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林中的泉水》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语文《泉水》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泉水》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泉水》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泉水》,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学生能够认读和理解生词,如“泉水”、“清澈”、“流淌”等。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泉水的特点,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学生能够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泉水》描述了一股清澈的泉水流淌在山村之间,给人们带来了清甜的水源和美丽的景色。

课文通过描绘泉水的特点,表达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

2.2 生词解析:学生需要认读和理解生词,如“泉水”、“清澈”、“流淌”等,通过课文理解其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如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泉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

3.2 朗读与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泉水的特点和人们的情感。

3.3 讨论与思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泉水的特点和对人们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理解保护水资源的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评价,关注语音语调、表情和理解程度。

4.2 学生讨论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参与和思考表达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创作与展示:学生可以分组创作一篇关于泉水的小故事或绘画作品,展示泉水的美丽和对人们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创作和展示,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泉水》的课文文本,确保文字清晰,便于学生阅读和教师讲解。

6.2 图片资源: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泉水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增强课文描述的形象感受。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三册第11课《小树林中的泉水》课件3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三册第11课《小树林中的泉水》课件3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多以普通人、艺术家为主人公,突出地表 现了对人类美好品质的赞颂,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
他的短篇小说写得优美如诗,艺术水平很高,如《雪》、《雨濛 濛的黎明》、《一篮云杉果》等。
沼泽 干涸 草莽 芜蔓 苔藓 白桦 轮廓 松脂 琢磨 蕴含
读准字音
zhǎo hé mǎng wúmàn tái xiǎn
讨论探究
3、作者在12段说道:“俄罗斯语言只对那些无限热爱自 己的人民、了解他们到‘入骨’的程度、而且感觉得到我 们的土地的玄秘的美的人,才会全部展示出它的真正的奇 幻性和丰富性来。”联系课文,说说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点拨: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俄罗斯语言的美有着深切的感受, 只有那无限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土地、自己的人 民的人,对它了解到入骨的人,才会对它的“奇幻性 和丰富性”有所感悟。
3、自然中存在的一切——水、空气、天空,白云、 太阳,雨、森林、沼泽、河流和湖泊、草原和田野、 花朵和青草——在俄罗斯语言中,都有无数的美丽的 字眼和名称。
文本研习
4、“就是‘泉水’这个词儿。我早就注意到这个词儿了。我四 面八方绕着圈子琢磨这个词儿。大概因为水是从这儿淌出来 的。泉水产生河,而河水流过我们的母亲大地,流遍祖国各 地,养育着人民。您看这多有道理——ролник(泉水), ролина (祖国),Нарол(人民)。而这些词儿好象亲族似的。 好象亲戚一样!”
讨论探究
2、作者开篇说道:“许多俄国字本身就现出诗意, 犹如宝石放射出神秘的闪光。”联系课文,说说 作者将俄罗斯文字比作“宝石”的具体含义。
点拨:
把俄罗斯文字比作“宝石”是非常恰当的,因为宝石 的光彩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而许多俄国字、词的本身 也会给人如此的感受,用作者的话说“好像表现着夜 间远方雷电缓慢的闪光”。这个比喻说明了只有对俄 罗斯语言无限热爱的人,对它了解到入骨的人,才能 体会到它的美。

二年级语文《泉水》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泉水》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泉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泉水》,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泉水》,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生字词学习: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理解: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泉水》。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游戏教学法:运用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播放泉水声效,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泉水》,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3. 学习生字词:PPT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理解词义。

4. 课文理解: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情景演练:分组进行情景剧表演,运用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和课文理解。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生字词测验:课下发放生字词测验卷,测试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情景剧表演评估:评价学生在情景剧表演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方面。

小树林中的泉水教案

小树林中的泉水教案

小树林中的泉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小树林中的泉水的特点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能够正确运用一些污染物的防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小树林中的泉水的特点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运用一些污染物的防治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张小树林中泉水清澈、生态环境良好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渗透(10分钟)通过学生自由讨论的方式,引领学生思考和探究小树林中泉水的重要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理解正确的观点。

3.分析(20分钟)4.实验(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有关小树林中泉水的实验,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实验器材,包括水桶、玻璃瓶、滤纸等。

(2)在小树林中找到一处泉水,并将泉水通过滤纸过滤到玻璃瓶中。

(3)观察并记录过滤前后泉水的外观和透明度。

(4)对过滤后的泉水进行化学分析,检测其中的矿物质含量。

(5)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小树林中泉水的特点和重要性。

5.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小树林中泉水的特点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防治泉水的污染。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倡导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小树林中的泉水。

6.课堂延伸(10分钟)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投影仪2.图片3.实验器材:水桶、玻璃瓶、滤纸等4.实验试剂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亲自感受到小树林中泉水的特点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然而,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过程的操作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树林中的泉水

小树林中的泉水

小树林中的泉水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通过对母语的阐释,表达对祖国语言的深爱之情。

2.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

3.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清新、细腻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学习时,可通过对文中关键语句的分析,把握文章的观点;通过分析文章前半部分与“我”跟守林人的交谈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

学习时反复揣摩关键词句的意义,品味文中的语言,比较文中修饰词、修辞等表达效果,联系作者的生活经验,掌握其内涵,加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一、导入《小树林中的泉水》是一篇随笔,选自作者1956年发表的《金蔷薇》。

《金蔷薇》是一部清新隽永的散文集,全书表达了作家对文学、对祖国、对人民、对自然、对生活的爱和对美的追求。

作者自己说过“整个俄罗斯文学就是来自国家深处,大部分作家是在同人民、同大自然的接近中成长起来的”(《面向秋野》)。

二、作者介绍帕乌斯托夫斯基,苏联作家。

出身于莫斯科一个铁路员工家庭。

从中学时代起他就醉心于文学,1912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

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他比较广泛地接触俄国的社会生活,参加过红军,当过记者及报社编辑。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多以普通人、艺术家为主人公,突出地表现了对人类美好品质的赞颂,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他于1956年发表的《金蔷薇》是一本创作札记,其中谈了许多创作体会和经历,受到广泛欢迎。

长篇自传体小说《一生的故事》,反映了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30年代作者的经历,是作者对创作历程和道德、精神内容的思考、探索的总结。

1968年7月14日,帕乌斯托夫斯基在莫斯科与世长辞。

三、释题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小树林中的泉水教案

小树林中的泉水教案

小树林中的泉水教案教案标题:小树林中的泉水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探索,学生能够了解泉水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泉水的形成原因。

2. 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泉水的特点。

教学准备:1. PPT或者图片展示泉水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模拟泉水实验所需材料:水源、泥土、石块、容器等。

3. 学生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者PPT展示泉水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泉水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们见过泉水吗?你们知道泉水是怎么形成的吗?泉水有什么特点?实验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给每组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

2.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记录表格的步骤进行实验:首先在容器中加入一些泥土,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源,最后在上方放置一块石块。

3.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并记录下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

讨论与总结:1.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泉水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整理学生的观点,总结泉水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并进行讲解和解释。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寻找附近的泉水,并观察和记录泉水的特点。

2. 学生可以用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对泉水的理解和感受。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和讨论的结果,撰写一篇关于泉水形成原因和特点的小论文。

2.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拓宽对泉水的了解。

评价方式:1. 对学生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够准确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2. 对学生的小论文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1. 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者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拓宽学生对泉水的认识。

2.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水文馆、地质博物馆等相关场所,增加实地体验和学习的机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泉水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贴着学生的思维行走——《小树林中的泉水》“三微一体”教学设计

贴着学生的思维行走——《小树林中的泉水》“三微一体”教学设计

贴着学生的思维行走——《小树林中的泉水》“三微一体”教学设计王正春(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苏州 215131)【摘要】本文再现了《小树林中的泉水》“三微一体”的教学设计,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通过对母语的阐释,表达对祖国语言的深爱之情,启发学生对汉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三微一体;《小树林中的泉水》;学生思维【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抓关键词句,在品味语言中理解其深刻内涵;2.训练学生独立阅读文本能力和分析、鉴赏的能力;3.体会作者通过对母语的阐释,表达对祖国语言的深爱之情,启发学生对汉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在品味语言中理解关键句子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守林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把握“泉水”与俄国语言的关系,感受作者对民族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在教学平台,课前完成“微阅读”(包括:走近作者、知识积累、文本研习、共振阅读、美文悦读);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这篇文章谈论的话题是什么?2.你们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读一读)引导学生得出俄罗斯语言的话题。

二、初步感知过渡: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东西,是割不断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人的精神家园。

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一个人对待自己民族语言的态度就是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态度。

(投影、学生齐读感悟)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高尔基语)并非语言本身有多么正确、有力,或者优美,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力量。

(歌德语)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

(周海中语)可见,语言与国家、民族是密切关联的。

三、文本研习(一)披沙拣金:筛观点1.速览全文,画出文中作者针对俄罗斯语言表达的观点的语句。

2.(学生交流后投影)读一读,初步感受一下这些句子的深意。

小树林中的泉水学案(教师版)

小树林中的泉水学案(教师版)

小树林中的泉水学案(教师版)小树林中的泉水(教师)【学习目标】1.厘清文章思路,认知用“宝石”“泉水”比喻论证的方法及促进作用。

2.结合“守林人”的话,感受他所体会到的祖国语言之美,理解作者对俄罗斯语言的热爱之情。

3.品味本文迷人的语言,体会作者清爽、柔和的创作风格。

【自学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守林人”的话,感受他所体会到的祖国语言之美,理解作者对俄罗斯语言的热爱之情。

难点:品味本文的迷人语言。

【自学精心安排】2课时【自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熟读课文,厘清课文结构,认知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及促进作用。

一、幼儿教育尝试(一)学法指导1.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渠道,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2.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

(二)学前尝试1.给加点的字注音。

沼泽()干涸()根蒂()琢磨().....苔藓()白桦()芜蔓()草莽().....2.根据注音写下汉字。

争biàn()tǐng()秀如画关lián()打xuán()jī()石执zhuò()3.字词解释。

无可争辩:没设立呢可以争论的。

则表示的确无疑。

久经风霜:比喻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磨练。

坐立不安: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

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玄秘:玄妙;神秘。

芜蔓:荒凉、荒芜;粗陋零乱。

根蒂:事物发展的根本或初起点;根由。

干涸:(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

琢磨:思索,考虑,揣摩。

4.本文作者康.帕乌斯托夫斯基为,就是前苏联(俄罗斯)作家、知名的文学语言大师。

1932年刊登的并使他一举成名的中篇小说就是《卡拉布加兹海湾》。

1956年刊登的《金蔷薇》就是一本创作札记。

他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就是《一生的故事》充分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作者的经历。

5.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也是随笔,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小树林中的泉水教案

小树林中的泉水教案

小树林中的泉水教案教案:小树林中的泉水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到泉水是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交汇处,是一种自然资源;2.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索的能力。

教材准备:1.一个小水缸;2.几个玻璃杯;3.一瓶矿泉水;4.过滤纸或滤网;5.地图或图片展示泉水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向学生展示一幅地图或图片,介绍泉水的概念,并简单说明泉水是地下水和地表水交汇处的一种水源。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泉水在水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实验探究(15分钟)1.设置一个小实验,将矿泉水倒入水缸中,并用玻璃杯从水缸中取水喝。

2.引导学生观察:喝下去的水是否干净?是否有异味?3.对比实验:通过过滤纸或滤网将矿泉水过滤一次后再倒入玻璃杯中,再喝一口。

与前一次的实验进行对比。

4.引导学生观察:过滤后的水是否更清澈?是否没有异味?5.引导学生思考:过滤纸或滤网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过滤后的水更加清澈?三、小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5至6人,让学生讨论泉水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验中的观察结果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泉水是如何形成的?b.泉水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c.如何做到保护和珍惜泉水资源?d.去泉水旅游有什么注意事项?四、展示和总结(15分钟)1.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答案。

2.整理学生的回答,总结泉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泉水的方法。

3.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进行回答和讨论。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组织学生进一步了解泉水的知识,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阅读相关资料。

2.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宣传活动,宣传泉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泉水的方法。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概括课堂要点。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教后反思:这节课通过实验、讨论和拓展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对泉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泉水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树林中的水教案

树林中的水教案

树林中的水教案教案标题:树林中的水教学目标:1. 了解树林中的水资源,并认识其重要性;2. 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3. 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行动。

教学准备:1. 地理教科书和参考资料;2. PPT或投影仪;3. 实验材料:两个小水槽、水、太阳灯;4. 学生绘图纸和彩色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使用PPT或投影仪展示一幅树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树林中的水资源的思考。

2. 引导学生回忆水的重要性,以及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探究活动:3. 向学生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并使用PPT或投影仪展示水循环的图示。

4.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两个小水槽,一个装满水,另一个为空。

将两个水槽放在太阳灯下,观察一段时间后,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5.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过程,并与水循环的图示进行对比。

知识讲解:6. 结合教科书和参考资料,讲解树林中的水资源的特点和重要性,以及树木对水循环的影响。

7. 引导学生思考树木如何吸收水分、蒸腾作用对水循环的影响等问题,并进行讨论。

综合活动:8. 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设计一份保护树林中水资源的行动计划。

每个小组需要列出具体的行动措施和理由,并准备展示。

9.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行动计划,并进行同学之间的评价和讨论。

总结和评价:10. 对学生进行简要总结,强调树林中的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意义。

11. 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保护水资源的行动。

拓展活动:12. 鼓励学生外出实地考察附近的树林,并记录他们观察到的与水资源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13. 学生可以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撰写一篇关于树林中水资源保护的短文,并进行班级分享。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组织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树林中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年级语文《泉水》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泉水》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泉水》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泉水》。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泉水的清澈、甘甜和生命力的象征意义。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创作等方法,培养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学生能够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学会分享和欣赏。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泉水》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泉水的清澈、甘甜和生命力,通过描绘泉水流动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2.2 生字词: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字词包括:泉、清澈、甘甜、流淌、山石、绿草、花朵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象征意义。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想象和创作等方法,培养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教学挂图、卡片等辅助教学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泉水流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泉水是什么样子的?”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5.2 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的配合,感受泉水的清澈、甘甜和生命力的象征意义。

二年级语文《泉水》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泉水》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泉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泉水》。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泉水的作用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用词语“清澈、欢快”造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懂得分享、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泉水的作用和价值。

2. 教学难点:(1)词语“清澈、欢快”的理解和运用。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泉水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泉水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泉水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泉水的魅力。

(2)教师指导学生用“清澈、欢快”等词语造句。

4. 品词析句(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描绘泉水的语句,体会泉水的作用和价值。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泉水的作用和价值。

(2)学生展示用自己制作的关于泉水的图片、手工作品等,分享学习成果。

五、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对泉水特点的认识。

2. 运用词语“清澈、欢快”写一个关于泉水的句子。

3. 观察周围的水源,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写在日记中。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对生命之源——泉水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小树林中的泉水教案1

小树林中的泉水教案1

小树林中的泉水教案1小树林中的泉水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运用词汇:小树林、泉水、清澈、涓涓、细腻、舒适等。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运用新词汇:小树林、泉水、清澈、涓涓、细腻、舒适等。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图片或实物:小树林、泉水等相关图片或实物。

2.短视频:展示小树林和泉水的短视频。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利用图片或实物导入课题,让学生了解小树林和泉水的基本概念。

2.观看短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小树林和泉水的美丽景色。

Step 2:新词学习(15分钟)1.教师出示小树林和泉水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教师逐词给学生介绍并解释新词汇的意思,如:清澈、涓涓、细腻、舒适等。

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描述小树林和泉水时的意义。

Step 3:听说训练(20分钟)1.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个音频,音频中描述了一个小树林和泉水的场景,学生通过听音选择正确的图片。

2.学生分组进行情景对话,假设他们正在小树林中欣赏泉水,通过对话的方式描述他们的感受和经历。

Step 4:阅读训练(20分钟)1.学生个人阅读一篇关于小树林和泉水的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分组合作,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小段介绍文章中小树林或泉水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和表达。

Step 5:创作分享(15分钟)1.学生按照小组顺序,利用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力,分别发表一段关于小树林或泉水的短篇文章或故事。

2.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听评和提问。

Step 6:总结与延伸(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重点词汇,并复习运用这些词汇进行句子造句。

让情趣和理趣在情境中凸显——谈《小树林中的泉水》教学设计

让情趣和理趣在情境中凸显——谈《小树林中的泉水》教学设计

青少年教育让情趣和理趣在情境中凸显——谈《小树林中的泉水》教学设计吕茭晨(江苏省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淮安 223005)摘 要:情趣和理趣的统一是随笔的文体特征之一,教学《小树林的中的泉水》一文,教师要站在人类语言之美的高度,设计完整的教学情境,突破俄语和汉语的界限,带领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思想美。

关键词:随笔;情境;教学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33-0182-01进入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第三册的《艺林漫步》单元,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小树林中的泉水》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不小挑战。

他们虽然学习过不少散文,但是并不了解随笔的文体特征;虽然能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但是却难以理清文章前后的内在逻辑关系;虽然知道作者表达的是对俄语的热爱,但是却不能真正领悟这种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情。

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通过课前的调查了解到,不少同学对阅读这类故事性、情节性不强的文章没有兴趣。

于是,笔者设计了如下情境:小王同学从小就不重视语文学习,甚至看到文字就烦恼,来到职业学校以后他向语文老师诉说了自己的心声,老师建议其阅读《小树林中的泉水》这篇文章,希望对他能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小王一拿到这个文章就产生一个问题,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是写景的吗?跟我的烦恼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小王。

在该情境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王的困惑即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帮助小王的过程,也是一步一步解读课文的过程。

在这种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一种自主探究的驱动力,带着问题顺利走入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

2 调整重组,把握情趣常规教学中,很多老师是按照课文顺序来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这样做虽然没错,但是存在一个问题——课文的前半部分都是说理性的文字,阅读起来比较乏味,不符合学生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认识作者对祖国对母语的真挚的爱,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养成维护母语纯洁性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掌握随笔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本节课需要引导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养成维护母语纯洁性的习惯。
教材处理与资源整合
作者通过一个普通的守林人的发现,强调普通人对俄罗斯语言的理解,一个看似没有文化的守林人却在琢磨自己民族的语言,朴素的表达是对祖国语言最深刻的理解,民间是语言的根,语言的诗意来自民间,表达作者对充满诗意的俄国语言文字的感受,进一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语言文字之美来自民间
5.文本后半部分“我”跟守林人在交谈中主要讨论了什么?它与前半部分有什么内在联系?
苔藓:tái xiǎn 沼泽:zhǎo zé
芜蔓:wú màn 冗杂散乱。干涸:hé
草莽: mǎng 轮廓:lún kuò
松脂:sōng zhī 琢磨:zuó mo 思考;研究
琢磨:zhuó mó 琢和打磨[玉石]
通过润色加以修改(指文章等)
五、文章结构
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14)写作者对俄罗斯语言——母语的认识。
(一)赏析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许多俄国文字本身就现出诗意,犹如宝石放射出神秘的闪光”?
这句话用到了比喻手法,作者用宝石来比喻俄国的文字是非常恰当的。宝石的光对于物理学家是容易理解的,而对普通人来说,是璀璨而神秘的。而祖国语言具有也会给人同样的神秘的美的感受。
2.作者如何来阐述宝石“神秘的闪Biblioteka ”?举例论证。三、释题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文艺随笔属于杂文的范畴。
四、朗读课文,掌握下列字音
执著:zhí zhuó 即执着。佛教指专心注意人世间事物而不能超脱,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
后半部分“我”跟守林人主要讨论了俄罗斯语汇中有“亲戚”关系的一些词。
文章的前半部分是议论,后半部分是叙述,但它们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前面是作者对祖国语言艺术的认识,后面“我”与守林人的交谈佐证了自己的观点,说明了不只是自己对充满诗意的俄罗斯文字有深切的感知,就连普通人也有直观的美的感受。
6.文章为什么以“小树林中的泉水”为题?
作者详细地阐述了宝石中平凡的海蓝宝的颜色的神秘美。作者用“浅绿”“碧蓝”“纯粹银色”“静静的星星色的海水”来形容海蓝宝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感觉,由此来告诉大家宝石的神秘的闪光的美。
3.作者如何阐述俄国文字的美的?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将之比喻为宝石,并以海蓝宝为例先为我们阐述了宝石的神秘美,以此来阐述俄国文字本身表现出的诗意;接着又举例,用“露水闪”对我们想象力的冲击来说明俄国文字的美。
6.在我们研究母语的时候,哪些人的语言值得我们去研究?
作者认为有两类人的语言值得研究:一是许多著名的文学大师如普里什文、高尔基、托尔斯泰等的语言,因为他们作为语言大师对语言会有独到的体会和认识。二是来自于普通人,那些“字字金石的饱经风霜的人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语言源泉。
第一部分小结:作者开篇就用宝石来比喻俄国的文字,然后围绕这个比喻展开。因为宝石的光彩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而许多俄国字、词的本身也会给人如此的感受,用作者的话说“好像表现着夜间远方雷电缓慢的闪光”。这个比喻说明了只有对俄罗斯语言无限热爱的人,对它了解到入骨的人,才能体会到它的美。
九、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对俄罗斯语言的赞美,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自己民族的热爱。
十、写作特色
1.结构明晰,叙议结合。
前面是阐述作者对母语的认识和理解,以议为主,后面是守林人的邂逅与对话,以叙为主,两部分相互映证,深化了对祖国语言的挚爱这个主题。
2.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无论是哲思部分的抒情与赞美,还是叙述部分的描写与呈现,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民族语言的认识。
充分体现了俄国语言的文学魅力与活力,作者借用小树林中,偶听守林人对泉水的独到见解表达出母语的伟岸,以及自己对母语的深情厚谊,泉水一词的解释为全文的点睛之笔,是全文中最出彩的地方,使文章主旨更加深刻。
八、课文小结
作者以宝石引起全文,从与守林人的交流中阐释了俄语的博大精深,也更认识到它的奇幻性和丰富性,最后就“泉水”一词的理解与拓展为全文画上完美的句号,作者对语词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赋予了它一种家园的情感。
4.汉语中有没有让你想象丰富的词语?试举例阐述。
例:“淅淅沥沥”
看到这个词,能让我们联想到的是春天或者秋天,多雨的季节,轻微的风声夹着雨声、落叶声、流水声,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个安静而动感的场景。
5 .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俄罗斯语言的美有着深切的感受,只有那无限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土地、自己的人民的人,对它了解到入骨的人,才会对它的“奇幻性和丰富性”有所感悟。
3.你怎样理解守林人这段话?
守林人说出了自己对俄罗斯文字的理解。他出于对母语的热爱,喜欢自己分析字眼,他对“泉水”这个词的理解非常独特, “泉水”、 “祖国”和 “人民”这三个词“好像亲戚一样”,从字形到读音,它们都有相近的地方,这是一个普通守林人的发现,他让这些普通的词儿变得不普通。
4.如何理解“这些普通的词儿给我掘出了我国语言最深的根蒂”?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教研组
语文组
课程名称
语文
授课教师
周冠祥
章节名称
小树林中的泉水
授课班级
14208、14209、14420、14421、14422、14423
授课时间
本教案课时
4
上课时间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15周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随笔这种文体。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艺术欣赏对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的作用与意义,掌握艺术欣赏的一些规律。
第二部分:(15-32)写“我”与守林人的一次邂逅。在对话交流中,作者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俄罗斯生动的语言来自民间。
六、整体把握
本文是对俄罗斯语言文字的赞美,作者以真挚的感情表达了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东西,是割不断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人的精神家园。
七、精读赏析
二、作者简介
帕乌斯托夫斯基,苏联作家。出身于莫斯科一个铁路员工家庭。从中学时代起他就醉心于文学,1912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他比较广泛地接触俄国的社会生活,参加过红军,当过记者及报社编辑。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多以普通人、艺术家为主人公,突出地表现了对人类美好品质的赞颂,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他于1956年发表的《金蔷薇》是一本创作札记,其中谈了许多创作体会和经历,受到广泛欢迎。长篇自传体小说《一生的故事》,反映了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30年代作者的经历,是作者对创作历程和道德、精神内容的思考、探索的总结。
多媒体
主要学法与教法
讲谈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这个语言是我们祖先在劳动过程中生成,慢慢积累发展形成的,它融入了祖先的思想、精神。是每个民族的精神财富。由一个人对待自己民族语言的态度很多时候也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态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热情讴歌自己民族语言的文章《小树林中的泉水》
(二)赏析第二部分
1. 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表现小树林的美的?
演变历史;
组成;
比喻:像收拾好准备过节的农舍的上房,像著名画家的画
自然的魅力
2.守林人如何阐述“泉水”一词?
“就是‘泉水’这个词儿。我早就注意到这个词儿了。我四面八方绕着圈子琢磨这个词儿。大概因为水是从这儿淌出来的。泉水产生河,而河水流过我们的母亲大地,流遍祖国各地,养育着人民。您看这多有道理——ролник(泉水),ролина (祖国),Нарол(人民)。而这些词儿好象亲族似的。好象亲戚一样!”
十一、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拓展训练
板书设计
见教案
作业布置
书后练习、练习册
教后反思


改进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