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的片段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闪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生活的片段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闪光

常规视导听课和每周公开课都接近尾声,听了几十节课,深深为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有的教师已过中年,但还在学习多媒体在课堂中的运用,有的老师努力的使自己的普通话说的标准一些┅但总有一些地方感觉不尽如人意。有的课堂死气沉沉,有的课堂老师讲的眉色飞舞而学生无动于衷,有的课堂老师启而不发一问三不知,老师干脆自问自答。一节课下来,老师筋疲力尽而学生收获甚微,出现老师抱怨、学生无奈“两败俱伤”的局面。总结这些失败的课堂,老师们要么照本宣科,条条框框让学生死记硬背,要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要么就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观众。也就是说,老师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将生活片段“移植”、“嫁接”到日常教学中来,既有利于使课堂生动、有趣、活泼,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现代诗人何其芳曾说过:“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因而,作为政治教师应该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善于挖掘、利用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在生活中汲取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营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教育。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知往往来自于对生活现象的感悟,思想道

德与法治课又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课堂教学应生活化,但并不意味着生活就等同于课堂教学,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关系,使教学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符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要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用生活促进学习,在学习中体会生活。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我们的生命健康权》一课时,汶上中学刘信霞老师设置了“我家门锁被撬,家中有贼”这一设计情境,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生活场景和处理方式。学生非常积极,在短时间内不同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各个方案的可行性,最后正确的、安全的解决办法一目了然。这样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与自豪,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否则理论就变成“空中楼阁”。比起一味地讲解理论,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可以运用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相关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有话说,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激励,进而得出新知识、新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所以我们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唤醒,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同时,不仅要引导初中生过有意义的个

人生活,而且要引导他们过积极的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进步,关心他人,心系民族,祖国和人类的命运,促进个体和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融合,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知识、能力,从而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促使自己“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