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地理学论文
形形色色的聚落景观与地理环境
筑 , 最大 的特点在 于其 其 庞大的单体式建 筑 。大型 圆楼直径 可达七八 十米 , 高五 六层 , 内有 四五百 问住房 , 可住七八 百人 。 土楼是完全 以 土作墙而建造起来 的 , 圆形 、 圆形 、 呈 半 方形 、 四角形 、 五 角形 、 交椅 形 、 箕形等 , 畚 各具 特色 , 中以圆形 的最为 其 引人注 目, 当地人称之 为圆楼 或圆寨 。 客 家人原 是 中原一 带汉 民 , 因战乱 、 饥荒 等各种 原 因被迫南迁 。 因此 , 到一处 , 每 本姓本 家人总要聚居在一 起 。这 样也 就形 成 了客家 民居独 特 的建筑形 式——土 楼 。 以御 外凝 内大概是土楼功能最恰 当的总结 。 所 土楼 除具有 防卫御 敌 的奇特作用 外 , 还具有 防震 、 防火 、 防盗 以及通风采光好 等特 点 。 由于土墙厚度大 , 隔热保温 , 冬 暖夏凉 , 也完全适应 当地的气候特点 。 4西双版纳竹楼— —傣族人 的幸福 家园( 4 . 图 ) 西 双版纳 盛产 品种 繁 多 、 质地 良好 的竹子 , 于供 易 用户就地取材 。 竹楼用 的竹料 很多 , 大柱子小柱子 、 仅 就 要用几 十根 , 有的还要用百根 之多 。竹楼 , 副其 实 , 名 它 的梁 、 、 柱 墙板 以及 连接各部分用 的篾钉 、 子及 其它所 楔 有部件 , 全部用竹料制成 , 以组合 连接成完整的竹楼 。 用 傣家人精 心设计 建成 的竹楼 , 既别致 、 美观 , 又很实
4其 它 措 施 .
一
三 、 土流 失治 理措 施 水
1生 物 措 施 .
是加强 生态建设 的科技 支撑作 用 。 用科技 加强黄 植被 破坏 、 樵 水土 流
高 原 的生态建 设 主要包 括 :提 高适 用技术 的研 究 与开 发速
乡村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
乡村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这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金其铭《聚落与地理》南京师大)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成形式无不深深打上了当代地理环境的烙印。
同时,聚落是地表上重要的人文景观。
其建筑用材,所占位置,发生发展的原因,反映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综合关系。
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我国乡村聚落千姿百态,风格各异,仿佛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聚落地域差异显著,类型多样,其影响因素也各有不同。
下面仅就乡村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1.地形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
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多为集村),规模较大,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山区的居民多依山建筑居民点,高矮参差,成为一种山村或山区集镇。
如苗族的吊脚楼,即依山而住,整个楼房的前房的前半部是用木柱撑在斜坡上,铺以木板,再在上面建造住宅,远远看去好象悬空一样,整个村寨显得雄伟险峻。
而且山区的许多住宅多用石料建筑,就地取材形成一种特有的聚落外观;山区的村落一般规模较小,且聚落住宅排列杂乱无章(多为散村)。
2.降水各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形态,这在农村中反映最为明显。
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聚落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
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
在气候资源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
如表:从上表约略看出:乡村屋顶坡度与我国降水分布的相关性。
此外,我们还不难发现:降水较多地区,如我国南方屋顶出檐长,可以使屋顶过多的雨水下泄时“射程”远,有利于保护墙下不被雨水冲蚀;而降水较少地区,如我国北方屋顶出檐较短,因为他们无雨多之忧。
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解读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摘要:在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映秀镇作为震中所在地,伤亡惨重,可是我们的救援队伍直到三天后到达了映秀镇,原因何在?不管是汶川还是映秀镇,都是我们人类的聚居的地方,我们简单称之为聚落,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对汶川的地形进行了纤细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道理,人类的聚落总是出现在自然环境相似的地方,那这些聚落分布都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聚落的发展有何影响呢?在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映秀镇作为震中所在地,伤亡惨重,可是我们的救援队伍直到三天后到达了映秀镇,原因何在?不管是汶川还是映秀镇,都是我们人类的聚居的地方,我们简单称之为聚落,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对汶川的地形进行了纤细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道理,人类的聚落总是出现在自然环境相似的地方,那这些聚落分布都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聚落的发展有何影响呢?这些都是高考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广东高考地理科从来不回避重点、热点问题,比如当年的印尼的大海啸,伊朗的地震等,我们可以预见在明年的靠高题目中,汶川地震、巴基斯坦的“纳尔吉斯”等出现的几率相当大。
本节知识在历届高考中均有出现,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要注意重点突破影响聚落的主要因素。
首先:大家一起来认识课程标准有关这个知识点的认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必修1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在试图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建立自然环境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概念。
而这一观念也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地被强化。
例如,在课程标准的必修2中,以“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为题,提出: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对上述内容,还提出了活动建议,如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
由课标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么一个问题:课标的要求我们所学地理知识应该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聚落地理学
陕北民窑聚落又称居民点,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聚落有乡村和城市之分,聚落地理学也就有乡村聚落地理学与城市聚落地理学之分。
要想学懂学透一门学科,在短期,很难做到。
听了老师上的这门课,学习了一些相关知识后,在此,皮毛地写写关于乡村聚落地理的文章。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
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我国形成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聚落。
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了许多距今数百年、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的我们祖先的不同各具特色的聚落。
而,距离我们最近的有江南的雨巷、北京的胡同、丽江的少数民族建筑、四川的盆地景观、内蒙的蒙古包,陕北的窑洞……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陕北民窑。
在说陕北民窑聚落前,先简单介绍下陕西。
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大约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
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
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
大约在2000年前、公元前28世纪左右,传说夏部落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在陕西活动过,为中华民族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丰功伟绩。
公元前21~前16世纪的夏朝时期,陕西就有扈国、骆国出现。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在陕西建都。
此后,又有秦、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个王朝先后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
此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计11年。
陕西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物。
陕北位于陕西北部,故称陕北。
陕北的窑洞,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听过。
除了得力于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曾在陕北窑洞居住过外,陕北窑洞更以其冬暖夏凉的特色,招得众人向往。
窑洞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居,它与陕北的地缘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传承者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民情,也能展示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也能展示陕北独特的乡土风貌,负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具有很高的民间艺术价值。
初中地理教研_聚落(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聚落作为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地理教研中聚落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聚落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聚落的定义、类型、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聚落的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区。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聚落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国家发展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聚落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聚落现象。
2. 比较分析法:将不同类型的聚落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聚落的多样性和特点。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感受聚落的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区。
4. 图表分析法:利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直观展示聚落现象。
5. 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聚落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聚落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聚落,分析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重视合作,培养团队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 适时评价,调整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评价,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聚落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等,给予及时反馈。
2. 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聚落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4. 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结语聚落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乡村聚落地理学
乡村聚落地理学乡村聚落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乡村聚落在地理空间中演化变化的学科,它致力于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空间格局、空间模式与空间过程,以及乡村聚落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它是将社会学与地理学结合起来,对乡村聚落进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乡村聚落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乡村聚落地理空间的演化特征、空间结构、表象与空间模式,以及乡村聚落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乡村聚落地理学主要以乡村聚落地理空间的演化过程、空间结构、表象与空间模式的变化过程以及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为研究主题。
乡村聚落地理学强调乡村聚落地理空间的空间表象和空间结构,把乡村聚落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考察。
研究乡村聚落地理学的概念与内涵,乡村聚落地理学也引入了乡村地理学的一些概念,如乡村空间结构、乡村空间格局、乡村空间动态及乡村空间表象等。
乡村聚落地理学关注乡村聚落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乡村聚落景观设计、乡村聚落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概念,把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在一起。
从而实现乡村聚落发展与保护的统一,进一步提高乡村聚落的规划设计和可持续利用技术,使乡村聚落更好地适应和持久发展。
乡村聚落地理学可以系统总结和归纳乡村聚落在地理空间中演化变化的历史规律,有助于推动乡村聚落发展、建立可持续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
因此,乡村聚落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及其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是乡村聚落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指导性依据。
综上所述,乡村聚落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通过对乡村聚落地理空间的演化特征、空间结构、表象与空间模式,以及乡村聚落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等进行研究和探究,为乡村聚落的规划、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和理论依据。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描述西北地区的蒙古包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 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民居 西亚传统的民居
东南亚的民居 北极地区的冰屋 黄土高原的窑洞 西北地区的蒙古包
房屋特点
环境特点
聚落与环境
北 京 老 城 的 四 合 院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长期过程中,由于世界各地 自然环境差异很大,且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 仰等也不同,往往会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西亚传统的民居 黄土高原的窑洞
东南亚的民居
北极地区的冰屋
西北地区的蒙古包
描述东南亚的民居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色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描述北极地区的冰屋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 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描述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 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邮 票 上 的 中 国 民 居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我 国 皖 南 古 村 落
知识小结:
乡村
生产力 水平提升
城市
生产生活 方式差异
聚落
发保 展护
分布与形态 体现与反映
环境
自然 环境
人文 环境
气候 地形 水源 土壤 自然资源 …… 交通 科技 ……
聚落与环境
青砖灰瓦、简洁质朴、方正对称
和睦团圆;含蓄封闭;内外 有别;长幼尊卑;均衡中庸
乡村聚落形态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乡村聚落形态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研究摘要聚落形态形成和发展都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都是对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
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乡村聚落形态的不同。
乡村聚落形态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外观分布,它还对农村居民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交往、社区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这正是乡村聚落形态对地理环境适应大的表现。
本论文主要针对乡村聚落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展开研究的,全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首先向读者介绍了乡村聚落及乡村聚落形态的分类,阐述了乡村聚落形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然后从总体上介绍了乡村聚落形态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主要阐述了乡村聚落在平原地区、山区以及牧区等地的形态分布;最后通过对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进行具体的阐述,了解乡村聚落形态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的不一样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乡村聚落;形态;地理环境;适应性AbstractProspectiv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re the result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o adapt. In different geographic environment of the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The appearance of the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are not simple sense distribution, it is also the economy of rural residents, social organization, social interaction, community life have certain effect. The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o adapt to the big performance. This paper mainly aimed at the study of rural settlements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the full text mainly illustrated by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o introduce readers to the rural settlement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n introduces the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in general adaptability to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ainly expounds the rural settlements, mountain and pastoral areas in the plains states to the shape of the distribution; Finally through to the several typical regions sets forth specific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understand the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 environment of different forms.Keywords: rural settlement; morphology;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前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国,5000年的乡土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孕育了数量众多、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
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
说一说: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
我们来谈一谈乡村聚落的分散与集中,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1、自然环境的支配。
一般来说,平原面积大,聚落集中:平原面积小,聚落分散。
水源供给充足,聚落集中:水源供给匮乏,聚落分散。
气候优越,聚落集中:气
候恶劣,聚落分散。
2、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南方水田农业耕作半径较小,无论耕耘、施肥、灌溉、收获
等工作,均以居住在农田附近为宜,以散居最为方便。
3、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
中国北方的家族,多喜群聚,显得宗族繁盛,且利于
安全防卫,往往集村之内全是同姓,所以中国北方以姓氏为名称的聚落比比皆是,如赵家村、李家庄、刘家屯等。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的聚落布形式、规模大小、房屋结构等方面。
4、住宅形式不同。
北方多平顶屋,住宅有院落:南方房屋多斜顶,没有院落,房前
屋后都有农田或菜地。
5、聚落规模及密度不同。
北方多为大型聚落、密度较小:南方多以中小型聚落为主,
密度较大:西部则多为小型落,密度最小。
6、聚落形式不同。
北方多团状聚落:南方团状聚落和带状聚落各占一定比例:西部
则多散居、流动性村落。
心得第七章 聚落地理
⏹第七章聚落地理⏹聚落起源与发展⏹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1 聚落起源与发展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又称居民点。
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城市聚落聚落乡村聚落集镇集镇:是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
既无行政上的含义,亦无确定的人口标准。
一般是对建制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
(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一般多为利用当地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或利用当地的矿产生产工业制品。
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缺乏地域上的聚集。
工业产品质量差,效益不高,资源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均很严重。
⏹(2)集市:集市:是指乡村地区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有在村落内进行的,也有在村落之外的道路上、田野上进行的。
集市形成的影响因素有:位置、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习惯等。
集市是为周围乡村服务的,具有中心地的职能。
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规模小,达不到产生城市的门槛人口,所以具有交易物质的档次比较低,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的特点。
集市的最大特点是:不定期或定期的交易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北方地区一般通称为“集”,而在南方和西南地区则分别称为“场”、“街”、“墟(圩)”等⏹(3)乡村乡村:是指乡民居住场所的集合体。
乡村聚落的类型有多种:按乡村经济活动的内容划分:有以一业为主的乡村。
如农村、山村、牧村、渔村等。
也有农业、农牧、农渔等兼业乡村。
按居住方式和形态特征:有定居聚落(农区和林区),迁移性聚落、游牧帐篷、以及以舟为室的水上人家。
按村落的地域形态:固定村落有以孤立农舍为基础做点状分布的散村;也有集合成线状、块状的路村、街村、团村等。
按人口规模:即有少许农户的小村,又有数千人口的大村。
⏹(一)一般类型的乡村1、密集型农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密集的旱作农业地区。
分为不规则密集型村落和规则密集型村落两种。
(1)不规则密集型村落:格局大而紧凑,各家各户的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村中道路弯弯曲曲,说明这类村落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指导,纯属自然发展的结果。
基于GIS的镇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基于GIS的镇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摘要:本文以乡村聚落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选择位于广州市边缘区的江高镇为研究对象,利用全镇域的卫星遥感地图,先用密度分析功能,分析出江高镇乡村聚落的总体分布特征;通过缓冲区分析等手段,探究江高镇各村落沿城镇、河流、交通路线的分布规律,利用SPSS软件对圩镇、河流、交通线路等变量相关分析,得出各变量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程度。
研究发现:(1)交通线路、河流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分布影响较强,相关系数较大;(2)圩镇对乡村聚落的辐射能力有限,对乡村聚落的辐射影响仅限于一定范围,随着中心圩镇规模的扩大,对乡村聚落的分布和扩张影响将加强;(3)铁路、高速公路等对乡村聚落的分布影响不明显,且对乡村聚落的扩张起阻隔作用。
关键词:乡村聚落、分布特征、GIS、密度分析、缓冲分析,相关分析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志码:A1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发展问题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乡村聚落地理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乡村聚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体系、聚落规模、聚落形态、聚落分布区位因素分析、聚落内部空间结构以及聚落空间演化等领域。
部分学者重视乡村聚落区位研究,关注乡村聚落的分布位置、特征以及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等。
如冯文兰等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的乡村聚落集聚特征作了定量化研究,乡村聚落沿水源、交通等因素的分布规律;马利邦,郭晓东采用景观格局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高程、河流、交通等因素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单勇兵等利用ArcGIS软件对空间分析模块对徐州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得出乡村聚落沿水系、道路的分布特征。
当今的对乡村聚落分布的研究关注的影响因素不再集中于自然因素,而是结合城镇化、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发展、地域文化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李全林等运用密度分析工具,对苏北地区的乡村聚落分布格局进行研究,从宏观上总结出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
《基于GIS技术的聚落形态分析及保护规划策略研究》范文
《基于GIS技术的聚落形态分析及保护规划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基于GIS技术的聚落形态分析,对于了解聚落的空间分布、历史演变以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GIS技术对聚落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保护规划策略,以期为聚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某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技术对其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历史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数据等。
三、基于GIS技术的聚落形态分析(一)空间分布分析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域的聚落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
结合地形、地貌、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因素,分析聚落空间分布的规律和特点。
(二)形态特征分析运用GIS的测量和分析功能,对聚落的形态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包括聚落的形状、规模、密度、空间结构等方面,以揭示聚落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
(三)文化内涵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通过GIS的空间叠加和分析功能,探讨聚落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聚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四、聚落保护规划策略研究(一)保护原则与目标在聚落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保护原则与目标。
以保护聚落的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建议。
(二)保护策略1. 强化规划管理: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内容及保护措施,加强规划管理力度。
2. 修复与整治:对受损的聚落建筑、景观进行修复和整治,恢复其历史原貌。
3. 文化传承与教育:通过文化传承活动、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聚落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合理利用与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开发聚落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表,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黑龙江省乡村聚落格局与动态研究
黑龙江省乡村聚落格局与动态研究本论文旨在深入分析黑龙江省乡村聚落格局与动态研究的概况与特点,探讨其形成原因、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乡村聚落格局的形成原因1.自然因素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地形起伏较大。
早期的乡村聚落建设往往是以水资源和地形地貌为主要依托因素。
例如,黑龙江省北部的大庆市,在早期的聚落建设之中,充分利用了地形起伏与水源条件,形成了水田与沼泽相互交错的特殊地貌,从而促进了人类聚居与发展。
2.历史城镇的影响在历史上,黑龙江省的城镇化过程比较缓慢,大部分居民都生活在农村中。
在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交流中,城镇所引起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也是在历史上形成的。
由此,在许多乡村聚落建设过程中,城镇的风格与文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黑龙江省的东北沿海地区的滨海酒店,其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欧风格,这是由于在历史上,曾经有许多欧洲殖民者定居在这里,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殖民统治。
3.与规划的导向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和规划的导向也对黑龙江省乡村聚落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农村旅游、生态城市规划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黑龙江省乡村聚落格局的变化与发展。
二、乡村聚落的发展特点1.空间结构呈现多样性黑龙江省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呈现多样性,即建筑风格、房屋数量、排列方式、人口聚集形式差异较大。
例如,长春山村乡村聚落以发展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而苏汉制村则以旅游业发展为重点。
2.发展方式日益多样化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也为了适应城镇化进程和现代化需求,黑龙江省乡村聚落的发展方式日益多样化。
靠近城市的乡村聚落以从事不同类型的服务业活动为主,而距离城市较远的乡村聚落则多以农业为主。
3.生态环保得到重视在风景区、生态村等行业的布局推动下,黑龙江省乡村聚落的生态环保得到了重视。
在乡村聚落建设中,注重生态环保的建筑方式和工艺,回收循环利用资源等,是乡村聚落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
三、乡村聚落的发展趋势1.建设宜居的乡村生活环境近年来,许多城镇居民开始回归乡村,寻找宜居的乡村生活环境。
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摘要乡村聚落环境即指乡村聚落周围空间中与其有关联和反馈效应的各要素构成的外在系统。
乡村聚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乡村聚落的形态及其景观正式这种自然和社会地理环境的外在反映,正是这些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因素影响,才产生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
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分析即其相互作用的过程的机理,由此揭示其间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关联,因此为乡村聚落的地理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按做成环境系统要素的性质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乡村聚落周围的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源等,社会经济环境主要有农业的生产方式,企业的规划,交通,人口,血缘宗教等方面。
乡村它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同时人类的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又会影响甚至改变着周围的地理环境。
关键词:乡村聚落;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关联;影响AbstractRural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namely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surrounding space and its relevant and feedback effect of the external system consisting of the elements. Rural settlement is in the specific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gradually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ural settlement pattern and landscape of the external reflection of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formal these complex, ever-changing factors, to create rich and colorful, ea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 Rural settlem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mechanism, thus revealing substance, energy, information, etc, thus to geography research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rural settlements. Made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thesystem elements and its intrinsic regularity,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round the countr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categorie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 Natur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topography, climate, water, etc.,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are mainl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e planning of the enterprise, traffic, population, blood religion, etc. Country it affects human life and production, and the variety of human activities will influence or even change the surrounding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Key word: rural settlement;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ocial and economic eography environment ; Relationships; influence前言聚落是人类活动中心还是人们的生活、休息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的地方。
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内外动态综述
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内外动态综述摘要本文首先划分了国内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主要阶段,然后对国内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内容演变及理论进展进行简单的概述,并根据我国乡村地区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研究和讨论国外乡村聚落地理,有助于我们借鉴其长处,引进新的方法理论和高新技术,促进我国乡村聚落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聚落,地理,生态,城市化根据《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中的“聚”和《汉书·沟洫志》中的“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中的“聚落”,“聚落”一词在古代意为村落。
而在近现代,聚落泛指一切居民点,是人类进行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更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乡村聚落指农村居民点,是除城市地域以外的所有地方,强调一定人群的自然和居住属性,它包括单家独户、村落和集镇,一般不包括没有人类活动或人类活动较少的荒野和无人区。
乡村聚落地理主要通过对村落的规模、景观和形态差异分析,探讨自然环境、人口及耕作制度等因素对乡村聚落形成的影响和其类型的划分[1]。
一.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主要阶段根据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进程,大体可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从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与地理环境特别是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方面。
起步阶段,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范围较小,以描述、说明为主,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对乡村聚落的研究主要偏重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2.发展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乡村聚落研究逐渐兴起,苏、美、英、法、德等国纷纷开展研究,内容着重于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类型、职能、规划等方面,同时,乡村聚落研究在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其中最为著名的为德国地理学家克利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20世纪30年代中叶,他通过对德国南部乡村聚落的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进行实证研究,为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和实践,如乡村中心建设、乡镇空间体系规划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近今趋势
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近今趋势一、本文概述乡村聚落地理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它聚焦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乡村地区。
乡村聚落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承载着农村生产、生活、文化和生态等多重功能。
本文旨在综述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成果和近今趋势,以期为我国的乡村聚落地理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起源与发展,概述了早期关于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形态演变、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随后,文章重点梳理了近年来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包括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乡村转型与重构、乡村聚落与全球化、乡村聚落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等。
文章还对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探讨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近今趋势,本文旨在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启示,推动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乡村聚落地理研究在国外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研究成果。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重点和方法论。
初期探索阶段:早期的乡村聚落地理研究主要关注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和类型。
研究者们试图通过观察和描述,理解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基础联系。
这一阶段的研究多为定性描述,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和量化分析方法。
理论构建阶段:随着地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乡村聚落地理研究开始进入理论构建阶段。
学者们开始尝试运用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等理论框架来解释乡村聚落的形成和演变机制。
同时,这一阶段的研究也开始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采用定量方法来验证和修正理论假设。
多元化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后半叶,乡村聚落地理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学者们开始关注更多的影响因素,如政策制度、文化传统、全球化等,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聚落地理学论文
城市聚落——XX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学专业学号:xxxxXX:xxx城市聚落——XX市这个学期非常高兴能选修《聚落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
从初中接触地理学开始,我就非常喜欢这类课程,各个国家,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人文环境,让我觉得原来世界可以这么大,世界可以这多多彩。
这个学期上叶老师的课,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老师就像是一门导游一样,带我们领略各地风情,也教会了我们关于聚落地理的相关知识。
那下面就由我来当一次导游,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建筑风格、民风民俗等方面介绍我们美丽的XX。
自然环境XX市位于XX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东端。
XX市东部与XX省XX市、XX 市交界,南部与南海大亚湾相邻,与XX隔海相望,西部与XX省XX市、XX市、XX市接壤,北部与XX省XX市毗邻。
XX市的地理座标为东经113°51′至115°28′,北纬22°24′至23°57′,东西宽约152公里,南北长约128公里。
XX市的陆地面积为1.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4520平方公里。
XX市北部以山地居多,东部和南部为丘陵台地,东江沿岸和南部沿海有极小面积的平原。
XX的最高峰为莲花山,海拨1336米,另有海拨1000米以上的山峰13座,如罗浮山的飞云顶(海拨1281米)、白马山(海拨1256米)、南XX的天堂顶(海拨1210米)等,这13座山峰与其从属的山脉包围在XX行政区划的边界上,形成一个周边高,逐渐向南部沿海开口的簸箕形地形,而在此地形的中部,则多为花岗岩和红色砂岩构成的丘陵台地。
XX市全境有大小河流20多条,较大的河流有东江和东江的支流西枝江、增江(又称为龙门河)。
有湖泊和大小水库约130个,较大的有西湖、白盆珠水库、天堂山水库、显冈水库、花树下水库、角洞水库、水东陂水库等。
XX市南部靠海,海岸线长223.6公里,有大亚湾(和XX市共有)和巽寮湾两个较大的海湾,有上百个大小岛屿。
关于聚落的论文定稿
目录1聚落分析 (1)1.1 聚落相关概念的认识与分析 (1)1.2 农村聚落形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3)1.3 农村聚落形态研究方法评价 (5)2 闽西地理环境概况 (6)2.1 闽西自然地理环境 (7)2.2 闽西人文地理环境 (9)3 闽西山区农村聚落的演变进程 (10)3.1 闽西山区农村聚落在空间上的变化 (10)3.2 闽西山区农村聚落在时间上的变化 (11)4 闽西农村聚落形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1)5 闽西山区农村聚落形态特征 (12)5.1 闽西山区农村聚落形态目前的状况分析 (12)5.2 闽西山区农村聚落的水平形态特征 (13)5.3 闽西山区农村聚落的垂直形态特征 (13)6 结语 (14)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16)闽西山区农村聚落形态特征研究地理系本0801班杨丽平指导教师:贾士义讲师[摘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我国许多地区农村聚落的规划建设忽视了原有的自然规律,且对村落形态和布局的大规模改造,使得村落失去其原有的特色。
本文以闽西山区农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自然和人文约束下的闽西山区农村聚落形态的特征。
本文也希望借助《农村聚落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实地考察法为基本研究手段,为闽西山区农村聚落发展提供一条思路,充分发挥传统村落的价值。
通过对闽西山区农村聚落的研究,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形成对闽西山区农村聚落形态的基本认识。
闽西山区农村聚落形态主要受自然和人文影响,分别呈现为条带状、团块状、环状和散状。
[关键词]农村聚落;聚落形态;特征;闽西山区1聚落分析1.1聚落相关概念的认识与分析1.1.1聚落的概念“聚落”一词起源颇早,主要都是从人文角度来阐述。
《史记五帝本纪》有“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地理论文
地理论文————————————————————————————————作者: ————————————————————————————————日期:ﻩ雷州聚落的起源与发展陈欣祥(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周一10光信3班)内容摘要:通过调查和了解雷州聚落的起源与发展,认识聚落的形态及其演变,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白聚落地理学的含义,并能够就聚落环境来谈出对聚落未来的发展方向的看法。
关键词:雷州聚落、自然环境、建筑、文化、发展一、雷州简介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
地跨东经109°44′-110°23′。
北纬20°26′-21°11′。
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
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3度C。
全市总人口141万,辖20个镇,镜内有11个国营农林盐场,雷州城为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
全市耕地面积152万亩,海岸线长达406公里,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
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二、雷州的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岛中部。
地跨东经109°44′~110°23′。
北纬2O°26′~21°11′。
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
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境内东西相距67公里,南北最大相距83公里。
2.土地资源雷州市土地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
拥有耕地面积150万亩,其中水田9O万亩,坡地60万亩,人均耕地1.2亩,有林地总面积156万亩。
3.地形地貌雷州市地质年代短暂,属第三纪玄武岩与第四纪浅海沉积物所构成的平台阶地及低丘陵地带。
地势南高北低,起伏不大,东西两面向大海倾斜。
关于湛江聚落地理环境的课程论文
目录一、湛江简介二、湛江行政建置三、湛江历史四、人口民族情况五、地方语言六、气候地理情况七、水文情况八、交通情况九、特色建筑十、湛江民俗文化十一、传统饮食文化十二、个人感想一、湛江简介湛江(Zhànjìāng)是广东省地级市,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国家一类大市,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
广东省西部和北部湾地区的交通中心,粤西和北部湾经济圈的经济中心,大西南出海通道的物流中心。
中文名称:湛江外文名称: Zhanjiang别名:港城,英文旧译:Tsankiang行政区类别:地级市地理位置:广东省西南部面积: 12490平方千米人口: 725万,其中市区294万方言:雷州话、白话、涯话等气候条件: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二、湛江行政建置湛江市从1950年起,曾先后为南路、高雷专区、粤西行政区、湛江专区、地区所在地,1983年地市合并,为市带县体制。
现辖赤坎、霞山、坡头、麻章4个城区,遂溪、徐闻2个县,并代管廉江、雷州、吴川3个县级市。
全市有105个乡镇、个街道办事处、12424个村民委员会。
三、湛江历史1898年起今市区范围为法国租借,时名“广州湾”。
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港口相继沦陷,作为法国租借地的广州湾(今湛江市区)偏安一隅,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繁盛一时。
1943年,日军占领后广州湾日渐衰落。
抗战胜利后广州湾回归,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定名“湛江市” 。
1983年9月,湛江地区与湛江市合并,五县划归湛江市。
1984年4月,湛江被列为全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四、人口民族情况湛江市市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1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3万人,约占广东全省的10%,是广东省人口第二大市。
湛江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8万多人,大多分布在全市各县(市、区)偏僻落后的农村,主要是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通过婚嫁过来的,普遍比较贫困。
五、地方语言湛江除流行普通话外,还流行多种方言,粤、闽、客三大方言均有分布,是省内方言最为复杂的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聚落——惠州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学专业学号:xxxx姓名:xxx城市聚落——惠州市这个学期非常高兴能选修《聚落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
从初中接触地理学开始,我就非常喜欢这类课程,各个国家,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人文环境,让我觉得原来世界可以这么大,世界可以这多多彩。
这个学期上叶老师的课,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老师就像是一门导游一样,带我们领略各地风情,也教会了我们关于聚落地理的相关知识。
那下面就由我来当一次导游,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建筑风格、民风民俗等方面介绍我们美丽的惠州。
自然环境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东端。
惠州市东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汕尾市交界,南部与南海大亚湾相邻,与香港隔海相望,西部与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广州市接壤,北部与广东省韶关市毗邻。
惠州市的地理座标为东经113°51′至115°28′,北纬22°24′至23°57′,东西宽约152公里,南北长约128公里。
惠州市的陆地面积为1.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4520平方公里。
惠州市北部以山地居多,东部和南部为丘陵台地,东江沿岸和南部沿海有极小面积的平原。
惠州的最高峰为莲花山,海拨1336米,另有海拨1000米以上的山峰13座,如罗浮山的飞云顶(海拨1281米)、白马山(海拨1256米)、南昆山的天堂顶(海拨1210米)等,这13座山峰及其从属的山脉包围在惠州行政区划的边界上,形成一个周边高,逐渐向南部沿海开口的簸箕形地形,而在此地形的中部,则多为花岗岩和红色砂岩构成的丘陵台地。
惠州市全境有大小河流20多条,较大的河流有东江和东江的支流西枝江、增江(又称为龙门河)。
有湖泊和大小水库约130个,较大的有西湖、白盆珠水库、天堂山水库、显冈水库、花树下水库、角洞水库、水东陂水库等。
惠州市南部靠海,海岸线长223.6公里,有大亚湾(和深圳市共有)和巽寮湾两个较大的海湾,有上百个大小岛屿。
惠州市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境内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宜人。
在2013年的“中国最美城市”的评选中,惠州荣获全国第二名,仅次于香港,可见惠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美丽城市。
当然,作为一位在惠州土生土长的惠州人来说,当然很熟悉惠州的环境。
惠州绿化非常好,植物很多,空气也新鲜,与广州相比起来这点就尤为明显了。
我有位福建的朋友,我曾问过他“惠州有什么吸引你们来到这里,而不是去其它城市呢?”而他却发问“你不觉得惠州环境很好吗?”也的确,惠州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人住在这个城市都感到无比舒适。
社会经济进入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
在这种大环境下,惠州市也蓬勃发展起来了。
对于老一辈人来说,他们对这点的体会就更深了。
惠州在80、90年代其实就是一个小渔村,到处都是田,建筑也少。
后来,经济发展了,城市面貌也发展了改变,高楼建起来了,人民富起来了。
惠州后面下设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
全市面积1.13万平方公里,人口321万。
惠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全市陆地面积占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1/4。
广东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西枝江横贯境内,是供给香港、深圳、广州等地的主要水源。
拥有海域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的海洋大市之一。
全市有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6处,著名的旅游区有惠州西湖、罗浮山、南昆山、汤泉、大亚湾海滨浴场等集山、泉、湖、海、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惠州的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主要坚持了以下几点做法:(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发展是硬道理作为主线贯穿于一切工作之中。
(二)坚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定地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
(三)坚持“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
(四)坚持多种经济一齐上,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五)坚持以提高城市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为目标,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来抓。
(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和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驾驭经济的能力。
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下大力气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特色文化四东文化是惠州独具特色的文化亮点,指:东江、东坡、东征、东纵东江文化,是指综合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地区主要文化资源。
其主体是客家文化,包涵东江流域自然地理的、古代的、民俗的、宗教的、革命历史的文化。
东坡文化,是指苏东坡寓惠文化。
即苏东坡在惠期间的社会文化活动、思想文化内涵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东征文化,是指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为实现全国统一所发动的两次东征及工农运动。
东纵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创建东江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包括东纵发展历程和英雄人物事迹等。
新四东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东江惠州民俗文化,是指包涵东江流域自然地理空间中惠州地区的民俗文化。
这里突出惠州民俗文化,以区别惠州区域与东江流域其他客属文化区域的文化特质。
主要亮点有:客家山歌、平海渔歌、龙门舞火狗、惠城区李家拳、小金口麒麟舞,惠阳区客家女服饰和黄金酥丸,吉隆元宵节舞龙、平海舞鲤鱼、平海楹联、平海古城方言军声、大亚湾区的渔家婚俗,以及龙门农民画等农家文化艺术等。
东坡寓惠文化,是指大文豪苏东坡寓惠期间的社会文化活动、思想文化内涵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主要亮点有:苏东坡寓惠期间的诗词史料、苏迹遗址、典故传说等。
东樵宗教文化,是指与西樵山对应的东樵山罗浮山的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
主要亮点有:罗浮山的宗教文化遗存,道、佛合一的文化特色,葛洪道家思想文化的形成、发展及文化内涵,宗教与自然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的罗浮中医药文化等。
东江革命历史文化,是指反映以惠州为中心的、自1840年至1949年百余年间东江地区革命斗争的壮阔历史,重点以东征民主革命文化、东江流域苏维埃革命文化、东纵抗日爱国文化为标志的革命历史文化。
其中,东征是指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为实现全国统一所发动的两次东征等革命运动。
东征革命文化包括东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相关著名人物的事迹和历史经验,指导东征胜利的先进思想和革命精神,等等,以及延伸涵盖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武装斗争历史文化;东江苏维埃红色革命文化,是指东江流域的农民运动及首批苏维埃政权创建历程,包括以海陆丰为发源地的全国最早的农民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军一部和广州起义军进入东江地区以后,与东江人民一起,在高潭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并在此影响和带动下相继建立了一批区级、县级苏维埃政权,继而延伸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文化;东纵抗日爱国文化,则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创建东江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包括东纵发展历程和英雄人物事迹,抢救香港中国文化名人对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华侨和港澳同胞的爱国抗日精神,华南抗日战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作用的革命历史文化。
以“东坡文化、东征文化、东纵文化、东江文化”为主干的“四东文化”品牌正日益成为惠州的一张新名片。
建筑风格第一次看见朝京门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它的雄伟,那种霸气。
朝京门被称为"惠州天堑”, 历史上曾因拥有7座坚固城门楼而被兵家誉为东江要塞的惠州古城,由于战乱等原因于80多年前所有城门楼悉数被毁。
2006年7月3日,地处东江南岸、与数百米明代古城墙相接、按照明代惠州北城门原样恢复重建的朝京门城楼重新屹立在东江边,展现在市民面前。
在西支江与东江的交汇处,同样耸立着一座合江楼。
在政府的眼中,对这座合江楼是颇为自豪的,因为即使是平常日子,它也是每晚彩灯闪铄,仿佛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在不断地向人展示她的新衣裳。
现在它的周围也已经长出了成片的“古建筑”,而且还有越长越大的趋势。
在以前的荷花亭现在的丰褚园,同样也长着满园的“古建筑”。
长出“古建筑”的地方还有很多,象西湖的东波园、红花湖的仿古建筑、高榜山上的挂榜阁等等,这些崭新的“古建筑”无不给人以时空错乱之感。
在一个古老的城市里,满眼都是崭新的“古建筑”也是惠州这座城市建筑的一大特色。
中国人都有高楼的情结,各地的高楼一座比一座高,惠州人也不例外。
当然惠州只是个中等城市,在高度上是无法和其它大城市相比的,但并不妨碍惠州人对高楼的向往。
七十年代地处紫西岭的银华宾馆落成时,人们并不叫它银华宾馆,而是叫做“七层楼”,因为银华宾馆当时是惠州第一高楼,楼高七层,由此可见惠州人的高楼情结。
此后,惠州的高楼渐渐多了起来,但却鲜有让人过目难忘,地标式的建筑。
2010年富力万丽酒店的出现,惠州才算有了真正的地标式的建筑。
富力万丽酒店是一座极具现代气息的摩天大楼,,楼高两百米,共有四十八层,在高楼林立的江北行政区也显得鹤立鸡群。
大楼线条简洁明朗,秀丽的身姿在阳光下银光闪耀,特别是隔江眺望,更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为惠州的城市建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光彩。
结语:惠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民风朴素。
在我们惠州有一句话: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来到惠州就是惠州人。
体现了惠州的包容性,而这点也是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也因此惠州是珠三角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
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这就是惠州精神。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惠州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发展过程中,惠州也不断协调各方面的发展,坚决不做物质发达,精神空虚的城市。
不管未来如何发展,相信惠州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1、百度新闻2、惠州西门子论坛3、《惠州城市文化竞争力问题的几点思考》成晓军惠州学院报4、微博:最美惠州5、《惠州新四东文化意义论》张海燕惠州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