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论的学科定位及研究范式

合集下载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全球史观的兴起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全球史观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史学新观点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社会史观社会史观认为:⑴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⑵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⑶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

4.多元化史观多元化史观认为历史是丰富多彩的。

当今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样化的世界。

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不可能用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宗教来影响全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要求我们在认识和了解历史现象时,要有更宽阔的视野,抛弃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

历史教学论的实践(3篇)

历史教学论的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历史教学论是研究历史教学现象、揭示历史教学规律的科学,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历史教学论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历史教学论的实践,以期为我国历史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历史教学论的基本原则1. 教育性原则:历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科学性原则:历史教学应遵循历史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史实为基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3. 主体性原则:历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互动性原则:历史教学应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实践性原则:历史教学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历史素养。

三、历史教学论的实践策略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1)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处理历史教学内容,使之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注重历史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 教学方法的应用(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

(2)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3)运用比较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的实施(1)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3)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考试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 教师的专业发展(1)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关注教育改革动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3)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

四、历史教学论的实践案例1. 案例一: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历史教学(1)教学内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重要人物等。

历史教学论(2024)

历史教学论(2024)

引言:历史教学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学生可以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历史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不高、教学资源有限等。

本文将围绕历史教学展开论述,并提出一些改进历史教学的方法。

概述:历史教学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由于各种原因,历史教学面临着一些难题。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讨论如何改进历史教学。

正文:一、课程设置的改进1.设计丰富多样的历史教材:历史教材应该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

2.引入当代史:将当代史适当纳入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中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使历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3.强调跨学科: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的元素,如文学、艺术等,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具体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兴趣。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加学生与历史内容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像、音频、视频等,呈现历史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5.参观实地教学法:带领学生到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实地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加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三、教师的角色与任务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应接受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历史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传递历史知识给学生。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展有趣的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等。

3.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使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地理解。

四、教育资源的优化1.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获取更多的历史资源,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和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作为一门深入探索人类历史的学科,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和解读,更是一种基于特定方法论的科学探究。

史学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基石和指引。

本文将探讨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并分析其中的关系和互相影响。

史学理论是指对历史研究进行理论探讨和总结的一系列学科体系。

它以历史学的发展和演变为基础,通过分析历史学的核心概念、范畴和方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

史学理论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学的本质和价值,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史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历史学的对象和目标。

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和阶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

历史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史学理论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客观、真实和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历史,避免个人主义和主观偏见的影响,并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是史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它包括了史料收集、史料分析、史实还原、历史比较、历史综合等一系列步骤和手段,它们共同构成了历史研究的方法体系。

史学理论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史料为基础,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史料,还原出真实的历史事实和过程。

同时,历史研究也应该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历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除了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历史研究产生影响。

首先,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历史研究的偏好和取向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对历史的关注点和研究重点有所不同,这也会反过来影响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其次,个人观点和学术思想对历史研究的选择和态度产生影响。

历史研究者的个人观点和学术思想会影响他们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解读和分析,从而影响到整个历史研究的方向和成果。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是相互依存的。

史学理论提供了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历史学科宣言范文

历史学科宣言范文

历史学科宣言范文第一章绪论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事件、人物的学科,是对过去的认知和理解,并对当下和未来具有启发和警示作用的学科。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但是,历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本宣言旨在对历史学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和引导,以期为历史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方向和借鉴。

本宣言将围绕历史学的学科定位、学科建设、学科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历史学的学科定位1.历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多学科交叉的今天,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日益频繁,这无疑丰富了历史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也拓展了历史学的研究领域。

然而,我们要牢记的是,历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对过去的反思与总结,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与揭示,是对人类文明传承的记载与传播。

因此,历史学是独立而重要的学科。

2.历史学是一门多重层次的学科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世界历史、国家历史、地区历史、城市历史、族群历史、宗教历史等多种层次和领域。

这些层次和领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

因此,历史学的研究需要跨越不同的层次与领域,以全面而精准地认识和理解历史。

3.历史学是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历史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新的发现、新的观点、新的理论不断涌现,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可能。

因此,历史学是一门具有活力和前景的学科。

第三章历史学的学科建设1.加强学科内部的整合与交流历史学包含丰富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在发展过程中,应当致力于加强不同分支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现代史学研究范式的更新和转型。

同时,也应加强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促进不同学科的相互促进与互补。

并加强学科内部教学与科研的整合,形成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发展的合力,为历史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史学研究范式例述

史学研究范式例述

不同史学研究范式例述史学研究范式,是史学家在解构历史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论研究模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史观的考查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当前,史学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主要有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唯物史观、革命史观(也称阶级斗争史观)等。

新的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不同史观概述1.现代化史观(即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以下几点:①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②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各国具体国情决定;③实现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是落后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2.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新航路开辟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该史观侧重关注世界的横向联系,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了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有助于弥补国别史的缺陷。

但不能取代国别史,且仅适用于研究1500以来的世界历史,无法涵盖古代历史。

整体史观要求我们: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

3.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察历史,倡导“眼光朝下”的研究方法,着重关注普通民众生活变迁,涵盖衣食住行、家庭婚姻、社会保障、教育环保、语言习俗、思想观念等诸多社会层面。

该史观突破了传统英雄史观的狭隘视野,也称新文化史观。

4.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几乎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历史,它囊括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社会史观,其中,现代化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一个阶段,整体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不同文明单位横向交流的一个方面,社会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不同时期文明发展的一个领域。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探讨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探讨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探讨导言: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在历史学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毕业论文是对自己学术能力的一次综合考核,也是对某一研究方向深入探讨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第一章分析历史学专业的研究领域历史学专业涉及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当代史等。

这些领域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在确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之前,有必要对这些研究领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以便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潜在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确定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确定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是整个研究工作的核心。

在确定研究主题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 兴趣和热情: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主题,能够提高研究的动力和效果。

2. 学术价值:选择具有研究价值和创新性的主题,能够为历史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3. 可行性:选择在时间和资源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研究的主题,避免过于宏大或无法实施的研究方向。

第三章研究方法和途径的选择历史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研究方法和途径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 文献研究:通过深入阅读相关的史料和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

2. 地址考察: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对具体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进行研究。

3. 档案研究:通过研究历史档案和文献,对某一历史时期或事件进行深入挖掘。

选择适合自己研究主题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提高研究效果和学术水平。

第四章论文的撰写过程和注意事项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论文结构的安排: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等内容。

2. 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要保证论文的内容逻辑清晰,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紧密。

3. 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的标注:要遵循学术规范,在适当的位置引用文献并标注参考文献。

结论: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的选择是一个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深远影响的决策。

历史教学论的开题报告

历史教学论的开题报告

历史教学论的开题报告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前历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一的教学手段、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内容枯燥乏味等,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将从历史教学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改进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历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历史教学过程的分析、理论的研究和实证研究,探讨如何改进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总结历史教学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

2. 实证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法,探讨学生对历史教学的态度和评价,分析教学方法对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1. 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历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基本理论,对历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方法选择进行总结分析。

2. 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围绕历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教学手段的单一、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内容枯燥乏味等问题的原因,探讨历史教学不足的原因和问题。

3. 改进历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提出改进历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情境教学、互动教学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四、研究意义1. 促进历史教学的改进:通过对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改进历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历史教学向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

2.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通过改进历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3. 探索历史教学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对历史教学的研究和改进,为历史教学发展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促进学科的繁荣和进步。

学科研究范式

学科研究范式

学科研究范式是指某一学科领域内研究人员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体系。

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研究范式,这些范式对于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科学领域,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体系。

这种范式强调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式获取数据和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归纳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通常包括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等方面,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这些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人文科学领域,存在一种批判主义研究范式。

这种范式强调对既有知识和观念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分析,探索事物背后的深层意义和价值,强调主观性和个体性。

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通常包括文化、艺术、历史、文学等方面,批判主义研究范式在这些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研究范式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体系。

这种范式强调通过观察、实验、数学建模等方式获取数据和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演绎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通常包括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科学研究范式在这些领域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此外,在医学领域,临床医学研究范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体系。

这种范式强调通过对病人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以达到改善病人健康状况的目的。

临床医学的研究对象通常是病人,其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综上所述,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研究范式,这些范式对于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选择适合的研究范式对于学术研究的成功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研究对象、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可靠的结论,并推动学科的发展。

当然,不同的学科领域可能存在交叉和融合的情况,这也导致了研究范式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因此,在学术研究中,研究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和运用不同的研究范式,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应该注重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以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促进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试谈历史教学中的理论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试谈历史教学中的理论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试谈历史教学中的理论研究一、研究历史理论的现实意义历史分为本体和认识两个方面。

历史本体是唯一的、永恒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不为人的意志和行为所改变的;而历史认识则是是主观的,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只存在于人的记忆和思考之中。

同样的历史,不同的时代、社会乃至不同的人对其会有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

与历史相对应的,历史理论也分为关于历史本体的理论和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两类,而目前困扰历史教学的主要是历史认识的理论。

历史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历史认识论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方法论。

具体而言,包括历史研究的对象、历史发展的动力、形式及规律的探讨,涉及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民族的形式等一系列指导历史研究的重要理论观点;还包括历史研究所采用的各种不同的方法,从传统考据法、考古法到现在所采用的阶级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心理分析法等等。

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构成了历史理论的主干。

历史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会有不同的理论,甚至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也会有不同的历史理论,归根到底,它是时代和社会现实的产物。

二、认识历史理论研究和中学课程的设置历史认识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与其他认识活动有许多相似之处。

它把人类过去的活动作为认识对象,却又处处着眼于当前实际和未来的发展,从而拥有无可比拟的社会功能。

根据历史层次的分析,可将历史认识论分为微观历史认识论、中观历史认识论、宏观历史认识论。

微观历史认识论是考察历史的个别史实、个别现象,为历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事实依据的认识活动,是历史认识中最基本的层次。

它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认识方法相对单一,认识面也相对窄,但它是整个历史认识论的基础,只有掌握了真实的历史情况,才能作出可信的价值判断,从而准确地揭示历史的运行规律。

相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微观历史认识论就是具有掌握基本历史事实的能力,而这是《考纲》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要求,也是《课程标准》“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体现。

问题解答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2024

问题解答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2024

引言概述: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研究历史教育的重要分支,涉及到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教材编写等方面。

本文将从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解答与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的问题。

我们将探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然后深入研究历史教学的目标与意义,接着分析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然后讨论历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最后总结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与启示。

正文内容:一、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与定义2.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特点和研究方法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历史教学的目标与意义1.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与意义2.历史教学的发展目标与现实意义3.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影响三、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历史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与方法2.历史教学内容的组织框架与结构3.历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定制四、历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1.创设情境与情境教学的应用2.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的实施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历史教学4.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与历史解读能力的方法五、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与启示1.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对历史教学改革的影响与借鉴2.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对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作用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对培养国民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总结: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历史教育的重要分支,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目标与意义、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法与手段的应用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与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教育实践效果,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历史解读能力和历史文化认同,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历史学科教学论

历史学科教学论

历史学科教学论一、名词解释1、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学校教育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构成了学校的实际课程。

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隐性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就需要创设宽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情境。

2、历史课程:狭义的历史课程是指历史学科和历史活动的总和,包括历史教学计划、历史教材、历史教学活动等。

广义的历史课程指的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总和。

二、论述题1、什么是“课程”?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这一涵义有何新的发展趋势?“课程(curriculum)”最早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首先提出来的,意指“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iculum”一词的词源是拉丁语currere,是动词“跑”的意思,而“curriculum”则是名词“跑道”的意思,更多的是强调静态的“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

相比较,currere 一词的原意“跑的过程与经历”则更能体现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主要趋势有:(1)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单一强调教材重要性到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2、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历史教育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1)1950-1952年:初高中开设历史课,内容上实行小循环制。

(2)1953-1957年:加强了教学的计划性,编写出新的历史教科书,重视教学法的研究。

内容上实行大循环制。

建国初,历史教学的特点:照搬前苏联教育的制度和经验,重视系统的历史知识的传授,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地进行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学科教学论(历史)

学科教学论(历史)

引言概述:学科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各学科教学方法和原理的学科,旨在探索如何有效地传授学科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以历史学科为例,探讨历史学科的教学论,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教学资源等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历史学科教学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一、教学目标1.明确历史学科的核心目标:历史学科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2.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记忆、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等。

二、教学内容1.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将历史学科的知识分为不同的时期和主题,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

2.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权威、全面、丰富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图片和实物展示: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和实物,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记忆效果。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学科的知识以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1.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在知识掌握、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项目评价:让学生参与历史项目的研究和展示活动,通过项目完成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五、教学资源1.图书和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图书和参考资料,以帮助他们深入学习历史知识。

2.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总结:历史学科的教学论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

历史课程教学论

历史课程教学论

(一)定义(二)课程属性(一)历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历史教学的全过程1、历史教学的目的2、历史教学的内容3、历史教学的原则4、历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5、历史教学的设备和手段(二)历史教学论研究的任务:揭示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三、历史教学论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统计法4、比较法5、图表示6、分析和综合法7、归纳和演绎法四、学习历史教学论的意义、方法和要求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程的课程标准(一)课程改革的思路:1、在知识接受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2、课程结构实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倡导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培养生的各种能力;5、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教学改革。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设计思路三、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运用(一)把握基本思想(二)认真研读和分析内容(三)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四)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五、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1、关于历史知识2、历史知识的特点3、历史知识的分类4、历史知识构成(二)能力的培养1、能力的种类2、能力培养的意义3、初中阶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4、高中阶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三)思想的教育1、思想的教育的具体内容2、思想的教育的原则(四)价值观的培养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的教材与教参一、中学历史教学的教材(一)教材的定义与分类1、定义:广义: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材料。

狭义: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材料,习惯称教科书。

2、分类⑴以文字材料为形式⑵以非文字材料为形式(二)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审定1、制度课程标准由国家颁布2、教科书制度分国定和审定制,即通常说的“一纲多本”。

(三)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基本结构1、课文(正文)2、辅助课文(四)现行教科书的特点1、开放性2、联系生活实践3、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五)现行教科书的使用及应注意的问题1、教科书的使用⑴整体把握脉落⑵全面理解内容⑶明确难点重点⑷教案设计的依托2、使用要注意的问题⑴以基本文为教学基础,不忽视对补充文的运用⑶统考课文学习与作业练习⑷引导学生运用教科书⑸提倡灵活性与创造性二、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师参考书(一)教师参考用书的内容与作用1、教师参考用书的内容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要点教学要求(设计)和建议、习题解答、课文注释、史学动态⑵教学资料:参考书、资料、注释、附录2、教师参考用书的作用⑴帮助教师理解课标原则和精神提高讲课备课水平⑵有利于教师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⑶有利于教师理解教材去疑解惑⑷更新教学观念、开阔教学思路、充实专业水平⑸增加教学素材(二)教师参考用书的使用1、不脱离大纲和教科书2、建立在教学实践际的基础上灵活运用3、掌握更多信息了解更多资料4、完善教案编写和教学活动的设计5、选择性的运用材料6、创造性的运用第四章历史知识的特点与教学原则(一)历史知识的分类1、人类社会发展2、自然发展(二)历史知识的特点1、科学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学科的科学性)2、过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认识方法论)3、规律性与具体性的统一(事物的联系性)4、广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专业属性)二、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一)定义(二)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1、科学性与真实性(寓论于史、论从史出)统一2、主导作用与主动性相统一(师生互动)3、系统性(演变的顺序)4、直观性(知识获取的途径)5、巩固性(知识的掌握)6、量力性(可接受性)7、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与现实的关联)8、因材施教(学生差异)第五章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与授课(一)教师备课的作用1、上好课的前提2、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3、提高自身素质的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二)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形式1、按参加人数的多少分⑴个人备课⑵集体备课2、按教学时间分⑴常年备课⑵学期备课3、按教学时段分⑴单元⑵课时(三)教学准备的要求1、认真写好每课教案2、不断补充新信息,使每次教学有新意3、随教材的变化及时做好准备二、学期备课的要项(一)结合课程标准,通读教材1、深化对课标的理解,领会基本精神和体系2、了解教科书中教学内容的脉络,把握每课书在全教科书的位置(二)了解授课班级的学生情况1、学生学习的兴趣2、学生学习的基础3、如何开发和培养智能4、思想教育内容(三)制定学期教学计划1、拟定本课程在全学期的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安排3、单元、学期复习考试安排三、课时备课(一)课时备课前的重点是钻研教科书1、要了解课标,制定课时教学目标2、确定本课内容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掌握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前后课内容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弄懂本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做到史实熟悉、概念清楚、观点正确。

论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论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ZHOU i m ig — n
( p r n fHitr ,Z n i r lC l g ,Z n i5 3 0 ,C ia De at me t soy u y ma ol e u y 6 0 2 hn ) o No e
/l t e : o ils i n e itr ga h a s o e e a e e r h p r d g k ̄ r t As a s ca c e c ,h s i r p y h si wn g n r l s ac a a i m:t e f s s p i t o b ,t e s c n s t ah r : a oo t r h i t t s o d u t h e o d i o g t e r e
制” 。圜

孟 子 的怀 疑精神在 宋代得 到极大 的张扬 , 代学者 治 宋 学 首先是 ‘ 疑经 ” 尤其是怀 疑汉儒 的注疏入 手 的, 继
这种怀 疑 精神 使清 儒 由 明返 宋 , 由宋 返 唐 , 由唐 返汉 , 路穷 根究底 , 终把 怀疑 的对象 追 溯 到孔 子 一 最 那里 , 由此 也 造就 我 国古代 学术 的巅 峰 时期 。可见 , 怀疑 对 于学术 研 究 的重 要 ,史 学研 究 工作 当然 也 不 例外 。笛 卡尔 在 《 哲学 原理》中开宗 明义地 指 出: 要 “ 想追 求真 理 ,我们 必须 在一 生 中尽 可能 地把 所 有 事 物都 来怀疑 一 次。’ 从怀 疑 出发 , 往 能够得 到确 定 往 的知 识 。 之 所 以在 史 学 研 究 中首 先 要 有怀 疑 的精 神 , 这
第 1 4卷第 2期 21 0 2年 4月
遵义 师范 学院 学报
J u n l f u y r lC l g o r a n i oZ Noma ol e e

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分析

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分析

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分析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文化、制度、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的演变与发展。

历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谨的方法论,才能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

本文将对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进行分析探究。

一、历史研究的理论体系历史研究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历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1. 历史学层次历史学作为历史研究的核心学科,主要包括历史哲学、史学と历史学史等。

历史哲学是关于历史的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历史的本体问题、时间问题、历史的价值问题和历史命题的真假问题。

史学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重建过程,还原历史真相的学科,主要研究历史的事实性、客观性、真相性和完整性问题。

历史学史是历史学本体论、存在论和方法论问题的历史演进,主要研究历史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和变化。

历史学层次是历史研究的最基层。

2. 人文社会科学层次历史研究不是孤立的、自我封闭的领域,它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互关联、相互补充。

人文社会科学层次主要包括古代文献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研究等。

在历史研究中,古代文献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是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

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重要学科,对于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以及历史现象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具有重要作用。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的学科,在历史研究中,政治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政治背景。

3. 自然科学层次自然科学层次主要研究自然、地球科学以及环境科学与史前人类的关系,包括考古学、遗址遗迹和地质学等多个领域。

在历史研究中,自然科学常常与考古学联系在一起,通过对遗址、遗迹、古物的发掘和研究,可以揭示出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涉及到历史研究的方法、资源、技术三个方面的问题,下面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历史教学论

历史教学论

历史教学论历史教学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理解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未来的深厚基础。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和影响,加深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历史教学一直受到教育家、政治家和社会人士的高度重视。

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总体发展。

它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评估和判断能力,以及增强他们的批判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掌握技能和知识,以识别、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和现象。

此外,历史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促进文化、民族和人种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角色极为重要,他们必须对历史学科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该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演讲、课堂讨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板、展示盘等工具,以使历史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此外,历史教学还需要面对一些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挑战之一是如何保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认识到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是有其背景和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应对当前社会和时事的影响。

教师需要协调教学内容和学生背景知识,使历史教学与时俱进。

总之,历史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以较为深刻的方式学习和理解历史事件。

历史教学应该带来普遍提高,包括思想能力、文化、历史知识和公民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历史教学论的学科定位及研究范式*朱煜**(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摘要:历史教学论要想摆脱目前的发展窘境,在教师教育发展中赢得一席之地,在学科定位上必须重新审视,将之界定为一门具有历史专业特点的教学理论;在研究内容上关注历史课程论问题,冲破狭隘的研究藩篱,拓展研究空间;在研究范式上超越低层次的经验总结或案例分析式的研究方法,走学术型历史教学研究之路。

关键词:历史教学论;历史教学法;历史教师教育;学科定位;研究范式历史教学论,或称历史教学法、历史教育学,①是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历史学(师范)专业设置的具有“师范性”或“教育性”的特色学科。

当前,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教学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长期以来,历史教学论的学科定位相当模糊,研究范式在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游离。

由于找不准自己的学术位置,加之因循守旧、自我封闭,从而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影响其学术品位的提升,给人的感觉是:它既不“理论”,也不“实用”。

[1]因此,如何从时代发展和学科特性出发,对历史教学论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探讨其研究范式的改造,是一个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

一、学科定位:具有历史专业特色的教学理论历史教学论究竟如何定位,或者说历史教学论是什么,这是关乎历史教学论向何处去的重要问题,必须首先予以回答。

②从普通教学论与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分工看,普通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本文系扬州大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课题和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朱煜(1963—),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①该学科称为“历史教学论”较为准确。

因为,我国官方公布的称谓就是“历史教学论”。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在“历史学”(师范类)专业的15门主干课程中就将该课程定名为“历史教学论”。

从学科分类看,目前它隶属于“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

②关于历史教学论的学科理论研究,近年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赵亚夫《历史教学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0期)、郑林《师范院校〈历史教学法〉课程的定位及改革》(《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3期)以及拙文《高校“历史教学法”技能课定位说之质疑》(《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10期)等。

目前学界对历史教学论的定位基本上有三种观点:一是“应用性理论学科说”,认为“历史教学论是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门具有专业特点的应用性理论学科”。

二是“职业技能学科说”,认为历史教学论应定位为高师院校的一门“历史教师职业技能课”。

三是“较高层次的应用性学科说”,认为历史教学论“应体现教育的深刻性”,要比教学法研究的层次高,同时“教学论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可操作的”。

笔者不主张将历史教学论定位为纯操作性或者技能性学科,而认为它应为一门具有历史专业特色的教学理论性学科。

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而学科教学论研究的也是规律性的东西,只不过“它必须根据并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它和普通教学论的关系属于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谁也不能代替谁,各有其独立的范围。

”[2]就是说,普通教学论是研究各学科教学共同性的、一般规律的学问,而历史教学论是研究历史专业特殊的教学过程与规律的学科,两者并不重复。

前者关注的是教学最一般的原理和规律,它虽然植根于各科教学论之上,但不研究具体学科的特殊教学理论与方法;而后者则以历史学科教学的规律与问题为研究对象,不仅探讨历史教材的教法,而且要对历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评价设计等全面进行研究,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普通教学论到历史课堂教学的中间“断带”需要历史教学论来填补。

诚然,历史教学论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它本身并不是教学技能性学科,它的主要任务不在于针对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给历史教师提供教学建议,或者描述历史教学中某些个别的、零碎的实际经验。

它也不是对普通教学论的简单“复制”,而是建筑在历史学科的沃土之上,充分彰显历史专业特色且普通教学论无法代替的学科教学理论。

也就是说,历史教学论应该研究如何将普通教学论所阐述的一般教学原理作学科化“加工”,亦即站在历史学科的角度,对一般教学理论进行修改、补充、丰富,不断地改造、扩展对历史教学实际的理性认识,并将之与历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提出对历史教学任务、目标、要求、内容、过程、原则、策略、方法、评价等各个方面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3]作为研究历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一方面,历史教学论要关注如何形成具有本学科特点的教学理论体系问题,要改变长期以来按普通教学论主要内容移植,前面加上“历史”二字,再配以历史教学实例的初级研究形态,真正建立起历史教学论自身具有系统性的概念、命题和理论;另一方面,历史教学论的实践指向也十分明显,就是说它应贴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为师范生从事历史教学工作提供“实战性”的技术支撑,[4]但这种技术性、操作性绝不是浅层次的技能训练或教材教法之类的言说,而是建立在教育心理学基础上、焦点对准历史教学实践的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与实证成果。

[5]历史地看,一百年来,许多前贤为建立历史教学论的自身理论体系而不断探索和耕耘。

1904年《教育世界》杂志发表了我国近代最早的历史教育论文。

[6]两年后,上海出版了我国近代最早的《历史教授法》教材。

此后,相关著作逐渐增多,推动了师范教育及历史教学研究的开展。

[7]1926年,留美回来的何炳松出版了他的译作《历史教学法》(美国约翰生·亨利著),对我国历史教学论学科的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该书的最大特点是学术起点高,讨论了“目的同价值的问题”、“欧洲学校课程里面的历史”、“美国学校课程里面的历史”、“从传记的进路到历史”、“社群的研究”、“使过去成为真的”、“学校的历史同历史研究法”等许多颇有深度的课题。

著者在“原序”中说得很清楚:“这书的大部分专门讨论潜伏的原理……目的在于尽力将能够使教室中的历史显出效用的各种条件,明白表示出来。

”换句话说,作者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历史教学行为的理论依据,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阐述的诸多历史教学理论、观点,是多年来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学说经过历史教学实验而得来的结论。

也就是说,这些原理、论点是“在普通学校状况中亲身试验过的”。

[8]30年代,胡哲敷编撰的《历史教学法》基本上也是理论化的研究取向,论述了“历史的目的与教历史的目的”、“吾国小学校与中学校的历史学科”、“教材的选择与配置”、“传记与社群在中小学历史教材上的地位”、“教学法的研究”、“中小学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络”、“历史考试的问题”、“史学研究会”等问题。

[9]这一时期,甚至某些小学历史教学法的著作也很有一点理论和学术的味道。

吴研因、王志瑞著的《小学历史教学法》总共三章,就有一章专门讨论“历史科的课程”,内容包括:“儿童所需要的历史是什么”、“编订历史课程的基本原则”、“对于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的批评”、“课程纲要的拟例”等。

[10]朱智贤编的《小学历史科教学法》,开篇即说有感于约翰生《历史教学法》的成就,希望研究:“怎样更好地利用历史学所潜伏的原理到教学上”,“怎样使历史教学(教材教法)为更科学的研究,使教学更经济而有效力。

”由于学术化的路径,加之作者专精于教育心理学,使得该书讨论的不少问题都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

1949年以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历史教育界在历史教学论领域取得不少研究成果,其中不乏上乘之作。

不过,就目前历史教学论的整体研究现状看,学术水平较低和徘徊不前也毋庸讳言。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学科定位的模糊与游离,大量“研究”,要么“平移”普通教学论的框架、理论,点缀一些历史学科的实例,缺乏本学科实证的基础,空泛有余,特色不足,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11]要么步入纯操作性、技艺性的误区,变成历史教学经验总结或案例汇编,看起来似乎“贴近”实践,但缺少理论高度,基本还停留在经验描述的层次,属于“实践经验型”的东西,而不是“实践学术型”的成果。

因此,当务之急是历史教育界应重新审视学科定位,切忌照搬普通教学论的理论框架,针对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实验研究,逐渐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理论,这对历史教师以后的专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关注课程:走出狭隘的历史教学研究困境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在过去“一纲一本”的时代,由于受到“大教学,小课程”观念的影响,课程知识在历史教学论体系中微乎其微,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也不关注课程的内涵及相关问题。

[12]历史教学论的视野相当狭窄,研究局限于方法技艺、教材教法、考试命题等层面。

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一些冠名《历史教学论》《历史教学法》《历史教育学》的著作,其知识体系几乎都围绕历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测评等问题展开,大多没有涉及课程知识,即使有,也很零碎。

①而实际上,历史教①这种状况直到近年始有改善。

2001年,白月桥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2版)出版,全书11章有5章学论绝不能被简单理解为研究“历史教学方法”的知识。

应该看到,历史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论”的一种。

关于“学科”,斯滕格(Barbara S.Stengel)提出“学术学科”和“学校学科”两个不同的概念。

“学术学科”指人类知识体系中的门类,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在不断地认识世界的活动中而形成的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

“学校学科”指学校主要教学内容的门类、模块、课程。

“学科教学论”中的学科,显然是第二种含义上的“学科”,即学科课程,而非专门化、系统化的学术学科。

[13]因此,历史教学论应该突破传统的狭隘的研究“瓶颈”,将视点从教学层面提升至课程层面,课程与教学整合,使历史教学论体现“课程教学”的时代精神。

“课程教学”是美国学者韦迪(R.Weade)使用的一个术语,意指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

在“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是课程计划、方案的实施者,还是课程开发者与教学设计者。

[14]基于国际背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与课程的融合,要求教师改变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考试试卷甚至标准答案去教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增强课程的意识、课程的能力,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为此,历史教学论必须关注地方历史课程、校本历史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问题,培养历史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历史课程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