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黑龙江省乳业发展的现状及其财税政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黑龙江省乳业发展的现状及其财税政策建议
浅谈黑龙江省乳业发展的现状及其财税政策建议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属于寒温带、温带湿润一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优势,为绿色乳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乳业在黑龙江省的农业和食品行业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乳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有效地拉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增值、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所以,乳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黑龙江省乳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1黑龙江省乳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政策保障
不仅乳制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乳制品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国民体质的好坏,而且在乳制品的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奶农、乳制品加工企业、消费者等不同主体,提高乳制品的经济价值、有效分配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不仅可以增加奶农的收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国民体质。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乳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乳业尤其是绿色乳业的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指出加大奶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加大执行政策措施的力度等五方面的内容。此外,农业部提出了完善奶牛良种繁育体系;理顺原料奶价格机制;加快奶牛养殖方式转变;强化
扶持和服务;严格液态奶标识制度等措施促进乳业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建国以来第一步比较系统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8年第35号),提出在乳制品工业布局方面要充分发挥包括东北地黑龙江省在内的奶业传统优势地区的资源,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总结大全/html/zongjie/
黑本文由收集整理政发[2007]41号文件《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完善原料奶价格机制,规范奶源市场秩序,保护各环节合法权益;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奶业生产和效益水平。2008年省政府启动了《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指出要加大生产基地建设。
1.2黑龙江省的乳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8年受“三氯氰胺奶粉事件”以及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影响,黑龙江省的奶业发展呈现两种明显的变化趋势。一方面,乳制品作为消费市场上的“信任品”在2008年以后集体遭受了信任危机,黑龙江的奶业发展同全国奶业呈现同样的下滑趋势。另一方面,由于黑龙江省的几大乳业品牌在“三氯氰胺事件”中的抽样检测中有95%的产品显示质量合格,使得黑龙江的“绿色乳业”形象为消费者所接受,为黑龙江省乳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010年7月,黑龙江省实施了生鲜乳收购参考价与政府指导价格相结合的定价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奶农养殖的积极性,保障了乳业
的发展。2010年,黑龙江省奶牛存栏达239万头,同比增长21%,从数量上看,黑龙江省的奶牛存栏量仅次于内蒙古和新疆,位居全国第三位。2011年,由于牛奶第三方检测制度的贯彻实施,奶农利益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得黑龙江省乳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奶牛存栏量呈现大幅上,达到260多万头,同比增长约10%,较全国牛奶主要产区平均水平高出近5个百分点。总结大全/html/zongjie/
2010年,黑龙江省的牛奶产量达到687万吨,同期相比增长30%,年均复合增长12.46%,高于全国增长速度10.78%,从数量上看,黑龙江的牛奶产量仅低于内蒙古,位居全国第二。但同全国相比,牛奶产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养殖规模的扩大,而单产水平虽然有一定的增长,但是速度比较慢。这也显示出黑龙江省乳业生产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地位。
2. 黑龙江省乳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规模化水平低导致原乳生产成本相对过高
黑龙江省的奶牛养殖方式主要有规模化养殖、养殖小区、散养户三种方式目前为止,全省现有3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4064户,1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277个,1000头以上的大中型奶牛养殖场10个,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5%。一些奶农也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推行以统一繁育改良,统一购买饲料,统一机械榨乳,统一出售鲜奶,统一防病防疫,统一核算奶资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经营模式,这使奶牛的生产过程进一步规范。近三年来,全省对乳业的投入资金
已累计达8亿元。黑龙江省每年有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奶牛良种补贴、规模化生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
从以上的数据来看,黑龙江的养殖方式还是以养殖小区和散养户的模式为主,散养户一直是生鲜乳生产的主体,原乳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化水平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饲料等原料的投入,随着劳动力成本以及主要饲养用料玉米等农产品价格地不断上升,导致生产成本过高。这种养殖模式还导致专用饲草饲料供给不足,先进技术得不到充分应用,致使奶牛优良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平均单产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由于粗放式的农户生产方式的大量存在,一方面使得原料奶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并且原料奶的收购、运输、储存费用相对增加,提高了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喂养技术的落后以及农户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就使得原料奶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2.2奶源基地建设相对落后形成乳源过度依赖进口局面
农户养殖者的文化、专业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并且资金有限,导致农户的抗风险能力较低。牲畜的疫情监测、防治不到位,大规模疫情发生时会让农户承受巨大的经济风险,这样就导致农户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容易出现乳制品销售旺季时奶源供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