尪痹的治则与治法

合集下载

尪痹的护理措施

尪痹的护理措施

尪痹的护理措施

什么是尪痹

尪痹(gāng bù),又称为肌张力障碍或肢体运动障碍,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在于肌肉收缩过度,导致肌肉僵硬和不协调运动。尪痹可以影响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四肢、颈部、躯干和面部肌肉。这种病症通常起因于神经元的功能异常,导致肌肉收缩过度,无法自由运动。

尪痹的护理措施

虽然尪痹目前无法治愈,但通过一些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

生活质量。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尪痹护理措施: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尪痹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和

肌肉松弛剂。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压力和紧张感。肌肉松弛剂可以减轻肌肉紧张和痉挛,提高运动的平稳性。然而,使用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期复查和调整用药方案。

2.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尪痹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物理治疗师会设计个性化的锻炼方案,帮助患者改善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按摩、牵引、热敷和冷敷等。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肌肉紧张和僵硬,改善身体的运动范围和协调性。

3. 心理支持

尪痹患者常常面临身体功能受限、活动困难等困扰,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理

压力。因此,提供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家人和医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和压力等心理问题。

4.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尪痹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康复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

设计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改善平衡和协调性。这些训练可以包括肌肉耐力训练、平衡训练、动作控制训练等。通过坚持康复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

尪痹病诊疗方案

尪痹病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病就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与2009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

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痠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弱。

尪痹临床路径

尪痹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注:本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主攻病种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结合我院风湿科特色制定。

中医病名:尪痹

西医病名: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关节的进行性破坏为特征。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范畴,中医可诊断为“尪痹”。

一、诊断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①.晨僵至少1小时(至少6周)②.有3个及3个以上关节肿(至少6周)③.腕关节、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至少6周)④.对称性的关节肿胀(至少6周)⑤.类风湿因子阳性⑥.手x线片改变⑦.有皮下结节。(满足4条即可诊断早期类风湿)(二)中医诊断标准:尪痹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胀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六周以上),晨僵。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③.实验室检查:RF阳性,ESR多增快.④.X 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X线所见,对具备上述症状和体征者,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

(三)证候诊断:中医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风湿痹阻证:关节冷痛,疼痛较剧,肿胀难消。舌淡,苔白,脉弦紧。

(2)寒湿痹阻证:关节肿大,僵硬冷痛,恶寒,四肢厥冷,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尪痹

尪痹

尪痹的辩证施护:

1、风寒湿痹:

(1)主要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时轻时重,以腕、肘、踝、膝等大关节受累为多

见,初起可有恶风、发热等表证。风邪偏盛者,有游走性关节痛,舌苔薄白,脉浮;寒邪偏盛者,关节疼痛部位固定,遇寒痛甚,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湿邪偏盛者,肢体关节和肌肉酸、重、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2)施护措施

○1饮食调护:饮食应荤素搭配,宜食温热食品,行痹可多吃豆鼓、蚕蛹、荆芥粥等以怯风除湿;痛痹者可多食羊肉、狗肉、乌头粥等,并可多用姜椒等;着痹者可使用薏苡仁,扁豆、赤小豆、茯苓粥等。可适量饮用五加皮酒、木瓜酒、蛇酒等。

○2药物内治:治以企鹅风散寒、除湿通络为法。风邪偏盛者,方选防风汤加减;寒邪偏盛者,方选乌头汤加减;湿邪兼挟风寒者,方选薏仁汤加减。常用药有羌活、独活、防风、桂枝、薏苡仁、苍术、川乌、草乌、细辛、防己、麻黄、生姜、大枣、当归、白芍、茯苓、甘草等。○3其他疗法:关节冷痛者可循经取穴位,行针灸、拔罐、热敷或按摩疗法。

○4药后观察:观察、记录疼痛的部位、性质,局部皮肤的状态,并注意观察体温、心率、血压等变化。若用川乌、草乌等有毒症状时,须严密观察药后反应,如患者出现唇舌发麻、手足麻木、恶心、心慌、脉迟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同抢救。

○5康复指导:患者疼痛剧烈时以卧床休息为主,安置适合的卧位,局部避免受压。汤剂宜温服,药后盖被安卧,休息。

2、风湿热痹

(1)主要症状: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

尪痹中医诊疗方案执行情况分析总结及方案优化说明

尪痹中医诊疗方案执行情况分析总结及方案优化说明

尪痹中医诊疗方案执行情况分析总结及方案优化说明尪痹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以肌肉强直、僵硬、难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病症。中医诊疗尪痹的方案一般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本文将对尪痹中医诊疗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方案优化说明。

首先,对尪痹中医诊疗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需要从患者病情、医生的治疗技术水平、养生保健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具体分析如下:

1.患者病情:尪痹病情轻重不一,有的患者病情较轻,遵循中医诊疗方案后病情明显改善;而有的患者病情较重,病程长久,对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要求较高。因此,尪痹中医诊疗方案的执行情况与患者病情有着密切关系。

2.医生治疗技术水平:中医诊疗尪痹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医生的治疗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尪痹中医诊疗方案的执行情况和疗效。对于一些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的医生而言,可能存在方剂选用不当、针灸手法不准确等问题,影响了方案的执行效果。

3.养生保健:尪痹患者在接受中医诊疗方案同时,还需要进行养生保健工作。适当的运动锻炼、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对于尪痹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些患者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对养生保健措施的忽视或不重视,导致效果不佳。

对尪痹中医诊疗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方案优化说明:

1.提高医生技术水平:加强对尪痹的研究和培训,提高医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方剂选用和针灸技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完善方案执行过程: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中医治疗痹尪症的医案

中医治疗痹尪症的医案

中医治疗痹尪症的医案

痹尪症是指身体某部位发生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的疾病。中医治疗痹尪症主要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以下是一例中医治疗痹尪症的医案:

患者,男性,35岁,因右臂疼痛、麻木,难以握物就诊。

辨证分析: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症状,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可以初步判断患者为“寒湿痹症”的证候。寒湿痹症是由寒邪和湿邪侵袭所致,表现为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

治疗方案:

1. 祛寒湿:采用温灸、针灸等疗法,通过热力作用温通经脉,祛除体内的寒湿邪气。可以选择经络穴位如「肩井穴」、「曲池穴」、「荥穴」等进行针灸或温灸。

2. 活血化瘀: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进行内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瘀血阻滞。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当归、活络丹、桃仁等。

3. 理气止痛:针对疼痛症状,可以应用行气活血的中药方剂,如桂附地黄汤、活络散等。

4. 运动锻炼:建议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以促进身体的气血流通,缓解痹尪症状。

疗程及效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常规疗程为1-2个月。在治疗期间,患者需配合医生的指导进行饮食调理、作息规律等,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寒湿侵袭。

以上仅为一例中医治疗痹尪症的医案,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建议在就医前咨询专业中医医生进行详细的辨证施治。

尪痹片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加减

尪痹片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加减

尪痹片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加减

一、功能

尪痹片是一种中药,具有以下功能:- 祛风痹:可以舒筋活络,祛除风湿痹痛。- 活血化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 - 镇痛止痒:可以缓解疼痛,止痒症状。

二、主治

尪痹片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 风湿痹痛: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

性关节炎等引起的关节酸痛、肌肉疼痛、关节肿胀等症状。 - 骨折及跌打损伤:可

以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感,促进伤口愈合。 - 神经痛: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

神经痛,包括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三、用法

根据个体病情,尪痹片的用法有以下几种选择:

1.内服:

•成人:每次2片,每日3次。

•儿童:根据年龄调整剂量。

2.外用:

•将适量尪痹片研磨成粉末,加入温水调成糊状,直接涂抹于患处。

四、用量加减

在使用尪痹片时,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进行用量的加减。

1.用量增加:若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可适量增加剂量。

2.用量减少:若病情较轻或病程较短,可适量减少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剂量的调整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或副作用。

五、注意事项

在使用尪痹片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蒜等。

2.避免饮酒,以免影响药效。

3.对药物过敏者禁用。

4.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以上是尪痹片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加减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咨询专业医生。

尪痹(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

概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脊柱关节病,临床上常称为“尪痹”。中医药在治疗尪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其综合疗效而被广泛应用。本文将介绍尪痹中医的临床路径,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治疗该疾病的参考指导。

临床路径一:调理营养

中医认为,尪痹的发生和发展与体内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调理营养,加强机体的自愈能力,对改善尪痹症状非常重要。具体措施包括:

- 合理饮食搭配,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 注意补充钙、维生素D等有益于骨骼健康的营养素;

- 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均衡饮食,保持消化系统健康。

临床路径二: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在尪痹的临床疗效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常用中药

包括:

- 归脾汤:用于治疗慢性脾胃虚弱型尪痹,可以调理脾胃功能,缓解疼痛;

- 舒落通胶囊: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的作用,对改善

尪痹症状有效;

- 桑杏膏:用于治疗尪痹关节痛,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络的

功效。

临床路径三:针灸推拿疗法

针灸推拿疗法是中医治疗尪痹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

和推拿按摩的手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疼痛。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临床路径四:调理活动方式

针对尪痹患者的活动方式,中医提出了一些调理方法,有助于

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具体措施包括:

- 适度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可以保持关节的活动性;

- 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静坐或长时间保持

尪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 )。

尪痹病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年ACR/EULA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

1. 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 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 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3. 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 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 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痠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 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 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弱。

尪痹丸的功能主治

尪痹丸的功能主治

尪痹丸的功能主治

1. 简介

尪痹丸是一种中药制剂,由多种药材组成,以其独特的药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

治疗中。尪痹丸具有多种功能主治,可以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2. 功能主治

以下是尪痹丸的主要功能主治:

2.1 缓解痉挛

•尪痹丸可以缓解痉挛性疾病,如肌肉痉挛、痉挛性头痛等。它的药性可以舒缓肌肉并减少痉挛的发生。

2.2 舒筋活络

•尪痹丸对于舒缓筋脉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改善筋脉的功能,活络气血,达到舒筋活络的作用。它常用于治疗筋骨疼痛、肢体活动不灵活等症状。

2.3 缓解疼痛

•尪痹丸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以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如头痛、关节痛、神经痛等。它可以通过减轻痛觉传导和改善血液循环来缓解疼痛症状。

2.4 增强免疫力

•尪痹丸对于增强人体免疫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5 抗炎作用

•尪痹丸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炎症症状。

它常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乳腺炎等。

2.6 调节气血

•尪痹丸具有调节气血的功效,可以改善气血不足或瘀滞等症状。它常用于治疗气血不调引起的各种病症,如月经不调、血瘀等。

3. 适应症

尪痹丸适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

•肌肉痉挛

•痉挛性头痛

•筋骨疼痛

•肢体活动不灵活

•头痛

•关节痛

•神经痛

•免疫力低下

•类风湿关节炎

•乳腺炎

•月经不调

•血瘀

以上适应症仅供参考,具体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 使用方法

根据医生的建议,一般成人每次口服2-4粒,每日2-3次,空腹或饭后服用效

果更佳。儿童用量应适当减少。

风湿病科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版

风湿病科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版

风湿病科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版

一、辨证分型:

1.寒湿凝滞型:疼痛局限于关节,固定不移,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

出现畏寒、腹泻等寒湿症状。

2.湿热侵袭型:疼痛较重,急剧发热,关节红肿,疼痛较重,口燥咽干,尿赤便秘等湿热症状。

3.气血两虚型:关节疼痛较轻,活动不受限制,常伴有疲乏无力、食

欲减退、面色苍白等气血亏虚表现。

二、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尪痹的原则主要是祛寒湿、清湿热、补益气血。具体治疗方

法如下:

1.寒湿凝滞型治疗:

(1)祛湿疏通:应用温经解表的中药如防风、羌活、独活等,可以

缓解疼痛。

(2)祛寒湿气:可选用温阳固表的药物如桂附地黄汤,能温经散寒,祛湿软坚。

(3)活络透疹:采用透疹化湿的方法如艾绞敷贴在患处,促进湿邪

的排出。

2.湿热侵袭型治疗:

(1)清湿热利水:选用清凉泻火的中药如藿香正气水,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2)活血祛湿:采用活血化瘀、散寒湿的药物如川芎、威灵仙、紫

背海桐子等,可以消除湿热。

(3)清热解毒:应用清泻热毒的中药如排脓散等,能清热解毒、消

散壅滞。

3.气血两虚型治疗:

(1)益气补血:应用补益气血的中药如黄耆、党参、当归等,可以

补充体内气血不足。

(2)温肾壮阳:选用温肾阳、祛风湿的药物如肉苁蓉、桂附地黄丸等,补益肾气。

(3)通络止痛:采用通络活血、舒筋止痛的中药如莪术、延胡索、

红花等,可舒筋活络,改善疼痛。

三、其他治疗方法:

1.针灸疗法:可采用寒湿体质调理和活血通络的穴位如肾俞、肝俞、

脾俞、足三里等,以及推拿疗法,达到祛寒湿、活血通络的效果。

2.热疗:采用外敷热敷、理疗仪或红外线照射等热疗方法,可以促进

尪痹片的功能主治

尪痹片的功能主治

尪痹片的功能主治

一、什么是尪痹片

尪痹片是一种中药制剂,由多种中药材经过一定比例配伍研磨而成。尪痹片以

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特别是在中风后遗症、周围神经炎等病症的治疗中。

二、尪痹片的主要成分

尪痹片主要由以下几种中药材制成:

1.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2.紫背天葵:具有活血化瘀、祛风解毒的作用;

3.苦参: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的功效;

4.归身乌梢蛇:可活血、止痛、缓解中风后遗症;

5.牛蒡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痈的作用。

三、尪痹片的功能主治

尪痹片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具有以下主要的功能和治疗作用:

1. 缓解中风后遗症

尪痹片中的归身乌梢蛇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中

风后遗症引起的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症状,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

2. 改善周围神经炎症状

尪痹片的苦参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的功效,可以缓解周围神经炎引

起的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

3. 减轻风湿疼痛

尪痹片中的紫背天葵等成分具有祛风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减轻风湿引起的关

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4. 刺激血液循环

尪痹片中的白花蛇舌草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组织修复。

四、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尪痹片时,需要按照以下方法来进行:

1.成人一次服用2~4片,一日3次;

2.儿童使用时,酌情减少剂量;

3.空腹服用效果更佳;

4.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在使用尪痹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药物,并就医处理;

•忌食辛辣、油腻食品;

类风湿性关节炎(尪痹)诊疗规范

类风湿性关节炎(尪痹)诊疗规范

类风湿性关节炎(尪痹)诊疗规范

类风湿性关节炎(尪痹)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范畴,中医可诊断为“尪痹”。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晨僵至少1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4)对称性关节炎(≥6周)。

(5)皮下结节。

(6)手X线改变。

(7)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

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痛处游走不定,或

见关节肿胀,屈伸不利,阴天加重,得热则舒,遇寒加重,恶风胃寒,舌质淡红,苔白或薄白、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弦紧或浮紧。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皮色不红,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阴雨天加重,肢体沉重,口淡不渴,舌质淡暗,苔白或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或弦紧。

尪痹“从脾论治”学术思想探讨

尪痹“从脾论治”学术思想探讨

尪痹“从脾论治”学术思想探讨

尪痹(wāng bì),又称为脾痹,是一种中医疾病名。它是由于脾气虚弱、湿邪困滞而引起的一种病证。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尪痹病证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而“从脾论治”作

为针对脾痹疾病的学术思想,有着长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本文将对“从脾论治”进行探讨,探寻其学术精髓和临床应用。

一、“从脾论治”的历史渊源

“从脾论治”首先强调了脾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是人体消化吸收食

物的关键脏腑,其功能的健康与否对人体的整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脾气虚弱、湿邪困滞

是尪痹病证的主要病因,因此“从脾论治”认为,治疗尪痹首先应该从调理脾的功能入手,以重建脾脏的健康状态为根本。

“从脾论治”着重强调“和为贵”。在中医理论中,脾主升清,升正之气,而清正

之气相互调和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在治疗尪痹病证时,避免用药过于猛烈,强调温

和的调理和疗法。

“从脾论治”还强调了治疗尪痹病证时要综合施治,即运用多种中医治疗手段相互配合,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施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也体现了中医整体观

念和个体化治疗的思想。

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也可以通过调理脾脏功能,防止尪痹的发生。比如在饮食上应该

注意饮食清淡,不暴饮暴食,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食用寒凉、生冷食物,尽量避免受潮、着凉,注重休息,避免过度疲劳等。

“从脾论治”作为针对尪痹疾病的学术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未来,随着中医医

学的不断发展,相信“从脾论治”这一学术思想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应用,为人们

刘泽延中医治疗尪痹的临证体会

刘泽延中医治疗尪痹的临证体会

刘泽延中医治疗尪痹的临证体会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属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以对称性手、腕、足等小关节变形、疼痛、活动受限、僵硬为特点,当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可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畸形和功能障碍。此病归属于中医学的“尪痹”、“顽痹”、“历节风”等范畴。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辩证治疗本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体会简介如下。

1.中医辩证论治

1.1.风寒湿痹:此型多为早、中期患者,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自汗恶风,或痛有定处,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或酸楚沉重,麻木不仁,苔白,脉弦紧或濡,或浮。治以温阳散寒,祛风除湿,益气和营,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医学心悟》)蠲痹汤合防已黄芪汤加减。处方:附子10g、川乌10g、桂枝15g、细辛4g、防风18g、防已18g、秦艽20g、羌活20g、独活20g、海风藤25g、松节20g、寻骨风18g、蕲蛇15g、黄芪30g、白术18g、炙甘草15g、白芍30g、当归20g、川芎10g、知母8g。若肌肤关节麻木重着加萆薢、苡仁、苍术;痛在上肢者加威灵仙、姜黄、蒺藜;痛在下肢者加牛膝、木瓜、川断;伴腰背痠痛,多与肾气不足有关,可酌加川断、杜仲、桑寄生、骨碎补、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

1.2.风湿热痹:此型多属活动期,常见反复低热,肢体关节疼痛,痛处肿胀焮红灼痛,得冷稍舒,筋脉拘急,或见皮下结节,或皮下红斑,口渴,心烦,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祛风除湿,清热通络,方用自拟清痹汤。处方:防已20g、白术25g、苍术25g、苡仁30g、蚕砂15g、寒水石20g(先煎)、知母15g、黄柏10g、赤芍25g、秦艽15g、桂枝8g、水牛角18g(先煎)、鳖甲8g(先煎)、地龙18g、乌梢蛇18g、青风藤20g、忍冬藤20g、鸡血藤20g、络石藤20、牛膝25g。若关节肿胀明显者,加泽兰、泽泻、木通、萆薢;疼痛较重者,加海桐皮、姜黄、木瓜;如疼痛日轻夜重者,可加入增液汤;发热甚者,加青蒿、地骨皮、石膏(或寒水石易为石膏);肝肾亏损则加补肝肾、强筋骨之品,如桑寄生、川续断、杜仲等。笔

尪痹片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尪痹片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尪痹片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尪痹片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以下功能主治:

1.缓解肌肉痉挛:尪痹片含有活血化瘀的药材,能够舒缓肌肉的紧张和

痉挛,缓解相关疼痛症状。

2.消肿止痛:尪痹片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减轻因肌

肉痉挛或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3.活血化瘀:尪痹片中的某些成分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瘀血的吸收,

对于一些血液循环不畅或因创伤引起的瘀血有一定的疗效。

用法用量

以下是尪痹片的常用用法用量:

内服

•成人:一次2片,一日3次。

•儿童:根据年龄和病情酌情减量,一日2-3次。

外用

•尪痹片可用于外敷治疗,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1.清洗患处:将患处用温水清洗干净,并擦干。

2.敷贴药物:将尪痹片粘贴在患处,轻轻按压使药物附着牢固。

3.固定:使用透气性的绷带或胶布固定药物,保持药物的服贴和

稳定。

注意:使用尪痹片进行外用治疗时,应避免贴在破损的皮肤上,以免引起感染。如果出现皮肤

过敏或不适,应及时停止使用。

注意事项

在使用尪痹片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使用期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3.不要与其他药物同服,如需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应遵医嘱。

4.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应立即停止使

用并就医。

以上是关于尪痹片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若需进一步了解,请咨询医生或药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尪痹的治则与治法

1.尪痹的治则

补肾祛寒,化湿散风,活瘀通络,强壮筋骨。

2.尪痹的治法

(1)补肾祛寒,散风化湿,活瘀壮筋骨;

(2)补肾祛寒,佐以清热;

(3)补肾清热,散风化湿,活络强筋骨;

(4)补肾清热,化湿祛风,强筋骨,通经络。

补肾祛寒治尪汤

本汤主治尪痹·肾虚寒盛证:药方以熟地、川断、补骨脂、淫羊藿、制附片、桂枝、赤白芍、知母、骨碎补、独活等20味药组成。水煎分两次服。每日上午9~10时服一次,晚上睡前服一次。

方解:本方以熟地、川断、补骨脂、制附片补肾祛寒,养肝肾,壮筋骨为主药。以淫羊藿、桂枝、白芍、独活、骨碎补温补肾阳、和营卫、散风寒、壮筋强骨为辅药。以知母、赤芍、防风等为佐药。以牛膝引药入肾为使药。全方共成补肾祛寒、化湿散风、活瘀通络、强壮筋骨、补肾治尪之功效。

加减法:上肢病情重者,可去牛膝,加片姜黄、羌活。瘀血证明显者,可加红花、桃仁、苏木、制乳没。肢体变形,弯曲挛缩,不能屈伸者,可去防风、苍术、松节等,加生苡米、白僵蚕、木瓜、伸筋草。

加减补肾治尪汤

主治肾虚标热轻证。本方以生地、川断、桂枝、白芍、知母、酒炒黄柏等19味药组成。煎服法同补肾祛寒治尪汤。

方解:本方是仍以补肾祛寒治尪汤减去温燥之品,加入苦以坚肾,活络疏清之品,以治轻度之标热,但不能完全去掉羌活、独活、桂枝、附片等祛寒散风除湿之品(只可减量)。因标热尚轻,不可因防治标热,而舍掉治本。

加减法:如标热明显者,可参考补肾清热治尪汤进行加减。因本证为肾虚标热轻证,减少一些温燥之品(或去掉,或减量)即可,不可太多加入凉药,以防碍治本(补肾祛寒)。

补肾清热治尪汤

主治肾虚标热重证。药方以生地、川断、地骨皮、桑枝、秦艽、黄柏等21味药组成。

煎服法同上。

方解:本方在我国北方地区,比补肾祛寒治尪汤使用情况较少。只有在青壮年人或又过于服用热药;或久久未能得到治疗,而郁而化热之证。所以方中采用一些生地、地骨皮、桑枝、黄柏、秦艽等坚肾清热祛风之品。但仍配用羌、独活等辛温祛风之品。注意治疗痹证不可采用一派寒凉之品去治疗,以免“治热而伤阴”、“血凝而生痹”等不良影响。

加减法:经过本方治疗一段时间后,如热象已不明显,或出现了“痛处喜热”、“得热则舒”等象,则可仍用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如果服用本方后,标热之证虽有一些,但已不明显,则可改用加减补肾治尪汤。

补肾清化治尪汤

本汤主治“湿热伤肾”证。药方以怀牛膝、川断、黄柏、骨碎补、秦艽等22味药组成。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我国南方,或亚热带地区,或常年湿热的国家和地区。故以川断补肾强筋骨;牛膝补肾活瘀;黄柏、秦艽祛风热,坚肾壮骨为主药。又配以骨碎补、青蒿、青风藤、防己等补肾清热、散风热、壮筋骨,再佐一些藤、蔓之品通经络、达四肢而组成既补肾清热又化湿浊之方。

病例1

任某某,男,48岁,工人。1971年10月28日初诊。

主诉:关节疼痛,肿大变形,僵化,肢体不能自主活动已1年有余。

病史:1970年9月间,因挖地道而长时间在地下劳动。一日突然高烧40度以上,继而出现左膝、左踝关节红肿疼痛,行走不便。虽经治约半年,但病情日渐加重。两手腕、食指关节亦相继红肿疼痛、变形、僵化,活动严重受限,晨起伸不开。两膝关节肿大、变形、不能自由屈伸,左腿较重。两踝关节肿大如脱。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当时血沉55毫米/小时),即转该院中医科诊治,服中药80剂,症状未见改善,血沉增快(118毫米/小时),遂来我院就医。

现症:除上述两膝、两踝及两手腕、指关节肿大、变形、疼痛、不能自由活动外,两髋关节亦强直僵化、固定成一种位置(大腿与躯干呈120度,不能屈伸),两肩、肘关节亦僵化不能活动,故来诊时需人背抬。有间断发烧,身体畏冷,心中烦热,食欲不振,时有恶心,大便1日1~2次,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脉象弦数。经我院放射科X线拍片,仍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辨证:地下环境寒湿,久处其地而受风寒湿三邪侵袭致痹。寒湿最易伤肾,肾虚不能御邪,寒湿乘虚深侵,肾主骨,寒邪入骨,久久留舍,骨失所养,则可致骨质变形,节挛筋缩,肢体不能屈伸,脚肿如脱,温温欲吐,而呈现尪羸之状。脉症合参,诊为尪痹。目前虽有标热之象,但实质仍为寒。

治法:补肾祛寒,散风活络。

处方:补肾祛寒治尪汤加减:制附片10克,骨碎补12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0克,麻黄6克,知母10克,防风12克,威灵仙12克,白术10克,炙山甲10克,生姜10克,甘草6克。水煎服,六剂。

药后诸症均减轻,仍守上方又加伸筋草30克,嘱可常服。至1972年3月10日来诊时,已能自己行走,不用扶杖。两手腕及指关节虽仍有变形,但可用力活动,手按之亦无疼痛,膝关节尚有肿胀,予上方加黄芪30克。3月17日已能骑自行车上街,仍守上方。

1972年5月3日来诊时,食欲很好,仅腕、背、踝部有时发胀,偶有轻痛,腕、指、膝、踝关

节虽外观尚变形,但均不影响活动。先后共诊22次,服药110多剂,病情已稳定,改用粉剂常服,处方如下:

制附片45克,骨碎补54克,川断60克,桂枝36克,赤白芍各60克,知母36克,防风45克,苍白术各30克,威灵仙120克,麻黄36克,细辛12克,松节45克,伸筋草120克,炙山甲36克,地龙45克,皂刺21克,泽泻3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2次,温黄酒送服。

1973年1月27日来诊,膝肿消退,关节明显变小,仍守上方,加归尾36克,焦神曲30克,片姜黄30克,红花36克,改川断为90克,为细末服。1973年5月29日,四肢功能明显好转,可以自由蹲下、站起,站立1小时多也不觉疲累,能骑自行车上街跑几十华里。脉亦较前和缓有力,舌苔正常。惟左腕及踝关节,尚有轻痛。仍予原方以资巩固。

1975年夏天追访:已全天上班工作年余,腕、指、左膝关节外形虽未全复正常,但能活动,能工作,无痛苦。

1979年夏季又约他来复查:血沉13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仍为阳性。但一直上全天班,并能胜任比较繁重的工作。

病例2

赵某某,女,28岁,汉族,教师。河北籍,已婚。

主诉:关节肿痛,变形僵化2年余,加重3个月。

病史:1980年1月份因居住潮湿,自觉手指发凉,皮肤苍白无血,麻木疼痛。半年以后渐及腕、膝、踝关节及足趾关节,均对称性疼痛。1982年5月产后延及全身大小关节疼痛变形。近3个月来不能起床,不能自行翻身,关节剧痛不敢用手碰。在宁夏当地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曾先后口服消炎痛、水杨酸钠、强的松、布洛芬、昆明山海棠等,症状不减,卧床不起,几成废人。于1982年10月5日抬来我院住院治疗。

现症:四肢大小关节均肿大变形,关节局部怕热,酸胀,烧灼感,但又不能久放被外,夜痛重,怕风。有时呈游走性疼痛,四肢末端发凉,言语无力,说话时嘴不能张大,气短倦怠,眩晕耳鸣,咽干口燥,尿黄,月经50天一行,量少色黑。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沉细数,尺脉弱。

趺阳、太冲、太溪脉均沉细弱。极度消瘦。身高1.60米,体重仅有30.5千克,面色白,皮肤脱屑。双臂不能向外伸展抬高,右臂抬高95度,左臂70度,双肘仅能伸展125度,双膝只能屈曲90度,双颌下及颈部可摸到数个肿物,小如豆粒大,大者如枣核,有压痛。化验血沉142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阳性,血红蛋白63克/升。X光拍片:骨质稀疏明显。掌指、指间关节及腕关节间隙明显狭窄,双侧小指间关节半脱位畸形,双骶髂关节间隙狭窄融合,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