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简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简史》朱志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史前至夏商西周的审美意识

1、史前审美意识

以打制石器为主要文化标志的旧石器时代,显露了先民们简朴的审美历程,细石器工艺所代表的审美特征是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新石器时期,石器的装饰性逐渐成为器物造型的重要因素,原始神话显示出来的“以象表意”的审美思维方式将新石器的审美意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审美风格的转换方面,夏代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由它开启的审美意识在商代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P21

旧石器时期的审美意识

距今大约250万年至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以其原始的打制石器艺术开启了我国历史和文明的第一篇章。虽然相对于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代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丰富的艺术品种类,磨制、抛光、铸造、镶嵌等精湛的制造工艺,种植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旧石器时代的整体文化显得朴素而原始:他们的生活方式以狩猎为主,用打制的方法生产简单而原始的石器工具,并开始促成这些工具的形状与功用的统一,但正是这种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劳动和生产工具孕育了中国朴素的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性刚开始孕育于实用性并与之紧密地交织统一于原始器物的制造之中,后来才逐渐走上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了中国审美意识的初始形态。P22

新石器时期的审美意识

新石器时代大约出现于距今一万年左右,是在旧石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最大的区别就是磨制石器取代了打制石器,石器的装饰性开始打破实用性一家独占的工艺创造原则,使得装饰与造型二者并行发展,有的甚至更注重器物的装饰性,形式因素逐步在石器的造型和纹饰中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时,人类已掌握了磨制、钻孔、镶嵌等工艺制作技术,并且在石器制造的经验基础上发明了陶器、玉器等新的器物种类,开始了农作物耕种和家畜驯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踏步地向文明社会挺进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正是在这种高级的原始文明中得以更加全面而顺畅地物化的。对于新石器石器的审美意识,我们透过新石器时代工艺品的造型和纹饰等形式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审美文化,透过该时代原始神话的现实原型和创构,可窥其一斑。P27

夏代的审美意识

据考古发现和后代文献印证,夏代的审美风尚明显地具有过渡性质。一方面,在社会形态和文化思想上表现为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的演化,由此而衍生的自发、朦胧的人本意识初步萌芽,为人本意识在商周时代的解放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为夏代豪华广阔的宫殿建筑、丰富多彩的墓葬陈设、宏大壮观的乐舞演奏和英雄化色彩的神话传说。P33

西周审美意识

商周之际之所以会出现政治制度与文化形态上的剧烈变化,是因为在

周人的文化精神中产生了极为可贵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源于周人从立国到灭周后面临的艰难处境,其中含有重要的敬德与保民思想,是周代一切制度的出发点与宗旨所在。首先,忧患意识源于周人从立国到灭周后面临的艰难处境,也体现了小邦周战胜大邦之后面对混乱局面的政治焦虑。其次,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周人的忧患意识中含有重要的敬德和保民思想。曾经不可一世的庞大的商王朝顷刻瓦解,迫使周统治者不得不去探寻商朝灭亡的深层根源以及他们必须努力

的方向。最后,忧患意识基础上的敬德、保民等观念是西周统治者制定一系列重要制度的出发点与动力。这些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实际上是要求各级贵族自觉地按照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

己的行为,将此类道德行为加以制度化,便有了一系列“礼制”的出台。P56

宋代隐逸文化的审美格调

隐逸文化是一种以隐士为主体的带有超越或出世色彩的特殊形态的

文化,既包括隐士自身的生活格调、文学艺术创作以及在这创造活动中折射出的隐士阶层所持有的人生观、艺术观、价值观,又包括历代学者对隐士的归隐根源、生存方式、隐逸类型、精神诉求等多方面的研究。P246

隐逸生活的超越性与审美的非功利性

隐逸生活通常可以看做是“诗意地栖居”的一种方式。宋代隐士继承了中国传统隐士淡泊名利、清高自守的本质特征。汉时著名隐士严子陵面对汉光帝三番五次的邀请,拒绝出仕,其实就是对“利害关系”

的搁置,它体现出超越性或非功利性的诗性栖居。

隐逸文化的闲散性与审美的自由性

据《宋史.隐逸列传》记载,李渎居于木石幽胜处,诗书为业;张愈“乐山水,遇有兴,虽数千里辄尽室往。遂浮湘、沅,观浙江,升罗浮,入九疑,买石载鹅以归”。苏云卿白天披荆灌园,晚上织履,以此度日;魏野“不喜巾幘,无贵贱,皆纱帽白衣以见,出则跨白驴”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不受世俗规矩的束缚,唯一指引他们的,只是他们自由的心灵。P247

隐逸生活的人文性与审美的情感性

首先,随着儒学的复兴,宋代隐士将孝亲视为理所应当的行为。据《宋史》记载,隐士戚同文“幼孤,祖母携育于外氏,奉养以孝闻。祖母卒,昼夜哀嚎,不食数日。”其次,宋隐士将孝亲推而广之,遂成爱人美行。如戚同文闻乡里有不孝者,必喻以善道。宋隐士的情趣是十分灵通的,他们对自由闲散的生活方式的专注,并不妨碍他们对“爱”、“孝”伦理的真诚与执著,而他们的“孝”、“爱”之心又有较高的超越性,其出发点已抛出了日常情感的粘着色彩,从而在隐逸文化的语境下获致了浓郁的审美气息。P248

庄子的美学思想

顺任自然首先,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之道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其次,对于人性而言,自然之道体现去伪存真,回归天然本性。庄子认为,人本与宇宙精神契合无间,与万事万物浑然无分,可是世俗的障蔽使人异化。第三,自然之道在艺术实践中表现为“技进乎道“的

过程。“技”为手段,“道”为目的。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正是顺任自然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刻苦的技术训练,才能超越“官知”的局限,达到“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自由境界。P91

逍遥游其审美价值,在于基于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首先,庄子之游是游戏之游。再次,庄子之游的最终目的是在游心。庄子以“游”的姿态对待人生,其自适其适的情怀、洒脱不羁的个性、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93

2015年3月21日星期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