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赏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不知道从谁家传来了凄清婉转的笛声,这悠扬的笛声随着和煦的春风飞遍了整个洛阳城,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这首诗写“乡思”。
此诗明示了诗因问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了作者是客居,“春夜”点出了季节与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此诗立即触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呢?为什么?解析:要正确的回答此题,你就要了解“折柳”这个典故。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灞(b a`)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和送别之词。
本事从“闻折柳”的“闻”字来看“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夜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
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想起了思乡之情。
答案:“折柳”这支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在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古典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按典故的来历分,用典一般可分为引用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前人语句、自然习俗等。
1)引用古典神话来表达感情常用的有“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表达男女爱情的忠贞;“天娘”表示有战事;“女娲补天”比喻有奇才异能之士;“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化和人事变迁;“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桂魄”、“蟾桂”代称月亮;“折桂”指登科第等等。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与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与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
先来说说这诗的全文。
开篇“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用得极为巧妙。
在这春夜之中,不知从谁家悄然飘出了笛声,“暗”字不仅点明了笛声的不知出处,更营造出一种神秘、悠远的氛围,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散入春风满洛城”,这笛声借着春风的力量,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想象一下,春风轻拂,悠扬的笛声随之飘散,仿佛无处不在,使得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
“此夜曲中闻折柳”,诗人在这夜里听到的曲子是《折柳曲》。
“折柳”在古代是送别之意,常常蕴含着离别的愁绪。
听到这样的曲子,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何人不起故园情”,这句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意思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谁能不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这是一种普遍的、共通的情感,诗人相信,每一个在他乡漂泊的人,都会被这笛声触动心底对故乡的眷恋。
接下来咱们深入赏析一下这首诗。
从意境营造上看,诗中的春夜、笛声、春风,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而略带忧愁的画面。
春夜本就宁静,而那悠悠的笛声在春风中飘荡,更增添了几分空灵和悠远。
这种意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在情感表达方面,李白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他没有直接说自己如何思念故乡,而是通过描写听到笛声后的感受,让读者能够深切地体会到那份深深的眷恋。
这种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从语言运用上,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毫无雕琢之感。
李白用最朴实的文字,描绘出了最动人的场景和情感。
比如“散入春风满洛城”,一个“满”字,将笛声的传播范围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其影响力之大。
再看诗歌的结构,它层层递进,逐步将情感推向高潮。
从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到笛声传遍洛城,再到点明所闻之曲为《折柳》,最后引发所有人的思乡之情,一气呵成,过渡自然,毫无突兀之感。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李白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标签初中古诗、思乡、音乐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春夜洛城闻笛》。
先来看这首诗的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用得极为巧妙。
它生动地描绘出笛声不知从何处悄然传来的情景,仿佛是在不经意间,这悠扬的笛声就钻进了诗人的耳朵。
“飞”字则赋予了笛声灵动之感,仿佛它具有了生命,能够自由自在地穿梭于空气之中。
这一句以问句开篇,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让人不禁想要探寻这神秘笛声的来源。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句境界顿开。
那悠扬的笛声借着春风的力量,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春风本是无形之物,但在此处,却仿佛成了笛声的传播媒介,将那美妙的声音带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满”字,尽显笛声的穿透力和感染力,让人感受到这笛声的无处不在。
同时,也侧面烘托出了洛阳城在春夜中的宁静与祥和。
“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是一个经典的文化意象,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折柳”曲往往寄托着离愁别绪。
诗人在这个春夜听到了这饱含离愁的曲子,心中的情思也被悄然勾起。
这里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情感,而是通过“闻折柳”这一动作,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深愁绪。
“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一句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诗人由自己的感受推及到众人,发出了深情的一问:在这样的夜晚,听到这样的笛声,谁能不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不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思乡之情,而是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共同的心声。
整首诗以笛声为线索,从“暗飞声”的神秘,到“满洛城”的传播,再到“闻折柳”的触发,最后到“故园情”的迸发,情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诗人没有刻意去渲染思乡的愁苦,而是通过对春夜笛声的细腻描绘,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简洁明快,语言质朴自然。
李白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却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真挚而深沉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题)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春夜洛城闻笛》运用想象和夸张,突出笛声的无处不在,借抒发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表达思乡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含蓄蕴藉,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抒发征人思乡之情。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运用了想象和
夸张的手法。
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
《夜上受降城闻笛》景中寓情,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这首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含蓄地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翻译赏析一、关键信息1、作品名称:《春夜洛城闻笛》2、作者:李白3、原文内容4、翻译内容5、赏析要点二、原文内容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翻译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四、赏析11 意境营造111 诗的开头“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赋予了笛声隐秘、清幽的特质,引发读者的好奇与遐想。
在春夜的背景下,这笛声不知从何处传来,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
112 “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借着春风的力量,传遍了整个洛阳城,将无形的声音具象化,展现出其强大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同时也烘托出春夜的宁静与空旷。
12 情感表达121 “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杨柳》是一首离别之曲,在这样的夜晚听到这样哀怨的曲子,勾起了诗人和听者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122 “何人不起故园情”,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所有人都会被这笛声触动,从而引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3 语言特色131 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
“暗”“散”“满”等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笛声的特点和传播范围。
132 全诗四句,语言流畅自然,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14 主题深度141 这首诗以春夜闻笛为契机,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思乡情感,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142 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离乱和人们在漂泊中的孤独与无奈。
总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通过巧妙的意境营造、真挚的情感表达、独特的语言特色,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作,让读者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2024年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5篇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5篇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1【原文】: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阅读训练】:一、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一、1.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3.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二、1、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2(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和《逢入京使》,完成1-2题。
春夜洛城闻笛诗词及其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逢入京使》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滁州西涧》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全诗表露了恬静的胸怀和忧伤之情怀。
2、请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3、“独怜”是什么意思?请赏析这两句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李白的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李白的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此诗题作“春夜洛城闻笛”,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以一个猜测性的问句开篇,“谁家玉笛暗飞声”,那悠扬的笛声到底出自何人呢?诗人不言闻笛,而说笛声“暗飞”,便客体为主体,体现出笛声给人带来的触动之深切。
一个“暗”字,下得十分精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也不知吹笛者为何人,只听得笛声暗送,使得他乡客子不免起了羁旅之愁。
“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它无处不在。
这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并随着春风散布了整个洛阳城,仿佛每个角落里都有笛声响起。
这一“散”字,用得极妙,笛声只有“散入春风”,才能“满洛城”;“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即《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以表示依依别情。
本来这乡愁是诗人自己所生的,他偏偏宕开一笔,推己及人,说所有听到此曲的人都会思乡,使得诗的境界显得阔大。
李白这首小诗,描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依恋与思念,道出了所有人都会生发的情感,这才是它感人之处。
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满”从“散”来,“散”从“飞”来,用字细甚。
妙在“何人不起”四字,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黄叔灿《唐诗笺注》:“散入”二字妙,领得下二句起。
通首总言笛声之动人。
“何人不起故园情”,含着自己在内。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歌成就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协议关键信息1、诗词题目:《春夜洛城闻笛》2、作者:李白3、诗词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翻译要点:准确传达诗词含义,体现原诗意境。
5、赏析重点:诗歌的艺术手法、情感表达、历史背景等。
二、原文翻译1、谁家玉笛暗飞声不知是哪家的庭院,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在这静静的春夜中暗暗地飘散出来。
2、散入春风满洛城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3、此夜曲中闻折柳在这个夜晚,听到这曲《折杨柳》。
4、何人不起故园情又有谁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深情呢?三、诗歌赏析1、艺术手法11 以声传情诗人通过“玉笛暗飞声”这一听觉形象开篇,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未见吹笛之人,先闻悠扬笛声,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动人的氛围。
12 情景交融春风、笛声、夜色相互交融,笛声借春风之力传遍洛城,春风也因笛声而增添了几分诗意。
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情感。
13 用典抒情诗中提到“折柳”,“折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古人有“折柳赠别”之说,听到“折柳”曲,自然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2、情感表达21 思乡之情全诗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结,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在这春夜,听到熟悉的笛声,触动了内心深处的乡情。
22 孤独之感诗人在异乡的春夜,独自一人听闻笛声,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情绪。
3、历史背景31 时代背景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社会繁荣,但人们的流动也较为频繁,游子思乡是常见的情感主题。
32 个人经历李白一生游历四方,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漂泊生活的感慨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
四、总结《春夜洛城闻笛》是李白的一首经典诗作,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其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对这首诗的翻译和赏析中,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以上协议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
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赏析
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赏析引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阅读训练及答案8.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9.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4分)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10.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4分)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
“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
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益《春夜闻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益《春夜闻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两首诗都写到了“闻笛”,在写作的角度上有什么异同?
2.《春夜闻笛》借“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分析。
【参考答案】:
1、相同:两首诗都写到了因为听到笛声引起的的情感变化(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2分)不同:《春夜洛城闻笛》写到了笛子吹奏的具体曲调是《折柳曲》,并由此曲而引发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分)《春夜闻笛》只写到听笛后迁客的感情变化,没有写具体的笛曲。
(2分)
2、借“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思乡思归的情感。
(迁客士卒的乡愁)(2分)春天来了大雁北飞,而自己只能孤单在江南作客,以雁能北归来反衬自己不能归,更看见其思乡情感之浓烈。
(3分)。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赏析,供大家参阅!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赏析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注释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笛子的美称。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⑦故园:指故乡,家乡。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一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绝,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全诗紧扣“闻”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其中“谁家”的意思是“不知是谁家”,“玉笛”指的是玉制或锻玉的笛子,“暗飞声”则是指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这一句描写了笛声不知从何处传来,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其中“散入”是指笛声随着春风飘散,“满洛城”则是说笛声传遍了洛阳城。
这一句进一步描写了笛声的广泛传播,表现出了笛声的美妙和感染力。
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其中“此夜”点明了时间,即春夜,“曲中”指出了所听到的音乐,“闻折柳”则是指听到了《折杨柳》这首曲子。
《折杨柳》是一首离别之曲,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听到这首曲子,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
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其中“何人”指的是任何人,“不起故园情”则是说任何人都会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一句是诗人的感慨,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诗人通过对笛声的描写,巧妙地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笛声的美妙和感染力。
同时,诗人又通过“折柳”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深刻。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也有其独特之处。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无形的笛声转化为有形的物体,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笛声的存在。
诗人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了笛声的广泛传播和强烈的感染力。
诗人在结尾处用“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佳作,它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春夜洛城的笛声和思乡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1. 《春夜洛城闻笛》那优美的诗句,就像一阵春风拂面,让人心里暖暖的!你想想,“谁家玉笛暗飞声”,这一句是不是一下就把你带到了那个春夜的洛城,仿佛能听到那隐隐约约的笛声呢?2. 诗中的情感多细腻啊!“散入春风满洛城”,哇,这是多么美的画面呀!难道你不觉得就像我们在美好的夜晚,被一种温柔的氛围包围着吗?3. 李白的这首诗,简直太绝了!“此夜曲中闻折柳”,哎呀,这勾起了多少人的思乡之情啊!就好像你在外地突然听到一首家乡的歌,那种感觉是不是很强烈?4. 赏析这首诗的时候,真的会沉浸其中啊!“何人不起故园情”,可不是嘛,谁听到这样的笛声不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呢?这感染力也太强了吧!5. 《春夜洛城闻笛》真的是经典之作呀!那笛声仿佛在你耳边回响,“暗飞声”“满洛城”,这是多么巧妙的表达呀,难道不像一个高超的音乐家在你耳边演奏吗?6. 读这首诗,就好像在跟李白对话一样!他把春夜洛城的景象和情感都传递给了我们,“玉笛”“春风”“故园情”,这一系列的元素组合起来,多有意境啊,你说是不是?7. 每一次品味这首诗都有新的感受呢!“散入春风”,多形象啊,就如同阳光洒遍大地一样自然,你不觉得很神奇吗?8. 诗中的每个字都那么有魅力呀!“闻折柳”,简简单单三个字,却包含了无尽的情感,这难道不是文字的魔力吗?9. 真的太喜欢《春夜洛城闻笛》啦!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故园情”,这是多少人心中永远的牵挂呀,就像我们对家乡的思念一样深刻!10. 《春夜洛城闻笛》绝对值得我们反复赏析呀!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闪发光,你难道不想好好去欣赏它的光芒吗?我觉得《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真的是太有意境和情感了,它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春夜闻笛的美妙画面,让人感受到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真的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带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带答案)《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玉笛:折柳:故园:闻: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春夜洛城闻笛》参考答案1、解释词语:玉笛:精美的笛子折柳:《折杨柳》笛曲。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故园:指故乡,家乡闻:听;听见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念家乡3、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4)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5)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6、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7、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8、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竹里馆》参考答案(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4)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5)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赏析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 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 河势入断山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了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相比 王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他的优势在哪里?
王诗不仅写出了登楼所望见的壮观景象,而且包含了“登高 才能望远“这一哲理,境界更加高远。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美丽、活泼、勤劳、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 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 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 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 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
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
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信念?
这首诗作者引用了名将马援花甲出征,班超年老守 边,薛仁贵威震突厥三个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的 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1 这两首诗均有乌江亭,指的同一史实是-------------。 2 杜诗认为----------------。王诗认为---------------------。
答案:1项羽兵败,乌江自刎。 2杜牧认为项羽不该自刎,江东子弟会支持他
卷土重来,再创大业。王安石认为项羽自刎不足惜,
江东子弟虽在,但有谁还肯为项羽卖命呢?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欢乐 失意 无奈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绿肥红瘦。
这首词作者在表达情绪时语言有什么特点?
委婉含蓄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赏析
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赏析
引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阅读训练及答案
8.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
9.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4分)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10.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4分)
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
“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
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
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
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
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
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
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
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
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
“柳”谐音“留”。
古
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
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
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
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
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
“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尤重。
(前部分简析文字载自“潼江小屋”,有删改)
热爱故乡历来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我们今天常说的爱国主义情感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长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他的形象尤其令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虽然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描写音乐,更重要的是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这首诗感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