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吟诵几首送别诗)“人生自古伤离别。
”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
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
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
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
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都情难自已,把满腔离情别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昨天,我们就学习了其中的一首——那么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古诗。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分别之时的深深情意、浓浓依恋。
二、学文悟情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
(一)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依依惜别(释义-感受)谁能用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词的意思?(指名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浓浓的离别情谊(齐读)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话别前,文中的什么场面打动了你?(出示这一句)抓住“藏”字来理解。
其中哪个动词最打动了你?李白和孟浩然“藏”的是什么,为什么藏?(埋在心里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是怎么“藏”的?一会儿……一会儿……,他们仰望……是为了……他们远眺……是为了……(2)哦,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暴露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
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伤感。
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底”这“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谊啊!谁来读出这一份情谊?(3)是啊,在这相聚的最后时刻,他们谁也不愿提起分别的话题,都把依依惜别之情深藏心底。
《黄鹤楼送别》教案新部编本(第二课时)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黄楼送(第二)一、教课目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文,背《黄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入文情境,依据自己的理解,通朗、表演适合地表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的景。
3、文照,理解文内容及句意思,领会古的境界和人的感情。
二、教课要点、点:1、入文情境,文照理解文内容及句意思。
2、通朗、表演等方式领会人与朋友的依依惜之情。
三、教课准:1、前学生采集认识黄楼、李白和孟浩然的有关料及一些送,教适合介。
2、制作 ppt 等。
四、教课程:一、复入,今日我学第25 《黄楼送》。
先来看看你上的收怎样!看,迅速,看得最多!学生,得最多的孩子自己的方法。
(通想象画面)加入你的想象,出画面感:烟迷茫繁花似檐腾空柳依依沙点点浩浩:每个都是有生命力的,你从些中感觉到了什么?(通理解来)着你的理解,出你的感觉来:依依惜令人仰慕誉天下永久不按捺不住交口称赞二、文照,品下边我就仔品品首交口称赞的送,来大家一:黄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楼,烟花三月下州。
孤帆影碧空尽,唯江天流。
音上我学《唐》首歌,歌里唱到:“唐里有画,唐里有歌⋯⋯”,如果你睁开想象的翅膀,走黄楼,你也能看到如画的景!来和大家,你从中看到了哪些光景?(学生、沟通)你能从文中找出描绘风景的句子?【暮春三月,江烟迷茫,繁花似。
黄楼俯江,檐腾空。
岸柳依依,江上沙点点。
一江春水浩浩地流向天⋯⋯】(学生找出有关句,ppt 出示后美美地)中有景有人呢,是?他在黄楼干什么呢?(生)文中有个儿写出了他离的心情,是哪个?很好,学就是需要有一双擅长的眼睛。
(板:依依惜)三、精品尝,悟情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A、照文,你从哪里出了李白和孟浩然之的深情厚?哪些面能感觉他的依依惜之情,把你的领会画出来,找出句子、,甚至是点,写出你的感觉,静静地默。
李白《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李白《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古诗意思。
3、品读诗文,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点:借助课文理解诗句意思,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难点: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由词入手,初入情感。
1.出示词语: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誉满天下暮春三月杨柳依依沙鸥点点2、学生认读词语。
3、师:其实,每个词就是一道风景,每一个词就是一个美丽的画面,只要你轻轻地去读一读它,并且用心地去想一想,就能看到一幅幅别样的风景。
那你从这些词语中读到了什么呢?4、交流。
5、有感情地诵读词语。
【设计意图】:由词入手,渐入文本;美美读词,初入情感,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铺垫。
另外,每个词都有它的内涵,让学生展开想象,交流意境,无疑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读中思考,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二、由点带面,感悟情感。
1、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别友人的,最终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
黄鹤楼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也熠熠生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江边黄鹤楼景色的词语,读一读。
2、出示黄鹤楼图片及相关的词语,指名认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黄鹤楼江景图,让学生对黄鹤楼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
3、烟花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别好友孟浩然,离别总是让人感慨万千,那么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又是怎样呢?请同学们快速从文里找个词。
师板书:“依依惜别”你怎么理解“依依惜别”呢?你能换一个词,使它的意思不发生改变吗?4、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请同学们读2-4小节,画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甚至是标点,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静静地默读,边默读边勾画,师巡视指导。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示范三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示范三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1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文学中的经典之一,本节课教学重点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抒发离别之情、对时光的感怀),并从文学角度剖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2.理解李白《黄鹤楼送别》的意境,感受离别的情感和对时光的感怀。
3.激发学生对文学、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2.理解李白的写作意图和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用文学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文学修辞分析和解读诗歌的意境。
2.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处于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但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课应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感悟,通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他们领略文学的魅力。
教学策略和方法:1.启发式问题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讨论、思考和归纳的方式,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做到真正学到,领悟到。
2.互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从而将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中,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3.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4.文学创造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创作作品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创造思维。
教学流程:1.引入:播放视频或音频,欣赏《黄鹤楼送别》诗歌,国画《黄鹤楼图》。
2.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诗歌表现手法:通过PPT课件,讲解和生动演示怎么从文学角度对诗歌的结构与表现手法进行正确理解。
4.诗歌解读:让学生围绕“诗歌的意境”展开口头或小组讨论,共同理解“鹤去何时?江南三月天”的意象,了解诗人的创作思路,引导学生逐感而入,深入课文。
5.多媒体梳理: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对重难点单独分析启发,帮助学生成长形成思维。
6.文学创造:通过诗歌创作或写一篇课文阅读感悟。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黄鹤楼送别》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对诗歌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教学内容和过程
导入(5分钟)
1.教师播放江苏省电视台出品的《诗词中国》节目中《黄鹤楼送别》的演说;
2.教师介绍李白和他的作品风格,简要回顾前一课时学习的相关内容;
3.教师让学生对课文三遍有初步的印象。
阅读(60分钟)
1.教师让学生朗读一遍全文,理解内容;
2.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全文,分析语言和修辞手法,重点注意“千里江陵一日还”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3.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理解和个人感受,并在班内分享。
总结(10分钟)
1.教师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自己的讨论和感悟;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夸奖优秀的呈现,对表现较差者提出指正和建议。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语境;
2.朗读和自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
3.分组讨论,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表达能力;
4.教师评价,给予正反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评价方式
1.评价学生的表现:参与度和表现是否积极,理解和分析是否到位;
2.评价学生的表达:语言和表达是否生动、准确、合理,是否具备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3.评价小组的表现:讨论是否深入,思考是否切入本质。
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形成自己对诗篇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动能力。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区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区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
(读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在课题中加入时间、人物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3、面对分离,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如何?浏览课文,找出一个最能表达他们心情的词语。
(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4、依依惜别就是说他们——(生答)把感情送进这个词(指名读,齐读)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1、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这份依依惜别之情想让对方知道吗?(指名读1、2小节)问:从哪个字看出来的?(点红“藏”)2、怎么“藏”的?(指名交流)出示句子:“……一会儿……,……一会儿……”。
(1)师质疑:烟花三月,景色正好,我觉得他俩却无心赏景。
你同意吗?(2)小结:是啊,他们“赏景”是为了“藏情”。
(板书:赏景藏情)(3)面对分别,一对好朋友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里藏啊!一个“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感啊!谁能读好这个句子?(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4)齐读这句话。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1、不忍别,终须别。
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出示李白的话)指名读。
2、离别之言,情真意切。
再读读这段话,细细品味每个字词,说说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自由读)3、交流:谁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情感?敬仰之情(1)数一数,几个“您”?(2)你知道称怎样的人为“夫子”吗?(3)“兄长和老师”(出示资料,师读)(4)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是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诗篇)诗篇:孟浩然是唐代最早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一生写了许多好诗,有很多流传至今,引背《春晓》。
这首诗老少皆宜、家喻户晓,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誉满天下。
人品:李白更敬仰孟浩然的人品,他曾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四句是这样的(出示师读)这样一个如竹、如菊、如高山的孟浩然,怎能不令李白深沉敬仰呢?其实,李白自己也是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人,所心他和孟浩然不只是朋友,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这篇课文属“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
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与提炼。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材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仔细体会,通过反复的、个性化的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吟诵诗歌,做好衔接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王维李白乘舟将欲行,渭城朝雨浥轻尘,忽闻岸上踏歌声。
客舍青青柳色新。
桃花潭水深千尺,劝君更尽一杯酒,不及汪伦送我情。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过渡: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人生自古伤离别。
”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
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谁记住了这首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交流。
3、谈话激趣:让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课文,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4、(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你知道课文讲了谁为谁送行吗?(板书:李白——孟浩然)什么时间?(暮春三月)什么地点?5、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个故事。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二)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摘要:、送别是艘船它着满满眷恋,、说这首送别诗是首名诗是首怎样名诗, 3、记记课件出示教学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精课感受诗人话别情景3、能通诗对照理课容及诗句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情、初步感受华古诗博精深喜爱国古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学重能通诗对照理课容及诗句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情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程、激情导入朗古诗、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墨客离别而忧伤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方式表达己心情感有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则用诗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人生古伤离别”说声再见道声珍重其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诗人即将分别是就有了这样首脍炙人口送别诗、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出示课画面)定被眼前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些学词语或诗句描绘下吗?、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3、(出示两组节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用其些连起说段话再现下当话别场景、如迷人美景其实就是__?(生齐说节)让我们起打开课美美欣赏番吧(生齐节)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烟雾又仿佛置身花海如迷人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其?、这两位诗人心底都藏怎样情感?(依依惜别)轻轻二节他们是怎样“藏”?出示二然段、他们什么要把这份惜别情藏起呢? 3、齐让我们通朗体会两人藏心底那份惜别情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送别是艘船它着满满眷恋;送别是杯酽酽茶让人慢慢地品味朝夕相处兄弟、心心相印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情呢?就让我们到课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重指导学生体会三段课件出示“孟夫子人品令人敬仰诗誉满天下从我结识了就直把当做我兄长和老师今天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满饮杯吧” 敬仰情)、“六”说明了什么?从多“”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般敬仰)、李白对孟浩然尊称“夫子”、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人尊称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敬仰情孟浩然比年轻李白岁把他当成己朋友兄长老师)、“人品令人敬仰诗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敬仰情“诗”我们学孟浩然哪些诗?《春晓》、《宿建德江》5)、通课外你对孟浩然人品或诗有哪些了?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姓官而乡村种菜种花这样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句)孟浩然诗也誉满天下他共写了二六十多呢(生背)B、依依惜别情什么要满饮杯?(这酒装着浓浓朋友情手足情深深师徒情)这依依惜别情酒这满满杯酒齐李白话板依依惜别情渡听了李贤弟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话又出了什么?由孟浩然说话6)其实孟浩然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眷恋情深深地埋藏心底反而安慰己兄弟请品品孟浩然话谈谈你体会学生交流从孟浩然话也体会到依依惜别情“饮而尽”饮下仅仅是杯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B“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如两人友谊才象长江波涛——(永世不绝)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分别)组分角色练板话别3、结不错孟浩然方面劝慰李白不要离别伤感另方面也表现了两人友谊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听了两人临别前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做做李白、孟浩然感受下两位诗人离别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渡说不完别情道不完友谊俗话说“送君千里终须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指名接四节)、听了他朗你有怎样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情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鸥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消失蓝天尽头李白依然伫立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品诗入境化渡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你能像诗人样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说这首送别诗是首名诗是首怎样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思?3、通上节课学习我们已知道了诗两句展现了课四然段描绘景象让我们再回头浏览下师说随着江风远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什么呢?结“孤”是整首诗眼睛让我们真切感悟到了是人心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诗人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世诗齐背诵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渡李白不仅是伟诗人也是重友情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送别诗也表达了不情怀、《赠汪伦》就是其首(课件出示)谁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说说这首诗你欣赏哪里?再齐 3、记记课件出示七、作业积累送别诗了作者写诗背景选择其首模仿课将它改写成短写下课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己喜欢背诵八、板设计饯行5、黄鹤楼送别话别依依惜别目送吟诵。
小学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教案
25.黄鹤楼送别【教材分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教学目标】1.检查一、二类生字词掌握情况;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自读全文,理解语言文字。
体会文中三个“看”(“仰望”、“远眺”、“凝视”)词语之间的差别。
3.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究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侬情谊。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的意思;突破方法:反复阅读课文,有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
难点: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体会人物情感。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但本文所描写的情景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
【课时划分】共两课时:第一课时: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初步理解诗意。
第二课时:品词析句、精度深思,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促读感悟,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浓浓情意。
【教发指导】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依据课标要求和本班学情,本课教学拟采用“情境创设法”、“启发提问法”、“点拨引导法”、“扣读导悟法”等教学方法。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它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把金钥匙。
【学法指导】1.圈点批注法.....,旨在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2.讨论交流法.....,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扣住文眼,走进依依惜别之境1.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课文描写了哪几个送别场景?2.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
(依依惜别)【意图:“看景藏情”“举杯话别”“目送吟诗”三个场景组成送别的全过程,展现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依依惜别之情”是文本的基调。
扣住这个文眼,学生就能不断深入感受离别之情,让“依依惜别之情”在孩子的心田荡漾。
】二、互动探究,研读三个送别场景1.合作探究:让我们深入品读这三个送别场景,走进李白和孟浩然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之间真挚的感情和深厚的友谊。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自然段,找出关键的词语反复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友情提示: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会;还可以设身处地去感受,把自己当作李白,也可以把自己当作孟浩然,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
【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里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
】三、品味语言,感受依依惜别之情(一)品读“看景藏情”,感受别情缠绵之美1.同学们轻声读看景藏情的场景,想想哪个词最关键,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他们藏的是什么?怎样藏的?为什么要藏?3.指导朗读。
【意图:找到“藏”字很容易,但紧扣“藏”字感受别情缠绵之美就比较困难了。
通过“藏的是什么?怎样藏的?为什么要藏?”层层铺垫,学生应该能够透过字面看到文字后面的含蓄、缠绵之美。
】(二)品读“举杯话别”,感受别情炽热之美1.离别的时刻并不因两人的不舍而停止前来,所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个分别的时刻必然地到来了。
同学们轻声读举杯话别的场景,抓住“满”这个字,谈谈你的感受。
2.从“满饮此杯”中的“满”字感受到什么?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3.从“誉满天下”中的“满”字感受到什么?李白和孟浩然具有什么样的诗品和人品?4.从“满怀豪情”中的“满”字感受到什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你能理解它的用意吗?【意图:别情的缠绵到豪放,就是由“满”字体现出来的。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2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2篇)2022-12-12《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点击数:119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设计理念: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地位。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了学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材简析: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
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任务: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
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一、揭题: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感受,导出本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d..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
据此来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公开课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积累文本中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还记得四年级时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吗?(出示《峨眉山月歌》生齐背)思君不见,直下渝州,没有太多的伤感忧愁,率直而洒脱,这个人是谁?师:对,这个人就是李白,此时的李白正辞亲远游,一路赏盛唐美景,结交侠客文人。
大诗人孟浩然便是其中一位,李白和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黄鹤楼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生齐读课题)师:上节课我们用几个简单的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几个场面,还记得吗?(生:赏景、话别、目送)简洁的几个标题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洁”是一种能力,在语文学习要学会尝试并运用。
(二)品读——赏景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第2小节赏景的画面,体会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彼此的心情。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关注到了“依依惜别”这个词(师板书:依)一起观察这个依。
这个字有一个单人旁和一个衣字组成。
发挥你们的想象,你会想到什么场景或故事?师:你们联系生活经验和想象理解了“依”字真不错!根据汉字的字形来揣测其大意,望“形”生“义”这是学习汉字的方法之一。
作者连用了两个“依依”又是为何呢?两个字相同的词我们叫做叠词。
叠词往往都有使意思更进一层的作用。
在这一段中,哪些词句让你真切的感受到浓浓的依依惜别之情呢?(生读这段)师:你觉得一个藏字用得好,为什么?说得好,感情越真,“藏”得越深,彼此不语,免得伤心。
“藏”是因为不忍,不忍就是“依依惜别”。
师:我看到了你小手举得很高,请你来说。
(生答“有意不去触动”?)因为不愿意触动就沉默不语,此时的沉默是依依惜别的一种表现。
师:你来说(生:一会儿…一会儿…)他们看得是美景,其实掩盖的是内心离别的伤感。
(省公开课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 黄鹤楼送别 》第2课时
25 黄鹤楼送别第课时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
3.感悟“文包诗”的写法。
【重点】1.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
【难点】1.感悟“文包诗”的写法。
2.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方法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播放《烟花三月》。
让优美的旋律在教室回荡。
1.同学们,从你们聚精会神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你们刚才都在动情地欣赏着《烟花三月》这首歌。
听完歌,你知道“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是谁牵住谁的手吗?(李白牵着孟浩然的手)2.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两位大诗人,一起来体会他们之间的那种深情厚谊。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欣赏和本课密切相关的歌曲,通过教师简单的引入,唤醒学生的记忆,达到与本节课的教学顺利衔接,简洁明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积极性。
方法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送别歌曲《送别》。
(学生欣赏)2.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3.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而宝贵的。
的确,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4.齐读课题,激情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让我们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课件)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 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 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 蓝 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 边 ,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 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望着好友的船渐渐离
去,心潮澎湃,他默默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 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 然饯行。 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 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 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 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 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 边……
•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 ,‘ 海内 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 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 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终于 , 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 孟夫子, 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 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 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 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 , 一饮而尽 , 然后说道 :“ 王勃说得好 ,‘ 海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 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 涛永世不绝。”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 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送别的古诗呢?
说一说
芙蓉楼送辛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
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
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都情难自已,把满腔离情别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昨天,我们就学习了其中的一首——
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古诗。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二、学文悟情
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
(一)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你理解这个词吗?依依惜别
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呢?读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再把你找到的词句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话别前,什么场面打动了你?(出示这一句)为什么打动了你?
抓住“藏”字来理解。
他们是怎么“藏”的?
一会儿……一会儿……
(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这么美的景色,观赏的人心情该会多么愉快呀!是这样吗?他们真的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3)哦,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暴露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
那他们是在干什么?
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伤感。
他们的心里真的是这样想的吗?谁来扮演李白,我来问一问他:李白啊李白,你的老朋友就要和你分别了,你怎么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就是不说话呀?
不想说再见,怕对方难过。
谁是孟浩然的知心人,我也问问他:孟夫子啊,孟大诗人,你就要乘舟远行了,你怎么也不说话呢?
(4)是啊,在这相聚的最后时刻,他们谁也不愿提起分别的话题,都把依依惜别之情深藏心底。
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2、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过渡:然而,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出示句子,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A、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a.李白的话中用了几个“您”?除此之外,李白对孟浩然还有哪些称呼?
从6个“您”、“夫子”——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兄长”、“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b.如果我们对孟浩然的生平有更多的了解的话,一定能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这段话。
课前请大家搜集了孟浩然的资料,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孟浩然,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史称“王孟”。
他有许多诗歌流传至今,其中《春晓》家喻户晓。
他曾经做过官,后来因朝廷日益腐败,他不愿意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所以辞官,归隐田园。
引读——孟浩然一生洁身自好,不愿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所以说——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孟浩然一共写了260多首诗,有很多还流传至今,比如说《春晓》,所以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孟浩然当时40岁左右,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大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B、李白的依依惜别。
同学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还读出了什么?
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
心难过,谁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心中的不舍。
(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敬仰、依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的这段话。
3、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收下了友谊、收下了祝福,请大家读读孟
浩然的话(出示句子)。
(2)孟浩然的话语中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说明什么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
A.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话,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
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
B.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
C.孟浩然把他与李白的情谊比作长江水,时间会流逝,但情谊永不变,分别只是暂时的。
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D.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E.他因为年长,在这时候劝慰李白。
(3)孟浩然真不愧是兄长和老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兄长一样的口吻安慰安慰
李白,读。
4、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谊深长,从话别中,
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一份深深的离情。
下面,我们同座位分角色来朗读
这段对话。
5、指名分角色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
6、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
人有情,景也通情,只见岸边——(引读)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A、借景抒情。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在与孟浩然挥手告别,江上沙鸥点点,仿佛——也不忍离去,此处是借景来抒发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啊!这真是人有情,景通情啊。
B、理解“伫立”、“凝视”、省略号。
友人登船时,李白依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仍然——只见一江春水流向天边,李白还是——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
他会想些什么呢?
(2)让我们站在李白的身边,感受他的心情,谁来读读这段话。
(真好,读出了李白无边的惆怅,不尽的思念。
)
(3)齐读。
配乐
三、学诗解意
满腔离情,万千愁绪,此时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首千古名作一咏而出——
1、出示古诗,生齐读。
2、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诗句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请同学们读读诗句,再回过头去读读课文,你能读出诗的一、二两行对应的是课文哪几小节吗?诗的
三、四两行呢?
3、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呢?先同座位练说,再指名说。
5、指导读诗。
(千言万语,尽在诗中,谁来读读这首诗?配乐)
6、齐读,背诵。
(这首诗会背吗?齐背,送给孟浩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
四、积累拓展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为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让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老师再送你们几句送别诗。
呈现名句,生齐读。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叔同——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