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从军行(其四)学习教案

从军行(其四)学习教案
第10页/共23页
第十一页,共23页。
欣赏品味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的乌云一片(yī piàn)连着 一片(yī piàn),遮住了雪山
遥望(yáo wànɡ)远处的孤城玉门关
黄沙百战(bǎi zhàn)穿金守甲卫,边疆的将士们在大沙漠里打了
不破楼兰终不还。
许多仗,铁片做的战衣都磨穿了 不打败敌人决不回家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huánɡ shā)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
兰终不还。
第9页/共23页
第十页,共23页。
边塞诗歌(shīgē)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
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 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等。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 用典。烘托。
第11页/共23页
第十二页,共23页。
欣赏品味
青海长云暗雪山,
用暗色弱光来渲染边塞的荒凉艰 苦,写景(xiě jǐnɡ)壮阔悲凉.
青海湖上的乌云一片连着
一片,遮住了雪山
孤城遥望(yáo wànɡ)玉门寄关托。(jìtuō)了远戍将士思乡盼归
的情怀
遥望远处的孤城玉门关
黄沙,荒凉萧瑟;百战,战斗频
黄沙百战穿金甲,
第7页/共23页
第八页,共23页。
从军行(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Hànzú)。唐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丞,后贬龙 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故后世称王 江宁或王龙标。
擅长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诗家夫子王江宁”。
第8页/共23页

《从军行(其四)》《出塞(其二)》《塞上曲》《春望》《送董判官》教学设计

《从军行(其四)》《出塞(其二)》《塞上曲》《春望》《送董判官》教学设计

《从军行(其四)》《出塞(其二)》《塞上曲》《春望》《送董判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用“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把握古诗的内容,读好古诗的停顿。

2.继续感受古诗文中的家国情怀。

3.积累优美古诗文。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游戏:古诗接力。

游戏规则:一人说出诗名,其他同学每人一句古诗接力。

过渡: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们都会成为谦谦君子。

为了你的腹中有更多的诗书,赶快读读下面的诗文吧。

(二)用法学文
1.出示自读篇目。

2.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朗读古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首展开学习、批注。

(2)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读好诗文的停顿。

(3)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试着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下来。

3.自主学习。

4.简单交流汇报,汇报交流时,师指导朗读。

(三)拓展运用
试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这些古诗名句。

三、板书设计
家国情怀
借助注释
1/ 1。

从军行(其四)_教案

从军行(其四)_教案

从军行(其四)【教学目标】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诗歌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注解长云:连绵不断的云。

雪山:指现在甘肃的祁连山,终年积雪。

穿:磨破的意思。

楼兰:汉代时西域的国名,在现在的新疆。

后来楼兰成了外族敌人的代名词。

这里指吐蕃。

三、交流1.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

(出示:战争阴云图与玉门关图片)讨论:长云为什么会使雪山显得暗淡?玉门关看上去为什么会像是“孤城”?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通过讨论,体会战争的惨烈,对故乡的思念。

(板书:暗孤城悲凉的场面)2.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抓住“百战”“穿”“终不还”体会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板书:豪迈的决心)3.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体会悲凉的情景的描写更衬托出了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4.诵读[设计意图:抓住“暗”“孤”,想象丰满画面,探究原因,感受战争的惨烈;抓住“穿”“破”,进行对比,体会不灭外患不返家园的坚强决心;通过诵读,升华感情,进一步体会将士们忠勇爱国的气概。

]5.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点?(前两句叙述,后两句直接抒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边塞诗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与提升,也为学生的课外拓展打下基础。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1.在我们背诵过的古诗里,还有不少是边塞诗。

你能想起来吗?根据学生背诵,出示,并简单理解。

2.刚才我们背诵阅读的边塞诗都是绝句,只有四句,其实,在唐诗中,最出名的边塞诗并不是绝句。

让我们来听听。

出示并播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3《从军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诗选读》).docx

13《从军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诗选读》).docx

1.3《从军行》教学设计课题从军行课时1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张栋之教学目标7.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8.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艺术技巧。

课前准备教学日期教学班级教学过程个人复备一、导入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

今天,我们來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杨炯的边塞诗:《从军行》。

边塞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來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二、作者介绍杨炯(650〜693?),唐代诗人。

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霜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热轩昂,风格豪放。

三、写作背景《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

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四、自由朗读,背诵诗文。

五、鉴赏诗歌,讨论回答:1、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來犯,出征,围城,苦战。

2、首联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明确: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彖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牺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下面是关于《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背诵古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精忠报国》歌曲录音等。

教学设计过程: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哪位爱国诗人写的?(王昌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昌龄笔下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二、欣赏录音,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

2、《从军行》是边塞战士守边生活的诗歌形式。

3、请同学们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简介王昌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出韵律美。

2、齐读古诗,了解内容。

(本诗首联写了边塞的奇特风光,颔联写了守边战士爱国誓言。

)3、小组内围绕问题读诗,体会意境。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含义是什么?(战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了,体现战争之苦。

)(3)、战士的誓言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现战士爱国热情。

)4、全班比赛读古诗,读出战士誓死戍边的决心,交流诗意。

四、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看图背诵古诗,体会守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作业,做爱国卡。

伴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想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让我们把“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作为我们的誓言,回家后制作一张“爱国卡”上面默写《从军行》这首古诗,让我们以守边战士为榜样,从我做起,为国争光吧!《从军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古诗。

从军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从军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从军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背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而《从军行》作为唐代名家王昌龄的一首代表之作,成为了课程中的必读经典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与文化,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从军行》的作者和背景,理解诗歌主题和意义;2.掌握《从军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3.能够运用《从军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

三、教学内容1. 诗歌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从军行》的作者王昌龄,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曾担任过唐玄宗和李世民两位皇帝的宰相。

而《从军行》是王昌龄在长安的官场生涯期间写成的一首诗歌,描写了他与朋友一起从长安赴边疆从军的心境和感受。

诗歌既有王昌龄个人的感受,也表达了当时社会和政治背景下的士人情感和忧国忧民的心情。

2. 词汇与语法其次,我们需要理解《从军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这首诗歌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同时,还有许多押韵和平仄的运用。

例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两句是《从军行》中的精华部分,表达了诗人为了自己所爱的人而远赴边疆从军的意愿。

其中,“衣带渐宽”是指孟尝君因为想念妻子,而故意放纵自己发胖;“终不悔”则表达了诗人保持自己追求的勇气和决心。

而“为伊消得人憔悴”则是一种虚实转换的修辞手法,将诗人的内心情感表达通过描述自己的肉体变化,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深情。

3. 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最后,我们需要让学生能够运用《从军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析这首诗歌的主体结构,加深对诗歌节奏、押韵和符号语言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来演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四、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师生互动讲解、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2.词汇练习:通过单词记忆、词汇拼写、填空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关键词汇;3.语法分析:通过常识讲解和文本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语法知识;4.语言表达:通过展示演讲、写作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5.文学鉴赏:通过学生阅读、作品分析、创意实践等方式,让学生领悟并运用文学鉴赏知识。

《从军行七首(其四)》设计2

《从军行七首(其四)》设计2

《从军行七首(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准确理解诗意,体会景物描写,反衬、用典等手法的妙处。

(2)体味戍边将士高尚的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着重体会“暗”“遥”“穿”“终”等重点词的表达效果及所用手法的作用,准确把握诗意和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不惧艰难困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词语及表现手法,体会所抒发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不惧艰难困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锤炼字词、巧用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小组讨论【教学准备】1.搜集作者资料。

2.结合注解初步理解诗意、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自古以来战争不断,有战争就有流血牺牲,如果你是一位战士,面对国家被侵略的现实,你会不会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豪情壮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充满着豪情壮志读之荡气回肠的边塞诗。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2.重点字词解释从军行:乐府旧题《平调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

青海:指青海湖一带,古称西海。

雪山:甘肃的祁连山。

玉门关:汉武帝时的设置,甘肃敦煌市西北,是通西域的要道。

穿金甲:磨穿了的金甲。

楼兰:古代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羌县、罗不泊一带,这里泛指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政权。

三、赏析诗歌师:哪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师:请大家按老师标注的语音和节奏再读一遍。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统编五下《从军行 其四》教学设计

统编五下《从军行 其四》教学设计

统编五下《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字词,结合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的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学过程:一、以诗会友,激情导入。

1、今天很高兴能和咱们同学一起学习,在这堂课上,我既是你们的老师,还是(学生说),你们的朋友,那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对对子”也就是“以诗会友”,老师来说上句学生们对下句。

(师生接对子游戏)(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太棒了,孩子们,你们的表现,让老师想起了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们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呀,相信你们在这节课上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3、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

爱国和责任也是我们本单元的单元主题。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里面的第四首。

让我们去看一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份爱国之情的吧。

(学生轻声读题目)板书从军行【唐】王昌龄(大家伸出你的金手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二、解诗题,知诗人。

(一)1.读懂古诗的题目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解题你读懂了什么呢?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书上注释说:“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那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是什么呢?(二)1.作者以前我们也学了很多关于王昌龄的诗,所以对他并不陌生。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从军行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从军行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2021年整理)

江苏省徐州市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从军行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徐州市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从军行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徐州市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从军行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的全部内容。

从军行备课时间上课时间第周周月日班级节次课题从军行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熟悉赏析诗歌的步骤并赏析本首诗歌。

2、了解边塞诗的特点,熟悉炼句题的答题步骤。

教学重难见教学目标教学参考教学参考授课方法点拨式、讨论式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教学二次备课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杨炯的《从军行》光;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六、赏析全诗:1、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来犯夸张军情紧急出征借代出师庄严围城借代唐军神速2、第三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第三联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

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苦战烘托悲壮激烈(听觉/视觉)3、作者描述这几个片段运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见上)4、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写作者宁愿当一个军队中的低级军官,也不愿当一个书生。

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5、在诗歌鉴赏题目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1)某句诗在文中的作用(2)某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对这些类似的问题,如何回答(分析前一题)答题步骤1某句具有什么特点(手法)2展开想象,结合对这句诗的理解,再现诗句所描写的情境;3体会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妙处(结构、十四人于凌烟阁问题: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参考答案后两句运用反问,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抒发了为国出力、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从军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从军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从军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前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授古诗文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必备技能之一。

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针对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一首重要的古典诗歌——《从军行》进行教案设计,以帮助老师更好的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从军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3.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从军行》诗歌的文化渊源,并理解其背景和意义;2.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3.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4.学会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意义;5.理解诗歌中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

教学难点1.解释《从军行》中的古代典故和词语;2.理解《从军行》中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观。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和解释;2.案例分析;3.群体讨论;4.朗读演练。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让学生回忆长安古城的历史,欣赏唐代的文化艺术,引出《从军行》的背景。

2. 阅读理解教师给学生阅读《从军行》诗歌,并带领全班朗读诗歌。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 词语解释讲解生词和生僻词语,并解释其含义。

让学生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

4. 诗歌韵律和节奏分析《从军行》的韵律和节奏特点,让学生能够掌握韵律和节奏,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意义。

5. 诗歌分析让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意义,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从军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忠诚和勇气的重要性,并启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6. 小结通过前面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归纳总结,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思考中,巩固知识点,记忆诗歌的故事和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对教学难点的克服和教学强化的行动,课堂教学效果相当不错,学生对《从军行》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古代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学生的思考及回答问题,发现在学生的教学中,增强了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文学阅读能力,但也发现学生对生僻词汇不够熟练。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第一篇:《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解题《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1.青海: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x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从军行其四教案

从军行其四教案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一、作家作品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县尉、江宁县丞,龙标县剧等职。

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安史之乱期间,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他是开元、天宝期间颇负盛名的诗人,被称作"诗家天子王江宁"。

他擅长七言绝句,后人常将他的七绝与李白的七绝并提,称之为"七绝圣手"。

他的七绝多用乐府旧题,或描写塞外风光、军旅生活,或表现宫女、思妇的愁怨,都能以自然清新的语言,表达深婉蕴藉的情致,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

《从军行》共七首,这是其中第四首。

为乐府旧题,多用以描写军旅生活。

文体:歌行体七言古诗二、背景简介王昌龄在中进十前后这段时间里,曾到过西北边搴,这个时期,他年轻气盛,事业心强,功名心切,自许很高。

他曾以班超、傅说自期,以诸葛亮自比,渴望有一番大作为,他曾到过西北的萧关、临洮、碎叶等地,亲临战场。

他那些身临其境,绘吉绘色的边塞诗作,正是他西北之行的忠实记录三、疑难词句1、暗雪山,使雪山暗淡无光。

玉门关:唐代通往西域的要道2、黄沙百战穿金甲。

(穿:磨穿、磨破。

)3、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故址在今新疆自治区罗布泊西)。

唐代已无楼兰之称,这里代指入侵的外四、结构层次分析前两句写景,境界阔大,展示了西北边地的辽阔与萧条。

浩翰无垠的青海湖,绵延不绝的祁连山,弥漫天际的浓云,孤立无依的城堡,远处可见的玉门关..。

画面的辽阔和湖山的雄壮,给人以博大宏伟的美感,而风物的萧条和色彩的暗淡,又给人以家寥悲凉的感觉,无论是博大还是悲凉,对唐军将士不辞艰危,守卫理土的志气都是有力的烘托。

后两句叙事兼抒情,情调悲壮。

第三句叙事,既写了环境恶劣,又写了战争频等不断,同时还体现了战争的激烈、残酷。

在这样恶劣、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作战,将士的心情如何呢?第四句作出了回答,表现了将士的豪气干云的壮志雄心和英雄气慨,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五、思想内容主旨:表现成边将士征战于荒漠孤城,环境条件恶劣,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们不畏艰险,仍然满怀报国御敌的壮志豪情。

《从军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从军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阔景象和战士们的英勇豪情。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烘托等。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如“烽火”“金甲”等。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用典、对仗等。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大意。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战争的紧张气氛。

(2)提问学生对古代战争和战士的印象,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从军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重点强调他在边塞诗创作方面的成就。

(2)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军事形势,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

4、诗歌解读(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如“烽火”“孤城”“金甲”等。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边疆的荒凉和战士们的艰苦生活。

5、情感体会(1)提问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组织学生讨论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这种情感的。

6、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烘托等,让学生体会这些手法的作用。

(2)讲解诗歌的对仗和用典,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7、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其他边塞诗,比较它们在内容和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2)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从军行其四 教案

从军行其四 教案

从军行其四教案教案标题:从军行其四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从军行军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分析《从军行其四》这首古文诗的结构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自己的作品。

教学重点:1. 理解《从军行其四》的主题和意义;2. 掌握古文诗的阅读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从军行其四》的复印件;2. 教学PPT或者白板;3. 学生课堂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询问他们对《从军行其四》的印象;2. 提问:你们知道中国古代从军行军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吗?二、新知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者白板,简要介绍中国古代从军行军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分析《从军行其四》这首古文诗的结构和意义: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修辞手法等;3.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进一步理解诗的主题。

三、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课堂笔记本上作诗歌鉴赏笔记,记录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2. 学生自主阅读《从军行其四》;3.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4. 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诗的意义和价值。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从军行其四》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或者诗歌,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作品;3. 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讨论。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 强调学习古文诗的重要性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3.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古文诗和写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文诗,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2. 组织学生参加文学比赛或者写作比赛,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3. 推荐相关的历史和文学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案撰写完毕后,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以满足教学实际需要。

从军行(其四)

从军行(其四)

《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想像诗歌创设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二、细细咀嚼,体味意境第一、二句写出了形势的危急。

“青海”地区,是唐代经常与吐蕃作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及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战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一方面,背景是昏暗的。

长云,指横在天际的云,把雪山都遮敝,因而天色就比较昏暗了。

就在这样的背景上,战士所在的地方,又是孤城,又是被围困的,不但远离中原,而且远离玉门关,可见其形势是如何凶险了。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纵观全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三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觉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本诗在抒写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使得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这首诗歌最突出之处。

三、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歌。

四、指名两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

“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

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

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

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七、比较鉴赏: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