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古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揭示课文中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读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是谁为谁送行吗?3、是啊,朋友即将远去,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请大家再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验情景。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1、现在,让我们随李白一起登上飞檐凌空的黄鹤楼送一送友人吧!2、齐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3、当时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呀!你能来描绘一下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师小结:对,柳絮飞扬,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就是烟花三月的美景。

4、引: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在这离别之际,他们是在欣赏这烟花三月的美景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5、或许两人都不愿意去破坏对方的心情,或许两人心中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或许……太多的或许,真是耐人寻味!让我们再读第一、二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深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过渡: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陵之广陵》。

2、品读文中诗情画意的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

3、能通过诗文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1、品读文中诗情画意的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

2、能通过诗文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收集资料,了解李白与孟浩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任务1、学生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2、积累文中新词、四字词语,了解词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情感,背诵古诗第二课时教学任务一、导入新课1、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同学可以在心中默背,如果这样来背诵,你想表达诗中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板书3、一起来背诵古诗二、精读感悟(一)明确文章体裁,初探古诗改法1、学生了解本文的是诗改文(随机板书:诗改文)2、学生了解自己改写时出现的困难老师总结:故事不具体,语言不生动,读起来没滋没味(课件出示)3、下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想一想对于这几个方面,本文的作者做的怎么样?(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对比上面的三个问题,思考作者做的怎么样?(3)读后交流:(具体,生动,有滋有味)你说文中的故事描写的哪个细节是具体的?(以酒送别)你感觉文中的哪一部分是生动的?(借景抒情)总结:作者把以酒送别写的具体,把以景抒情写的生动,那读起来究竟是什么味呢?下面我们就品一品这番滋味。

(二)品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形象1、品一品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同位合作读一读人物的语言。

2、指名读李白的语言,学生评价3、抓住李白的语言体会作者改写的具体生动,读出古人的味抓住关键词体会:您、誉满天下、兄长和老师、孟夫子、敬仰等。

4、老师范读。

学生练读,展示读书,指名读,齐读。

苏教版五年级上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25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挂图、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解题1.板书课题:25黄鹤楼送别2.解释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

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饯行暂时孤帆脍炙人口唯见满饮触动依然伫立凝视惜别(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

(见上)(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

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

(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

“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满饮:喝下满杯酒。

触动:碰到。

依然:还这样。

伫立:长时间站着。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惜别: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三、讲读课文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出示“暮春三月美景”)(2)齐读第1自然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案例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美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李白送别的场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分别的经历,引导学生感受送别的情感,为学习诗歌做好情感铺垫。
3.创设情景,让学ຫໍສະໝຸດ 扮演诗人和友人,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如“黄鹤楼”、“烟花”、“扬州”等,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美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李白送别的场景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问题导向:教师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汇、意象等,激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问题导向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思维,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理解诗歌意境、体会情感方面的收获。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合作意识、语文能力等方面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5.作业小结:教师布置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别》并进行诗歌创作。通过作业小结,学生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案苏教版五上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案苏教版五上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案苏教版五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诗人送别的情感。

掌握诗句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学会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培养对古诗文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理解诗句的大意。

2.教学难点:掌握诗句中的生字词。

感受诗人送别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回顾之前学过的送别诗,如《别董大》等。

2.引导学生分享对这些送别诗的感悟。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别》,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勾画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其意思。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解读《黄鹤楼送别》,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2.讲解诗句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第四环节: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黄鹤楼送别》,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背诵,检查记忆效果。

第五环节:小组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享对《黄鹤楼送别》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3.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其他送别诗,进行对比阅读。

四、课后作业1.背诵《黄鹤楼送别》。

2.收集其他送别诗,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黄鹤楼送别》的基本内容,理解了诗句的大意,感受到了诗人送别的情感。

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讲解生字词,分析修辞手法。

在朗读与背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记忆效果。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珍贵,学会珍惜朋友间的感情。

(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

2. 诗中意象的分析和寓意的领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诗意的感悟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送别经历,感受友谊的珍贵。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抄写《黄鹤楼送别》,注意字迹工整。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的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寓意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黄鹤楼,亲身感受诗中的意境。

2. 开展友谊主题的作文比赛,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九、教学进度计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完成,后续课程将依次教授其他古诗文,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古诗文的知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教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黄鹤楼送别》(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对教材的解读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1)首先说“三维目标”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情和离别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黄鹤楼送别》的作者王之涣和诗歌的背景。

解释诗歌中的黄鹤楼和送别的意义。

2.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每句诗句的意义。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黄鹤楼的比喻和友情的象征。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黄鹤楼和送别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送别的情感和意义。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

3.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选择黄鹤楼作为送别的场景。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歌中的送别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的重要性和如何表达友情。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学生写一篇关于友情和送别的短文。

4.2 评价教师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黄鹤楼送别》的文本,包括生字词的解释。

5.2 图片或视频提供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的背景。

5.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诗歌创作学生模仿《黄鹤楼送别》的格式,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6.2 故事续编学生以《黄鹤楼送别》的故事为基础,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春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理解与欣赏。

2. 诗歌主题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领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音频。

2. 制作课件,展示诗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3.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黄鹤楼送别》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送别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诗文(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教师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欣赏诗文(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中的美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4. 拓展学习(1)教师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5.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背诵诗文,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诗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意境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价:听学生朗读和背诵,评价其发音准确性、流畅性和感情表达。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考虑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1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1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杜甫的作品《登高》、《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内容。

2.掌握生词:波涛、烟笼、苍茫、依依。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喜欢诗歌、欣赏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黄鹤楼送别》的诗情画意。

2.掌握黄鹤楼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唐代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2.帮助学生欣赏诗歌,提升学生的审美态度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学生当教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黄鹤楼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2.讲解课文,带领学生听课文录音。

3.分组阅读,理解和表达。

五、教学过程1.导入授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黄鹤楼吗?学生:听说过。

授课教师:那你们知道黄鹤楼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学生:不知道。

授课教师:好的,那我们现在就请学生当教师,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黄鹤楼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学生A:黄鹤楼是中国著名的古迹之一,座落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公园内。

黄鹤楼建于东晋时期,到唐代时,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了。

唐代李白、杜甫都曾经到过这里,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

学生B:《黄鹤楼送别》就是唐代诗人杜甫在黄鹤楼的游览中写下的。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离别友人时的凄凉和离愁,诗歌语言华丽,意境深邃。

授课教师:很好,同学们的介绍很详细。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学习、理解并欣赏这首诗了。

2.讲解课文授课教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跟我一起来看一下杜甫的这首诗。

《黄鹤楼送别》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授课教师:杜甫在这首诗中写了很多的离愁别绪,请大家仔细听一下这首诗的朗读。

(播放录音)授课教师:同学们,杜甫抒发了令人感慨的别离情感,我们学生在平日里也一定会有别离的时刻,有没有曾经和朋友们相依相伴、一起玩耍,最后却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呢?学生:有。

授课教师:这种感觉一定很难受。

在《黄鹤楼送别》这首诗中,杜甫用诗歌来表达了这种难受的感觉。

【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精品教案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

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1、将故事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通过诗话对照,情景同现的方式,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

2、体会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深挚的友谊,以及与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备课1. 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我说上句,你们对下句,看谁抢答的快。

2. 作者是谁?3. 你对李白和孟浩然有哪些了解?4. 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之际,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大屏幕出示)齐读古诗。

5.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相关的课文《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指导“鹤”字的写法,要写紧凑。

6.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打开书,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 交流之前,检查一下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红笔标示易读错生字)同桌互读。

(2)开火车读、师生合作读。

(“飞檐凌空”一词可借助画面理解词语。

)(3)出示“仰望、远眺、凝视”,你又发现了什么?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还有哪些词也表示“看”?3.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饯行”一词,并找到文中句子,换词比一比,借助字的偏旁理解词语。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指名读古诗,你读懂了吗?谁读懂了?2. 谁来介绍好办法,有助于更快更好的理解古诗。

3. 结合“对照课文理解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文中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4. 画完后同位交流,派代表全班交流。

5. 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比,情形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明白得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文章所描画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明白得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明白中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明白得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比,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比阅读,明白得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预备(一)学生预备: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明白得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预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预备1.多媒体课件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四、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依旧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了解它们的作者吗?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其诗豪爽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苏教版第一课时一、教材剖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方式,诗为文之魂,文为诗之体,诗文照应,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

课文情感充沛、言语繁复优美,〝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突出。

依据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我将体会作品的情感、领悟本课诗文相互融合的特点及其表达方法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

作为〝走进名著〞主题单元中一篇课文,还要引导先生感悟古诗名篇的魅力。

厦门的小先生运用人教版教材,在第7册已学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在第9册第二单元对〝经过景物表达感情的表达方式〞已有初步了解,所以朗诵、背诵、了解该诗对先生来说并不难,我以学定教,把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体会作品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中,教员依托先生已有的知识阅历、生活阅历,立足文本,借助现代科技手腕,在语文实际中层层深化地指点先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言语文字。

二、教学目的〔一〕学会本课生字词,有节拍地朗诵古诗。

〔二〕全体掌握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四、教学预备〔一〕先生预备:课前熟读课文,自先生字、词,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关系。

〔二〕教员预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定基调。

刚刚大家听的这首歌«送别»,与明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送别。

〔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全体掌握知大意。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想象黄鹤楼送别的情形。

2. 完成填空题,书写时不只要把生字写正确,还要留意行款划一,力图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 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出古诗的节拍感。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黄鹤楼送别1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黄鹤楼送别1 苏教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词句,适度开发课程资源,领悟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2、能在朗读中想象并体会古诗悠远飘逸的意境,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古诗1、欣赏《烟花三月》歌曲以及美景。

2、师:这首歌叫《烟花三月》,就是根据黄鹤楼送别这段千古美谈创作的,歌曲唱出了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牵挂与不舍。

板书:李白孟浩然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齐读课题3、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讲清楚。

4、朗读诗歌.(指名朗读)5、读诗就要慢一点,缓一点,读出味道。

(齐读)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先自由地说说,再指名说。

[设计理念:这篇文章景美、情深,教者播放《烟花三月》视频歌曲,为学生创设优美情境,欣赏到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景,领略到了黄鹤楼飞檐凌空,长江水的绵延不绝,更增添了一份离别的愁绪伤感,为整首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诗话对照、情景同现1、师: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意思在文中都可以隐隐约约找得到,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和这四句诗相对应的句子,用笔画下来。

2、学生默读、标画,教师行间巡视。

3、交流。

师: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句子,谁找到了?指名朗读。

师:后两句诗相对应的句子谁找到了?指名朗读。

师:找得准,读得也好,声情并茂。

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与课文相对应的诗句。

4、朗读体会。

师:我们分组来读一读好吗?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相应的诗。

女同学要读好,你们要把男同学带到诗境里面去。

配上音乐。

5、师生同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通过让学生找到与诗句相对应的语句,然后反复对比诵读,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体会到整首诗表达的感情,感受到古诗词奇妙的句式结构以及母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别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

(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

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

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

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