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生长》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2.发现生长》精品教案
讲授新课
活动一:测量身高和体重
1.教师讲解测量身高和体重的方法,并进行示范。
2.教师分发记录表,指导学生进行测量和记录。
3.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进行测量。
4.教师提问:“你们发现自己的身高和体重有什么变化吗?”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段的测量结果。
3.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比较、记录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难点
1.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总结。
2.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分享观察结果,进行简单的讨论和交流。
3.学生能够在观察和记录中,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
身高测量尺、体重秤、记录表、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6.教师总结:“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7.教师展示一组关于生长的小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8.教师总结:“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身高和体重的测量,并记录数据。
2.学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段的测量结果。
通过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生长的基本特征。
2.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发现了什么?”
3.教师总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生长变化,身高、体重、头发、指甲等都在不断增加。”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还想了解哪些关于生长的知识?”
6.教师总结:“通过测量和记录,我们发现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在不断增加,这说明我们在不断生长。”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发现生长》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发现生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作为单元的第2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5.1生物具有区别与非生物的特征”下的低段学习目标“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
”课本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认识自己的成长,并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本单元从第二课到第七课,设计逻辑基于“回顾过去、感知现在、规划未来”,旨在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
通过展示学生从婴儿时期到现在的成长照片,帮助他们回顾和记录身体变化的明显证据,从而证明他们的成长,并培养他们的证据意识。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聚焦环节,引导学生自我觉察成长,通过问题指引寻找成长实证。
第二部分是探索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到能反映自身变化的确凿事实,绘制在记录单上。
第三部分是研讨环节,整理证据,讨论并总结成长变化的事实及获取方法。
第四部分是拓展环节,让学生绘制动物或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情分析】在《植物》单元和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后,学生已学会一些基本观察和描述方法,能用画图记录。
尽管他们知道自己在成长,但理解多限于身高体重变化。
他们尚未将衣服尺寸、体态变化等与成长过程联系起来,需要教师引导深入理解成长历程,并教他们如何结合绘图和文字清晰表达。
本课还将激发学生回忆,鼓励他们向家庭和学校寻求帮助,参与探究活动,得到成长所需的支持和关心。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地变化着,有些变化能够说明我们在生长。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衣服、外貌和牙齿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察觉到我们身体的变化,意识到自己正在成长。
探究实践: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态度责任:能够关注自己在成长,如实记录自己成长的证据。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比衣服、外貌和牙齿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察觉到我们身体的变化,意识到自己正在成长。
教学难点:能够尝试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自身身体的变化,如实地记录变化的证据。
小学科学25《发现生长》(教案)
小学科学25《发现生长》(教案)【科学教案】发现生长【引言】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案以《发现生长》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探索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规律,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并能正确描述。
2. 观察并记录植物生长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 实践操作植物生长实验,并能总结实验结果。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小组观察记录表格。
3. 西红柿或其他快速生长的植物。
4. 盆栽土、种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使用一张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你们喜欢植物吗?植物是如何生长的?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植物生长的过程?Step 2:探究植物生长(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包括播种、萌芽、生长、开花和结果。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过程,并进行互动讨论。
Step 3:植物观察实验(15分钟)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快速生长的植物(如西红柿),进行植物观察实验。
将种子按照一定距离和深度种植在盆栽土中,每天浇水,并记录植物生长的变化。
学生可以用绘图、拍照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Step 4:小组总结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观察到的植物生长变化和规律,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分享观察心得。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总结出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Step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植物生长的规律,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为什么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种子为什么要发芽?植物的生长有哪些发生在地下和地上的变化?Step 6:展示与分享(5分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实验心得制作成海报或PPT,分享给全班或其他年级的同学。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5发现生长》教案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5发现生长》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围绕“发现生长”这一主题展开。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植物,对植物的生长有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植物生长的具体过程和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了解不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科学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明白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条件。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共同探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条件。
3.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视频,实验材料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材料,如种子、土壤、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呈现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会生长?生长需要什么?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2. 发现生长》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2. 发现生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发现生长》是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以学生自身的生长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自己和他人在不同阶段的身体特征,从而发现生长的现象。
教材通过图片展示了幼儿、儿童等不同阶段的身体形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长的变化。
同时,教材还安排了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测量身高、体重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长的过程。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建立对生长的认识,了解生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意识到自己在不断成长和变化。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到人和动物都会生长,生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2)了解生长的一些表现,如身高、体重的增加,身体各部分的变化等。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自己和他人在不同阶段的生长变化。
(2)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如尺子、体重秤等,测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
科学态度目标(1)对生长现象充满好奇,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在测量和比较的过程中,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生长与健康的关系,知道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体的健康生长。
(2)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长过程,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生长现象,了解生长的表现。
(2)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身高和体重。
教学难点(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自己和他人在不同阶段的生长变化。
(2)理解生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自己和小时候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生长的奥秘吧!展示图片教师展示一些幼儿和儿童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他们的不同之处。
(二)认识生长现象观察自己的身体(1)教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说一说现在的自己和小时候有哪些不同。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5课《发现生长》教案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5课《发现生长》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五课《发现生长》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条件。
教材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条件。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植物的生长过程。
2.植物生长的条件。
3.学生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2.植物生长的实验材料。
3.记录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
2.呈现(10分钟)呈现植物生长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生长的条件。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让植物更好地生长?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供适当的建议。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植物生长的条件和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其生长情况,并思考如何让植物更好地生长。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植物生长的条件和过程。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小学科学25《发现生长》(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25《发现生长》(教学设计)《发现生长》教学设计案引言:本次教学活动旨在通过观察和实践,引导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特性之一——生长,并了解生长的规律和必要条件。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将能够发现生长的过程,并间接探索生物的生长需求。
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长的概念,认识到生长是生命的一种基本特性。
2. 掌握观察和记录生长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生长需要的条件和过程。
4.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豆子、水杯、小盆、土壤、阳光等。
2. 工具:小铲子、滴管、喷壶等。
3. PPT或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
4. 教学辅助资料:图片、生长记录表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过的植物的生长条件和过程,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还记得什么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吗?”,“植物是如何从种子生长为成熟植物的呢?”2. 学习生长的定义和过程(约15分钟)展示图片或使用动画,简要介绍生长的概念和过程,并引导学生理解生长的含义。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循环过程。
然后请学生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
3. 观察植物种子的生长(约30分钟)a.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豆子、水杯和面纸。
每个小组将豆子放在面纸上,并用水沾湿面纸,然后将豆子放入水杯中,放在室内阳光充足的地方。
b. 学生观察:学生每天观察豆子的变化,包括豆子的大小、颜色和形状等。
学生用彩色粉笔在白板上画出观察到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c. 分享和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观察结果,并与其他小组比较差异。
教师逐个点评不同小组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生长的规律。
4. 探究生长条件(约30分钟)a. 教师示范:由教师示范种子生长实验,将种子放在不同条件下(如阳光、有水但无阳光、有阳光但无水等),观察和记录种子的生长情况。
2024年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科学《发现生长》教学课件
2024年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科学《发现生长》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2024年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5单元《生命的奥秘》中的第1节《发现生长》。
详细内容包括:1.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生长过程,观察植物的生长现象。
2.动物的生长:观察动物从出生到成年的生长变化,了解动物的生长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认识生长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对生长过程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奥秘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现象,了解生长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图片)。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植物和动物生长过程的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一颗种子和一颗成熟植株),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如何变成成熟植株的,引出本课主题。
(1)观察种子和成熟植株,讨论种子生长的过程。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生长现象。
2. 新课内容学习:3. 实践活动:(1)分组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4. 例题讲解:(1)出示植物和动物生长过程的图片,让学生判断生长的阶段。
(2)讲解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长过程中的关键特征。
5. 随堂练习:(1)完成教材第5单元第1节的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讲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2. 动物的生长过程出生幼年成长成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记录它们生长的过程。
(2)结合教材第5单元第1节的练习题,完成相关练习。
2. 答案:(1)学生观察记录表。
(2)教材第5单元第1节的练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生长过程的理解程度。
二年级科学《发现生长》教学设计
二年级科学《发现生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的身体是由各个不同的器官组成的。
2.使学生认识到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在不断地生长。
科学探究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比较、测量,知道身体在生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能够如实讲述自己的身体变化。
2.学生能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能够关心自己和他人都有着生长发育的过程。
2.学生能够感受到家长对自已健康成长的那种期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发现并认识到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在不断地生长。
教学难点学会能够从不同角度证明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班主任了解是否有学生父母离异或早亡的情况;收集几张班中孩子小时候的照片(从出生到小学一年级均可)、体重与身高测量仪器(或最近一次体检的身高与体重数据)。
学生准备:能够证明自己长大的照片、衣服、用具、生长记录表等物品。
(小提示:衣服——建议学生带一件最具有代表性的衣服即可,因为过多的衣服会导致教学难以组织;照片——可以请家长代发电子版照片,方便展示;身体发育记录——这种资料可能不多,建议学生将信息记录下来,带到课上即可,不必将原件带来,以免丢失损坏;其他各种资料——可以让学生多样化收集,如果家长能够协助孩子收集信息就更好了。
)询问家长出生时的体重和身高数据并提前记录到活动手册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预设3分钟)1.游戏:猜猜他(她)是谁?教师出示收集到的几个学生小时候的照片,让学生猜猜:这是班中的哪位同学?(也可以用PPT中的照片)2.过渡:“为什么我们很难猜对?”(因为我们的身体和小时候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
)3.引出课题:“我们发现他们的身体在生长,在变化。
”板书课题。
二、聚焦(预设5分钟)1.过渡:“你注意过自己的身体变化吗?”2.教师引导:“你现在的身体和以前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你现在能做的事情和以前比一比,又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具体事例,如:衣服(以前的衣服穿不着了);身高(坐火车要买票了)……3.教师讲述:“我们发现更多生长变化的秘密了,这些都是我们出生后经过很长时间的生长变化。
(2024秋)科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发现生长》教案
第2课发现生长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课时学情分析学生可能会从直观的身高、体重等来发现自己在生长,但对于发现身体其他生长的不明显的特征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来发现。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发觉我们的身体在生长变化。
科学思维:*通过对收集到的文件资料进行分析,能够了解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高、体重、牙齿、指甲和头发等都在发生变化。
探究实践:*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明白我们出生后每天都在生长,并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会走路、说话。
*通过探究研讨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生长表现在哪些方面,是如何知道自己在一年一年生长的。
态度责任:*引导学生勤剪指甲勤洗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会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数据。
教学重难点难点发现人体生长变化的规律。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时候的照片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6分钟)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年你们几岁啦?2.我们每个人都比去年,增加了一岁。
在这一年里,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呢?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身体上的变化。
(板书课题:发现生长)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年龄在增长,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
二、探索(20分钟)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发现自己身体有变化吗?那你们又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的?(1)教师出示一组一个同学从小到大穿的衣服的图片。
引导: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位同学从小到大穿的衣服的图片,从这几张衣服的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穿的衣服有什么变化?(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衣服在不断地变大,说明这位同学的身体在不断地生长。
除了穿的衣服,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事物能证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能证明自己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的。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适时地加以指导。
证据一:从小到大的照片。
小时候照片上的自己非常小,随着时间的推移,照片上的自己个子越来越高,这说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
二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发现生长
二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发现生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的生长现象、生长的条件和生长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生物的生长现象和生长的规律。
2.难点:认识生长的条件和影响生长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种子、土壤、水、花盆等。
2.教材准备:《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颗种子,问学生这颗种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习新知: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讲解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种子发芽、生长的条件。
3.实践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种下种子并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
学生可以用相机记录下每天的观察结果。
4.总结归纳: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总
结生长的规律和影响生长的因素。
5.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生物的生长过程,并鼓励他们进行实际观察和探究。
6.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过程。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种下的种子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正确种下种子、是否能观察到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过程。
2.收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总结归纳,评价学生对生长的理解程度。
3.学生的课后作业观察记录是否准确完整。
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发现生长》教科版
1.教学重点
(1)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土解阳光如何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对植物细胞膨胀的作用,土壤中的养分对植物生长的补给。
(2)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叶子、茎、根等的变化,认识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
举例:通过观察植物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到成熟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
二、核心素养目标
《发现生长》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植物生长过程,锻炼他们的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2.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理解植物生长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关注自然环境保护;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观察与讨论中,学会倾听、尊重、协作;4.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植物生长的美,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植物生长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新教材要求下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生长过程和照顾植物的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植物生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比如在家里种植自己的小植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发现生长》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发现生长》选自二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第二章《植物的生长》。本节内容主要包括:1.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如阳光、水分、土壤等;2.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叶子、茎、根等的变化;3.了解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如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等;4.探讨如何照顾植物,使其健康成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增强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2.5《发现生长》教案4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2.5《发现生长》教案4一. 教材分析《发现生长》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生长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节课通过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生长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物的生长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生长现象,知道生物的生长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的生长现象及其原因。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长现象。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生物的生长过程。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植物生长实验材料:如豆芽、豆苗等。
2.实验工具:如尺子、剪刀、培养皿等。
3.教学课件:关于植物生长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生长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长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植物的生长过程。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如何促进植物的生长?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物的生长现象及其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并思考如何促进植物的生长。
《发现生长》教案
《发现生长》教案【教材简析】《发现生长》是通过收集各种生长发育的信息,证明自己的生长变化。
在聚焦环节,通过“你注意过自己的身体变化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收集自己生长变化的证据。
在探索环节,学生通过比较从小到大的衣服、照片和身高、体重的记录等的变化,通过计算自己的身高和体重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就能很直观地看到自己的生长变化。
在研讨环节,通过“我们的生长还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能够关注到自己其他方面也是随着身体的生长发生变化的,如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
拓展环节是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耐心聆听。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在不断地生长。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比较、测量,知道身体在生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能够如实讲述自己的身体变化。
能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够关心自己和他人,我们都有着生长发育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比较测量,知道身体在生长变化。
难点: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发现自己的生长变化。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时候穿的衣服、鞋子,不同时期的照片或视频、出生时的身高、体重记录。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卷尺、秤、记录单。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聚焦教师谈话导入:“我们出生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走路、说话,并且在不断生长。
你注意过自己的身体变化吗?”尽可能多的请同学们回答问题,不断追问具体是怎样的变化,并将它记录在班级汇总表上。
设计意图:在聚焦环节,谈话导入,直奔主题,通过学生回忆自己的生长历程,让更多的孩子有话讲,不断追问学生是怎样的变化,培养学生说话的证据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2.探索(1)收集证据,合作交流怎样证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高矮、胖瘦、脸型变化、头发的长短等。
)我们都没见过你小时候的样子,我们怎么知道你说的是不是真的。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发现生长》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发现生长》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发现生长》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中的重要一课。
本单元以“我们自己”为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和变化。
而《发现生长》这一课文在单元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带领学生开启对自身生长变化的探索之旅,为学生初步建立对生命成长的认知奠定基础。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认识身体生长变化的现象和原因,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自身和生命的热爱与珍惜之情。
(二)、教材内容分析1.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对比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照片、物品等,直观地感受身体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例如,通过照片可以看出身高、外貌的变化;通过小衣服、小鞋子等物品可以发现身体尺寸的增大。
-介绍可以从身体特征(如身高、体重、牙齿情况等)和能力表现(如运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观察生长变化。
-初步探讨生长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到生长与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2.呈现方式-图文并茂:教材中配有生动的图片,包括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照片、生活中的物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长变化。
文字简洁明了,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活动设计:设置了对比照片、观察物品、填写记录表格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生长变化,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三)、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1.日常生活中的生长体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自己的生长有一定的感受,如发现自己长高了、衣服变小了等。
教材中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和认识这些体验,将其与科学知识相结合。
2.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通过探讨生长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生长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多运动、充足睡眠等。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材的教育价值1.自我认知价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生长变化,增强对自我的了解和认知,培养自我意识。
发现生长教案
发现生长教案《发现生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长的定义;2.理解生长的特点;3.扩展概念:怎样培养生长的习惯;4.提高学生责任感,培养自律。
二、教学反思:1.明确教学要求:教师要清楚的知道,本次教学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准备好比较充足的教学资料,充分利用教学时间,让学生充分深入的学习生长这一概念。
2.及时反馈: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出正确的指导,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表达,及时的调整教学进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调整教学方法:教师要时刻调整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示范、游戏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生长这一概念,增强学习的兴足感。
三、课室准备:1.准备实物或多媒体—如教学用的植物、动物等模型,用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生长这一概念;2.准备实验工具:如水瓶、温度计、湿度计、Spark火花机等,用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掌握实验流程;3.准备实验小组:将学生分为小组,由组长指导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并加深学习印象。
四、教学步骤:1.引入:向学生介绍生长的概念,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生长这一概念;3.互动学习:小组内进行互动学习,由组长带领学生探究;4.练习:利用多媒体、示范、游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生长这一概念;5.小结:教师归纳教学内容,总结学习结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五、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教师要有计划的统筹教学内容,保证所有内容得到全面而深入的掌握;2.教学方法:教师要多样化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教学评估: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习的深入性。
发现生长相关资料
发现生长《发现生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长的概念,掌握生长的特点和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生长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长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种子、芽苗、水、土壤和一些小花盆等材料。
将这些材料摆放在课桌上,以便学生使用。
2. 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颗种子,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并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如何变成植物的。
3. 学习生长的特点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生长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生长的规律,并通过实例展示生长的过程。
4. 实践操作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拿到一些种子和花盆,让学生自己种植并记录生长的过程。
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长的乐趣,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5. 总结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生长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反思并分享种植的感受。
6. 师生互动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花园里发现两种生长物,并用文字描述并画出生长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发现生长》教案生长的特点1. 生长的定义2. 生长的规律3. 生长的特点六、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生长的特点和规律,还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发现生长》教学设计
发现生长教学设计背景“发现生长”是小学生自然科学课程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单元,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对植物生长进行观察和探究,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生长激素、光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促进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目标通过本单元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观察和探究植物生长的过程;•理解植物的生长激素、光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植物的种子和发芽”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种子的外观和发芽的过程。
教学内容:1.植物种子的外观及功能;2.植物发芽的过程。
教学步骤:1.看图说话:展示种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描述和猜想;2.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发芽的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3.讨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种子和发芽的过程。
课堂评价:•观察记录表的分数;•课堂讨论表现的分数。
第二课时:“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
教学内容:1.植物的生长过程;2.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气体和光线。
教学步骤:1.看视频:播放有关植物生长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和记录;2.小组合作:让学生组成小组,根据观察到的视频内容讨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要素;3.展示总结: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总结。
课堂评价:•小组合作表现的分数;•展示总结表现的分数。
第三课时:“植物的生长节律”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的生长节律及其与光照的关系。
教学内容:1.植物的生长节律;2.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步骤:1.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控制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生长情况;2.组织讨论:促使学生思考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成小组,探究其他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课堂评价:•观察记录表的分数;•小组合作和讨论表现的分数。
第四课时:“植物在水中的生长”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内容:1.植物在水中的生长情况;2.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生长》教学设计
北京市顺义区河南村中心小学校秦颖
【教材简析】
本课是《我们自己》单元的第5课,《发现生长》是让学生回顾从出生到现在的生长发育过程,第6课《身体的“时间胶囊”》是让学生展望今后的生长发育过程。
《发现生长》是通过收集各种生长发育的信息,证明自己的生长变化。
学生通过信息的收集和之前几课的学习,会发现他们除了身高、体重的变化之外,还有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发现要依靠班级记录单的支持。
在聚焦环节,通过“你注意过自己的身体变化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收集自己生长变化的证据。
在探索环节,学生通过比较从小到大的衣服、照片和身高、体重的记录等的变化,并通过计算自己的身高和体重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就能很直观地看到自己的生长变化。
在研讨环节,通过“我们的生长还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能够关注到自己其他方面也是随着身体的生长发生变化的,如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
拓展环节是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耐心聆听。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自己的生长情况是很熟悉的,而家长对于保留孩子的生长记录也有较强的意识,有些家长甚至会保留孩子出生时的手脚印、不同年龄的照片,不同时期的衣服、鞋、帽子以及身高和体重的数据,甚至还会保留掉落的乳牙等,这些证据都让孩子们重新看到了自己的生长变化。
比较难收集的证据是孩子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体发育记录,教师可以提前调取学生每年的体检表,也可以在课堂上测量身高、体重,尽量完善学生的数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对比自己从小到现在的身高、体重和衣物的大小等,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的。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比较、测量,知道身体在生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能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化,并能够如实讲述自己的身体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够关心自己和他人,我们都有着生长发育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能够通过比较、测量,知道身体在生长变化。
能够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化。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表、不同年龄段的衣服、学生体检记录、学生成长照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谈话: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组照片,照片里的人都是我们班的同学,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出示照片)
2.提问:你能猜出他们是谁吗?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家长提供的资料,把10个孩子的照片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分别突出了他们在身高、体重、样貌、头发和牙齿等方面的变化。
这种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人的生长变化。
二、探索
(一)怎样证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
1.提问: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经历,都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你注意过自己身体的变化吗?都有什么变化?
预设:学生能够从身高、体重等方面说出自己的变化
2.谈话:听同学们这么一说,大家都发现自己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对吗?你能拿出证据来吗?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生长资料。
设计意图:本环节最好由学生亲自展示自己的生长变化。
因为学生可能从未关注过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也可能没有对比过自己的成长,所以本环节既满足了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让他们重温了一下儿时的回忆。
(二)计算自己身高和体重增加了多少
1.提问:你想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和体重增加了多少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2.学生计算自己的身高、体重增加了多少。
3.汇报交流:分享增加的数值,体会生长。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增加数值,他们能最直接地看到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背后都离不开爸爸妈妈的悉心照顾,从而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三、研讨
1.提问:我们的生长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预设:换牙,脚、手臂、腿、指甲和头发等变长……
2. 思考:你还记得前几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吗?请你再想一想,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变化?
预测:发现自己在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和运动能力等方面也有所提高。
3.小结:通过多次训练有些技能可以被强化和提高,这些也是我们身体生长变化的一个方面。
4.讲述:当我们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的小宝宝时,家长给予了我们无私的、伟大的爱,照顾着我们的一切,让我们健康地成长。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设计意图:情感教育也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部分,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知恩、感恩,全面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四、拓展
1.谈话:同学们对自己小时候的记忆也许不是很多,但你们一定听过家长讲的关于你们成长的故事。
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
2.学生讲述自己生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和第6课呈现的是学生对以往生长的
回顾和对未来健康生长的期盼。
所以活动手册也
为这两节课学习的连贯性做了准备,教师可以按
照要求组织活动。
课堂活动记录中,需要记录“出生时”和“现
在”的身高、体重数据,以及增加的数量。
如果
学生能够拿到出生时的具体数据,就可直接使用;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拿到具体数据,也可以用教科
书中的初生婴儿的平均身高、体重数据替代。
现
在的身高、体重数据可以使用最近一次体检的数
据,也可以准备测量工具,课上进行测量。
当计
算“增加了多少”时,教师可协助学生进行计算,
或者提供计算器进行计算。
拓展活动需要做一个“小调查”,这个活动是为第6课准备的。
为了能够有依据地预测自己六年级时的身高、体重,学生需要利用这个调查表收集相关数据。
注意长辈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哥哥、姐姐尽量也是有血缘关系的。
如果没有有血缘关系的哥哥、姐姐,也可以是六年级的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