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简史

合集下载

美术教育的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的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的参考文献有以下这些:
1.《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3.《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张法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4.《中国文化简史》,王瑞成、宋清秀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5.《中国美术史简编》,贺西林、赵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6.《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7.《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孔六庆著,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8.《中国绘画美学史》,陈传席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9.《中国绘画史》,王伯敏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0.《中国画论史》,张建军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1.《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

12.《西方美术理论教程》,顾丞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3.《美学概论》,王朝闻著,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4.《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以上这些参考文献涵盖了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历史和艺术评论等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和研究美术教育领域。

(完整版)中国美术简史考研复习资料

(完整版)中国美术简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简史范围:史前及先秦美术——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美术——五代宋元美术——明清美术——近代美术复习重点: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美术——五代宋元美术——明清美术分值大概分布:1.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110分2.绘画理论:10分3.工艺(玉器艺术、陶瓷艺术、染织)10分4.书法艺术:5分5.雕塑(秦汉美术、佛教艺术)15分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第一章史前美术一、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二、重要彩陶类型★★★★★1.仰韶文化彩陶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2.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3.黑陶工艺三、重要雕刻★★1.玉器:C形龙2.陶雕:女神塑像四、岩画第二章先秦美术一、青铜器艺术★★★★★1.青铜器的分类及代表商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伯矩鬲[lì]、毛公鼎春秋:立鹤方壶战国: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纹壶2.青铜器纹饰兽面纹(饕餮纹)2.青铜器上的铭文铭文出现于商代后期,初时字数很少,仅有族徽的印记。

到商代晚期,出现了长达数十字的铭文,西周以后,有的器物上铸出数百字的长铭二、绘画艺术★★帛画:《人物龙凤》《人物御龙》第二编秦汉美术一、秦汉美术的主要类型★★★★★(厚葬)1.壁画: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2.帛画3.画像石、画像砖4.雕塑(守灵)二、秦汉绘画的主要特征(简单了解)1.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2.题材广泛地采来自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3.单线勾勒三、壁画宫殿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代表:秦都咸阳宫壁画残片;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四、帛画马王堆一号墓彩绘帛画《轪[dài]侯妻帛画》——T字形,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

五、画像石、画像砖1.用途2.特点六、雕塑(简答题)1.秦汉特点、异同⑴塑代表作品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国美术发生的种类、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2.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掌握美术史的发展趋势。

3.掌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家及作品、美术现象与重要流派,培养、提高分析和鉴赏能力。

4.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总结美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美术创作、美术评论及美术理论研究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知识面。

5.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关注美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6.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基本理论与知识,胜任中小学美术教育、社会美术工作。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2.主要参考书
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全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房龙.《人类的艺术》,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
3.贺西林.《中国美术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4.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5.赵力,贺西林.《中国美术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艺术文献检索与利用

艺术文献检索与利用

艺术文献检索与利用一、赵孟頫的简历及现在遗存的绘画作品1、简历宋太祖赵匡胤之后赵孟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画史又称“赵吴兴”。

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也;五世祖秀安僖王子偁,四世祖崇宪靖王伯圭。

高宗无子,立子偁之子,是为孝宗,伯圭,其兄也,赐第于湖州,故孟頫湖州人。

曾祖师垂,祖希永,父与告,仕宋,皆至大官;入国朝,以孟頫贵,累赠师垂集贤侍读学士,希永太常礼仪院使,并封吴兴郡公,与集贤大学士,死后被元英宗追封为魏国公,谥文敏。

一生历宋元之变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

很好的文化家庭熏陶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

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

宋灭亡后被元重用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锯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

至元二十九年 (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

便借病乞归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

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

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大德三年 (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虽无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系密切,相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

拜为翰林侍读学士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一、课程简介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

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中国美术简史

“中国美术简史

考研“中国美术简史”复习提要导言一、重点掌握1.中国美术发展史的基本特点。

二、一般掌握1.美术、美术作品、美术史的概念;三、了解1.学习中国美术史的目的;2.美术学的三大学科;3.美术史在美术学中的地位。

名词概念:1.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反映。

2.美术作品:是基于客观现实之上的人的内在生活(思想、观念、情感)的物化形态。

3.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并通过对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美术的研究,概括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把握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问题:1.中国美术发展史的特征是什么?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一、重点掌握1.彩陶、岩画的含义;2.彩陶的艺术成就;3.彩陶上的绘画所包含的观念;4.原始美术的特征。

二、一般掌握1.原始时代美术类别;2.自觉审美时代到来的标志;3.仰韶文化彩陶分期及各期代表类型、特点、代表性器物;4.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5.已发现的玉器、地画的有关情况。

三、了解1.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制造和造型看人类审美能力发展的现索;2.黑陶、灰陶、红陶。

名词概念:1.彩陶: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它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新石器时代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2.岩画:是古代描绘或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大多数岩画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原始美术的特点和稚拙、率真的艺术魅力。

问题:1.为什么说原始美术具有混沌性特征?2.简述仰韶彩陶各期的造型和纹饰特征。

3.为什么彩陶艺术成为原始文化最杰出的成就?4.简述原始时代雕塑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点。

5.举例说明陶器上的装饰纹样是“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的美术一、重点掌握1.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2.青铜的造型和装饰特点,尤其是饕餮纹。

二、一般掌握1.西周建筑上的突出贡献;2.青铜造像的代表作。

荆浩著有

荆浩著有

<中国美术简史>的笔记荆浩著有《笔法记》,是我国中古时期山水画论的重要著述。

文中特别强调对真山水的观察体验,和塑造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

其中提到真和似的区别,“似”是“得其形而遗弃气”,“真”为“气质俱盛”,即生动自然的艺术形象。

他认为达到形象的“真”,必须对描写对象作深入认真的研究了解,“画松数万本方如其真”,要“度物象而取其真”,“搜妙创真”,从大量自然形象中加以提炼,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笔法记》还提出气、韵、思、景、笔、墨等“六要”,并指出作画中的“有形病”和“无形病”,认为犯有“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树高于山、桥下登岸”等错误的有形毛病,虽不可改图但尚易辨识,但一幅画中缺少气韵,山水景色“类同死物”,此谓之“无形病”则是绘画中的大忌。

荆浩在文中从山水画的生动性、立意、酝酿形象到传达笔墨的艺术效果等方面提出要求,对后世山水画的创作和评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苏式的绘画理论:苏式,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式论画,反对绘画仅停留在追求形似的水平,重视构成艺术艺术形象的主观方面,并在绘画中表现一种超脱世俗、富有诗味的情怀思绪,强调艺术形象的内心根据,而相对地认为仅凭技巧修养还不能构成艺术的最高境界。

由此,苏轼提出了“成竹在胸”、“身与竹化”。

“成竹在胸”表现了三层意思。

1)画家动笔之前,胸中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审美意象。

2)画家胸中的意象,是“意”与“象”相结合而产生的升华,是灵感的爆发,它具有瞬时性,因此,画家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自己胸中涌现的意象。

3)画家要把胸中涌现的意象不失时机地用笔墨表现出来,还必须有高度的熟练技巧,必须要有技巧的训练。

由“胸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除了要有高超的技巧外,更需要一种审美创造的精神状态——身与竹化。

就是要精神高度集中,达到了“忘我”的境地。

画家超越了世俗利害得失的考虑,也超越了自己的生理的存在,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胸中的审美意象,就是“身与竹化”。

_美学_的起源_高建平

_美学_的起源_高建平

164“美学”的起源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从古希腊开始的“美学史”只不过是美学的史前史而已,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那时只有“美学思想”。

作为一个学科的“美学”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在18世纪才出现。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对这一事实的深刻含义,学术界所投射的注意力还远远不够。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描绘“美学”的诞生过程,从而说明“美学”这个学科的内涵,说明这个学科与现代性过程的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为揭示这个学科的当代命运作准备。

在一个现代性受到质疑的时代,传统的、保有其本来意义的“美学”终结了,但是,那个不加引号的,不是在其特定意义上讲的美学却会繁荣起来。

这是由于,当代生活和艺术都会提出美学的要求。

这是美学的复活。

关键词:美学;艺术自律;审美无利害中图分类号:B83-05;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10-0164-14一般说来,西方美学史从古希腊写起。

这并不等于说,从那时起,就已经有了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

“美学”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在18世纪才出现。

这个意义上的“美学”也不会永远存在。

如果当初支撑这个“美学”的理论基础已不再是基础了,那么,这个“美学”也就会走向消亡。

我的主要关注对象是当代西方走出“美学”后所出现的美学。

这时,“美学”终结了,但是,那个不加引号的,不是在其特定意义上讲的美学却变得越来越繁荣。

也许,我们可以说,这是美学的复活,是死而复生。

一 “美学”这个词是从一个人开始的,这个人的名字叫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A l e x a n-d e r G o t t l i e b B a u m g a r t e n)。

1735年,当时只有21岁的鲍姆加登在他的博士论文《对诗的哲学沉思》一书中造出“美学”(a e s t h e t i c a)一词,指出事物可分为“可理解的”和“可感知的”,前者是本体论研究的对象,后者是“美学”(“感性学”)所研究的对象。

中国审美文化史学习指南

中国审美文化史学习指南

中国审美文化史一、课程学习的特点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自上古至清末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脉络、主要成就、经典作品、风格流变及社会成因。

打通形而上的美学思想史和形而下的审美器物史之间的界限,打通各门类艺术之间的界限。

在具体安排上,以纸版四卷本《中国审美文化史》教材的体例为依据,以时间的纵向展开为次序,大至分为十四个章节。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改变传统学习模式,将长期以来填鸭式的学习方式改变为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方式。

教师的任务只限于:( 1 )讲授宏观脉络和难点要点;( 2 )对个别经典作品进行解剖式分析;( 3 )回答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二是改变学习手段,将长期以来“书本+黑板”式的学习改为集文字、音像为一体的多媒体学习,以提高学习热情和自学能力。

二、学习要求1、热爱生活,感受、品味和思考生活,热爱生活,感受、品味和思考生活,现实和自我都有着审美文化的凝结。

2、注意中国审美文化史上重要的时代风尚、注意中国审美文化史上重要的时代风尚、伟大的艺术家及其重要作品。

3、理解中国审美文化史发展的内在脉络,前因后果,理解中国审美文化史发展的内在脉络,前因后果,有大历史的观念,把各时代审美文化理解为一个有机整体。

4、现在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是未来发展的开端,在时代发展迅速的现在,应该反思一下自我?从哪里来?我是谁?到哪里去?三、主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书目1、主教材: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辅助教材: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四卷),山东画报出版社。

王小舒凌晨光《审美艺术教育论》,河南人民出版社。

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参考书目范文澜:《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钱穆:《国史大纲》(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彭林等:《中华文明史》(十卷本),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1994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北京,文化学社,193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中、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珍藏本),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肖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张承宗魏向东:《中国风俗通史》(十二卷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全八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梁思成:《中国雕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从文俊等:《中国书法史》(全七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987周来祥主编:《中国美学主潮》,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年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史卫民:《都市中的游牧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魏克晶:《营造集》,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1993华梅:《工巧集》,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1993崔锦:《俗艺集》: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1993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成都,巴蜀书社,1995楼庆西:《中国古代建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陈宝良:《飘摇的传统》,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林木:《明清文人画新潮》,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简明中国文物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1.中国美术史参考书目:①《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中央美院美术史系,高等教育出版社②《中国美术史教程》,薄松年,陕西美术出版社③《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薛永年、邵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④《中国书画》,杨仁恺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⑤《中国美术史》,张光福,知识出版社⑥《中国美术通史》王伯敏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⑦《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洪再辛主编,上海美术出版社⑧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⑨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⑩《辞海》(艺术分册)2、中国美术史复习方法及重点:中国美术史试题常用题型有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问答题。

其中填空、选择、判断约占总分的40%,名词解释20%,问答题40%,总分100分。

中国美术史命题范围广泛,涉及内容全面、考察详细具体,时代从史前到近现代乃至当代,领域从绘画、雕塑、建筑到工艺,真题均有涉猎。

其中,填空、选择、判断除个别涉及1949年后的中国美术题目外,均可通过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获得正确答案。

名词解释侧重对画家/作品、流派/社团、理论/技术专门术语进行命题,这类题目中有些可直接通过整合《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相关内容进行有效问答,有些则需要考生从其它书籍中补充(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等),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在《简史》的基础上扩充阅读范围、丰富知识储备。

只有做好这一点,考生才能更有效地去面对问答题。

从真题来看,问答题命题较多集中于唐至清的绘画,侧重于从形式分析、文化研究的角度考虑考生对具体绘画作品的了解程度和比较分析能力。

在02——04年的6道问答题中,有5道属于这种类型。

04年问答题命题范围突破古代,出现涉及近现代美术题目。

在02——04年问答题中,不曾见雕塑、工艺、建筑方面的考题。

简评:曹庆晖(中央美院中国美术史教研室副主任)世界美术史复习重点:1、世界美术史参考书目:①《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院美术史系,高等教育出版社②《剑桥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③《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天津美术出版社④《世界美术史》,弗莱明等,国际文化交流中心⑤《外国美术史教程》,李春,陕西美术出版社⑥《东方美术史教程》,邓惠伯,高等教育出版社⑦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⑧《辞海》(艺术分册)⑨1979—1995年《世界美术》杂志1、世界美术史复习方法及重点:世界美术史试题常用题型有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名词解释、论述题。

中国美学简史

中国美学简史

中国美学简史》朱志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一、史前至夏商西周的审美意识1、史前审美意识以打制石器为主要文化标志的旧石器时代,显露了先民们简朴的审美历程,细石器工艺所代表的审美特征是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

新石器时期,石器的装饰性逐渐成为器物造型的重要因素,原始神话显示出来的“以象表意” 的审美思维方式将新石器的审美意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审美风格的转换方面,夏代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由它开启的审美意识在商代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P21旧石器时期的审美意识距今大约250 万年至1 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以其原始的打制石器艺术开启了我国历史和文明的第一篇章。

虽然相对于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代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丰富的艺术品种类,磨制、抛光、铸造、镶嵌等精湛的制造工艺,种植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旧石器时代的整体文化显得朴素而原始:他们的生活方式以狩猎为主,用打制的方法生产简单而原始的石器工具,并开始促成这些工具的形状与功用的统一,但正是这种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劳动和生产工具孕育了中国朴素的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性刚开始孕育于实用性并与之紧密地交织统一于原始器物的制造之中,后来才逐渐走上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了中国审美意识的初始形态。

P22新石器时期的审美意识新石器时代大约出现于距今一万年左右,是在旧石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最大的区别就是磨制石器取代了打制石器,石器的装饰性开始打破实用性一家独占的工艺创造原则,使得装饰与造型二者并行发展,有的甚至更注重器物的装饰性,形式因素逐步在石器的造型和纹饰中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这时,人类已掌握了磨制、钻孔、镶嵌等工艺制作技术,并且在石器制造的经验基础上发明了陶器、玉器等新的器物种类,开始了农作物耕种和家畜驯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踏步地向文明社会挺进了。

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正是在这种高级的原始文明中得以更加全面而顺畅地物化的。

1-美学概论

1-美学概论
审美意识:指的是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
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 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 美学思想:比审美意识更进一步,它是思想主体较自觉地对 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成果。它体现出来的,是一 种自觉的、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其理论表述也是 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追求。不过,美学思想尚未对审美现象作 整体或独立的思考,未有对审美现象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 在思想史上,它或以哲学的形式出现,或以文艺评论、创作 思想的形式出现。 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 得的系统理论,绝大多数这种思考,会自觉地自称“美学“
2、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
3、美的感性形态是流动的、新颖的
第三节 美的价值本质
一、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二、审美价值的根源在社会实践
第三节 美的价值本质
一、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1、价值表示事物的属性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真——认识关系 善——功利关系 美——审美关系
2、审美价值的特殊性:对象事物的审美属性能够
第二节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一、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1、离开人类社会,自然界事物无美丑之分 2、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 二、美与人的本质力量
1、 黑格尔说:“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 (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 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 自己。人同外来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 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 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
第四节 美学研究的方法
1、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 2、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即马克思 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国美术简史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国美术简史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国美术简史
,蔡元培是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上的开拓者和重要人物。

作为一位行使双重职能的人——即传播新民主思想的思想家和参与改
革的实干家,蔡元培的美术思想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美育思想、实
践思想和艺术思想而受到关注。

他强调“科学思想”,重视现实主义和
思维体系,认为美学乃是能够服务于改革时期和过去、现在和未来的
新民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元培认为,美育的基本原则就是“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和传播广
阔而积极的精神理想,把美德和美学“结合在一起以抵消令人精神疲乏
的孤独和精神空虚,使人们把自己铭记在事实文明和实际步伐中“。

此外,他非常重视中国艺术在美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强调要教授学
生中国文化作品,在中国精神的指导下,向他们传播中国的艺术文化,促进其精神文明的提高和民族文化的改良。

他把美术结合到一切教育中,认为美术课程的关注点在于“人的整体素质”,必须让每一个学生
把自己当成“通过艺术来发挥其才能和精神的主体”,从而使他们具有
一种“对普通事物的审美能力”。

这一思想虽然古老,但今天仍然是指
导我国美术教育的重要理念。

.。

中国美术简史试题

中国美术简史试题

中国美术史试题 A一、填空题(40分)1、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时代的美术。

2、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3、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墨迹,是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4、我国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等四类。

5、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为代表。

6、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是河南等封的。

7、刘宋时画家陆探微创造了“ ”的清秀绘画形象,而张僧繇则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 ”。

8、唐代画家王维以诗入画创“ ”山水,书写文人情怀。

王洽画松石山水则疯癫狂放,创“ ”之法。

9、我国着名的四大石窟指的是、、和石窟。

10、唐代工艺品中成就最为卓着的首推,殉葬的和驼、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11、论者评宋初两大山水画家谓:“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12、南宋画家梁揩擅绘洗练放逸的“ ”,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的先河。

13、元代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作者是民间画工等,而纯阳殿的壁画构图则是采用了的表现形式。

14、明代“ 派”的代表画家时和。

15、明末画家陈洪绶19岁时创作的,其中以为最佳。

16、清初“四僧”指的是、、、。

17、“扬州八怪”大致分三类,其中一类是丢官后来扬州的文人,如、等人。

18、清代三大木板年画产地是、、。

19、近代画家任伯年注重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结合,创造了的新画风。

20、“从来没有一个画家像他这么努力与绘写社会生活……”这是郑振铎对《点石斋画报》的主要执笔人的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0分)1、马王堆汉墓帛画描绘的主题思想是()。

A、天地神话B、引魂升天C、墓主生活D、仙人出行2、已知最早的纸本绘画《地主庄园图》出土于()。

A、吐鲁番晋墓B、昭通霍氏墓C、安丘冬寿墓D、酒泉丁家闸墓3、描绘宫中嫔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A、虢国夫人游春图B、捣练图C、挥扇仕女图D、簪花仕女图4、“昭陵六骏”浮雕中具有情节性的作品是()。

《中国化妆简史》课件

《中国化妆简史》课件

秦汉时期的化妆
秦汉时期,化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女性开始使用铅粉和胭脂来修饰面容。
眉妆也更加多样化,出现了蛾眉、远山眉 等多种眉形。
此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唇脂和面脂等化 妆品,使妆容更加丰富多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化妆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开始追 求自然美,化妆风格也逐渐简 约。
此时,女性主要使用妆粉、黛 墨和胭脂等简单的化妆品来修 饰面容。
同时,佛教的兴起也对化妆风 格产生了影响,女性开始注重 眉心的点饰,以示虔诚。
隋唐时期的化妆
隋唐时期,化妆技术达到了巅峰。女性开 始使用螺子黛等进口化妆品来画眉。
眼妆也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眼线、眼影 等化妆品。
此外,隋唐时期还出现了面靥等妆容,使 面容更加精致动人。
02
近代化妆简史
晚清时期的化妆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03
现代化妆简史
改革开放后的化妆
改革开放后的化妆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 国女性的化妆风格逐渐多 样化,开始受到国际流行
趋势的影响。
化妆品市场的兴起
国内化妆品市场开始起步 ,国外品牌陆续进入中国 ,带来了新的化妆理念和
技术。
影视剧的影响
随着影视剧的蓬勃发展, 明星和演员的妆容成为时
尚潮流的引领者。
01
中国化妆风格逐渐受到国际时尚界的关注,成为全球流行趋势
的一部分。ຫໍສະໝຸດ 国际交流与合作02
中国化妆师开始与国际品牌合作,参与国际化妆活动和展览,
推动了中国化妆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文化元素的传播
03
中国化妆师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文化元素在化妆中的应用
,弘扬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04

中国美术简史论述题

中国美术简史论述题

中国美术简史的论述题
题目:中国美术简史,简述中国美术发展的主要阶段并分析其特点。

答案:中国美术发展经历了多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1. 古代传统阶段:古代中国美术起源于先秦时期,重要表现形式包括铜器、陶瓷、绘画等。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艺术与道德、文化背景的结合,强调以形象传达思想和美学价值。

2.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是中国绘画的黄金时期,注重写意和意境的表现,形成了以山水画为主的文人画派。

元代继承了宋代的传统,同时也加入了一些外来影响,表现出豪放和浪漫的风格。

明清时期则呈现出仕女画和花鸟画的兴盛,注重细腻的表现和装饰性的艺术效果。

3. 近现代阶段:近现代的中国美术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艺术家开始追求现代性和个人表达,兴起了新式绘画运动,标志着中国艺术进入了现代阶段。

此后,中国美术经历了许多流派的涌现和艺术实验的探索,包括齐白石的写意花鸟画、林风眠的新写实主义等。

这些阶段及其特点只是对中国美术发展的简要概括,实际上中国美术的历史发展非常复杂而丰富。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理念的变迁。

美学概论 PPT

美学概论 PPT

3)艺术中的丑及其审美价值,如何审丑。
提要: (1)丑的含义。 (2)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的三种情况。 (3)审丑的五个要点。
4)悲剧性美感的类型及实质。
提要: (1)三种类型。 (2)实质在于唤起人的崇高感。(要求分 析 特点)
5)喜剧性美感的来源及类型。
提要: (1)重要美感特征:笑,基本特征:对
其他特 VIP专享精彩活动

VIP专属身份标识
开通VIP后可以享受不定期的VIP随时随地彰显尊贵身份。
专属客服
VIP专属客服,第一时间解决你的问题。专属客服Q全部权益:1.海量精选书免费读2.热门好书抢先看3.独家精品资源4.VIP专属身份标识5.全站去广告6.名
(5)马克思主义产生对美学研究的意义。 (6)现代西方美学的特点。 (7)我国美学几代人努力后的现状。
2)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对美学研究领域 的革 命性意义。
三个要点。(教材论述比较集中) 3)美学的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提要: (1)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原因。 (2)西方传统美学的两大流向。 (3)西方现代美学转变。 (4)我国美学界的探讨。 (5)教材的观点、归纳。
教材有四个要点。(分析)
2)审美过程。
提要: (1)哪五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含义、特点、作用。
3)审美欣赏的特点。
教材中四个要点、每个特点的功能的理解 或基本作用或意义。
4)审美批评的特征、种类和过程。
主要能列举,知其含义。
5)名词概念:审美、鉴赏式审美、审美注
意、审美体验、审美品味、审美领悟、审美净 化、审美批评。
2、中外审美思想举要
1)中:
《国语》五举论美:上下、内外、大小皆 无害,曰美。
(2)王国维的美学是渴望把中西美学 思 想溶为一炉的艰难尝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简史》朱志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史前至夏商西周的审美意识
1、史前审美意识
以打制石器为主要文化标志的旧石器时代,显露了先民们简朴的审美历程,细石器工艺所代表的审美特征是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

新石器时期,石器的装饰性逐渐成为器物造型的重要因素,原始神话显示出来的“以象表意”的审美思维方式将新石器的审美意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审美风格的转换方面,夏代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由它开启的审美意识在商代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P21
旧石器时期的审美意识
距今大约250万年至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以其原始的打制石器艺术开启了我国历史和文明的第一篇章。

虽然相对于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代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丰富的艺术品种类,磨制、抛光、铸造、镶嵌等精湛的制造工艺,种植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旧石器时代的整体文化显得朴素而原始:他们的生活方式以狩猎为主,用打制的方法生产简单而原始的石器工具,并开始促成这些工具的形状与功用的统一,但正是这种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劳动和生产工具孕育了中国朴素的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性刚开始孕育于实用性并与之紧密地交织统一于原始器物的制造之中,后来才逐渐走上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了中国审美意识的初始形态。

P22
新石器时期的审美意识
新石器时代大约出现于距今一万年左右,是在旧石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最大的区别就是磨制石器取代了打制石器,石器的装饰性开始打破实用性一家独占的工艺创造原则,使得装饰与造型二者并行发展,有的甚至更注重器物的装饰性,形式因素逐步在石器的造型和纹饰中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这时,人类已掌握了磨制、钻孔、镶嵌等工艺制作技术,并且在石器制造的经验基础上发明了陶器、玉器等新的器物种类,开始了农作物耕种和家畜驯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踏步地向文明社会挺进了。

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正是在这种高级的原始文明中得以更加全面而顺畅地物化的。

对于新石器石器的审美意识,我们透过新石器时代工艺品的造型和纹饰等形式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审美文化,透过该时代原始神话的现实原型和创构,可窥其一斑。

P27
夏代的审美意识
据考古发现和后代文献印证,夏代的审美风尚明显地具有过渡性质。

一方面,在社会形态和文化思想上表现为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的演化,由此而衍生的自发、朦胧的人本意识初步萌芽,为人本意识在商周时代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这主要表现为夏代豪华广阔的宫殿建筑、丰富多彩的墓葬陈设、宏大壮观的乐舞演奏和英雄化色彩的神话传说。

P33
西周审美意识
商周之际之所以会出现政治制度与文化形态上的剧烈变化,是因为在
周人的文化精神中产生了极为可贵的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源于周人从立国到灭周后面临的艰难处境,其中含有重要的敬德与保民思想,是周代一切制度的出发点与宗旨所在。

首先,忧患意识源于周人从立国到灭周后面临的艰难处境,也体现了小邦周战胜大邦之后面对混乱局面的政治焦虑。

其次,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周人的忧患意识中含有重要的敬德和保民思想。

曾经不可一世的庞大的商王朝顷刻瓦解,迫使周统治者不得不去探寻商朝灭亡的深层根源以及他们必须努力
的方向。

最后,忧患意识基础上的敬德、保民等观念是西周统治者制定一系列重要制度的出发点与动力。

这些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实际上是要求各级贵族自觉地按照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
己的行为,将此类道德行为加以制度化,便有了一系列“礼制”的出台。

P56
宋代隐逸文化的审美格调
隐逸文化是一种以隐士为主体的带有超越或出世色彩的特殊形态的
文化,既包括隐士自身的生活格调、文学艺术创作以及在这创造活动中折射出的隐士阶层所持有的人生观、艺术观、价值观,又包括历代学者对隐士的归隐根源、生存方式、隐逸类型、精神诉求等多方面的研究。

P246
隐逸生活的超越性与审美的非功利性
隐逸生活通常可以看做是“诗意地栖居”的一种方式。

宋代隐士继承了中国传统隐士淡泊名利、清高自守的本质特征。

汉时著名隐士严子陵面对汉光帝三番五次的邀请,拒绝出仕,其实就是对“利害关系”
的搁置,它体现出超越性或非功利性的诗性栖居。

隐逸文化的闲散性与审美的自由性
据《宋史.隐逸列传》记载,李渎居于木石幽胜处,诗书为业;张愈“乐山水,遇有兴,虽数千里辄尽室往。

遂浮湘、沅,观浙江,升罗浮,入九疑,买石载鹅以归”。

苏云卿白天披荆灌园,晚上织履,以此度日;魏野“不喜巾幘,无贵贱,皆纱帽白衣以见,出则跨白驴”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不受世俗规矩的束缚,唯一指引他们的,只是他们自由的心灵。

P247
隐逸生活的人文性与审美的情感性
首先,随着儒学的复兴,宋代隐士将孝亲视为理所应当的行为。

据《宋史》记载,隐士戚同文“幼孤,祖母携育于外氏,奉养以孝闻。

祖母卒,昼夜哀嚎,不食数日。

”其次,宋隐士将孝亲推而广之,遂成爱人美行。

如戚同文闻乡里有不孝者,必喻以善道。

宋隐士的情趣是十分灵通的,他们对自由闲散的生活方式的专注,并不妨碍他们对“爱”、“孝”伦理的真诚与执著,而他们的“孝”、“爱”之心又有较高的超越性,其出发点已抛出了日常情感的粘着色彩,从而在隐逸文化的语境下获致了浓郁的审美气息。

P248
庄子的美学思想
顺任自然首先,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之道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

其次,对于人性而言,自然之道体现去伪存真,回归天然本性。

庄子认为,人本与宇宙精神契合无间,与万事万物浑然无分,可是世俗的障蔽使人异化。

第三,自然之道在艺术实践中表现为“技进乎道“的
过程。

“技”为手段,“道”为目的。

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正是顺任自然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刻苦的技术训练,才能超越“官知”的局限,达到“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自由境界。

P91
逍遥游其审美价值,在于基于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

首先,庄子之游是游戏之游。

再次,庄子之游的最终目的是在游心。

庄子以“游”的姿态对待人生,其自适其适的情怀、洒脱不羁的个性、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93
2015年3月21日星期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