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一、说教材《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 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__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吟诵几首送别诗)“人生自古伤离别。

”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

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朋友。

(2)体会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诗词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鹤楼送别》。

(2)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运用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3)引出诗人王之涣和《黄鹤楼送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赏析诗句(1)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可贵,珍惜朋友。

(2)体会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价:(1)对《黄鹤楼送别》的理解和感受。

(2)对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

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教学要求: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别》。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感慨。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主题。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对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意境。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解释词语的dictionary。

3.2 学生准备:预习《黄鹤楼送别》,了解诗歌的大意。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和疑问。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引入《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送别诗。

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检查学生的笔记和作业。

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文本资源:《黄鹤楼送别》原文。

相关的古诗文选本或教材。

6.2 多媒体资源:与《黄鹤楼送别》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古典音乐或朗读音频。

6.3 网络资源:在线诗词数据库和电子书籍。

有关《黄鹤楼送别》的讨论区和学术文章。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简单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离别的真挚情感。

(2)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珍惜友情,懂得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2.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3.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准备诗歌解析的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黄鹤楼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和《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讲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黄鹤楼送别》的特点和亮点。

(2)提醒学生课后加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7. 作业布置(1)背诵《黄鹤楼送别》。

(2)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黄鹤楼送别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在感悟全文后,拓展古人的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法学法设计: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因为这段话中有“友人”和“伫立”,而这两词语正是可做文章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友人”发问,从“伫立”想开去,从而突破全文,诵读第三节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深。

四、学情分析:文章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且人物的情感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的,我经过多次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文本的第四节内容是课文的眼,抓住这段话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教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能读正确字音,认清字形;2、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初读课文后,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4、学习课文的1-2节的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难舍于黄鹤楼上,初感两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初步感受“文包诗”的课文特点、理解课文的方法是诗文结合才能明白古诗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朋友将要远行时,你会怎么做呢?(板书:送别)是的,我们应该去送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黄鹤楼)同学们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2、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课文的了解情况呢?(课文讲的是李白在黄鹤楼为即将远行的孟浩然送行、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别了好友后李白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 鹤 楼 送 别教案

黄 鹤 楼 送 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的诗句。

(2)能够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诗句中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

(2)诗句中意象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及其注释。

(2)与诗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练习题和测试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鹤楼送别》原文。

(2)了解诗人李白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其他诗作,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2)简要介绍李白和友人的关系,以及这首诗的背景。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齐读《黄鹤楼送别》原文。

(2)教师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僻字和意象。

3. 讨论与感悟:(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创作。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运用诗句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诗句来表达情感。

五、作业布置1. 背诵《黄鹤楼送别》。

2. 写一篇关于诗句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收集其他李白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句和写短文的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进度的控制等。

2. 学生学习: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应用和拓展能力等。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离别之情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古诗《黄鹤楼送别》文本。

(2)作者王之涣的生平介绍资料。

(3)相关图片或多媒体素材。

2. 教学环境:(1)教室布置:古诗背诵角、创意写作区。

(2)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图片或多媒体素材,展示黄鹤楼的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教学:(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节奏。

(2)教师讲解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教师分享作者王之涣的生平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教师推荐相关的古诗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的情况。

2. 学生对古诗意象、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包括运用意象和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和创造力。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组,如“黄鹤楼”、“离别”、“孤帆”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诗句和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词组的学习和运用。

(2)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朗读和背诵: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使学生熟悉并掌握《黄鹤楼送别》。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诗句的意义。

3. 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回答,检验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黄鹤楼送别》的作者王之涣和诗歌背景。

2.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3. 生词和词组学习:讲解生词和词组的含义和用法。

4.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句的意义和感受。

6. 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诗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描绘画面:让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8.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五、作业布置1. 抄写《黄鹤楼送别》并背诵。

2. 选择一首类似的送别诗进行学习和赏析。

3.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问答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写的读后感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2024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4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篇一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

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

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3.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相关图片等。

4.2 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5.2 诗歌朗读:学生跟读诗歌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5.3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离别情感,分享各自的感悟。

5.5 总结与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背诵《黄鹤楼送别》并写一篇简短的诗歌解析。

六、教学拓展6.1 paritive Analysis:学生将《黄鹤楼送别》与其它离别主题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6.2 文化背景探讨:学生了解唐代的送别文化,包括送别的礼仪、习俗以及诗歌在送别场合的应用。

七、互动活动7.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体会诗中的情感。

7.2 提问与回答:学生针对诗歌内容提出问题,其他同学回答,共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八、课堂小测8.1 快速问答:教师提出与《黄鹤楼送别》相关的问题,学生快速回答,检测学习效果。

8.2 填空练习:学生完成填空题,巩固对诗歌内容的记忆。

九、家庭作业9.1 背诵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黄鹤楼送别》。

9.2 写作作业:十、教学反思10.1 课堂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10.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教师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策略。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表达。

(3)分析并掌握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词表达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情之美,珍惜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2. 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析。

3.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的鉴赏。

3.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深刻领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句意理解等。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

3. 欣赏法:品味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审美情趣。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写作等方式,体验诗歌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2. 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重点解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分享自己的感悟。

4. 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妙。

5. 作业布置:请学生以《黄鹤楼送别》为灵感,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诗歌。

教案编辑专员:X日期:2024年10月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 诗歌表演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演,评价学生的表现力和对诗歌的感悟。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有关友谊的古典诗词,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进一步感受友谊之美。

《黄鹤楼送别》精品教案(活动版)

《黄鹤楼送别》精品教案(活动版)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文章,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

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激发情感的好课文。

【学情分析】《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作为五年级的孩子是很难体会到的。

抓住课文中几个关键词“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体会感悟: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却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课文按“观景——话别——目送”的顺序行文,叙写了送别的过程。

3.形象再现诗歌情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情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的影音资料和文本资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诗导入1.揭题释疑。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

谁知道是在什么地方送别?2.这篇文章是根据李白的一首诗改写而成的。

谁知道李白的这首诗?【播放视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下面看题目,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看了题目你知道写的是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哪里去呢?(生可以结合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谈。

《送别》教学设计精品3篇

《送别》教学设计精品3篇
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 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 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 5 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 yin,前 鼻音;暂 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 kuai,三拼音;炙 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ⅱ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 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 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 (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 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背诵全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谈话引入,询问学生是否有过送别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解读诗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题,解释“黄鹤楼”和“送别”的含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

3.初读全诗教师播放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分析意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黄鹤楼”、“白云”、“长江”、“孤帆”等。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描绘出这些意象所表现的画面。

5.理解情感教师提问: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学生通过分析诗句,找出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如“送别”、“留别”、“遥望”等。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感受诗中所传达的哀愁与无奈。

6.背诵全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背诵全诗,如接龙、默写等。

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7.拓展延伸教师出示其他描写送别的古诗词,如《别董大》、《登高》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不同诗人对送别情感的独特表达。

8.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背诵《黄鹤楼送别》全诗。

2.选择一首描写送别的古诗词进行阅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别》作者:孟浩然意象:黄鹤楼、白云、长江、孤帆情感:离别、不舍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诗题、分析意象、理解情感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了《黄鹤楼送别》中的离别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部分学生仍未能完全掌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引导和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矿山路小学王燕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1、诗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学生背诵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

谈话: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搜集几首送别诗,都完成了吗?这样的学习习惯真棒。

利用课前这段时间我们来交流交流咱们搜集到的送别诗。

谁起头带领大家背几首。

二、古诗导入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黄鹤楼送别》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读文感悟(一)、检查预习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CAI:词语烟雨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依依惜别按捺不住浩浩荡荡永世不绝(1)、生不同形式感情读词语。

过渡:词语学的怎样呢?谁来读一读?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每个词中的感情。

带着你感受到的读一读,谁来?(2)、感情朗读变红词语。

(配乐读)提高点难度,将变红的部分带着感觉读一读。

(二)、读文悟情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情谊共同走进当时离别的时刻。

1、美读第一自然段。

(CAI:第一自然段)引读,“暮春三月……”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雨迷蒙,繁花似锦。

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课本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

(生谈)过渡: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

暮春三月,引读2、悟读第二自然段。

(CAI:第二自然段)过渡: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指生读第二自然段)板书:依依惜别过渡: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藏在心底,这个“藏”字用的太好了,他们是怎么藏的?(生谈)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

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吧。

(指2-3名)3、品读第三自然段。

(CAI:第三自然段)过渡: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指生读李白的话。

)3、自己再轻声读读李白的话?读完后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感受?(敬仰和依依惜别)(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

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CAI:(3)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

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4)、李白短短的三句话中,竟用了六个“您”字,足以看出他是何等的敬仰孟浩然。

3、指导朗读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 谁再来试试。

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

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4、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

说道:引读3、李白久久的伫立在江边,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慢慢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它带走了李白的对孟浩然的牵挂和祝福,留下了李白的回忆与思念。

就让这份回忆与思念再浓一些。

岸边……引读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

他会想些什么呢?可能回忆他们一起把酒谈心的美好时光,也可能回忆孟夫子昔日的悉心指导;可能抒发对孟夫子的牵挂,也可能默念对孟夫子的祝福……赶紧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书签,动笔把你想到的写一写吧,要言简意赅。

分享一下吧。

相信这也是你对你的好朋友的真诚祝福。

下课后,可以直接把你亲手制作的书签送给你的好朋友。

我们用我们的方式表达了我们激动的心情。

相信现在你们的离别之情更深了。

将你内心的不舍再次浓浓的读出来吧。

(三)、诗文对照1、诵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CAI:《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过渡:此时此刻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CAI:范读2、诗文对读。

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对应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吗?男生读前两句诗,女生读对应的课文内容。

后两句反过来。

诗中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如果学生谈到“孤帆”补充:长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应该是白帆点点千帆竞发的,却为什么李白眼中却只有孤帆呢?情到深深处,眼里心里只有对方,只有对对方深深地情谊。

联系上文可以借助第四自然段中的一个词来理解,“凝视”。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情字,却处处藏着——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情谊。

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齐声诵读。

四、课内拓展1、总结学法把握内容——抓关键词——感情朗读——诗文对照2、运用学法,小组自主互助学习老师模仿课文,根据《赠汪伦》改写的《桃花潭送别》。

3、小组展示交流五、回归诵读。

CAI:《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配乐:《送别》过渡:多情自古伤离别,让我们满怀依依惜别之情再来诵读这两首诗。

六、课外延伸1、小练笔,选择你积累的送别诗中最喜欢的一首,模仿课文,像我一样,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在小练笔本子上。

老师会欣赏的。

就让我们伴着这首《送别》结束这节课吧。

别忘记把书签送给你的好朋友啊。

板书:黄鹤楼送别孟浩然依依惜别李白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别》是一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

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文文章诗话对照,情景同现,使得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基于这样的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我精心设计了教案,并对教案中的以下几点的设计较为满意:1、整体入手,潜心会文:以文章中“依依惜别”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比如:抓住“藏”、“一会儿一会儿”、六个“您”、“终于”、“依然伫立”、“凝视”、“孤帆”等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

2、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

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平日他们在黄鹤楼上会干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3、配乐朗读,渲染氛围。

在学生朗读两人深情话别时,我播放了古筝曲《知音》,在学生深情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我给学生配上了古筝曲《别亦难》,学生在优美动人的乐曲声中读得动情,读得出彩。

4、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而且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

于是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通过补充孟浩然的诗《春晓》以及其诗的风格的介绍让学生对孟浩然的诗誉满天下有所感悟,补充孟浩然人品及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对他人品赞叹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孟浩然人品的高尚,进而对李白敬仰孟浩然的感情感受得更到位,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课上过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感到十分不满意,以上几处预想之中的“亮点”也没能出彩。

下面就这节课中不够完善的地方逐一反思:1、抓关键词体会人物感情这个方面处理不够自然巧妙,尤其是对“凝视”一词的处理很生硬。

当我让学生感知李白在凝视远去的朋友后,拓展了有关“看”的的词语,学生说了许多词语,比如“环顾”、“眺望”、“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瞻前顾后”等等,之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其实这儿学生生成的资源非常好,可以继续好好利用。

这时如果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词能换‘凝视’吗?为什么不能?”,引发学生讨论,得出因为这深情地凝视中包含了李白对孟浩然太多情谊与不舍。

这样的处理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李白对好友的一片深情。

2、抓住“空白”,引导想象这个环节的处理也有些遗憾。

当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此时此刻的李白有什么话要对远去的孟浩然说时,教师在一旁“无动于衷”,所以学生很难进入情境,交流的时候,自然说得也不充分。

如果这时我配上深情的一段文字旁白引导、煽情,帮助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我相信会有助于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生成精彩的答案。

另外因为课前预设得不够充分,课堂上我更多地在关注自己的教案,而忽略了学生的发言,学生许多的精彩资源不能巧妙运用,所以课堂中生成得不够精彩,关于预设与生成也值得我好好反思: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如果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而我这节课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

因此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虽然说课堂教学有许多是无法预料的,但有时还是有章可循的。

只要课前功夫到,准备充分,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的。

也就是关注生成,做足预设。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