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第1课时)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_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三单元课题三元素(第一课时)《同步》开放性作业1、2、3、4、5、6。

参考答案A B D B D B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以及原子的结构,为本节课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本节课从微观到宏观之间的跨度比较大,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化学科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效果分析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律,这些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素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的概念之一,对今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承前”,指这节课详细的让学生明白物质的宏观组成是元素,并和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使得认识系统化。

所谓“启后”,指学生掌握了元素的概念对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

只有掌握了元素的概念,才能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对众多繁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最终实现对分类的物质进行研究。

1、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锌1.5mg、锰1mg,这里的碘、镁、锌、锰是指()A.单质B.原子C.元素D.分子2、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N2 B.Cu C.O D.CO23、下列属于金属元素的是()A.Zn B.O C.N D.Cl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氧 B. 硅C.铝D.铁5元素在自然界里分布不均匀,如智利富藏铜矿、澳大利亚多铁矿、我国山东富含黄金,但从整个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看,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 )A.OB.SiC.AlD.Fe6、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A.中子数B.电子数C.最外层电子数D.核外电子课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2)初步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3)知道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初步学会运用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元素的概念,能够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统一起来科学思维: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科学探究: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设计思路《元素》章节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它不仅衔接了前面的原子结构知识,也为后续学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丰富的实例展示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引入,使学生全面了解元素的概念、分类、性质及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元素的性质,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学生在进入《元素》章节学习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概念,对化学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元素作为化学学科中的基础概念,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且元素周期表的内容较为复杂,对学生来说仍是一个挑战。

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或学习方法不当,难以将元素的概念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此外,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踏上一场奇妙的旅程,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基石——元素。

元素,这个听起来既神秘又基础的词汇,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构成了万物的基础。

想象一下,从浩瀚的宇宙星辰到微小的生命细胞,从坚硬的金属到柔软的织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它们有哪些特性?又是如何被发现和分类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元素的神秘面纱吧!一、引入新课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的知识。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

三、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四、教学过程[引入]碘盐、高钙奶、加铁酱油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名词,你知道这里的碘、钙、铁指的是什么?。

[板书] 课题3元素[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补充说明] 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 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回忆] 课本中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 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板书]2.特点[讲解] 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元素》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

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

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回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自主探究
一、认识元素,理解涵义【投影展示】质子数6,中子数7碳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6质子数6,中子数8质子数8,中子数8
氧原子质子数8,中子数9;
质子数8,中子数10
观察两组原子。
每组原子的质子回答:数相同。倾听,观看屏幕。.
提出问题它们有何共同点?【投影展示】这些碳原子都属于碳元素,这些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提问:根据以上内容,你们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元素吗?分析元素的定义:1.找到元素定义的主干2.明确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反馈提问:结合定义,如何区分氧元素与碳元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投影展示:,中子数7
九年级化学学科
第三单元课题三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2.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重点
元素的概念
难点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组成的;成千上万1234567无数优美的乐章是由个英语单词是由26个英语字母组成的,那么大千世界中的物质,比如我们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些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在第三章我们学过水是由什么组成?那么什么是元素,元素又如何分类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
提出问题:我们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元素,那么它和物质和分子及原子间有什么关系呢?
查看元素周期表找到元素的分类,观察偏旁与它们组成的单质种类状态之间的联系,并尝试列举一些教师提出的元素
观看图片,说出地壳中,生物体中和空气中元素的含量。【思维创新】练习元素在物质中的含量
合作交流.
元素、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投影:四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氧气为例,说明四者间的联系我们学习了元素的定义,分类和在一些物质中的含量,那么元素在化学变化中又如何呢?大家一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元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元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元素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研究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研究了原子的结构。

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

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掌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②掌握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符号。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研究,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①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②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二、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颠末一段时间的研究,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肯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切的熟悉,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另有待提高。

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激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笼统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研究。

初三化学(人教版)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人教版)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元素(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化学九年级上册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插片拼插、插片分类、原子分类等活动,体会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构建元素概念。
2、通过分析不同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理解元素与物质、原子的关系,应用元素观解释相关事实或预测分析。
【活动2】用不同颜色插片,表示相应物质。
【小结】通过拼插,直观体会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的过程。
7


环节二
构建元素概念
【类比】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原料。
【活动3】对插片进行分类。
【小结】分类标准多样性。
【活动4】对原子进行分类。
【小结】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6


环节三
利用元素分析物质
3、完善微观粒子与元素结合,分析物质组成与化学变化的角度,能够全面分析纯净物的组成,并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构建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构建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


环节一
复习
引入
【复习】回忆原子构成分子,微观粒子构成物质。
【活动1】用不同颜色插片,表示O2,H2O,H2,CO2,CO。
【活动5】从元素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
【活动6】从元素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
【小结】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
【练习】分析未知物质的组成。

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

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

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2.了解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

3.初步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三、教学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的含钙食品(或药物)。

交流讨论,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引发学生思考。

环节二、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教师讲述元素的概念,认识生活中的元素,如吸进的空气中含有氧元素是由氧元素组成;吃的蔬菜中含有铁元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元素、镁元素等。

先让学生宏观感受元素,为进一步研究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

教师给出两组物质并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1)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氧元素,另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氢元素;(2)不同物质中的氧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不同物质中的氢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什么是氧元素,什么是氢元素。

讨论交流,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引入元素符号及其含义教师引入元素符号及其含义。

学生研究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并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环节四、小结,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小结,让学生反思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

同时,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素是氧、硅、铝、铁;(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碳、氢、氮。

通过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含量,让学生认识到元素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实验】利用火柴、铜钱、钢笔芯等物品,通过化学反应检测其中是否含有铁元素。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案例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三、教学设计思路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元素的知识又是认识物质组成的基础和学习物质结构理论纽带。

因此,元素的知识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另外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不可少的工具。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

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

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接触了一些元素,但学到的相关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元素的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采取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教材图表和多媒体有机结合。

四、教学方法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又没有任何实验,且学生也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可以参考。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模板范文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命名规则;3. 能够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教学内容:1. 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分类;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命名规则;3. 元素的化学性质分类。

教学准备:1. 讲义、PPT等教学工具;2. 元素周期表、化学元素的实物模型或图片;3. 相关化学实验的材料和器材。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和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化学元素的定义、分类,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命名规则。

3. 实验:进行一些与元素化学性质相关的简单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来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

4. 拓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拓展元素的化学性质,以及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和元素分类的意义。

教学活动:1. 观察元素周期表,让学生找出一些特定元素的位置并解释其特性;2. 搭配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元素的化学性质;3. 讨论元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参与实验的实验结果及总结。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教学内容是否能够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水平;3. 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元素的分类比较,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加深对元素分类规律的理解;2. 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元素的性质及应用领域,开展一些小型的研究项目。

教学反馈:1.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2. 学生对于元素学习的兴趣、认识和需求;3. 教学效果评估及改进措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3 元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3 元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3元素》教学设计2.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教科书3.化学分子结构模型 6套【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景导入教师活动1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含氟牙膏,可以帮助预防龋齿;同学们长身体,高钙奶肯定也没少喝;家里做饭用的加碘食盐。

这其中加的碘、氟、钙指的是什么呢?学生活动1 【认真聆听、思考】这些指的是元素活动意图说明:从生活的常用品入手建立元素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元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加的不是分子、原子、粒子呢?环节一:微观建模,初识元素教师活动1【旧知回顾,导入课程】你对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的构成有哪些认识?【引导】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的小,肉眼难观测。

为了更好的认识物质,我们今天就以这个小球作为原子,来搭建这4种分子。

【引导】同学做的很不错,那我们再进一步用这些小球表示相应的物质。

【提问】上述物质都是有许许多多的分子构成,远比我们做展示的多。

你们能数清楚,这些分子中有多少个原子吗?那有几类原子知道吗?【引导】刚才我们经历了原子→分子→物质,虽然用的原子数量多,但总体来讲也就3类。

在化学中我们通常把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为元素。

学生活动1【任务一】学案上构建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的构成的关系图。

【任务二】用不用颜色小球表示出下列物质的分子。

氧气分子(O2) 二氧化碳分子(CO2) 水分子(H2O) 甲烷分子(CH4)【任务三】用不同颜色的小球表示出下列物质。

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2O)甲烷(CH4)【认真聆听,思考回答】不能数清楚原子。

可以知道有3类原子。

【思考回答】所以刚才所用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本环节从微观粒子的角度,通过学生使用化学分子结构模型小球自主搭建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过程,再继而将原子归类引出元素定义,即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个宏观概念。

初中化学上册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元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3. 能够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元素的定义和性质;2. 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3. 元素的分类。

三、教学内容1. 元素的概念和定义;2. 元素的性质;3. 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4. 元素的分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是什么,引出元素的概念;2. 讲解元素的定义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3. 讲解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表示元素及其质量;4. 学生小组讨论: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讨论各类元素的共同特点;5. 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分类进行讨论和补充,加深对元素分类的理解;6.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元素的相关概念和分类;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教学展示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元素的结构和性质;2. 利用实验展示元素的某些性质,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3. 利用互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教学中进行随堂测评,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2. 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元素的理解和分类能力;3. 不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元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2. 分析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进行下节课教学设计;3.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设计一、课题内容:本教学设计为人教版新课改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

二、教材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

其中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形成,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的规律性认识作为教学的主线一直贯穿在教材之中。

本课题教学担负着帮助学生把宏观和微观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概念的重要衔接作用。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的区别和联系。

3.关键:如何理解元素概念的形成三、学情分析: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常见物质的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又通过前一课题建立了物质微观构成的初步知识,特别是对于原子的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并不晦涩。

纵览教材已有四次共六段文字涉及过这一名词,学生已经有了多次感知,在日常生活中“元素”这一用语也时常出现。

但要完成从微观到宏观,理解好“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定义仍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对于“元素”概念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本节课地壳、生物体中元素含量的了解可以使他们更好的感知元素的存在,理解消化这一概念。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元素的概念,是重点也是难点,理解了元素是物质的宏观组成,以及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分布,除此之外,还学习了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望同学们课后多复习并练题加以巩固。

七、作业布置。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重点、难点: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元素周期表挂图、实物模型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复习提问: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它们有什么区别?2、讲解: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构成的,而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二、讲授新课:1、元素的概念(板书)讲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碳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都是6,所以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都属于碳元素。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板书)讲解: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简写,通常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

例如,碳元素的符号是C,氧元素的符号是O。

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元素,还可以表示一个原子。

3、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板书)讲解: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用来分类元素的表格,它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有118种已知元素,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周期和族中。

4、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一些常见的元素,如碳、氧、氢、氮等,并说出它们的符号和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2、元素的概念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板书)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周期性,即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外层电子数;二是族性,即同一族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化合价。

2、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板书)讲解: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电子排布、化合价等信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学设计

《三单元课题3 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元素的含义,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2) 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

(3) 掌握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事物的能力。

(2) 通过建构元素的概念、从化学变化的角度认识元素在宏观物质与微观微粒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元素符号的意义、书写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事物的化学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宏观世界的能力,将宏观世界与微观微粒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但元素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的建构;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的建构;五、板书设计一、元素1、定义2、相互关系3、自然界中的元素二、元素符号1、书写方法2、意义六、教学反思1、本课是一节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引入,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以及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但元素不变的教学,培养了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宏观世界的能力,实现了新课标要求的通过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为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学习。

教师对学生恰当、准确的评价,起到了诊断和激励的作用。

课后学生调侃讲了一笑话,说我们要善待地球上的任何生物,说不准我们体内的元素就有之前死去的猪、牛、羊等生物中的元素,也说不准我们死后,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变成了猪、牛、羊等生物中的元素。

2、本堂课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在元素符号的意义、书写上学生们能认识到元素符号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中很难让学生将元素符号与英文字母之间建立完整的联系,这需要占用学生课外时间来完成。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元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符号表达及其分类方法。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认识到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和意义,并能够初步运用元素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严谨的化学实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定义及符号表示法,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则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实质性意义,以及如何将元素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为突破这一难点,将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元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元素》第一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准备以下教学材料:化学元素周期表挂图、元素符号卡片、相关化学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同时,教师需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和教案,确保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

此外,还需布置好化学实验室,准备好必要的实验用品,以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化合物实例,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元素。

让学生感知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简短的讲解,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点,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二、知识讲解1. 元素概念及分类在讲解元素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解释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理解不同元素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性。

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电子设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和规律。

同时,结合具体的元素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中的符号、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信息。

三、实验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元素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篇一: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们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总结,学会概括,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难点: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1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课前板书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老师:原子结构大家在初中就已经了解了,刚才通过同学们对导学案的展示已经对原子结构了解的不成问题了,那么核外电子具体怎样排布?有什么规律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能够体现出哪些结构规律,与元素性质规律有什么联系,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分类;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得比较和联系【教学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原子的知识
环节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广告图片
【提出问题】黄金搭档含有钙铁
锌硒,他们是什么?(分子,原子,
还是……?)
思考,列举生活中广
告图片。

巧设问题,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学生独立思考,
有疑问,有猜测。

通过生活情境,引发
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
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环节三、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讲述】其中的“钙”、“铁”
“锌”“硒”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就
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元素。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
先让学生宏观感受
元素,为进一步学习元素
的概念奠定基础。

教师给出如下两个表格
讨论与回忆,得出:
(1)氧原子①、②、③之
所以为氧原子的原因,氧
离子与氧原子别与同,(2)
不同氢原子和氢离子的别
(1)从知识上,是
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
奠定基础;
教师引导:这一类的粒子宏观属于氧元素
【提出问题】请从表分析元素由什么决定的,储存在脑子里
教师引导:这一类的粒子宏观属于氢元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请同学们概括总结什么叫元素(即元素的定义是什么)?与同,(3)不同氧的粒子
质子数都是8,不同的氢
的粒子的质子数都是1。

思考讨论,什么是元
素。

归纳总结,得出元素
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
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
称”
(2)从能力上,是
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概括总
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讲述】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质子数都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细节:元素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讲组成,不讲构成,只
论种类,不论个数。

如同“蔬菜”的字面意思。

通过【练习一】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倾听,理解物质的宏观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物质组成的元素,注意细
节。

培养学生思考、理解能力
环节四、认识元素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结合教材开展讨论,下列化
学反应中,要求结合符号表达式,从宏观
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物质、元素、分子、
原子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化情况相比
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
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引导解析提示:
活学活用:
教师:联系实际,插播广告
“好消息!好消息!!好消息!!!
我公司购买了2019年美国最新科研
成果,水可变汽油、柴油,配方简单,收
学生前后四人一组
分析、讨论:
并得出:化学变化时,
元素和原子种类不变,
物质和分子种类都改变
学生跟随教师的提问思
考回答;为什么不加盟,
找到本质原因:化学反
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水中没有碳元素,无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
纳总结的能力。

结合生活,使化学接地
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
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
学得科学素养。

把学到
的知识转化到实际生活
入惊人,现诚招合作伙伴,欢迎有识之士
加盟。


假如你现在准备创业,你会加盟吗?
转变为汽油。

中去。

环节五、查找元素的含量及分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归教材,自己查
找组成物质的元素,它们在地壳、生
物细胞(包括人体)中的含量分别是
多少呢?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60,认识
生活中元素的存在。

仔细分析地壳中
的元素、细胞中的元素含量有什么规
律?
【讲述】教师通过展示化学与生活:
药物“善存”。

阅读教材,思考问
题。

完成得出:(1)地
壳中排在前四位的元素;
(2)细胞中的含量最高
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
素。

(3)空气中,前两
位的元素
联系所学知识,前后得
出:包括黄金搭档里的钙
铁锌硒,它们都补充的
是:元素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拓展学生的视野,让
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
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培养学生构建自我
学习自我总结的能力,树
立解决问题的自信,
【提出问题】“善存”中的补充的钙镁钾纳锌是什么?
【提出问题】结合元素周期表,观察周期表的颜色分类,可以告诉我们元素的分几类,观察以下元素名称,又是如何分类?
【讲述】元素的分类与元素名称的关系。

观察周期表的颜色:黄
色、紫色、绿色,得出周
期表里的元素分成三类
从元素名称的偏旁部首
的共同之处,有的都有
“钅”,有的都有“石”
等信息得出元素分为金
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
有气体元素
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并总
结提炼规律的能力。

环节六、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教材关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图

【总结】物质的宏观组成,微观构成以及
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学生倾听思考。

跟随教师一起对比总结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教师:宏观微观的再认识,归纳出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跟随教师一并归纳和总结一是教给学生列表对比是一种归纳总结知识的学习方法。

二是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七、思考与应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问题
【强化】宏观的组成和微观的构成
【提出思考】
教师设计学生们经常出现的疑惑和错误的问题,让孩子们反复“咀嚼”,以判断对错的方式来加强理解
学生倾听思考。

跟随教师一起总结和
思考得出物质的组成
和构成
学生认知分析举手回
答,反复的“咀嚼”加
强理解
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总结的能力。

一是不断鼓励孩子们
主动思考,主动回答,
二是激发学生迎难而
上,及时改进。

三是
培养学敢于总结分析
问题的能力。

【提出思考】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
教师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元素定义里的粒子进行剖析学士积极思考,积极参
与,对粒子分析
得出:具有相同质子数
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
种元素。

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
能力,敢于求真。

环节八、课堂巩固训练及作业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