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3.完成课后练习册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工业地域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撰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本知识和课堂所学,体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作业格式规范,字迹清晰,注意书写的工整。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活动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时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政治,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增强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产业转移、工业污染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工业地域的概念有所了解,但在具体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学情: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掌握工业地域的分类及主要工业部门的空间分布规律。
2.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等,并能够分析这些因素对工业地域发展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及世界典型工业地域的案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地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及区位因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4.2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案2人教版必修2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工业本身并不是十分了解,就更不了解工业之间的联系了,所以也就对由此产生的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都理解不。
2、本节课内容专业性和理论性都很强,教材处理过于简单、抽象,很多名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读不懂,也没有兴趣读,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3、采取的措施: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举他们身边的例子:鞍钢集团和大连开发区,化繁为简,深入浅出。
通过分析、对比得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
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工业地域发展中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5.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了解世界工业地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对于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本章节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兴趣和求知欲。但由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层面:学生对工业地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等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查漏补缺,巩固基础知识。
2.思维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但针对复杂问题,如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外部因素分析,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3.实践经验: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实际情况了解有限,缺乏实地考察和亲身经历,影响了对工业地域发展问题的深入理解。
3.我国典型工业地域的分布、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分析工业地域发展问题的方法及实践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外部因素综合分析。
2.不同类型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及比较。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工业地域相关问题。
4.学生对工业地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
(三)教学设想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家乡的工业发展,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我国某一典型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报告。要求报告结构清晰,观点明确,数据充实,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2.教学策略:
a.针对重点内容,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b.针对难点内容,采用分层教学,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地理因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必修一的基础知识,如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因与外因、分类及我国工业地域的分布特点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当前学生处于高中阶段,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对社会现象充满好奇,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实证意识。
2.小组讨论时,注意记录每位成员的观点,形成完整的讨论记录。
3.建议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提高作业质量。
4.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按时提交。
4.教学资源:
a.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b.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增强实践体验。
c.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将学生的实际经验融入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b.培养学生分析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特点及其地理因素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
a.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实际情况,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特定类型的工业地域进行深入分析。例如,第一组分析资源型工业地域,第二组分析市场型工业地域,以此类推。每组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1.该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2.该工业地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该工业地域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4.针对该工业地域的发展,可以提出哪些可持续发展策略?
4.作业提交截止时间为下周三晚自习前,请同学们按时完成。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首先,回顾工业地域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强调它们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然后,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醒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
最后,我会强调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工业发展问题,激发他们为我国工业地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工业地域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分析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探讨工业地域可持续发展策略,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国际视野,提高社会责任感。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会展示一组我国不同工业城市的图片,如沈阳、上海、深圳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城市的工业特点。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发展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工业地域的形成。
接着,我会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工业活动会在某些地区集聚?”“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等因素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发展特点;
2.掌握工业地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了解我国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4.能够运用地理视角分析工业地域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以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政策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其影响,我们以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为例,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地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
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4.结合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将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情景创设方面,我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导向方面,我将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工业地域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方面,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任务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反思与评价方面,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
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4.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让学生掌握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各自特点,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对工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了解工业地域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提倡绿色工业,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1)工业地域的概念、类型与形成原因;
(2)工业地域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与演变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工业地域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4)工业地域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完成以下作业:
(3)工业地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4)工业地域的演变过程。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举例、图表展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工业地域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该工业地域形成的背景与原因;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提出促进工业地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培养相关能力: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工业地域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空间布局图要求标注清晰、准确,能直观展示工业地域的空间结构。
高一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2篇
高一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高一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精选2篇(一)课题: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材:高中地理课本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3. 能够分析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1. 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2. 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2. 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工业地域的认识:“你们对工业地域有什么了解?它们有哪些特征?”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包括:工业地域是指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工业地域具有基础设施完善、工业企业集聚、劳动力充足等特征。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例如,可以选择中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或德国的鲁尔区等工业地域进行分析。
Step 4:影响因素介绍(15分钟)介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资源条件、市场条件、交通条件、政策因素等。
Step 5:空间分布规律分析(15分钟)分析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例如:工业地域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在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同时受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
Step 6: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汇报各小组的讨论结果。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空间分布规律。
作业布置:1.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2. 调查本地区的工业地域,并撰写一份报告,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促使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与总结能力。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4.2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4.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初步了解怎样进行工业的区位选择。
二、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三、教学难点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一)工业联系1.生产上的联系:有投入——产出的关系工业生产的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往往需要经过多家工厂的加工才能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
因此,在这些工厂之间就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两家工厂之间就形成了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2.非生产上的联系:如地理空间上的联系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形成了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建立在这种工业联系基础上的。
(二)工业集聚1.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2.工业集聚可获得效应:(1)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2)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例如,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减少能源成本,耗电最大的冶金工业,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等等。
案例2:通过这个案例,完成活动活动:1.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联系?点拨:惠州音响整机生产厂与周围音响零件专业生产厂集聚属于专业化的工业联系。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必修2教案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三种方式及其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与分散的优点。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能力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世界上许多“工业城”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原理。
德育目标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教学难点联系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形成的过程。
●教学方法1.本节主要阐述了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三部分内容,三者逐步递进,强化学生的理论联系。
2.多联系实际,结合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及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视新闻报刊资料、工业生产分布图及一些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工业的区位选择与企业的空间发展;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空间发展、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新课教学]5.7 工业地域的形成(板书)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的延续或深化。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进行,工业的各部门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即工业联系,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下面我们作一具体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工业联系,了解工业在三方面存在的联系,并举例说明。
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可简单提问:(1)教材叙述了哪几方面存在着工业联系?(2)每种方式联系中,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老师进行概括、归纳、鼓励学生多举事例,并加以分析。
一、工业联系(板书)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我们知道,我们日常用的普通物品,如布,是经过多道工序才生产出来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了解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
(3)理解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工业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的看待复杂问题的教育。
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是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运用图表来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方法:呈现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呈现图表,分析总结。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像带,使学生对本节教材内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从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地区内,工厂之间、工厂内部的各个生产过程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不同的关系彼此联系在一起。
一、工业的联系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工业产品,这些工业产品绝大部分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生产出来。
请大家以服装和汽车为例,说明它们的主要生产过程。
(学生回答。
答案不必太细。
)既然一种工业产品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才能生产出来,那么承担生产任务的工厂(或工序)之间,就必然有一定的联系。
工业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建立起来的:1.生产过程的联系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
2.产品用途的联系如汽车零配件生产厂——汽车总装厂。
3.生产基础条件的联系如某经济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部门。
工业地域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一、概念工业地域是指工业企业集中的区域,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工业地域中,各种工业企业之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空间连接关系,构成了一条生产、交通、流通和服务的有机的产业链。
二、形成原因1.地理条件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地理条件密不可分,地理条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因此地理较优越的地区容易成为工业地域。
建立工业地域要考虑资源、劳动力、交通等因素,一般以高人口密度、交通便捷、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土地资源可利用等为主要指标标准。
2.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是工业地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对地区工业的支持,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
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政府通常会出台各种扶持政策,这对于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经济效益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定存在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工业企业之间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增加利润。
而高效益的工业企业集中的地区就可以成为工业地域。
三、典型的工业地域1.欧洲欧洲是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地域之一,早在19世纪时,欧洲就成为了工业时代的发源地。
欧洲的工业地域主要位于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等国家,这些地区的工业具有很高的水平和技术含量。
2.亚洲亚洲也是许多著名的工业地域的所在地,其中以中国、日本和韩国最为著名。
中国工业地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这些地区各种工业企业比较齐全,从规模到品种都很全面。
3.北美洲北美洲也是工业地域集中的地区之一,尤其以美国为代表。
在美国,工业地域主要分布在五大工业区,即东北工业区、中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西海岸工业区和加拿大工业区,这些地区的工业水平和技术含量也非常高。
四、工业地域的意义工业地域的形成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工业地域的形成,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次,由于工业地域会吸引大批的人员、资金和技术,从而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2.强调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以及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提醒学生关注工业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家国情怀。
4.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热情。
-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地理问题。
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者能够利用GIS软件,分析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产业集聚等数据,并撰写分析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地考察或观看视频资料,了解典型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总结规律。
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师通过介绍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为我国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必修一的基础知识,如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为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然而,对于工业地域形成的具体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实际案例分析,学生的理解尚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3.介绍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基地为例,分析其发展历程和现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单元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共1课时)
4.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强调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影响因素、发展规律等方面。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3.教师提出改进措施,鼓励学生在课后加强学习,提高地理素养。
(2)讲解新课: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工业地域的分布特点;
(3)案例分析:以具体工业地域为例,分析其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工业发展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提高学习兴趣;
3.使学生认识到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
4.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和生活实践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工业的布局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外,还要考虑到环境效益。
试想一下,工业为当地的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烦恼:河流没有以前清澈了,天空没有以前蓝了,虫叫鸟鸣也渐渐离我们远去了......对此,我们更应了解工业的污染类型,从而更好地安排我们的生活......二、知识讲解考点1 工业联系1.工业生产系统:组成:原料投入、生产活动、产品产出三部分类型:包括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2.工业联系的表现: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
3. 工业联系主要有:(1)生产上的联系(投入一产出关系):工业生产的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往往需要经过多家工厂的加工才能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
因此,在这些工厂之间就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两家工厂之间就形成了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例如,服装生产由纺纱、织布、印染、缝制等多个环节组成,这样,纺织厂、印染厂、制衣厂之间便发生了联系。
(2)非生产上的联系:如地理空间上的联系。
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形成了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建立在这种工业联系基础上的。
考点2 工业集聚1、集聚的两种情况:专业生产的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集聚例如:制鞋企业集聚,拥有相关配套的皮革鞋材、印刷包装、化工原料、鞋机至数字制模的专业厂家,形成制鞋专业镇。
这些相关企业集聚分布,减少了运输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而炼铝工业耗电量大,集聚于大型电站附近,有利于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减少能源成本。
2、工业集聚优势:(1)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进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2)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考点3 工业地域(1)按形成: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不同的工业部门,因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需求不同,以及自身的工业生产特点,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
一些工业地区,例如钢铁工业区、石油化学工业区、汽车工业区等,其内部的工业联系比较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发育程度高。
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有相互接近的工厂,不仅包括从事钢铁生产各道工序的工厂,如烧结厂、焦化厂、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还包括与钢铁生产有联系的工厂,如氧气厂、机修厂、发电厂、水泥厂等,总共可达20~30个工厂。
这些工厂集聚,设备大,管线长,占地多。
因此,这样形成的工业地域(钢铁工业区)面积广,发育程度高,发展潜力大。
这类工业地域再加上为方便众多工人生活所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于工业地域的扩展而形成工业城市。
例如,我国的鞍山(“钢都”)、攀枝花、马鞍山、包头(“草原钢城”)等钢铁工业城市的形成。
除此之外,石油化工区、机械制造工业区等属于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也往往扩展而形成工业城市。
例如,我国的石油城大庆、克拉玛依,汽车城十堰等。
(2)按发育程度: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在我国一些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如偏僻县城、乡村),由于资金和技术条件限制,只有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初步的加工工业,像面粉厂、制糖厂等,以及进一步以面粉或糖为原料而发展起来的加工工厂,如糕点厂、糖果厂等。
这样形成的工业地域(食品工业点)面积较小,发育程度低,因而当地工业发展的潜力也小,难以形成大的工业城市。
因此,我们也就很少听说有“糕点城”“糖果城”了。
考点4 工业分散工业分散的原因(1)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2)原料及产品运输量小,运费占成本比重小工业分散的条件(1)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2)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考点5 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1)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使得新建企业分散迁出一个地区工业集聚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时,就会呈现“饱和状态”,如果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一些工业开始向外扩散,寻找新的区位条件,使得工业从集聚走向分散。
例如,现在世界各地新兴建的电子工业基地,美国的“硅谷”、英国的苏格兰区、德国的慕尼黑等。
在我国,电子工业也选择在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环境幽雅的地方,如北京中关村等。
(2)有互相协作的工厂之间的分散现象最终可形成跨国公司三、例题精析考点一工业联系例1正兴车轮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车轮生产为主,经营涉及汽修、商贸的民营企业集团,车轮年生产能力超过1 400万套,企业综合实力居中国车轮行业首位。
该集团拥有5家专业从事车轮制造的生产基地,市场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拥有销售网点4 000余个。
下图示意“正兴集团生产基地”。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该集团在全国建立5个生产基地的战略意图是( )A.接近原料地B.占领国内主要市场C.利用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D.利用当地大量廉价劳动力2.西北地区是该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下列可作为新生产基地的是( )A.包头B.银川C.西安D.乌鲁木齐【答案】1. B2. C【解析】1.该集团在全国建立五个生产基地,战略意图是占领全国内的主要市场,B正确;其中本溪、廊房占领我国的东北和华北市场,合肥建基地占领我国的华东市场,漳州基地占领我国的东南市场,成都基地占领我国的西南市场。
2.包头、银川、西安、乌鲁木齐四个地区相比,西安的经济、科技、交通、工业基础等综合实力最强,因此作为新生产基地的可能是西安,C正确。
考点二工业集聚例2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根据下面的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A.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B.园艺业比重增大C.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D.钢铁工业比重上升,化学工业比重下降【小题2】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A.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大气污染B.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C.可将铁矿石炼铁后的废渣提供给荷兰填海造陆及作建筑材料D.炼铁需要大量冷却水,西部水源丰富【答案】 1. A2. B【解析】【小题1】读图,根据调整前后各产业所占比重变化分析,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加,说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A对。
园艺业属于第一产业,比重应减小,图中没有明确数值,B错。
图中重工业比重下降,没有轻工业比重数值,C错。
钢铁工业比重上升,化学工业比重下降,D对。
【小题2】该地铁矿石主要是通过莱茵河水运进口,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是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B对。
该地盛行风向不变,A错。
炼铁后的废渣提供给荷兰填海造陆及作建筑材料,不是主要目的,C错。
该地河网稠密,水源丰富,不只是西部,D错。
考点三地域联系例3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石桥村位于喀斯特山区,被誉为“中国国纸之乡”,至今保持古法造纸的手艺。
村民们利用当地构树皮和清澈的溶洞地下水,经过数十道工序制造出高质量的古籍修复专用纸和国画专用纸。
2006年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石桥村古法造纸最基础的条件是A. 独特的自然条件B. 充足的原料供应C. 广阔的市场需求D. 廉价的劳动力2.石桥村生产的白皮纸质量高,但是产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生产成本高B. 水资源减少C. 手工制作D. 森林减少3.石桥村古法造纸术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工艺改进B. 原料替换C. 生态环境改善D. 政策扶持【答案】1.A2.C3.D【解析】1.根据材料,石桥村古法造纸利用的是当地构树皮和清澈的溶洞地下水,所以古法造纸最基础的条件是独特的自然条件,A对。
缺少溶洞地下水这一条件,仅充足的构树皮原料供应难以完成,B错。
市场需求、廉价的劳动力不是古法造纸基础条件,C、D错。
2.石桥村生产的白皮纸质量高,但是产量少的主要原因是手工制作,工序复杂,C对。
就地取材,生产成本不高,A错。
水资源、森林充足,不是产量少的原因,B、D错。
3.2016年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石桥村古法造纸术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扶持,国家政策保护文化遗产,D对。
仍是传统工艺生产,A 错。
原料、生态环境没有改变,B、C错。
考点四工业分散例4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推动了企业区位偏好的改变,时间价值成为影响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机场周边地区成为驱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型经济空间。
下图示意北京首都机场(距市中心25km)附近制造业、物流业、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咨询、广告、中介等)的分布密度。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表示物流业分布密度变化的曲线是A. ①B. ②C. ③D. ④2.在该区域内空间布局最灵活的产业是A. ①B. ②C. ③D. ④3.该区域的制造业最可能是A. 电力工业B. 钢铁工业C. 生物制药业D. 玩具制造业【答案】1.A2.D3.C【解析】1.物流业要求交通便利,应在距机场近的范围内密度最大,距机场远,交通条件差,密度小。
图中表示物流业分布密度变化的曲线是①,在机场附近密度最大,A对。
B、C、D错。
2.商业服务业包括咨询、广告、中介等,需要广泛分布到各处,布局最灵活。
该区域内空间布局最灵活的产业是④,距机场远近对密度影响不大,D对。
其它受机场距离影响较大,布局不够灵活,A、B、C错。
3.该区域的制造业需要靠近飞机场,说明产品需要进行航空运输。
产品特点是轻薄短小,附加值高,最可能是生物制药业,C对。
电力工业产品不需要空运,A错。
钢铁工业是笨重产品,不适宜空运,B错。
玩具制造业体积较大,附加值低,不宜空运,D错。
考点五工业分散与地域联系例5 2018年1月2日“宾王杯”中国小商品城好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浙江义乌购进行。
义乌购是我国“互联网+”实践的先锋,义乌购“买全球卖全球”。
下图为手机自拍杆产销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手机自拍杆生产属于A. 传统工业,近矿产资源分布区B. 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水平要求较高C. 新兴工业,工厂布局比较分散D. 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2.手机自拍杆的产销过程中,主要考虑①公路和海洋运输的特点②宁波与圣保罗地方时③深圳的劳动力成本④巴西各地地域文化差异⑤义乌小商品生产技术⑥电子商务的智能化A. ①②③B. ①③⑥C. ②④⑤D. ④⑤⑥【答案】1.C2.B【解析】1.手机自拍杆的生产是伴随手机出现之后产生的,出现时间晚,因此属于新兴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