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民居
贵州的少数民族建筑
贵州的少数民族建筑(一)贵州的少数民族建筑,无论是民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物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苗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楼屋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
木楼一般分为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围棚立圈,堆放杂物和关牲畜。
住人的一层除卧室、厨房外,还有接待客人的中堂,中堂的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形成一个木制阳台,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
在著名的"千户苗寨"─雷山县西江,千百栋吊脚楼顺山势而展延,与花木共掩映,层层叠叠,无论远看近看,都觉气象万千,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水族的吊脚楼也是一种传统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质的干栏式建筑形式,材料为松、杉。
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农具。
房屋四周的檐柱到楼层处均伸出"挑手",铺上木板,安装栏杆作走廊。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楼上楼",即在干栏式房屋的基础上,再装点上一间楼房房,颇似上海的"亭子间"。
既是盛夏纳凉、摆家常的地方,又是一个很好的贮藏室。
(二)布依族的民居建筑,多为干栏式砖木结构。
但居住在镇宁扁担山区的布依族人家,则是建造"石头房"。
其主要特点是,除了横檩是用木头外,其余全都是用方块石或者条石垒砌而成,房顶上面全盖的是石板,连房屋的窗棂也是用石头雕花装饰起来的。
人们到黄果树大瀑布游览,就可以见到这些石头房成片地耸立在白水河上游的布依族山寨。
侗寨的鼓楼、花桥都是公共建筑。
鼓楼是侗家房族的标志,一般一个村寨有多少个房族就有多少座鼓楼,它是全族议事、集会、娱乐、休息的场所。
鼓楼是杉木结构的塔形建筑物,底为四方形,上面为多角形,楼层均为单数,最高的是从江县的高千寨鼓楼,有15层,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用桦槽衔接。
建于河溪之上的花桥也是侗寨的特有建筑物,与鼓楼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石砌墩以外,都是用杉或其他木材作建筑材料。
布依族居住风俗浅探
布依族居住风俗浅探布依族是我国西南部地区一个较大的民族,统计人数约有300多万,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对于布依族的称谓各有不同,由先秦时期的百越人,到以后的俚、僚人、蛮、仲家。
“布衣”是在1953年根据本民族意愿而达成的共识,布依族的称谓由此而生。
在祖国西南部这快富饶的土地山,布依族的先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设的民族风俗。
在下边的内容中,主要浅谈一些布依族的居住风俗。
一、布依族居住特点布依族居住地多以村寨的形式出现,因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在建筑形式上又有所不同。
如多深山峡谷的黔西南地区,布衣村寨的房屋多以木质结构的干栏建筑为主;安顺的一些地区,由于岩层比较特殊,一层一层石板随处可取,当地布衣族居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成冬暖夏凉的石板房,如镇宁的“石头寨”。
虽然各地布依族村寨的房屋类型各有差异,却都具有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且依山傍水、聚寨而居是大多布依族居住地区的风格。
布依族人民依山傍水、聚寨而居的风俗习惯,是社会历史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考古学资料证明,布依族是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最早居住的居民之一,在这里,布依族经历人类历史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而布依族居民聚寨而居风俗也正是布依族原始氏族社会发展的结果,流传于黔中的布依族礼俗歌《牛经书》有描述过过猿人和类猿人,前者是一群不食熟食、群居野处、靠渔猎为生的古人类,后者则是一群群居洞穴,会用火的原始人。
可见原始社会布依族就同其他原是人类一样,开始一起群居了。
布依族先民为什么要聚群而居呢,《古歌》追述,布依族先民是过着“黑在坡角住坡角,黑在岩洞住岩洞”“拿芭蕉叶遮雨,下雨就湿透,出太阳就干”,可见当时布依族先民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弱小,在这生产力极端低下,生活无保障的时代下,布依族先民不得不联合成群,组成那个年代血缘家族。
后来发展成以直系血缘为关系的村寨,如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所记载:“贵州连山数百里,皆俚人,即乌浒蛮”“诸夷率同一姓……居此接近,葬同一坟,谓之合骨”,这与今天布依族村寨多为几个或是一个同宗同姓的家族所组成的自然村寨是一致的,同时,今布依族村寨也还保留着家族公墓的传统,家族中人去世,只能葬于自家家族公墓内,为了解决公墓用地的紧张问题,每个去世者只可在公墓地上占用坟地三代,所以现今在布依族村寨附近,经常可见如城市墓地般的大片坟墓。
布依族的介绍
•
•
民族饮食
•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多以木罐、鼎罐炊饭, 有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 或宴客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 一种很高的礼遇。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 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 用黄牛作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 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 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 令猜拳、唱歌。 酸类食品,姑娘茶
• 布依族的三月三
是传统的民族节日。地区不同,节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贵州省贵阳市马当地区的 布依族,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称为“地蚕会”节。据布依族老人讲,开春以后,地蚕 危害庄稼,啃食包谷苗等农作物。于是,在三月初三,他们将炒好的包谷花带到坡上 去祭地蚕。他们在山坡上边唱山歌边吃包谷花,据说这样可以“迷住”地鬼,堵住它 们的嘴,使他们不能咬种子和禾苗。有的地区将这一天作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如 同(清)《南笼府志》所言:“其俗每岁三月初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 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故当地人又称是日为 “仙歌节”或“地蚕会”。一村或邻近几个村临时集资买猪、牛宰杀供祭,供祭之日, 外人禁止入村。这一天,望漠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关岭地区要做清明粑,贵州 省西部地区布依族人要扫墓,有的地区这天集会唱歌游玩,进行社交活动。
• 毛杉树节
居住在黔西南安龙县的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叫“赶毛杉树”。在纳拿和者棉之 间,有一块十亩见方的小土丘,当地称它为“毛杉树”。每年从农历三月初三以后的 第一个“蛇场天”开始,聚集了盘江两岸的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赶三 天歌会。第一天“蛇场天”,大家起吃五色糯米饭来祝贺节日。第二天是“马场天”, 天一亮人们就赶到毛杉树进行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傍晚男女青年对歌.通过对歌寻 找理想的侣伴。第三天是“羊场天”,远方的客人要上路,客人向主人道别,互相祝 愿。关于“毛杉树节”有一传说故事,南盘江边有一布依族村寨,寨子里有一叫杉郎 的后生,邻寨有一姑娘叫村妹,两人在劳动中相识,在劳动中相爱。正当他们要成亲 之际,山上的魔狼抢走了树妹。杉郎大战魔狼,终于救出了树妹。但是魔狼变成了许 许多多的“蚂炸”(蝗虫)来糟踏庄稼。树妹为保护庄稼,一连唱了二十七天的歌, 害虫随着歌声消失了。但村妹累病了,在三月初三“蛇场天”离开人间。第三天杉郎 也因悲伤去世了。不久在杉郎和树妹的坟上长出了杉树。当地的人们称这些树为“毛 杉树”。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便举行歌会纪念他们。
布依族民居特征2
布依族民居特征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小溪。
贵州民间流传的俗语“高山苗、水仲家(即指布依族)、仡佬住在岩旮旯”民居功能: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虫蛇猛兽之害,又可避免潮湿,下面还可以养猪牛,堆放农具,总的来说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
建筑结构:基本上是五格间。
中间由3根中柱支撑,每根中柱两侧分别为两根跨柱(也叫瓜柱)、两根二柱、两根三柱、两根檐柱支撑。
檐柱与二柱、三柱之间的分水有特定的比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柱四瓜”(即5根落地的长柱和4根悬在穿枋上的短柱)结构。
从调查的布依族地区民居来看,其主要继承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中的穿斗式结构,其内部全部木构架,节点是榫卯结合,不用一钉一铆。
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防火防风。
悬山式屋顶适合温和多雨的南方气候类型,因为悬山式屋顶在山墙之处不像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
这样,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能更好地遮挡雨水,减少风雨对房屋的侵蚀。
平面布局:建造方式材料等方面均呈现不同,但是其平面布局却大同小异,而且自由灵活,富于变化。
、建筑多为三合院、四合院,其中三合院居多,为典型代表。
以间为单位,以中间一间为家庭活动空间。
两侧为生活空间的方式叠加。
一般以三间五间七间较为多见。
如果这些空间不能满足家庭需要或者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可修建院落,再加上廊道、楼梯、吞口及一些灰空间。
堂屋空间的前导空间是吞口。
吞口是指布依族民居中堂屋的前面部分,是为了方便聊天等交流活动而设的。
它与外廊道一起组成外檐空间。
在平面上因凹进去一块,像是被人吞了一口。
故名吞口。
它也是联系两侧厢房的重要空间。
设有两门,可以从吞口直接进入两侧厢房,其进深不大,一般约为1.2米。
堂屋作为供奉祖先与招待客人之用,被隔为两间,后面部分作为老人房或者储藏间,两侧生活用房则分为两间,通过堂屋的侧门进入。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布依族有着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以下是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是简约、实用。
建筑通常由木材、竹子、石头和土砖等材料搭建而成。
由于布依族居住的地区多山,所以建筑常常采用木质结构,以适应地质条件。
建筑外墙一般使用石头和土砖砌筑,给人一种坚固耐用的感觉。
而屋顶常常采用竹子编制的屋面或者石板覆盖的屋面,以避免受到山区气候的影响。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也有独特之处。
建筑群一般呈三合院式布局,即中厅和两侧的房间围合而成。
中厅通常用来作为起居和集会的场所,两侧的房间则用来居住。
布依族人认为,中厅代表着家庭的中心,是祖先灵魂的驻地,因此非常重要。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内部装饰也非常精美。
建筑内部主要采用木质结构,以便于通风和采光。
墙壁常常被涂抹上五颜六色的石灰水,以增加装饰效果。
房间的地板一般都是用木头铺设,而屋顶则常常有漂亮的壁画装饰。
布依族人还喜欢在房间内悬挂喜庆的绣品,以增加房间的美观度。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也反映了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布依族人喜欢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建筑常常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建筑所选址一般都在山脚下或者河边,以便于取水和耕种。
建筑材料也是采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反映了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是布依族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这种建筑不仅实用耐用,而且美观大方,体现了布依族人对美的追求。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云南彝族、布依族民居装饰技艺及美学价值浅析共26页
1
彝族民居装饰技艺及美学价值
彝族民居的几个特点 彝族民居建筑装饰之长 彝族民居美学价值浅析
2
彝族民居特点:
除一些地区外,彝族大部分和其他 民族杂居,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 居住的主要特点。
在彝区,各地、各支系传承的居室 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建筑结构到民居信仰和禁忌,无 不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3
4
第一个主题
有关该主题的详细内容 支持信息和示例 该主题与听众的联系
5
彝族民居建筑装饰之长:
彝族民居建筑讲究装饰,大门入 口和屋檐是装饰的重点,常常在 大门上作各种拱形图案和门楣。
门楣上刻日、月、鸟兽等图案, 封檐板刻有粗糙的锯齿形和简单 的图案。
6
有关该主题的详细内容 支持信息和示例 该主题与听众的联系
22
23
THANK YOU THE END
24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
彝族民居建筑装饰之长:
屋脊中部和两端有起翘和起拱。 山墙的悬鱼、屋檐的挑拱、垂花柱、
屋内的梁枋、拱架雕刻有牛羊头、 鸟兽、花草等线脚装饰和连续案浮 雕。
8
意义
9
彝族民居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装饰之长:
室内锅庄石上、石础、石门槛上雕 刻怪兽神鸟、卷草花木等彝族传统 图案。
门窗隔扇及室内木隔花纹、小花格 窗极富建筑装饰效果,极大体现了 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造艺术。
13
布依族部分
14
布依族民居装饰技艺及美学价值
布依族的典型民居“石板房” 布依族 “石板房”的建筑技艺 布依族民居美学价值浅析
15
布依族的典型民居“石板房”: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喀斯特地区是指岩溶地貌发育频繁的地区,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喀斯特地区的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旨在探讨布依族民居在喀斯特地区的建筑特点、文化传承及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材料选择、布局特点、文化内涵等多个层面对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的发展进行研究。
布依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在喀斯特地区较为独特,主要体现在屋顶形式和建筑材料上。
喀斯特地区的布依族民居通常以坡屋顶为主,屋顶多采用青瓦覆盖,瓦片呈现出弧形,既能保护房屋免受风雨侵袭,又能够与周围的山水相融合,形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
布依族民居的墙体材料多选用当地丰富的石材,不仅坚固耐用,还能够与喀斯特地貌相互呼应,形成一种自然的建筑景观。
喀斯特地区的布依族民居在建筑布局上也有独特的特点。
布依族民居一般以四合院或多合院形式建造,院内有厅堂、房间、庭院等功能区域,通过井字形的布局方式使整个院落形成一种密闭性和互相连通的关系。
这种布局不仅能够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还能够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喀斯特地区的山地地貌相适应。
喀斯特地区的布依族民居还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布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的民居中融入了众多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布依族传统的饮食习惯中,烟熏羊肉是一种常见的独特食品,在民居厨房的设计上通常会预留一定的空间用于烟熏羊肉的制作。
布依族民居中的传统服饰、家具摆设等也往往能够体现出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布依族民居在喀斯特地区的适应性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由于喀斯特地区地貌复杂,山高谷深,降水多,布依族民居在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地形地势的特点。
房屋选址通常会选在具有优越自然条件的地方,比如靠山立地可以防止山体滑坡,选在地势高处可以避免洪水侵袭等。
民居的建筑结构和材料选择也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实现隔热、保温、防风、抗震等目的。
布依族建筑布局
布依族建筑布局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
布依族的居房与傣族竹楼相近,但是用木头作主结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干栏式3间3层竹木结构。
底层不砌墙,用木料作栏栅,关牲畜;中层用凤尾竹编扎四周,用以住人;上层堆放杂物。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
布依族的居房与傣族竹楼相近,但是用木头作主结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干栏式3间3层竹木结构。
底层不砌墙,用木料作栏栅,关牲畜;中层用凤尾竹编扎四周,用以住人;上层堆放杂物。
布依族三种特色民居建筑分别为:吊脚楼、石板房和石楼。
吊脚楼布依族民居建筑·吊脚楼居住在贵州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房屋多为吊脚楼,古称干栏。
楼底圈牲口、堆杂物,楼上住人。
在黄果树瀑布一带的布依族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薄石材,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石板房,除檩条和椽子外,整座房屋全用石板建成。
来到布依村寨,就像进入了神奇的石头王国,这种房子整洁优美,冬暖夏凉,防风防雨又能防火。
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
石板房布依族民居建筑·石板房石板房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
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
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
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
一切都朴实淳厚。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
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1、建筑风俗布依族民居有楼房、半楼房和平房数种。
半楼房通常采取后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楼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楼房的建筑格局。
楼房和半楼房建筑是布依族传统建筑形式。
2、饮食风俗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等。
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
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
3、服饰风俗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
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
老人多着长衫。
20世纪70年代后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
妇女服饰式样颇多,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一带仍保存布依族较古老的服饰。
4、家庭地位风俗布依族家庭实行父系家长制。
家长有支配家中经济和指挥成员的权力。
男性长辈皆受尊敬,为人正直者更有威望。
族中纠纷,自行调解,无须上诉官府。
妇女的地位低于男子,寡妇可以继承财产,如再嫁则不能继承。
一些地方有“兄终弟及”(俗称“填房”)的婚制。
5、丧葬风俗布依族丧葬在清代以前,行火葬,不垒坟。
清代中叶后才逐渐垒坟、立碑。
当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舅家和至亲好友报丧,并请本民族的“布摩”(祭师)择定吉日,举办丧事。
丧葬仪式繁简程度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
6、婚姻习俗在布依族,婚姻习俗不尽相同,有父母包办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
拓展:布依族的分布地区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布依族的人口数为3576752人。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3、文献研究: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的历史演变 过程,分析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结果与讨论
1、开阳马头寨:该村落传统聚落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具有典型的山地特色。 建筑材料以木材、石材为主,注重就地取材。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许多传统建 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当地政府已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修缮,但仍有部分建 筑处于无人维护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概述
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形态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布局紧凑,形态 自然,与山水环境和谐共生。这些聚落主要由石板房、夯土房等传统建筑组成, 依山势,错落有致。同时,这些聚落中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民族文化习俗和传 统手工艺,
如苗族剪纸、侗族鼓楼建造等,成为了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化传承: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技艺比赛等,让布依族传统建筑和 文化在年轻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五、结论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是中国民族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深厚的文 化底蕴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 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些宝 贵的文化遗产在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布依族 传统聚落与建筑进行研究。
1、问卷调查:对开阳马头寨、兴义南龙古寨和花溪镇山村的居民进行问卷 调查,了解他们对本地传统聚落与建筑的认知和态度。
2、实地调研:对上述三个布依族村落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其传统聚落 与建筑的布局、结构、材料等特点,以及现状和保护利用情况。
2、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进行动态监测 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云南民居的独特风格
云南民居的独特风格傣族庭院傣族特别注意培育庭院园林来美花居住环境。
傣族的居住习惯是各家各户自成院落,每幢竹楼占有一片宅基地,竹楼之四周空地用竹篱笆围牢,就成了庭院园林。
人们将各种珍稀或有食用、观赏或药用价值之野生植物加以移植、培育、驯化,久而久之,每一座傣族庭院就成了果木交错,乔木、灌木、花草兼容,红花绿树掩映的优雅园林。
栽培在庭院的各种植物,由于植物的多样性;形成了多物种、多层次的生态结构。
高大的椰子树、菠萝蜜与槟榔占据了上层空间;柚子、木瓜、芒果、缅桂等次高植物是第二层林层;香蕉、缅枣、臭菜等,居第三林层。
三个林层之下,还种有蔬菜、香茅草、刺五加等植物;围院的竹篾上也爬满了滑板菜、藤甜菜……形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小天地。
人们还在庭院外、道路旁栽种菩提树、高榕树、椰子树、铁刀木和竹子,使庭院隐设在绿荫之中,鸟语花香,红花映绿树,犹如人间仙境一般。
千柱落脚房清代以前,畲族的住房大都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
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
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茅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
大多没有隔间。
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
一般占地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
有的“山寮”成“人”形。
它仅在寮中央竖1排3至5根树叉,叉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
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
竹架棚房子竹架棚房子状如倒扣的船只,是黎族的传统住房。
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
“布隆亭竿”有辅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子型过渡三种。
这三种建筑的共同特点是茅草覆顶,木头或竹子的粱柱,编竹抹泥墙、竹条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灶,灶上方悬挂竹筏,做烤干食物作用,屋顶侧面开天窗。
“布隆亭竿”中没有间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冠盖式住房德昂族民居多为干栏式竹楼。
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主要的框架,其他部分,例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
布依族建筑布局
布依族建筑布局布依族人大多聚居在黔南地区,而黔南也是布依族聚居最多的地方。
从很早以前,布依族就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布依族人还喜欢听别人讲布依语,比如说苗语、汉语等。
民居建筑布局和风格十分鲜明,其特征表现在:住房布局形式一般坐北朝南,分正屋和偏屋两类,多为三间或五间。
正屋高大宽敞,用木料作梁架,上覆小青瓦,是长辈居住的正房;偏屋为厨房、储粮间等,正屋与偏屋之间隔以天井,既可采光,又可通风防潮。
有的寨子还在外寨或田坝建有吊脚楼,多为四合院形式,底层放农具杂物,上面住人,中间堂屋,是全家祭祀祖先的地方。
壮观的布依族大三弦书舞台――“布衣寨”壮观的布依族大三弦书舞台――“布衣寨”布依族是中国西南一个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它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两省毗邻的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及安顺地区,在这块土地上勤劳勇敢的布依族人民已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对社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布依族人民居住的房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住房,另一是圈养牲畜的圈舍。
布依族的住房主要有吊脚楼、干栏式楼房和平房三种形式,多数地区的布依族人都选择了吊脚楼。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一个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它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两省毗邻的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及安顺地区,在这块土地上勤劳勇敢的布依族人民已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对社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布依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各具特色。
妇女爱穿镶边滚花的大襟短衣,衣领、袖口、襟边均绣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胸前和背后喜挂“长方形”手巾,色彩艳丽,并加银泡,富有民族特色。
成年妇女头缠青色或蓝黑色包头帕,颈戴银项圈,耳佩银环,腕套银镯,身着青、蓝、白、粉红、淡黄等色斜襟短衣,下穿百褶裙,腰束绣花围兜。
大多数布依族村寨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总体来看,却能反映出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产活动内容和传统习俗等诸多因素。
布依族男女老少皆善于歌唱,尤以情歌更为流行。
他们常用的山歌有:反映劳动生活的,如《种包谷》、《栽秧》、《打泥巴》等;有的是表达爱情的,如《有心上人就该表白》、《手绢》等;有的是反映新生活的,如《唱起山歌望太阳》、《织布歌》等。
吊脚楼发展历史
吊脚楼发展历史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原始社会的形态:吊脚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的先民们为了适应山地环境,发明了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最初的吊脚楼是利用树木、竹子等自然材料搭建的简单住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泥土、石头等建筑材料,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吊脚楼建筑。
封建社会的形态:在封建社会时期,吊脚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富有人家所居住的豪华住宅。
这些豪宅通常会采用更多的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增加房间数量,改善居住环境。
在当时的社会中,吊脚楼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近代以来的发展: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吊脚楼的建筑形式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富裕的家庭开始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建造更加舒适和实用的吊脚楼。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区的吊脚楼也逐渐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总的来说,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其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吊脚楼的建筑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如今,这种传统建筑形式仍然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存在,成为当地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韦正律一、农耕稻作传统农耕:贞丰县布依族世居地域溪河分布密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当地布依先民在河谷岸边开垦农田,把陡坡开成耕地。
田丘种植稻谷,地块种植玉米、杂粮、豆子、瓜果、桑麻、棉花和蓼草等。
其中,稻作是极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
稻田分类:在河谷两旁开辟水田,地势较平而连片的叫“坝子田”;在地势不平的山坡上开垦的稻田,因田块形状而称为“梯子田”。
河流筑堰、田上开渠,水网纵横,水源丰富,引灌相当便利,这叫“软水田”;不能直接引水,全靠降雨灌溉的稻田叫做“硬水田”。
灌溉设施:筑堤截流或架设水车引灌,渠沿留有供水口。
在不能凿渠的跨沟田上,采用竹木笕槽引灌。
水田农具:主要有长犁、水耙、水锄、泥板、水弯刀等。
稻作类别:水稻、旱稻、梗稻、糯稻、单季稻、双季稻等。
收割工具:主要有镰刀、挞斗、朗筛、撮箕、簸箕、风簸、麻袋、挑箩、驮篼等。
加工机械:主要有水碾、木碓、木齿磨、小石磨等。
囤粮用具:主要有谷架,仓廪、木筒、木柜、囤箩、晾谷楼类等。
二、餐食饮品粮类食物:纯米饭、两掺饭、糯米饭、糯糍粑、甜糍粑、饵块粑、油粽粑、褡裢粑等。
.肉类食物:牛肉、羊肉、猪肉、狗肉、鸡肉、鸭肉、鹅肉等。
其中,“猪活血”、“猪血肠”、“狗血肠”、“鸡八块”等是特色食物。
水产食物:鱼类、虾类、蟹类、螺类、蚌类等。
饮类食物:甜酒、火酒、其他杂料酒;古丁茶、甜叶茶、熬膏茶、草药茶等。
三、民居建筑干栏式:分成积木干栏、竹木干栏、土木干栏、木石干栏、砖木干栏、砖石干栏、钢混干栏。
主要分布在鲁容、沙坪、连环、挽澜、白层、鲁贡等乡(镇)。
盖草、盖瓦、或浇成平顶等。
立柱式:古有“七柱数瓜”或“九粒数瓜”排扇式木架房,多用“吊脚耍瓜”为前檐。
观代用“五柱六瓜”者居多,基本款式与古代相似,屋顶盖瓦。
四、纺织与服饰纺纱织布:主要分为:纺棉、桄线、牵纱、组线、绕轴、上机、编织。
染布缝衣:大体分为:配料、装缸、洗布、浸染、浣布、复染、定色、上胶、裁缝、制扣、烫整、折叠等。
布依族风俗习惯简介
布依族风俗习惯简介布依族风俗习惯简介布依族是我国的一支重要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风俗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布依族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布依族人的风俗习惯布依族民居有楼房、半楼房和平房数种。
半楼房一般采取后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楼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楼房的建筑格局。
楼房和半楼房建筑是布依族传统建筑形式。
楼房上层高,住人,下层低,圈牲畜,古称“干栏”,或称“麻栏”。
它的结构简单,形式美观,适用于南方山区的地形特点。
在房间布局中,堂屋后壁设神龛供奉祖先,左右两侧分隔成灶房、寝室、客房。
室内设有火堂,供一家人取暖炊薪。
黔中一带,由于地产石头,从基础到墙体都用石头垒砌,屋顶也盖石板,称为石板房;加上石砌的寨墙和山顶的石砌古堡,形成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如扁担山石头寨共230余户人家,所有房屋沿等高线排列,均以石料建成。
村寨布局与寨前的田坝、小河及通向各处的石板平桥和石拱桥梁,相互映衬,彼此和谐。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等。
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
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
节日里还喜食用花汁和树叶汁染制的各色“糯饭”。
副食有各种蔬菜、豆类和肉类。
蔬菜加工制品有著名的“独山盐酸”、“酸辣椒”等。
肉类加工有熏腌腊肉和香肠;喜食狗肉,各地加工方式不一,风味独特,较著名的有“花江狗肉”、“都匀黄焖狗肉”、“册亨狗肉全席”等。
豆类制品主要有豆豉、豆腐、血豆腐等。
辣椒、酸菜、酸汤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
布依人家户户皆能酿制糯米酒和大米、玉米烧酒。
一些地方还制作糯米烧窖酒、菸仁米酒、蔗糖酒等,颇有特色。
有的米酒用野生刺藜果搀和酿造,营养丰富,用以款待贵客。
刺藜酒酿造技术,已有数百年历史,如今已发展成大宗商品,畅销全国。
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
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
贵州布依族民居建筑文化元素初探
形” 神龛供奉着祖 先牌位。因此 , 堂屋被
视为最神圣的地方, 成为逢年过节举行
屋架 , 捆上一些木材 , 铺上竹条等物, 再 在顶上搭上顶盖 , 修建起空中楼 阁。随
后的居住形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新的 建筑以桩木和承重的木柱为基础, 架上 大小横梁 , 铺上 木板做地板 , 形成悬 空
边是主人寨邻亲友 , 两队人马奋力攀登,
争高低。随后选定两个木匠口唱颂歌 , 手
一
持 斧凿各 自一方徒步 行走在 柱头和 瓜头 上, 再各 自登上梁头 , 来回走于 大梁 之上 。 走完 , 各 自骑在一端梁头, 开始 一问一答 , 你来我往 , 很是热闹。接着就是撤梁粑 , 这
建筑材料时、 建造房屋时、 居住过程里都要遵循 不少的礼仪 习俗 。布依人建房选 址、 选材、 排 扇上梁、 落成迁居等 , 首先要请“ 阴阳” 先生选择宅基、 推算吉 日。 动土安石前, 师傅们要准备公鸡、 香蜡、 纸烛等举行仪式敬供土地神。在吉 日
筑 的 各个部 分 的尺 寸都 要刻划在 步尺杆 上, 五尺杆则是划各个具体部分时使用的 ,
最后施工人员按照墨线施工即可。 “ 排扇 ” ( 排扇其实是组成 房屋构架 的
本单元要素 ,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若布依族的历史起源、 地方特征、 生产方式、 生活
状态、 图腾崇拜、 礼仪习俗、 居住模式、 伦理制度、 家庭结构等方方面面。 布依族建筑民居的文化要蠢 建筑作为承载文化存在及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式 ,还可以窥见~个 民族原始
伞、 被子、 锯子、 公鸡、 酒菜、 香烛、 工具、 曲尺 墨斗、 斧头等等在凌晨子时敬鲁班。 上梁更是讲究。大梁由俗称外家的岳
在册亨县秧坝镇的弼佑乡,不少布依族居民在 自家民居的房梁上画有鱼形 图案。这是当地居民表达祈求吉祥如意、 好运连连的一种美好愿望。但从图腾早
镇山村布依族民居建筑特色分析
镇山村布依族民居建筑特色分析
杨芬芬
【期刊名称】《成功:教育》
【年(卷),期】2017(000)020
【摘要】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布依族人民创造了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布依族文化。
布依族的建筑特色是朴素自然观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反映,原生状态的文化遗产与原生状态的乡村自然环境相辅相成。
本文将以贵州镇山村布依族村寨为例,探讨其民居建筑特色。
【总页数】1页(P9-9)
【作者】杨芬芬
【作者单位】[1]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岭南遗珠”,民居建筑细部特色分析——以南宁本土民居为例 [J], 施明珠
2.对传统村寨街巷空间形态的探讨--以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布依族村寨为例 [J], 胡馨月;唐洪刚;陈佳伟
3.旅游经济发展中布依族民族文化面临的危机——来自镇山村的调查报告 [J], 张帅
4.贵州镇山村石板民居屋面营造技艺——以班氏民居为例 [J], 李晓晖;李新建
5.基于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地域建筑类型学研究——以黔中镇山村民居为例 [J], 张浩;张康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民居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
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
布依族民居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
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
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
一切都朴实淳厚。
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府所在地城关镇,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石头建造,三四层的石楼就有几十栋。
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所以白天看镇宁,银光闪烁;月夜看镇宁,凝霜盖雪。
为此,古有“银镇宁”、俗有“银色镇宁”之美誉。
该镇的石建筑,历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风雨历程,所以既堪称为凝固的音乐,又可当作不朽的史诗。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
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
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骑”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
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
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
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
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
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
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
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黔南贵定音寨简介:音寨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布依族村寨,是“全国农业旅游观光示范点”,是黔中最美好的田园民族自然景观之一,已被列入我省13个重点保护民族村之一。
贵定音寨平均海拔1000米,年平均气温16°C,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主要气候要素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气候条件良好。
音寨布依民居建筑充分结合山地条件,适应山地坡度、地貌特点来组织空间,山地建筑特征明显。
简洁朴素,砖木结构、青瓦屋面、青砖墙,多为三开间结构,设檐廊,由堂屋及两侧正屋构成,堂屋为一层,两侧正屋多为两层。
屋内卧室、厨房、火炕设在中堂的两端或后半部,中堂设神龛,神龛下摆设一张方桌,节日庆典作陈设祭品供奉祖先。
山墙具体承重及防火功能,山花为吉祥图案。
布依族村民极重视坐山朝向、开门放水,对坐山朝向,整体居住环境错落有致,和谐美观。
一般装饰部位为门、窗、屋檐及门簪,大门门簪多为八卦乾坤图案,木雕分置左右,设腰门。
腿子墙粉底花饰及山墙花饰为音寨布依族民居所特有的寓意吉祥的民居建筑符号。
历史名词:无特色:林木植被保存完好,寨头银杏、古柏高大苍翠,寨后观音山林木郁郁葱葱。
流经音寨的瓮城河河面宽阔,水流舒缓,碧波澄澈,水质良好,水流充沛。
瓮城河上的鸳鸯岛小巧玲珑,岛上现有参天大树几十棵,瓮城河水绕岛而过,是一个“天然游泳池”,河水由浅入深,清澈见底,是夏季避暑胜地。
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山坡上都种植李树,每至春分,万亩油菜花和千顷雪李花构织成了“金海雪山”之奇景。
因其堆锦集秀、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所以又称之为“小花溪”。
1998年电视剧《上门女婿》就选在这里作为拍摄地。
音寨布依族民间文学主要以诗歌为主,在内容上可分为叙事歌、爱情歌、酒歌、山歌等,演唱方式有大调小调之分,大调歌声高亢悠扬,小调歌声清新悦耳,讲究对仗和押韵。
一般在婚嫁、搬迁等喜庆宴会上喝酒时唱酒歌,对不出或不会唱者就罚酒;在丧葬时唱叙事歌,歌颂人的一生;在接待客人、表演时唱山歌,多用布依族语言演唱。
核心提示:布依山寨镇山村,原是400年前明朝万历时期的一个军事堡垒,村内各式建筑全部用石板砌筑。
布依山寨镇山村,原是400年前明朝万历时期的一个军事堡垒,村内各式建筑全部用石板砌筑。
现在,镇山村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作为中国——挪威文化合作贵州生态博物馆群项目的一部分,见证这座山寨的过去与现在。
石头没去镇山村之前我们只听说那里的农家饭很好吃,对美食的垂涎惹得我们到此一游的兴致高涨,谁料想到了这里,发现竟是别有一番洞天的世外桃源。
我们一行自驾车从贵阳出发,开了四五十分钟车程,突然,一片苍山翠林,一道清水弯弯蓦地从一座大山后跳跃而出,闯进了我们的眼帘。
把车停在山脚的停车场,沿石板路顺着湖边,边欣赏湖光山色边慢慢向山上走。
走不多大会儿见到了一个很大的石拱门,旁书“贵州镇山民族文化保护村”几个大字,村子到了。
走进镇山村,石头和石板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东西,一色的灰白,一式的楼房。
村子不大,全是石板石块修砌的房屋、道路。
石街、石巷、石房、石瓦、石墙……俨然一座石头城堡。
古屯堡的城墙由规整的石礅构筑而成,城门用巨型条石拱制成型。
房屋顶用畸形石板取代青瓦,房屋墙壁则是用方形或长方形石板镶嵌。
村民家里的院坝都以石板铺设,现在还有不少村民家里装水的水缸、装谷的干缸、猪槽、马槽等用具还全是石头凿成,就连寨门口山神庙,庙中的土地爷都用石头雕成,村寨中的小街小巷也都是石板铺就的原貌。
石板厚重而质朴,那片片石板铺盖成的屋顶,错落在山间,在绿树掩映下,就像是自然生长而成。
路上有几个挑着炭炉卖小吃的布依妇女,烤得金黄娇嫩的小豆腐、花溪水库野生的小白条鱼......烤物的香味鲜香异常,两个馋嘴的游客围坐在炭炉旁,人手一只牙签,吃得津津有味。
当地特产——小红玉米,红彤彤,亮闪闪,每颗玉米粒只有黄豆那么大点儿,一块钱一个,价廉物美,我们也忍不住买了两个,挂在包包上或是墙上是个蛮不错的装饰品哟!馆藏早就听说镇山村有一个叫李秀良的布依族老汉为了保存这个少数民族的奇异婚俗和其他古老习俗,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布依族私人博物馆——“李老汉布依物文园”。
我们找到了李老汉家。
不巧的是,李老汉不在家,他的老伴罗阿婶告诉我们,李老汉一大早就上贵阳了。
我们和罗阿婶聊了起来。
罗阿婶告诉我们,为了尽可能多地挽留、记存本族的历史,李老汉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收集资料,耗资1万余元,将整理出的爱情故事和婚俗传说请画师配以400余幅水粉画,挂在家中上下两层屋舍的四壁,免费供参观者欣赏。
我们看到,这些墙上的水粉画,有反映明朝嘉靖年间李仁宇将军到贵州开发治理的内容,也有布依族少男少女恋爱故事的内容,一幅幅图画记录了布依族男女青年在月光下山坡上对歌的场面,下面标注着歌词。
此外还有一间屋子,里面挂有56幅各民族的人物画。
临末,罗阿婶拿出一本《镇山布依族风情》的书告诉我们,这是李老汉写的今年年初刚出版的书。
我们看到,该书用写故事的手法完整地记叙了花溪地区布依族的婚俗与文化。
来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镇山村,我们辗转找到了镇山村前支书李士贵家,在他家听他给我们讲起了镇山村的故事。
“镇山布依寨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调北征南时,有一位名叫李仁宇的将军被派遣率兵征伐贵州,后在此屯军落户,与当地土著布依人班氏女子联姻。
据族谱记载,‘入赘班氏始祖太之门,不数年,生二子,以长房属李,次房属班。
’至今沿袭到第17代,有400多年的历史。
”“镇山村现在共有200多户人家,600多村民,以班、李二姓为主。
”李士贵说因为同宗,所以村子里面不开亲,都是与外村人联姻。
李士贵还告诉我们,在与镇山布依寨古老的隔河相望的李村西面山坡上,还存有李仁宇将军及其夫人班氏的坟冢,坟四周虽杂草丛生,但碑文仍依稀可辨。
风俗李士贵说,在镇山这个民族村寨,每年正月都要举行“跳场”活动,参加者来自石板镇一带的布依族、苗族,女子身着艳丽的绣花衣裙,男子穿着民族服装,吹笙跳舞。
“跳场”的场子中央立着丈余高的花树,上挂标语条幅,先是两个男子单骑马绕花树转三圈,然后男女青年绕树吹笙唱歌,如此欢歌载舞三天三夜。
当地传说,镇山布依族祖先一次被强盗抓去,族人几次营救都未获成功,于是就请当地苗族帮助。
苗民在关他的狱处吹芦笙唱苗歌通知他,不懂苗语的狱卒未加防范,结果他被救了出来。
自此,为了感谢苗族,当地布依族开辟了一个跳场,每年正月十二、十三、十四这三天两个民族的人们都要在此跳场。
此外,镇山村的传统节日还有“七月半”、“四月八”等。
在镇山,对歌是青年男女恋爱的主要方式,恋人们以歌代表、借歌传情。
对歌最先是唱《赞美歌》,接着是女问男答的《盘歌》,有《盘花歌》、《盘古歌》、《盘八仙》等;唱到高潮处是《情歌》,这时男子转答为问。
经过如此一段时间的对歌了解后,男方家才请人上中意的姑娘家提亲。
农家乐“李士贵农家乐,农家菜、卡拉OK、棋牌、包房、住宿……欢迎光临”,在李士贵家门口一块挂着的招牌上,写着这样的字样。
在镇山村,随处可见像李士贵家一样,被获准经营“农家乐”的农户。
这是当地政府和村民利用旅游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一个重要举措。
李士贵告诉我们,镇山村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古朴的风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993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贵州镇山民族文化保护村”。
1998年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与挪威文博专家通过考察,正式将镇山村列为中挪文化合作的国际性项目——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之一,镇山布依族生态资料信息中心就是博物馆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李士贵说,现在旅游已经成为镇山村的第一大产业,目前这里已经有45户人家开饭馆,做旅游接待工作,现在每个周末平均要接待100多人。
当天中午,我们就在李士贵家享受到了一顿丰盛可口的“农家饭”——自己酿造的醇香可口的糯米酒、腊味拼盘、阴包谷、新鲜河虾、新鲜野菜……“没搞旅游前镇山这哪能普及私人电话、卡拉OK这类玩意儿?”李士贵说。
显然他已经尝到了“农家乐”的乐趣。
(张雅旖兰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