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材料:经典阅读:教师理想的精神缔造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培训材料:经典阅读:教师理想的精神缔造方式

古人就认为“开卷有益”,在这一观点的指引下,便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韦编三绝”等类似的勤奋见证。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行为,阅读仍然是我们现代人积淀文化底蕴、认识自我的理想选择。

前苏联流亡美国的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把阅读朝向自我描述得生动、美妙:“在历史上,在人类历史上,书籍就是人类发展的过程,它基本上类似于车轮的发明,一本书就是穿越生存空间的一种运输方式,以翻页的速度前进,它存在的重要目的不是要我们了解我们的起源,而是要我们了解人类能够做到的一切。这种运动与任何一种运动没有什么两样,是起自同一点的航程……朝着‘非凡的容貌’飞去,朝着个性飞去,朝着自主性飞去,朝着个体隐秘飞去。”

阅读,是我这几年专业成长的重要选择。只不过,我对阅读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逻辑要求:经典阅读。这个逻辑要求的确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回顾几年来的阅读经历,我的阅读生活定位于经典选择,发生了三次明显的转向。首先是在意识形态上进行选择,并在研究中发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其次是为了满足工作推进的需要,在日常工作的推进中验证了经典阅读的现实价值;最后,为了打造自己的人生哲学,在一些独特的成长经历中我践行着经典阅读的精神缔造方式。

今天,我就将从这三个转向来谈自己的阅读成长经历。

一、意识形态上的选择:在研究中发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古人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阅读,选择经典书籍,是非常重要而且极具现实意义的。参加工作后,为了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选择了读经典书的方式。而在亲身的阅读过程中,我对这种重要性和现实价值又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对于我此后的阅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直到现在,我的阅读目光就没有再偏离开经典著作。

(一)选择经典书籍阅读,伴我实现教师的“文化自觉”

众所周知,一个教师观察教育问题的视角是由教师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的。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具有文化自觉意识。

对我们教师而言,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教师对这种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这种文化的起源、历程、特色、作用和未来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

在当前的文化境遇下,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不仅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育者,更要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文化自觉的传播者。

为了让自己具备这一文化自觉意识,我借助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那里,我不仅学习了抽象的辩证思维,而且知道,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怎样影响到它的哲学思维的,而它的哲学思维又是怎样成为了其文化的顶峰和其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哲学思辨意识以及日后逐渐形成的哲学思辨行为,对于我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种哲学思辨意识以及日后逐渐形成的哲学思辨行为,对于我的课堂教学个性的确定提供了强大的智慧支持。这让我无论是在日常备课、上课的时候,还是参加各级优质课评选或是展示各级公开课的时候,我始终关注我的课堂教学个性的确定与形成,不能偏离这一中心,保证备出来的课、上出来的课都具有我自己的个性特征。我既不想替代谁,也不想超越谁,我只能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上出自己的个性,简单地说,我只想上“我自己”的课。当然,这种教学个性的形成经历了痛苦的蜕变过程。记得在我教学之初的那几年,我的课上得十分笨拙,那时的我,坚持认为备好了课就一定要严格执行,这样才能把预设好的最精华的东西传递给我的学生,我的课才能最富成效。因此,当时要参加讲课比赛,一堂课要试讲好多遍话才能说得周正,教学过程才能了然于心。(1996、2001、2003三次讲课的经历回顾和反思)一步步走来,在失败中找寻前行的动力,在成功时搜寻提升的基点是我秉承的基本原则。我抛却了课堂的概念来看课堂,把课堂看作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一如既往地投入感情、激情之外,对人一生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沉思,对于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多了一些思考和反省。我用我全部的知识修养和人格素养投入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我要陪伴我的学生,陪伴孩子幸福地度过每一节“课堂生活”。即便现在从事教研工作,我也不忘把这一理念传递给我身边的每一位教师,只有一个目的,我要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享受阳光般的沐浴,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心灵慰藉。

——这种哲学思辨意识以及日后逐渐形成的哲学思辨行为,保证了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影响的健康性。

这里我想举一个我的课堂教学中的事例。(《黄继光》一课的教学案例)回想当时的“鬼叫事件”,事态的发展是如此的令人惊喜,如此的出乎意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意识让我在短暂的时间内看到了课堂混乱或说学生捣蛋表象下的学生道德认知的缺失,没有简单地用镇压的方式维持纪律,完成所谓的课堂教学任务,而是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入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适时地捕捉良好的教育契机,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学习与素养提高的完美升华。

(二)经典阅读,是教师解决职业幸福枯竭的理想选择

我们每个人都不难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由于背负的任务过重、承担的责任太多,我们一直在扮演着一种略带悲凉意味的角色。在工作中,我们缺少了一种心灵上的自由、情感上的舒畅与行动上的机智,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职业焦虑、情感压抑与工作低效;在我们周围,理论性文字越来越多,可我们面对实践

却很难找到真正的智慧支持;一天到晚忙碌,我们的心底却经常是空荡荡的;教育越来越回归本真,趋于人本化,很多教师却有种说不清的自我迷失;学历层次越来越高,继续教育活动越来越多,教师的能力水准越来越高,可违背师德的事件却仍然时有发生;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越来越高,可我们有时仍旧牢骚满腹;如此等等。一句话,我们的岗位幸福感带有普遍性的缺失。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我想,那是思想的贫困,思想的贫困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没有精神的自觉,就不会有追寻岗位幸福的行为产生。简单地说,是因为有些老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王国。无法建立内在的精神王国,就没有精神上的皈依,即便我们在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却无法达到人生的安详、平和之境,反而很可能会导致人格的自相矛盾,乃至因内耗而逐步走到自身优势的反面。

那么,如何打造自己的精神王国?我认为,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最好的途径就是经典阅读。

经典书籍是极少数的,是无以计数的书的中心。许许多多的书吸取它们的光辉和热量,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的浩瀚星空。

刚刚开始自己读书的人不免会望洋兴叹,这么多的经典书怎么个读法。我的观点是每一个领域,选取一部能影响久远的书来读。比如,中国古代文化的修身养性部分,那就读读《论语》《老子》。再比如史书读读《史记》,文学书读《文选》,教育学类的读《学记》。一部书通读了,读通了,接下去越来越容易。而要想了解西方文化,必须得读《圣经》,如果没有这个阅读经历,西方文学中公元以后的书就很难读懂。要理解伊斯兰教世界的书,就要读《古兰经》。再比如,尽管西方文学茫无边际,但有几个文学家的书是不能不读一点的:荷马、但丁、莎士比亚、雨果、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

二、推进工作的需要:日常工作的推进验证了经典阅读的现实价值

我以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终极关怀不是单纯去传授知识点,也不是简单地培养学生具备一些技能,而是要在知识的积淀和技能的习得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一种人道的人生情怀,具备一种坦然面对世界的人生气度。

(一)现读现“卖”,经典阅读为了满足一些即时性工作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小学六册语文课本,涉及到了很多的文学经典。这些文学经典,我的中师教育背景和我自己的阅读经历中,相对较少。因此,在备课的时候就有点捉襟见肘了。为了备课的需要,我不得不临时抱佛脚,及时阅读,在对相关的经典有了足够的理解后,再开始备课。比如,在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喜欢》一课时,当时我对张晓风的作品读之甚少,只从教参上了解到“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用诗一般清新的语言,向我们敞开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欢的景物与事物,表达了热爱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