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原文+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原文+赏析【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睛。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最初多咏水仙。
故名。
后用作一般词牌。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等。
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别体甚多,皆用平韵。
②午桥:在洛阳城南。
据《新唐书·裴度传》载,裴度曾建别墅于午桥,号绿野堂,用作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宴饮吟唱之所。
③新晴:指雨后初晴时的月色。
④渔唱:即渔歌。
【赏析这是一首抚今追昔、伤时感世这作。
上片“忆昔”领起,所展现的是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这正是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
而画面的中心视点则是约会饮于“午桥”之上的“豪英”。
“坐中尽是豪英”,表明同游者无不英气逼人,豪气干云,为一时豪杰。
不难想象,欢饮之际,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何等兴会淋漓。
“长沟流月”三句刻画这群“豪英”欢会的环境,而着力凸现其静谧与幽美,以烘托与会者的雅趣和逸兴。
“沟”前着一“长”字,使空间得以拓展;“天明”前着一“到”字,又使时间得以延伸,见出作者等人欢饮达旦。
同时,不说月光映水,而说“长沟流月”,造语即更为生动、奇巧,又平添出几分幽约与朦胧;而“去无声”,则隐然若有华年盛事悄然而逝的象征意味。
“杏花”句巧妙在不着浓墨重彩,而致力于对“杏花疏影”的淡勾轻勒,以切合午桥的地域特征和月夜的时域特征。
涉笔至此,桥中豪英,桥下长沟,桥畔杏花,桥上明月,已构成一幅动静制宜、形神兼备的雅人高士夜饮图,而彻夜競吹的笛声则是它的余韵悠远的画外音。
下片折回现实,对靖康之变所造成的旧交零落盛会难再的局面深致慨叹。
融入其中不只是作者个人身世的感伤,更有国土沦丧、时局危殆的忧愤。
“二十余年”,点明下片所追记的已是二十年多年前的往事。
“如一梦”,则喻示了作者身经浩动、如历恶梦的真实心境。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鉴赏及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鉴赏及赏析《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由陈与义所创作的,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二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朝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从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赏析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
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
”(《白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从他的为人,诗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发。
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响。
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他以前既非专业作词,所以很不留心当时的词坛风气,可见并未受其影响。
譬如,自从柳永、周邦彦以来,慢词盛行,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九下】《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详细解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上片忆旧。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
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南宋] 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
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历靖康之难。
绍兴五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②新晴,雨过初晴的月色。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4分)(4)请从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5)请简要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6)词的上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表达了#的心情,下片“闲登小阁看新晴”表达表达了#的心情。
(2分)(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①动静结合。
②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
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赏析一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古诗词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古诗词赏析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①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③。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宋代河南洛阳人。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②午桥:在洛阳城南。
③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1)上阕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试分析这首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诗人选取了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恬静欢愉的夜晚宴饮图景。
(2)①回忆往昔好友欢聚宴饮而生的欢乐闲适之情。
①今昔对比历经家国之变而产生的悲伤感慨之情。
①试图排遗想要看破世情而产生的旷达悠远(或避世消极)之情。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翻译为: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根据以上内容进行做答即可。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点睛:上片忆旧。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
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
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一点资讯】
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一点资
讯】
临江仙
宋·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是陈与义写得最好的一首词。
词风清婉,慷慨而不激昂,怅悒而不悲壮。
作者在北宋灭亡时,逃离故乡洛阳,后避乱襄、汉、湖、湘、岭峤,辗转至临安,虽官至参知政事,但满腹亡国之痛、离乡之愁、乱离之苦、怜才之情,不到五十岁就命归黄泉。
这种怅抑郁之情在这首词中借抚今思昔、上下阕的对比显露出来。
仰承“忆昔”,俯注“一梦”,上下两阕,浑然一体,而主次分明,以往昔豪情陪衬今
朝怅惘,真所谓“好在句外”。
上阕回忆当年在洛阳午桥与诸多英豪酣饮情景。
“杏花”两句似出自皇甫松“桃花柳絮满江南,双髻坐吹笛”,但皇句偏于优美,陈词较为壮美,不是儿女幽情,而是才子豪情。
“长沟”句意似杜甫“月涌大江流”,但杜诗壮阔,陈词静美。
因而作者颇有才子豪情,终无壮士胸怀,下阕自然转为悒郁。
“二十余年如一梦”,一笔按下多少辛酸。
“此身虽在堪惊”,感叹幸存,回首惊心。
“闲登”三句点题,归结为“古今多少事”,无论是英豪壮举还是堪惊痛史,只不过供渔人编歌闲唱,心灰意懒,终见消极。
全词明快自然,由夜登忆夜饮也是自然之理。
陈与义《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②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③闲登小阁看新晴。
④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①洛中:指今河南洛阳,北宋时为西京。
②午桥:在洛阳城东南。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洛城之东南午桥,距长夏门五里,蔡君谟为记,盖自唐已来为游观之地。
”此句句法本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
” ③“此身”句:意谓自己虽然健在,但想起国家的残败和友人的亡故仍不免心伤。
④新晴:雨后放晴,月色晶明。
【译文】想从前相聚在午桥桥上饮宴,在坐的都是豪杰英雄。
明月倒映在河沟水里,河水带月流去悄无声踪。
在稀疏的杏花影里吹起短笛,欢饮歌乐直到日上东峰。
二十多年犹如一场梦,我虽大难不死仍然健在,但蹉跎岁月已使我心惊。
闲散无聊登上小亭观望,雨过天晴月色分外明。
古往今来有多少兴亡事,都化作半夜三更渔夫的歌声。
【集评】宋·胡仔:“此数语奇丽,《简斋集》后载数词,惟此词最优”(《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
宋·张炎:“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
……至若陈简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之句,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
金·元好问:“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
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
”(《遗山先生文集·自题乐府引》)。
明·沈际飞:“意思超越,腕力排奡,可摩坡仙之垒。
”“‘流月无声’,巧语也;‘吹笛天明’,爽语也;‘渔唱三更’,冷语也。
功业则歉,文章自优”(《草堂诗馀正集》)。
明·李攀龙:“‘天地无情吾辈老,江山有恨古人休’,亦吊古伤今之意。
”(《草堂诗馀隽》)。
明·王世贞:“子瞻(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译文及赏析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及注释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赏析1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上片忆旧。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
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
临江仙_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_宋词鉴赏_宋_陈与义
明 影 月 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
。 里 去 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
, 吹
无 声
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
,
鉴赏
笛 杏 长 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 到 花 沟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 天 疏 流 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 明 影 月 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 。 里 去 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
, 无 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 吹 声 婉、奇丽的画面,将其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
, 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鉴赏
此二
下片感怀。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做官后,曾遭
身 十 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
虽 余 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
在年 堪如 惊一
, 新 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
渔 晴 理性的思考。这两句是说,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
。 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
里低声歌唱。
鉴赏
唱 古 闲 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
起 今 登 表白。“古今多少事”五字中,昔时相聚的“豪英”
三多小 更少阁 。事看
生。
鉴赏
唱 古 闲 词人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
起 今 登 色。这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
三多小 更少阁 。事看
“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 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 得以再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词的末了 两句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 陈与义忆y ì昔x ī午w ǔ桥qi áo 桥qi áo 上sh àn ɡ饮y ǐn ,坐zu ò中zh ōn ɡ多du ō是sh ì豪h áo 英y īn ɡ。
长zh ǎn ɡ沟ɡōu 流li ú月yu è去q ù无w ú声sh ēn ɡ。
杏x ìn ɡ花hu ā疏sh ū影y ǐn ɡ里l ǐ,吹chu ī笛d í到d ào 天ti ān 明m ín ɡ。
二èr 十sh í余y ú年ni án 如r ú一y ì梦m èn ɡ,此c ǐ身sh ēn 虽su ī在z ài 堪k ān 惊j īn ɡ。
闲xi án 登d ēn ɡ小xi ǎo 阁ɡé看k àn 新x īn 晴q ín ɡ。
古ɡǔ今j īn 多du ō少sh ǎo 事sh ì,渔y ú唱ch àn ɡ起q ǐ三s ān 更ɡèn ɡ。
作品赏析: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 )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 )。
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
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 ”(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译文及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译文及赏析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及注释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赏析1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全文及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回忆往昔洛中游历的词。
全文如下: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词的上阕忆旧,回忆了往昔与好友在午桥畅饮的豪爽之情,以及伴着月色和杏花疏影吹笛到天明的浪漫之景。
下阙感今,感叹二十余年如一梦,虽然此身还在,但已历经沧桑,受惊扰颇多。
最后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作结,将古今多少悲欢离合都融入到渔人的歌声中,余味无穷。
整首词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作者对家国沦陷的悲痛之情,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和无奈。
这首词意境苍凉悲壮,语言含蓄蕴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词的意境深邃,情感含蓄,通过对往昔和如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家国沦陷的悲痛和对人生变幻的感慨。
上阕通过回忆往昔与好友在午桥桥上畅饮的豪爽之情,以及长沟流月、杏花疏影、吹笛到天明的浪漫之景,营造出一种清幽、高远的意境。
下阙则通过抒发作者历经沧桑后的惊恐和无奈,以及古今多少事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悲壮、苍凉的意境。
整首词意境交融,既有清幽高远之美,又有悲壮苍凉之情,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南宋] 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
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历靖康之难。
绍兴五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②新晴,雨过初晴的月色。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4分)(4)请从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5)请简要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6)词的上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下片“闲登小阁看新晴”表达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分)(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①动静结合。
②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
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南宋] 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
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历靖康之难。
绍兴五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②新晴,雨过初晴的月色。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4分)(4)请从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5)请简要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6)词的上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下片“闲登小阁看新晴”表达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分)(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①动静结合。
②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
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陈与义临江仙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赏析•相关推荐陈与义临江仙赏析陈与义临江仙赏析,是一首回忆昔日与朋友寻欢作乐的美好生活场景,对比而今国家衰亡的不幸,抒发作者沉重而痛苦的内心。
本文陈与义临江仙赏析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导读:对于作者的词风,有人说他填词时是模仿苏轼。
但也有人说,从他的为人和诗词作品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刻意模仿,而是情感的自然抒发。
其原文如下:···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字词解释:午桥: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外。
长沟: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渔唱:打渔人的歌儿。
这里作者叹惜前朝兴废的历史。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作品翻译:回忆起青年时代,我们曾经在洛阳城南的午桥桥头上把酒临风,开怀畅饮,座中多是满怀豪情壮志的少年英才。
桥下长长的河水泛着月光静静的流淌着。
在月光下的'杏树林里,在稀疏恬静的杏花月影中,伴着悠扬的笛声,大家尽情玩耍,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过去了,竟如同一场恶梦。
而今国破家亡,奔波流离,虽然侥幸活了下来,可一想到当年那些可怕的岁月,仍然心有余悸。
如今闲登小楼,观赏这雨后如画的美景,往事不可避免地又浮现在眼前。
古往今来,有多少兴衰之事,早已融入于老渔翁那夜吟的渔歌之中了。
临江仙作品背景: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这两句说,二十多年好像一场春梦,我亲身经历了亡国的变乱,自己虽然还活着,回想起来总是胆战心惊。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这三句说,百无聊赖地登上小楼,看看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
古往今来多少大事,也不过让打鱼的人编作歌儿在三更半夜里唱唱罢了。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
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一】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
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
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
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
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
”(《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
”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
“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
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
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有更高的文学素养。
彭孙遹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
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
……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
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
”(《白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从他的为人,诗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发。
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响。
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他以前既非专业作词,所以很不留心当时的词坛风气,可见并未受其影响。
譬如,自从柳永、周邦彦以来,慢词盛行,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近了。
以诗法入词,固然可以开拓内容,独创新意,但是仍必须保持词体本质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词意。
苏东坡是最先“以诗为词”的,但是苏词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乐》(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虞美人》(乳燕飞华屋)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手批《东坡词》,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评词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赏析二】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上片忆旧。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
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
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
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
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下片感怀。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
这两旬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
这里,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
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
这旬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
“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
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简介】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陈与义一生的主要贡献在诗词方面。
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宋书》本传说他的诗词“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渊明)、谢(灵运、胱)、韦(应物)、柳(永)之间”。
他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
他是专学杜甫的,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
他学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对前贤的作品是博览约取,善于变化。
他还特别推崇苏轼和黄庭坚、陈师道,但并不墨守成规,而能参合各家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风格。
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
所以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的成就较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诗人还写了不少怀念故乡洛阳的作品,如《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虞美人》是写虽然到了春天(“又东风”),洛阳的桃花未必开得和往年一样红妍。
其原因是被战乱践踏得连花儿也一改旧时的俏容,给洛阳蒙上一层耻辱的阴影。
《临江仙》是写在洛阳午桥相约饮酒,在座的都是同学少年,英雄豪杰。
当时陈与义才二十多岁,金榜题名(二十四岁进士及第)。
又二十多年过去了,简直像一场恶梦,虽然还活在世上,确实叫人日日夜夜提心吊胆,担惊害怕。
其原因又是朝纲败坏,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所造成的。
再如《法驾导引》中的“归路碧迢迢”。
《点绛唇》(紫阳寒食)中的“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
《木兰花慢》中的“北归人未老,喜依旧,著南冠”。
等等都是写对故乡的怀念。
归途遥远,又一定是杂草丛生,无路可寻,欲归而不可得。
即是回去,由于长期在外难解乡音,父老子弟们对我会是什么看法呢?年龄不算大(逝世时才四十九岁),依然喜爱北方衣着,无不流露出怀恋故乡之情,任何一个羁旅它乡的人读了都会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