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马克思的感性思想——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研究对象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度探讨卡尔马克思在其早期不朽巨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蕴含的共产主义思想萌芽与发展轨迹。

这部手稿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现实深刻剖析的产物,也是他后来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起点。

尽管该手稿在其生前未曾公开出版,但其内容对后世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异化劳动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理想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继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勾勒出一种超越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构想——共产主义。

他强调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属性,认为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才能恢复劳动的社会性和人性,进而实现个人的真正解放和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本文的第一部分将首先回顾《手稿》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随后集中分析马克思在手稿中如何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来展现其共产主义理念的逻辑起点,进而探讨这一早期思想如何预示并推动了马克思后期成熟共产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系统的梳理与诠释,《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力求揭示马克思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初步设想,以及这一设想对于理解和实践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长远影响。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奠定了其日后成熟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这一时期,他不仅对当时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而且试图通过哲学的维度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对人的本质的影响。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共产主义思想植根于对异化劳动的深刻洞察之中,他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与其劳动产品之间存在着异化关系,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而是变成了奴役工人的手段,进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了劳动对于人类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他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才能真正恢复其自由全面的劳动本质,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思想研究——兼论青年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思想研究——兼论青年马克思
( (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异化劳动思想研究
— —
兼论青年马克思人本理论的逻辑思路
摘要: 马 克思在{ 1 8 4 4 年 经济 学哲 学手稿》 中重点论 述 了异化 劳动理论 , 批 判 了私有 制 , 同时提 出了人 的本 质 的思想和早 期共产 主义理论 。本文试从 异化 劳动思 想和青年 马克思人本理 论 的角度 出发 , 研 究 两者 的关 系
劳动 的现 实化就是 劳动 的对象化 。在 国 民经 济 的实
际状 况 中 , 劳动 的这 种 现 实化表 现 为 工人 的非 现 实
化, 对象化表 现为 对象 的丧失和 被对 象奴役 , 占有 表 现为异化 、 外 化。 ” n , 也就是说 , 对 于工人来讲 , 产 品本 来应该是按 照 自身的意志来生产 , 劳动的对象— — 劳
的工资 、 资本 的利 润、 地租理论 的研 究评述 , 这是三列 平行 的写作栏 , 摘录 评述性 质 比较 强 , 而接下来 就是 完全 属于他批判风格 的异化理论 , 从 四个 方面 阐述 了 异 化 了的人 的特点 。第二 部分主 要分析 了私 有财产
的关系 即劳 动与资本 的关 系 问题 。第 三部分 则主要
动产 品应该 是工人意志 的体现 , 但 现实情况是劳 动的
是 关于私 有财产 、 劳 动和共 产主义 的讨论 。 《 手稿 》 主
要的思 路是 解决如何 看待 市场经 济 的前提—— 私有
制的问题 , 而 马克 思关于人的异化或 者异化 了的人 的 精彩 描述 , 则为正确看待 私有制打下 了基础 。 同样对 象化 的劳动 与异化 了的人 也为人 本理论 的提 出奠定

( 二) 生产行 为的异化( 也称 自我异化 )

体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思想

体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思想

体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9世纪40年代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

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公诸于众的这大半个世纪中,经历了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遭遇,也承担了不少重要的历史角色。

仔细阅读文本,在其中不难发现了一些青年马克思对于经济伦理思想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经济伦理;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工资马克思经济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是古典经济学,马克思指出,斯密的《国富论》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载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

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伦理思想是为新兴资产阶级确立自己的统治服务的,它的社会功能就在于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为资本主义市场寻求伦理原则和建立伦理秩序。

古典经济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早在三百年前就以他的两大名著《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表明了他是如何发出经济学家的道德追问的。

斯密有一段名言“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厨子屠户、酿酒师和烙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而人本身有一种“改良自身状况的愿望”,“我们从胎里出来一直到死,从没有一刻放弃过这种愿望”,那么“怎么改良呢?一般人都觉得,增加财产是必要的手段。

”马克思深受斯密经济学的影响,但他并不赞成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在他看来,经济人伦理内涵的前提私有制本身就不是天经地义的。

马克思说:“国民经济学把社会交往的异化形式作为本质的和最初的形式,作为同人的本性相适应的形式确定下来了。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是对斯密古典经济学的批判,继承与超越,在他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系列著述中蕴藏了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不例外。

和斯密以分工作为出发点不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研究是从分析工资出发的。

但是马克思也接受了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工资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

青年马克思的物质观——以“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青年马克思的物质观——以“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主 体 化 、物 的 关 系 归于 人 的 关 系 、 马克 思 独 特 的 人道 主 义等 对 他 后 来的 思 想 发 展 至 关 重 要 的 观 点 :而 《 8 4 l4
年 经 济 学 哲 学 手稿 》 则 是 这 一 物质 观 初 次在 对 资 本 主 义社 会 现 实的 批 g 中崭 露 头 角 ,并 不 是 无 源 之 水 青 年 - 4
作 者 简 介 张 瑞 臣 ,云 南 大 学 学报 社会 科 学 版 编 辑部 编辑 ( 南 昆 明 ,6 0 9 ) 云 5 0 1 ;庄 振 华 , 陕 西 师 范 大 学政 治 经 济 学 院 讲 师 ( 西 西 安 ,7 0 6 ) 陕 10 2 。

1 — 4
拉 克利特 与 巴门尼 德等 爱利 亚学 派 对本原 、秩序 与存 在 之规定 的影 响 ,形 成他 们所 特有 的一种 自然 哲 学 早 期原子论 虽然 与最 初的 自然 哲学 以及 巴 门尼德 等人 的学说非 常不 同 ,但 与后来 在相 当大 程度上 已 经开 始逸 出古 希腊思想 之外 的伊 壁鸠鲁原子 论相 比 ,则仍属 于古典 希腊思 想 的阵营 。古典希腊 思想 的特 征 .是将 世界 的秩 序描 述成从 黑 暗 ( 隐喻还 没有 向世界 、向人显 现 的状 态 )的质 料状 态 向理 型 ( e , I e d 事物 所 当是 的状态 )的方 向涌 现的一个 过程 。米利 都学派 的哲学 家们还 没有达 到这种 典型 的思想 ,他们 以一种质料性 的本原 在量上 的变化 ,来 解释世界 的构成 ,没有后来 主题性 地研 究宇宙 秩序 的毕达哥拉 斯 和赫拉克 利特那 里对事 物 的 “ 上下 之分 ”的规定 ( 即是 趋 于后来 柏拉 图式 的 “ 型 ” 上 理 、亚里 士多德 式 的形式及 隐德 莱希 的方 向 ,下 即是 相反 的方 向) ,以及 巴门尼 德对存 在本 身 的主题性 规定 ( 在 中没有 存 虚无 ,存 在为 一 ,等 等 ) ,但并 没有 封 闭往后 两者 发展 的方 向 ,他 们对本 原 的探究 蕴含 着对秩 序本 身 的 摸 索 ,只不 过仅 仅是 在质 料 与动力 的层 面上进 行考 察 ,而 没有 达 到对秩 序本 身 的规 定 。亚里 士多 德在 《 形而 上学》第 一卷 中 ,认 为这些 思想家 只认识 到 了质料 因 ,最多 在极个 别 的地方 承认 他们 意识 到了动 力因 。嘲他们 的思想 只停 留在 “ 事物 南什 么构成 ,会 变成 什么 ”这个 单一 的平面上 ,而没 有追 问事物何 以成其 为该事 物 .这 只是 以质料 因在解 释事物 ,而动力 因 只是辅 助质料 因解 释事 物何 以有动 变之 用 的。 而在毕 达哥拉斯 、赫拉克利 特和 巴门尼德那里 ,秩序 与存在本 身被作 为 主题 提 了出来 ,动静 、善恶 、有 限无 限等等一 系列 的现象都 隶属 于这个秩序之 下 ,是 秩序与存 在 的格 局本 身带动事 物成其 为该事 物 ,这 就为柏拉 图和 亚里士多德分 别提 出理 型与形式 、隐德 莱希作为 事物 的决 定性原 因作 了准备 。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自由思想——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自由思想——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

㊀第33卷第3期2019年3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BaichengNormalUniversit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33ꎬNo.3Mar.ꎬ2019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自由思想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鲍薇娜(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吉林四平136000)㊀㊀摘要: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是人的类特性ꎬ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根基ꎬ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存在各种异化现象ꎬ让人同自身劳动产品㊁劳动对象ꎬ与自然㊁与人以及人的类特性等相异化ꎬ使人失去了本质ꎬ局限了人的自由ꎮ想要实现人的 自由 与 解放 ꎬ要从异化的根源私有财产入手ꎬ合理扬弃ꎬ从而实现人的类特性的复归ꎮ关键词:马克思ꎻ自由ꎻ异化劳动ꎻ私有财产ꎻ扬弃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3118(2019)03 ̄0043 ̄04收稿日期:2019-01-22作者简介:鲍薇娜(1982 )ꎬ女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ꎮ㊀㊀ 异化劳动 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重要的思想成果ꎬ也是马克思自由思想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节点ꎮ在«手稿»中ꎬ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哲学批判ꎬ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ꎬ并 从对象与主体及其关系层面ꎬ深化了对自由问题的认识 ꎬ将自由从 观念论和上层建筑领域引向物质生活生产和经济基础领域ꎬ揭示了自由与劳动㊁私有制㊁共产主义等的关系 ꎬ[1]并指出了 自由 解放 的实现途径 扬弃私有财产ꎮ一㊁人的类特性决定了自由是可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ꎬ从前的哲学大都关心世界本源的问题ꎬ或者 形而上学 精神实体ꎬ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心的则是 人 ꎬ力图解决人的 自由 和 解放 的问题ꎮ其中ꎬ自由是其思想的根基ꎮ马克思认为ꎬ动物看似比人类要自由ꎬ自己能够支配行动ꎬ但这种支配其实是无意识的ꎬ也就是动物的本能ꎬ是并非随心而动的自由ꎬ只有人类的自由才是真正的 随心所欲 的自由ꎬ因为它是以 人心 作为前提ꎮ而 人心 这一理念ꎬ在«手稿»中马克思将其称为 人的类特性 或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㊁种的类特质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ꎬ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ꎮ [2]马克思具体指出: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ꎮ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ꎮ他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ꎮ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ꎮ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ꎮ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ꎮ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ꎮ正是由于这一点ꎬ人才是类存在物ꎮ或者说ꎬ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ꎬ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ꎬ就是说ꎬ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ꎮ [3]这也正是人类与动物在生命活动上的区别的直接象征ꎬ人类因此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ꎮ马克思早期的自由思想经历了几个阶段:中学时期ꎬ马克思将道德理想主义化的自由观具象到对理想职业的选择上ꎬ这时已经拥有了以 人本主义 为主的㊁深入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意识ꎻ大学时期ꎬ马克思又从康德为代表的 德国浪漫派理想主义 的思想体系中抽身ꎬ转而投向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ꎬ并相信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的自由原则ꎬ并同时对其加以超越ꎬ强调了 定在中的自34由 ꎬ也就是自由应当是 理念中的现实的自由 ꎬ进而展露出了具有现实主义的自由观倾向ꎮ到«莱茵报»时期ꎬ马克思的自由思想进一步发生了重要变革ꎬ由于关注穷人的自由权利ꎬ认为专制制度下ꎬ一些人为了私人利益ꎬ利用特权ꎬ通过操纵法律来侵害他人自由的做法ꎬ有悖于自己当时所推崇的黑格尔的自由理性国家观ꎬ进而转为对经济异化的研究ꎬ探寻如何根除私有化ꎬ使人能够获得普遍性的㊁真正意义上的自由ꎮ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在理想与现实中摸索㊁探寻ꎬ每一次转变ꎬ都将其自由观推向对使人类自由获得解放的现实意义上ꎮ他认为ꎬ社会束缚人类自由的情况十分复杂ꎬ而经过探究发现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ꎬ 异化劳动 压抑着人性ꎬ剥夺了人的自由ꎮ二㊁异化劳动与人的自由的对立关系实现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 ꎬ是马克思毕生为之追求和探索的事业ꎮ在步入社会后ꎬ对政治经济学领域展开研究的青年马克思ꎬ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方式下ꎬ作为劳动产品生产者的工人ꎬ其价值随着社会财富的累积却在 贬值化发展 ꎬ因此ꎬ工人劳动不再是 自由自觉 的ꎬ而是 异化或外化 的ꎬ这种异化劳动ꎬ限制了人的 自由 ꎬ这显然是违背人的自由的需要的ꎮ因此ꎬ他从劳动自由的角度出发ꎬ来探讨客观世界不自由的原因ꎬ以及如何能够实现自由ꎮ为此ꎬ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 异化劳动 这一概念ꎮ劳动ꎬ是一种人类的实践活动ꎬ也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ꎬ应该是自由且自觉的行为ꎬ但是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却并不是这样ꎬ马克思称其为 异化 ꎮ 异化 这个概念并不是马克思第一个提出的ꎬ在他之前的卢梭㊁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这一概念ꎬ并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理解ꎮ马克思在«手稿»中则认为 异化 是一种现象ꎬ即 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ꎬ通过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与实践的人类活动ꎬ产生出控制和奴役自我与主体力量的反面结果 ꎮ[4]马克思通过分析认识到ꎬ在这种异化劳动中人的类特性随之发生着内涵上的异化ꎮ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ꎬ因此ꎬ工人们的劳动也就不再意味着是自主自由的活动ꎬ不再是出于自愿的㊁富有创造性的活动ꎬ而是变成为了解决温饱与生存问题而不得不去做的谋生手段ꎬ这是一种强迫性的㊁被迫性的劳动ꎮ因此ꎬ在这种劳动中存在着四方面 异化 的表现ꎬ也就是 劳动结果异化ꎬ劳动过程异化ꎬ人的类本质异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ꎮ这四种异化方面ꎬ意味着人性的自由受到了严重的阻碍ꎮ这几种异化可以从以下社会现实中得出:工人在劳动时所需要的劳动资料以及离不开的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界ꎬ但是ꎬ由于异化ꎬ工人反而越是依赖自然界ꎬ从自然界中获取的劳动与生活资料就越匮乏ꎬ越是成为自然界的 奴隶 ꎮ同时ꎬ劳动本应是人类自由的㊁具有创造力和主动性的行为ꎬ但是工人却在劳动时感受到了不自由ꎬ只有在不需要劳动时才意识到自由ꎬ因此ꎬ用来满足生存需要的劳动ꎬ却成为一种满足劳动以外的其他需求的手段ꎬ于是ꎬ只有当工人在使用自己的动物性时ꎬ才意识到活动的自由ꎬ一旦回归人的类特性ꎬ则觉得自己 只不过是动物 ꎬ这就相当于将人自身的本性变为维系生存的一种手段ꎬ这种异化感是赤裸裸的ꎮ同时ꎬ这种异化劳动的过程产生出了一个 劳动的主宰者 ꎬ也就是资本家ꎮ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工人之外的角度来分析ꎬ提出了 私有制 的概念ꎮ也就是说ꎬ在私有制中ꎬ工人是不自由的ꎬ其实资本家也同样没有自由ꎮ私有制意味着对私有财产的占有ꎬ这种异化劳动ꎬ让工人被维持生活的压力挤占了自身对这个世界㊁对周遭事物的感受ꎬ进而 麻木 ꎬ而所谓的 主宰者 则被对如何占有工人的劳动的关注ꎬ挤占了自身对这个世界㊁对周遭事物的感受ꎬ也就是说ꎬ工人和 主宰者 均被异化为压制对方的力ꎬ从而失去人的类特性的自由意识ꎬ从而被异化了ꎮ异化劳动与人的自由本性是对立的ꎮ在自主劳动中ꎬ人将自己看作是普遍的㊁自由的存在物ꎬ人能够通过这种自主的劳动过程以及最终产品ꎬ把自己的自由本质对象化加以直观地认识ꎮ而在私有制的异化劳动中ꎬ为了生存而劳动ꎬ为了给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而劳作ꎬ则完全失去自我ꎬ失去劳动的本质意义ꎬ劳动者不占有任何自己劳动所生产出来的物品ꎬ也不占有生产物资ꎬ只是将劳动当成了谋生的手段ꎬ并非出于自愿ꎬ因此ꎬ是不自由的ꎮ马克思在«手稿»中ꎬ针对自由的局限ꎬ也就是异化劳动㊁私有制ꎬ提出了实现人的 自由 解放 的途径ꎮ三㊁扬弃异化是实现人 自由 解放 的途径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逻辑的分析ꎬ马44㊀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第3期㊀克思发现自由的局限是异化劳动㊁私有制ꎬ由此ꎬ我们可以找到实现人 自由 解放 的途径就是对其局限的突破ꎬ让人的类本质得到 复归 ꎬ让人与劳动产品㊁劳动结果㊁劳动过程以及人与人关系等都得到相应的改善ꎬ最终让人达到与自身对象㊁感觉ꎬ与自然㊁与他人的全面统一 人类发展的 终极目标 ꎮ同时ꎬ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ꎬ共产主义是这种 自由 解放 可实现理想的社会状态ꎮ所谓共产主义是 人向自身㊁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㊁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ꎬ是存在和本质㊁对象化和自我确证㊁自由和必然㊁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 ꎮ[5]基于此ꎬ人的自由的实现得以确证ꎬ 自由 找到自身存在的理想状态ꎬ而这一理想状态的合理出口就在于找到 不自由 的根源 私有财产ꎬ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来避免异化ꎬ从而使人的自由得以回归ꎮ(一)私有财产的内涵及其积极本质什么是私有财产呢?在马克思以前许多学者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ꎬ并借由对私有财产内涵的剖析ꎬ提出了早期的共产主义理念:通过社会财富的 公有化 来确保每个公民基本需求的满足ꎬ从而避免个体财产绝对贫困的情形ꎮ而此种显示了此时共产主义者将劳动作为私有财产的本质的解读方向ꎬ他们的共产主义理念是基于满足人作为生命体的基本需求ꎬ或者说谋生的自然需求出发考虑的ꎬ他们对于私有财产的认识是仅仅从它的客体方面来考察的ꎬ从而忽视了对人的本性的了解和关注ꎬ并单纯地看到私有财产中的消极因素而忽略了其积极本质ꎮ所以ꎬ在他们的共产主义实现形式上ꎬ难免走入私有财产 普遍化 的歧途ꎬ而对私有财产的本质认识上也局限于其是 应被消灭的资本 的层面上ꎮ所以说对私有财产本质的误解源于对劳动本质理解的片面性ꎮ事实上ꎬ劳动具有主客体的双重意义ꎬ即ꎬ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 谋生活动 ꎬ更是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ꎬ人不仅为了谋生而劳动ꎬ更因意识到 劳动 而劳动ꎬ为了 生活 而劳动ꎬ这是人的类特性ꎮ所以ꎬ人作为类存在物ꎬ其有着对象性㊁感性存在物的特征ꎬ所以ꎬ在人的类特性所构成的主客体的辩证关系中ꎬ作为劳动结果的私有财产被单单从客体的方面理解为其本质是劳动显然是不准确的ꎬ而更应该结合主体方面ꎬ从人的类本性方面考察ꎬ 私有财产的本质应是主体意识的形成和确证 ꎬ基于此种意义上ꎬ私有财产在与个体主体意识的结合过程中ꎬ展现出其积极本质ꎮ而 主体意识 的积极本质的异化让 人变成对自己来说是对象性的ꎬ同时ꎬ确切地说ꎬ变成异己的和非人的对象 ꎮ[6](二)私有财产的扬弃 从 异化 到 复归私有财产的扬弃ꎬ是马克思超越早期共产主义学者的更辩证的认识ꎬ 扬弃 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到私有财产具有主客体的双重内涵ꎬ其积极本质在于 主体意识的形成和确证 ꎻ二是避免 物的依赖关系或物的必然性对人的类特性的异化与控制 克服私有财产的消极结果ꎮ从而走出忽视个体差异㊁否定劳动的基本尺度片面认识的泥潭ꎬ避免让私有财产走向彻底的平均主义ꎬ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ꎬ导致整个社会个体的共同贫穷ꎮ马克思的对私有财产的扬弃的超越性在于ꎬ他基于对私有财产积极本性 人的类特性的了解和把握上ꎬ所以ꎬ对于私有财产ꎬ马克思主张积极 扬弃 而不是 抛弃 等其他说法ꎮ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扬弃ꎬ借由共产主义的形式ꎬ让人的自我异化走向人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ꎬ即ꎬ让劳动不仅成为 谋生的手段 ꎬ更成为 生活的目的 ꎬ个人的主体意识㊁审美需要等都灌注于劳动之中ꎬ这时ꎬ劳动者的劳动是自由的ꎬ人作为 对象性㊁感性存在物 类特性能够充分得到实现ꎮ从而让人超越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的发展阶段ꎬ进入 富有创造性的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实现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的阶段ꎮ四、结语人的类特性决定了人可以拥有真正的自由ꎬ而异化劳动限制了人的自由的实现ꎬ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ꎬ呈现了异化与自由的多重矛盾ꎬ即 存在与本质㊁对象化与自我确证㊁自由与必然㊁个体与类的之间的斗争 ꎬ并指出自由的局限是异化劳动㊁私有制ꎬ而实现人 自由 解放 的途径就是对这一局限的突破 正确认识私有财产的内涵及其积极本质ꎬ借由共产主义形式ꎬ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ꎬ让人的自我异化走向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ꎬ让人的类特性得到复归ꎮ从而使 劳动成为人生活的第一需要 ꎬ劳动者都能够进行自由的劳动ꎬ使人得到真正的 自由与全面发展 ꎮ54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自由思想㊀参考文献:[1]寇东亮.马克思早期自由思想变革的五个节点[J].现代哲学ꎬ2018(2):9-16.[2][5][6][德]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4:153ꎬ178ꎬ181.[3][德]卡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2:56.[4]刘晨曦ꎬ王晓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观[J].江西社会科学ꎬ2018(3):23-29.FreedomThoughtinMarx sAlienatedLaborTheoryTextualInterpretationofEconomicandPhilosophicalManuscriptsof1844BAOWei-na(CollegeofMarxismꎬJilinNormalUniversityꎬSiping136000ꎬChina)Abstract: Freeconsciousactivities arehumancharacteristicsꎬtheyarethefoundationoffreedomꎬandtherearevariousalienationphenomenainlaborundercapitalistprivateownershipconditionsꎬwhichmakepeopledifferentfromtheirownlaborproductsꎬlaborobjectsꎬnatureꎬhumanandhumancharacteristicsꎬsothatpeoplelosetheiressenceandlimithumanfreedom.Inordertorealizehuman s freedom and emancipation ꎬweshouldstartwiththesourceofalienationꎬprivatepropertyꎬanddiscarditreasonablyꎬsoastorealizethereturnofhumancharacteristics.KeyWords:Marxꎻfreedomꎻalienatedlaborꎻprivatepropertyꎻsublation责任编辑:管晓莉64㊀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第3期㊀。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思想探究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思想探究

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分别从经济领域和哲学领域深入研究了异化问题和主客统一问题,尤其在批判黑格尔异化思想和费尔巴哈对象性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奠定在实践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对象化思想,进而将异化归于对象化活动在特殊阶段的产物,并探索出了超越异化的道路——实践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是指人为了无限地趋近自由而在与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确证、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实践活动过程的理论形态。

对象化实质是人本质力量的现实化过程,也即人自由的实现过程。

它既可以从要素的角度理解为主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有机统一过程,又可以从“进程”角度理解为人与对象打交道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辩证统一过程,也可以从动机的角度理解为人的自我确证、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自由实现过程,还可以从中介的视角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或劳动活动的实现与展开的过程,甚至可以从主体的角度被理解为现实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等。

立足对象化思想,马克思从根本上解决了私有制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唯物与唯心、对象化与自我确认、存在与本质等的“二元对立”问题,进一步指出世界历史是在人类对象化活动的基础上生成的。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所倡导的实践批判基础上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共产主义思想不仅为马克思后来的文本所贯穿与弘扬,而且对象化思想所打出的具体性、现实性、批判性、总体性等“旗帜”也得到了现当代哲学思想与思潮的积极“响应”。

在引言对研究状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其它四章分别是马克思对象化思想的“寻根”、“究底”、“展现”与“发展”;从整体上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对象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可以看成是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等三个维度的“显现”。

笔者希望在对马克思对象化思想的思想渊源、“内涵”、“边界”和“新发展”等四个方面内容论述的基础上,力争准确“描绘”出马克思对象化思想的“肖像”,进而为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青年马克思的物质观_以_博士论文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_为例_张瑞臣

青年马克思的物质观_以_博士论文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_为例_张瑞臣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对物质问题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思考:对物的思考以人为本,而且以社会中的人,即人际之人为本;进而以此为依据与评判标准,初步思考了资本主义人役于物,即物的关系决定人的关系这种反人道的局面,为日后的思想发展找到了方向。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建立在他对物质的本质—实存二分结构的细致分析与思考之上的,通过“博士论文”中对伊壁鸠鲁原子论这一能体现古代思想向中世纪乃至近代思想转折过程的关键学说的考察,他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物质观,这使得马克思在起点上便已不同于古典的希腊思想,而是站在近代人道主义的立场上了,这篇论文奠定了马克思思想的起点。

而这一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观如何具体化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大都简称“手稿”)中,它成为对资本主义时代具体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批判的利器。

一、从形式—质料到本质—实存:预备性的哲学史梳理早在1837年写给父亲的一封信中,马克思就说他追求的是确立“心灵的本性如身体的本性一样,正是必然的、具体的和有牢固基础的”这一点,以及“在现实中寻求观念”。

[1]可见在1841年提交博士论文之前,他就已经立志要为精神的事物———无论它是主观的(心灵),还是客观的(观念)———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根基,这一点决定了马克思的思考一开始就不同于纯学院派的理论研究,也为他日后对他之前的整个西方哲学的批判埋下了伏笔。

但这还不足以说明“博士论文”的选题,马克思其实是有深刻用意的,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古代原子论的发展史,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原子论承接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以质料的方式解释世界这一做法的余绪,又受到毕达哥拉斯、赫青年马克思的物质观———以“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张瑞臣庄振华作者简介张瑞臣,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编辑(云南昆明,650091);庄振华,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讲师(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体现出来的物质观,涉及物质的“本质—实存”这一存在结构、物质的主体化、物的关系归于人的关系、马克思独特的人道主义等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至关重要的观点;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是这一物质观初次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中崭露头角,并不是无源之水。

论青年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人”——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论青年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人”——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了“ ” 多维 哲 学视域 : 是 自然存在 物 , 人 的 人 人是 类 存在 物 , 是 对 象性 的存 在 物 , 人 人是 社 会存 在 物 。在 青年 马 克思 的视域 中 , 就 是 以社 会为本 体 , 过 自觉 自由的 对 象性 活动 融入 又走 出 自然 , 人 通 实现 自我 的存在 物 。这 为
性 , 与 自然 界的生 活 , 方面 , 参 一 整个 自然界成 为人 的 是直接 同一 的。动 物不把 自己同 自己的生命活动 区分
对象, 为人所 有 , 因为“ 一个 存在物如 果在 自身之外没 开来 。它就是 自己的生命活动 。 … 也就 是说 , ” 动物 有 自己的 自然界 , 不是 自然 存在物 ” “ 另 一 方 与 自己的生命活动是一体 的 , 就 。 但是 , 与动 物不同 ,人则 “ 面, 自然界成 为人 的 自然 界 , 事实上 , 在马克思看来 , 自
主义的外衣。如何科学地把 握马克思关于 “ ” 人 的规 定
” 性成为学 界研究 的热点 之一。笔 者 以为 ,手稿 》 《 中马 热情 是人强烈追求 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 这就 克思关于人的 四重界说 , 就是我们打 开古老 的“ 斯芬 克 是 说 , 的激情 、 人 热情 是人在 感到压迫 、 约束的逆境 中
人是 马克思哲 学 中的核 心概 念 , 的问题就 如 同 人

作为 自然界 的一部分 的人离 不开 自然界 , 因为“ 没有 自
根红线贯穿于 马克 思一生的研究和 实践 之中。对人 然界 , 没有 感性的外部 的世界 , 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工 ”
的关注和期待使我们 与马克思同行在人学 的研 究大道 ” “。 可见 , 人是依 赖于 自然并 受制于 g然的 受动的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读后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联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马克思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也是他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初步探索。

在此篇文章中,马克思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

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美和美感的起源,为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它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光辉起点。

手稿的发表,引起了西方人研究马克思主义转向,不断从政治学和经济学转向哲学,促使了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是由三个笔记组成:一是马克思在研读了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亚·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并写了摘要。

马克思把斯密学说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范畴加以比较分析,揭示了斯密学说的矛盾。

他把笔记本I分作三栏,各栏分别加上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

是马克思对约·拉·麦克库洛赫《论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特殊对象和重要性》(法译本)及该书译者吉·普雷沃写的《译者对李嘉图体系的思考》作了摘要。

把“现代国民经济”即“李嘉图、穆勒等人”的观点同斯密、萨伊的观点相对照,看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差别。

是马克思的思考与笔记1和2的补充。

补充一:《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先就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向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发展作了简短补充,然后以比较长篇幅论述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来抛弃人的自然异化。

补充二: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补充三:是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以上这些含有从书中的摘选和百度百科的诠释,我自己把它归纳为:(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2)以人的本质为思考中心的哲学批判;(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批判已不再局限于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而是对黑格尔一般辩证法的批判。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概念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概念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概念作者:赵敏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4年第04期【摘脠】蜠章阐述了马克思对“对象”概念的诠释,分析了文化实践活动的对象:自然的历史性和文化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指出,马克思强调真正的实践活动是现实的活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

自然界是我们文化实践的重要对象,我们通过劳动,使自然界人化,自然界由此成为确证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自然界也具有了“人的本质”。

只有了解了马克思的“对象”概念,才能进一步理解他的全新实践观、自然历史性以及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对象”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阐述人的本质的经典著作之一。

“对象”这个概念在马克思的实践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是马克思对前人观点的批判继承和自己的独到见解,才能使“对象”概念更具丰富性。

一、“对象”概念的诠释马克思在探讨文化实践过程时,首先就离不开对于“对象”、“对象化”、“对象性”这几个概念的把握。

在《手稿》中,马克思多次强调“对象”这个概念,他的对象化理论产生于前人奠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意识的对象无非是自我意识,或者说意识的对象不过是对象化的自我意识,是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

”[1]黑格尔认为对象是自我意识的派生物,现实的世界都是自我意识的派生,自我意识就好比一个圆的正中心,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绝对的人的本质。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辩证的思维方式,但批判了其对“对象”论述的本末倒置性和抽象性。

费尔巴哈不认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他强调感性的人。

费尔巴哈强调“人没有对象就什么也不是……但是这个与主体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的但又是对象性的本质。

”[2]这样,费尔巴哈就将对象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认识到自然界作为人的对象,是抽象的,与人分隔开来的,不是能反作用于人类的自然界。

“在费尔巴哈那里,…对象‟仅仅作为人的感觉对象和认识对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感觉论研究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感觉论研究

r a n t t o s t u d y t h e t h e o y r o f s e n s e a b o u t Ma r x b y t h e c a s e o f E c o n o mi c a n d P h i l o s o p h c i a l Ma n u s c r i p t s f1 o 8 4 4 . F u t r h e r m o r e , i t i s a u n i q u e
态的 阐述 , 不仅把 感觉提 高到 了本体论的 高度 , 给 予以往 哲学 家对感 觉的贬低进 行 了有 力回击 , 而且 克服 了费 尔巴哈 感觉论的抽 象、 直观性 。 因此 , 基 于《 1 8 4 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 》 对A. - f f J 日常所熟 悉的“ 感觉 ” 进行 研 究是
a n d i t s s u b l a t i o n .I t n o t o n l y b r i n g s f o r w a r d s e n s e o f o n t o l o y g b r e a k i n g t h r o u g h t h e b a r r i e r s o f h i s t o r y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wh i c h b e l i t t l e d t h e s e n s e,b u t ls a o o v e r c o me s F e u e r b a e h’ S t h e he t o y r o f s e n s e ,wh i c h i s o n l y a n a b s t r a c t a n d i n t u i t i v e c o n c e p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i t i s思 对 感 觉 的研 究 开 辟 了感 觉研 究 的新 视 域 。 中 图分 类 号 : A 1 2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2 6 3 8 ( 2 0 1 4 ) 0 2—0 0 0 7— 0 3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作者:霍妍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8期摘要: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贯穿了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思想的缘起,也是马克思思想的最终归宿,因此对它的研究在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一个思想发展过程的产物,本文试图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文本依据来研究青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人的解放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1927年首次公诸于众以来,至今已经有90多年了。

他通过共产主义构思出一种人类的终极状态,时至今日仍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在《手稿》前的共产主义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运用他当时的哲学观点概括其经济研究成果的最初尝试,是基于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立场,批判性的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但是,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

[1]在这段话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批判考察是建立在国民经济学的基础上的。

随着空想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者的事业和活动的兴起,这对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创立和制定尤为重要。

马克思先后《导言》和《共产党宣言》中谈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等一系列问题。

二、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作为第三手稿中的一部分,马克思主要运用哲学人本主义论证通过整个革命运动实行共产主义的应当性和必要性,强调人的解放就是人在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的解放。

首先,马克思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

其中,“粗陋”的共产主义反对私有财产的资本家占有,主张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平均化,它所主张的私有财产普遍化和平均化的实质,就是用普遍的占有取代私有制,而不是最终消灭私有制。

从《1844_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

从《1844_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

第22卷第2期2023 年 4 月Vol.22 No. 2Apr.2023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杨晓文,刘秀萍,韩琦(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4)摘要:通过梳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脉络,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有助于展现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涵。

资本—社会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的发轫和奠基;劳动—生活批判立足于劳动的异化,建构其理论体系“生存论”的批判境域;技术—工业批判通过剖析技术与资本融合互动过程中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全面展开,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关键环节;自然—生态批判深入揭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根源,阐明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未来图景。

这四重批判源自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特质与深刻的问题意识,通过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批判和对人的未来解放状态的展望,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论主旨。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劳动;异化;技术;自然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23)02-0026-07长期以来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其中,作为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精神富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因其内在的思想张力,持续吸引研究者的目光,围绕这一文本的不同面向形成了多种阐释路径。

本文立足马克思文本的批判性维度,从资本、劳动、技术、生态四个层面厘清《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含的多重视角及其内在关联。

从概念内涵上分析,资本-社会批判揭示出资本构成了市民社会的能动原则和统治轴心;劳动-生活批判揭示出生产劳动在现代工业社会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的前提条件和对象性领域;技术-工业批判揭示出科学技术构成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动力源泉和资本流通的建构性因素;自然-生态批判揭示出自然领域仍然是人类生存需要面对的基础条件和现实矛盾的社会镜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性活动”探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性活动”探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性活动”探析作者:毛文武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2期内容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重开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并保留了能动性的活动原则,提出了感性对象性活动。

感性对象性活动的提出不仅在感性对象性的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将历史运动视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的辩证法,同时也本质地体现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仅仅诉诸直观的区别,预示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即将创立和哲学革命的到来。

本文通过对《44年手稿》中对象性活动概念的探讨,意图揭示其在马克思哲学当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革命这一重大意义。

关键词:感性对象性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关于劳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及其复归的理论毫无疑问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然而将人的本质归结为一种类本质、类的生活,通过与其他物的对比来把人的本质当做类存在物,当做一种共性和普遍性去把握,在表述形式上仍难逃费尔巴哈考察人的本质所使用的旧唯物主义方法的外观。

《手稿》中更应该值得我们关注的应该是马克思重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时所使用的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一提法。

感性对象性活动作为贯穿于《手稿》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往后发展便是《提纲》中的实践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及其实现的哲学革命中具有肇始性的作用。

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马克思对象性活动的提出在《手稿》中,马克思不满足于费尔巴哈将黑格尔的“否定的否定仅仅看做哲学同自身的矛盾,看做在否定神学(超验性等等)之后又肯定神学的哲学”[1],而认为黑格尔根据否定之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之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是一切存在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

也就是说,当费尔巴哈基于直观的唯物主义,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完全是从抽象普遍的东西出发,到感性具体的东西,再在到抽象无限的东西的复归,是需要全部加以排斥的不合理的唯心主义的运动时,马克思则看到了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所具有的浓厚的历史感,这种具有能动性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运动正是一切存在真正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的问题”—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解读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的问题”—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解读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的问题”—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解读摘要:马克思视野中的“人的问题”,就是作为现实的历史的人如何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逻辑构架看,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自由,归结为无产阶级克服劳动异化、消除阶级分化,并把扬弃私有财产制度当作是克服异化劳动、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手段。

追随马克思的思路,我们可以澄清在资本主义时代“人的问题”的本质,洞悉“人的问题”产生根源,从而为社会主义新社会彻底解决“人的问题”提供理论上的背景支援。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如何理解“人”的问题?这是引领三十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兴奋点之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基于人性论的资本主义批判方式聚焦“人的问题”,使之成为体现马克思社会理想和社会批判理论的最重要手稿之一,自1932年发表之日起就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热点。

很多研究者通常将这部手稿视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将手稿的正式出版看作是“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世”。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悉尼·胡克说道:“马克思在第二次降世的时候,不是以《资本论》的作者、风尘仆仆的经济学家的姿态出现,也不是以革命的无裤党、具有鼓舞力量的《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出现的。

他穿着哲学家和道德家的外衣走出来,宣告关于超越阶级、政党或派别的狭隘界限的人类自由的消息。

”[1]其实,任何不含偏见的研究者都会承认:人类自由是马克思为之奋斗的原则,但他绝不是“穿着哲学家和道德家外衣”的自由主义者。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现实的历史的”人及其生产过程是马克思的研究前提和批判对象,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大陆上,研究与解决人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整体逻辑构架看,马克思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念,归结为无产阶级克服劳动异化、消除阶级分化,并把扬弃私有财产制度当作是克服异化劳动、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手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摘要: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感性确定性原则和理性确定性原则之争。

黑格尔批判“感性确定性”,费尔巴哈恢复“感性确定性”。

马克思将感性世界区分为感性直观、感性对象和感性活动多个层次。

他以感性活动即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历史总体”为基础,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重构感性世界。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观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新型感性世界变成普遍物化的社会结构。

感性世界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明确出现过29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出现次,可见马克思对于感性世界是给予一定关注的。

感性世界是感性活动基础,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是唯物史观的基础。

对于感性世界的关注在中后期集中出现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为唯物史观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感性世界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马克思哲学中是否存在感性世界理论(一)马克思对感性世界的存在论分析和重构近代认识论中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冲突从某种角度上看是感性确定性原则和理性确定性原则这两种原则之间的冲突。

以洛克为代表的感性确定性原则将知识确定性建立在感性直观即感官直接接受到的东西之上;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确定性原则则将知识确定性建立在理性或者理智之上。

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认识论问题探讨为马克思从存在论角度理解感性世界问题作了铺垫。

马克思超越以往,建立独特的新唯物主义,他既反对唯超验性也反对唯感性直观性。

他在理性世界中给予感性以地位,又批判唯感性直观,提出自己独特的感性世界观,将感性直观上升为感性活动即实践层面。

这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前提。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观不仅是受到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的启发,更直接的来源是对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批判和费尔巴哈对“感性确定性”的重申这两者的扬弃。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中提到,对樱桃树的感性直观仍来源于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行为。

马克思早期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早期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马克 思看 来 , 无产 阶级 的苦 难 表现 在 如 下
方面:
非他后来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而建构
收稿 日期 : 1 一 6— 5 2 1 o 2 0
第一 , 工人在与资本 家敌对性 的竞争中 , 是处于
作者简介 :. 思基 , , 1杨 男 山东临沂人 , 苏州大学哲学 系 教授 、 哲学博士 、 博士生导 师, 主要研 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 哲学 、 国外马克 思主 义、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 2 张军, 江 苏苏州人 , 男, 苏州大学哲学 系 士生、 博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师 , 主要研究方 向 : 克思主 马
态》 《 、哲学的贫 困》 《 、共产党宣言》 《 、 法兰西内战》 《 、哥达纲领批判》 资本论》 和《 等著作 中所逐步 实现的。
关键词 : 马克 思 ; 社会 发展 ; 学思 维方式 ; 哲 异化 劳动 中图分类 号 :8 A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4— 10 2 1 )5— 0 6— 8 10 3 6 (0 10 0 1 0
社 会发展 是 否 存 在 问 题 在 不 同立 场 的 学 者 站
有不同的看法 。在《 手稿》 马克思是站在无产 阶 中,
级立 场来 看待 社 会 发 展 状 况 的 , 认 为 从 无 产 阶 级 他 的深重 苦难方 面来看 , 社会 发展是 存在 深刻 问题 的。
费尔 巴哈人本主义唯心史观的束 缚, 没有 与旧哲学 和空想社会主义划清界限 , 他这时的社会发展观只 能是费尔巴哈非科 学的人本主义社会发展观 , 而绝
相互依赖的程度上看 , 工人 因为只有 劳动力而缺乏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 所以工人 的生存更 需要 资本 家, 资本家 由于拥有大量的生产资料 和生活资料 , 所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第一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摘要]马克思的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

马克思哲学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他后来技术哲学思想的全部发展提供了出发点和源泉。

《手稿》包含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他在该书中坚持从实践的角度或劳动的角度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尤其是技术的本质。

在对技术的批判中,沿用了他的人文思想视角,并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他的技术批判的最终目标,当然他的这些技术思想对当代的技术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技术哲学技术本质异化劳动技术异化虽然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公开提出技术的概念,更没有明确阐述技术哲学,但他的哲学思想中却包含着丰富的技术思想。

然而这却常常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技术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和他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一样,理应当受到重视,但关注他的技术思想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我国技术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更确切的说是在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指导下进行的。

一、技术的本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在考察技术的本质时,马克思从人类的劳动活动出发即从人类的生活实践出发的。

《手稿》中第一次确立了技术即工业的本质的思想,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的本质力量的书”。

马克思认为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

技术或工业就是劳动,是迄今为止全部人的活动。

人类在改造征服自然的活动过程中创造、利用了无数技术,并因此为基础在天然自然中创造了人工自然。

同时,人类在技术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又在不断地变革着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理解人类历史的一把钥匙,正是劳动打开了人类历史的大门。

青年马克思的批判的经济哲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研究

青年马克思的批判的经济哲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研究

作者: 张一兵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
出版物刊名: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页码: 8-15页
主题词: 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的经济哲学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是青年马克思以人本主义的哲学话语全面批判的最初尝试。

青年马克思此时的理论运作主要是一种批判性的经济哲学,非科学的价值评判是其逻辑尺度。

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文本语境的复杂性,表现为人本主义哲学话语与经济学客观逻辑的异质性并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 说 , 感 性在 黑格 尔哲 学那 里被 知性 从“ 感 性 确 定 性” 中 抽 象 化 为 具 有 能 动 性 的“ 感性概念” , 那 么 在 费 尔 巴哈 哲学那 里, 感性则被“ 形 式化 ” 为 具 有 受 动 性 的“ 感性直观” 。 对 感 性 的 理解 , 尽 管 两 者 的 出发 点 各 异 , 但是有一点是相 同 的, 那 就 是 都 把 感 性 的“ 形式” 和“ 质料” 孤立起来 了, 只 是 从 抽 象 的或 直 观 的形 式 去 理 解 , 而 不 是 把 感 性 当作 “ 人 的 感 性 活动 , 当作实践去理解” 。 因此 , 感性在他们那里要么是“ 有 魂无体” ( 如黑格尔 ) , 要 么是 “ 有体无魂” ( 如 费 尔 巴哈 ) 。 换 言之 , 感 性 在他 们那 里 是 “ 不 健 全 的” , 是“ 死” 的 。 只有 到 马 克思这里 , 感性才真正“ 活” 了起来 : 由“ 感性概念” 、 “ 感 性 直 观” 进 化为“ 感 性 活 动” , 克服 了思 辨哲 学 和 旧 唯 物 主 义 哲 学 的“ 缺 点” , 实现了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 感 性 活 动 原 则 如果说“ 没有 了对 象 , 人就 成 了无” 是对 费 尔 巴哈 “ 感 性一 一 对象性原则” 的高度概 括 , 那 么马 克思 的“ 感 性 活 动 原则” 则可 以 归结 为“ 非对象 性的存 在物 是非存 在物 ” 。 我 们知道 , 马 克 思 的感 性 起 源 于 费 尔 巴哈 哲 学 的“ 受动性” ( 亦 即“ 感 性 — — 对 象性 原 则 ” ) 思 想_ 1 ] , 在此 , 我 们 将 进 一 步 探 讨 两 者 之 间 的 区别 , 以便 更好 地 理 解 马 克 思 的“ 感 性 活 动 原 则” 。 ( 一) 马 克 思 与 费 尔 巴哈 的“ 感性” 之 区 别 在《 1 8 4 4年 经 济 学哲 学 手 稿 》 中, 马克 思在充分 肯定 了 费尔巴哈的“ 伟 大功 绩 ” 的同 时 也 指 出 了他 的不 足 : “ 费 尔 巴 哈 把 否 定 的 否 定 仅 仅 看 作 哲 学 同 自身 的 矛 盾 , 看 作 在 否 定 神学 ( 超验性等等 ) 之 后 又 肯 定 神 学 的哲 学 , 即 同 自身 相 对 立 而 肯定 神 学 的 哲 学 。 " [ 2 1 9 6 也 就是说 , 在 马克思 看来 , 费 尔
而是逻各斯( 受动 性 ) 与努斯( 能 动性 ) 的统 一 体 — — “ 感性活动” 。 马克 思 的 感性 遵循 “ 感性活动 原则” , 充 分 彰 显 出“ 逻各斯” 与“ 努斯” 的统一 , 且 呈“ 努斯” 不 断 超越 或 试 图超 越 “ 逻各斯” 的 内在 “ 紧 张” 状 态。 这 种 “ 紧 张” 投射 出
的“ 实践” 中 直 接 成 为 理 论 家 。因 此 , 从 这 一 意 义 上说 , 马 克 思 既 超 越 了黑 格 尔 , 又 超 越 了费 尔 巴 哈 。这 就 是 马 克 思 在 《 1 8 4 4 年经济学 哲学 手稿 》 的 序 言 中 提 到 他 要 对 黑 格 尔 的 辩证法和整个哲学进行“ 再批 判” 的原 因, 他说 : “ 费 尔 巴 哈

种力, 一 种 相 互 排 斥 但 又 互 为 前提 的 张 力 , 一 种 以“ 有限” 追 求“ 无限” 的顽 强 的 生命 力 。
[ 关键词] 感性 ; 感性 活 动 原 则 ; 努斯 ; 逻 各 斯
[ 中 图分 类 号 ] A8 1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 章 编 号] 1 0 0 9 — 2 3 2 3 ( 2 0 1 3 ) 0 4 — 0 0 2 7 0 3 义) 对“ 感性” 理解 的片面性 , 也 表 明 了 自身 的 创 新 之 处 —— “ 现 实 的感 性 的 活 动本 身 ” 。换 言 之 , 感性( 或感 觉) 在 自己


巴 哈 只看 到 了 黑 格 尔 辩 证 法 的 “ 缺 点” 而 忽 略 了其 “ 积极 的 面” 。换 而 言 之 , 只看 到感 性 的 “ 受动性” , 而 忽 视 了其 “ 能 动性 ” 。对 此 , 马 克 思在 《 关 于 费 尔 巴哈 的提 纲 》 中明 确 指 出 了费尔巴哈的这一缺点 : “ 从 前 的一 切 唯 物 主 义 ( 包 括 费 尔 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 点是 : 对对象 、 现实、 感性, 只 是 从客体 的或者直观的形式 去理解 , 而 不 是 把 它 们 当作 感 性 的人 的 活 动 , 当作 实 践 去 理 解 ,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 此, 和唯物主义相反 , 能 动 的 方 面 却 被 唯 心 主 义 抽 象 地 发 展 了, 当然 , 唯心主义是 不知道 现实的、 感 性 的 活 动 本 身 的。 ” L 3 在 这里 , 马 克 思 既指 明 了 费 尔 巴 哈 哲 学 ( 旧 唯 物 主
2 0 1 3年第 4期 ( 总第1 4 0 期)
牡 丹 江教 育学 院 学 报
J 0URNAL 0F M UDANJ I ANG COL LEGE OF EDUCAT1 0N
NO.4 , 2 01 3
S e r i a 1 No . 1 4 0
论 青 年 马 克 思 的 感 性 思 想
以《 1 8 4 4年 经济 学哲 学手 稿 》 为研 究对 象

( 嘉 应学 院 ,广东 梅 州 5 1 4 0 1 5 )
[ 摘 要 ] 在 青 年 马 克 思 看 来 , 感 性 并 非 黑 格 尔所 描 述 的 “ 感性 概 念” , 亦 非 费 尔 巴哈 所 理 解 的 “ 感 性 直观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