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合集下载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和区划经历了多次变革,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的中国行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和周三代。

夏朝时,行政制度主要以封建制为基础,国家地方政权以封建贵族为代表,以封邑和郡县为行政单元。

商朝时期,政权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划分了九州,九州下设五德,五德下设卿、县等行政区划。

周朝时,行政制度更趋于中央集权,国家以封建的郡县制为基础,设置县、亭、里等行政区划。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区域分封制逐渐崩溃,多个国家相互争战,形成了以诸侯为基础的封建割据局面。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出现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区划,地方政权逐渐被封建贵族所取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汉朝时期,行政制度更加完善,设立了郡、县、乡、亭等行政单元。

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转为以县为基础,设立州、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到了唐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一次大的改革。

唐朝以州为单位,设置了府、州、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两朝,并基本成为中国传统的行政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还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例如,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势力的壮大,地方政权的重要性提升。

地方政权逐渐地以农村为基础,农民自治的乡村行政组织逐渐形成,成为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特点。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除了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例如,在宋代时,儒家思想的盛行使得地方行政制度更强调礼仪和秩序。

地方官员被要求依照仪制之法来行使职权,并对民众进行教育和管理。

总的来说,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早的封建制到中央集权,再到地方自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在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变化。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咱们聊聊中国古时候,那地界儿是怎么划分的,那叫一个有意思,跟咱们现在可大不一样。

想当年,皇帝老爷一挥手,这地儿归你管,那地儿归他管,就跟分蛋糕似的,但分得可比蛋糕精细多了。

最早的时候啊,人们还住在山洞里,部落间划个圈圈,里头是自己的地盘,外头就是别人的了。

后来,社会进步了,人多了,地盘也得重新分。

夏、商、周那会儿,有了“九州”的说法,听着就大气,跟现在的省份似的,但那时候的九州可大多了,每个州都包含了好些个现在的省。

到了秦朝,秦始皇老霸气了,他觉得九州不够用了,得统一一下,于是就有了郡县制。

他把全国分成了好多郡,每个郡再分成县,县下面还有乡、亭,跟现在的省、市、县、乡似的,但那时候的官儿可没那么多层。

老百姓呢,也知道了自己住在哪郡哪县,出门走亲戚也能跟人吹吹牛:“我乃秦郡人士,你呢?”汉朝继承了这套制度,但玩得更溜了。

汉武帝这家伙,爱折腾,他嫌郡太大了,不好管,于是就把大郡切成小郡,跟切西瓜似的。

这样一来,郡就更多了,管起来也更方便了。

而且,汉朝还搞了个刺史制度,每个刺史管几个郡,跟现在的省长似的,但那时候的刺史可没那么多权,主要是监督的。

唐朝呢,就更热闹了。

李世民这家伙,不光会打仗,治理国家也有一套。

他把全国分成了十道,每道下面再分州、县。

这“道”啊,听起来就神秘,其实跟现在的省也差不多,只是叫法不一样。

而且,唐朝的官员们还特别喜欢到各地去巡视,美其名曰“巡察使”,其实就是出去旅游加考察,顺便看看老百姓过得咋样。

宋朝以后啊,行政区划就越来越复杂了。

什么路啊、府啊、州啊、县啊,搞得人头晕。

但不管怎么变,都是为了让皇帝老爷更好地管老百姓嘛。

而且啊,这些地名儿也变得越来越有文化味儿了,什么“姑苏”、“扬州”、“临安”,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

总的来说啊,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虽然现在我们用的是省、市、县这样的划分方式,但那些古老的地名儿和制度还是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在回味历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答案: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第一节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一些同志认为:夏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是在原始公社部落基础上形成的'小邦’或'方国’”;“商代的行政区划采用分封制的形式”,(1)是不对的。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一、传说中的州服制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

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

……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

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

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1.“十二州”说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假设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 400 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

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

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

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

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遥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开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秦分天下为 36 郡,标志着郡县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制度已正式确立。

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开展——州制时代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 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简述秦至清代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简述秦至清代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论述秦至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表现为中央政权集中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且表现在通过建立和健全地方行政体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郡县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中国而正式确立,这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是一项划时代的变革。

秦汉郡县制是将地方分为郡县两级,郡设郡守(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更名太守),为区别一般郡,京师所在地由内史或京兆尹管理,秩别高于一般郡守。

郡守是一郡的最高长官,上承中央,下辖诸县,统管一郡的行政、军事、财政、教育、司法等。

协助郡守管理军政事务的有掌军事的都尉,掌行政的郡丞,他们也都由中央任命。

秦汉太守开府分曹理事,各曹属吏称“掾”或“史”,分管不同事务,由太守直接辟除任用。

郡以下设县,汉代的县根据不同情况名称有所不同,县根据大小分别设令或长,令、长之下有丞、尉,均由中央任免。

县廷同样开府置吏,分曹理事,管理一县事务。

汉代地方行政体制还包括王国与侯国,侯国大体相当于县。

汉代的州始为监察区划。

东汉以后,州牧刺史权力增大,一州之事,刺史可以全权处理。

到东汉末年,刺史、郡守典兵成为制度,遂形成州、郡、县三级地方政府机构体制,开魏晋州府僚佐军民两套组织系统之先河。

与后世相比,秦汉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结构较为合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给予地方较大的自主权,这对于帝国的强盛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颇为后世所称道。

郡县制,特别是县制,历代不衰,是整个封建时代重要的地方行政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不安,王朝更迭频繁,民族关系复杂,因而地方行政制度也非常紊乱。

大致有五种情况:其一,行政机构基本上是州、郡、县三级制度。

州置刺史,郡置太守,县置县令(长)。

其二,地方政权实行军政合一和都督制度。

由于军事割据,州、郡政权机构大都实行军政一体,军事民政浑然不分。

单管民政的“单车”刺史极少,绝大多数州牧刺史,乃至郡守,莫不以都督兼任,并加将军之号,使持节或兼镇将而为州郡长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摘要: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概述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发展历程1.西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4.三国至南北朝时期5.隋唐时期6.宋元时期7.明清时期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特点与影响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2.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变迁3.地方行政划分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正文: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悠久,具有丰富的内涵。

从西周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不断完善和调整。

西周时期,地方行政划分的雏形开始形成,主要分为诸侯国和卿大夫领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逐渐演变为列国,地方行政划分出现了郡县制,这一制度为后来的秦汉时期所继承。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全国分为36个郡和诸侯国。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划分出现了州、郡、县三级制度,这一制度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

隋唐时期,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度,道是地方行政划分的一种新形式,起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作用。

宋元时期,地方行政划分进一步细化,形成了路、州、县三级制度。

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划分基本沿袭了宋元时期的制度,但在行政区划调整和权力分配上有所改进。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上。

在各朝代,中央政权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不断调整地方行政划分,使之既能保证中央集权又能发挥地方积极性。

同时,地方行政划分对国家政治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规律及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规律及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规律及启示
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这一阶段的地方行政区划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以封邑、郡县为主要行政单位。

其次,在秦汉时期,中国实行了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郡县,实行三级行政管理体制。

再次,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府州县制度,并逐渐形成了以州县为基础的地方行政体系。

最后,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进一步完善,实行了省、府、州、县、乡五级行政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规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与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相辅相成的,不同的政治制度会对地方行政区划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会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形式和内容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需要考虑到地理、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行政区划需要因地制宜。

最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需要坚持统一与多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保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又要充分尊重
地方的多样性和特色。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及其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和总结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推进中国现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行政区划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从古代的诸侯国到现代的省市县区,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起点。

在夏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以诸侯国为主。

诸侯国是指各地的贵族、宗室和部落首领所领导的地方政权。

这些诸侯国在夏朝时期统治着各自的领土。

商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实行了以郡县制为主的行政区划体系。

2.秦汉时期秦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县,从而使行政区划更加统一。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除了继续实行郡县制外,还设立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3.隋唐时期隋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隋炀帝实行了以州县为基础的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成为后来行政区划体系的基础。

4.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体系。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简化,设立了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体系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模式,但行政区划的细节有所不同。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主要是以省为单位,设立有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直隶、总督、布政使、巡抚、府、州、县七级行政区划体系。

5.现代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了清朝的行政区划体系,开始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划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省、市、县、区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不断改革完善,行政区划体系逐渐向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篇一: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基于氏族社会的传统而建立起来的。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特点,如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都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组织的纽带,这时虽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但尚不成熟。

(一)郡县制古代较完整的地方行政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而命名。

其后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发展到内地。

设郡晚于设县,也是为了满足防卫之需要而在边地设立。

最初郡县互不统属,后因经济开发,人口增长,中原各诸侯国北部边境的郡开始分县而治,中原腹地的县逐渐划小,数目增多,于是在县上置郡,形成郡县两级政区。

至战国后期,各诸侯国除都城外已普遍置郡。

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

确立了郡县制。

两汉承袭秦制,但刘邦认为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是未分封子弟为王侯供卫中央,于是将当时全国60个郡的3/4分封给诸侯王,中央直辖仅15个郡,结果重蹈战国时割据之势,引发七国之乱。

平叛后,西汉朝廷将王国作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又以“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缩小其辖境。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实际已恢复秦的郡县制。

(二)州郡制州起源于汉武帝时所建的刺史监察制度。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设剌史监察地方,不过这时的州刺史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成一级行政规划。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

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

由于州牧手握重兵,并以此为割据资本,使中央集权陷于瓦解,导致三国鼎立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极度混乱,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罢天下郡”,推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制度,至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隋朝的整顿虽然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埋藏滥置州、郡的现象,但也没能挽救州郡制。

行政区域的演变与历史文化

行政区域的演变与历史文化

行政区域的演变与历史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行政区域的范围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历史是一部不断重演的,而行政区划的演变也与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行政区域的演变和历史文化对其的影响。

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在先秦时期,行政区域以城邦为主,地位高的城邦被称为“诸侯”,地位低的城邦则被称为“卿、大夫和士”。

而在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行政区域——郡县制。

郡县制将全国分成了36个郡和265个县,每个郡县都由一名官员负责治理。

这一制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而在日本,其行政区域的演变与中国有所不同。

早在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政区划。

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日本先后建都于平城京、镰仓和京都。

其中,京都是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日本历史与文化影响深远的地区。

近代行政区划的演变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行政区域的范围和形式开始发生变化。

在中国,1936年发布的《地方自治法》规定全国分为省、行政区、县、乡四个层次,其中行政区包括地级市、自治州、地区、盟、特区。

1949年后,中国大陆行政区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多数省份成立了地级市,而乡风成为县以下行政区域的基本单位。

而日本在1868年以前是封建社会,其行政区域受到封建体制的制约。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实行地方自治制度,按照地理原则将全国划分为47个都道府县,其中都厅、道府、府、县等单位分别由存在大量财产和手工业工场的城镇负责治理,实行地方自治。

历史文化对行政区划的影响历史文化是行政区划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行政区划的划分和范围常常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比如,中国的行政区划常常以历史上的地理、民族、政治为基础。

如果我们观察中国政治地图,就会发现江南地区的政治地位历来高于其他地区,这是因为江南是历史上的文化中心,拥有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意义。

因此,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中,江南地区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的京都也是因为历史文化而成为了日本的文化中心。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带来的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带来的启示

一、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古代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不仅是政治组织形式的体现,更承载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从古代封建时期到现代国家行政区划制度的形成,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今日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古代的封建领地与郡县制度在古代,我国封建帝制下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以封建领地和郡县制度为主要形式。

封建领地是封建王国或诸侯国划分出来的疆域,而郡县制度则是秦朝统一我国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这两种形式的地方行政区划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王国的政治权力和地方自治,保障了地方的稳定和繁荣。

三、经济发展与行政区划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的演变。

在秦汉时期,郡县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对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隋唐时期的府州制度更是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新的调整,使得各地方行政区划更为细化和精细化。

四、文化传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融合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还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地方行政区划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

唐代的道州制度、宋代的路、州、县制度等,都对我国古代的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地方行政区划的启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当今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古代的封建领地和郡县制度体现了地方自治和政治权力的分散,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也展现了文化传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融合,这为现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不仅是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更为当今时代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重要性和作用,推动地方行政区划改革和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 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县的出现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
用。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设县的是西方大国秦。《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 688 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 687 年)“初县杜、郑”。就是说在春秋初,秦 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首先设立邦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 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 杜县(今陕西杜陵县)、郑县(今陕西华县)。接着,楚、晋等国亦置县。《左传》载哀公十 七年(前 478 年),子谷曰:楚文王“实县申、息”;《左传》载僖公三十三年(前 627 年) 晋襄公以先茅之县赏胥臣。楚文王在位是前 689 至前 672 年,晋襄公在位是前 627 至前 621 年。可见,在春秋前期即前 7 世纪,秦、楚、晋等大国已先后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图 2)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这些新拓的疆域,远离诸侯国的国都,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 而命名。
是种种传说而已。
十二州 说 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
西汉学者谷(前?—前 4 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绝十二州”。 (4)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 年)撰《汉书》即从其说。他们认为这“十二州”是尧舜时代 的行政区划制度,而且在禹设置“九州”之前。可是,东汉马融(79—166 年)认为“十二 州”产生于禹治水之后,它是由当时氏族首领舜在禹置“九州”的基础上,增置幽、并、营 三州而成。后世的释经家多从马融之说。自顾颉刚(1893—1980 年)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 确凿证据考证《尚书·尧典》乃汉人之作,“十二州”说是汉人影射汉武帝所置刺史部十三 州而起,马氏所叙的十二州名只是调和了《禹贡》、《尔雅》、《职方》“九州”之名的矛盾而 形成的混合物。(5 )(6)现代 的秦汉史和先秦 史学者都从顾氏之 说,否定了“十二 州”说是尧 舜时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观点。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与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与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与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与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就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就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400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

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

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

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

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边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发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秦分天下为36郡,标志着郡县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制度已正式确立。

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州制时代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在东晋与南朝还实行一种特殊的地方政区划制度,即侨州、郡、县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
2.演变特点:
(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评述:以政
治为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思想上巩固了统一和认同意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⑵消极:①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

②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地方行政权力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宋明两代最为明显。

)③过度限制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4. 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1)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2)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