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案例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六:

他者的眼光:龙应台、杨振宁眼中的中国大学和大学生,学生不敢跟教授讨论期末论文成绩,他们认为那样教授会很生气,认为是怀疑他的批判能力,不尊重他的权威。对于成绩,学生不讨论、不询问,也不争执,否则等于向教授挑战。这样,当教授即便是做出了极端荒唐的事也不会遭到同学反对,因为学生被灌输了20年“师道尊严”的观念。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很少得到回应:语言的问题在其次,思想的贫乏才是症结所在。学生很用功,可是当问到“为什么”时,就瞠目结舌了——不知道,没想过,没有学过,老师没有教过他,课本里没有。讨论:中国目前的大学教育遇到了什么问题?症结在哪里?如何解决?

答:盲目扩招,工厂式教育,大学生如流水线产品,教育质量没有跟上量的发展。大学的氛围也参合进了更多社会的恶习,学之不学,只走流程!

大学教育的体制存在问题。

重拾教育之本,以育人为本,让大学回归学术的园地,精简编制,放缓扩建的步伐,加强师资、底蕴的培育。

官本位!现象;定位错位现象;学术量化考评现象;英语与专业学习的错位现象;研究生教育学店化!现象;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学术行为失范现象;在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现象;师资选聘唯文凭化!现象; 填表教授!现象

(一)大学德育低效的表现:认知与行为背离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常常在大学里发生碰撞,西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使大学生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产生迷茫、困惑和疑问,尤其在我国社会分配不公和价值观巨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相对性和世俗化。不少大学生被多种道德观念困扰,在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时,容易陷入道德情感困惑和迷茫、道德信念模糊和易变、道德行为多面和叛逆的误区。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出现失衡现象,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渐渐地滋生蔓延起来。从具体的大学德育来说,经过思想品德教育,大学生基本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仰,也就是说基本上内化为道德信念。然而在内化为信念的过程中,却在外化为行为时出现了背离现象。就是说,大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却常常不能从自己做起,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

(二)大学德育低效的症结:认识与实践脱离

从德育实施的效果来看,确实出现了大学生道德知与行背离的低效现象。只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过于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与人格,毕竟不能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与此相应的德育内容大而不当,宽而无边。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又存在道德教育在不断被弱化的问题。在德育方法上,主要是机械灌输,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体验。实际的德育评价,还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以课程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评价的核心尺度,它是学生能否评优、能否升学、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而学生真实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

足轻重。总而言之,我国大学德育中认识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是造成大学生道德上知与行背离的主要原因。

(三)大学德育低效的症解:认识与实践结合

反思我国大学德育中认识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大学德育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作到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才能达到德育效果。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完成道德和人格的修养。德育生活化就要始终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实际进行德育。回归生活就要从片面的理想化的误区走出来,回归现实生活,尊重大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让大学生在生活中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认道德信念。

案例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俗语。为何三个和尚没有水吃?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话题。借用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M.01s。n)的理论,这是“集体行动的困境”。讨论:“集体行动的困境”这一现象。

答:生活中时常可见集体行动的困境现象:人人都能知道某件事情是好事,需要大家共同行动,但人人都不愿意亲自去做,结果人人都无法享受到集体行动的成果。集体行动逻辑的提出,为人们认识集体行动的激励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人们解释各种集团困境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集体行动的逻辑,集团规模越大,由集体物品的非排他性导致的搭便车就越严重,所以大集团无法采取集体行动、自愿供给集体物品。但集体行动的逻辑没有分析集体物品的非竞争性对集体行动的影响,简单地通过市场集团成员间的关系推导非市场集团成员

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使自身陷入“集体的困境”。

其次,集体行动困境出现的原因是搭便车。搭便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个人不参与集体行动,个人不参与集体行动存在两种情形:一是,个人预期其他人供给集体物品,自己采取不合作;另一是,供给某些集体物品需要满足一定规模的资源条件,个人预期自己即使采取合作也不能影响集体物品的最终供给,所以决定不参与集体行动。只有第一种情形才是导致集体行动困境的搭便车。最后,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对集体行动困境的解释,这主要是针对大集团而言的。小集团同大集团相比,具有不同的集体行动特性,即使不采用强制手段或实施选择性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小集团也能够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研究者将集体行动的逻辑与集体行动困境对应起来,这和集体行动理论的主旨有关,集体行动的逻辑“主要关注大集团,引入小集团只是为了比较和对照”。

案例九:电视播放过通过记者采访一个传统牧区牧童的经过。“你为什么放羊?”“挣钱呗!”“挣钱干什么?”“长大了娶媳妇。”“为什么娶媳妇?”“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

讨论:用社会分层理论和社会流动理论对此加以分析。

答:社会分层是以经济和政治相结合为标准,并以户籍、单位、和人事管理等准身份制度加以巩固和调节的社会阶层划分。放羊娃的例子,说明当前社会农村和城镇的社会分层有固化趋势。这是由社会流动被限制造成。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反应,合理

的社会流动是现代化社会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有人口因素、自然因素、发展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和个人因素,因为受农村自然因素人口因素的影响,放羊娃垂直流动代内流动或竞争式流动的可能性受到限制,导致其劳作的代际重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