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什么是经济学
煤具有发光发热的能力,煤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具有提供熔化铁矿石的能力,电动机转动具有使机器运动的能力。
可见,凡是具有某种形式能力的物质,统统称为财富。
这是人们对财富地高级认识。
新定义出自刘德著作的《财富论》。
物质的存灭是不取决于人的意识,但是能被人的意识所感知。
财富是客观存在的,能力则是变化式发展的。
新时代、新视角、新观念。
几乎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认为:“我能利用的就是财富。
”因此,财富蕴藏着人们需要的某种能力,财富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欲望,人们千方百计想要获得财富,其实就是想得到某种能力;能力就是形态各异、用途千差万别的财富所共有的东西;能力是财富的本质,也是所有财富的共性。
总之,财富的本质就是能力,或者说,能力是所有财富的共性。
可见,具有能力的物质称之为财富,这样可以简述为“能力就是财富”。
能力和财富本身就是客观实在的,本身就是物质,因此,不需要“什么的物质是物质”。
综上所述,能力创造财富,财富体现能力,是最明了、最简洁不过了。
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是认识领域一次重要、深刻地革命。
“能力是所有财富的共性”这一观点,出自刘德著作的《财富论》,对财富与能力的关系也有深刻地剖析。
二、生产力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生产力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属于经济学、或者社会学范畴的概念,新定义出自刘德著作的《财富论》。
新定义的出炉是我们认识生产力的里程碑。
第一里程碑: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出自《资本论》,作者:马克思第二里程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出自《邓小平文选》,作者:邓小平第三里程碑:生产力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资本是第一生产力。
出自《财富论》,作者:刘德三、资本是第一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都把劳动力当作第一生产力,人为的扩大了主观意识,从而导致浮夸风盛行一时。
后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科学技术列为生产力,这也可以计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1. 经济学 (Economics)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分配有限资源的科学。
它研究个人、企业和政府在资源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方面所作的决策,并揭示了经济体系的运作方式。
2. 供给 (Supply)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的数量取决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生产成本、技术水平和生产者的预期利润等因素。
3. 需求 (Demand)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的数量取决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个人收入、消费趋势、个人偏好以及市场情况等因素。
4. 市场 (Market)市场指的是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机构或机制。
在市场中,供给者和需求者通过买卖来交换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价格和数量的协商。
5. 垄断 (Monopoly)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唯一的供应者或销售者,他们掌握着市场的全部权力。
这使得垄断者能够控制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并对市场产生影响。
6. 通货膨胀 (Inflation)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经济需求,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通货膨胀通常伴随着物价上涨,对经济活动和消费者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7. 货币政策 (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影响经济总体表现和稳定物价。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做市操作和定向准备金等手段来实施。
8. 贸易 (Trade)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购买和出售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贸易可以促进国际间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增长,并且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互动。
9.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和增长的重要指标。
10. 通货紧缩 (Deflation)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不足以满足实际经济需求,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上升。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了人们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
在经济学中,存在着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它们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并指导着经济活动的发展。
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经济:经济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而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活动。
2. 资源:资源是指用于满足人们需求的一切材料、设备、劳动力和知识等。
3. 需求:需求是指人们需要并能够购买的物品和服务。
4. 供给:供给是指在不同价格下卖出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5. 价格:价格是市场上物品和服务的交换价值,通常以货币形式表示。
6. 成本:成本是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需要消耗的资源的价值。
7. 效益:效益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利益。
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因此人们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中做出选择。
2. 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指出,每个经济决策都存在着机会成本,即为了取得某种利益而放弃的最高替代利益。
3. 边际效应原理:边际效应原理指出,人们在做决策时通常会考虑到增加或减少的边际效应,即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果。
4. 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原理: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原理指出,需求和供给是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5. 激励原理:激励原理指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激励和奖励的影响,经济政策应当根据激励原理来制定,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经济学的应用领域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规律,包括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包括价格形成、消费行为、生产决策等。
3.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研究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关系,包括国际贸易、汇率、国际经济合作等。
4.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落后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包括贫困、经济不平等、经济改革等。
经济学的基本含义
经济学的基本含义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
经济学的基本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稀缺性: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是资源的稀缺性。
相对于人类的无限需求,可用的资源(如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总是有限的。
因此,人们必须做出选择,决定如何最佳地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2. 选择与机会成本: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必须进行选择。
选择一种行动意味着放弃其他可能的行动,而被放弃的行动的最高价值被称为机会成本。
经济学家通过分析机会成本来帮助人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3. 供给与需求:经济学研究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交易量。
4. 效率与效益:经济学关注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实现最大的效益。
效率意味着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目标,而效益则涉及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经济学家研究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政府政策或其他手段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5.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领域。
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体经济的运行,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微观经济学则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行为和决策。
6. 经济政策:经济学还涉及政府制定和实施的经济政策。
政策制定者利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来评估不同政策的影响,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促进就业等目标。
总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分配和利用有限资源的学科,它关注选择、机会成本、供给与需求、效率与效益、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以及经济政策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经济学为人们提供了理解和应对经济问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经济学是关于人类行为和资源分配的学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
一、经济学基础知识1.1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和分配有限产品和服务的科学。
1.2 经济学的分支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分支。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的运行机制,包括国民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政策调控等问题。
微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决策,包括消费者、生产者、企业等。
1.3 市场经济 vs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和分配通过市场价格自由决定的一种经济制度。
计划经济则是以国家为主导,按照中央计划进行资源的分配和生产活动的指导。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市场调节资源分配的主要手段。
而在计划经济中,政府通过计划指导资源分配和生产活动。
1.4 经济学模型经济学模型是对现实经济活动进行简化和抽象的表达方式,包括供求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测和解释经济活动。
二、经济学的应用2.1 个人财务规划经济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帮助个人进行财务规划。
比如,通过分析不同储蓄账户的收益率和风险,个人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储蓄方式。
此外,经济学也可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而帮助个人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消费和储蓄。
2.2 企业管理经济学理论也可以用于企业管理。
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制定更好的销售策略、生产计划和财务计划。
另外,企业也可以应用契约理论来确保和合作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2.3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和政府用于调节整个经济的一种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来调节经济。
经济学提供了分析宏观经济状况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更为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2.4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通过进出口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贸易活动。
经济学提供了对国际贸易的分析和解释。
经济学基础.ppt
P
D A
P
S B
PE
E
P
D
S
E PE
A
B
P
O
QA QE QB
Q
(a) 供给过剩的情况
O
QA QE QB
Q
(b) 供给不足的情况
图2.9 非均衡情况
二、均衡的变动情况
(一)假定供给不变,需求随着市场变动,会出现两种情况
(1)需求增加:由于需求增加,使新的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增加。 (2)需求减少:其他因素不变,需求减少会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 量减少。
(c)市场的需求曲线
图2.3 个人的需求曲线和市场的需求曲线
三、需求定理
(一)需求定理(Law of Demand) 替代效应(Substitute Effect)是指用途可以互相替 换的商品,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导致购买另 一种商品数量的减少,而把这部分钱转用于价格 下降了的商品。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 下降(或提高)引起了消费者实际收入的提高(或下 降),从而导致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
三、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total utility)是指从消费一定量 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是指某种物 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 足程度。
表3.1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冰激凌的消 费量 0 1 2 3 4 5
总效用
0 30 50 60 60 50
第二章 价格理论
需求理论 供给理论 均衡理论 弹性理论
第一节 需 求 理 论
一、需求和需求量
(一)需求 经济学的需求(demand)指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 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它反映了某一商品的不同价格和对应的需求量 之间的关系。 (二)需求量 需求量与需求不同,它是指消费者按照某一特 定的价格愿意并且能够消费的数量。
经济学基础入门
经济学基础入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社会科学。
通过对人类的行为和决策进行分析,经济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个体和整体经济现象。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读者初步了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一、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学科,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
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个经济体系,包括国家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等问题;而微观经济学则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如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企业的生产决策等。
二、供求关系与市场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代表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当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时,市场将实现价格和数量的稳定。
如果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会下降,而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则会上升。
三、机会成本和边际效应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替代选择。
经济学家认为,决策者应该根据机会成本来评估选择的成本与收益。
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变化。
例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通常会考虑到每多花费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效用变化。
四、成本与效益分析成本与效益分析是评估决策是否合理的一种方法。
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已经支付的货币成本,而隐性成本则是指由于选择某个方案而放弃的机会成本。
效益是指决策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或满足感。
成本与效益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全面地评估各种选择。
五、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在理论上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但在现实中也常常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不能有效分配资源和产生经济福利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干预来修正市场失灵,如实施税收政策、补贴政策或监管政策等。
六、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总量的增加,通常以GDP增长率来衡量。
经济发展则更加广义,包括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
经济增长和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学家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
1.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个人和团体如何最好地利用稀缺经济资源,从事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以满足人们无限消费欲望的社会科学。
2.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主要分析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活动,以及个别消费者、个别厂商、个别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理论、厂商理论及一般均衡分析理论等。
3.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政府、社会(非政府组织NGO)等国民经济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经济总量及其变化,分析经济活动的现象及规律。
它包括经济结构和国民收入变动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
4.实证分析法: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解释、分析与预测,它的判断正确与否可以通过对事实的检查来判定,并且不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
阐述“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实证命题范围。
5.规范分析法:是在社会一定的哲学、文化、道德、宗教前提下,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对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提出行为的标准,主要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6.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一商品和劳务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满足感,其不仅在于这种商品和劳务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的能力,而起这种效用的大小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这种主观感觉所决定的。
7.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该消费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或者说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数量。
8.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9.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分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10.私人产品:是指用于满足私人个别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11.搭便车:是指在公共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某些个人虽参与消费,但是却不愿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的现象。
12.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全部生产要素的规模同比例改变而获得规模报酬的变化趋势。
经济学相关的知识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资源配置的学科,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最优的决策,以及如何通过生产、分配和消费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以下是一些经济学相关的知识:1.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市场等)的行为和决策,以及资源配置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涉及到需求、供给、价格、市场、竞争、生产等概念。
2.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表现和运行规律,包括国民经济的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等方面。
宏观经济学涉及到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储蓄、货币供应量等概念。
3. 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供需法则、市场机制、机会成本、边际效用等。
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以及制定经济政策。
4.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长期内持续增长,通常以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衡量。
经济增长的原因包括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等。
5.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是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货币供应量增加等。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包括降低实际购买力、扭曲价格信号等。
6. 失业: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失业的原因可以是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等。
失业对经济的影响包括消费不足、社会不安定等。
7.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国际贸易的原因包括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差异等。
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活水平等。
8.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和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等。
9.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政府支出、税收减免等。
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等。
经济学的分类
经济学的分类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如何分配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化的满足需求与利益的学科。
经济学的分类有很多,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常见的分类。
1.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情况,如国民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物价水平、就业和失业状况等。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体系,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以国家、地区、行业等为单位,通过数据和指标来大致描绘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
微观经济学则研究的是个体经济主体如何做出决策、如何在有限资源下进行最优分配等问题,如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企业生产成本、消费者偏好等,它是从个体角度出发对经济主体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个体经济行为与全局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正常经济学是以理性行为模型来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学科。
它基于一系列的假设,认为人在进行经济决策时是理性的,即会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一个最优的选择。
正常经济学认为,经济主体是有目的、理性和自私的,他们采取决策,以最大化个人经济收益为目标。
行为经济学则拓展了正常经济学的范畴,从认知、情感、行动等诸多因素考虑进入研究对象范畴,比如研究了人类认知偏差对于决策的影响,揭示了经济主体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的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如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和缓解贫困等。
而经济史学则是通过分析经济的历史变迁和生产方式的演变来研究经济学的学科。
研究历史经济学可帮助人们了解经济发展的历程,为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提供了基础。
计量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统计学和数学方法研究经济现象规律的学科。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实证分支,其研究方法是量化经济现象,用数学模型解释经济现象规律性。
但其一定程度上缺少经济现象内在规律的理性解释。
而理论经济学则是研究根据一定的假设和模型解释经济现象,并做出相关预测的学科。
理论经济学以拓展和推崇革新已有理论和模型为目的。
30个经济学常识
30个经济学常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它说明了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的。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个规律说明了当消费一种商品的数量逐渐增加时,对每一个新增单位的边际效用会递减。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选择某种事物而放弃的另一种事物的价值。
4.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必须投入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
5.生产可能性边际:生产可能性边际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时,同时放弃生产其他商品的最大数量。
6.边际生产率:边际生产率是指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出量。
7.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生产一个额外单位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
8.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的变化而改变的成本,变动成本是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9.弹性概念: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10.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寡占市场等。
11.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雇主与雇员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市场。
12.物价水平:物价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物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1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通货紧缩是指持续下降。
14.货币职能: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媒介、交换手段和价值储藏等职能。
15.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整个经济体系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16.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出现了问题,导致资源分配不够有效。
17.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供给给一人即可供给所有人共同享用的物品。
18.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是指消费者在有限的预算下追求最大满足,利润最大化是指企业追求最大利润。
19.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是指政府为确保公民基本生活而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社会保险是指在意外事故或疾病等情况下提供经济帮助的制度。
20.贸易壁垒:贸易壁垒是指对外贸易实施的限制措施,包括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等。
(完整版)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资源的学科。
它包含以下基础知识点:1. 供求关系: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价格和数量。
2.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市场价格和供应量。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做出经济决策时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机会。
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经济活动的成本和效益。
4.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时带来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在决策中,我们通常会比较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以做出最优选择。
二、宏观经济学知识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政府的干预。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1.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它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它是经济中的常见现象,对消费和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愿意工作并正在找工作的人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可以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
4. 货币供应:货币供应是指在市场上可供流通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物价和经济活动。
三、微观经济学知识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与决策。
以下是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1.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消费决策中会比较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以追求个人最大化效用。
2.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当价格变动时,需求或供给的相对变化的程度。
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价格变化对市场的影响。
3. 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等。
供给和需求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分配。
4. 波动及不确定性:市场经济中存在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不确定性。
了解波动和不确定性对经济决策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四、国际经济学知识国际经济学涉及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
经济学基础知识归纳
经济学基础知识归纳一、经济学基本内容1.经济学:是分析人类社会内各种经济问题的理论及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需求的问题。
2.需求与供给:需求就是指消费者需求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和欲望。
供给是指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和意愿,两者相辅相成,构成经济活动的主力基础。
3.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是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可以解释和预测市场上不同产品的价格、消费者的行为和消费者的需求量等经济问题。
4. 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指的是个体行为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几个维度,如满足度、稀缺度、不确定度、价格和收入效用等。
5.产业链分析:产业链分析汇集了影响产业成本和效率的各种环境条件,如关税、技术、产业结构、市场营销策略等,以及满足产业链供应商和客户的需求等。
6.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社会经济在一定的时期内的总体发展情况,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在投入和结构有效变动的情况下不断增长的过程。
7.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上参与者组成、竞争关系及行动规律等特征组合。
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竞争的范围和方式,影响市场的格局,以及产品的价格、产量和利润。
8.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总收入的增加,可以用生产要素的数量、生产要素的质量、产出的比重三者来说明。
二、经济学的应用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收支来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和调节供求关系等政治目标。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流动性调节、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等,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在不断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应用高新技术和科学管理的过程。
它既关注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关注产业间或企业内的协调发展。
4.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在货币支付的基础上,国家的货物和服务互相交换的国际商业行为。
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实施工具,是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什么是经济学?
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关于资源分配和决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如何决定在所拥有的有限资源内生产、分配和消费商品和服务。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政策制定者、企业家还是普通人,经济学都能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帮助。
那么,经济学到底是什么,它又涵盖了哪些内容呢?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探究如何高效利用有限资源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人类生产、销售和消费商品和服务的行为,探索如何使资源最合理地分配和利用。
经济学主要研究的领域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组织、国际贸易、劳动经济学等。
二、经济学的主要原理1.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指因选择做某件事而放弃做其他事情的代价。
经济学家指出,每项行为的机会成本是其决策的主要组成部分。
2.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原理经济学家认为,人们通过比较最后一件事情的成本和收益来做出决策。
这就是边际分析。
边际成本是增加或减少一项活动所需要支付的代价,边际收益是增加或减少一项活动所能创造的利益。
3.需求与供给原理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两个核心要素。
需求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表示生产者愿意提供的数量。
供需关系的变化是决定商品价格的主要驱动因素。
供给高于需求时,价格下降。
需求高于供给时,价格上涨。
三、经济学的重要应用1.政策制定经济学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进行公共决策,解决经济上的问题,如就业、通货膨胀和税收等问题。
通过经济分析,政策制定者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企业决策企业家需要了解市场供求关系,调整生产策略和定价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利润。
经济学可以为企业家提供工具和方法,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3.个人生活经济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言行和经济决策,从而使他们更明智地管理自己的财务。
四、总结经济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它可以解决各种有关资源分配和决策的问题。
通过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理解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影响。
经济学是一个有用的学科,它可以有效地影响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
名词解释 经济学
名词解释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获取、生产、分配和使用资源以满足物质需求的方式和原则。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生产、消费、投资、经济增长、就业、价格、货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
经济学可以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主要领域。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表现和政策的总体影响。
它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消费者、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决策和交易。
它关注的问题包括供求关系、价格决定、企业生产决策、消费者行为以及市场竞争等。
经济学利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
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模型来预测和评估特定政策或经济事件的影响。
经济学家也运用经验研究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或反驳经济理论。
经济学有许多分支和学派。
主要的学派包括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以及行为经济学等。
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用于解释和解决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利用经济学的知识来制定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以及改善就业状况。
企业通过经济学分析来预测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和定价策略。
个人可以运用经济学知识来做出消费决策、理解个人财务情况以及评估个人的投资收益。
总而言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科学,旨在理解和解释社会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来满足无限的物质需求。
它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和个人提供了理论和工具,来评估和改善经济状况,并为经济决策提供指导。
完整版经济学大全
完整版经济学大全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分配、财富创造和经济活动的学科。
本文档是经济学的完整版大全,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和重要概念。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的总体现象和关系,包括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方面。
重要概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周期、货币供应、投资等。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决策、市场行为和供求关系对经济的影响。
重要概念包括供求曲线、价格弹性、垄断、竞争、效用理论等。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研究跨国贸易和资本流动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重要概念包括比较优势、关税、汇率、国际贸易理论等。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减贫问题。
重要概念包括经济发展指数、贫困陷阱、可持续发展等。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产业结构、市场竞争和企业行为对经济的影响。
重要概念包括市场结构、垂直整合、市场失灵等。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工资决定和劳动力参与等问题。
重要概念包括劳动力市场弹性、最低工资、性别差距等。
财政和货币经济学财政和货币经济学研究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重要概念包括财政赤字、货币供应量、利率、通货膨胀等。
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偏差。
重要概念包括决策理论、心理账户、规避损失等。
以上只是经济学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领域和概念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经济学对我们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至关重要,在实际生活和决策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_注:本文档内容来源于多个经济学参考资料,并进行整合和总结。
_。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1. 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资源如何分配和利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通过研究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个人、企业和国家在面对有限资源时如何做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对经济的影响。
2. 基本经济概念2.1.供给与需求供给是指市场上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数量,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动。
2.2.成本与效益成本是指用于生产或获取商品和服务的资源,包括劳动力、原材料和资本等。
效益是指消费者或生产者从商品和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或利益。
在经济中,人们通常会权衡成本与效益来做出决策。
2.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因选择某项活动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活动的成本。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一种活动就意味着无法同时进行其他活动,因此存在机会成本。
2.4.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实际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人力资本和改善技术等方式实现。
3. 经济学分支3.1.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行为,包括国家的经济活动、产出、失业率、通货膨胀等问题。
通过宏观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经济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政策的影响。
3.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个人、家庭、企业等)的决策行为和市场交易的行为,包括供求关系、价格决定等问题。
通过微观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个体决策的原理和市场交易的机制。
3.3.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经济增长和贫困问题等。
通过发展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4. 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之间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经济问题而进行的合作。
国际经济合作包括贸易合作、金融合作和技术合作等,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各国可以共同开拓市场、分享资源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5. 结论经济学是我们了解和应对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
经济学的概念和内涵
经济学的概念和内涵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它以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并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领域。
微观经济学主要关注个人、厂商等单个经济主体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
在经济学体系中,经济学的性质、方法、对象、功能、历史发展、出发点、经济主客体关系、核心规律、各个规律的关系以及经济规律的实践运用等都是重要的内容。
经济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经济学相关书籍或咨询该专业学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经济学
先说个笑话:
问:数学和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数学难以理解,经济学则莫名其妙。
提起经济学,你会想到什么?
教人投资理财?
怎么买卖股票,投机钻营?
教人怎么赚钱发财?
搞贸易、做生意?
还是,那些说得头头是道,却让人一知半解的财经节目?
经济“砖家”们惊世骇俗的“高见”?
研究怎么发展经济的?研究失业、通货膨胀、汇率?
……
以上你想到的,包括你没想到的,都可能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它比你想象的要广泛得多。
——这个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们会看到的。
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的学科。
——好吧,这句话跟“我母亲就是我妈”差不多,说了等于没说。
那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经济”这个词吧。
“经济”这个词在古代的意思不是指经济,它是“经世济民”、或者“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等词的任意组合的简化,跟“治国平天下”差不多的意思。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晋朝,例如在《晋书·殷浩传》里有“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一句。
又有唐朝的袁郊《甘泽谣·陶岘》:“岘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
”,还有宋朝梅尧臣的《汴渠》:“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
”
又引申为治国平天下的才干,例如清朝的《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里有:“与参由明经高第为沁源令,吏治明敏,清节著闻,秩满擢新宁守,才品经济尤为世重。
”,又例如同是清朝的沈涛的《交翠轩笔记》第一卷里有:“﹝施彦士﹞所著有《海运刍言》,论海运始末利害甚悉,儒生之有真实经济者。
”还有“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一对名联,夸诸葛亮先生治国平天下的才能的。
那后来,“经济”怎样变成现在的意思呢?原来当年小日本搞明治维新,刻苦学习欧美的先进知识,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时候,就把经济的英文单词“economy”翻译成“经济”了。
在清末的时候,咱又搞洋务运动,派些留学生到小日本那里学习,就把“经济”这个词带了回来。
——顺便提一下,“哲学”这个词也是小日本首先翻译使用的,咱古代管哲学不叫“哲学”,叫“慧学”。
“economy”这个单词,源于希腊语的“oikonomos”,最先使用这个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意思是家庭管理,看表面意思像是大妈如何用好家庭收入,让一家人吃好穿好,过上好日子,当时他的意思是奴隶主如何组织和管理自家奴隶的生产活动。
——想不到吧?一个是天下社稷,一个是鸡毛蒜皮。
这也反映了东西方的思维差异:西方人嘛,总是先从个人、自己说起,最后才不得不牵涉到整个社会或者国家;东方传统嘛,一定是先有国,后有家,最后才是自己。
后面我们还会看到这种思维差别的。
如果大家上思想政治课还记得的话,“经济”的标准的教科书解释应该是这样的:
“经济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
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
“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
又或者是这样的:
“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
”
——又是活动,又是关系什么的,说得挺玄乎,这里我们理解为经济是指一个社会为了维持生存和生活而进行的活动好了。
“经济学就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
——以上是我们的“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对“经济学”的定义。
这里说说“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的来历。
最早的时候,是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他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的,意思是我现在讨论的“经济学”不再是一个家庭的经济学,而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学啦,必须得跟“政治”挂钩,于是就创造了“政治经济学”这个词。
后来,卢梭在编辑《百科全书》的时候,撰写了“政治经济学”这个条目,正式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学区分开来。
当然啦,家庭经济学后来也不叫“家庭经济学”,你可以认为它已经融入了现在的微观经济学里面。
又到了后来,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的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
他认为“经济学”比“政治经济学”来得更简单、更准确,没必要加上“政治”这个词。
然后,在1890年,著名经济学家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从书名上宣告改用“经济学”这个词作为这个学科的名称——在他之前,很多经济学家一直使用类似“政治经济学原理”这样的名称命名他
们类似的著作。
逐渐地,在西方国家,“经济学”就代替了“政治经济学”。
现在,在我国,我们仍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以区别于西方经济学。
大家知道,咱们国家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为简便,以下称“老马”)搞经济学研究的时候,经济学还叫“政治经济学”这个名字。
(老马在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1879年才开始说要改名字,这里拿个时间点做一下对比。
)然后,因为我们信奉老马那一套,就把“政治经济学”这个词沿用了下来。
有趣的是,你偶尔会看到,有些政治经济学教程会把西方经济学自老马之后的那部分叫做“庸俗经济学”。
估计是老马指责当时的主流经济学(边际学派)竭力为资本家辩护,跟自己不是一路的,不科学,庸俗。
懒得叫你什么学派了,就叫“庸俗经济学”吧!——老马是学霸啊,有木有?
现在我们很多经济学家都不好意思这么喊人家了,所以“政治经济学”一般指老马的经济学,还包括我们现在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其他的叫做“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详细一点的发展历史,咱后面再说。
好了,回到正题,之前说到,咱传统的经济学定义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我觉得这个定义很准确,放在哪里、什么时候都合适,是吧?
那么,人家西方是怎么定义经济学的呢?
以西方的经典教材、20世纪难得一见的经济学全才——保罗·萨缪尔森老师(为简便,以下称“老萨”)的《经济学》为例,他把经济学定义为:
“研究一个社会怎样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
简单说,就是研究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有效地生产尽量多的产品。
这个定义跟我们之前说的那个不一样哦,它的着眼点完全在效率方面。
那它对吗?这个要看情况,虽然它偏向了效率方面,没有真正揭示经济学的本质和一般意义,但它提示了我们:无论是谁、任何时候,即使是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封建社会的地主,都应该将手中掌握的有限资源有效地利用,尽量多生产一些产品,毕竟我们还没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消费品还没有极大丰富到可以按需分配的程度。
所以,这是它的偏颇,也是它的优点,它指出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社会怎样才能有效率地进行生产。
正如老萨所说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拥有了想要拥有的一切,那么我们就没有了产品够不够花、政府应该收多少税,收入分配公不公平、污染严不严重这些问题了,也没有阶级利益冲突,也没必要研究什么经济学了。
但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这个定义好像不对了,因为实际的经济活动也存在没有效率的
情况,这个部分我们也要去研究啊!所以啊,张维迎先生就在他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里说到,他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
当然,这里的行为应该指人的经济行为,以区别于心理学等学科。
古时候的经济学家马歇尔老师在他那边《经济学原理》里也说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比较常见的经济学定义还有一种说法,例如咱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蒂格利茨在他的《经济学》教材说道,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的个体和单位怎样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又是怎样决定了资源如何被利用的。
其实嘛,跟老萨是同一个意思,因为对掌握资源的人们来说,选择好了、选择对了才能有效率地使用资源进行生产啊!
如果你还不明白,后面我们会慢慢说明白的。
而我自己认为呢,经济学就是教人怎样更好地追求幸福的。
它不仅是一门学科,它还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活哲学。
下面请允许我引用老萨在《经济学》的一段内容结束本节:
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较高的收入意味着可口的食物、温暖的房子、24小时的热水、干净安全的饮用水,还有可以长期预防疾病的接种疫苗。
……较高的收入,……可以让政府开办更多的学校,让年轻人更多时间学习文化,掌握技能;还可以加大科研投入,发展农业技术、有效疫苗等等;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诗歌、音乐等艺术事业,有更多闲暇时间读书、听音乐或者自己亲自演奏。
——多么美好的图景啊!这不是这几十年来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着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