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则与治法
第五章治则与治法
(二)正治与反治
• 2.反治 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从” 即指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的证候表现性质相顺从。适用于疾病的证 候性质与疾病本质相反(如寒证表现热象)的病证。反治法的具体应 用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 (1)寒因寒用:指热性病证表现寒象(真热假寒证),用寒凉性质 的方药治疗及寒凉护理法。 • (2)热因热用:指寒性病证表现热象(真寒假热证),用温热性质 的方药治疗及温热护理法。 • (3)塞因塞用:指虚损病证表现闭塞不通征象(真虚假实证),用 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及补益护理法。 • (4)通因通用:指邪实病证表现通泄征象(真实假虚证),用攻邪 泻实的方药治疗及攻下护理法。
四、三因制宜
• (二)因地制宜 • 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确定治疗 原则。不同的地域,其环境、气候、生活习俗、 生活条件等也各不相同,因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 理变化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如西北地高气寒少雨, 病多燥寒,治宜辛温润燥,慎用寒凉之品;东南 地低气温多雨,病多温热或湿热,治宜苦寒以清 热化湿,慎用温热及助湿之剂。
七、消法
• 消法又称消散法或消导法,是运用消导、消散、软坚、化 积等方药,祛除病邪,消除体内积滞的一种治疗大法。适 用于气、血、食、痰、湿等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 实证。 • 根据不同作用,消法又分为消食导滞、软坚散结、行气化 瘀、消痰化饮等法。 • 消法,属于攻邪的范围,凡阴虚热病或脾虚而腹胀、便泻、 完谷不化,妇女血枯而致月经停闭者,均应禁用消法。体 质较虚者,使用消法时,应攻补兼施,以防损伤正气。
五、温法
• 温法,又称温里法、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达 到补益阳气,驱除寒邪的一种治疗大法。用于中焦虚寒、 阳衰阴盛、亡阳欲脱、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 根据寒邪所在部位的不同,以及人体阳气盛衰的程度差异, 温法有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温化痰饮等法。 • 温法所用的药物,性多燥热,易耗阴血。故对于阴虚、血 热等证,以及孕妇均应慎用或禁用。
中医治则和治法
中医的治则治法: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
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
例如,各种疾病从邪正关系来说,不外乎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
因此,在治疗上,扶正祛邪就成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所采取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吐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渭。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
所以,治病求本,本者本于阴阳之谓,即治病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审察疾病的阴阳逆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之所由生而直取之,乃为善治。
若不知根本,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矣”(《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盾。
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解决人体阴阳两方面所发生的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使机体重新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中医治法治则术语
中医治法治则术语中医治法中医治法是指中医学所用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中医治法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指导,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法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一、针灸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灸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二、草药草药是一种通过食用或外敷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草药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配方,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优点。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身体表面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肌肉酸痛等作用。
四、气功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气功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五、食疗食疗是一种通过调节饮食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食疗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配方,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优点。
中医治则中医治则是指中医学所遵循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治则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指导,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则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一、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二、因势利导因势利导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和改变。
因势利导可以使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三、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是指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注意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标本兼治可以避免病情反复。
四、以病为中心以病为中心是指在治疗过程中要以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为重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病为中心可以使治疗更加个性化。
五、因人而异因人而异是指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因人而异可以使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中医术语中医术语是指中医学所使用的特殊术语和词汇。
了解和掌握中医术语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非常重要。
中医学治则与治法课件
吐法
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 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排出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咽喉痰涎壅阻,顽痰停滞 胸膈,宿食留滞胃脘,误食毒物尚在胃 中。
下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 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 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 解除疾病的一种治法。
特点(煎膏):膏性滋润, 有滋润、补益作用,含量 高,适用于慢性病和虚弱 病人。
特点(软膏):是将药物细 粉与适宜的基质(如凡士 林油、蜂蜜等)调和成半 固体,用于患处,如眼药 膏、消瘀膏等。
特点(硬膏):是将药物加 油煎熬去渣而制成,又叫 膏药,古称薄贴。用时直 接贴在患处或穴位上。如 狗皮膏、暖脐膏等。
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 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 治疗方法。
适应症:适用于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 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 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 治法。
适应症: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 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 等。
适应症: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 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
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 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所谓和解 者,是指和解表里之意,专用于治疗在半 表半里的证候。
适应症:疟疾,肝脾不和,肠胃不和, 伤寒邪在少阳,气血不和,营卫不和。
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除火热之邪,使在里之 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法”是在临床治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 问题,“法”随“证”而立,而方是从法而出; 历代医家创造了相当多的治法,其中清代 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将其概括为八法。
中医治则治法
中医治则治法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其独特之处在于“治则治法”的理念,即通过观察病情和辨识病机,选择相应的治则和治法进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治则和治法,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治则概述治则,是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特点和病情变化的规律,确定治疗方针和原则的总称。
中医的治则主要包括辨证、辨病、治病三个层次。
1. 辨证:辨证是中医治则的核心内容,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病情,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疾病属于某一证候类型时,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辨证的目的在于准确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辨病:辨病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对具体疾病进行判定和诊断。
中医辨病注重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将各种症状和体征综合起来,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只有准确辨病,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 治病:治病是根据辨证辨病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进行干预。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重点在于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二、治法分类治法,即治疗手段或方法,是根据治则确定的治疗方案的实施过程。
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治法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和各种辅助治疗法等。
1. 内治法:内治法是指通过调控人体内部的功能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摄入药物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饮食调理则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选择食材,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康复速度。
2. 外治法:外治法是指通过外用药物或物理疗法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外用药膏、热敷、冷敷、艾灸等。
外治法适用于一些皮肤病、创伤和局部疼痛等疾病,通过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3. 辅助治疗法:辅助治疗法是中医治疗中的补充手段,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疗法。
治法治则
结者散之:结:指邪气痰浊及外科流痰流注一类 的病症。散,指行气消痰散结一类方药。桔核丸。
留者攻之:留,指停饮、停食、蓄血、血瘀、经 闭等一类病症。攻指用攻下逐水逐瘀一类方药。
燥者濡之:燥,指伤津消耗一类干燥病证。濡之, 指用滋润生津濡润之法。轻宣润燥:杏苏散,桑 杏散;滋阴润燥: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麦 门冬汤、增液汤。
治病的法则主要有正治法和反治法。正治法与 反治法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正治法用于病机与 病证相一致的病变。即真象病证。反治法用于 病机与病证(一部分病状)不一致的病变,即 假象病证。在治疗疾病的步骤上,缓则治其本, 急则治其标,或先标后本,或标本同治。
《内经》治法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针灸疗法, 药物疗法,饮食疗法,导引、按蹻、吐纳,精 神疗法。其它诸如手术疗法,药熨,渍浴,束 指,吹耳,刺鼻,饥饿,冷疗,负重运动等皆 有记载,散见于《内经》多篇。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微:指病情正常发展,
病势较轻,症状单纯者如寒邪现寒象,热邪有
热症者。逆之:是指用与病象相反的药性治疗,
如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之类。甚者从之,
甚者,是指病情异常发展,如病势严重,症状
复杂而出现假象症候者(如寒极外现假热或热
极外现假寒之类)。从之,是顺从其假象症候
而治之,如外假热者,可用热药顺从其病情而 治之。
逸者行之:逸,指安逸之意。指痿痹、瘫痪等 运动障碍一类的病症,行之,指行血活络一类 方药。
惊者平之:惊,指心悸、失眠、小儿惊风等一 类不安定的病症。平之,指用镇静安定一类方 药。
上之下之:上之,指病邪在上者,使之上越, 用涌吐法之类。下之,指病邪在下者,使之下 夺,用攻下法。
摩之浴之:指用按摩、汤药浸洗、水浴等法。
中医的治则治法举例
中医的治则治法举例
中医治疗疾病,一般遵循四个治则:辨证施治,因人施治,因时施治,因地施治。
辨证施治,即针对不同的病情,应该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案。
比如说,对于感冒发热的患者,如果发热厉害,建议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来治疗,如果体寒,建议用温润散寒的药物来治疗,因病施治,达到治疗的效果。
因人施治,则是针对不同的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虚寒体质的人,因为体寒体弱,一般采用温补的中药来治疗。
而对于阳虚体质的人,则要用凉补的中药来治疗,因人施治,可以更好地符合身体的需求。
因时施治,则是针对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夏季易出汗,一般要调理益气防暑,以防止中暑等问题。
而冬季气血畅通,则需要辅助药物来治疗。
因时施治,对于治疗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地施治,则是指不同的区域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湿热的地区,人们容易得湿热证,中药治疗时应当根据湿热的病情进行治疗。
此外,环境的不同,对于治疗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总之,中医的治则治法非常实用,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案,从而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知识:治则治法
中医知识:治则治法治则,是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
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三因制宜等。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
其中治疗大法是是针对某一类相同病机的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治则治法内容较多,也是我们认识中医,学习中医的重点内容,为我们后续学习中医各科来说有中药意义,古人云:“阴平阳秘,精气乃治”,疾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是机体的阴阳失去了平衡,所以今天我们重点来讲一讲调整阴阳的治则。
调整阴阳是针对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恢复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1)损其有余:适用于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包括两个方面:泻其阳盛:适用于“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即“热者寒之”;“阳胜则阴病”,导致实热兼阴虚证,则在清热的同时兼以滋阴。
损其阴盛:适用于“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即“寒者热之”。
“阴胜则阳病”,出现实寒兼阳虚证,则在散寒的同时配以扶阳。
(2)补其不足(阴阳偏虚)也包括两个方面: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所谓“阳病治阴”。
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宜扶阳以抑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所谓“阴病治阳”。
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对于虚热证与虚寒证,可用阴中求阳与阳中求阴的治法。
此即阴阳互济的方法。
阴中求阳:即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阳中求阴:即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药。
(3)阴阳并补(阴阳互损)对阴阳两虚则可采用阴阳并补之法治疗。
但须分清主次而用:阳损及阴,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则应在补阳的基础上辅以滋阴之品。
阴损及阳,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则应在滋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之品。
【例题】“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最适于治疗的是:A.阴盛则寒之证B.阴虚则热之证C.阴盛伤阳之证D.阴损及阳之证E.阳损及阴之证【答案】B。
治法治则
方法:泻实 3、应用 • 单纯扶正:适用于正气虚为主,邪气不盛的虚证。
举例: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扶正祛邪应用
• 单纯祛邪 适用于邪气盛为主,正气不虚的实证 举例:表实证、痰证、食积
• 扶正祛邪并用 适用于:正虚和邪实并存的虚实夹杂证 举例:脾虚虫积 注意事项: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 注意:不要过用,以免伤阳气。
温法
6、温法
• 概念: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是在里寒邪得以 消散的治法。
• 应用:适用于实寒或虚寒证。 • 注意:不要过用,以免伤阴。
消法
7、消法
• 概念: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 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 等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1、汗法 • 概念: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
表的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 适用于:外感表证 • 包括: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等 • 注意:发汗不要太过,以免伤正气。
吐法
2、吐法 • 概念: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
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种治法。 • 应用:痰涎、宿食、毒物停聚,有上涌之势,
• 应用:食积、气滞血瘀、痰证、水停、虫积证。 • 注意:不要过用
补法
8、补法 • 概念:通过补益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治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 • 应用:补气——气虚
补血——血虚 补阴——阴虚 补阳——阳虚 • 注意:实证禁用。
寒因寒用
• 寒因寒用 概念:以寒治寒,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 状的病症,适用于里热极盛,阳胜格阴,反见 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真热假寒证的表现:外感热病,火热炽盛,本见 壮热、面赤、气粗、烦躁、舌红、苔黄干等热 象;突然兼见四肢不温、恶寒、脉沉等寒象。 而胸腹灼热、不欲盖衣被、脉沉,按之有力。
中医的治法治则
中医的治法治则中医的治法治则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中医注重全人健康,追求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来调节机体平衡,以实现疾病的治愈和身心的和谐。
首先,中医治法注重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证的综合分析,通过辨证施治来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个体的特点和疾病表现来调整中药组方或针灸等治疗手段,针对性地调整和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
其次,中医强调刺激反应。
中医治疗常常通过针灸、拔罐、艾灸等手段刺激特定的身体反应,调节和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这种治疗手段可以刺激身体的经络、穴位、经络途径等,促进气血、阴阳的平衡,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此外,中医治法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等各个方面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将调节整体平衡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手段,从根本上改善疾病症状。
中医治法还注重辨证施治的动态性。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治疗也需要随着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
根据病情的变化,中医医生会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灵活地调整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组方,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总而言之,中医的治法治则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刺激反应为手段,整体观念为指导,并注重辨证施治的动态性。
这些治疗原则的指导下,中医医生通过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平衡身心。
中医的治法治则不仅对中医医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专业、全面、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
中医学关于“治法治则”的概述
中医学关于“治法治则”的概述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
治病求本,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的指导思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本,即阴阳。
后世引申为疾病的本质。
“求本”,实际上就是探求病因病机,确立证候。
治病求本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二、治则“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治则是针对疾病所表现出的共性病机而确立的。
疾病之基本病机,可概括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脏腑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等,因而,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脏腑、调理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等,均属于基本治则。
三、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治法与治则有别。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准则,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指导性,相对稳定和规范。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较为具体,相对灵活,具有多样性。
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证候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清、温、补、消八法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治疗大法,其适应范围相对较广,是治法中的指导层次。
治疗方法则是在治疗大法限定范围之内,针对某一具体证候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镇肝息风、健脾利湿等,可以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措施。
四、治疗措施“治疗措施”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包括药治、针灸、按摩、导引、熏洗等,是治法中的直接运用层次。
五、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对治法的选择和运用具有普遍性意义;治法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其针对性较强,是治则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概括言之,治则指导治法,治法从属于治则。
如就邪正关系而言,扶正祛邪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治则与治法
治则统摄具体的治法,而多种治法都是从属于一 定的治则。
益气、养血、滋阴、扶阳等治法就是扶正治则的 具体体现;发汗、清热、活血、吐下等治法就是 祛邪治则的具体体现。
治病求本
含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 病 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 疾病的本质 进行疗。“求本”,就 是病机,确立证候。
热因热用 含 义:以热治热,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 征象病证。 适用范围: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治 法:用温热方药以治其本。
热因热用 含 义:以寒治寒,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 征象病证。 适用范围: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治 法:用寒凉药清其内热。
塞因塞用 含 义:以补开塞,用补益药物来治疗闭塞不通症 状的虚证。 适用范围:因体质虚弱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治 法:以补开塞,主要是针对病证虚损不足的本质而治
标本兼治
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 如扶正祛邪,表里双解等。
三、扶正与祛邪
含义: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 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使疾病早日
向 好转、痊愈的方向转化。
意义:正能胜邪则病退,邪能胜正则病 进——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
扶正 含 义:用补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邪、抗病 能力的一 种治疗原则。主要用于虚证。 具体方法:如益气、滋阴、养血、益阳等。 实施手段:内服药、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
二、治标与治本
含义: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 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 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
关系:二者为对举的概念,不同情况下标与本之 所指不同。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为本, 症状为标;旧病为本原发病为标;脏腑精气病为 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①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 ②虚实并存时,根据矛盾的主次,决定运 用扶正或祛邪的先后。 ③掌握好“扶正不留(助)邪,祛邪不伤正” 的原则。
单独运用 扶正——纯虚证,真虚假实证,以及正虚 邪不盛等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祛邪——纯实证,真实假虚证以及邪盛正 不虚等 以邪盛为主的病证。 同时运用 扶正兼祛邪——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祛邪兼扶正——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先后使用 先祛邪后扶正 :邪盛为主,正虚不盛。 先扶正后祛邪:正虚为主,虽有实邪但机体不耐 攻伐。
补其不足(偏虚)
调整阴阳
含义:指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 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阴 阳的相对平衡。 具体运用:损其有余 (偏盛),补其不足 (偏虚),阴阳格拒。
损其有余(偏实)
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 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即“阳盛则热”。 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 相 对未虚的实寒证,即“阴盛则寒”。 即“实则泻之”
治病求本
含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 病 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 疾病的本质 进行疗。“求本”,就 是病机,确立证候。
运用: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 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
一、正治与反治
含义: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 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从逆关系而言。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正治和反治的关系
相同;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 治,故同属于 治病求本 的范畴。 不同: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 相一致的病证,而反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 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
二、治标与治本
含义: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 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 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 关系:二者为对举的概念,不同情况下标与本之 所指不同。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为本, 症状为标;旧病为本原发病为标;脏腑精气病为 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 意义:掌握疾病的标本,就能分清主次,抓住治 疗的关键,有利于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和处 理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治则与治法
治则
含义: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 则的法则。 内容: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 祛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 制宜等。
治法
含义: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于疾 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 内容:益气、滋阴、行气、活血等。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具有原则 性和普遍性意义。扶正祛邪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治法则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治疗大法、治疗方法 及治疗措施,其针对性及可操作性较强,较为具 体而灵活。 治则统摄具体的治法,而多种治法都是从属于一 定的治则。 益气、养血、滋阴、扶阳等治法就是扶正治则的 具体体现;发汗、清热、活血、吐下等治法就是 祛邪治则的具体体现。
塞因塞用 含 义:以补开塞,用补益药物来治疗闭塞不通症 状的虚证。 适用范围:因体质虚弱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治 法:以补开塞,主要是针对病证虚损不足的本质而治 通因通用 含 义:以通治通,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通泻症状的实 证。 适用范围:因实邪内阻而出现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治 法:以通治通,针对邪实的本质而治。
标本兼治
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 如扶正祛邪,表里双解等。
三、扶正与祛邪
含义: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 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使疾病早日 向 好转、痊愈的方向转化。 意义:正能胜邪则病退,邪能胜正则病 进——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
扶正 含 义:用补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邪、抗病 能力的一 种治疗原则。主要用于虚证。 具体方法:如益气、滋阴、养血、益阳等。 实施手段:内服药、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 祛邪 含 义:用攻法祛除邪气,排除及削弱病邪损害的一种治 疗原则 主要用于实证。 具体方法:发汗、涌吐、攻下、清热、活血、消导等。 实施手段:同扶正。
缓则治本
使用范围: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 暂无急重病的情况下,着眼于疾病本质的 治疗。 举例 :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应滋养肺肾 以治本。气虚自汗,应补气以治其本。先 病宿疾为本,后病新感为标。新感已愈而 转宿疾,也属缓则治本。
急则治标
标本取舍原则:标病急重,则当先治、急 治其标。 举例:大出血的病人,应紧急止血以治 标。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 治,将影响本病的治疗,也应先治 其标病。
反 治
含义: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 疗原则。其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症中假象 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 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不完全 符合的病证。这类情况较少见。
热因热用 含 义:以热治热,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 征象病证。 适用范围: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治 法:用温热方药以治其本。 热因热用 含 义:以寒治寒,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 征象病证。 适用范围: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治 法:用寒凉药清其内热。
正 治
含义: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 以治疗的一种治则,如热证用寒药,故又 称“逆治”。 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 病证。如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等,故 正治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原则。
内容:
寒者热之:即以热药治寒证,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 用 温热方药来治疗。如 表寒证用辛温解 表方药。里寒证 用辛热温里方药。 热者寒之即以寒药治热证,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 用寒 凉方药来治疗。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苦寒 温里方药。 虚则补之:即以补益药治虚证,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 象, 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如: 阳虚用温阳的药物。 阴虚用滋阴的方药。气虚用益气的方药。血虚用补血的药 物。 实则泄之: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指实性病证出现 实 象,用攻逐邪实的方法来治疗。如: 水 饮内停用逐水的方 药。瘀血用活血化瘀的 方药。湿盛用祛湿的方药。食滞 用消食导滞的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