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一中2020_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10.下列言论,可能出自老子的是
A. “克己复礼为仁”B. “制天命而用之”
C. “为无为,则无不治”D. “刑过不避大臣”
【答案】C
【Leabharlann Baidu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的言论、“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言论、“为无为,则无不治”是老子的言论、“刑过不避大臣”是韩非子的言论。由此可知,出自老子的是C项,ABD错误。
4.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开端的重要标志。我国历史上国家的初步形态出现于
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夏商周时期D. 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是否符合史实;是否与材料相关;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
1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16.《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 长期动乱,经济衰落
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 天下一统,国泰民安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秦以前,民都喜欢用金玉制印,但秦朝后,金玉制印只能皇帝用,群臣不敢用玉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因此材料本质上体现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衰落、皇权为民,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泰民安,排除D。
12.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中对出身所做的调查:
这说明:
A. 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失
B. 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
C. 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D. 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能体现出从春秋到战国从事政治活动出身微贱的人占的比例上升,由此推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下层民众有了更多从事政治的机会,折射出了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侧面反映了,社会出身较高的人在政治活动中的比重仍然很高,故A选项表述的“世卿世禄彻底消失”不准确;通过春秋时期出身微贱的人只占比例26%,推知平民在此时并不是主要来源,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只能体现出出身微贱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比重上升,但是贵族仍占有重要地位,故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表达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
7.《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诺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
A. 武王克商
B. 平王东迁
C. 诸侯争霸
D. 王室衰微
【答案】D
【解析】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民族犬戎攻破周的都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争做霸主。这就出现了题干描述的现象:“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说明周天子地位的下降,王室衰微。
3.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国家文物考古工作队曾在殷墟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清理。当时出土的物品可能有
A. 刻有诸侯纳贡的画像砖B. 刻有卜辞的甲骨
C. 精美的“帛书”和“帛画”D. 各类青铜器和铁犁
【答案】B
【解析】
【详解】刻有卜辞的甲骨是商朝官员迷信天命的举措,B正确;材料中的“诸侯纳贡”在西周,帛书和帛画出现在春秋,画像砖是秦汉以来的物品,排除A、C;铁犁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D。
11.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些变革意在
A.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
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C.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
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里的变法针对的都是旧贵族,要废除原有的封建等级制,重新制定新的等级制度。新的等级制度是以官僚制为核心,C最合适。这两次改革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这些人是亲近国王血缘的人,却被排挤出权力中心故A错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所有者也在变革中换了主人,所以改革没有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不对,D与题目关联不大,排除。
18.“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A.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D.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中央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B错误;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的是战国时期,C错误;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朝时期,国家用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等九卿级别的高官,专门管理皇帝的宗庙、警卫、生活和家族亲戚等事务,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本质特点,A项正确;职分细化是具体做法不是本质,B项错误;唯才是举与三公九卿的具体职务无关,C项错误;政务繁杂与诸卿管理皇帝的私人、家族事务不符,D项错误。
5.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这表明在周朝
A.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显著加强
B.汉字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C.青铜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
D.贵族阶级丧失了文化话语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国家体制为松散的方国联盟,其文化的辐射力较小,而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以姬姓为主体的诸侯国把周文化传播到各地,大大增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故A项正确;商朝时的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故B项排除;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故C项排除;商周时代“学在官府”,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故D项排除。
【点睛】“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 关键信息。
6.《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知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人口分封给亲属、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封他们为诸侯,以拱卫周王室,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答案为B;禅让制发生在原始社会,不是西周时期,A错误;郡县制是从东周的春秋时期出现,B错误不符题意,排除。行省制度是元朝对地方管理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D错误。
8.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B. 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C. 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D. 华夏族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本族是黄帝族的后裔,反映出当时的中国民族认同的意识,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排除C;材料反映当时的中国民族认同的意识,无法体现华夏族已经形成,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9.《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承认土地私有
B. 打击旧的贵族
C. 革除陈规陋习
D. 强化社会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ACD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却能过着定居的生活。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制造房屋
B.能够掘井引水
C.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在从事原始的农耕,饲养和纺织,决定了他们必须过稳定的定居生活。故选C。学会制造房屋、能够掘井饮水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不是原始人类进行定居生活的决定性因素,故排除ABD项。
点睛:重点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对整段的史料不熟悉,但是可以通过注释得到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串联起整个史料。材料主要强调了周王朝中央权力衰弱,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地方诸侯割据壮大。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西周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周王室的衰落,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因而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
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答案】B
【解析】
【详解】“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大多数墓葬中没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由此可证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B项符合题意;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只能证明早其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只能证明当时的城市建造技术,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只能证明历史的悠久,排除D项。
15.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A. 奠定了秦朝的统一基础
B.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国策
C.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
D. 防止了不法商人的作弊
【答案】C
【解析】
【详解】《工律》出现时秦朝已经建立,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秦朝政府规范度量衡,并没涉及重农抑商的国策,B错误。统一度量衡后,各地区的标准一致,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交流,C正确。统一度量衡不能杜绝不法商人的作弊,故D错误。
13.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
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
B. 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 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侧重体现的是孔子和孟子的社会责任感,并未涉及到社会转型,也未体现孔孟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故AD错误。材料中孔子的大意是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孟子大意是平治天下这样的大任,如今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这体现出作者的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故选B。重构礼乐纲常是董仲舒提出的,为汉武帝所采用,故C错误。
③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
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和私学的出现、民间学术活动的兴起、社会变革以及由于社会变革而带来的士受到重用有关,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选D项,排除ABC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联系所学皇帝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
1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B.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A.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10.下列言论,可能出自老子的是
A. “克己复礼为仁”B. “制天命而用之”
C. “为无为,则无不治”D. “刑过不避大臣”
【答案】C
【Leabharlann Baidu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的言论、“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言论、“为无为,则无不治”是老子的言论、“刑过不避大臣”是韩非子的言论。由此可知,出自老子的是C项,ABD错误。
4.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开端的重要标志。我国历史上国家的初步形态出现于
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夏商周时期D. 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是否符合史实;是否与材料相关;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
1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16.《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 长期动乱,经济衰落
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 天下一统,国泰民安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秦以前,民都喜欢用金玉制印,但秦朝后,金玉制印只能皇帝用,群臣不敢用玉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因此材料本质上体现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衰落、皇权为民,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泰民安,排除D。
12.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中对出身所做的调查:
这说明:
A. 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失
B. 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
C. 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D. 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能体现出从春秋到战国从事政治活动出身微贱的人占的比例上升,由此推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下层民众有了更多从事政治的机会,折射出了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侧面反映了,社会出身较高的人在政治活动中的比重仍然很高,故A选项表述的“世卿世禄彻底消失”不准确;通过春秋时期出身微贱的人只占比例26%,推知平民在此时并不是主要来源,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只能体现出出身微贱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比重上升,但是贵族仍占有重要地位,故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表达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
7.《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诺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
A. 武王克商
B. 平王东迁
C. 诸侯争霸
D. 王室衰微
【答案】D
【解析】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民族犬戎攻破周的都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争做霸主。这就出现了题干描述的现象:“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说明周天子地位的下降,王室衰微。
3.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国家文物考古工作队曾在殷墟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清理。当时出土的物品可能有
A. 刻有诸侯纳贡的画像砖B. 刻有卜辞的甲骨
C. 精美的“帛书”和“帛画”D. 各类青铜器和铁犁
【答案】B
【解析】
【详解】刻有卜辞的甲骨是商朝官员迷信天命的举措,B正确;材料中的“诸侯纳贡”在西周,帛书和帛画出现在春秋,画像砖是秦汉以来的物品,排除A、C;铁犁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D。
11.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些变革意在
A.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
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C.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
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里的变法针对的都是旧贵族,要废除原有的封建等级制,重新制定新的等级制度。新的等级制度是以官僚制为核心,C最合适。这两次改革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这些人是亲近国王血缘的人,却被排挤出权力中心故A错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所有者也在变革中换了主人,所以改革没有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不对,D与题目关联不大,排除。
18.“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A.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D.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中央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B错误;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的是战国时期,C错误;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朝时期,国家用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等九卿级别的高官,专门管理皇帝的宗庙、警卫、生活和家族亲戚等事务,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本质特点,A项正确;职分细化是具体做法不是本质,B项错误;唯才是举与三公九卿的具体职务无关,C项错误;政务繁杂与诸卿管理皇帝的私人、家族事务不符,D项错误。
5.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这表明在周朝
A.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显著加强
B.汉字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C.青铜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
D.贵族阶级丧失了文化话语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国家体制为松散的方国联盟,其文化的辐射力较小,而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以姬姓为主体的诸侯国把周文化传播到各地,大大增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故A项正确;商朝时的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故B项排除;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故C项排除;商周时代“学在官府”,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故D项排除。
【点睛】“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 关键信息。
6.《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知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人口分封给亲属、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封他们为诸侯,以拱卫周王室,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答案为B;禅让制发生在原始社会,不是西周时期,A错误;郡县制是从东周的春秋时期出现,B错误不符题意,排除。行省制度是元朝对地方管理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D错误。
8.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B. 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C. 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D. 华夏族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本族是黄帝族的后裔,反映出当时的中国民族认同的意识,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排除C;材料反映当时的中国民族认同的意识,无法体现华夏族已经形成,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9.《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承认土地私有
B. 打击旧的贵族
C. 革除陈规陋习
D. 强化社会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ACD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却能过着定居的生活。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制造房屋
B.能够掘井引水
C.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在从事原始的农耕,饲养和纺织,决定了他们必须过稳定的定居生活。故选C。学会制造房屋、能够掘井饮水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不是原始人类进行定居生活的决定性因素,故排除ABD项。
点睛:重点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对整段的史料不熟悉,但是可以通过注释得到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串联起整个史料。材料主要强调了周王朝中央权力衰弱,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地方诸侯割据壮大。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西周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周王室的衰落,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因而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
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答案】B
【解析】
【详解】“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大多数墓葬中没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由此可证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B项符合题意;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只能证明早其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只能证明当时的城市建造技术,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只能证明历史的悠久,排除D项。
15.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A. 奠定了秦朝的统一基础
B.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国策
C.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
D. 防止了不法商人的作弊
【答案】C
【解析】
【详解】《工律》出现时秦朝已经建立,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秦朝政府规范度量衡,并没涉及重农抑商的国策,B错误。统一度量衡后,各地区的标准一致,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交流,C正确。统一度量衡不能杜绝不法商人的作弊,故D错误。
13.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
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
B. 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 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侧重体现的是孔子和孟子的社会责任感,并未涉及到社会转型,也未体现孔孟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故AD错误。材料中孔子的大意是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孟子大意是平治天下这样的大任,如今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这体现出作者的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故选B。重构礼乐纲常是董仲舒提出的,为汉武帝所采用,故C错误。
③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
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和私学的出现、民间学术活动的兴起、社会变革以及由于社会变革而带来的士受到重用有关,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选D项,排除ABC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联系所学皇帝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
1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B.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