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杨氏之子》优秀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优秀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优秀公开课教案《杨氏之子》优秀公开课教案1【学习目标】1、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参考说明,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敏。

【教学重点】参考说明,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敏。

【课时布置】1~2课时。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师: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沟通,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敏奇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解脱可能涌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老师绘声绘色讲解并描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小伙伴,才九岁,很聪慧。

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小伙伴叫出来。

杨家小伙伴为他陈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小伙伴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家小伙伴立刻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反馈:同学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1、导语:今日,我们一起来这个故事。

假如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文言文。

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文言,叫文言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文言文。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

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假如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⑴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⑵引导同学读准停顿: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参考说明,自学课文:要求:将说明中重点词语的说明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同学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

以下字词或者比较生疏或者古今差别较大,同学可能提出:⑴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杨氏之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为设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尊重他人,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杨氏之子》。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杨氏之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杨氏之子》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品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古代文学魅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024版《杨氏之子》优秀公开课教案

2024版《杨氏之子》优秀公开课教案
针对小学生年龄阶段,学 生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 散。
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 基础,但对古代文化背景 和语言表达方式不够熟悉。
学生学习习惯
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 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精 神。
学习需求与困难预测
学习需求
学生需要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情 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 式,培养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困难预测
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感到陌生 和困难,对古代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导 致理解不深入。
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教学策略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的策略,通过引导学生 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 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和古代文化背景。同时,通 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口头反馈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 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明确改进方向。
学生互评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相互学习、借鉴,提高评价能力和批判性 思维。
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作业、测试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 评价,指出学生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阅读理解题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阅读理解题目,考查学生对 文章主旨、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方面的理解。
3
拓展延伸题
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 伸,如讨论、写作等,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表达能力。
巩固提高方法指导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杨氏之子》的作者、时代背景和作品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故事开篇,了解主要人物和情节设置。

1.3 教学活动播放《杨氏之子》的动画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分享对故事的了解和期待。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故事情节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变化。

2.3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故事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变化,分享自己的见解。

第三章:角色分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杨氏之子》中的主要角色。

培养学生的角色感知和情感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3.3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故事中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深入理解角色特点。

第四章:文化背景介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杨氏之子》所反映的古代中国社会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和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教师讲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和背景。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阅读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5.3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关于《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问题。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实践活动,提升口语表达和表演技巧。

学生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意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杨氏之子》全文2.2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重点词汇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升2.3 教学难点对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批判思维和创意思维的培养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培养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杨氏之子》的兴趣。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预测故事情节。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了解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进行互动交流。

3.4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活动,提升口语表达和表演技巧。

学生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意思维。

学生通过反思,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4.2 评价标准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杨氏之子》文本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5.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学习平台或学习管理系统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杨氏之子》的作者和背景。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学教案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学教案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学教案一、教案背景《杨氏之子》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杨氏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家族和个人追求卓越的精神。

本次公开课将以《杨氏之子》为蓝本,通过讲授小说背景、剧情分析、人物塑造和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杨氏之子》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小说的基本剧情和主要人物;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段落和意象;4.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5.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介绍•介绍《杨氏之子》的作者背景和写作动机;•分析小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剧情分析•介绍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转折点;•分析小说中的高潮部分和人物发展。

3. 人物塑造•着重介绍主人公杨氏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分析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描写和作用。

4. 段落和意象•分析小说中的重要段落和意象,如描写自然景色、心理描写等;•让学生阅读并解读这些段落和意象。

5. 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如奋斗、家庭、人生价值等;•分析作者通过小说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观点。

四、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教师利用PPT和投影仪,通过讲解介绍小说背景、剧情分析和人物塑造等内容。

2.阅读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阅读和解读小说中的重要段落和意象,展开思想交流。

3.个人思考:教师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单独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4.影像展示:教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展示小说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介绍课程内容和目标。

2.介绍《杨氏之子》的作者背景和写作动机。

3.分析小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4.带领学生讨论《杨氏之子》与自己的生活和成长之间的关联。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

2.介绍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转折点。

3.讲解小说中的高潮部分和人物发展。

4.给学生分发小说摘录,让学生自行阅读并做读后感。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对话导入:师生对话,要求学生相对应地用一句话回应老师:a.同学们好;b.同学们真可爱;c.同学们真精神。

通过对话让学生初步领会语言的精妙。

接话: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课件出示以上两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

二、揭题,初识文言文。

1、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2、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习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课件出示课题)三、初读读通顺。

1.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打开书,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读一遍,说说什么感觉。

2.请一位同学读,正音,正确朗读。

注意指导为、应的读音,注意断句。

3.去掉标点读。

四、再读读明白。

1.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也很正确,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

下面就请大家再认真读一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等我们来交流。

2.生读书自学。

交流。

3.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很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

于是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家人给孔君平摆上水果招待他,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反驳说:我怎么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呢?4.同桌对讲,说说文章的意思。

五、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1.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

你知道是哪两句么?2.生充分阐述两句话的精妙。

3.孔君平和杨氏之子都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话,从中体会到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杨氏之子》。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把握文章的大意。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把握文章大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课文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杨氏之子》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和难点句式。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教师布置课后拓展任务,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杨氏之子》。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关于家庭成员的短文。

3. 调查家族中的传统美德,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方式,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汤发伦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理解课文意思。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积累过的名言同学们,你们以前积累的名言还记得吗?老师来考考你们,好吗?师:知之为知之……非淡泊……非宁静……书犹药也……老吾老……幼吾幼……2.读题,解题,简介文言文。

a.师:同学们,我们积累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

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叫文言文,也叫古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齐读课题。

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

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

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b.介绍《世说新语》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师: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一部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

《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

)(板书: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1、初读感受。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一样?出示课文。

师: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

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2、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屏幕出示课文,师范读)师范读,练读。

4、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5、学生练习读。

再指名读。

齐读。

(评:你们都读得有滋有味的,都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一)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读读课文。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二)交流反馈。

1.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师: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对不?(板书:聪惠)。

“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

(板书:智慧)“甚”的意思是——很。

生:“惠”是通假字,通“慧”。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看注释)(课件)师讲述通假字。

(2)句意:“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3)指名读。

师评: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评:你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读出了内心对他的的喜爱。

(板书:杨氏子)2.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师: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师插入孔君平的资料齐读,丰富课堂内容)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

孔君平来干什么呀?(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哪个字的意思是“就”?“乃”(就,于是)。

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见)其:他。

(3)师:你来读读,你读明白了什么?(可追问:两家关系怎么样)(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从哪儿看出来?为什么?师评:你不仅读懂了字面的意思,还读出了句子的内涵。

(4)句意:“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

”小结: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

齐读。

3.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出示课件齐读。

(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这是待客之道。

你真会读书!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

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

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

(2)师: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生: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哪里看出来?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

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哪里看出来?评:说得太好了。

杨氏子真是热情好客的孩子,端出了好多的水果。

(3)句意:“杨氏子为他摆设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过渡: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

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齐读。

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师评:说得真好。

能具体说说哪些字的意思吗?理解:“曰”“此”。

“应声”“未闻”“夫子”谁还会说。

(2)句意: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5.学生连起来说说整篇课文的意思,先在四人小组里说,再指名说一说。

6.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

四、体会巧妙1.理解孔君平的话(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板书:杨梅杨家果)(2)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

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师: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3)再自由读读。

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评: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生答)老师担心你这样回答可能会气走客人哦。

师:比比和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练读)(理解:未闻,夫子)未闻:没有听说过。

显得委婉。

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

指名读,读出委婉的语气来。

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

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

称孔君平为“夫子”显得有礼貌。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3)理解:应声答曰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评:你真会读书,很有学习文言文的天赋。

朗读。

评价。

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机智的杨氏子。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4)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

……未闻黄帝是夫子家人。

……(黄莺,黄鱼,黄岩,黄山等)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五、赞“聪惠”(机动:口头或书面练笔)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

小结: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

(评价:动作、心理、神态)杨氏之子——刘义庆《世说新语》读杨氏子杨梅杨家果看注释孔君平孔雀孔家禽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