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郑敏-PPT课件
学习目标(第一课时): 找出并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 “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思考劳 动和收获、生命和价值的意义。
诵读欣赏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 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 围着我 们的心边 ,/ 没有一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 在这伸向远远 的一片 /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 静默。 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 思想。//
是谁在低首沉思,沉思 什么呢?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怎样理解最后一句?
“伟大的疲倦”,这如何理解?
• 母亲在“金黄的稻束” 成长的过程中担负着孕育 者、劳动者的角色,付出 的辛劳和艰辛看似平凡实 则伟大,在收获日里没有 狂欢,只有静穆,所有的 付出都化作“伟大的疲 倦”。诗人赋予母性的疲 倦和静穆,表现了母亲的 辛劳、坚韧、无私奉献的 伟大品质,这是一种肯定 和赞颂。
“肩 荷” 这 个词汇是 用于“稻 束”还是 用于“母 亲”的? 如何理解?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 “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 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 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
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 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 一个思想。” ?
怎样理解“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 承上启下,母亲收获的喜悦恰如满 月的夜晚,如此静穆;但母亲的伟 大像“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永 远不会忘记。 为什么说“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穆”? 因为雕像既具有静默无闻的特征,本身 又具有可礼赞的价值。金黄的稻束能成为 人类可纪念的东西是因为它有着伟大的劳 作、伟大的疲倦、伟大的奉献。如同母亲
金黄的稻束
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将“稻束”的形象特征集 中在一起塑造,而是采取了边塑造边联想抒情的结 构方式。刚摄下“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 田里”的长镜头,诗人就“想起”了为此而付出辛 勤劳碌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对如雕像一样 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静默”的“稻束”, 诗人也就想得更深、更远,他觉得“历史也不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伫立的“稻束”, 却“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A.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 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 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 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 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 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 "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 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 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 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 沉思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郑敏) “肩荷着那伟大的 疲倦”这句诗中, 是谁“肩荷着”? 为何说这“疲倦” 是“伟大的”?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3金黄的稻束
作者作品
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九叶 诗派(源于诗集《九叶集》 )女诗人。1955年留美
回国,后任北师大外语系教授。
诗集有《寻觅集》、《心象》。 本诗写于20世纪40年代,曾是2000年 全国高考文学欣赏题。
体验思考
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跟读、自读,注意节奏、重音。 二、赏析诗歌,思考讨论(书后思考题)。 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理由如何? 2.诗歌是如何将“诗”与“思”结合起来的? 3.为什么说诗的语言质感而光辉? 作业:课堂研讨三(建议用笔记回答),练习A。
2.“诗”“思”融合(结构)
前半部分,通过稻束抒写了母亲的疲惫、衰老,赞颂了母
亲的美丽、无私。这些都运用了诗歌的形象与手法。
后半部分,由形象转入思考,衰老的稻束、疲倦的母亲低
首沉思,引发人们思考:母爱跨越历史,付出才有收获……
3.质感而光辉(语言)
诗歌运用了有“声”有“色”的语言,质感而光辉。 “金黄”修饰“稻束”,既有外在质感,又有内在高贵。
1.金黄稻束的象征(内容)
金黄的稻束有收获的象征,更是母亲的象征。 稻束与母亲的相似点: 2.衰老但很满足(满月),因此崇高、美丽。 3.他们付出、奉献,成果离去(远山),他们无怨无 悔选择静默。
1.二者都带来了收获,在收获中辛勤劳动疲惫、衰老。
4.形象平凡而伟大,这样的形象贯穿古今,引人思考。
……
“静默”预示着母亲的崇高与坚忍已源自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样的语言,既有主观抽象的现代手法,又有古典诗歌 的意境美,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伟大心灵的共鸣——读郑敏《金黄的稻束》
鉴赏伟大心灵的共鸣——读郑敏《金黄的稻束》章思楠 牡丹江师范学院摘要:《金黄的稻束》作为郑敏的代表作,很好地表现了郑敏雕像式沉思默想的诗歌特征,郑敏作为九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诗也出色地表现出了九叶诗派提出的现代主义诗学主张。
正如袁可嘉所说的“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金黄的稻束》,是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实践中的这一特征的很好体现。
九叶诗派既继承了闻一多的爱国主义,也继承了冯至细腻的哲思、卞之琳的沉思和沉潜。
本文就从中国古典传统的创作论,西方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哲思情怀这三个具体角度来阐释一下这首诗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金黄的稻束》;灵感;原型意象;哲思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郑敏《金黄的稻束》一初读《金黄的稻束》,是一个深秋,窗外银杏树的叶子,似精灵般片片飘落,温暖明媚的样子晃动窗棂。
郑先生诗里的黄昏,我已然去过,童年的日落里总是洋溢着母亲般慈爱的目光,满眼望去那整片整片金黄的稻田在黄昏里,独自美丽安详,我怀揣着丰收的喜悦,一路小跑回家,这是郑先生这首诗当初带给我的惊喜,有家乡,有童年,有回忆,有温情。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
”[1]笔者不禁想象先生在作这首诗是怎样的情景,晚年郑敏在创作谈中这样回忆:“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的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后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
郑敏诗歌《金黄的稻束》原文及赏析
郑敏诗歌《金黄的稻束》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郑敏诗歌《金黄的稻束》原文及赏析【导语】:金黄的稻束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金黄的稻束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疲倦而静默的母爱——郑敏《金黄的稻束》细读
疲倦而静默的母爱——郑敏《金黄的稻束》细读疲倦而静默的母爱——郑敏《金黄的稻束》细读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1943年一“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初读《金黄的稻束》,整体印象是似懂非懂。
它不像浪漫主义抒情诗那样单纯和透明,也不似现代主义诗歌那样晦涩,令人如堕雾中,“伸手不见手指”,而是让人感到有点隔,有点朦胧,总之是捉摸不透。
种“似懂非懂”“捉摸不透”的感觉,是因为《金黄的稻束》并不是浪漫主义抒情诗,而是现代主义诗歌。
据英美新批评研究:浪漫主义诗歌是“近取譬”,是明喻;现代主义诗歌是“远取譬”,是隐喻。
(1)但多数研究者和读者,都是用浪漫主义的“近取譬”,来解读《金黄的稻束》现代主义的“远取譬”,于是,误读中必然产生雾里看花、摸不着脑的朦胧。
如果按照“近取譬”展开联想:金黄的稻束——丰收的喜悦——劳动的辛劳——农村母亲的伟大……;很多人都是自觉或不自学地沿着这条习惯性的传统思路来联想、解读。
在这个已经相对固定的想象模式中,很容易就把诗中的“母亲”,当作在田里割稻的农村母亲。
所以,2000年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试卷的出题者,就是这样理解并出题:“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2)胡洪亮先生在解读中,也忆起童年在农村时,母亲劳作的艰辛:“成熟的稻束黄了,叶片上多了些许风雨和虫豸侵扰而生的斑点,多了些许皱纹,正如母亲在辛苦劳作中流逝了少女的美丽,粗糙了原来细腻的皮肤,悄悄收藏起原本惹人眼目的衣服一样,金黄的稻束和母亲一样在岁月中成熟,成为孕育生命的伟大力量。
(3)钟文先生这样分析:“从诗的一开始的暗示,我们已经可以想象,这里的弯腰的形象既是指稻束,也指正在收割的、弯着腰的劳动妇女。
金黄的稻束(宋亚群)
1、这首诗的核心意 象是什么? 2、围绕核心意象又 写了哪些意象? 3、“金黄的稻束” 象征着什么?
朗读、品味、探讨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站”与 “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意味着收获,同 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 “立”只是客观的描述,而“站”就有了“拟人” 的修辞效果,给稻束赋予人的形态,更能触动人的 情思。
朗读、品味、探讨
写作特色
1、象征手法 2、联想丰富,稻束和 母亲二者来回闪动, 融入了深深的沉思。 3、语言优美
朗读、品味、探讨
“皱了”和“美丽”并列有什么含义? 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肩负 生命的艰辛与希望,母亲因此而疲倦;“皱” 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诗人因此 称其为“美丽”。这是一种动情的赞颂。
朗读、品味、探讨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静默” 有什么意味? 稻束静静立在田里,有如雕像,本身是静默 的;另外,它们静默,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 美丽和坚韧已经超出了一切言说。
朗读、品味、探讨
怎样理解这首诗的末句“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 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这个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形象, 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了历史的进 程而具有了永恒性。正是在静默中,诗人回溯了 历史,发现了雕像是人类思想的一个结晶。可以 说,最后这一句,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 者的赞颂,而具有了更深刻广泛的哲思。。著有《寻觅集》、《早 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 集《九叶集》,郑敏与陈敬 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 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 等九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 人”。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的美丽的脸,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收获日的满月在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高耸的树巅上 而你们,站在那儿 暮色里,远山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围着我们的心边
诗歌赏析-郑敏《金黄的稻束》课件PPT(41页)
金
赞美的对象。
黄
的
稻
束
》
04
写作特点
XIEZUO TEDIAN
-《金黄的稻束》
写作特点
XIEZUOTEDIAN
一、运用联想和象征手法。
诗人由低垂的稻束联想到疲倦的母亲;由稻束剪影般的形象,联想到静 默的雕像;由稻束静默的形象,联想到人低首沉思的形象。低首的稻束,引 发了我们对流动的历史的沉思,对孕育和守望生命的默默无闻的母性的讴歌。
作为“九叶派”的重要诗人,郑敏女士的作品对中 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金黄的稻束》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代 表人物有辛笛、陈敬容、唐祈、穆旦等。其于1940年代 末创办《中国新诗》,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 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
-《金黄的稻束》
“疲倦”写出了母亲的辛勤。
我割金 想过黄 起的的 无秋稻 数天束 个的站 疲田在 倦里 的, 母 亲
-《金黄的稻束》
内容探究
“皱”和“美丽”两个词语的意味
“皱”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美 丽”,是对母性伟大、无私、坚忍精神的动情赞扬。 秋日的收获与老去的母亲,映射出令人心酸的美丽。
黄我 昏想 的起 路无 上数 我个 看疲 见倦 那的 皱母 了亲 的, 美 丽 的 脸
写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作者自己如是说:“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 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从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 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 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 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 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流过,它的消逝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凝静形 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
《金黄的稻束》
二、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以强烈 的主观态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 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 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 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 “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 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 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印证或想象才得以 实现的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 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 ──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 表现了出来
语言品味
• 一、有声有“色”的语言
•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 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 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 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 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 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 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 “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 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 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二、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 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 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 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 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 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 存在相映成辉
•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 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教学方法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学法设 计 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 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 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 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 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 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 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屠岸:评郑敏对于诗歌格律的论析((《金黄的稻束》))
屠岸:评郑敏对于诗歌格律的论析((《金黄的稻束》))郑敏先生创作的诗篇,很多是自由诗作品。
如她的名作《金黄的稻束》、《流血的令箭荷花》等,都是不受格律约束的诗。
因此,她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一位自由诗诗人。
但是,人们也许还没有注意到郑敏对格律的重视。
似乎,越到晚年,她越重视格律。
她对诗的格律有着非常特出的见解,2019年,她在《郑敏诗选•序》中说:“对于一个真正的诗人,‘不自由’永远是创作的必要前提。
”所谓“不自由”,就是格律规范。
她认为格律是真正的诗人进行创作的“必要前提”。
请注意“真正的诗人”的提法。
我感到,把格律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上,这在中国现代诗人中是极为少见的。
郑敏的诗歌理论与她的诗歌创作几乎同步。
她早年创作的十四行诗,除了段式结构、诗行数有规定外,几乎类似于自由诗。
而她晚年的十四行诗,往往增加了格律因子,比如运用了韵式,甚至顿数。
由于她在创作实践中越来越深地融入与格律的亲和力,她对格律之内在驱动力的认识也越来越明确而深刻。
这使她在理论上对格律作出了前人未曾作出过的判断,从而使诗歌格律的理论剖析达到了新的高度。
郑敏关于格律的理论贡献在于她运用辩证思维,跳出“内容决定形式”的思维定势,指出形式对于内容的反作用。
闻一多曾说过,诗有格律就像舞者戴着镣铐跳舞。
镣铐对于舞者能起什么作用,读者可以发挥想象。
我曾说过:“写严谨的十四行诗在开始的时候确是‘戴着镣铐’,但等到运用纯熟时,‘镣铐’会自然地不翼而飞,变成一种‘自由’,诗人可以‘舞’得更得心应手,潇洒美妙。
”这是我对格律的理解。
但是恐怕依旧没有触及根本。
我还曾说过:格律规范“向作者提出了作品必须凝练、精致、思想浓缩和语言俭省的要求。
……一首有严格的格律规范的短短的十四行诗,往往能包含深邃的思想和浓烈的感情,往往能体现出饱满的诗美,这不能不说也与形式对内容所起的反作用有关。
2000年全国卷现代诗歌 金黄的稻束
(2000全国卷现代诗歌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8题。
金黄的稻束郑敏①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注】: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2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2.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给人视觉上的印象,表现“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皱纹是沧桑的,皱纹也是美丽的,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性的赞扬,歌颂母亲的伟大与无私。
C.“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说的是劳动者母亲,但后文“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中“伟大的疲倦”的“肩荷”者也应该是在田野劳动的母亲。
D.“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稻束”像支撑民族、生命繁衍生息的母亲,伟大而又沉默,在最辉煌最丰盈的秋日也只是“低首沉思”。
23.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变化,传达——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金黄的稻束,郑敏
作者写“满月” “树颠” “暮 色”“远山”和这些景物的作用分 别是什么? “满月”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满 足、欣喜,烘托了母亲的无私胸怀。 “暮色” “远山”,“树巅”等 勾勒了苍茫辽远的背景。
为什么诗人说“没有一个雕像能 比这更静默”?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无 论是英雄的雕像、伟人的雕像,在此刻, 都没有这样一种“雕像”更宁静沉默。 它们静默,是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是 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 出了一切言说。这是一种动人的肯定和 赞颂,而又不流于空泛。
“金黄的稻束”的象征
它寄托着劳动者对幸福的期待和对匮乏的忧虑, 也耗蚀着母亲那在辛劳与忧虑中渐渐憔悴的脸庞。 “稻束”与“母亲”两个意象由此相遇,漫长的 岁月中的艰辛和期待,是秋日的收获与老区的母 亲映射出令人心酸的美丽。这“金黄的稻束”, 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 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 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 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 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 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 对象。
语言品味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 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 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 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 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 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 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 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 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 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作者简介
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 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转入哲学系。 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 布朗大学留学。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 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 语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 《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 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 《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作《美国当代诗 选》等。郑敏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 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八位诗 人合称为“九叶诗人”。
《金黄的稻束》赏析
《金黄的稻束》赏析金黄的稻束金黄的稻香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赏析]2000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中,考查新诗鉴赏能力,选用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人郑敏的一首短诗《金黄的稻束》。
与1999年试题选用的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相比,这首诗的形象、主题、意境和表达技巧都更难把握一些,理解和赏析的难度自然也就有所增加,得分率很低。
不省考生事后都说,读不懂这首诗。
细想一下,这首诗还是不难读懂的。
诗题“金黄的稻束”就点明了诗里所塑造的中心形象。
开头一句“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来了一个长镜头;接着便拉开镜头,展现伫立的稻束的背景:满月的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最后给“稻束”的低徒工拍了一个瓞人化的特写:“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可见“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语,显然不会是“美丽的母亲”,而应该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的“稻束”。
这首诗的形象很直露,很鲜明。
问题是诗人并没有将“稻束”的形名胜集中在一起塑造,而是采取了边塑造边联想抒情的结构方式。
刚摄下“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的长镜头,诗人就“想起”了为此而付出辛勤劳碌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对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静侯”的“稻束”,诗人也就想得更深、更远,他觉得“历史也不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伫立的“稻束”,却“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句诗理解成“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显然是不恰当的。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编号:QMSD/JWC-13-10 授课日期 2013年9月4日授课班级 12级综高、五年制高职授课课时 2课时授课形式新授授课章节名称金黄的稻束使用教具电子教案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思考劳动和收获、生命和价值的意义。
教学目的 2.体会诗歌抽象哲理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的特点。
3.体会诗歌有“声”有“色”,明净、饱满的语言特色。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抽象哲理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的特点。
学习时应首先找出体现诗歌发展脉络的关键词教学重点语,理解各部分表达的内容,分析“稻束”与“母亲”在本质上的相同点,体会诗歌由具体的意象到深邃的哲理的演变过程。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劳动和收获、生命和价值的意义。
学习时应结合作教学难点品写作的起因,理解“疲倦”“皱”“美丽”“伟大”“静默”等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体会作品传达的深层含意。
更新、补充、九叶诗人、九叶诗派、《金黄的稻束》和它的诞生删节内容课外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与练习册教学后记1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第一教时一、导入《金黄的稻束》是“九叶派”诗人郑敏写于上世纪40年代初的一首诗歌,是诗人看到一个随处可见的农村生活景象后,触发的一种诗情和沉思。
这首诗把鲜明的形象、深邃的哲理、隐秘的诗意交融在一起,给人带来情感的冲击力和哲理的沉思。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家作品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转哲学系。
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
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留学。
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
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作《美国当代诗选》等。
郑敏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九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
《金黄的稻束》赏析
《金黄的稻束》赏析<金黄的稻束>赏析一、原诗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仲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哪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选自《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中国文联出版公司,]998年版)[诗人简介]二、作者简介郑敏,1920年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
1952年获美国布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56年到1961年在中国社科院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1961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任英美文学教授。
郑敏在大学读书时期开始写诗。
受浪漫主义文学及歌德、里尔克的影响较深,倾向于写抒情哲理诗。
九叶诗派代表人之一。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郑敏四十年代的作品曾由巴金先生收入文学丛刊第卜辑,名为《诗集1942—1947》。
1947年之后,郑敏的诗歌创作出现三卜余年的沉寂。
1979年诗人重新投入创作,1984年出版诗集《寻觅集》。
1981年《九叶‘集》收录了作者四十年代诗作:二十首。
此外还著有诗集《心象》《早晨,我在雨里摘花》等。
《寻觅集》曾获第二届全国诗集奖。
另有译诗、诗沦出版。
三、解读提示这首诗将金黄的稻束比作肩荷伟大的疲倦、低首沉思的母亲的雕像,是否体现出诗人肃穆的诗风?郑敏的诗往往并不单纯是感性的、审美的,而是具有一种智性的呈现,这首诗是否体现了郑敏的智性?如果有,那么她是怎样在诗中体现出来的?这首诗不是任思绪或情感恣意流泻,而是)曙金黄的稻束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的姿势定格于一瞬间。
这是否启示我们诗歌具有着瞬间昭示永恒的品格?白倩:下面我们淡淡郑敏这首《金黄的稻束》。
郑敏喜欢说“诗的转换”,即让日常生活进入诗的世界,把日常语言化为诗性语言。
郑敏完成“诗的转换”过程是完成“诗人和自己的无意识的对话”过程,这个“无意识”,找认为就是诗人潜在的人生哲学意识。
金黄的稻束
• • • • • •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 这更静默。 • • • •
“满月”写出了母亲 内心的满足、欣喜,烘 托了母亲的无私胸怀 构成一个静穆的、苍 茫辽阔的背景 “这”指“金黄的稻束” 雕像既具有静默无闻 的特征,本身又具有可 礼赞的价值。 雕像,本身是静默的, 它们静默,也是因为这 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 坚韧已经超出了一切言 说。
诗人赋予母性的疲 倦和坚韧以们”指的是稻束 • 生命如稻束一样萌 你们 芽——生长——成 •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熟——老去,生命在 •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完成之后转化为静默 的雕像 ,也是暗示作 者沉思,自然过渡到 下面的诗句。
•
一方面指这些稻束 在静默中承受生命中 的一切,一方面指作 • 静默。静默。历史也 者也在静默中思考历 不过是 史。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 那儿:历史的小河边 • 而你们,站在那儿, • 稻束的精神超越了 •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 历史,这种坚韧美丽 想。 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 程中的一种永恒的思 想结晶。
• 听录音,思考: •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的象征什么?
• 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
“金黄”意味着收 获,也增添了高贵感。 • “站”:拟人,赋予 人的形态
•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 “我想起”、“我看 见” •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 • 母亲肩负生命的艰 美丽的脸 辛和希望因此 疲倦; “皱”是因为疲倦, 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 诗人因此称其为“美 丽”,这是动情的赞 颂。
•
• “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 象征收获 • 象征母亲 • 象征对人类生命力消逝的哲学思考
•
诗人是如何将“诗”(意象和语言)与 “思”(对人类存在的思考)融合在一起 的? • 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 直接比作“母亲”或是“雕像”,而是据 此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 相映成辉。“金黄的稻束”、“静默”的 “雕像”、母亲的疲倦、母亲无言的坚忍 和美丽,都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无尽的 沉思。
20-21版:文本助读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步步高)
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1)郑敏,1920年生,诗人、学者。
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
郑敏对中国的新诗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她主张诗要含蓄、朦胧;主张诗要有丰富的意象和多样、浓重的色彩;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
她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合称为“九叶诗人”,作品有诗集《九叶集》《八叶集》《寻觅集》《心象》等。
(2)李广田(1906—1968),字洗岑,曾用笔名黎地、曦晨等。
山东邹平人。
他的散文集有《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
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于西南内地,先后在一些中学和西南联大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随着生活的变迁和思想进步,所作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视野较前开阔,静美的氛围渐为感奋的心曲和警策的理趣所代替,文笔更为练达简洁。
同时著有长篇小说《引力》、短篇小说集《金坛子》和评论集《文学枝叶》等。
(3)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襄人,蒙古族。
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
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泉》《爱与歌》《蚯蚓与羽毛》《牛汉抒情诗选》,散文集《童年牧歌》《萤火集》,诗论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等。
(4)洛夫,1928年5月11日出生于衡阳市衡南县相市乡相公堡。
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中国台湾著名的现代诗人,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因近乎魔幻的表现手法,被称为“诗魔”。
曾被评为中国十大诗人,并排首位。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
2.背景探寻(1)《金黄的稻束》写于20世纪40年代,作者在海德格尔的书里读到“诗歌是哲学的近邻”时,心灵被深深地震撼,而使其心有所属,作者自己说:“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边闪进我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黄的稻束《金黄的稻束》是中国女诗人郑敏的作品。
综合全篇,整篇诗都围绕“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展开,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和母性的歌颂。
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是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赏析诗的开篇便用“金黄的稻束”这个意象来说明秋天丰收的景况,继而用一“站”字将稻束立了起来;接下来用“疲倦的母亲”这一意象来做隐喻,把母亲比做金黄的稻束,二者在性质上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秋天的被割倒的稻束就象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而此时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但这皱纹是美丽的,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性的赞扬,歌颂她们的伟大与无私。
另外,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接下来写到了收获日的满月,由“满月”来衬托人们因丰收而喜悦的心情。
下面作者又给了我们一个苍茫辽阔的意境。
但似乎作者并不是单纯的在描写环境,“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就可以看出似乎有一定的哲理蕴涵其中。
也许是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吧。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又再一次将母亲的伟大体现出来。
稻束在秋天的田里沉思,也就是母亲在沉思,她在沉思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却可以略窥一二。
母亲在秋天里看见丰收后她的心已经满足了,她可以毫无怨言了。
她用母爱换来了丰收。
最后几句,着实有了一定的哲理深度,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神,更进一步提升对母亲的赞美。
整体感知深受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和西方音乐、绘画熏陶的郑敏,具有诗人的敏感和哲人的气质,善于从客观事物引起深思,通过生动丰富的形象,展开浮想联翩的画幅,把读者引入深沉的境界。
《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式的画面。
诗人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
这首诗一开始就将其关注点集中在一束“金黄的稻束”上。
它不是摆在那里,而是“站在”收割后的田野上。
当大地空旷,这样一幅“静物写生”出现在秋后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动人,更能调动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
由此,诗人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这是赋予生命的母亲、产后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的母亲。
因为这种联想,一种诗的情感被进一步调动起来,“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以动情的笔触和见证人的眼光赋予这种疲劳以美丽的性质。
接着,诗人展开对收获后黄昏景色的刻画:“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正是在这万物包裹,大地无比宁静、饱满、透明的境界里,诗人的目光再次投向黄昏田野上那站着的金黄的稻束:“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无论是英雄的雕像、伟人的雕像,在此刻,都没有这样一种“雕像”更宁静沉默。
它们静默,是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
这是一种动人的肯定和赞颂,而又不流于空泛。
接下来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联想,转向对表现对象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性质。
稻束的“疲倦”被升华了,它的含义不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
诗人故意留下了空白,让我们展开更广远的想象。
正是在这“弱者的伟大”中,在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态中,“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些诗句变得玄秘起来,你可以添进一切思想,也可以只欣赏这种抽象的神秘感。
诗人告诉我们的是,这决不是一种虚空,决不是一种即兴式的感怀,它伟大、恒久、庄重,它超越时空,我们会体会到一种类似宗教感的东西在冉冉升起。
至此,那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的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了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永恒性。
问题探究一、“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
这里“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
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这个意象不仅真,而且美,它属于一个带有玄想性质的“瞬间”,这种“瞬间”却构成了自足的诗的永恒,启示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二、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
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
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
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
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
诗的最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因为有上文的铺垫而顺理成章,并不显得空洞,一种“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诗”在此完美地合为一体。
三、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
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
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
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
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
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
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语言品味一、有“声”有“色”的语言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
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
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
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二、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以强烈的主观态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无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
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转入哲学系。
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
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留学。
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
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作《美国当代诗选》等。
郑敏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八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
二、《金黄的稻束》和它的诞生(郑敏)这首诗是写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我正在战时的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
我在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当时的制度是可以在新生注册入校时决定自己要主修哪一系,在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决定由我喜爱的英国文学改为修哲学系。
当时我的想法是文学还可以自学,而哲学,这一文科之本,却必须由师傅领进门,因此在注册登记表上我就毅然决然地填上哲学系几个大字,从此奠定了我此生在写作和科研上必然会走上一条跨学科的道路,也就是念着哲学,为了更深地理解文学和写诗。
说来也巧,作为哲学系的学生在修一门外语时必须修德文。
这样我就成了冯至先生德文课的学生,冯先生也正是一位兼修德国文学与哲学的学者和诗人,他在联大开了歌德研究和德文两门课,就在这时期他的杰作《十四行诗集》和关于里尔克书信的翻译也问世了。
他的诗和歌德的《浮士德》及里尔克的书信都是深深浸透着哲学的文学,这样就深刻地刻画了我此生在创作与科研所必然要走的道路。
与此同时我在自己主修的哲学课里又找到诗的美学和哲思。
其中郑昕先生的康德,紧紧围绕着对物自身的探讨,冯文潜先生的西方哲学史,为我画了一个柏拉图的形而上理想主义的轮廓,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使我理解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境界,汤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使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一种超脱精神,而这些中西哲学正是我所读的一切文学之本,之质,之神,从此我不可能不在文学作品中寻找他们,体验他们,因此在事隔半个世纪后,我在海德格尔的书里读到“诗歌是哲学的近邻”时,它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点中了我多年实践而不自觉的道理。
以上这些就是我在20世纪40年代写诗时的心态,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
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凝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回忆40年代大学时的哲学课和文学课,它留在我心灵深处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哲学和文学,特别是诗,酿成的酒,它香气四溢,每当一个情景触动我的灵魂时,我就为这种酒香所陶醉,身不由己地写起诗来,也许这就是诗神对我的召唤吧,日后阅历多了,思维也变得复杂起来,我的诗神也由一个青春的女神变成一位沉思的智者,他递给我的不再是葡萄美酒,而是一种更浓烈的极香醇的白酒,我的诗有时有些不胜任,但生命是不会倒退的,正如江河,我只能向大海流去,永不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