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文案62页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案2009-04-11 22:45辛弃疾词两首这首词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报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愤2、理解作者用典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二、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三、赏析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词牌《永遇乐》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1.2 作者简介:介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特点,分析其词风。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2 诗歌结构:分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层次结构,包括上片和下片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第三章:词语解析3.1 重点词语:挑选出《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分析。
3.2 炼字:分析词人如何运用炼字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第四章:情感主题分析4.1 诗人的感慨: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人的感慨,理解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4.2 怀古之情:分析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以及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忧虑。
第五章:教学设计5.1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5.2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5.3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互动、总结等环节。
5.4 教学评价: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6.2 教学策略:运用对比、联想、情境教学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2 图片展示: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7.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第八章:作业设计与反馈8.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翻译、填词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九章:评价与反思9.1 教学评价: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教学目标: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教学方法: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由题入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
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镇江,沿长江。
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
一水,就是长江。
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
20xx 年,我在镇江参加教师培训,在远处看到了北固山与北固亭,轮廓一如教材插图。
(生看插图,描述插图)山巅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苍苍,半空沙鸥翔集,江中百舸争流。
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
怀古诗词一般什么样的模式?写景咏史抒怀(板书)二、简介作者辛弃疾是什么人?(南宋词人)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发出的慨叹就知道了。
三、探讨登高(插曲)我顺便问一下,为什么诗人词人登上高山,登上亭台楼阁,也就是登高,就会吟诗作词写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诗人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背景知识;(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如《青玉案·元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诗歌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进行探讨;(2)分享成果: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短文;3.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次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译文和解析;3. 与本诗相关的的历史事件资料;4.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资料。
2024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
2024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内容包括对诗词的朗读、生僻字的认读、对诗意、诗境、诗情的理解,以及对作者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
2. 通过分析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抒发的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史实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词,分析诗词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固亭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怀古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指导并纠正生僻字的读音。
3. 讲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意境。
4. 分析诗情:结合诗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
5. 例题讲解:以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为例,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抒发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进行课堂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内容:作者:辛弃疾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怀古之情: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诗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艺术特色。
2. 答案示例:这句诗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年刘裕英勇豪迈的气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创作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辛弃疾词两首PPT讲课课件
3.写法领悟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2)善用对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抒发对南宋统治者 的不满情绪。以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上的经 验教训。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今日的“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 感慨。
3.解释词义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断鸿:_失__群__的_孤__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顾:_向__北__回_头__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堪:_怎__能__忍_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草:_草__率__马_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 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10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当为了消愁解闷而 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涌上心头的却是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 词。
1.精读探究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几个典故?各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的典故。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 操,与曹刘成鼎足之势的英雄,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 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北魏拓跋焘的典故,用意是劝诫统治者要快速收复失地,以 免人民安心他人的统治;廉颇的典故,用来说明他虽年岁已高但依然不忘为国效力,自己也像 廉颇一样渴望为国出力。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两篇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重难点】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篇: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一、课前导入1、辛弃疾是个苦闷的人。
从《宋史·辛弃疾传》辛弃疾南来以后,任职的空间变化即可以看到他的命运:江陵、江西、湖南,奏请创建军队,“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则再调江西,又调福建,“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
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闵王殿’,遂丐祠归。
”辛弃疾看出朝廷的形势,干脆隐居江西铅山二十年。
这次66岁又被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准备北伐。
这二十年,则是读书种地写词的二十年,这些典故应当是在这个时段里积累起来的。
而这是被迫的无奈的。
当时,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二、预习课文: 1 .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思考问题:(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厌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三、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1.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
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 英雄”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辛弃疾生平经历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作背景。
2、熟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3、理解辛弃疾为统一山河生死以之的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诗歌中的用典手法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形式】微课(PPT播放同步教师声音,预计20分钟左右)。
【教学过程】作者生平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词大家,山东历城人(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再次入侵,辛弃疾等暗中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南归,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官湖北、江西、江苏等地。
他词作甚多,造诣精深,“南北两朝,实无其匹”,被誉为“词中之龙”。
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充满渴望山河一统的爱国思想感情。
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ppt展示宋金形势图,协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宋、金南北对峙的形势】【播放范读音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总体感知】【学习任务】1.请概述上下阕的内容,理清层次。
2.请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理解用典的含义和作用。
3.请思考词人对北伐事业的复杂态度。
【思考一】请同学们观察课文题目,从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永遇乐”是词牌名,正题是《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1、京口北固亭是诗歌创作地点。
京口是今江苏镇江的古名,素来是军事重镇,处于抗金前线,当时辛弃疾担任镇江知府,他登临当地名胜北固亭,极目北望,感慨系之。
2、怀古是题材,古典诗歌中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为今用,借对史事的评论、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与抱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分析作者的情感和观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3)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文化背景;(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分析;(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观点阐述。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读;(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作者情感和观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和背景;(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和疑问;(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2. 朗读与理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2)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应用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或解读其他诗词;(2)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讨论活动,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3)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探究学习:(1)比较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写一篇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词;1.1.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1.1.3 掌握诗词的平仄、韵律和结构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1.2.3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国家的忧虑;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1.3.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1.2 诗词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的分析;2.1.3 诗词的平仄、韵律和结构特点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2.2.1 诗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2.2 诗词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把握;2.2.3 诗词创作背景的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字词、意象、典故等;3.2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3.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3.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介绍诗人辛弃疾的背景和创作风格;4.2 新课导入:讲解诗词的字词、意象、典故等;4.3 课堂讲解: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4.4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背诵诗词,并回答相关问题;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并在课堂上分享;5.3 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词,并在课堂上展示。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6.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主动性和合作精神;6.1.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诗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6.1.3 课堂分享:评估学生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时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
(3)能够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情怀。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平。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歌背诵和鉴赏的作业。
3. 学生自评:让学生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六、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注释。
2. 学生用书:古诗文鉴赏手册。
3. 网络资源:有关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及相关论文。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情况。
2. 针对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加深理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及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进行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和背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这是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品读吟诵和鉴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领会词作内涵;3.能有感情地朗诵,领会作者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词作的内容、风格和情感;2.背诵词作。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生于乱世,胸怀抗金复国大志,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在疆场实现自己的报负,却在词届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词作以澎湃的爱国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独立高标,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领悟一下诗人豪迈的胸怀和情感。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
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然后集体诵读。
四、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能够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背景和词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诗词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3. 词的意境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全文、字词解释、翻译和赏析;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如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宋代词的发展历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他的词风特点。
2. 阅读词句(10分钟):让学生自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 字词解释(10分钟):解释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
4. 翻译和解读(10分钟):对词进行逐句翻译,解读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赏析和讨论(10分钟):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词的美感,讨论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6. 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词并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解释和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使学生了解了辛弃疾的词风特点,提高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也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0分钟):选取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黑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