月光之无形,又以不忍踏碎月影写惜月、爱月之深情,写得极有神致。

“清风”“明月”,永远是他的知心朋友。

“水”是流动的,“风”也是流动的,“云”还是流动的,这些流动
的意象,似乎让我们听到了诗人那永远是鲜活的心的律动。

《浣溪沙·春情》之“水连芳草月连云”、《临江仙·送钱穆夫》之“送行淡月微云”、《西江月·中秋和子由》之“月明多被云妨”,云之遮月,正说明月之最终遮不住也,只不过造成了“淡月朦胧”(《减字木兰花》)那更加美丽的诗的境界。

最后,苏轼感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面对着险要壮阔的赤壁,联想到周瑜的少年得志“雄姿英发”,而自己却一再受挫“早生华发”,诗人苦闷之极,却苦于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只有向江月一吐胸中块垒,倾诉壮志难酬的失落,与月亮同欢同乐,随月亮同起同落,一起融于无尽的宇宙。

综上所述,月亮作为一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苏轼的喜爱,是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

它的介入参与,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营造了许多凄美的意境,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遐思,深切的慰藉,为他的作品增添了无限的色彩。

参考书目及资料:
1、陈新璋编著《唐诗宋词概说》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2、陈新璋主编《唐诗宋词名篇注评》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3、陈佳民、柯汉琳主编《唐宋散文选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4、上疆村民编《宋词三百首》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4年。

论文一:
试析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
揭阳市揭东县霖磐职业技术学校
何灵芝
2009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