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教师版)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2bac12d228ea81c758f57835.png)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忆烽火岁月 用佛狸祠典
抒身世之慨 叹朝廷无能 悲百姓松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 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 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 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 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 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 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 老,遂不召。”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张翰:念鱼归隐 -乡思、仇恨 、激愤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为国为民 桓温:时光流逝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一)《水龙吟》:张翰,许汜、刘备,桓温
• 1、张翰——“尽西风,季鹰归未?“作者写晋人张 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 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还乡。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 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 • 2、许汜、刘备——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 气”,写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 置产,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 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 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 3、桓温 ——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说明自己心中怕的是时光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 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岁月催人老,报国壮 志难以实现;想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就 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课件PPT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b28ffeafc4ffe473268ab3d.png)
宋 山东济南)人。
大铜 江琶 东继 去东
坡
作者简介
辛弃疾曾在金人统治 区域生活,一生致力于抗 金御敌、统一中原的事业。 他多次上书当朝掌权者, 请求北伐,但始终得不到 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曾 三次遭到免职。一直到他 临终都在高呼“杀贼”。
写 作 背 景
南宋的统治集团整日花天酒地,奢侈无 度,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他们偏安江南, 对金一味求和妥协 ,无心收复失地。
(景仰之情) 借 (赞叹之情) 古 (警告当局) 讽 (怒斥偏安) 今
(壮志未已)
多用典故,表达情绪。
怀
古
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托对古人古事 的追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
《赤壁怀古》(苏轼)
借古伤己
赞美周瑜
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借古讽今
褒贬古人
表达抗金主张、对国事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用孙权典
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 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 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 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 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 ”之叹!终为吴侯。
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 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 忧虑。在这大好河山上,自古以来多少代兴, 多少代亡,现在国势又日益衰微了。“英雄无 觅孙仲谋处”,即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 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风 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上句,并且用“总” 修饰“被”:这就既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繁华景 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 逝而不复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 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 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了对屈辱苟 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辛弃疾《水龙吟》 完整版PPT课件
![辛弃疾《水龙吟》 完整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4f4a7e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c.png)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 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 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 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
建
康
赏
辛心
弃 疾
亭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 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 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 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 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 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 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 遍,无人会,登临意。
登高远望 雄浑阔大
遥岑远目,献愁 供恨,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
叹国破家亡 怨壮志难酬
苍凉悲壮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 报国无路 遍,无人会,登临意。 壮志难酬
孤独愤懑
总结上阕
上片从江天一色的广阔秋景起笔,为渲染愁 思展开一幅大背景。接着由远及近,层层递进, 先写远景:遥望远山,“玉簪螺髻”般美丽的山, 却“献愁供恨”,使无生命的山峦有了人的情感, 点明了“愁”与“恨”。再写近景:在落日、楼 头、断鸿等一片凄凉的景色里,引出了江南游子, 点明了山河沦陷之恨与远寓江南的乡思之愁。最 后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为了实现收复失地、重 返故乡的壮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然 而却“无人会,登临意”。整个上片融写景与抒 情于一体,融家愁与国恨于一体,这就提高了愁 绪的思想境界。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 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 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
建
康
赏
辛心
弃 疾
亭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 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 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 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 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 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 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 遍,无人会,登临意。
登高远望 雄浑阔大
遥岑远目,献愁 供恨,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
叹国破家亡 怨壮志难酬
苍凉悲壮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 报国无路 遍,无人会,登临意。 壮志难酬
孤独愤懑
总结上阕
上片从江天一色的广阔秋景起笔,为渲染愁 思展开一幅大背景。接着由远及近,层层递进, 先写远景:遥望远山,“玉簪螺髻”般美丽的山, 却“献愁供恨”,使无生命的山峦有了人的情感, 点明了“愁”与“恨”。再写近景:在落日、楼 头、断鸿等一片凄凉的景色里,引出了江南游子, 点明了山河沦陷之恨与远寓江南的乡思之愁。最 后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为了实现收复失地、重 返故乡的壮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然 而却“无人会,登临意”。整个上片融写景与抒 情于一体,融家愁与国恨于一体,这就提高了愁 绪的思想境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a48aed227916888586d777.png)
-5-
6 辛弃疾词两首
首页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于北宋败亡后的13年生 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他的祖父虽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受其 祖父影响,辛弃疾21岁时聚集了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 众投奔南宋王朝。南归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 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官职, 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多年,有近 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 频繁调动。不论出仕或赋闲,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主张,但 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 岁赍志而殁。本课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 但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6-
6 辛弃疾词两首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首页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辛派词: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词人主要有 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 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 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18-
6 辛弃疾词两首
首页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的下阕,作者一连运用了张翰、 许汜、桓温的典故,这些典故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63页)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63页)](https://img.taocdn.com/s3/m/0f93f92dad51f01dc381f1ef.png)
对比
目的
作用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 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通过这些交
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 互重叠的对
这是以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 日应有的做法
比,使词义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 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相比
更加丰富曲 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 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折加,委感婉情强更烈, 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 形象更加鲜
内
01 文本精准导读
容 索
02 主题群文通读·读辛弃疾
引
03 文本读写联动
Ⅰ通读 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根据《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内容,在图中①~⑦处分别填写
相应内容。
落日 断鸿
拍
登
恨
乐于归隐
雄才大略
(2)阅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根据图中上片、下片所概 括的“叹”“问”的内容,将“忆”“恨”的内容填在图中⑧⑨处。
4.《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请简要 回答。 答案 本词的上片主要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怀想与仰慕,含蓄地表达了 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志愿,同时又流露出一种“时不我与,英雄 难觅”的隐伤之情。下片讽刺了当朝者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 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 苦闷。
可堪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 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记载:“廉将军虽老,尚 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 遗矢(屎)矣。”
凭谁问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 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 得,抒发了词人壮志 未酬的苦闷
辛弃疾《永遇乐》优秀实用ppt课件
![辛弃疾《永遇乐》优秀实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fee638d15abe23492f4d5b.png)
最新版整理ppt
15
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 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 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 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 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意图被采用。
最新版整理ppt
12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
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 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 救国的热情。
最新版整理ppt
13
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 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 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 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 渡江,都城震恐。
斜阳草树,寻常
斜阳照着荒草古树, 以及平常的街巷,人们说
巷陌,人道寄奴 刘裕曾在这里居住过。
曾住。想当年,
想当年,他大举北伐
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时,北伐队伍兵强马壮, 气势如同猛虎一样,能吞 最下新版中整理原ppt 一带万里江山。 6
下阙
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
元嘉草草, 隆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
孙权
词
刘裕
中
用
刘义隆
典
佛狸祠
廉颇
最新版整理ppt
10
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 吴都,并且打败了来自北方的侵略者曹操的 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达了自 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只是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无处可寻, 暗含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之意。
辛弃疾词两首PPT讲课课件
![辛弃疾词两首PPT讲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07349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0.png)
3.写法领悟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2)善用对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抒发对南宋统治者 的不满情绪。以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上的经 验教训。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今日的“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 感慨。
3.解释词义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断鸿:_失__群__的_孤__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顾:_向__北__回_头__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堪:_怎__能__忍_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草:_草__率__马_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 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10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当为了消愁解闷而 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涌上心头的却是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 词。
1.精读探究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几个典故?各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的典故。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 操,与曹刘成鼎足之势的英雄,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 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北魏拓跋焘的典故,用意是劝诫统治者要快速收复失地,以 免人民安心他人的统治;廉颇的典故,用来说明他虽年岁已高但依然不忘为国效力,自己也像 廉颇一样渴望为国出力。
永遇乐优秀课件.ppt
![永遇乐优秀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a49eb1735fbfc77da369b120.png)
阅读上片,分出层次
第一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 权。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 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 了家园。辛弃疾以 “英雄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 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 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 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
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 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 用的意思。
总结: 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
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 敌救国的热情。
阅读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析层次
第一层: “元嘉草草 ”句。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
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 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 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 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 居前意。
“仓皇北顾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 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北顾涕交流”的 诗句。
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 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
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 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 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
用刘帝、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 愤。
对比
《辛弃疾词两首》公开课 优秀课件 精品PPT
![《辛弃疾词两首》公开课 优秀课件 精品PPT](https://img.taocdn.com/s3/m/4dc6a59f84868762caaed5d2.png)
毛
kuà i ɡuì 群英huì 输yí nɡ i lé 蜾luǒ
炙人口 子手 萃 弱
髻 鬓 鬃
脍 刽 荟
杆 竿
赢 羸 蠃
断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断鸿:失群的孤雁。 北顾:向北回头望。 可堪:怎能忍受。
☞ 鉴赏: 第一首词是宋孝宗淳熙三年词人任江西提点刑 狱、驻节赣州时写的词。辛弃疾登上郁孤台,回想四十七年前 金兵长驱直入江南、江西腹地,南宋几乎灭亡之事,从奔腾的 清江之水,想到了当年隆佑太后一行匆匆逃窜的踪影,以及因 家国破乱而洒下的痛楚之泪。由水及泪,意象转换极为自然 “青山遮不住”两句,表达了词人对抗金恢复的坚定意志。第 二首词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歌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 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 想到了举杯邀嫦娥,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 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青光洒满人间。作者感 叹“白发欺人”,表达对故国家园的思念,斫去桂树,寓有铲 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6
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 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 闻鹧鸪。
太常引· 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 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幻想 使你如此烦恼? ②是什么可悲的________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321a4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4.png)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购买田地和房舍。
《三国志·陈登传》记载:许汜向刘备 诉说自己去拜访陈登时,陈登不理睬他, 自己上大床躺下,让许汜睡下床。刘备说: 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救世之意,只知道 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果是我,我就睡 在百尺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上。这里是指 那些只知道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 人。
•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 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
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
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
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 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 《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登水
建龙
康吟
赏
辛 弃
心
疾亭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 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 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 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 “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
张翰 —乐于归隐 反面 许汜 —谋取私利
下片:
用典
刘备 —雄才大略
为国为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6 辛弃疾《水龙吟》 共2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6 辛弃疾《水龙吟》 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73445b787c24028905fc33a.png)
用典抒情
jyq
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在秋 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 便立即辞官回乡。于是,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 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购买田地和房舍。
《三国志·陈登传》记载:许汜向刘备诉说自己去拜访陈登 时,陈登不理睬他,自己上大床躺下,让许汜睡下床。刘备 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言 无可采。如果是我,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上。 这里是指那些只知道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拍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
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会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 登 中却无人是知己。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1140—1207)字 幼安, 号稼轩,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 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豪放 为 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 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 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 壮志难酬 的 悲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 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 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 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 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 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 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归纳总结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 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 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jyq
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在秋 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 便立即辞官回乡。于是,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 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购买田地和房舍。
《三国志·陈登传》记载:许汜向刘备诉说自己去拜访陈登 时,陈登不理睬他,自己上大床躺下,让许汜睡下床。刘备 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言 无可采。如果是我,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上。 这里是指那些只知道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拍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
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会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 登 中却无人是知己。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1140—1207)字 幼安, 号稼轩,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 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豪放 为 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 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 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 壮志难酬 的 悲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 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 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 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 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 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 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归纳总结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 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 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人教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PPT课件
![【人教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9ac749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5.png)
上阙
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 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 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 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 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
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
的情感呢?
上阙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登水
建龙Hale Waihona Puke 康吟赏辛 弃
心
疾亭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35岁的辛弃疾在建康 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 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 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 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 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 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 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 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 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 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 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 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 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更增添了词人的悲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d77c918927284b73f342504f.png)
头南,的断思鸿乡声游里子,。我江看南着游这子宝。刀把,狠吴狠钩地把
楼失上群的的孤栏雁。杆都唐拍李贺遍《南了园》,:也“男没儿何有不人带吴领钩,会收我取关现山五十 在登楼的心意。 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
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 栏 杆 拍 遍
全文大意 休说鲈鱼堪脍(kuài),尽西风,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 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也有记载:张
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
回乡。风后吹来的遍文人了将思,念不家乡知称为张莼鲈季之鹰思。已季鹰经:张回翰来,字了季鹰没。? 季鹰像归只未为?自求己田购问置舍田地,房怕产应的羞许见汜,,刘应郎怕 才气惭 流。愧水可去一惜见般典 ( 而许出 s流才过ì汜《)年见三气 去,面国去,双志时拜·,访忧全 我魏谈陈书的 真愁的登·陈却。刘 担风登都陈传备 心是雨登》“胸。 着,,求怀东田可 风豪树汉问气末惜雨犹舍,年”喜时飘如,(欢有光荡买交个地结如中人买英叫房雄许子,汜) 此!的 么 来倩大为国请流(托了我家逝。q!擦,的 床 告 你 要 求的ì田应琐 上 诉 是时n叫掉真问该屑 , 了 碰g光)出树语邪此舍忧小 叫 刘 上谁 英像。事许备我:国·自犹时,言何去 雄桓。汜。,置忧北如种人语风苏教几陈睡刘我地民人请 失温周此柳何》雨轼是许登在备将买,诗,,以:那 意所唤,《醉,看下听睡房以人人皆堪“不床了在。天比满,忧些 的说取庾何已!桓起。后百下刘喻庭三愁(以十’女披 眼树公他许说尺大郎,飘芳万风堪围攀y,汜:高事子:北ǔ摇六雨》红 泪也红!,枝)晚很“楼为刘装征的千,:”慨执上不当上己备信着 !已饰经巾国场一“又然条睡满今,任。《,金势。半百绿经翠觉 , 天 叫,才典曰,枯代城。思相年时 后 下 你而气出:泫的长树指,袖化量妨里, 来 大 睡你:‘然《赋女见歌得用,”,自 他 乱 在却胸,木流世》子前宋能。浑己 把 的 地求怀犹泪说女这:。为睡 这 时 下田、如。新”琅在 件 候 。问气,”大 事 , ”舍魄。。 揾(wèn)英雄此击泪处敌以人!“、擦树收拭”复。代失“地木,”虚,度时抒光发的自感己慨不。能抗
楼失上群的的孤栏雁。杆都唐拍李贺遍《南了园》,:也“男没儿何有不人带吴领钩,会收我取关现山五十 在登楼的心意。 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
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 栏 杆 拍 遍
全文大意 休说鲈鱼堪脍(kuài),尽西风,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 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也有记载:张
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
回乡。风后吹来的遍文人了将思,念不家乡知称为张莼鲈季之鹰思。已季鹰经:张回翰来,字了季鹰没。? 季鹰像归只未为?自求己田购问置舍田地,房怕产应的羞许见汜,,刘应郎怕 才气惭 流。愧水可去一惜见般典 ( 而许出 s流才过ì汜《)年见三气 去,面国去,双志时拜·,访忧全 我魏谈陈书的 真愁的登·陈却。刘 担风登都陈传备 心是雨登》“胸。 着,,求怀东田可 风豪树汉问气末惜雨犹舍,年”喜时飘如,(欢有光荡买交个地结如中人买英叫房雄许子,汜) 此!的 么 来倩大为国请流(托了我家逝。q!擦,的 床 告 你 要 求的ì田应琐 上 诉 是时n叫掉真问该屑 , 了 碰g光)出树语邪此舍忧小 叫 刘 上谁 英像。事许备我:国·自犹时,言何去 雄桓。汜。,置忧北如种人语风苏教几陈睡刘我地民人请 失温周此柳何》雨轼是许登在备将买,诗,,以:那 意所唤,《醉,看下听睡房以人人皆堪“不床了在。天比满,忧些 的说取庾何已!桓起。后百下刘喻庭三愁(以十’女披 眼树公他许说尺大郎,飘芳万风堪围攀y,汜:高事子:北ǔ摇六雨》红 泪也红!,枝)晚很“楼为刘装征的千,:”慨执上不当上己备信着 !已饰经巾国场一“又然条睡满今,任。《,金势。半百绿经翠觉 , 天 叫,才典曰,枯代城。思相年时 后 下 你而气出:泫的长树指,袖化量妨里, 来 大 睡你:‘然《赋女见歌得用,”,自 他 乱 在却胸,木流世》子前宋能。浑己 把 的 地求怀犹泪说女这:。为睡 这 时 下田、如。新”琅在 件 候 。问气,”大 事 , ”舍魄。。 揾(wèn)英雄此击泪处敌以人!“、擦树收拭”复。代失“地木,”虚,度时抒光发的自感己慨不。能抗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35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35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https://img.taocdn.com/s3/m/12a00dd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8.png)
辛弃疾词两首
目 录
第一部分 1 作者简介
第二部分 2 整体阅读
第三部分 3 合作探究
第四部分 4 巩固提升
第一部分 作者简介
作 者 简 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 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 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 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 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 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 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 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 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 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 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 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 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人 物 生 平
反金归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欲灭亡南宋,统一江南。这 时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赋役繁重,人民不堪征调,纷纷起义反抗。二十一 岁的辛弃疾毅然“鸠众二千” [56] ,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 并担任掌书记,负责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密。
目 录
第一部分 1 作者简介
第二部分 2 整体阅读
第三部分 3 合作探究
第四部分 4 巩固提升
第一部分 作者简介
作 者 简 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 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 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 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 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 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 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 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 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 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 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 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 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人 物 生 平
反金归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欲灭亡南宋,统一江南。这 时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赋役繁重,人民不堪征调,纷纷起义反抗。二十一 岁的辛弃疾毅然“鸠众二千” [56] ,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 并担任掌书记,负责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密。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课件PPT (4)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课件PPT (4)](https://img.taocdn.com/s3/m/350ffa0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42.png)
词人本色是武人
辛稼轩, 词中之龙也, 气魄极雄大, 意境却极沉郁。 ——《白雨斋词话》
➢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 稼,轩山
东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
术风格以 豪为放主,与苏轼并称为“ ”,
传苏世辛之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多
抒发
,倾强诉烈的爱国热情 的壮悲志愤难,酬
张翰 —休说归隐 下片: 许汜 —不谋私利
刘备 —追慕雄风 桓温 —叹时光流逝
用典抒怀
归纳总结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 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 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 文为词”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 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 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 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回到家乡没有?如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 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
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 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
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 我为这风雨飘摇中的祖国而忧愁,连树木
翠袖,揾英雄泪?
都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请谁唤来 女子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词集:《稼轩长短句》。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写作背景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 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这时, 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 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 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 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 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课件PPT (3)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课件PPT (3)](https://img.taocdn.com/s3/m/a912ee5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8.png)
• 盘结的发髻。比喻远山秀美
。
• ⑾流年: 流逝的年华(时光) 。
3.理顺下面文言句子的正确顺序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 。
• 五、背读课文,整体感知
• 1.听录音
• ①指出韵脚字: 际、髻、子、意、未、气、泪 ,
• 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 •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
• 5.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 心弦的景象?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 答: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了触动自己心弦的 景象有:辽阔雄浑的江天、清丽秀美的远 山、楼头斜照的落日、断鸿失群的孤雁, 这些景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空寂苍凉的意 境,表现了词人愁怨孤寂的心情。
二、概括总结上阕:
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
为主,与豪苏放轼并称为“ ”,传世词有 60苏0多辛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强烈
的
,倾诉 爱国热情
壮志难酬的悲愤,乃“ 人中之杰,词中之
龙 ”。
• 2.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
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菩水萨龙蛮吟·书·登江建西康造赏口心壁亭》》等享有盛名。但
• 上阕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最 后到人的动作描写,写景抒情,寓情于景, 点明了山河沦陷的苦恨,抒发了作者壮志 难酬的感慨。
【合作探究】
一、讨论、交流、分析下阕(每组一个问题, 意思对即可)
•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借用典故,描写的对象由景 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 呢?
艺
阔,情景交融。
术
(二) 通过历史典故,层层
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辛弃疾退居上饶的带湖和瓢泉,过
了近二十年的赋闲生活。他给居室起名
“稼轩”,并以此为号,写下了一系列
激越奋发、寓意高远的作品,形成了他
的文学创作高潮,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 上的不朽地位。
第四时期:晚年再起。
• 宁宗嘉泰三年被起用。次年,受宁宗召
见,问以北伐大计,但并未重用,将其改 任镇江知府。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一 边又劝韩侂胄不可草率冒进。宁宗开禧元 年,因与韩意见不合而遭弹劾罢官,回到 瓢泉,其理想壮志彻底破灭。
南归的辛弃疾一再奏表,主张 北伐。朝廷只派他地方官职,不给 他带兵的机会。他历任湖北、湖南、 江西安抚使等,多有利国便民举措。 从 43 岁起,他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 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 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朝廷对他 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不论 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 国的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他 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67 岁志未遂而死。
豪放词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发 展而推向高峰。
爱 国 词 人 辛 弃 疾
走 近 作 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于绍兴10年生于被金人 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败亡已13年。他的祖 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 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 熟,起兵抗金复国。21岁的辛弃疾率众 2000 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 疾曾亲率 50 骑,直入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 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 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
•
开禧二年,韩侂胄北伐,大败而归。
开禧三年,朝廷为了借重辛弃疾的威望
挽救危机,诏命辛弃疾为试兵部侍郎,
辛弃疾上章辞免;后朝廷又决定起用他 不久便抱恨溘然长逝。
为枢密都承旨,此时辛弃疾已重病卧床,
辛弃疾与苏轼
辛词和苏词都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 朗著称,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 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 式的感悟,并以这种渗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 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偏于潇洒疏朗、旷 达超迈。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 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 情与悲愤。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 辛词的一大特 色。
壮士,突袭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
并押回建康,斩首示众。这一传奇式
英勇事迹盛传一时,轰动南宋朝野, 从此他就留在了南方。
第二时期:南渡初期
• 辛弃疾南归后只担任过一些闲散官职。
但他的爱国热情不减,积极建言献策:乾道 元年给孝宗上《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又给 宰相虞允文上《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 了形势,提出了进取方略,显示了他卓越的
政治和军事才干。
•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有政 绩;淳熙二年,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 镇压了茶商军,因功加官。此后又历任京西 转运判官,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转运 使等职。在整治地方、惩办贪官、平定暴乱、 发展生产方面颇有成绩。淳熙八年冬,他被 诬以贪污等罪名革职。
第三时期:赋闲生活。
辛 弃 疾 词 两 首
苏轼开创豪放先河,突破词为艳科的 传统束缚。他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天地里解 放出来,使词跳出花间月下而有了广阔的 社会生活。辛弃疾更是将爱国情怀填入词 作,成为时代最强音。与之相先后,李清 照的词,抒家国之痛,成为婉约中最
具真情的绝响。
豪放派的形成和发展
分为四个阶段: 1、范仲淹写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 可称为预备阶段。 2、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宪分庭抗礼,豪放派 从此进入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了产生了豪放派领袖辛 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 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 为主题的壮阔宏声组成了雄浑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4、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 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
用典的分类: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 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 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
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 外。
用典的作用: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 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 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 性; 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 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 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用典:
•
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
事或有出处的词句。在怀古咏史诗中,不少篇 章在吟咏主要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 故。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 世,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 永。 • 对于这些典故,我们一定要有所了解,并 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的方 式,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 有反其意而用的。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有关 用典的知识。
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 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 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 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 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 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 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 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 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
◆
辛弃疾与陆游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始终把 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 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 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 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 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 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
辛弃疾生平大体可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南渡之前
• • 辛弃疾从小读书,受业于著名学者刘瞻。 祖父辛赞虽仕金,但未忘故国,在辛弃疾心中
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 更加深了他对金人统治的憎恨。 • 后辛弃疾组织义军参加耿京起义,进行抗金斗 争。
•
得知叛徒张安国谋杀耿京、投降金
人后,辛弃疾义愤填膺,组织五十名
了近二十年的赋闲生活。他给居室起名
“稼轩”,并以此为号,写下了一系列
激越奋发、寓意高远的作品,形成了他
的文学创作高潮,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 上的不朽地位。
第四时期:晚年再起。
• 宁宗嘉泰三年被起用。次年,受宁宗召
见,问以北伐大计,但并未重用,将其改 任镇江知府。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一 边又劝韩侂胄不可草率冒进。宁宗开禧元 年,因与韩意见不合而遭弹劾罢官,回到 瓢泉,其理想壮志彻底破灭。
南归的辛弃疾一再奏表,主张 北伐。朝廷只派他地方官职,不给 他带兵的机会。他历任湖北、湖南、 江西安抚使等,多有利国便民举措。 从 43 岁起,他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 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 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朝廷对他 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不论 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 国的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他 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67 岁志未遂而死。
豪放词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发 展而推向高峰。
爱 国 词 人 辛 弃 疾
走 近 作 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于绍兴10年生于被金人 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败亡已13年。他的祖 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 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 熟,起兵抗金复国。21岁的辛弃疾率众 2000 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 疾曾亲率 50 骑,直入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 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 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
•
开禧二年,韩侂胄北伐,大败而归。
开禧三年,朝廷为了借重辛弃疾的威望
挽救危机,诏命辛弃疾为试兵部侍郎,
辛弃疾上章辞免;后朝廷又决定起用他 不久便抱恨溘然长逝。
为枢密都承旨,此时辛弃疾已重病卧床,
辛弃疾与苏轼
辛词和苏词都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 朗著称,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 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 式的感悟,并以这种渗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 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偏于潇洒疏朗、旷 达超迈。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 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 情与悲愤。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 辛词的一大特 色。
壮士,突袭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
并押回建康,斩首示众。这一传奇式
英勇事迹盛传一时,轰动南宋朝野, 从此他就留在了南方。
第二时期:南渡初期
• 辛弃疾南归后只担任过一些闲散官职。
但他的爱国热情不减,积极建言献策:乾道 元年给孝宗上《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又给 宰相虞允文上《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 了形势,提出了进取方略,显示了他卓越的
政治和军事才干。
•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有政 绩;淳熙二年,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 镇压了茶商军,因功加官。此后又历任京西 转运判官,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转运 使等职。在整治地方、惩办贪官、平定暴乱、 发展生产方面颇有成绩。淳熙八年冬,他被 诬以贪污等罪名革职。
第三时期:赋闲生活。
辛 弃 疾 词 两 首
苏轼开创豪放先河,突破词为艳科的 传统束缚。他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天地里解 放出来,使词跳出花间月下而有了广阔的 社会生活。辛弃疾更是将爱国情怀填入词 作,成为时代最强音。与之相先后,李清 照的词,抒家国之痛,成为婉约中最
具真情的绝响。
豪放派的形成和发展
分为四个阶段: 1、范仲淹写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 可称为预备阶段。 2、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宪分庭抗礼,豪放派 从此进入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了产生了豪放派领袖辛 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 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 为主题的壮阔宏声组成了雄浑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4、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 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
用典的分类: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 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 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
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 外。
用典的作用: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 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 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 性; 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 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 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用典:
•
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
事或有出处的词句。在怀古咏史诗中,不少篇 章在吟咏主要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 故。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 世,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 永。 • 对于这些典故,我们一定要有所了解,并 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的方 式,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 有反其意而用的。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有关 用典的知识。
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 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 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 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 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 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 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 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 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
◆
辛弃疾与陆游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始终把 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 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 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 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 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 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
辛弃疾生平大体可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南渡之前
• • 辛弃疾从小读书,受业于著名学者刘瞻。 祖父辛赞虽仕金,但未忘故国,在辛弃疾心中
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 更加深了他对金人统治的憎恨。 • 后辛弃疾组织义军参加耿京起义,进行抗金斗 争。
•
得知叛徒张安国谋杀耿京、投降金
人后,辛弃疾义愤填膺,组织五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