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二课预习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二课预习作业
阅读《“滴水”真的能够“穿石”吗?》一文,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这是一篇考场作文,请看考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成语滴水穿石告诉我们:一滴水虽小,但不断地滴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年深月久,就能将顽石滴穿。对于滴水能穿石,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根本没有事实依据,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根本不足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发表你的意见与见解。
下面《“滴水”真的能够“穿石”吗》是一篇考场作文,请看:
“滴水”真的能够“穿石”吗?
滴水穿石的成语至少也有千年历史了,人们对它坚信不疑,代代相传。(历史悠久)短短四个字早已成为激励人们尤其是鼓励年轻人不懈奋斗的强大思想力量。(巨大贡献)诚然,尽管力量微小,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不懈奋斗,很多人是可以创造条件把本来很难办到的事情办好。(让步肯定,有限度地肯定其合理成分)历史上很多名人就是受到这个成语的激励而奋发努力,专心奋斗,最终创造出优异成绩的。我们充分肯定这个成语的历史贡献。(让步肯定,有限度地肯定其历史贡献)
不过,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要盲从;哪怕是千年沉淀的“真理”,也的认真思考一番,看看其间是否经得起推敲。(提出哲学理论,作为前提)就说“滴水穿石”吧,人人都信,我就不信!(提出中心论点)
“滴水”真能“穿石”吗?我们的回答是:否!为什么?(提出问题,引发下文)
理由之一,事实上不存在。(分论点一)地球已有千万年历史,全国全球的旅游景点千千万万,全球全国的滴水岩多得不可胜数,但有谁看见过听说过哪一块石头是被滴水穿透的?(从客观事实方面作出分析)毫无疑问,根本不存在。这个成语来自于宋代一个县官审判小偷时“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判词,完全是比喻性质的,并无事实依据,何以足信?(从源头分析没有根据)
理由之二,道理上难解释。(分论点二)客观上,“滴水”根本就无法“穿石”:假定一块石头一米见方,滴水真的把它的正中间打出一个5厘米深的凹坑——水滴下来,凹坑必然装满水,再往下滴的水只能打在水面上,那细细微微的力量只能溅出水花,而根本无法作用于石头的凹坑底部,又怎能将它穿透呢?(从一般事理方面作出分析)有人说是水与石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穿透石头。(设立对立面)这是无稽之谈。果如所言,世界上还有石头吗?河里还有鹅卵石吗?纵然如此,也不是水滴的功劳。(从三个方面反驳对立面)理由之三,逻辑上说不通。(分论点三)“滴水”与“穿石”是何逻辑关系?无疑,“滴水”是“穿石”的条件,那么是什么条件关系呢?在三种假言判断中,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两种假言判断均不可能,剩下的只能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即只要“滴水”,就能“穿石”,或者如果“滴水”,就能“穿石”;换句话说,有“滴水”存在,“穿石”必然存在——“滴水”是“穿石”的充分条件。可是,仅靠“滴水”根本就无法“穿石”,因为正向例证一个也没有,反向例证要多少有多少。(从逻辑关系方面作出阐释)
滴水穿石,千年成语;人人信奉,全是盲从。(总结全文,强调论点)
思考题:
一、你赞成本文的观点吗?你认为应该把“滴水穿石”这个成语拿掉吗?为什么?
二、本文的论点与《自信》有何不同?
三、本文说理的方法与《自信》有哪些区别?
四、这是一篇阐明文,你能概括出它的基本特点吗?
五、填写下面表格。
课文及结构示意图可以下载打印,以便上课时更方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