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美学讲稿
阿多诺、阿尔都塞、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的学说
![阿多诺、阿尔都塞、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的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fc0cbe5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49.png)
阿多诺、阿尔都塞、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的学说内容提要:阿多诺以意识形态批判而闻名,但阿多诺究竟持何种意识形态观却颇难捉摸。
本文试图表明,阿多诺已经坚持着当今流行于西方的“意识形态物质化”、“意识形态建构现实”的观点。
并且,由于阿多诺极度悲观地将现代社会判定为极权主义社会,阿多诺将意识形态等同于同一性思维或同一性意识,而同一性思维主要涉及的不只是工具理性,而且是黑格尔式辨证理性。
阿多诺将黑格尔整合一切异质性的那种思维看成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
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正是为反对那种同一性思维而提出的。
阿多诺的意识形态学说明显陷入了目前备受争议的“文化主义”倾向中。
关键词:意识形态极权主义同一性工具理性实质理性否定辨证法1.作为意识形态批判者的阿多诺形象如果说,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的话,那么,阿多诺无疑是其中的头号代表。
哈贝马斯在谈到阿多诺与本亚明在社会批判方面的差别时,就将阿多诺的工作称为“意识形态批判”,而将本亚明的工作称为“救赎性的批判”(即宗教性的批判)。
可见,阿多诺是以意识形态批判而闻名的。
从阿多诺的著述可以看出,阿多诺获得一个意识形态批判家的名声有多方面的原因。
例如,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独特看法就是具有决定性的方面之一。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阿多诺终生满足于只做一个资本主义的批评家,而从不投身于反资本主义的革命实践,以致于在1968年世界性的造反风潮中备受奚落。
其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强烈地感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个深深的悖论。
由于强调目前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超强的同化能力,阿多诺相信,任何在现时代急于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努力实际上都是不可能的,它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理论的变质和实践的虚假。
在《顺从》一文中,阿多诺批判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学说,认为它表面上同等对待理论和实践双方,实际上却赋予实践以优越性,让理论成为实践的附庸。
因此,固守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学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仅不会导致真正的反抗,反而只能导致隐蔽的顺从。
阿多诺与总体性
![阿多诺与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d68f146658fafab069dc029c.png)
阿多诺与总体性陈胜云内容提要阿多诺以反总体著称.但他所反对的总体性方法本质上是基于工具理性的同一性思维,本质上它是实证主义的.阿多诺并不反对具体现实的总体——建立于人性基础上的现实总体.当然这种总体在当时的现实历史条件下只能以否定的辩证形象出现。
关键词总体否定同一性思维星丛一、批判同一性思维阿多诺认为,总体性方法本质上缘起于同一性思维,同一性思维本质上是工具理性湮灭人性罪行的同谋,它只停留在第二自然的水平,阻碍了人们洞察工具理性对人性进行奴役的野性社会的支配结构。
人们面对自然界时,把自然界只当作单纯的客观实在,是主体与客体产生分化的前提,也是走向异化的源头。
随着历史发展,特别是工具理性的膨胀,在认识与控制客体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逐渐地二元化,人们越来越把主体提高到对客体绝对主宰的地步。
这是在人们对科学成果的信赖基础上所产生的,以为科学可以直接地完全地控制自然。
这样,“存在物之间的纷繁复杂的联系受到了有思想的主体与无思想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排斥。
”随之,哲学也实证科学化了,哲学尾随专门科学之后,“便不再围绕着客体,阐释它了,还不如说仅仅把客体—F降为一种功能性存在……哲学所吸收的科学普遍性组织形式,妨碍了对哲学来说显而易见的目标。
”哲学关心一种普遍的形式,以为可用来支配自然并为人类造福祉;事实上,哲学在远离客体、远离主体进步这一现实的目标。
正是这一过程导向了同一性思维。
‘同一性思维的产生更直接的原因,还在于现实社会中个体对社会总体的从属性这一基础现实,两者在商品交换中会聚在一起。
“在精神中,普遍的一致性成了一个主体;而在社会上,普遍性只有通过精神的中介、通过它完全现实地所进行的抽象的操作才得以维持。
这二者在商品交换中,在某种主观被思考、同时客观上又有效的东西中会聚一起。
”同一性思维根源于对精神与现实给定性即直接性关系的割裂。
其实,“精神与给定性是不可分离的,两者都不是第一原则,两者都被对方所中介。
”对辩证法来说,直接性并不保持它的直接的姿态,它不是成为基础,而是成为一个要素。
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以“文化工业”为例
![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以“文化工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b1e301abb68a98271fefaf6.png)
阿 多 诺 美 学 思 想 研 究
— —
以“ 文化工业” 为 例
邓 雪 萍
( 华中师范大学 美术学 院, 湖北 武汉 摘 要: 阿 多诺作 为法 兰克福 学派的著名关学家, 其 美学思 想体 现 了对人 性 的 关怀 和 对 人 格 缺 失 的 忧 虑 , 并无情地揭 露 了 资 本 主 义 大众 文化 的 弊 端 。他 认 为 文 化 工 业 生产 的 文 化 不 是 真 正意义上的“ 文化 ” , 而 是按 照 商 业运 行 模 式 进 行 的 文 化 工 业 生 产, 具有 商品化、 技术化、 标准化 的特征 , 与真正的 艺术作品距 离 甚远 。 关键词 : 阿 多诺 ; 文化工业 ; 关学 ; 审 美救 赎 西奥多 ・ 路德 维希 ・ 维森格 伦特——阿 多诺是 法兰 克福 学派的代表人物 , 成 长于一个艺术 氛围浓厚的家庭 中。从 学生 时代就是个 富有激进的现代精神 的音乐评论家 。“ 这个 引人注 目的人一生都拒绝在哲学 与音乐之间作职 业上的抉择 , 他非常 清楚 , 自己要在这两个彼此不 同的领域 中并驾齐 驱。他 的辩证 性思想方向与社会 、 历 史哲 学倾 向同他对 音乐的酷爱交 织在一 起。 ” 在其生活的时代 , 西 方世界发 生了剧 烈动荡 。两 次世界 大战、 社会主义 国家的诞生 、 法西 斯的残暴统 治 、 美 国文化在全 世界 的推广 , 都深深地 影响 了他 的哲 学思想和艺 术理论 。加上 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 奠定 了他 的强烈厌恶 “ 随大流 的同一性 ” 的心理基础 , 使得他毕生都倾力于非同一性哲学的研究。“ 文化 工业 ” 理 论 的提 出 , 即是 建立 在 非 同一 一 性 哲学 的思 想 基 础 上 的 。
பைடு நூலகம்
浅析阿多诺星丛理论
![浅析阿多诺星丛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aa4fe6d7fd5360cba1adb27.png)
浅析阿多诺星丛理论作者:肖岩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2期摘要:本文较为肤浅的涉及到阿多诺的星丛理论与模仿观,简要探讨阿多诺提倡模仿观反本质主义的方面。
阿多诺反对终极界定美,主张开放性的艺术,以开放的视角审视美,他提倡自然的存在,反对工具理性对艺术的桎梏和对自然的遮蔽,为我们认识自然、认识艺术带来新的思考。
关键词:美学;自然;艺术;星丛;模仿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75-01阿多诺是一位惊才绝艳的人物,在法兰克福学派他可以算是“旗手”。
他的代表性作品有《否定辩证法》和《美学理论》。
本文围绕阿多诺部分理论论述,粗浅分析了阿多诺美学思想中的星丛理论和模仿观,探究他理论中某些独特的闪光点。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梳理阿多诺的一些美学思想。
首先,阿多诺反对概念化和本质主义,反对给美套上一层终极定义,主张艺术的开放性,提倡以开放的视角审视美,主张艺术和美的自然。
阿多诺始终贯彻着他的准则:抵制任何体系性的思想,不求整体化。
如细读阿多诺的作品,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个准则,可以看到反对同一性的倾向贯穿阿多诺的主要作品,也因此他被人推崇为解构主义的先驱之一。
我想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在思想上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解构”,而实质上的内容更偏向社会批判。
阿多诺认为传统的美学追寻普世价值,这与现代艺术和审美经验都不相符,这种普遍性原则完全脱离实际。
但这并不代表美学可以退场,美学依旧是不可缺少的,艺术还需要通过美学去重新理解。
阿多诺给出的思路是思考研究美的同时不一味遵循美的概念,而要用新的眼光审视美。
原因在于美的概念本就是对美的现象进行概括抽象,但审美现象总是不断变化的,理论家给美的定义都各有不同的范畴,从来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本质,也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美的本质。
这种思想在阿多诺的星从理论中就非常清晰,其中生动传递出阿多诺对美的全新理解:在浩瀚的宇宙星丛中,每一颗行星与地球的距离都不相同,因此我们看到星光的在空间和时间上也是不同的,在星丛中处于不同时空的行星,尽管它们的光芒强弱各不相同,但都会被人看到。
阿多诺的美学艺术观2013
![阿多诺的美学艺术观2013](https://img.taocdn.com/s3/m/79e8172aa5e9856a561260e1.png)
阿多诺的美学艺术观美妙的音乐来源于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是人类长期反复遴选、提炼的天才创造,尽情展示了人类精神文化的本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人类的社会文化和文明程度的不断完善,音乐文化显现出极强的社会性质,充溢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和理想情感,使音乐创作者和音乐接受者深深感受到社会的影响。
阿多诺对音乐的社会功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0世纪初和中叶,人类先后经历了两次灾难性的世界大战,严重损害了人类社会文化和文明建设,也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尤其是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总爆发,失业人数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西方各国人民陷入贫困和饥饿的境地,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对现实持有否定和怀疑的态度。
在这种客观环境中,滋生了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和否定性的哲学思想,其共同倾向是否定各种传统形式和与之相关的思想感情习惯,其中阿多诺以其否定性的哲学思想而独树一帜。
但阿多诺在其理论研究中也获得了积极的成果,在他的音乐社会学著作中深入探讨了音乐的功能、听众分类学以及现代音乐生活的课题等诸多问题。
下面将分章节加以分别阐述。
第一节形式的艺术社会学一、音乐社会学的社会批判指向阿多诺在音乐社会学中的社会批判指向,即他认为音乐是在社会批判中的否定的精神力量。
他指出现代工业社会普遍出现了使人失望的病变,即失去了生活的真实内容:一方向是人们在现实生活物化的机械性劳动中丧失了生命自然,另一方面却是通过逃向个人内心幻觉获得精神鸦片似的满足。
许多人面对这样的现实生活产生了绝望和烦恼,因此阿多诺称这种双重生活的观念为“职业生命和个人生命的资产阶级式的险恶分割”⑴。
他把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体制看成是压仰人、操纵人、欺骗人的社会镣铐,这样的文化越让人“自由”地拥有,人就越丧失自由。
⑵阿多诺基于这种理论认识,他认为艺术应该是站在社会的反面批判社会的,“艺术只有具有抵抗社会的力量才能存活下去。
”⑶艺术不是社会的附庸,不是在“他律”的支配之下,相反,艺术是异化于社会的,它的社会就包含在它对社会的否定性。
论阿多诺的非同一性思想
![论阿多诺的非同一性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43c9e1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b.png)
论阿多诺的非同一性思想
阿多诺(Adorno)(1903-1969)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他是唯心主义现代哲学的核心人物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非同一性思想”而闻名于世。
阿多诺的非同一性思想的基础是自由的、创造性的人。
他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只有自由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因此需要社会支持自由的基本要求。
要实现自由,就需要推翻所有威权主义、自给自足、资本主义和种族统治。
他坚持不断创新,改变和反抗这种制度,以实现真正的自由。
阿多诺发现,在本质上,社会政治制度和思维方式会限制自由。
社会制度是一种约束,它阻碍自由的表达。
因此,他主张要推翻这种有害的影响,而要重新考虑应该如何创造一种基于内在关系的新型思维形式。
此外,阿多诺还提出了“自由真理”的概念,强调的是一切的自由都是源于社会文化,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在自由表达上寻求真理。
阿多诺指出,他们正是通过自由,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事物,并洞悉事物的真实本质。
由此可见,阿多诺的非同一性思想让人们重新审视历史,重新认识��自身的权力潜力,从而使社会动态开始形成。
这种认识和理念,将对推翻和改革社会制度、实现自由自在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阿多诺美学原理
![阿多诺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0125a7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c0.png)
阿多诺美学原理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是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批评家、音乐学家和音乐理论家。
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之一,对美学和文化批判领域有重要贡献。
阿多诺提出的美学原理主要包括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批判、对文化工业的分析以及美的社会价值的探讨。
首先,阿多诺对传统美学观念进行了批判。
传统美学主要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形式美,忽视了艺术作品中所隐含的社会、历史和政治批判。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超越单纯的审美享受,要反映社会现实并引起观众的思考。
他强调艺术应当具有批判性和解放性,通过揭示社会矛盾和压迫来促使社会进步。
其次,阿多诺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文化工业是指现代社会中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的文化产品,如音乐、电影、广告等。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存在破坏了原创性和个性化,使艺术变得商业化和娱乐化。
他指出,文化工业通过大众化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瞬时需求,使他们对真正艺术的欣赏能力逐渐丧失。
阿多诺警告说,文化工业产生了标准化的文化产品,剥夺了人们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文化工业的被动消费者。
最后,阿多诺探讨了美的社会价值。
他认为,美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上,还包括作品所传达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
艺术作品应当引发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激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
阿多诺坚信,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能够为人们提供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具有解放人们意识的潜力。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并利用艺术创作来表现真实和美好的生活。
总结来说,阿多诺的美学原理着重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社会性和批判性,批判了传统美学观念的片面性,警示了大众文化工业化对艺术的破坏,并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解放作用。
他的思想对于理解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阿多诺美学原理
![阿多诺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410bd84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6c.png)
阿多诺美学原理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其美学原理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审美理论》中。
本文将从阿多诺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论点出发,继而探讨他对大众文化、艺术以及审美经验的观点,最后结合一些批判与评价对阿多诺的美学思想进行评述。
阿多诺的美学原理阿多诺的美学原理主要体现在他于1959年出版的《审美理论》这本书中。
他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对于艺术、美学和文化的新颖观点。
他对美学的关注主要聚焦在现代文化条件下的审美经验,探讨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工业社会对艺术的影响。
阿多诺认为,社会现实和艺术经验紧密相连。
他认为艺术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主动的人类行为,它触动人的情感和思考方式,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对社会和人类存在的批判和思考。
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阿多诺对于大众文化持有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
他认为大众文化将人类的审美经验商业化,并通过大众媒体对人的感官和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指代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机制。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的本质,将艺术产品变成了商品,并将人类的审美经验标准化和商业化。
他认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和标准化,导致了人们对艺术和美学的真实理解和体验的缺失。
阿多诺对艺术的观点阿多诺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一种独立的、自由的、非功利性的表达形式。
他主张艺术应该追求独特的表达和探索,而不是为了满足市场和大众需求而降低艺术的水平。
阿多诺强调艺术的自由性和自我批判性,认为艺术应该追求创新和挑战现有的审美观念和规范。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具有对社会和现实的敏感性和批判性,通过艺术表达来揭示社会不正义和不公平的现象。
阿多诺对审美经验的观点阿多诺关注审美经验的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认为艺术既有个体的心理和情感表达,又有对现实世界和社会问题的批判。
他认为审美经验包含了对美的感知和理解,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人的存在的反思。
艺述:阿多诺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艺述:阿多诺论音乐的社会“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e2eb6e1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d.png)
艺述:阿多诺论音乐的社会“功能”注:文中视频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马库斯·史坦兹/荷兰广播爱乐)全曲)引言:阿多诺的音乐理论是建立在其美学基础上的,而其美学则以其哲学为前提。
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否定性认识,这在于艺术不是对于已经存在的把握,而是对于那尚不存在的追求。
在此基础上,他指出艺术的特性为非实在性与异在性、非模仿性和非反映性、精神化和无概念性、不确定性和难解性,等等。
阿多诺强调艺术对于现实的批判性。
他认为现代世界和人是分裂的碎片,而唯有艺术才能够拯救它们。
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导论》是其美学理论在音乐领域中的具体化。
其主要内容包括了音乐类型的分析和对于音乐接受的分析。
这也就是贯穿了音乐和社会这一音乐社会学的基本主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阿多诺强调了自己研究的自发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
正如阿.恩.索霍尔、尤.弗.卡普斯汀所说:阿多诺在自己的著作《新音乐的哲学》、《音乐社会学导论》研究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听众类型、现代音乐日常生活问题、社会阶级结构在音乐中的反映问题、内容的特性和某些体裁的历史进化、音乐创作的民族特征,对资产阶级的“大众文化”的批评尤为重视。
就是这种尖锐的批评,使阿多诺同经过精选的艺术形式的捍卫者的观点沟通起来了。
音乐被看成众多艺术中的一种,至少对今天而言依然鲜活,它扩展了审美独立性的要求。
把音乐视为娱乐的人很少关心审美自律,那么这意味着我们精神生活有相当一部分不同于按它本身的意义所必须具有的另一种社会功能,即音乐的功能只是娱乐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缺乏有关影响和重新组合所有音乐要素的知识,实际上保存了那些音乐要素的某些意义。
听众实际上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无知,他们只理解意义综合体的一些碎片。
为今天音乐消费的传统曲目划定界线的“调性”这个语就是这样,它与全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消费者的语言一致。
如果说人们未能理解在这种语言中说出了什么,也就是音乐作品的特殊内容,那么他们却熟悉作品的表面联系,如果传统用语已经自动地确立起那种联系的话。
流行音乐:阿多诺
![流行音乐:阿多诺](https://img.taocdn.com/s3/m/eae63d284b73f242336c5f9e.png)
批判的声音
• 两个致命的缺点:它没有为自己的理论提供经验上的证据; 用来表达其观念的语言晦涩艰深。
• 精英统治论。精选的和给人启迪的少数人,通过从事他们 的智力活动和文化活动,能够使他们自己与大众的世俗活 动相隔绝,并由此抵抗文化工业的力量。因此,根据西方 古典音乐和先锋音乐的标准,可以判断和发现不够格的其 他类型的音乐。 • 受众理论:研究表明,通俗文化的受众们在他们所消费的 对象方面,比大众文化理论或文化工业所估计的更有辨别 力和批判性。如美国60年代西海岸的摇滚乐。
阿多诺《论流行音乐》
• 社会粘合剂Vs.社会批判 • 音乐的自主性被一种单纯的社会心理功能所取代。如今, 音乐成了一种大型的社会黏合剂。
• 节奏服从型 :机器时代的幻灭与人性的摒弃
• 情感型:从精神的“净化”到本能的“宣泄”(快感原则) • 煽情:感伤音乐的实际效用在于,它使人认识到自己理想 的破灭并从中获得一时的精神宣泄。
• 2)模仿。最成功的音乐类型,元素之间的比率会被模仿, 标准具体化中这一过程达到高潮。
• 3)资本。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力使真理变成意识形态。
阿多诺《论流行音乐》
• 伪个性化(pseudo-individuation) • 既要达到激情灵感又要求自然平实的这种矛盾,解释了标 准化自身的双重特性。符合某种特定的结构框架只是标准 化的一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个性的保留,无论是假象 或是现实都是必须的。个性的保留基于物质现实本身。 • 与音乐标准化有必然联系的是伪个性化。伪个性主义意味 着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赋予文化的大众生产以自由选择和开 放市场的光环。 • 细节与潜在设计公然保持联系 ;即兴创作仅仅作为润色 品被接受。
• 从凝神关注到精神涣散:通过让大众积极参与对它的接受 和欣赏,艺术的机械复制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反应。
现代性:短暂性与永恒性的辩证法——阿多诺的审美现代性观念
![现代性:短暂性与永恒性的辩证法——阿多诺的审美现代性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aa8035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9.png)
现代性:短暂性与永恒性的辩证法——阿多诺的审美现代性观念王晓升【摘要】现代性是艺术中的短暂性和过渡性.阿多诺从艺术既服从于资本主义又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的矛盾关系来说明,艺术既具有真理性又具有意识形态性的特点.由于艺术的独立性使艺术类似于单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但是这个实体又是人为建构的.这又使艺术既具有动态性又具有静态性,既具有过程性又具有实体的那种稳定性.正是由于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这种关系也使艺术具有短暂性和永恒性这种矛盾关系,它表达了艺术的表象性与对这种表象性的超越.它是无表象的表象.由于艺术用一种形式的方法把不可和解的东西加以和解,因此艺术必然是有局限性的,艺术自身必须超越这种局限性.【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艺术;审美现代性;阿多诺;短暂性与永恒性的辩证法【作者】王晓升【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1波德莱尔指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1]现代性所凸显的是艺术的短暂性和过渡性。
而现代艺术中永恒性和短暂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这两者究竟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波德莱尔对此却语焉不详。
作为一位哲学家,阿多诺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马克思在描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时指出:“生产中经常不断的变革,一切社会关系的接连不断的震荡,恒久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各个时代的地方。
一切陈旧生锈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见解和观点,都垮了;而一切新产生的关系,也都等不到固定下来就变为陈旧了。
[2]这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的描述。
它表明,现代社会本身就像现代艺术一样具有短暂和过渡的特性。
艺术中的现代性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是密切相关的。
艺术中的现代性是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上的把握。
32.阿多诺——权威人格导论
![32.阿多诺——权威人格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85d64f82d4d8d15abe234ed3.png)
32.2权威人格导论*这是一本有关社会歧视的书。
关于此主题,目前已有广泛的论述,本书的目的不在于仅仅添加一些经验研究结果而已。
它的中心议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权力型人格(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的类型的兴起。
这种类型的人和以往的类型的人相比,它似乎把思想和技术——属于高度工业化社会的典型特征——与非理性或反理性的信念相结合。
这种人既理智(enlightened)又迷信,既以作为一个个体主义者而自豪,又总是害怕与他人不一样;既羡慕人格的独立,又盲目地服从强权。
这种包含多种冲突倾向于一体的性格结构已经引起了当代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的注意。
这本书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此项研究具有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的作者们都不相信存在一种达到教育的捷径,通过此捷径,可以免除冗长曲折且费力的研究和理论分析。
他们也不认为诸如少数人群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问题,更具体地说,即宗教仇恨和种族仇视问题,仅仅通过对容忍的宣传或对谬识和谎言进行略感歉意的反驳就能成功地得到解决。
另一方面,理论活动和实际应用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恰恰相反:作者们都深信不疑,通过对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社会现象进行真诚且系统的科学阐述,能够直接改善这种仇恨得以产生的文化氛围。
我们不应该把作者们的信心当作一种乐观的幻想而置之不理。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为数颇多的例子说明,集体错觉不是大力度的宣传所能治愈的,而是由于学者们一如既往地默默研究这种错觉所产生的深层次根源才得以治愈的。
他们的智力贡献在社会整体发展的框架之内发生作用,产生了决定性的效果。
在此我想引用两个例子以兹说明。
众所周知,在17-18世纪,随着人类受现代科学结果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巫术的迷信信仰随之消声匿迹。
其中,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派的哲学家向人们表明,他们以前所接受的信仰,如精神能够总是作用于身体,是一种幻觉,之后的自然科学家把他们这一具有远见的思想应用到实际层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阿多诺音乐美学中的社会批判观探析
![阿多诺音乐美学中的社会批判观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c7318db9d528ea81c77993.png)
思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要是通过他对 现代 音乐所作的社会批评体现 出来的,
在 其 代 表 作 《 音 乐 哲 学 ( 9 9 、 乐社 会 学 导论 》 1 6 ) 新 14 ) 音 (92 、 《 定 的辩 证 法 (9 6 、 美 学 理 论 (9 0 否 16 ) 1 7 )等论 著 中 ,鲜 明 地 展 示 了 他 的 文化 哲学 、音 乐 以及 美 学 的思 想 。
而是 历 史 的 、社 会 的存 在 。
应 ,这 种 回应 不单 单 是 对素 材 当 前状 态 的 反 映 ,同 时也 是 对 它 的一 种 批 判,在 对 预 先 形 成 的 、流 传 下来 的素 材 的否 定 中创 造
出新 的形 式 。
阿多诺认 为,包括音乐在 内的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现象,把
代表提 出的音乐理论强调 “ 自然法则” ,坚持音调 的自然特性, 认为艺术家可 以直接接近艺术的原材料 ( 素材 ) 这些素材是 自 ,
然 的 一 部 分 , 受 历 史 、 化 和 社 会 的影 响 。 这 个 基 础 上 , 不 文 在 他 们 认 为 观 众 对音 乐 的心 理 学 反 应 是 普遍 的 ,一 些音 程 属 性和 色 彩 也 是 永久 不 变 的 。而 阿 多 诺 则 认 为 素 材 自身 是 业 已被 历史 影 响 而预 先 形成 的 , 没 有 一 个 和 弦 本 身 是 不 适 当 的 , 为 孤零 零 “ 因
阿 多诺 音 乐 美 学 中 的社 会 批 判观 探析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成员, 奥多 ‘ 特 阿多诺 ( h o o Tedr
A o n ) 2 世 纪 最 重 要 的 文 艺 批评 家 之 一 ;作 为 著 名 作 曲 家 dr o 是 0
从电影《上帝也疯狂》中看阿多诺的自然美学思想
![从电影《上帝也疯狂》中看阿多诺的自然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f7ffa21f46527d3240ce0ed.png)
从电影《上帝也疯狂》中看阿多诺的自然美学思想作者:李海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摘要:阿多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作家,在其美学思想中,他提倡重新找回长期以来被压制的自然美,这一点在电影《上帝也疯狂》中得以体现,反映了人们对自然本真的追求,同时又凸现了现实工业社会与自然的矛盾。
关键词:自然美学现代文明作者简介:李海婷(1984-),女,汉族,山东青岛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阿多诺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是以他独特的“否定的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的。
他强烈反对自黑格尔到卢卡奇以强调“总体性”和“同一性”为特征的辩证法,认为“总体”、“整体”、“同一性”都是虚假的,是对个体性、差异性、丰富性的粗暴干预与整合。
在阿多诺的美学思想中,他强调自然美,就是要重新找回长期以来被压制的自然美。
他对启蒙理性的批判正是为了最终实现对整个现代社会的救赎。
在他看来,现代社会要摆脱困境,只有通过记忆来救赎那些被同一性思维所排除和压抑的事物,即“救赎受压抑的现象,特别是动物,风景与妇女等等”。
而美学就应当重新考虑还原自然和自然美,使自然恢复魅力。
阿多诺在《美学原理》中论述自然美时明确表示:“自然美景旨在证实客体在主观经验中的优先地位或次序。
自然美被感知为确实有效的和不可理解的东西。
”[1]电影《上帝也疯狂》也反映了对自然本真的追求,崇尚自然美,反对工业社会的印迹,从这个意义上讲, 也体现了阿多诺所追求的自然美。
《上帝也疯狂》系列讲述的是在非洲的卡拉哈里地区,生活着一群生性乐观、知足自在的布希族土人,两万年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虽然距离现代化大都市仅六百哩,但他们对于现代化的事物却一无所知。
这个半原始的人类社会没有所有权,布希族人与世无争,过着单纯快乐的生活,却因为一只从天而降的可乐瓶发生了改变。
这个来自文明世界的产物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也引发了嫉妒和仇恨,为了丢掉“上帝赐予的”“邪恶”礼物,部族成员基踏上了漫漫路途,也由此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引出了种种故事……《上帝也疯狂》就像一部活动着的人类文明简史,生动、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片中有原始部族也有现代社会、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多种社会形态纵横交织在一起,多种文明集中地冲突着又温和地共生着。
阿多诺美学研究综述
![阿多诺美学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a6f2cb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a.png)
阿多诺美学研究综述
阿多诺美学研究是指对意大利人阿多诺(Giambattista Vico)的思想进行研究的一个学术领域。
阿多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新科学(La Scienza Nuova)上,其中他提出了历史知识论、真理论、不可逆性、文化多样性、社会意义论等许多重要思想。
回顾阿多诺研究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期,即1860年至1900年间,这段时间内的阿多诺研究是由意大利的学者所引领的。
他们将他的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着重研究他的《新科学》。
在这段时期,阿多诺的思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意大利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中期,即1920年至1950年。
在这段时期,阿多诺研究已经从意大利蔓延到欧洲各国,并形成了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学术研究模式。
在这段时期,诸如海明威、李普希尔和斯坦福等学者将阿多诺的思想融入了他们自己的学术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
在这段时期,阿多诺研究不再局限于欧洲,而是蔓延到世界各地,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等英语国家。
阿多诺的思想也已经被赋予新
的含义,被视为许多现代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此外,学者们也借鉴阿多诺的思想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对他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总之,阿多诺研究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学术领域,其发展历史也是漫长而多元的。
从19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阿多诺思想不断进化,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者们也不断借鉴阿多诺的思想,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论阿多诺“自然的历史”理念及美学转义
![论阿多诺“自然的历史”理念及美学转义](https://img.taocdn.com/s3/m/20a1e9365901020207409c72.png)
然美 的否定立 场 ,黑 格 尔提 出 “ 真 实 的统 一都 具 有 观念 性 的主体 性 ,而 这 观 念性 的主 体 性 正 是一
般 自然 美 所 没 有 的 ,不 管 自然 美 显 现 得 多 么 完
在其 中出现的新事 物而 获得 自己真 实特征 的运 动” 。 … “ 历史 ”是 人类 理性 改 造 自然并 进 而 获
第2 2卷第 2期 2 01 5 年 4 月
J OURN AL O F DO NGG UAN U NI VER S I T Y OF T E CHNOL OGY
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V o 1 . 2 2 N o . 2
AD r . 2 01 5
作者简介 :丁文俊 ( 1 9 8 8 一) ,男 ,广东东莞人 ,硕 士生 ,主要从事西方文论与文艺美学研究 。
第 2期
丁文俊 :论 阿多诺 “ 自然的历史” 理念 及美学转义
陷入 了同一性 的弊 端 ,对 层 出不 穷 的新 事 物 的渴 求转 化为对 永 恒 的 思维 模 式 的冥 想 。现 象学 意 图
规 定 的存 在 ” , 自然 就 是 没 有 任 何 个 体 介 入 的前 文 明 时代 的象 征 ,继 承 了黑 格 尔 对 自然 的批 判 ,
阿多诺 美学原理
![阿多诺 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8533ec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7.png)
阿多诺美学原理的基本原理1. 客观性原则阿多诺认为,美学研究应当追求客观性,即对艺术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他反对将美学归结为主观感受或个人喜好,而主张通过客观的标准来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是独立于个人感受的存在,它们具有自己的内在结构和逻辑。
2. 自律性原则阿多诺强调艺术作品的自律性,即艺术作品应当遵循自身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他反对将艺术作品视为一种工具或媒介来传递某种目的或意义,而主张艺术应该是自由创造和表达的结果。
阿多诺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结构,并通过这些形式和结构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3. 真实性原则阿多诺认为,真实性是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不是逃避现实或刻意追求虚幻和幻想。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应当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相联系,能够反映出人类生活的真实面貌,并对现实进行批判和反思。
4. 无用性原则阿多诺强调艺术作品的无用性,即艺术作品不应该被用于满足某种功利或实用的目的。
他认为,艺术作品应当超越功利性的需求,成为一种纯粹的自由创造和表达。
阿多诺主张将艺术与日常生活区分开来,在艺术领域中追求无用性和自由性。
5. 独特性原则阿多诺认为,每个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他强调每个艺术作品都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而不是被简单归类或概括。
阿多诺主张通过对每个具体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来探索其独特之处。
6. 历史性原则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是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相联系的。
他主张通过了解和研究艺术作品所处的历史环境,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反映出不同时期和文化的特点和思潮。
7. 整体性原则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具有整体性,即它们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他主张通过对艺术作品整体结构的分析和理解,来揭示其内在联系和意义。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应当被视为一个有机体,每个部分都对整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审美的乌托邦——论阿多诺的“反艺术”理论
![审美的乌托邦——论阿多诺的“反艺术”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3d532d976eeaeaad1f33036.png)
种乌托邦的意味。 阿多诺 否定现世 的大众 文化 ,现代 社会 r可 用于进 行 I |
现代资本 主义社会 条件 下的经 济繁荣 。同时也 导致 了
艺术 的繁荣 。 但艺 术 的这种 繁荣更 多地是 借助 于工业 技术 手段 ,是通 过电影 、电视 、报 刊 、网 络等技 术媒 介来满 足 人 们的艺术 欣赏 要求 的 。这 种手段 忽视 了人作 为现世 存在
象 ” 。“ 不可交换 替代”性 指 出了艺术 的独 特性 。这使它 有别于其他物质 ;“ 象或表象 ,而非摹 品”指 出了艺术 与 幻 现 实的关 系,即艺术 不应该 是对 现实 的摹仿 ,而 应该 与现
多诺那里便是 现代 主义艺术 ,他 认 为 “ 形式 是理解 社会 的 钥匙 ” ,而现代 主义艺术更多地 是从 形式 上表现的一种对 j 现实的背离 ,它在 语言层 面上进 行艺 术 革新 ,打破 “ 统 传
宙来观测 宇宙 一样 。作 为社会 上层建 筑之 一 的思想文化 同 样无 法脱离 这个 社会 ,阿多 诺的设 想是 好的 ,但 这个设 想 我们 根本无 法做到 。文 化可 以批判 社会 ,但 无论 如何它 是
无法站在社会 之外评 判社会 的 。或 多或 少它 总带有隶 属于
这个社会的东西 ,每一 种文 化总有 它 的过去 ,正是站在 过
即拒绝与大众 交流 ,这也体 现 出阿多诺 的一 种 知识 分子 的
中心心态 。知识分 子总 把 自己设 想 为社会 的 良知 ,他 们 总 期望 以 自己掌握 的文化 去实现 对大 多数 人的拯 救 ,成为 艺
识 。 同时他又指出 ,“ ” 艺术作 品如果是幻象或表象 ,而非 摹品 ,那么也就是形象” 。这种 “ J 形象”。也 便是 阿多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多诺美学思想管窥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中,“法兰克福学派”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作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 Theodor w。
Adorno,1903-1969)是当代声名日益远播的思想家之一。
阿多诺的思想倾向主要为七种方向:非正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主义、上流文化保守主义、犹太情感、拆构主义否定的辩证方法与怀疑主义精神。
阿多诺一生勤于笔耕,著书颇丰,其全集达23卷。
从早期发表的美学专论《齐克果:美学的建构〉开始,阿多诺对现代美学的定位、转型与发展似乎情有独钟,即便在其哲学、文化学、社会学和音乐学等论著中,也从不放过对现代美学与艺术进行多方位的审视与探讨。
一般说来,《否定的辩证法( Negative Dialectics)是阿多诺的哲学代表作,而他竭尽数年功力撰写的《美学理论〉( Aesthetic Theory)则是其美学代表作。
诚如马丁·杰所言,阿多诺的美学论述在这部内容丰富、构思宏远的遗作中“达到了顶峰”。
①甚至阿多诺自己在给友人的信中也曾宣称,该书旨在再现他“思想中的精髓”。
在这部长达50万言的《美学理论》中,阿多诺主要依据他一贯倡导的文化批判主义方法,深入地检视和梳理了古典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和揭示了现代艺术的社会职能与真理内容,同时指陈和预见出当代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
其中对文化产业、技术效应、反艺术或具有“反世界”倾向的现代艺术等重要文化现象的批判,充满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后现代性的论述。
这对今日中国的读者来讲,委实发聩振聋,令人惊羡。
就我个人所见,此书对于当代美学或审美文化研究的学术参考价值,犹如黑格尔的《美学》巨著之于传统美学或艺术哲学研究。
《美学理论》一书以阿多诺特有的无规则与非层递的风格写成。
分析辩驳、广证博引、笔意纵横是该书的主要特点。
此外,在其立论过程中,德国各种唯心主义乃至浪漫主义的学说对阿多诺来讲既是刺激物,又是陪衬物。
阿多诺习惯从哲学的角度来思索美学与艺术等问题。
他本人由于深受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浸润,特别是受康德、黑格尔和本雅明的影响,所以其思辩的学养甚深,行文颇为晦涩。
另外,在他以怀疑的态度与批判的方法,来重估古典美学的价值和论证美学现代主义的必然性时,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营养成分,从而走上了一条扬弃移植——变通乃至兼容并包的研究道路。
这样便给解读(包括翻译)造成困难。
阿多诺的大部分言论,也是有感于文化产业的流弊、社会人生的危机与艺术美学的前景而发的。
一、文化产业的流弊阿多诺一直对文化产业( cultural industry)表现出莫大的敌视和忧虑。
“文化产业”实际上是“大众文化”( massor lowbrow culture)的一个取代性术语。
在他看来,大众文化整体上是一种大杂烩,是由上而下地强加给大众的。
因此,他宁愿选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
阿多诺把文化产业的起源追溯到17世纪,认为那是以娱乐为手段旨在达到逃避现实生活和调节世俗心理之目的的产物。
他无不惋惜地感叹道:纯粹的大众娱乐骗走了人们从事更有价值和更充实的活动的能量与潜力,由此而引发的文化产业亦然。
正是这种文化产业,在现代大众媒介和日益精巧的技术效应的协同下,借用源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中的“伪个体主义”,张扬戴有虚假光环的总体化整合观念,一方面极力掩盖处于严重物化和异化社会中的主体一客体关系之间与特殊般关系之间的矛盾性质,另一方面则大量生产和复制千篇一律的东西来不断扩展和促进“波普文化”( pop culture)向度上的形式和情感体验的标准化。
其结果是有效地助长了一种精于包装的意识形态,使人们更加适应于习惯性的统治,最终把个性无条件地沉淀在共性之中,从而导致了生活方式的平面化,消费行为的时尚化和审美趣味的肤浅化。
如他所言:“文化产业重复不断地从其消费者那里骗取它再许诺过的东西。
文化产业玩花招,弄手脚,无休无止地延期支取快乐的约定票据。
其承诺是虚伪的,它实际上使之有效的东西,不过是真正意义上永远也达不到的东西”。
再如,对于大众倍感亲切的现代流行音乐,阿多诺认为那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产。
这种所谓的“波普艺术”( Pop art),通常具有技术性“包装”的外表,显现出一种“伪自发性”和惺惺作态的形式,无论是制作者还是表演者,都极力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投听众所好,与其套近乎。
于是,他们“必须写作某种能给人以足够的深刻印象以便使其记住、而同时又能足够为人熟知以便显得平易的东西。
在此,可求助的东西是在生产过程中被有意无意地忽略的哪些旧式的个体主义因素。
这同样符合这需要,即向听众灌输一种潜藏的占统治地位的形式与情感的标准化,把听众总是款待得就妤像大众产品只是为了他一个人似的。
”但在构成上,现代流行音乐总不偏离规定的程序所确立的限度,如流行的节拍、和声、乐器与动作;在主题上,只是重复人们熟知的那些有限的范围,如“赞美母爱或家庭欢乐的歌曲,胡闹或追求新奇的歌曲,佯装的儿童歌曲或描述失去女友的悲伤的歌曲”等等。
这类结构与主题,外表上五花八门,而实际上千篇一律,缺乏真正的新意或创意,其唯一追求的效果就是挖尽心思地玩弄“技术效应”等花样,以简单的或程式性的图解方法强化附带的视觉形象刺激,同时再添加一点随兴所至的情绪风味。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文化产业中的拜物教作用。
由此引发的音乐拜物教,必然会导致鉴赏力的退化。
这种鉴赏力反映在听众身上,与日常生活所要求他们的服从态度毫无二致。
阿多诺对现代流行音乐的批判,自然会使人联想起那些在歌台上“满怀深情”的“流星族”和歌台下如痴如醉的“迫星族”之类“文化景观”( culturescape)。
总的说来,文化产业具有商品社会一切产业的基本特点,具有突出的拜物特性或拜物教作用。
其产品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交换或者为了在市场上销售而生产出来的,所以不是艺术品,不是为了满足任何真正的精神需要。
文化产业及其产品以商业价值和“瞬间效应”为导向,其运作者与支持者往往“沉湎于一种玩世不恭的令人难堪的态度,仅为了达到愚弄消费者的目的而纵容生产文化垃圾,视艺术为一种垂手可得的、不负责任的娱乐活动”,并把愿者上钩”奉为“艺术消费者的绝对原则”。
从我们所观察到的情况来看,这一切使文化产业注定要借助各种实用的技术手段,以花样翻新或标新立异来包装自己的产品,以不断复制和批量生产来倾销自已的产品,以酒红灯绿的摩磨之音或五彩缤纷的喧闹场景来娱人耳目,……其结果导致了大众鉴赏力的通化,审美活动的庸俗化,主体反思与批判意识的匮乏,以及享乐主义的盛行等等负面效应。
相应地,情感非但没有得到宣泄,精神非但没有得到升华,反而受到双重的压抑。
这使人不由想起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哲老子的警世箴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吹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多诺对文化产业深表忧虑和敌视的同时,也曾承认文化产业主流中所内在的批判潜力。
譬如,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他发现“文化产业的确包含着在那些使它接近于竞技的诸特征中比较好的特征的痕迹。
”其后在《电影的透明性》中,他进一步指出:“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本身在操纵大众的尝试中,已经变得与它想要控制的社会一样内在地含有了对抗性。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含有自己的谎言的解毒药。
”如此看来,阿多诺无论是从负面还是正面揭示文化产业之实质的过程中,始终怀抱着探寻“文化赎救”(cu-tural redemption)之可能性的使命感或终极目的。
二、现代艺术的职能那么,阿多诺又是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与现代艺术的呢?就社会现状而论,丑恶的膨胀,美善的萎缩,焦虑的加剧,颓废的升级,喧闹的干扰等等问题,使原本陷入困境的人生显得更加苍白无力,麻木不仁,甚至逆来顺受。
阿多诺似乎认为人类要想赎救自己,或者说人类要想摆脱这场危机,除了别的途径之外还得从文化入手。
这就需要培和发展一种真理意志。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真理或真理性在虚伪的意识形态中或者在已被意识形态化了的社会现实中是找不到的。
这种积极的因素也不会寄寓在美化现实的艺术之中,因为它总是以理想的方式,把这个不自由的、令人厌恶的世界重新变成使人感到留恋的地方,把实存的苦难加工而成肯定的安抚,这样提供给人们的只是一种假象、一种幻想。
它表面上充斥着善意的愿望,而实质上则无多少真理性内容可言。
那么,这种真理性内容可在何处寻找呢?按照阿多诺的设定,应在精神性和自律性的艺术中去寻找。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从本质上说是精神活动,不可能是纯粹直观的东西。
事实上,单纯直观的艺术品是无因之果。
艺术的物似性也只能说明物乃是艺术品的载体而已。
而精神(spit)则是“艺术作品的以太( ether);它通过作品来讲话;或者更严格地说,它兴许将作品转化为一种手写物。
”这种与真理性内容密切相关的精神,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与形式相互依存,是照亮现象或表象的光源。
如果没有精神之光的拂照,任何现象也就失之为现象。
(这种比喻使人自然联想起柏拉图将“善之理式”喻为“阳光”的说法。
)阿多诺如此标举主观意义上的“精神”,其另一目的就是通过“精神化”( spiritualization),使艺术抛开外在的制约因素,以便少受异化的影响,以便尽量保持本身的社会性批判维度—即通过表现媒介和历史所确定的方式,攻击和揭露当今社会状况的种种弊端。
因此,精神性的艺术断然摒弃幸福快乐与五彩缤纷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是人所得不到的。
艺术毫不留情地摒弃了孩提式的幸福快乐,从而确乎成了没有幻觉的实际幸福的象征。
与真理性内容密切相关的是艺术的自律性。
具有自律性的艺术一般表现为它极力想摆脱个行政管理世界对它的支配与干扰,它想独往独来,抵制整体社会化运动。
面对这个它所厌恶的现实世界,它不压制也不拒绝表现愚蠢和丑恶的东西,它竭力暴露和控诉当今社会的流弊。
特别是在极权主义国家,其文化政策由于看不到启蒙作用也就是欺骗群众这一情况,自律性艺术更应发挥它的社会批判作用,这样会使它成为与这个社会乃至这个世界不相容的东西。
而在阿多诺看来,“只有与这个世界不相容的东西才是真实的”,或者说,才具有真理性的内容。
看来,阿多诺力图赋予现代真正艺术一种形式上的颠覆能力,这种能力旨在削弱虚假的、总体化的观点给子异化的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外观。
但是,诚如波琳·约翰逊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所言,阿多诺虽然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可以被赋予一种实际的颠覆能力,可他关于日常思维与现代主义作品之间关系的分析,又否定了艺术具有任何实效的启蒙能力。
真正的作品消除了用以执行意识形态保守职能的理智条件,但这只是建立在其不适合产生于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性质中的需求这一基础上。
所以,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只具有形式上的颠覆性质。
真正的作品却远离于大众的需求,这使其失去了任何实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