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从心所欲

合集下载

七十从心所欲,应该怎样去做?(深度好文)

七十从心所欲,应该怎样去做?(深度好文)

1.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
对外界,没什么抱怨了,孩子是否常来不在乎,对物质生活没过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够住就可以;
对自己,有兴趣的事,就去做;
对别人的看法不顾忌,对身体的衰老不惊慌,对死亡不恐惧,一切顺其自然。

2. 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
面对生活各种遭遇都坦然面对,遇到高兴的事,不过度兴奋,遇到悲伤的事,要尽快摆脱伤感,不管是遇见什么事,都是保持从容安定的心理状态。

3. 从心所欲要不逾矩
从心所欲并不是什么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规矩,对哪些事要合乎规矩呢?
我认为就是三个字:情、理、法。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赏析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赏析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赏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我评价一生学习和修养的结语,也是他对于人生境界和思想修养的至高赞誉。

这句话不仅展示了孔子的自我认知,也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赏析:一、人生境界的升华“七十而从心所欲”,表达了孔子一生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他以不逾矩为前提,强调了自我实现并非毫无约束的自由行为,而是有规矩、有原则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是外在的自由,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自由。

它意味着一个人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面对世界的复杂性,能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去应对,按照自己的内心去行动,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这是人生境界的一种升华,也是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不逾矩”是孔子对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的描述。

在孔子的观念中,“矩”即是道德规范、伦理纲常,是社会和谐、人类进步的基本法则。

“不逾矩”就是遵守这些法则,按照社会规范去行事,不做违背道德和伦理的事情。

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孔子强调必须遵循“不逾矩”的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思想的解放。

三、中庸思想的实践“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主张在处理事物时要保持中正、平和的态度,不要偏激或极端。

在孔子看来,“从心所欲”即是真性情,是自然之心的流露;而“不逾矩”则是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的体现。

只有将二者合二为一,既表达真我,又遵守规矩,才是中庸思想的实践。

四、教育理念的体现这句话也是孔子教育理念的体现。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提倡教育要“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发展。

同时,他也强调学生要有自律精神,自我约束,不做违背道德和伦理的事情。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自我实现和社会规范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培养出既有独立思考能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五、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1.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哎呀,这说的不就是到了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又不会超出规矩嘛!就像老顽童爷爷,他都那么大岁数了,想干啥就干啥,可也不会去干那些过分的事儿呀!2. 你想想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就好比一个经验丰富的船长,能自由地驾驶船只在大海上航行,但绝对不会偏离航线一样嘛!隔壁的李爷爷不就是这样嘛,他每天乐呵呵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又不会打扰别人。

3. 哇塞,“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嘛!就好像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但也知道哪里是安全的区域。

我爷爷到了这个岁数,他想下棋就下棋,想散步就散步,多自在呀!4. 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就是那种超级厉害的武林高手嘛,想怎么出招就怎么出招,但又不会乱了江湖规矩。

我认识的张爷爷就是这样啊,他想唱京剧就唱,可好听了,又不会吵到别人。

5. 你们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像那随风飘舞的风筝呀,自由自在,但线还在手里拽着呢!我家对门的奶奶,每天想跳舞就跳舞,还带着大家一起跳,多有意思,也没见她违反啥规定呀!6.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嘛!就跟那聪明的猴子一样,在树林里上蹿下跳的,可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我外公就是这样,他喜欢摆弄他的那些花花草草,开心得很呢!7. 哎呀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不就跟在自己家一样嘛,想干啥就干啥,但也不会去破坏家里的东西呀!我邻居的王爷爷,每天都去公园遛弯,多自在呀,也没惹啥麻烦。

8. 你们想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像不像那自由自在的云朵呀,飘来飘去,但始终在天空的怀抱里。

我爷爷的老朋友,都七十多了,想旅游就去旅游,多潇洒呀,也没超出什么范围。

9. 哈哈,“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就是那调皮的小猫嘛,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但也知道不能乱抓东西。

我认识的一位爷爷,他喜欢书法,整天沉浸在里面,也没做什么不合适的事呀!10. 那“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就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嘛!就像那稳稳行驶的汽车,司机想加速就加速,想减速就减速,但不会违规呀!我爷爷他们那帮老伙计,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多开心呀,也都很有分寸呢!我觉得“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真的是一种很棒的人生境界,值得我们去追求和向往呀!。

七十从心所欲从的意思

七十从心所欲从的意思

七十从心所欲从的意思“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守规矩,但也要懂得顺应自己的内心去做事情。

有的时候,一个人做事是需要固执和坚持的,因为他在他的领域或者范围内都可以发挥最好的状态,然而我们有的时候却要适当地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做事情,无论别人怎么评价。

可能你会问,为什么需要固执和坚持呢?因为你坚持自己的内心所想,这样做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但是有的时候又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大家共同讨论了一件事情,但是很多人都没有统一意见,此时,应该怎么办?是先统一还是先保持自己的独立意见呢?我觉得这样的问题还是需要具体分析的。

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小团队,每个人都不可能轻易抛弃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团队合作中出现矛盾是很正常的,然而在矛盾产生后,谁也不能保证这个矛盾就一定不能解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要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的。

而且,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自然也是各不相同的。

所以不管别人的意见怎样,如果自己的主张与大家的意见一致,那么可以继续往下走;若是不一致,也可以换条路线试试。

这个决定权始终是在自己手里的,并不需要按照别人的建议行动,否则最后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心灵留出一块地方,这块地方必须得是善良的,宽广的,是放松的,是开阔的,只有心中没有杂念,我们才能够尽情驰骋,也才能更加真实地活着。

每天给自己安排一段时间让自己的心灵去旅行,学习,放松,可以为未来的行动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不必担心行程被打断,或者是工作被拖延。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这次旅行一定不能走马观花,一定要将每一站的风景都仔细欣赏,只有经历过,用心感受过,才不枉我们的付出,我们的心灵才不会觉得苍白。

心中始终要有一种坚持,始终要坚持自己的初衷。

不要盲目地听信别人的建议,如果别人的意见正好符合自己的心意,就可以听取;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也不要伤心难过,至少知道自己没有白费功夫。

不要认为别人的建议都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往往背后有另外的意图,如果没有把握好尺度,很容易就被别人误导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他应该能够随心所欲地做事,但是他的行为不会超出规矩的范围。

这句话的出处是《论语·为政》。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由其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人生境界:当一个人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和历练后,他应该能够做到内心自由自在,不受外界干扰;同时,他也能够遵守社会规范,不做出越轨的行为。

这种境界需要一个人具备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厚的修养才能达到。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成熟、稳重、内敛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追求。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六十岁所闻皆通,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原文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七十而从心所欲而的意思

七十而从心所欲而的意思

七十而从心所欲而的意思答:“七十而从心所欲”的欲是想法、欲望的意思,而:可以、就能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七十岁时就能随心所欲。

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原文节选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开始立志于学问,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不会迷感,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时就能随心所欲,任何想法都不越出规矩。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的微言大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

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注释:①十有五:即十又五,指的是15岁。

古人在整数和个位数之间多用“有”字表示相加。

②有:同“又”。

③立:站立。

④天命:含有上天旨意、自然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意义。

⑤矩:礼法,规矩。

⑥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⑦北辰:北极星。

⑧所:处所,位置。

⑨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⑩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是虚数,指三百多篇。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赏析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赏析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赏析摘要:一、引言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内涵1.人生阶段的划分2.从心所欲的含义3.不逾矩的解释三、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价值1.个人成长的意义2.社会和谐的贡献四、如何实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个人修养的培养2.家庭教育的传承3.社会环境的营造五、结语正文:一、引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圣人孔子的言论,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视为人生境界的高度。

在这个句子中,孔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如何追求内心和谐、行为规范的美好画卷。

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内涵1.人生阶段的划分孔子将人生分为七个阶段,分别是:十有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人生阶段的最高境界。

2.从心所欲的含义从心所欲指的是一个人在行为处事上能够遵循自己的内心,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不再受外界的约束。

3.不逾矩的解释不逾矩是指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始终坚守道德底线,不违背社会规范,做到自律。

三、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价值1.个人成长的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体现了一个人在人生历程中的修炼和成长。

2.社会和谐的贡献当每个人都能够达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时,社会将更加和谐、有序。

人们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四、如何实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个人修养的培养要想实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首先要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

这包括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和心理修养等方面。

2.家庭教育的传承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当以身作则,传授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3.社会环境的营造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都应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人们实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中的《为政》。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耳顺”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了,就是“心”静如止水,任凭千言万语投进来,都激不起任何波浪。

通常来讲,就是任何言语都能接纳。

“从心所欲,不逾距”指孔子在七十岁前后这个阶段,达到了“从心所欲”且“不逾矩”的至高境界。

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希”。

古代生产力低下,人的寿命相对较短,不象现在,活到八、九十岁的人也很常见。

在古代,特别是中国,“孝”的观念很强,对老人的行为极为宽容。

对七十岁的老人,通常就“随他去吧”,就是“随心所欲”的意思。

但孔子之言恰是到了七十古来稀之年,能够随心所欲,也要不越过该有的起码的规矩。

【扩展】1、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

2、关于孔子的《论语-为政篇》。

表面上论述人一生的修养,但在本篇中,以“政”为主题,本章的宗旨亦是围绕“政”在说事。

人生是一大“政”,人生每一阶段亦有每一阶段之“政”。

十五岁阶段,应以“志于学”为“政”;三十岁阶段,应以“立于道、合于道”为“政”;四十岁阶段,应以“不惑于道、见道”为“政”;五十岁阶段,应以“知天命、得道”为“政”;六十岁阶段,应以“耳顺、养道”为“政”;七十岁阶段,应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为“政”。

以上人生每一阶段之“政”亦是大原则,具体要求还需要深入辨析,反复琢磨。

接下来,就是再从“学”的具体关系行为辨析“政”的内涵和要求。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文言文《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选自论语,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赏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orG界来讲,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从心所欲不逾矩”,字面意思很简单,“从心所欲”就是想干什么干什么,“不逾矩”就是合规矩。

两个看上去截然相反的概念放在一起,很多聪明人可能就“明白”了,说:“啊,这就是辩证统一”。

屁,这不是辩证统一,“从心所欲”和“不逾矩”,辩死了也统一不到一起,除非去偷换概念,而那样做就是诡辩了。

这是个悖论,确切的说它是个悖点,人生追求的悖点,是境界,在思辨不及之处,只有去体验才行。

说到“从心所欲”,我们可能会想,那要是想让太阳打西边出来怎么办?难道孔子七十岁,可以让地球倒着转?当然不能了,关键在于,孔子不会去想让地球倒着转的,他没有这种奇怪的想法,乃至没有任何无聊想法,这是我们无法想象,或能想象,也无法做到的事情,除非我们能自我提升到接近孔子的层面。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个境界描述,与之相近的,比如“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相若的,再比如“和光同尘”,这样讲的人不多,但也是和“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相若。

“无上正等正觉”是表述内部形象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表述外观的,“和光同尘”表述整体景致,没有“无上正等正觉”,也做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形不成“和光同尘”,所以这些表述是一致的,角度不同,说明当初的出发点也不一样,但它可以共容、乃至共融、乃至共荣,这就是儒释道三教共存的根本原因。

“三生万物”,听起来更厉害,“上帝”就是在这么个形象上建立的,但实际上这种表述离“和光同尘”还有距离,叫“未知其返”,包括“万能”啊,“全能”啊,都是片面强调创造性这一面,骗骗老太太啊小姑娘的,未尽其义,所以容不进来,更谈不上融和荣了。

正因为未尽其义,才产生了拼命传教,想用他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包括我们未尽其义时,也是拼命想让西方认可我们,心态是一样的。

但这种偏斜心态的教育并不适合我们,因为像这种邪教,别说和别教相处了,同根同源的宗教也打到不可开交,这就说明他们连他们自己都容不下,心存偏邪,孤阳亢进,有敌灭敌,无敌灭己,所以还需要持续改造,改造到中正庸常的状态,才能适合我们,才能容融而荣,才能为世界带来安宁祥和,才能为我们自己,带来持续繁荣。

《论修身》原文和翻译

《论修身》原文和翻译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懂得礼仪,可立身于世,四十岁时遇事有主见而不迷惑,五十岁时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六十岁时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七十岁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超越规矩。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

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坚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原文】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译文】原壤(孔子的一个朋友)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

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顺从长辈,尊敬兄长,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残害道德的人。

”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忧虑自己没有能力。

”【原文】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什么事都依靠自己,小人什么事都责求别人。

”【原文】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孔子的学生)大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

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七十而从心所欲而的意思和用法

七十而从心所欲而的意思和用法

七十而从心所欲而的意思和用法
七十而从心所欲而(qī shí ér cóng xīn suǒ yù ér) 是一句出自《论语·为政》的名言,意思是指一个七十岁的人,能够依照自己的内心意愿行事,不受外界的约束和限制。

这句话强调了人在七十岁时,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不再被社会和外界的看法所束缚,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论。

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也表达着尊重老年人的意义,老年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思想追求,不因年龄限制而被歧视或限制。

同时,这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们不应该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和热情,而是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七十从心所欲从的意思

七十从心所欲从的意思

七十从心所欲从的意思说到七十从心所欲从,人们往往会想起一种历史悠久、无拘无束、不受外力约束的自由状态。

七十从心所欲从的意思正是让个体抛弃一切约束,活出自己的自由、真实的人生。

从古至今,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但是七十从心所欲从的主题却是永恒不变的。

无论是古希腊文化中追求原初自然,还是中国一二千年活学不倦的学术精神,都在强调七十从心所欲从。

古希腊对自然的崇拜和中国儒家传统中“墨守成规”的思想观念,恰恰是七十从心所欲从的最佳诠释。

七十从心所欲从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它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理想、勇于拼搏,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更大的成就。

它让人们克服一切挡在正义之路上的重重阻碍,以及束缚自己内心的各种恐惧、沮丧以及困惑。

这种从心所欲从的精神也触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不同的职业挑战着人们的智慧与能力,而职业的背后,又是理想的追求。

人们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充分表现出自我,不被外在条件束缚,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探究七十从心所欲从的意义,必须要从生活中入手。

人们是通过在生活中发现自我,探索自我,成就自我,才能活出自由自在、不受桎梏的人生。

活着,不仅仅是活出精彩,更是要活出自己的个性特点,不断追求,做自己的主人。

只有把追求真理的心带入日常的生活,才能活出七十从心所欲从的本质精神。

活出七十从心所欲从,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格言,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涵盖了智慧、勇气、自由和责任等内容,让人们在自由自在的气氛之中,真正了解到自己。

这是一场探索,一场情感之旅,我们不断尝试着去拓宽自己的情感视野,奔赴人生中的新段落。

如果我们能把七十从心所欲从的意义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能让我们的生活得到更大的成就,而且每一天都充满无限的乐趣和希望。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的意思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的意思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的意思“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是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它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年过六十时,他会变得越来越耳顺,不轻易生气。

当他年过七十时,他更加从容自如,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这句话朴素而深刻,它的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首先,“六十而耳顺”是指当一个人年过六十时会变得更加包容和容忍。

这是因为人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开始逐渐衰退,他们也面临着更多的身体和健康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开始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也开始更加理解和体谅别人。

他们不会轻易烦躁和生气,而是会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

这种包容和容忍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让他们能够更加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也让周围的人们更愿意与他们相处。

其次,“七十而从心所欲”反映了老年人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

当一个人年过七十时,他已经较少面临工作和家庭压力,也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时,老年人开始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兴趣,而不受他人干扰或阻碍。

他们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做事。

这种自主性和自我意识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让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和快乐地度过余生,也让周围的人们更加尊重和欣赏他们。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还可以从道德层面去理解。

这句话的含义是,当一个人年过六十或七十时,他会更加尊重和遵守社会的道德准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老年人在社会中扮演着长辈和领袖的角色,也要为后代树立榜样。

因此,老年人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辞,不会轻易违反社会公德,也不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这种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让他们能够更加光荣地度过晚年生活,也能够给后代留下美好的回忆和影响。

总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是一句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

这句话要求我们尊重老年人,珍视生命,关注内心,遵守道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三十而立立什么三十岁的人, 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

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我认为它应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

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

立身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立业,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

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本领,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

这是为生的必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会越来越高,中国劳动力过剩更加剧了这种过高的要求,这只是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

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尽到社会责任所必备的。

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我还认为三十岁立家已经不早了。

至于是先立业后立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每个人情况不同,也不必要分哪个为先哪个在后。

年轻人必须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还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对年轻人的起码要求,可现实却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的距离,这当然和国人对孩子的溺爱及就业压力有关,这也是中国特色吧!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么“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

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四十岁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对内,他明白了自己;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

对外,他明白了社会。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度就会越高。

四十岁的人,不再年轻,缺少了对社会那种幻想和迫切投身于社会中的激情,生活的经历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稳,挫折让他明白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体左右不了群体,那就必须正视它,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空想。

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对内,他明白了自己。

所以,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

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愿望,而不奢望;有作为,而不妄为。

有理想,想是应该,但关键在打理,去实践;有愿望也可以,关键在于切合实际;有作为,关键在适度。

四十岁的人,是最讲实际的年龄段的人,人生走过一半,机会和机遇少了,不应该再犯过错而走迂回的路了。

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

四十岁的人最大特点是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他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抚养子女责任。

首先,他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不单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是必须尽到的社会责任,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辛勤工作,才换来整个社会的进步;其次,四十岁的人,其父母年龄都大了,做为四十岁的人,必须承担起赡养老人的家庭责任,尽心尽力尽早去尽孝;还有,四十岁的人,子女都处在学习阶段,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为社会延续和发展所应尽的社会责任。

四十岁的人,是人生辉煌时期,也是为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时期。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么“五十而知天命”。

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决定人类命运。

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天命”的观点。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因果报应,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别强求,乐天知命,丝毫强求都没有,到五十岁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

不管这个说法对否,也不管还有多少说法,我认为,“天命”很简单,就是你该怎么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说白了就是人生观而已。

“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开来,指必然性或命运。

人生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大体基本轮廓依稀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应该不变了。

到了五十岁,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

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

三十岁时,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是跳跃式地上升,四十岁的人生轨迹到了高峰,五十岁的人生轨迹就相对平稳了。

如无特殊情况,很难再出现大的波动了。

五十岁的人,走过人生的大半,他们正处于人生最清醒的阶段,他决不会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现实。

而且还十分清醒地预测到自己的未来,会十分平静地工作和生活。

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

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有了事业,无论他从事的职业是什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专业水平、技术水平、还是经验、决策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诸方面都达到自己人生中的相当高的水准,可以说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在经济上,经过二十几年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财力;再者,经过二十几年的磨练、有了丰富的阅历,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尽管每个人的实力、财力、能力有差异,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尽相同,但就每个人自己和自己纵向比较,五十岁时,这几方面应当说是处于高水平状态了。

五十岁的人,决不会再埋怨别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习惯了自己应扮的角色。

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

五十岁的人,还没到退休年龄,但也不是遥不可及,这时,都会想到要继续工作十年,还要尽到社会责任;五十岁的人,其父母都年迈了,时常为老人繁杂、琐碎的生活杂事去奔波,因为他们还要尽到家庭责任;五十岁的人,孩子正处于读书和就业的关键时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们最关心和事情,他们必须尽到当好父母的责任。

五十岁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责任,都油然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不敢有任何懈怠,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

五十岁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阶段,成功和辉煌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时常伴有一些压力,但他们都能很坦然地面对,因为他们了解了社会,可他们更知道自己!六十耳顺,看透了什么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生气,心里依然平静。

胡适说:耳顺是能容忍“逆耳”之言,听“逆言”不觉得“逆耳”。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这个岁数,不管听到什么言论,遇到什么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动,而冷静地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绪顺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律,学会不暴躁,不气馁,不悲伤,不退缩,达到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境地。

我认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岁,可以说,就到了或者说是接近了这种境界。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

人生就是三个时期:从出生到走向社会之前,是学习各种知识,学习本领,学会做人,这大约到二十岁左右为一个阶段,我称之为生长期;二十岁左右工作到退休,这四十年左右是工作阶段,为社会做贡献,为家庭做贡献,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我称之为贡献期;从退休起,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到以家庭角色为主,享受养老金,享受子女的抚养,我称之为收获期。

六十岁的人,明白了这些,就乐于接受这个现实,他们清楚知道,每个年龄段的人就应该有那个年龄段的人应有的生活。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

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决定和影响着生命,所以六十岁的人,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健康快乐地生活,不但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是对社会一种贡献,起码可以减少医药资源的消耗。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大于向社会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

在工作时,所从事事业中的角色,决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退休了,相应的角色也变化了,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变成以家庭角色为主了,相应地把原有的角色还给了社会,例如,你工作时是什么处长、科长、主任、工程师、教师、医生……退休了,就一个称呼:退休人员。

至于利,你退休后的养老金必然少于在岗位时的薪酬,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财产,当你离开人世时,也都留给子女了。

唯有身体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别人替不了,你健康快乐,别人也左右不了。

六十岁的人,经历了岁月的打磨,经历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迹,成就的却是自己丰富的阅历、涵养、修养。

六十岁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脚步慢了,却可以细细品味人生,欣赏人生旅途中各种景色,享受于向社会提供自己辛勤劳动后的成就感中,享受于无忧无虑的轻松生活中,享受于品味酸甜苦辣的回忆所带来一番别致感觉中,六十岁的人,是人生的晚秋,但只有晚秋才有它与众不同的风采!七十从心所欲,应该怎样去做七十从心所欲,很简单,就是顺从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很重要的是后面的三个字:不逾矩,得不违反规矩,那么,应该怎样去做,我认为应该是: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从心所欲要不逾矩。

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对外界,没什么抱怨了,养老金多少不计较,孩子是否常来不在乎,对物质生活没过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够住就可以,对自己,有兴趣的事,就去做,对别人的看法不顾忌,对身体的衰老不惊慌,对死亡不恐惧,一切顺其自然。

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面对生活各种遭遇都坦然面对,遇到高兴的事,不过度兴奋,遇到悲伤的事,要尽快摆脱伤感,遇到失意的事,不计较,甚至对疾病的伤痛也能坦然面对,默默承受,总之,不管是遇见什么事,都是保持从容安定的心理状态。

从心所欲要不逾矩。

从心所欲并不是什么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规矩,对哪些事要合乎规矩呢?我认为就是三个字:情理法。

一般来说,违法的事,谁也不会去做,如何讲情讲理,倒是应该注意的,和老同志、老同学、老朋友之间,在家庭内部之间,要多讲情少讲理,甚至在家庭中就只讲情,别讲理了,没有什么谁对谁非了,老两口相伴健康地度过余生,就是幸福了。

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事,那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你感兴趣,只要你高兴,只要你快乐就行。

有人说:六十岁的人,当官不当官的一个样,七十岁的人,有钱和没钱的一个样,这话有一定道理。

七十岁以后,人人一个样,都是追求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保证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别追求高寿,要追求高生命质量,高的生命质量,才是完美的人生。

人在中途,七十岁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对前七十年已经度过,对七十岁以后,又是新的起点,总把自己放在人生旅途中,就会感到来日方长,就不会感叹自己年老力衰来日苦短了,就会高兴过好每一天,向前看,新的一天,总会有新的生活内容,也总会有新的快乐,你就会看到生命的一份希望和念想,记住来日生活的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