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规范病名库
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
2、淋证
辩证分型: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
【附】尿浊
辩证分型:湿热内蕴、脾虚气陷、肾元亏虚
3、癃闭
辨证分型: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尿道阻塞、脾气不升(也称中气不足)、肾阳衰惫
4、关格
辨证分型:1脾肾亏虚,湿热内蕴;
2脾肾阳虚,寒湿内蕴;
3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6、痴呆
辩证分型: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
7、痫病
辩证分型:
发作期:阳痫(痰浊蒙窍,风火上扰,痰火内盛)、阴痫(寒痰蒙窍)
休止期:痰火扰神、风痰闭阻、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心肾亏虚
8、癫病
辩证分型:肝郁气滞、痰气郁结、心脾两虚、气阴两虚
9、狂病
辩证分型:痰火扰神(痰火上扰)、火盛伤阴、痰结血瘀、瘀血阻窍、心肾失调
虚证(心阴亏虚、忧郁伤神、心神惑乱、心脾两虚、阴虚火旺、肝阴亏虚)
2、血证
辨证分型:1鼻衄:热邪犯肺、胃热炽盛、肝火上炎、气血亏虚
2齿衄:胃火炽盛、阴虚火旺
3咳血:燥热伤肺、肝火犯肺、阴虚肺热
4吐血:胃热壅盛、肝火犯胃、气虚血溢
5便血:肠道湿热、气虚不摄、脾胃虚寒
6尿血:下焦热盛、肾虚火旺、脾不统血、肾气不固
7紫斑(肌衄):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
3、汗证(自汗、盗汗)
辨证分型:肺胃不固、营卫不与、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
4、痰饮
辩证分型:1痰饮(脾阳虚弱、饮留胃肠)
2悬饮(邪犯胸肺、饮停胸胁、络气不与、阴虚内热)
3溢饮
4支饮(寒饮伏肺、脾肾阳虚)
4、中风
辩证分型: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关于中医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临床表现等术语规范化_Standardization_of_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1, 10(6), 762-766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21 in Hans. /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1.106105关于中医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 临床表现等术语规范化王志国,李思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规范标准中心,北京收稿日期:2021年9月27日;录用日期:2021年11月1日;发布日期:2021年11月8日摘要 目的:促进中医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临床表现等术语分类规范化。
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明确上述术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给出作者相应的建议。
结果:症状术语最为混乱,症状、体征未严加区分,尚无症状、体征术语标准等。
结论:规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达成共识,养成习惯,坚持遵守。
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临床表现这几个术语的内涵有一些共性,就是都与疾病有关,用于描述、记载或诊断疾病,但临床上存在使用混乱,界限不清的问题。
虽然内容完整准确是学术成果的基础,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内容分类的规范,名词术语的统一也成为必然,这有利于查询和检索。
本文的目的就是明确以上术语的内涵,推动术语分类规范化。
关键词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临床表现,规范化Standardization of TCM Terms Such as Disease Names, Syndromes, Symptoms, Signs, Sympto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Zhiguo Wang, Siting LiStandard Center of Institute of Clinical Basic Medicine of Chinese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Received: Sep. 27th , 2021; accepted: Nov. 1st , 2021; published: Nov. 8th , 2021AbstractObjective: To promot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CM terms such as disease names,王志国,李思婷syndromes, symptoms, signs, sympto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Methods: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above terms were clarifi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given. Results: Symptom terminology is the most confusing, symptoms and signs are not strictly distinguished, and there is no standard of symptom and sign terminology. Conclusion: Standardization is a long-term proces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reach con-sensus, form habits and adhere to them.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terms disease name, syndrome, symptoms, signs, sympto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have some commonalities, that is, they are all related to diseases and used to describe, record or diagnose diseases,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linical use, such as confusion and unclear boundaries. Although the integrity and accuracy of content are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ontent classification and the unification of terminology have become inevitable, which is beneficial to query and retrieval.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bove terms and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classification.KeywordsDisease Name, Syndrome, Symptom, Signs, Disease Statu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Normalize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临床表现这几个术语的内涵有一些共性,就是都与疾病有关,用于描述、记载或诊断疾病,但临床上存在使用混乱,界限不清的问题。
中医规范病名库
中医规病名库一、科1、感冒:辩证分型:风寒症、风热症、暑湿症2、咳嗽:辩证分型: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3、肺痿:辩证分型:虚热/虚寒4、肺痈辩证分型: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5、哮证辩证分型:发作期(寒哮、热哮)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6、喘证辩证分型:实喘(风寒袭肺、表寒里热、痰热郁肺、痰浊阻肺、肺气郁痹)虚喘(肺虚、肾虚)7、肺胀辩证分型:痰浊阻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8、肺痨辩证分型: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9、痰饮辩证分型:痰饮(脾阳虚弱、饮留胃肠)悬饮(邪犯胸肺、饮停胸胁、络气不和、阴虚热)溢饮支饮(寒饮伏肺、脾肾阳虚)10、自汗盗汗辩证分型: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火旺11、血证辩证分型:鼻衄(热邪犯肺、胃热炽盛、肝火上炎、气血亏虚)齿衄(胃热炽盛、阴虚火旺)咳血(燥热伤肺、肝火犯肺、阴虚肺热)吐血(胃热壅盛、肝火犯胃、气虚血溢)便血(肠道湿热、脾胃虚寒)尿血(下焦热盛、肾虚火旺、脾不统血、肾气不固)紫斑(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12、心悸辩证分型: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13、胸痹辩证分型: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心肾阳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14、不寐辨证分型:实证(肝郁化火、痰热扰)虚证(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15、厥证辨证分型:气厥(实证、虚证)血厥(实证、虚证)痰厥食厥16、郁证辨证分型:实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痰郁)虚证(忧郁伤神、心脾两虚、阴虚火旺)17、癫狂辨证分型:癫(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狂(痰火上扰、火盛伤阴)18、痫证辩证分型:风痰闭阻、痰火盛、心肾亏虚19、胃痛辩证分型: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胃阴亏虚、脾胃虚寒)20、噎(ye)膈辨证分型:痰气交阻、津亏热结、瘀血结、气虚阳微)21、呕吐辩证分型:实证(外邪犯胃、饮食停滞、痰饮阻、肝气犯胃)虚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22、呃逆辩证分型:实证(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虚证(脾胃阳虚、胃阴不足)23、泄泻辨证分型:感受外邪(寒湿、湿热)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24、痢疾辨证分型:湿热痢、痰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25、霍乱辨证分型:寒霍证(轻证、重证)干霍乱26、腹痛辩证分型:寒邪阻、湿热壅滞、中虚脏寒、饮食积滞、气滞血瘀27、便秘辨证分型:热秘、气秘、虚秘、冷秘28、虫证辩证分型:绦虫病钩虫病(脾虚湿滞、气血两虚)蛲(nao)虫病片虫病29、胁痛辨证分型: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30、黄疸辨证分型: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急黄阴黄31、积聚辨证分型:聚证(肝气郁滞、食滞痰阻)积证(气滞血阻、瘀血结、正虚瘀结)辩证分型: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33、头痛辨证分型:外感(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伤(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34、眩晕辩证分型:肝阳上亢、气虚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35、中风辩证分型: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中脏腑(1闭证——阳闭、阴闭;2脱证;3后遗症——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咽(wai)斜)36、痉证辨证分型:邪壅经络、热甚发痉、阴血亏虚37、瘿病辨证分型:气郁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心肝阴虚38、疟疾辨证分型:正疟温疟寒疟瘴疟(热瘴、冷瘴)劳疟39、水肿辩证分型:阳水(风水泛滥、湿毒侵淫、水湿侵淫、湿热壅盛)阴水(脾阳虚衰、肾气衰微)40、淋证辩证分型: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41、癃闭辨证分型: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尿路阻塞、中气不足、肾阳衰惫42、腰痛辨证分型: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43、消渴辨证分型:上消(肺热津伤)中消(胃热炽盛)下消(肾阴亏虚、阴阳两虚)44、遗精辨证分型:1君相火动,心肾不交;2湿热下注,扰动精室;3劳伤心脾,气不摄精;4肾虚滑脱,精关不固45、耳鸣、耳聋辨证分型:肝胆火盛、痰火郁结、风热上扰、神精亏虚、清气不升46、痹证辨证分型:风寒湿痹(行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47、萎证辨证分型:1肺热津伤,筋失濡润;2湿热侵淫,气血不运;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4肝肾亏损,髓枯筋萎48、伤发热辨证分型:肝郁发热、瘀血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49、虚劳辩证分型: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血虚(心血虚、肝血虚)阴虚(肺阴虚、心阴虚、脾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阳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
中医规范病名
中医规范病名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及丰富的医疗经验。
中医的病名命名方式与西医有所不同,它注重从整体和个体特征出发,以客观描述疾病的本质和特征,既突出病名的准确性,又强调对疾病的综合把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病名的规范性亟待加强。
本文将探讨中医规范病名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中医规范病名的重要性中医病名作为中医诊断的基础,对于正确理解疾病的本质、规划治疗方案、进行学术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规范的病名命名可以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率,避免因病名的含糊或使用不当而产生误诊误治的情况。
同时,规范的病名能够强化临床实践与学术研究的联系,促进中医学科的发展与传承。
因此,中医规范病名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学术意义。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然而,目前中医病名的规范性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地域和流派的差异,相同疾病的病名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学术交流的困难。
另一方面,一些中医病名缺乏具体的描述,仅仅使用形容词或概念性词语,缺乏科学的规范性,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扰。
此外,一些中医病名使用过于古老或朴素的表述,与现代社会对医学术语的要求相去甚远,使得中医病名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含义与表达力有所欠缺。
三、改进措施为了提升中医病名的规范性,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设立统一的病名规范化机构或专家委员会,负责病名的命名、审核和统一标准的制订。
这样可以避免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差异,形成更加统一和科学的病名命名标准。
2.在命名疾病时,应注重疾病的本质特征和临床表现,力求客观准确。
同时,要合理运用中医理论,突出中医特色,避免与西医病名相混淆。
3.规范病名的描述方式,避免使用模糊的形容词或概念性词语。
病名应当具备直观可见的特征,有助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4.注重与现代医学的对接,使病名在现代医学领域具备一定的表达力和准确性。
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医经典理论,使中医病名具备更强的学科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完整版)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完整版)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一、感冒的诊疗常规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调护: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
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
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
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
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
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1对于体质素差、治疗不当或感邪较重者,表邪入里化热,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呼吸急促等危重证候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二、咳嗽的诊疗常规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诊断依据a)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儿科诊疗规范(16个病种)
吴家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儿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目录一、感冒二、咳嗽三、乳娥四、肺炎喘嗽五、哮喘六、泄泻七、便秘八、厌食九、腹痛十、痫证十一、儿童抽动证十二、遗尿十三、紫癜十四、五迟、五软、五硬十五、小儿肌性斜颈十六、胎黄感冒中医病名:感冒西医病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件”。
临床表现:(1)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天以上。
(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
但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因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
(3)确定次数需连续观察1年。
(4)反复肺炎是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2次,肺炎需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期间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件”。
二、辨证论治1.肺脾气虚证证候:屡受外邪,咳喘迁延不已,或愈后又作,面黄少华,纳呆食少,倦怠乏力,或恣食肥甘生冷,肌肉松弛,或大便溏薄,咳嗽多汗,唇口色淡,舌质淡红,脉弱,指纹淡。
治法:补益肺脾。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防风、白术、党参、山药、煅牡蛎、陈皮、甘草。
中成药:童康片、玉屏风口服液、玉屏风颗粒等。
2.气阴两虚证证候:反复感冒,手足心热,低热,盗汗,神疲乏力,平时多汗,口干喜饮,纳呆食少,肌肉松弛,咽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无力,指纹淡红。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玉屏风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黄芪、防风、白术、沙参、麦冬、五味子、鸡内金、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
中成药:槐杞黄颗粒等。
3.肺胃积热证证候:反复感冒,口渴,伴口臭或口舌生疮,夜寐欠安,纳差,大便干,咽红,舌红,苔厚或黄,脉滑数。
收治常见病种名称
附件1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临床培养基地)收治常见病种名称一、中医内科(一)心血管科中医病种名称:胸痹、心悸、心衰病、眩晕、不寐西医病种名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症、心律失常、急性与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二)呼吸科中医病种名称:感冒、咳嗽、肺热病、哮证、喘证、咯血西医病种名称: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三)消化科中医病种名称:胃痞、胃痛、腹痛、呕吐、泄泻、血证、便秘西医病种名称:胃食管反流病、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胃炎、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四)肾病科中医病种名称:水肿、淋证、血证、癃闭、关格西医病种名称:尿路感染、膜性肾病、肾微小病变、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肾衰、糖尿病性肾病、高血压病肾损害、痛风性肾病(五)内分泌科中医病种名称:消渴、瘿证、肥胖症、尿浊、痹症西医病种名称: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症、糖尿病(包括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糖尿病足、肾病、神经病变、代谢综合征等)、单纯性肥胖、高脂血症、痛风(六)风湿性科中医病种名称:尫痹、大偻、痿证、肌痹、干燥病西医病种名称: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七)血液科中医病种名称:髓痨、虚痨、紫癜、萎黄、血证西医病种名称: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急性白血病、急粒、急淋、慢性白血病、(八)神经内科中医病种名称:中风、眩晕、头痛、郁证、痫证、颤证、痴呆、痿病、不寐、面瘫西医病种名称: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面神经性麻痹二、中医外科中医病种名称:疔疮、痈、有头疽、瘰疬、脂瘤、筋瘤、脱疽、瘘、臁疮、胁痛、外吹乳痈、乳核、乳癖、乳岩、肠痈、精浊、癃闭、各种扭伤、骨痹、水火烫伤西医病种名称:甲状腺瘤、亚急性甲状腺炎、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病、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肠梗阻、阑尾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糖尿病足、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栓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综合症、退行性骨关节病、烧烫伤三、中医皮肤科中医病种名称:蛇串疮、湿疹、隐疹、痤疮、风疹、白庇、白屑风、酒渣鼻、瓜藤缠、葡萄疫、蝴蝶斑西医病种名称:癣、疣、皮炎类皮肤病、白癜风、生殖器疱疹、黄褐斑、尖锐湿疣、红斑狼疮、荨麻疹、药疹、皮肤真菌感染、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四、中医肛肠科中医病种名称:痔疮、肛痈、肛瘘西医病种名称:痔(内痔、外痔、混合痔)、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单纯性肛瘘、复杂性肛瘘)、肛裂、脱肛五、中医妇科中医病种名称: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延长、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病、癥瘕、妊娠恶阻、异位妊娠、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腹痛、产后发热、缺乳、绝经前后诸证西医病种名称:各型阴道炎、前庭大腺炎、急性盆腔炎、宫颈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内异症、闭经、不孕症、宫外孕、先兆流产、妊娠剧吐、计划生育、避孕指导、更年期综合征六、中医儿科中医病种名称:疳证、虫积、佝偻病、多动症、手足口病、感冒、咳嗽、积滞、腹痛、水肿、遗尿、口疮、泄泻、呕吐、汗症、奶麻、紫癜、厌食西医病种名称:小儿贫血、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佝偻病及婴儿手足搐搦症、呼吸道疾病(包括上感、哮喘、喉炎、肺炎等)、小儿腹泻、小儿腹痛、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小儿惊厥与癫痫、小儿糖尿病、小儿急性白血病七、针灸科中医病种名称:痹症、痿证、落枕、漏肩风、腰痛、胃痛、头痛、中风、眩晕、面瘫西医病种名称: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腰部慢性劳损、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脑梗塞、脑出血后遗症、运动神经元病变、周围型面神经炎八、推拿科中医病种名称:痹症、痿证、落枕、漏肩风、腰痛、中风后遗症、泄泻西医病种名称: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退行性骨性关节炎、脑血管以外后遗症、婴幼儿腹泻九、中医康复科中医病种名称:痹症、痿证、腰痛、中风后遗症西医病种名称:脊髓损伤、骨折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十、中医骨伤科中医病种名称:落枕、漏肩风、腰痛、痹症、各种骨折西医病种名称:颈椎病、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十一、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病种名称:脓耳、耳疖、耳鸣、耳聋、鼻窒、鼻渊、鼻衄、喉痹、喉瘖、乳蛾西医病种名称: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突发性耳聋、感应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鸣、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咽炎、喉炎、扁桃体炎十二、中医眼科中医病种名称:针眼、胞生痰核、睑弦赤烂、流泪症、天行赤眼、火疳、胬肉攀睛、绿风内障、青风内障、圆翳内障、西医病种名称:睑腺炎、睑板腺囊肿、睑缘炎、慢性泪囊炎、急性泪囊炎、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泡性结膜炎、巩膜炎、翼状胬肉、病毒性角膜炎、青光眼、白内障十三、急诊科中医病种名称:哮证、喘证、肺胀、真心痛、呕吐、胃痛、腹痛、泄泻、淋证、水肿、中风、痫证、昏迷、厥脱、血证、高热西医病种名称: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哮喘急性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气胸、呼吸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急症、心律失常、急性心功能不全、胸痛、腹痛、出血、眩晕、意识障碍等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与急救处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血糖、各种内分泌危象、各种电解质紊乱、休克、脓毒症、溺水、急性中毒、中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8]12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正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8〕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加强中医医院管理,现就规范中医医院名称和中医医院的临床科室名称问题通知如下:一、关于中医医院名称(一)中医医院命名应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
1.中医医院名称由通用名和识别名组成。
2.通用名一般应在“医院”前加注“中医”等字样。
如识别名中含有“中医”等字样,或举办单位是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研究机构,或含有中医专属名词的,通用名前可不再加注“中医”等字样。
例如,“××医院”是“××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医院”即可用“医院”作为其通用名称。
3.识别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现地域或举办人,内容可包含行政区划名称(或地名)、举办单位名称(或规范简称)、举办人姓名、与设置人有关联的其他名词;第二部分体现医院具体性质,内容为中医学专业(学科、专科)名称、诊疗科目名称、诊疗技术名称,或中医专属名词。
识别名中,第二部分可以省略,如“××省××市中医医院”。
识别名中如含有第二部分,应符合中医药理论和专科专病命名原则,如“××省××市整骨医院”,原则上不得采用西医专属名词。
(二)中医医院名称出现下列情况的,须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准:1.中医医院识别名称中使用“中心”字样的,或以具体的疾病名称作为识别名称的。
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收治常见病种名称
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临床培养基地)收治常见病种名称一、中医内科(一)心血管科中医病种名称:胸痹、心悸、心衰病、眩晕、不寐西医病种名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症、心律失常、急性与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二)呼吸科中医病种名称:感冒、咳嗽、肺热病、哮证、喘证、咯血西医病种名称: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三)消化科中医病种名称:胃痞、胃痛、腹痛、呕吐、泄泻、血证、便秘西医病种名称:胃食管反流病、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胃炎、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四)肾病科中医病种名称:水肿、淋证、血证、瘙闭、关格西医病种名称:尿路感染、膜性肾病、肾微小病变、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肾衰、糖尿病性肾病、高血压病肾损害、痛风性肾病(五)内分泌科中医病种名称:消渴、瘦证、肥胖症、尿浊、痹症西医病种名称: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症、糖尿病(包括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糖尿病足、肾病、神经病变、代谢综合征等)、单纯性肥胖、高脂血症、痛风(六)风湿性科中医病种名称:廷痹、大偻、痿证、肌痹、干燥病西医病种名称: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七)血液科中医病种名称:髓痹、虚痹、紫瘢、萎黄、血证西医病种名称: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过敏性紫瘢、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急性白血病、急粒、急淋、慢性白血病、(八)神经内科中医病种名称:中风、眩晕、头痛、郁证、痫证、颤证、痴呆、痿病、不寐、面瘫西医病种名称: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面神经性麻痹二、中医外科中医病种名称:疔疮、痈、有头疽、凛疡、脂瘤、筋瘤、脱疽、瘦、朦疮、胁痛、外吹乳痈、乳核、乳癖、乳岩、肠痈、精浊、瘙闭、各种扭伤、骨痹、水火烫伤西医病种名称:甲状腺瘤、亚急性甲状腺炎、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病、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肠梗阻、阑尾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糖尿病足、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栓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综合症、退行性骨关节病、烧烫伤三、中医皮肤科中医病种名称:蛇串疮、湿疹、隐疹、座疮、风疹、白庇、白屑风、酒渣鼻、瓜藤缠、葡萄疫、蝴蝶斑西医病种名称:癣、疣、皮炎类皮肤病、白瘢风、生殖器疱疹、黄褐斑、尖锐湿疣、红斑狼疮、尊麻疹、药疹、皮肤真菌感染、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四、中医肛肠科中医病种名称:痔疮、肛痈、肛瘦西医病种名称:痔(内痔、外痔、混合痔)、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瘦(单纯性肛疹、复杂性肛建)、肛裂、脱肛五、中医妇科中医病种名称: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延长、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病、三瘦、妊娠恶阻、异位妊娠、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腹痛、产后发热、缺乳、绝经前后诸证西医病种名称:各型阴道炎、前庭大腺炎、急性盆腔炎、宫颈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内异症、闭经、不孕症、宫外孕、先兆流产、妊娠剧吐、计划生育、避孕指导、更年期综合征六、中医儿科中医病种名称:疳证、虫积、佝偻病、多动症、手足口病、感冒、咳嗽、积滞、腹痛、水肿、遗尿、口疮、泄泻、呕吐、汗症、奶麻、紫瘢、厌食西医病种名称:小儿贫血、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佝偻病及婴儿手足搐搦症、呼吸道疾病(包括上感、哮喘、喉炎、肺炎等)、小儿腹泻、小儿腹痛、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小儿惊厥与癫痫、小儿糖尿病、小儿急性白血病七、针灸科中医病种名称:痹症、痿证、落枕、漏肩风、腰痛、胃痛、头痛、中风、眩晕、面瘫西医病种名称: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腰部慢性劳损、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黑炎、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脑梗塞、脑出血后遗症、运动神经元病变、周围型面神经炎八、推拿科中医病种名称:痹症、痿证、落枕、漏肩风、腰痛、中风后遗症、泄泻西医病种名称: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退行性骨性关节炎、脑血管以外后遗症、婴幼儿腹泻九、中医康复科中医病种名称:痹症、痿证、腰痛、中风后遗症西医病种名称:脊髓损伤、骨折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十、中医骨伤科中医病种名称:落枕、漏肩风、腰痛、痹症、各种骨折西医病种名称:颈椎病、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十一、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病种名称:脓耳、耳病、耳鸣、耳聋、鼻窒、鼻渊、鼻蚂、喉痹、喉瘩、乳蛾西医病种名称: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突发性耳聋、感应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鸣、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咽炎、喉炎、扁桃体炎十二、中医眼科中医病种名称:针眼、胞生痰核、睑弦赤烂、流泪症、天行赤眼、火疳、骨肉攀睛、绿风内障、青风内障、圆翳内障、西医病种名称:睑腺炎、睑板腺囊肿、睑缘炎、慢性泪囊炎、急性泪囊炎、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泡性结膜炎、巩膜炎、翼状骨肉、病毒性角膜炎、青光眼、白内障十三、急诊科中医病种名称:哮证、喘证、肺胀、真心痛、呕吐、胃痛、腹痛、泄泻、淋证、水肿、中风、痫证、昏迷、厥脱、血证、高热西医病种名称: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哮喘急性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气胸、呼吸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急症、心律失常、急性心功能不全、胸痛、腹痛、出血、眩晕、意识障碍等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与急救处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血糖、各种内分泌危象、各种电解质紊乱、休克、脓毒症、溺水、急性中毒、中暑。
最新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
3、汗证(自汗、盗汗)
辨证分型:肺胃不固、营卫不和、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
4、痰饮
辩证分型:1痰饮(脾阳虚弱、饮留胃肠)
2悬饮(邪犯胸肺、饮停胸胁、络气不和、阴虚内热)
3溢饮
4支饮(寒饮伏肺、脾肾阳虚)
久泻:脾虚泄泻、肾虚泄泻、肝郁泄泻
第二种辨证分型:
感受外邪(寒湿、湿热)
内伤所致(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
8、便秘
辩证分型:
实秘:肠胃积热(热秘)、气机郁滞(气秘)、阴寒积滞(冷秘)
虚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9、痢疾
辨证分型:湿热痢、痰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
10、霍乱
正疟(邪盛)、温疟(热证)、寒疟(寒证)、热瘴(热证)、冷瘴(湿证)、劳疟(气血两虚)、疟母(血瘀痰结)
备注:瘴疟(热瘴、冷瘴)
二、肺病证
1、咳嗽
辩证分型: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2、哮病
辩证分型:发作期(寒哮、热哮)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
6、痴呆
辩证分型: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
7、痫病
辩证分型:
发作期:阳痫(痰浊蒙窍,风火上扰,痰火内盛)、阴痫(寒痰蒙窍)
休止期:痰火扰神、风痰闭阻、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心肾亏虚
8、癫病
辩证分型:肝郁气滞、痰气郁结、心脾两虚、气阴两虚
9、狂病
辩证分型:痰火扰神(痰火上扰)、火盛伤阴、痰结血瘀、瘀血阻窍、心肾失调
辨证分型:
寒霍证(轻证、重证)
热霍证
干霍乱
11、虫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告-国中医药通〔2021〕1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告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告国中医药通〔2021〕1号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我局组织开展了中医药有关行政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工作。
经2021年2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会议审议通过,现将我局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予以公布。
特此通告。
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104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1年2月24日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104件)一、综合(4件)序号规范性文件名称发布形式文件编号发布日期1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11〕46号2011年10月12日2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11〕46号2011年10月12日3中医药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关于印发《中医药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15〕15号2015年5月21日4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管理办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函〔2018〕160号2018年7月25日二、新闻宣传(2件)序号规范性文件名称发布形式文件编号发布日期1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及《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基本标准(2019版)》的通知国中医药办新函〔2019〕145号2019年6月4日2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基本标准(2019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及《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基本标准(2019版)》的通知国中医药办新函〔2019〕145号2019年6月4日三、人事教育(13件)序号规范性文件名称发布形式文件编号发布日期1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中医药继续教育登记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6〕63号2006年11月3日2中医药继续教育登记办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中医药继续教育登记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6〕63号2006年11月3日3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管理办法等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7〕21号2007年5月9日4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7〕45号2007年10月18日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业务主管社会团体会议活动的通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业务主管社会团体会议活动的通知国中医药函〔2009〕4号2009年1月8日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的通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9〕10号2009年4月17日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9〕34号2009年10月21日8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印发《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5号2014年12月1日9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关于印发《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5号2014年12月1日10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关于印发《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5号2014年12月1日11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关于印发《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5号2014年12月1日12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学术传承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印发《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学术传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人教发〔2018〕6号2018年2月14日1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社会组织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社会组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人教发〔2019〕2号2019年2月21日四、医政管理(69件)序号规范性文件名称发布形式文件编号发布日期1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3〕56号2003年11月25日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3〕56号2003年11月25日3乡村医生(中医)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基本要求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基本要求》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6〕15号2006年3月6日4关于加强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管理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6〕44号2006年7月31日5关于修订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的通知关于修订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6〕52号2006年9月4日6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7〕11号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关于妥善解决中医、民族医医师资格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关于妥善解决中医、民族医医师资格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7〕43号2007年9月26日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中医医师开展计划生育手术有关问题的复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中医医师开展计划生育手术有关问题的复函国中医药办函〔2008〕116号2008年7月23日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8〕12号2008年8月11日10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9〕3号2009年3月16日11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9〕4号2009年3月16日12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9〕6号1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9〕7号2009年3月25日1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人员配备的通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人员配备的通知国中医药函〔2009〕148号2009年8月7日15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关于印发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10〕3号2010年2月22日16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10〕18号2010年4月21日17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29号2010年6月11日18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关于印发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意见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9号19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2010年10月20日20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定期考核内容关于印发《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定期考核内容》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1〕53号2011年12月28日21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4号2012年2月10日2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管理保证用药安全的通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管理保证用药安全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2〕22号2012年5月4日23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函〔2012〕96号2012年5月29日2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医疗机构膏方推广应用管理的通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医疗机构膏方推广应用管理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14号2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36号2013年7月4日26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命名管理办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命名管理办法和建设标准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49号2013年9月29日2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盲人医疗按摩机构设置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盲人医疗按摩机构设置有关问题的批复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3〕148号2013年10月21日28关于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执业备案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执业备案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4〕2号2014年1月21日29关于中医类别医师从事精神障碍疾病诊断与治疗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中医类别医师从事精神障碍疾病诊断与治疗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5〕9号2015年3月17日30中医骨伤医院基本标准(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医骨伤医院基本标准(试行)》和《中医肛肠医院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5〕23号2015年7月10日31中医肛肠医院基本标准(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医骨伤医院基本标准(试行)》和《中医肛肠医院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5〕23号2015年7月10日3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处方质量管理强化合理使用的通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处方质量管理强化合理使用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5〕29号2015年10月20日33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的暂行规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6〕2号2016年1月13日34三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2017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医院、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三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6号2017年9月13日35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2017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医院、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三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6号36三级民族医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2017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医院、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三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6号2017年9月13日37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7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医院、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三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6号2017年9月13日38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7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医院、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三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6号2017年9月13日39三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7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医院、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三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6号2017年9月13日40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2017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医院、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三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6号41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标准(2017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医院、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三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6号2017年9月13日42三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2017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医院、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三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6号2017年9月13日43三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8〕6号2018年2月24日44三级中医肛肠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8〕6号2018年2月24日45三级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中医肛肠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8〕6号2018年2月24日46三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8〕6号2018年2月24日47三级中医肛肠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8〕6号2018年2月24日48三级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中医肛肠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8〕6号2018年2月24日49三级中医骨伤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8〕6号2018年2月24日50三级中医肛肠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8〕6号2018年2月24日51三级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中医肛肠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三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8〕6号2018年2月24日52二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2018年版)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8〕88号2018年5月29日53二级中医骨伤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二级中医医院、中医骨伤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8〕88号2018年5月29日54二级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二级中医医院、中医骨伤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8〕88号2018年5月29日55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二级中医医院、中医骨伤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8〕88号2018年5月29日56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二级中医医院、中医骨伤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8〕88号2018年5月29日57二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年版)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8〕88号2018年5月29日58二级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二级中医医院、中医骨伤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8〕88号2018年5月29日59二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二级中医医院、中医骨伤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8〕88号2018年5月29日60二级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二级中医医院、中医骨伤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8〕88号2018年5月29日61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实施细则(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二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函〔2018〕96号2018年6月12日62二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二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通知2018年6月12日63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二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函〔2018〕96号2018年6月12日64二级民族医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二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函〔2018〕96号2018年6月12日65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二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函〔2018〕96号2018年6月12日66二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二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函〔2018〕96号2018年6月12日67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试行)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8〕163号2018年9月7日68诊所改革试点地区中医类诊所基本标准(2019年修订版)关于印发诊所改革试点地区中医诊所和中医(综合)诊所基本标准(2019年修订版)的通知2019年12月17日69诊所改革试点地区中医(综合)诊所基本标准关于印发诊所改革试点地区中医诊所和中医(综合)诊所基本标准(2019年修订版)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9〕277号2019年12月17日五、科研管理(10件)序号规范性文件名称发布形式文件编号发布日期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受理中医药无偿捐献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受理中医药无偿捐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6〕1号2006年1月4日2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管理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管理规范》的通知国中医药科技发〔2010〕40号2010年9月8日3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规范(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办科技发〔2011〕34号2011年7月6日4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基本要求(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办科技发〔2011〕36号2011年7月6日5国家中医临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管理办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管理办法》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研协作单位管理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办科技发〔2012〕11号2012年3月5日6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研协作单位管理办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管理办法》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研协作单位管理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办科技发〔2012〕11号2012年3月5日7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科技发〔2012〕7号2012年3月13日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科技函〔2012〕98号2012年5月31日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科技发〔2012〕48号2012年12月17日10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办法国家中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办科技发〔2013〕22号2013年6月28日六、外事管理(1件)序号规范性文件名称发布形式文件编号发布日期1出国中医药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出国中医药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7〕37号2007年7月30日七、法制标准化建设与监督(5件)序号规范性文件名称发布形式文件编号发布日期1关于规范中医医疗广告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规范中医医疗广告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9〕14号2009年4月29日2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
中医规范病名库
中医规范病名库一、内科1、感冒:辩证分型:风寒症、风热症、暑湿症2、咳嗽:辩证分型: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3、肺痿:辩证分型:虚热/虚寒4、肺痈辩证分型: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5、哮证辩证分型:发作期(寒哮、热哮)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6、喘证辩证分型:实喘(风寒袭肺、表寒里热、痰热郁肺、痰浊阻肺、肺气郁痹)虚喘(肺虚、肾虚)7、肺胀辩证分型:痰浊阻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8、肺痨辩证分型: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9、痰饮辩证分型:痰饮(脾阳虚弱、饮留胃肠)悬饮(邪犯胸肺、饮停胸胁、络气不和、阴虚内热)溢饮支饮(寒饮伏肺、脾肾阳虚)10、自汗冷汗辩证分型: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火旺11、血证辩证分型:鼻衄(热邪犯肺、胃热炽盛、怒气上炎、气血亏虚)齿衄(胃热炽盛、阴虚火旺)咳血(炎热伤肺、怒气犯肺、阴虚肺热)吐血(胃热壅盛、肝火犯胃、气虚血溢)便血(肠道湿热、脾胃虚寒)尿血(下焦热盛、肾虚火旺、脾不统血、肾气不固)紫斑(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12、心悸辩证分型: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13、胸痹辩证分型: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心肾阳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14、不寐辨证分型:实证(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虚证(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15、厥证辨证分型:气厥(实证、虚证)血厥(实证、虚证)痰厥食厥16、郁证辨证分型:实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痰郁)虚证(忧郁伤神、心脾两虚、阴虚火旺)17、癫狂辨证分型:癫(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狂(痰火上扰、火盛伤阴)18、痫证辩证分型:风痰闭阻、痰火内盛、心肾亏虚19、胃痛辩证分型:寒邪客胃、饮食窒碍、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窒碍、胃阴亏虚、脾胃虚寒)20、噎(ye)膈辨证分型:痰气交阻、津亏热结、瘀血内结、气虚阳微)21、呕吐辩证分型:实证(外邪犯胃、饮食停滞、痰饮内阻、肝气犯胃)虚证(脾胃虚寒、胃阴缺乏)22、呃逆辩证分型:实证(胃中冰冷、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虚证(脾胃阳虚、胃阴不足)23、泄泻辨证分型:感触感染外邪(寒湿、湿热)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24、痢疾辨证分型:湿热痢、痰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25、霍乱辨证分型:寒霍证(轻证、重证)热霍证干霍乱26、腹痛辩证分型:寒邪内阻、湿热壅滞、中虚脏寒、饮食积滞、气滞血瘀27、便秘辨证分型:热秘、气秘、虚秘、冷秘28、虫证辩证分型:绦虫病钩虫病(脾虚湿滞、气血两虚)蛲(nao)虫病姜片虫病29、胁痛辨证分型: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缺乏30、黄疸辨证分型: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急黄阴黄31、积累辨证分型:聚证(肝气郁滞、食滞痰阻)积证(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正虚瘀结)32、鼓胀辩证分型: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33、头痛辨证分型:外感(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内伤(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34、眩晕辩证分型:肝阳上亢、气虚亏虚、肾精缺乏、痰浊中阻)35、中风辩证分型:中经络(1络脉空虚,XXX入中;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中脏腑(1闭证——阳闭、阴闭;2脱证;3后遗症——半身不遂、言语晦气、口咽(wai)斜)36、痉证辨证分型:邪壅经络、热甚发痉、阴血亏虚37、瘿病辨证分型:气郁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心肝阴虚38、疟疾辨证分型:正疟温疟寒疟瘴疟(热瘴、冷瘴)XXX39、水肿辩证分型:阳水(风水众多、湿毒侵淫、水湿侵淫、湿热壅盛)阴水(脾阳虚衰、肾气陵夷)40、淋证辩证分型: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41、癃闭辨证分型: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尿路阻塞、中气不足、肾阳衰惫42、腰痛辨证分型: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43、消渴辨证分型:上消(肺热津伤)中消(胃热炽盛)下消(肾阴亏虚、阴阳两虚)44、遗精辨证分型:1君相火动,心肾不交;2湿热下注,扰动精室;3劳快乐脾,气不摄精;4肾虚滑脱,精关不固45、耳鸣、耳聋辨证分型:肝胆火盛、痰火郁结、风热上扰、神精亏虚、清气不升46、痹证辨证分型:风寒湿痹(行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47、萎证辨证分型:1肺热津伤,筋失濡润;2湿热侵淫,气血不运;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4肝肾亏损,髓枯筋萎48、内伤发热辨证分型:肝郁发烧、瘀血发烧、气虚发烧、贫血发烧、阴虚发烧49、虚劳辩证分型: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血虚(心血虚、肝血虚)阴虚(肺阴虚、心阴虚、脾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
中医诊疗规范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篇一: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病症诊断与疗效的中医规范
病症诊断与疗效的中医规范一、前言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病症诊断与疗效评估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为了规范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评估,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制定本规范。
二、病症诊断规范1. 病名诊断: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患者症状、体征、病史等资料,明确病名。
病名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规定的中医病名体系。
2. 证型诊断: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分析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明确证型。
证型诊断应遵循国家标准《中医证型分类与代码》。
3. 病症诊断:综合病名诊断和证型诊断,形成完整的病症诊断。
病症诊断应准确、清晰,便于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估。
三、疗效评估规范1. 疗效评价指标:根据病症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等,作为疗效评价指标。
疗效评价指标应具有客观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2. 疗效评价方法:采用量化评分方法,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疗效。
疗效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可重复性和实用性。
3.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病症特点和疗效评价指标,制定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应具有明确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四、临床路径与治疗方法1. 临床路径:根据病症诊断,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明确治疗步骤、治疗周期和治疗目标。
临床路径应遵循中医诊疗规范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2. 治疗方法:采用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治疗方法应结合病症特点、患者体质和治疗经验,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五、随访与调整1. 随访:治疗过程中,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随访应具有规律性、连续性和全面性。
2. 治疗调整:根据随访结果,结合患者病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调整应遵循科学性、安全性和个体化原则。
六、结语本规范旨在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评估水平。
中医临床工作者应严格遵循本规范,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中医服务。
中医科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范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29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中医疾病命名
中医病名颇多,现举几例帮助您了解其中的含义。
以患者的自觉症状命名:自觉症状通常是以患者的主诉作为病名,如头痛、便秘、眩晕等,在中医病名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以病理命名:如郁症,郁者,滞塞也。
凡由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而致的一类病症属之。
虚劳、痹症等也属于这一类。
以病色命名:如白喉和黄疸,前者咽喉部的黏膜上生出一层灰白色的假膜,不易脱落;后者身黄、目黄、小便黄。
以病变范围大小命名:如外科病疖和痈,疖在皮肤浅表,范围一寸左右;痈在皮肤和肌肉之间,范围二三寸左右。
以对病状的形象描绘命名:如外科的蛇头疔,指生在指端,样子像蛇头的疔;缠腰火丹,即带状疱疹,指生于腰侧像腰带状的病症。
以发病的时间命名:如春温、暑温、秋燥、冬温,以及五更泻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如百日咳、久痔、久痢。
“百日”与“久”意为病程较长。
以治疗药物命名:《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癔病、神经衰弱,或某些热病后期虚弱的百合病。
百合是治疗时的主药,故谓之百合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规范病名库
一、内科
1、感冒:
辩证分型:风寒症、风热症、暑湿症
2、咳嗽:
辩证分型: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3、肺痿:
辩证分型:虚热/虚寒
4、肺痈
辩证分型: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5、哮证
辩证分型:发作期(寒哮、热哮)
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
6、喘证
辩证分型:
实喘(风寒袭肺、表寒里热、痰热郁肺、痰浊阻肺、肺气郁痹)
虚喘(肺虚、肾虚)
7、肺胀
辩证分型:痰浊阻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
8、肺痨
辩证分型: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
9、痰饮
辩证分型:痰饮(脾阳虚弱、饮留胃肠)
悬饮(邪犯胸肺、饮停胸胁、络气不和、阴虚内热)
溢饮
支饮(寒饮伏肺、脾肾阳虚)
10、自汗盗汗
辩证分型: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火旺
11、血证
辩证分型:鼻衄(热邪犯肺、胃热炽盛、肝火上炎、气血亏虚)
齿衄(胃热炽盛、阴虚火旺)
咳血(燥热伤肺、肝火犯肺、阴虚肺热)
吐血(胃热壅盛、肝火犯胃、气虚血溢)
便血(肠道湿热、脾胃虚寒)
尿血(下焦热盛、肾虚火旺、脾不统血、肾气不固)
紫斑(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
12、心悸
辩证分型: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13、胸痹
辩证分型: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心肾阳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14、不寐
辨证分型:
实证(肝郁化火、痰热内扰)
虚证(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15、厥证
辨证分型:
气厥(实证、虚证)
血厥(实证、虚证)
痰厥
食厥
16、郁证
辨证分型:
实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痰郁)
虚证(忧郁伤神、心脾两虚、阴虚火旺)
17、癫狂
辨证分型:
癫(痰气郁结、心脾两虚)
狂(痰火上扰、火盛伤阴)
18、痫证
辩证分型:风痰闭阻、痰火内盛、心肾亏虚
19、胃痛
辩证分型: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胃阴亏虚、脾胃虚寒)
20、噎(ye)膈
辨证分型:痰气交阻、津亏热结、瘀血内结、气虚阳微)
21、呕吐
辩证分型:
实证(外邪犯胃、饮食停滞、痰饮内阻、肝气犯胃)
虚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
22、呃逆
辩证分型:
实证(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机郁滞)
虚证(脾胃阳虚、胃阴不足)
23、泄泻
辨证分型:
感受外邪(寒湿、湿热)
食滞肠胃
肝气乘脾
脾胃虚弱
肾阳虚衰
24、痢疾
辨证分型:湿热痢、痰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
25、霍乱
辨证分型:
寒霍证(轻证、重证)
热霍证
26、腹痛
辩证分型:寒邪内阻、湿热壅滞、中虚脏寒、饮食积滞、气滞血瘀
27、便秘
辨证分型:热秘、气秘、虚秘、冷秘
28、虫证
辩证分型:绦虫病
钩虫病(脾虚湿滞、气血两虚)
蛲(nao)虫病
姜片虫病
29、胁痛
辨证分型: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
30、黄疸
辨证分型:
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
急黄
阴黄
31、积聚
辨证分型:
聚证(肝气郁滞、食滞痰阻)
积证(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正虚瘀结)
32、鼓胀
辩证分型: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
33、头痛
辨证分型:
外感(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
内伤(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
34、眩晕
辩证分型:肝阳上亢、气虚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
35、中风
辩证分型:
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中脏腑(1闭证——阳闭、阴闭;2脱证;3后遗症——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咽(wai)斜)
36、痉证
辨证分型:邪壅经络、热甚发痉、阴血亏虚
37、瘿病
辨证分型:气郁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心肝阴虚
38、疟疾
辨证分型:
正疟
温疟
寒疟
瘴疟(热瘴、冷瘴)
39、水肿
辩证分型:
阳水(风水泛滥、湿毒侵淫、水湿侵淫、湿热壅盛)
阴水(脾阳虚衰、肾气衰微)
40、淋证
辩证分型: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
41、癃闭
辨证分型: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尿路阻塞、中气不足、肾阳衰惫
42、腰痛
辨证分型: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43、消渴
辨证分型:
上消(肺热津伤)
中消(胃热炽盛)
下消(肾阴亏虚、阴阳两虚)
44、遗精
辨证分型:1君相火动,心肾不交;2湿热下注,扰动精室;3劳伤心脾,气不摄精;4肾虚滑脱,精关不固
45、耳鸣、耳聋
辨证分型:肝胆火盛、痰火郁结、风热上扰、神精亏虚、清气不升
46、痹证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行痹、痛痹、着痹)
风湿热痹
47、萎证
辨证分型:1肺热津伤,筋失濡润;2湿热侵淫,气血不运;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4肝肾亏损,髓枯筋萎
48、内伤发热
辨证分型:肝郁发热、瘀血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
49、虚劳
辩证分型:
气虚(肺气虚、脾气虚)
血虚(心血虚、肝血虚)
阴虚(肺阴虚、心阴虚、脾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
阳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