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导课艺术论文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论文【摘要】导入也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 导入数学课堂的设计方法数不胜数,不过无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都应该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和教师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同时使用不同的有效的导入方法,学生会处于兴奋和活跃的状态,这会使得课堂取得很好的效果.【关键词】初中课堂;数学教学;导入设计;好奇;探索数学教学已经在我国普及多年,但真正热爱数学这门课程并且乐于探索的学生又有多少呢?笔者认为是少之又少的,为了解决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新课导入设计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 课堂导入设计得好,会为一节数学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地,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更甚的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 下面就以课堂导入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艺术和导入方法谈谈笔者对这一教学方法的认识.一、温故知新导入法我们都知道,无论哪一科目的知识绝不是孤立的或者割裂的. 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和拓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公式,am ÷ an = am-n(a ≠ 0,其中m,n都是正整数,且m > n),然后让学生课堂上小组讨论当m = n和m < n时的情况,从而引入新课.二、设置悬念导入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惊讶开始”. 设计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悬念一般是出乎学生的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学生迷惑不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教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展示给学生一张纸,问学生:谁来估计这张纸大约有多厚?让学生小组讨论后,抽查几名学生估计的厚度,大致统一后,我说:刚才同学们估计它的厚度大约为0.09毫米,假如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这样经过多次对折,它的厚度能否超过你的身高?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按照自己的见解作出热烈的讨论. 然后说下面我们一起进入“有理数的乘方”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为了要证明自己的结果,自然而然会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三、趣味导入法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趣味导入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迅速过渡到有意注意,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去. 趣味式引入新课,符合了数学本身的科学生动的引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节中研究“视图”时,我采用引入游戏的方法. 先在桌上放一个茶杯,每个小组的四名同学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画下来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比较. 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形式,高效地将比较抽象的知识易懂化. 在这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鉴别和分析能力,用学生自己的方式来研究视图、动手探索知识和用心感悟世界进而引入课题.四、实验导入法一般说来,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动手试验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一位数学家说过:“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得见摸得着. ”实验导入新课直观生动,高效有用. 通过实验演示导入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抽象认识.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质量.例如:在讲授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轴对称”时,我的方法是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打开后滴一滴墨水在折痕上或折痕边上,合上,压一下,打开观察,得到一些漂亮的图案,学生为此感到惊喜和好奇,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我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课.五、类比导入法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性质类似,推出与这两个对象的其他性质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 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利用已有的旧知识,来认识新知识.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既可以回顾学过的旧知识,从而引出新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细致的观察能力,课堂也充满了探索讨论求知的气氛,使课堂教学任务更能轻松高效地完成.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分式”时,我认为导入的关键是要用与分数类比的方法导出分式概念、分式基本性质与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我采用这样的方法引入分式的概念,先复习分数的概念:一个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构成,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分子、分母都是数,但分母不能是零,为什么分母不能为零呢?因为零不能为除数,分数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如果分子为零,只要分母不为零(不论是正数还是负数),这个分数的值就为零. 把分数的概念引申到代数式来,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1)分数由分子、分母与分数线构成;(2)分母中含有字母,这就是分式.导入也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 导入数学课堂的设计方法数不胜数,不过无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都应该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和教师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同时使用不同的有效的导入方法,学生会处于兴奋和活跃的状态,这会使得课堂取得很好的效果.【参考文献】[1]张守波.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J].数学通报,1996(1):1-2.[2]张智平. 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J].数学通讯,1998(5):8-9.[3]石平,邢瑾.课堂教学导课艺术——课前谈话[J].教法研究,2003(10):34-3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论文[5篇模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论文[5篇模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论文[5篇模版]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论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应用范围也十分的广泛,在小学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但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还是偏向于形象、直观,所以,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的提升。

为了能够使最终的教学效率得以有效的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对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引起必要的重视,并要通过合理的手段与方法来增强导入的效果,以对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全面提升起到一定的推动与帮助作用。

因此,本文主要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的探究为探讨话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式一、前言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非常的关键,良好的导入效果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能够对教学的整体效果产生一个有效的促进作用,以为学生构建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环境,以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更好开展学习,以使学习效果得以显著的提升。

现如今,如何在小学数学这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有效地进行课堂导入,已经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所要关注与思考的重要话题。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首先,教师所开展的课堂导入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课堂导入的作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以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因此,教师所开展的课前导入一定要富有情趣、新颖活泼,形式上要做到灵活多样,不要总是使用同一种导入方法。

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幽默效果,以更加的生动有趣,能够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更好地开展学习,以提升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所开展的课堂导入也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小学数学论文 数学教学中“引导”的艺术

小学数学论文 数学教学中“引导”的艺术

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中“引导”的艺术在学校数学教学中,老师的引导必需目标明确、指向集中;必需“导”在点子上,并恰到好处。

这样,老师的“导”才能与同学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同学轻松把握学习方法,在开心获得学问的同时生长才智。

一、引导有序,循序悟理老师的引导,必需按肯定的挨次,才能使同学在学习中有序地思索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找一个数的约数教学中,要求同学说出24的全部约数,多数同学往往只能说出其中的一部分,即使少数同学能说出24的全部约数,也是无头无序,思维混乱。

此时,老师可以依据同学思维无序的弱点,把同学随便说出的、无挨次的约数进行归纳、整理。

同学在老师启发下,就能很快把握有规律地找一个数的约数的方法。

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同样引导同学按1倍、2倍、3倍的挨次找。

老师常常有意识地按肯定挨次对同学进行引导,同学必定能从中悟出按挨次思索问题的道理,从而使同学的有序思维力量不断提升。

二、引导适时,释疑解难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需依据教材特点,依据同学的心理特征与把握基础学问的规律,抓住最佳时机,适时引导,发挥老师自身教学优势,激发同学情感共鸣,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情感转化。

例如,查找100以内的质数的教学时,针对这一内容数字多、难记、学起来枯燥无味的状况,上课一开头,老师问同学谁能很快说出100以内全部的质数。

同学听了很奇怪,正值同学头脑中产生疑问,急于要知道其中的神秘时,这正是老师引导的最佳时机,同学们怀着迫切的心情,跟着老师进入新课学习,老师再引导同学回忆“质数”及“数的整除”特征,用筛选法逐类去掉100以内除1和其本身外还能被其他数整除的各类数,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全部质数。

课堂气氛活跃,同学爱好深厚,课后不少同学还能依据老师引导的方法自行找出200以内的全部质数。

三、引导奇妙,巧中启智数学教学效率的凹凸,不仅取决于老师的乐观性,更取决于同学的乐观参加以及智力的发挥。

教学的实质,就是老师通过启发诱导,培育同学良好的心智状态,促进其智力进展和力量提高。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新课的导入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是新课的导入呢?新课的导入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该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通过师生的互动,把学生领到未知的数学世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求知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下面就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即通过对直观教具的观察,对旧知识的复习和联想,有目的、有系统地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进而引出新的问题、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发现新法则.例如,在教“圆柱体表面积”时,上课前,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模型,然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展开后由哪几部分组成?(2)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3)试用同样方法导出圆柱体表面积公式. 用这样的几个问题进行引导,学生很快、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 此时我们若能再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分析,然后得出生活中各种各样圆柱体表面积的求法,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的知识,而且对于学生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也有很大帮助.二、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开门见山就是在一上课时,不绕任何圈子,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立刻把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内容上. 例如在教“有理数减法”时,我一上课就直接对学生们说:“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有理数减法,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它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直接引入新课的方法,适合教学的内容与前一课有紧密联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课,有时一节课容量很大而旧知识又很熟悉,也可以使用开门见山引入新课.三、构思趣题导入新课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实际问题,经常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我这样引入:同学们,我姓什么?姓王,你们谁能又快又好地剪出这个王字?这个王字有什么特征?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试一试,想一想,谈一谈,然后再出示飞机、中国结、脸谱等图形,让他们找找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点,从而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又如在教“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可设计如下情景:一块三角形玻璃,不小心被打成两块,要截取同样大小的玻璃,要不要把两块都带去?为什么?如果带一块可以的话,应带去哪一块?为什么?再如,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至少要几个钉子?人们为什么不惜踏坏花草也不愿从花坛的边沿走路?我们只要留意身边的一切,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你身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到处都是.四、创设悬念导入新课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悬念和疑问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青少年好动好奇又好胜,我们应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圆周角”时,我们可首先准备好一张事先画好一个圆(但无圆心)的方纸,提问:谁能不用任何工具准确找出圆心?同学们都认为需要尺规,感到无法可解,这时,老师点出:学了本节知识后就可解决这个问题.再如我在教学“勾股定理”的内容时,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大家在前面学习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hl,即只要两个直角三角形如果斜边相等,一组对应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也就全等了,既然全等了,另外一组对应边必然也就相等,这里还有什么必然的原因吗?”通过这样的疑问设置,自然而然地给出课题,从而让学生在对问题的好奇中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吸引其积极地去探究. 当然,在我们给学生设置悬念时,也要注意掌握分寸,如果问题不难,学生不用想就知道答案,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如果问题太难,又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五、动手实验导入新课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眼、手、口、脑协同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例如在教“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课前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测平仪,上课时可先问学生,请用你的测平仪测量一下你的书桌面是否水平,怎样测呢?为什么可测是否水平?学了本节知识后便可获解.又如在教“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图形面积的最值求法”时,给每名同学发一根60cm长的铁丝,请学生弯成一个长方形,问:谁能使弯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竞赛自己悟出道理,尝试着成功,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也会使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六、实际应用导入新课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需要吸引学生,使学生们感兴趣. 所提出的问题也需要是学生思考过,但是却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投入到学习中,必然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符号,这些符号都有特定的意义,如天气预报图标、交通标志、五线谱等,或举一个“失物招领”的例子:“小明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到教导处认领.”引导学生思考a表示什么,用a表示有什么好处. 当然列举实际应用的例子,一定要贴近生活,要使用大多数人熟悉的例子,否则会收不到想要的效果.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非常之多,但是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导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要将学生的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上来,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但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应把导入新课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而我们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切忌拖泥带水,影响正课进行.。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引入艺术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引入艺术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引入艺术课堂教学不仅具有规律性和技术性,而且具有可塑性和创造性,它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是一堂课的启动点,是从一个问题转到另一个问题的连接键。

富于艺术的引入,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可立即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思想、思维集中到课堂上,并能把学生的思路带到一个新的境界,诱发学习动机、兴趣和积极性。

在数学课堂中常用的引入艺术有以下几种。

一、温故引入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导入新课。

从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正所谓温故知新。

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我先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的角也相等。

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吗?从而引入新课。

二、审题解题引入教师可进行习题练习,并找出规律,从而理解新知识。

如:在研究”乘法的平方差公式”时,我先让学生做几道练习题。

计算:(1)(8+5)(8-5)=13×3=39在算82-52=39让学生观察:(8+5)(8-5)=82-52?如果:(m+n)(m-n)=?学生通过观察得出(m+n)(m-n)=m2-n2那么(3m+2n)(3m-2n)=?当学生做完这几道题,我再引导他们寻找规律,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就自然出来了。

三、联系实际引入教师可结合新课的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导入新课。

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使学生所学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深对间接经验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行程问题中的”顺流逆流”类应用题时,我问学生:”你在河流中游泳时,往上游快还是往下游快些?为什么?”由这些实际上的例子引入,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不会觉得数学知识乏味,同时对间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好。

四、自然引入前苏联著名数学家a.r.辛钦,在其《数学分析简明教程》的序言中有一段话:”我想尽力做到在引入新概念、新理论时,学生先有准备,能尽可能地看到这些新概念、新理论的引入是很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导课艺术

小学数学教学中导课艺术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导课艺术摘要:导课水平是一种艺术水平,需要有深厚的教学理论水平和美学、艺术修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根据教学活动诸因素的变化灵活地选择适宜的导课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导课;艺术;方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各项工作如此,教学也不例外。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一节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就像一场戏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序幕。

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促使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一、导课应具有“简洁性”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导课应精心设计,力争用最简洁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的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如果导课过长,则不容易给后面的重点内容提供足够的讲授时间,往往会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学生更谈不上有充分的时间去训练。

二、导课应具有“趣味性”1.悬念激趣在导课阶段,教师可巧设悬念,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年月日”时,在导课时,我首先问:“同学们喜欢侦探吗?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侦探?你想不想像福尔摩斯一样帮老师破案?”这样用悬念开场进入课堂,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有利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创设情境激趣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

教师在导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验教材内涵。

如教学“秒的认识”的导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同学们,201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你们看了吗?有谁坚持看到晚上12点?你们还记得新年钟声敲响时的情景吗?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播放12点时的情景)师生一起倒数“10、9、8……”刚才我们所数的“10、9、8、7、6、5、4、3、2、1”是以什么为时间单位的?(秒)如此导课,就将这一熟悉的并且特别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面很好地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兴趣,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秒的长短。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艺术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艺术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导艺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导艺术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1.“抛砖引玉”——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个高明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会“抛砖引玉”的高手,不管是在课始、课中甚至课堂结束后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的学习欲罢不能,从而树立学生强烈的学习自觉意识。

“一切的行为都始于强烈的需要”,作为数学教师就要善于创设这种需要。

应该说学生的这种需要很多,首先是情感的需要,如惊奇心、好胜心、探究的欲望等等。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采用的方法一般是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如生活情景、问题情境、求知情境等,在奇、趣、疑等方面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如:老师右手拿5支铅笔,左手拿4支铅笔,一共有几支铅笔?学生回答后老师又说,一共有9支铅笔,老师右手拿5支,左手拿几支?学生说对后,老师给予表扬,接着老师又把一部分铅笔放在铅笔盒里,一部分放到手里,随之设疑提出:“你们猜一猜,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这时,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便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有的说:“铅笔盒里有5支。

”“有的说铅笔盒里有4支。

”等等,此时,教师惋惜地告诉他们:“你们猜的数都不对”,老师反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猜不对吗?”这时老师说:“这不是一道完整的题,它缺少一个总数条件,所以你们算不出来,如果老师说一共有8支铅笔,手里拿着2支铅笔,铅笔盒里一共有几支铅笔?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人人积极思考争着发言。

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坐享其成”——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状态课堂的生成是千变万化的,很多教学生成有预设性的,也有非预设性的。

教师一次好的随机引导,能让课堂化腐朽为神奇,展现教师非常的教育机智。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导课艺术摘要: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带学生转入本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

它可以安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把握学习目标,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用形式多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

关键词:数学课;导入法;导课艺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同样,导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虽然它占用的时间很短,但好的导课,会如同磁石,产生强大的磁场,牢牢地吸引学生;又如同桥梁,联系着新课和旧课;更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

富有创新性的导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富有趣味性的导课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反之,一堂课从开始就索然无味,出现冷场,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入最佳状态的。

作为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笔者对此有颇多体会,也有几分收获。

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设疑导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心里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

教师要善于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

二、故事导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

新课伊始,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通过自己语言的铺陈渲染、生动描绘,就能让学生随着幽默轻松或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功效。

三、学具导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论文
【摘要】教学中的任何的导入方式,目的都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的记忆力。

从实践中来,至V实践中去,在生活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以最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轨迹的方法去提高学习效果,最终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由于新课改的要求,当前的课堂越来越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体验以及知识的生成。

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学科性质,难免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产生抗拒心理。

而一个好的课堂开头,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课堂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而具体如何做好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呢?精彩的导入,会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更加流畅,因此,初中教学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
1.温故以带新的导入
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或是个别概念易模糊的问题开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据了解和调查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这方面给予讲解,感觉到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去理解。

此时很多学生有顿开茅塞之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也就在无形中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而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


师在引入新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

数学课堂上导入艺术论文

数学课堂上导入艺术论文

浅谈数学课堂上的导入艺术【摘要】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因具体教学内容不同,班级情况不同,新课导入的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善于研究教材特点,捕捉重点,以景召人,以情感人,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使导入成为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数学教学;导入意义;导入方法数学的导入法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有效的展开,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当教师十几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现就中学数学导入新课的方法分几方面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导入在数学课教学中的意义。

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在平时的备课中要注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设计出小巧灵活、适合教学内容的导入新课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新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凤头”作用.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 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和谐、开放的思考、讨论、探究的气氛,创设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教学境界,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就会去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入钻研,他们的思维就能得到启迪,智力得以开发,能力得以培养,这样课堂将永远充满活力、快乐!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

当学生对数学学习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这种意向使得感知清晰,思路活跃,情绪稳定,意志坚定,有利于学习的成功,而成功的快感又会进一步激发新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数学课导入的几个具体措施。

1.激趣导入法。

即通过游戏、故事、迷语、诗歌、对联等引入新课。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艺术论文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艺术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导入艺术《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那么,如何进行数学课堂的新课导入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简单的谈谈看法。

一、首先导入语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小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所以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设计的导入语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新授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讲述“角的认识”。

“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

但是,如果这样开头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我今天走几步路让大家看看,大家能否从老师的动作中猜测到今天要讲什么内容?然后,就边走边摆动双臂,并且故意让双臂跟身体成一个角度。

还可以将成角度的动作定格让学生去领悟。

或者,出示一张荡秋千图,并且在黑板上把荡成了一定角度的秋千跟竖直线画出来,然后向同学们提问:“老师的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

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概念?”类似这样的例子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为弄懂这些问题就会主动探讨问题,学习的兴趣自然会被激发出来。

预习过的学生看到老师的示范动作或图,再联系课本就不难想像到今天是要讲“角”了。

没有预习的同学也会积极地去思考,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这种以激趣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办法,是解决枯燥数学概念教学的较好办法,学生的思维火花也会因有趣而自燃。

二、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

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

小学数学导课艺术论文

小学数学导课艺术论文

小学数学导课艺术论文摘要:导课方式要根据教材、学生,甚至教师的教学风格来确定,它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能迅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是成功的导课,这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历练当中慢慢摸索,就会做到熟能生巧,达到预期的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这和我国古人说的“振裘持领,万毛皆整”的意思如出一辙,而导课就是敲在学生心灵上的“第一锤”,这锤敲好了,学生就会很快进入学习的境界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为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保证学习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否则,可能事倍功半,教学效率低下,与高校课堂的要求背道而驰。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敲好这“第一锤”呢?首先,应该明确小学数学导课的特点。

小学数学导课和其他科目的导课是不同的,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1、导课的“启发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兴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培根说:“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前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

”这些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导课设计要有启发性,即从旧知到新知的问题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坡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导课的“趣味性”没有兴趣的灌输式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

古人说:“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

”这就是说,人如果心情不安,没有兴趣,学习就没有什么成效。

只有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这样,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变为以“苦”为“乐”的“志趣”。

因此,导课设计要注意趣味性,力求以新奇的形式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喜欢学习的倾向,产生求知的欲望,成为求知的动力。

数学课堂中教师“导”点论文

数学课堂中教师“导”点论文

浅谈数学课堂中教师的“导”点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

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在何处,应如何有效地施导?结合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导”在激趣点,创设和谐的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

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

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一课时,我首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竞猜”活动:依次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大家来判断它们能否被2、3或5整除,看谁答得快。

结果每次都是老师取胜。

老师的“神速”判断使学生大惑不解,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知道老师的“妙法”。

教师顺势引入新课:“能被2、3、5整除的数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

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学习这个内容。

只要大家认真学,以后一定能胜过老师!”教学中,我还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位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二、“导”在引新点,促使知识的迁移。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

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口答基础训练题:①1厘米+0.3分米=? 4元-3角=?②2/3表示();它的分数单位是()③口算:5/8+7/8= 7/12-5/12= 7/9-1/1=第一道题复习整、小数在数量单位不同时的计算方法(必须先统一单位),为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作了辅垫。

后面几道题通过“分数单位”、“通分”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等旧知识的再现,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搭桥、引路。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论文

谈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孩子跟各自的父亲去公园游玩。

孩子们在花丛中追逐着美丽的蝴蝶,嗡嗡的蜜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

回家后孩子们向各自的父亲提出了疑问一一为什么蜜蜂飞时会发出嗡嗡的声音,而蝴蝶飞时却不发出声音?
第一位父亲说:管那么多干吗?读好书就行了。

第二位父亲回答说:因为蜜蜂的翅膀抖动的快,而蝴蝶的翅膀抖动的慢。

第三位父亲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一张纸,先是慢慢地抖动,接着逐渐加快直到纸发出哗哗的声音。

然后请孩子自己抖动纸张,孩子在抖动纸张后突然大叫一声:我明白了。

并把答案告诉了父亲。

而在传统教学中,类似于前两位父亲的现象并不少见。

而好的引入,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情感。

所以说良好的引入就是数学课堂生动形象的“母体”。

那么我们如何更好的导入了?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教学。

数学教学渗透艺术教育研究论文

数学教学渗透艺术教育研究论文

数学教学渗透艺术教育研究论文数学教学渗透艺术教育研究论文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语言的艺术美斯托利亚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虽然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但其语言和其他学科语言一样,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技巧显得非常重要。

为此,数学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用精准、简明、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并积极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可以有效地优化数学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高中数学必修一幂函数性质时,我很神秘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1.01的365次方和0.99的365次方分别约等于多少?当同学们不知所措时,我给出答案: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78343433289,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2551796445229,并解释这道题蕴含的哲理是:1.01的365次方也就是说你每天进步一点,即使只有0.01,一年365天后,你将进步很大,远远超过1;0.99的365次方也就是说你每天退步一点点,即使只有0.01,一年365天后,你将远远小于1,几乎接近于0,远远被人抛在后面。

通过这样的语言,学生很快认识了幂函数的值如何随底数变化而变化。

同时鼓励同学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坚持下去,一定会有进步。

富有艺术之美的语言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艺术的语言给我们带来的数学之美,让学生在语言中逐渐理解、提升。

二、在数学教学中感受、欣赏艺术美通过讲解共轭复数、对称多项式、对称矩阵等,让学生感受数学代数对称之美;通过讲解轴对称、中心对称、互补、互逆、相似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几何对称之美等。

在学习选修内容《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时,讲到历史上曾一度被看做是“幻想中的数”的虚数,由于它带有某种奇异色彩,更能使学生产生幻想和揭示其奥妙的欲望,这也正是数学的神秘之美。

学生在教师充满艺术美的教学中感美、欣赏美,学生的学习劲头倍增,必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导课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导课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导课论文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学习兴趣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大打折扣。

(1)教材内容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分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点的罗列,缺乏生动有趣的例子和情境,使得学生难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教学方法传统,课堂互动不足。

在一些课堂中,教师仍然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氛围较为沉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

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束手无策,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教师过于强调公式和定理的记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往往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2)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过于注重计算速度和准确率,较少涉及思维训练。

这使得学生在面对灵活多变的题目时,难以迅速找到解题思路。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浮于表面,导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无法准确运用所学知识。

(1)教师对概念的教学不够重视,认为概念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过多讲解。

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教师在讲解概念时,缺乏生动的例子和实际应用,使得学生难以将概念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首先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刻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握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数学表达等核心素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docx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docx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耿天才摘要:导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引导学牛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开启学牛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在木文中,笔者阐述了数学课堂导入的一些常用方法,以期把握导课艺术的实质,优化课堂导入环节,实现多维教学理念,从而让数学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课艺术;教学方法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课堂导入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颖的导言、巧妙的导语,就像一支“兴奋剂”,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程一开始就把学牛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实践证明,教师课堂导入教学的好坏常常会影响到整节课的成败与优劣。

下面,笔者就归纳介绍数学课堂导入的一些常用形式:一、引趣式教师可以从与课题有关的趣事、传奇、笑话、猜想等趣味事例出发,对知识进行讲解,引起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

该法引入自然流畅、形式活泼,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例如,教师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以先给学牛讲泰勒用一根棍棒测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在教学“无理数”时,可以先向学牛介绍希泊斯的发现导致数学史上第一次危机及后来希泊斯为发现无理数而献身的故事……这些故事既具趣味性,又与学牛所学的内容相关,教师运用这样的开场白进行授课往往能吸引学牛的注意力,使后面的教学成为学牛主动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教学“坐标”这个概念时,为了突出说明点在平面内的位置:I.必须有一对实数;2.这一对实数必须有序。

笔者举电影票17排1号的例子,这样提问学生:“如果文娱委员发票时,不小心打翻了墨汁瓶,将你票中的&lsquo;17排&rsquo;或&lsquo;l号&rsquo;污了,你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如果有&lsquo;17排1号&rsquo;和&lsquo;l排17号&rsquo;让你选,你要哪张?”这样一来,枯燥的概念顿时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坐标”概念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教学中导课的艺术
[摘要]数学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培养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导课艺术
数学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启发式教学,启发必须启而有“法”,“启”就是“导”,即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导”得有法,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而,如何“导”才能算有“法”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设计问题,善于开“导”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手段,课堂提问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

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只有精心设计,才能起“导”的作用。

1.导入新课的问题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设计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就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体现“导”的作用。

教学开始时,有的教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有的放一段录音,有条件的学校还给学生看一段录像等。

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老师放一段录音:四(2)班三月份文化建设评比中,评委亮分是:9.5分、9.6分、9.4分、9.9分、
8.9分、9.2分、9.6分、9.2分、9.3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四(2)班最后得分9.4分。

教师问:四(2)班的最后得分是怎样算出来的,你想知道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回答,教学氛围良好。

2.课堂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要设在关键处
小学生的感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导”的目的正在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与混乱性,使学生的思维能指向一定的目标。

精心设计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是开导、发展他们思维的好方法。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和后问;“和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分子和分母都不同。

”而教师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指出那个分数是最简分数。

由于设问指向不明确,没有达到目的。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中设计的问题指向十分明确。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通过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问:“如果不用数方格的方法,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学生感到困难,教师马上又问:“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呢?”此时学生顿悟,有了方向。

3.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逐步引申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其价值、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能启迪学生的思维,问题要有层次,为引申而置疑,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中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直角、锐角、钝角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1)用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拼一拼看,这一层让学生随意拼,拼出的图形可能有两类,一类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一类是三角形。

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第一层次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按照下面的做法试一试。

这一层次教学生旋转平移的方法。

引导想一想: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进一步使学生发现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表来拼,会怎样?让学生按照第二层次的方法独立拼。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从而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推出来了。

由于问题的设计有层次,设在关键处,所以学生能抓住要害动手操作,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弄清道理,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记得深刻,学得顺利。

二、选择适当时机,引导学生议论
1.抓住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议论
小学生思维特点是直观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在感性基础上引向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不断提高思维水平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在知识的联结点上引导学生议论。

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时,让学生读“4020”,然后让学生阅读第八册课本38页例1前的一段话,知道万级和亿级的读法。

出示“400305004000”,引导学生讨论:(1)怎样读?(2)万级和亿级的读法与个级的读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3)在读多位数时应注意什么?通过分组讨论,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和感知的经验,总结出多位数的读法,导出重点所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抓住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议论
教学中应抓住知识的差异处引导学生议论。

例如,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四册教材中,用“和”求每盘放几个梨?让学生讨论:“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学生回答后,立即列式计算,然后教师补充完整:“把28个梨,放在4个盘里。

”全班列式解答。

出示例4:有20个梨,又摘来8个,把这些梨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个盘放几个?与复习题比较,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不同?怎样解答?在学生充分讨论中,发现复习题中梨总数已告知,而例4却没有告知,要求每盘放几个必须先求出梨的总数。

出示例5:有20个梨,吃了2个。

剩下的梨每6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与例4比较,问题相同,指出条件中主要不同的地方。

通过比较,例4用总数来分,例5是用“剩余”的来分,这也就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加”和“减”
作为议论的重点,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认真审题的意义。

3.总结、归纳知识引导议论
有时学习某一知识之后,必须总结出定义、法则、公式等,实现认知的新飞跃,这时,精心设问有利于发展学生归纳、概括、综合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设计了许多这样的问题,值得参考。

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精心地设计“导”。

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决于教师的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