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
摘要: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对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以至于有人认为青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翻版。

通过解读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最多的”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存在着质的区别,马克思在继承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的扬弃和超越。

关键字:异化关系继承
在马克思早年著作研究中,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最受人关注的问题,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

而迄今为止,学界对他们的关系争论颇多。

通过解读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最多的”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我们发现,虽然青年马克思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马克思在继承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的扬弃和超越。

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来探讨他们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一、异化理论
关于“异化”的概念,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而来的。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概念被解释为“一种实体(不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或者转化出另一种实体,后者凌驾于前者之上、同前者处于分裂的、异己的状态中”。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从这个意义上来使用“异化”一词的。

费尔巴哈主要用异化概念来分析宗教现象,他认为“人跟自己的分裂”是宗教的起点,得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论。

马克思的异化观是在吸取黑格尔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下产生的,同时也受到了费尔巴哈异化概念的影响。

在《手稿》中,马克思的异化观处处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

如他运用了费尔巴哈异化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是如何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自己的类本质以及同他人相异化的,也大量使用诸如“类本质”、“类生活”、“类意识”等费尔巴哈式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劳动则处于异化的状态。

但是马克思的异化观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有着根本的区别:(1)异化概念引发的前提不同。

马克思是从研究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生活条件这个前提出发引申出异化概念,而费尔巴哈是从研究人的自然属性这个前提出发引申出异化概念,因而马克思的异化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是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的。

(2)异化的领域不同。

费尔巴哈的异化学说是片面的,在费尔巴哈哲学中,异化是指人的自然本质异化为宗教,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因而异化的范围只局限于宗教活动领域。

马克思运用异化范畴分析了众多的社会现象。

他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各种社会领域都存在着异化,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主要是劳动的异化。

可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全面性,几乎囊括了整个人类生活。

(3)异化的主体不同。

费尔巴哈的异化主体是脱离社会历史的人,马克思的异化主体则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形式中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主要是指无产阶级。

(4)人的本质异化的根源不同。

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异化根源归结于人的心理特点及其认识能力。

马克思则认为,费尔巴哈所谓的人的本质异化
为宗教,固然与人的心理活动和认识能力有关,但绝不能仅仅归结为这点,而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5)克服异化的途径不同。

费尔巴哈认为只要揭露了宗教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建立爱的宗教,就能克服宗教,实现人的本性的复归。

因此,在费尔巴哈那里,“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爱,可以帮助他克服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在马克思看来,“这个‘爱’只会把人弄得委靡不振”,要克服异化,必须消灭私有制。

正如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就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对现存制度进行“武器的批判”,“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马克思异化观的提出表明马克思已经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最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本质,远远的超越了费尔巴哈。

二、人的本质的理论
在人的本质上,费尔巴哈的人本论启发了马克思。

他们都关注人,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交接点和统一点。

费尔巴哈的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对象是人,是真正的、现实的、肉体的人。

马克思也认为:“男人对妇女的关系是人对人最自然的关系。

因此,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行为,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

”可见,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概念奠定了马克思思考的基础。

费尔巴哈认为动物都是单个的存在物,人却是类的存在物,具有类的意识。

他们在自然界中能以整体的协调一致来生活。

费尔巴哈用类的意识来解释人与动物的不同本质。

在《手稿》中,马克思也接受和运用了“类”这一术语。

这说明马克思在一定范围是接受了费尔巴哈的这一观点的。

但费尔巴哈认为思维、意志和爱是人的绝对本质。

马克思在《手稿》中则认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由此可知,马克思虽然使用了费尔巴哈人本论的术语,赞同了他关于类的观点,却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之上,而是把类的观点深化了,类在马克思那里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马克思是从人的现实的活动中来理解类的。

他认为人之所以能作为类来生活,就在于他那不同于动物活动的生产活动本身的性质。

首先,人的活动不能归结为本能和生理特征。

马克思指出:“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

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其次,人的活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基本的活动是生产活动。

正是人类生产把人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马克思分析了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的区别:“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

”最后,人的有意识的生产活动产生了动物所没有的类意识。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或者说,正是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

”正是人的类存在和类意识源于有意识的自觉的生产活动,这也是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地方,这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一个决定意义的发现。

三、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最早接触共产主义是在《莱茵报》时期,而真正对共产主义发表意见是在《手稿》中。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进行了哲学和经济学的探讨。

他已经发现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马克思提到“但是,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
分析了私有制的运动,并断言“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首先考察和比较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流派,然后提出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的见解。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家们虽然都主张扬弃私有财产,但是他们对私有财产的本质的认识却同资本主义经济学家走了同一条道路。

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而,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但是,在《手稿》中,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同样保留着费尔巴哈的痕迹,表现在他的共产主义理论方面的有限性上。

他说:“但是,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已经不再需要这样的中介;它是从把人和自然界看做本质这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感性意识开始的。

社会主义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扬弃为中介的积极的自我意识,正像现实生活是人的不再以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共产主义为中介的积极的现实一样。

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原则。

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

”在这里,他把共产主义的实现理解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以私有财产的初步扬弃作为中介;第二步是扬弃这个中介,在自身基础上积极发展,达到人的解放和复归。

在《手稿》中,共产主义只是一个环节,而社会主义则是最高理想。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还不成熟。

总之,我们通过比较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异化问题、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以及共产主义理论等《手稿》中的主要问题,我们看到《手稿》有着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但是马克思已经大大的超越了费尔巴哈。

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同费尔巴哈的重大分歧,但是《手稿》在内容上却力求向历史唯物主义接近,处处闪烁着新世界观思想的光芒。

费尔巴哈的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还可以体现在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

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

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

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

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

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
发点。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

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

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

《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

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

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和教育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
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